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短诗

现代短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短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短诗范文第1篇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此后,汉俳作为一种诗体,在中国诗坛流传开来。总理在访问日本和接待日本首相时多次作汉俳。

经过30年的发展,汉俳这种短小诗体,有如星火燎原,为广大文朋诗友所喜爱。

汉俳有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

汉俳的自由体本文不作介绍,仅只说一说格律体。汉俳的格律体,倍受广大诗词爱好者喜欢。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实现了诗体的新旧接轨

汉俳诗体一方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注意从中吸取营养。我国传统诗词源远流长,虽然有些内容随着时代变化而过时,但其形式仍可借鉴和继承,单―拿平仄律来说,恐怕一万年也不过时。《诗经》自始至今不乏千古传诵的佳作,更需我们好好学习。因此,汉俳诗体创新过程中没有轻率地否定它、扬弃它,而是在创造性地运用它、发展它的基础上,放宽其限制,摘掉过时的镣铐,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汉俳诗体另一方面又弥补了白话新诗的不足。“五四”运动完成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促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现展。但“五四”白话新诗兴起,既抛弃了枷锁,许多人又同时抛弃了诗词的节奏美,使诗与散文只剩下了句和分行不同而无质的区别。汉俳格律诗体既从白话新诗中吸收其手法多样化、语言平民化的优点,又抛弃其背根离祖的弊端,做到象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艺术珍品那样既手法灵活,又有鲜明节奏且押韵的特点。汉俳的鲜明特征就是勇敢地承担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新旧诗体的自然接轨,实现了由旧格律诗向新格律诗过渡的薪火传承。

二、注重了诗词的左右协调

诗词的意象美和音韵美,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汉俳诗体既注意克服旧体诗“重音韵而忽视意象”的倾向,使诗人突破约束,神思灵动,想象丰富,营造出超越现实诗境,酿造出颇有余韵的诗味,创造出不同古人的精品;同时又注意纠正白话诗“重意象而忽视音韵”的畸形,在句中注意平仄声和韵脚的合理安排,迫使自己“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压缩表达其感情,使感情的海水结晶为诗的盐粒”(丁芒语,见《汉俳诗刊》创刊号),汉俳诗人向着意象美和音韵美方向努力,创立具有民族风格意义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诗作。如段乐三的《秋湖晚钓》:

“秋湖雁落沙

天风寂寂散芦花

渔翁钓晚霞。”

王一玲的《雨后》:

“雨过暗云收

嘉树当窗翠欲流

邻鸟亮歌喉”。

李继游的《秋夜与妻浴月资江》:

“淡月笼轻纱

微风曳柳钓江花

舒臂拥月华”

这些汉俳凸现严谨、大度,语言凝炼,意境隽永、含蓄,格调铿锵而厚重,意象真实而新颖,达到诗词意象和音韵两翼同美,相互辉映,雅俗共赏。

三、彰显了诗取长补短的优势

短诗的特点是灵活,可以随时记录心中一闪即逝的灵感。汉俳每首仅17个字,篇幅很短,相当于诗中绝句、词曲之小令、微型诗之精华,且格律比绝句、小令宽松得多,因此更灵活、更好写。如成应良《饮酒》:

“喜酒只三盅

全身发烧脸通红

脚歪人兴奋”

它生动地记录了饮酒后内心的喜悦。又如:徐莉的《初为人母》:

“初尝为人母

点滴辛酸将儿乳

方知慈母苦”

它真实地抒发了初为人母时甘愿付出辛苦的情感。所以汉俳诗成了很多人抒情说事的首选,汉俳诗也正如著名诗人林岫女士等人所说的:“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表达生活的现代快节奏社会里诗人情惑的新型诗”。

长诗的特点是容量大、开拓力强,能克服短诗因篇幅限制而难以容纳更多内容和情感的制约,导致意犹未尽的缺陷。汉俳连作,就是于同一主题接连吟咏,就如长诗一样,具有空间立体感和时间的流动性,在内涵容量、思维方式、素材扩展、创作手法、感情处理上更具优势,更显灵活,甚至可以叙述一段故事情节、或可描绘一幅画卷、或可表现感情的变化。展现出短诗无法表达的广阔而复杂的世界,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杨鹂的连俳《难难难》:

“情哥去江南

千叮万嘱莫心烦

别君难难难

倚窗独凭栏

柳絮翻飞叹春残

思君难难难

梦醒枕犹寒

晚风速月夜阑珊

念君难难难

雪舞怨天寒

何日怜妹把家还

望君难难难”

这组连俳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孤身离妇从春到冬思念远去情哥的情感,与长诗无异。

现代短诗范文第2篇

每个时代都会催生出不同品质的荷尔蒙,文学也不例外。回看新诗的发展历史,如果从的《白话诗八首》算起,在近百年的岁月中,小诗运动、湖畔诗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七月派、九叶派、中国诗歌会、生活抒情诗、两行体、新赋体、朦胧体……举一反三,异彩纷呈。没有哪个时代像近百年这样在汉语的原创阵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犹如长江三叠浪,让读者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如果说中国新诗超越了旧诗词的声调格律是开辟了汉语文学的新领域,那么在这个新领域中垦荒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则最有发言权。“用良心写作”的倡导者马启代,其最新出版的精品短诗选《黑如白昼》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研究新诗的一个模板,为读者认识当代诗歌提供了至为新鲜的若干话题。

一、诗者之说

《黑如白昼》收录了马启于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1月20日的精品短诗139首,每首诗都有准确的创作日期,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其中2011年的短诗102首,占绝大部分,2012年仅37首,自2012年6月13日至Il月19日期间的创作为空白。所有的诗文,创作地点都在泰山。

作为编年体的短诗集,清晰的时间脉络,不仅向读者提供了诗人的生活历程,更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展现出诗人的心路历程。冬去春来,看《最后那撮残雪》,在“风场的背阴处”“已被蹂躏的面目全非”。春满人间,诗人说“作一树桃花,开不开都不重要”。炎夏时节,“你热时,我可以写下浓荫千里”。诗人怀着一颗壮年的雄心,注意到“临近仲秋,月亮越长越大”。即便是在严冬汹涌的时刻,诗人大声地说:“因你,每一个笔画里都飘着雪花。”

藏不住的激情,伴随着想象的翅膀,在海阔天空里自由飞翔。

诗人对一年四季不同景象的穿越,不是以文人画家“雪里芭蕉”的方式,而是立足于某个季节、某一天、某个时刻的客观感受。从因缘的角度上说,有因才有缘。“给他监室,他就获得天空/给他枷锁,他仍生长翅膀/什么也不给他/他就拥有剑、闪电、火焰/诗歌和风”。闻一多说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而马启代的脚镣何尝不是一种因缘。

深夜,我想起了我的博客

日记式的诗文,跟博客有着天然的合拍。

我们常说文化具有时代性,未必总是文人雅客们的主动选择,有时候竟然仅仅是水到渠成。

由个人编辑管理、不定期发帖的网络日志,也就是被称为“博客”的那种东西,进人人们的视野,只是近年来的事情。2000年当博客进人中国的时候,还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而这几年随着微信的兴起,博客的影响力又已经逐渐降温。

博客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平台,图片或诗,随时都在接受任何过客的检阅。诗人显然曾经是博客的热衷者,他清醒地感受到在这个平台上可能发生或随时都在发生的事件。“——门一直敞开着,什么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脚印错杂,暗箭、毒酒摆放了一地”。

诗的语言连同诗的躯壳,都属于它所在的那个时代。

我们在鲁迅、刘半农、、徐志摩、戴望舒、艾青、顾城、海子的诗文中,可以找到“博客”这个词吗?但是,在马启代的诗文中,当“今夜,好像有雨声赶来”的时候,诗人的脑海中想起了——博客。

二、黑可以被一粒白硌痛

即便是画家,对不同色彩的感情也是有区别的。翻阅马启代的诗集,除了可以找到他最喜欢的几种色彩之外,出现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黑”和“白”。

“与黑对峙,被黑招安,收购,消融/在黑和白的交界,暴风雨/像一条沸腾的峡谷,云遮雾绕”,这就是诗人描述的众多黑白关系之一种,貌似可以称之为对峙关系。在流淌的诗句里,诗人恍如展示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宣纸的白色区域不断退让,黑色的墨迹在蔓延中获得永生。在黑白对峙中,第一局,黑胜白。

黑越来越多,白越来越少的时候,情况发生变化。“一粒骨质的白”在跟黑的搏斗过程中,成为“黑”的长久的噩梦。“黑可以被一粒白硌痛。硌死/硌得整个天空变形”,这或多或少地让读者联想起古代兵法中以少胜多的精彩战例。以至于到了最后,“白点亮黑,黑才有可能嗖地一声飞走”,从而实现彻底的自我超越。诗人似乎想说,第二局,白胜黑。

黑与白的纠缠,在马启代的诗文中没完没了。

“人要心怀大爱,但更要黑白分明”(《在泰山下,受桑恒昌先生一支笔》),“黑太重,我用敞开的那扇门把黑挡在了一边”(《我用敞开的那扇门把黑挡在了一边》),“黑是害怕白的,只要你够白,一粒火种/也活在暗夜里”(《因你,每一个笔画里都飘着雪花》),等等。马启代并不拒绝五颜六色,但诗人对黑和白似乎更加钟情,以至于当他看到绚烂的彩色时,偶尔也会提醒自己,“哦,七彩的霓虹,那被人装饰过的……”(《气温正在降低》)

在中国远古的太极图里,黑和白是一对相生相克的存在。马启代把这种存在融人到他的诗文,意味深长。

——天空对太阳说,我爱你,爱你永久不息的火焰/七彩光芒中,最爱你的蓝/太阳哭了…(总有一种情感与生俱来,说出或不说出它一直存在)

类似这样的诗句,在马启代的精品短诗选《黑如白昼》中俯拾皆是。

诗人最为可贵的品质,也许在于他看到了我们都看到的东西,并且能说出我们都说不出的东西。诗的语言,天生就是为诗人们准备的。诗人每天都在看,“看一只蚂蚁在风里行走”“我的目光咬住了一朵云,它走,我也走”“仿佛刹那间看见了世界的原型”……因为看,诗人和天地万物发生了对话。因为看,诗人也找到了蕴藏在心底最为隐秘的情怀。有些情况下,诗人的作品就像是满天的星星,“让黑夜里行走的人,看到光亮”(《随时随地,我都可以,一键天下》),甚至有时候,诗人说:“我闭上眼睛比睁开看到的更多……”

跟其他的诗人相比,这个世界留给每一个诗人的素材都是一样多、一样少。被时光淘洗了的身子、电脑屏幕上的鱼、操场边沿的老柳、铁丝网上的尘埃、时光与时光的战争、有翅膀的扑棱声、本质意义上的石头、走在夜路上的人、星星冰凉的眼睛、数完时间的爆竹、游走无定的风、坐在山巅的云……大千世界,万千风情,读者似乎已经无法分清楚,诗人究竟是在用诗写心,还是在用心写诗。就像马启代说的那样:“许多年,我为诗找一个家,其实它一直在我心里。”

因为心中有诗,诗被赋予了丰厚的灵感。

因为诗中有心,心里充满了收获。

人生在世,总有一种情感与生俱来。乡情、友情、爱情,与诗同在。

现代短诗范文第3篇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选自《现代短诗一百首赏析》,贤明编著)

[导读]

陈梦家(1911~1966),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诗派中影响较大的诗人。1931年出版《梦家诗集》,同年又出版他编选的《新月诗选》,收入新月诗派18位影响较大的诗人的作品。另外还著有《不开花的春天》《铁马集》《在前线》《梦家诗存》等诗集。

这首诗写荒原上的“一朵野花”。诗人笔下的野花,自信乐观,蕴含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作品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诗有两节。第一节,写荒原里的一朵野花开了又落了,它在刹那间盛开,紧接着就是枯萎。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依然执著地开放,乐观地以笑脸迎接太阳,向着世界展示它短暂的美丽。“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野花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这句诗意味深长。“他的欢喜,他的诗”,让人联想到野花美丽的花朵;“在风前轻摇”,则展示了野花张扬生命价值的乐观和自信,展示了野花坚强的姿态和独立的精神。第二节,写荒原上的野花实在不起眼,很渺小,渺小得“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但它并不在意自己的渺小,任风来风去,自由地生长,表现出潇洒自信、冷静理智的生存态度。这首诗虽然短小,但表达的意蕴丰厚,暗设的可以勾起人情思的“触发点”很多,比如,诗中写到的野花开在“荒原”上,“荒原”这个词,就值得人仔细回味,若有兴趣,你不妨对诗中“荒原”这个词进行一番赏析。

现代短诗范文第4篇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审美体验,是所有文学样式的最初源头,是艺术金字塔最顶端的明珠,是独特个性抒写的最佳途径,是人类精神家园里永不褪色的梦幻色彩。古典诗歌历史久远,学起来是有点吃力;其实学生普遍反映,现代诗其实也不好学。中学生对现代诗不感兴趣,除了因地域、语言、现实等原因造成的理解与接受上的隔膜外,也与教师陈陈相因的教学态度与方法有关。不少教师其实是很惧怕教现代诗的。现代诗,尤其是一些非现实主义的作品,其多义性使得很多教师望而却步。

经过数年探索,笔者尝试将现代诗与古典诗歌结合起来教授,即将现代诗改为古典诗。做法是在诵读——创境——品味——解读的基础上进行外国诗歌的中国古典化再创作,让学生将外国诗歌改写为中国古典诗歌之中的诗经体、离骚体、五言体或七言体的一种或几种体裁。

一、短诗改写,初试锋芒

短诗往往具有浓郁的抽象色彩,它表现的往往是人类对自身境遇的关注,或是现实存在的关怀。它短小精悍,质朴纯粹,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正因如此,亦更具有可塑性。改写前,先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诗经体、离骚体、五言体和七言体诗体式做一些基本介绍。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很快就可以掌握,如诗经的四言体、离骚体带“兮”、五言七言要押韵等。改写时,可以让学生“先习其形,再悟其神”,不对学生做过多的限制,只要大体上符合要求即可。让学生先用某一种古典诗歌样式进行改写,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一)《玫瑰,少女》改写

1、原诗展示

玫瑰,少女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西班牙)

整个秋天,玫瑰,/都是你唯一的/飘零的叶片。/少女,所有的痛苦/都是你唯一的/一滴血。

2、教师示范——诗经诗

三秋玫瑰,唯尔孤单。/少女所痛,飘零叶片。/唯一为你,痛苦惆怅。/一滴血丝,我心离殇。

3、述评与引言:胡安?拉蒙?希梅内斯是西班牙诗人,主张创作“纯粹的诗”。他的诗歌和诗论对西班牙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他的西班牙文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玫瑰,少女》这首诗雕琢艰涩,哀伤忧郁,玫瑰的一片飘零的红叶最终成了姑娘心头抹不去的那“一滴血”。改写的作品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情调,将中国诗歌巧妙地移植进去,如“三秋”“尔”“离殇”等,隔句押韵,读来上口。改写时,也请同学们融入一些中国元素。

4、请同学们将之改写为离骚体:

(二)《终点》改写

1、原诗展示

终点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

当你登上最高的山顶/在夜晚的清凉下俯瞰大地时/人啊,你只会变得更加聪明/在道路的终点处/停下歇一会儿,看一看过来的路/君王啊,那儿全都和谐、清楚/青春的年华又再次熠熠生辉/如往昔撒满灿灿金光和晨露

2、教师示范——离骚体

登临绝顶兮,清夜正凉。/俯瞰大地兮,余心凄伤。/人何慧明兮,路何阻断。/暂驻中途兮,来路茫茫。/遥望君王兮,犹在眼前。/和谐清楚兮,青春依然。/熠熠生辉兮,如昔过往。/灿灿金光兮,晨露撒满。

3、述评与引言:魏尔纳·海顿斯坦姆是瑞典唯美主义代表诗人,其诗作激情描绘瑞典性格,生活和传统,富有爱国热情。《终点》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巨大热情和关注,是一首民族颂歌,风格深沉、乐观,具有宁静和内省的气质。改写的作品保持了作者大气磅礴的气势,有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每句押韵,琅琅上口。同学们改写时,要保持风格的一致和诗意的协调。

4、请同学们将之改写为诗经体:

(三)《越过田野》改写

1、原诗展示

越过田野

赫尔曼?海塞(瑞士)

越过天空,云层飘动/越过田野,风吹拂,/越过田野,我母亲的迷失的孩子流浪。/越过街道,树叶吹动,/越过树木,鸟儿鸣叫--/越过群山,我的家/肯定在远方。

2、教师示范——七言体

横穿天穹云漫漂,跨越田陌风轻摇。

孩童失路迷歧途,归鸟嘤鸣归家早。

3、述评与引言:赫尔曼?海塞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德国(后加入瑞士籍)小说家、诗人,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越过田野》这首诗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自然与家园的挚爱。改写的作品做了大胆的取舍,风格上也更像一首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思乡曲。改写时也要注意剪裁与取舍。

4、请同学们将之改写为五言体:

二、综合练习,一诗多改

对于多个小节的诗,则鼓励学生分节改写,将一节分别改为诗经体、离骚体、五言体和七言体,或每一诗节用一种体裁,节与节不重复。

(一)《我愿是激流》改写

1、原诗展示

我愿是激流

裴多菲(匈牙利)

我愿是一条激流/是山间的小河/穿过崎岖的道路/从山岩中间流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里/愉快地游来游去;

2、教师示范

诗经体:

激流一支,山涧微溪。/翻越崎岖,中流崖石。/惟我爱人,似一尾鱼。/嬉闹浪花,悠游来去。

离骚体:

愿化激流兮,山涧小溪。/历经崎岖兮,飞腾高岩。/惟我爱人兮,一尾小鱼。/在我浪花兮,愉悦游玩。

五言体

山间一激流,奔涌出岩走。

我爱似尾鱼,浪里乐优游。

七言体

激流奔涌穿山涧,飞跃高岩不觉烦。

惟愿我爱似尾鱼,浪花声里笑开颜。

(二)请同学们仿照第一节,将《我愿意是激流》的改写为诗经体、离骚体、五言体或七言体中的一种:

我愿是一片荒林/座落在河流两岸/我高声呼叫着/同暴风雨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停在枝头上鸣叫/在我的怀里作巢

三、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一)《玫瑰,少女》

秋日将尽兮,玫瑰依然。/唯尔独芳兮,飘零叶片。/少女戚戚兮,痛苦哀伤。/天地唯你兮,一滴血嫣。

(二)《终点》

方尔步上,高山之巅。/俯视寰宇,清夜正凉。/且愈慧聪,人生何忙?/路维终止,歧路亡羊。/暂歇片臾,来路茫茫。/维君王兮,和谐清亮。/青春年少,再放华章。/往昔晨露,灿灿金光。

(三)《越过田野》

横飞越天宇,云沉飘欲流。

摇飖过田畴,萧潇拂衣袖。

慈母悲泪举,阿儿失迷走。

街巷依旧日,木叶落心忧。

关上虽难度,归家路已修。

(四)《我愿是激流》

荒林错落河两岸,呼啸风雨勇作战。

惟愿吾爱如啼雀,鸣啭窠巢慰我伤。

这种训练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并实践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样式,实现了学生对诗意的再创造,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条诗歌教学的佳捷之路。

现代短诗范文第5篇

是否可以找到一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呢?通过比较我发现,文言文虽然离我们所处的时代较远,但毕竟现代文是从文言文发展而来的,在词语、句式、语法各方面二者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我尝试采用“有机联系,化整为零”的方法进行教学,注重讲清古今词义和某些语法的异同,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识记负担。下面,以《狼》一文为例说明之。

一、词义方面:A.文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有:肉、骨、狼、远、投、劲刀、麦尝场主等。

B.古文中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词的有:“屠(屠户)、晚(晚上)、剩(剩下)、惧(害怕)、止(停止)、野(田野)、弛(松弛)、目(眼睛)、悟(醒悟)等。

C.古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或意义发生变化的有:薪(柴禾)、眈眈(注视的样子)。其实它们的这种含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相对的例证,如:杯水车·薪、虎视·眈·眈等。

D.古文与现代文意义区别较大的词:奔(跑)、行(走)。

这四类词,A类不需要讲,B类只需在解释时点明即可,C类也可在现代文中讲清楚,需要记住的只有D类。通过上面的分解,实际上D类词在古汉语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这样,词义的理解与记忆负担就大大降低了。

二、语法方面:(1)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保留了古文的一些语法特色,在教授现代文时讲清楚也可以相应地减轻文言文学习的负担,使之在文言文中出现时不再成为新的信息点。如《狼》出现的“犬”(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洞”(打洞,名词用作动词)一类用法现代汉语中也不在少数,如·土崩·瓦解、·星罗·棋布、·蝇营·狗苟(名词作状语),·衣·冠禽兽(名词用作动词),摧·枯拉朽、防·微杜·渐(形容词用作名词),·丰衣·足食、不·远千里、·富国·强兵(使动、意动用法)等。

(2)文言文殊的句法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也时有出现。

如古汉语中的被动结构形式:“为”“为……所……”“于”等,现代汉语也不时使用,像鲁迅《藤野先生》中的“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冰心略传》中的“她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还有像“受制·于人”等。

又如现代文中的词语“时不我待”等,也保留了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特色。

现代短诗范文第6篇

书海茫茫,人生苦短。

何况,在短暂的人生中,忙忙碌碌,又是当代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

于是,因忙而不读书,少读书,便成为许多人偷懒的借口。

其实,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唐人李涉有首诗――《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到了宋代,有人发现这是一首回环诗,于是,就把它倒过来读:“偷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不管正读还是反读,意思都一样,无非就是要珍惜时间,莫辜负大好春光。

笔者以为,正因为人生忙忙碌碌,就更应该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在读书中得到休息、放松和愉悦,同时,也可增长知识,增进智慧,避免碌碌无为,让人生之忙,忙得更有价值,更有效率。

以下,便是本人忙里偷闲乐于读书的一些往事。

航班误点:困守机场书为伴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出差的机会多了。

每逢离家远行,我总要在行囊中塞进几本书。尽管风尘仆仆,行色匆匆,但旅途上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会多些。车轮滚滚,直奔前方,绝无文山会海之羁绊;人海茫茫,多为陌生之脸孔,亦免去诸多寒暄和应酬。天涯孤旅,灯下独坐,若一卷在手,便如同高朋满座,长夜岑寂顿时冰消雪化。坐读累了,便卧读,妻子不在身边,无人催你熄灯,你可以兴之所之,直读到不知东方之既白,何乐而不为!

中国是世上第一人口大国,交通滞后在所难免,汽车被堵,班机误点,以及买不到返程票的事时有发生,但这也正是你静心读书的大好良机。

记得有一次,因航班误点,我在武汉机场的候机厅里滞留了整整18个小时。众人皆为此烦躁不安,我却反而有点高兴起来,因为这正是天赐予我的一次读书机会。想想,公务业已办完,家务却远在千里之外,你又不是飞机调度员,无权决定自己何时登机起程,你着什么急,着急又有何用!不如定下心来读书,何其快哉!

好在身边带有刚买来的《散文艺术论》一书,洋洋30万字,是平时难以啃动的学术著作。如今,凭空多出了18个小时,我正可以聚精会神地细细把它咀嚼。于是,从旭日东升读到华灯初上,整整一天时间,除了上厕所,吃泡面,喝咖啡,所有的时间,我全埋头于书本之中。尽管候机厅里人声鼎沸,犹如大海的波涛在翻腾;人影晃动,犹如海面上的帆樯在起落,但我悠然置身其中,就像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在阅读中获得了一种诗情,一种画意,一种“闹中取静”的哲理,一种“六根清静”的禅悟。

从此,我明白,世界上最吵闹的场所,往往也是读书最安静的地方。

出访之前:磨刀不误砍柴工

1998年夏天,我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将于秋天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罗马尼亚访问。行前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以为,通过读书,多了解该国的国情,社情,民情,文情,这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从省文联资料室借出所有罗马尼亚文学作品的中译本,共约20多本,日以继夜地加以阅读。同时,我还查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和《文物・博物馆》等卷,对其中有关罗方的重点条目做了笔记。此外,我还手绘了罗马尼亚及其首都布加勒斯特的简明地图,以备不时之需。

果然,磨刀不误砍柴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在阅读中所积累起来的点滴知识,后来还都派上了用场。

比如,有一天,按原定计划是参观该国的国家艺术馆,但该馆当天另有任务,l临时闭门谢客。陪同的主人慌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只好一再向中国客人道歉。我笑着说:不要紧,离此不远,有座罗马尼亚乡村博物馆,陈列有贵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农家庄园,以及大量生产、生活用品,正好我们几位中国作家中,周大新、吕雷和东西等都是写农村题材小说的,对此很感兴趣,建议改变计划,立即前往参观。结果,大家满载而归,宾主双方都十分满意。

有人问:你怎么知道在布加勒斯特市中心有这样一座博物馆?

我笑答:我是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文物・博物馆》卷中知道的,并把它标在了地图上,没想到,还真用上了。

又比如,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有位罗方诗人问:在中国,人们是喜欢长诗还是短诗?我立马回答:诗的好坏与长短无关,只要是好的,大家都喜欢。比如中国,屈原的《离骚》327行,2400多字,李白的《静夜思》,只有寥寥四行,20个字,但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正如你们罗马尼亚诗坛,虽然当下流行的是短诗,但并不影响你们对前辈诗人埃米内斯库的尊敬和热爱,他的代表作《金星》,不就是一首长诗吗!我的这一番回答,因为兼及两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作品,立即招来了好一阵热烈的掌声。

事后,我暗自庆幸:好在临行前,抢读了一批罗方的有关诗文作品,使我在应对之间,能从容得体,游刃有余。

辗转病榻:聊借画图怡倦眼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生病的日子,住院的日子。生病住院当然不是好事,但世间万物,总是一分为二,有利也有弊。照我看来,生病住院至少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

坡有句名言:“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如何安心?他老人家没说,我猜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病榻上一卷在手,灵魂便开始远游,可减缓病体之痛苦,可忘却死亡之恐怖,可缩短时日之漫长,可填补独处之寂寞。试问,有哪种灵丹妙药,能收到如此“立竿见影”的疗效?怪不得在中医理论中,“书疗”也是一种疗法。

当然,患者的精力、视力、体力都不如正常人,病中读书,不妨多选些画册、画报以及图文并茂的小人书之类。这是有例可循的。

例一,鲁迅先生在病中,就曾与其夫人共赏《芥子园画谱》,并赋诗曰:“聊借画图怡倦眼”。一个“怡”字,妙不可言。

例二,电影《》中,也有他和邓大姐并坐观赏日本友人所赠画册的镜头。画面上,在中忧国忧民的总理,身罹绝症的总理,那焦虑、疲惫的眼神,顿时变得柔和、清亮起来。

鲁迅和都是当代伟人,他们的读书经验自然值得借鉴。

现代短诗范文第7篇

考查内容的必然性、试卷结构的多样性、考题形式的灵活性,要求全面学习、多形式备考,自2005年《考纲》取消了星号,取消了对试卷结构、小题赋分的限制,这意味着增加了考试内容的必然性、试卷结构的多样性和考试形式的灵活性。对策是在内容上全面学习又有所侧重,在形式上立足于主观表达,做到多形式备考。

首先,全面学习是指导基础年级要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这些要求中有些近期高考没有或无法考试的,比如听说能力,比如8种主要修辞格以外的辞格,18个主要文言虚词以外的虚词等,这些所谓不考的内容,只是暂时不考或不直接考而已,缺了这些知识和能力,读写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也会间接地影响到高考成绩。所以不能过早地紧盯《考纲》而急功近利,考什么才学什么,这样不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高考成绩。

其次,尽管《考纲》上的考点未必是每年必考的,但高三复习备考却必须是全方位的,不能上年考什么下年才复习什么,也不能认为上年未考的就一定是下年要考的,更不能存侥幸心理,要一条条复习,不要有疏漏。

再次,有所侧重是指某一领域的若干考点中有的考查的几率大,分值高,有的几率小,分值低,我们不必把时间平均分配。一般说来,语言运用这一块词语使用和病句辨析是侧重点;现代文阅读方面:散文阅读是侧重点;文言文方面:传记文是侧重点,古诗鉴赏方面:唐宋近体诗及宋词是侧重点;作文方面:话题作文是侧重点……

在练习形式上,首先主张平时注重主观题训练。会做主观题,高考时遇到选择题也不畏难,而如果只会做选择题,高考遇到主观题就会“笔不从心”,因为主观题考的是思维和表达两个层面,而选择题一般只考查思维能力。只要我们能做到主观题简答时简明、条理化,高考时非但语文能多得些分,其他学科(特别是政、史、地、生)的主观简答题也会因此而受益。

高考试题常考常新,一年一个面孔,如仿句这一考点,第一年仿句式,第二年仿修辞,第三年仿写短诗,第四年又会有所突破。要有鉴别能力,善于发现以前高考未用过但有新意的题型,如2010年春,笔者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两道提取关键词的练习,觉得新颖且内涵丰富,就用周考题形式让全校高三学生做了并由老师讲评,今年高考第18题恰与此类同,考生内心就不太紧张,且应付起来顺手多了。

现代短诗范文第8篇

当城里的孩子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我们则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每天折腾个舟摇鱼跃、浪花飞溅。感谢“水假”,它让我们真真切切地体验了童年,过了一回名副其实、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经历,城里的孩子不会有,今天的农村孩子也不会再拥有了。

有一件事让我对“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感触特深,以致进入21世纪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时,一听到专家援引美国教育“赶孩子下海”事例时,我就会会心一笑。

那件事发生在“始龀”之际,心眼特别好奇,手脚特别好动。暑假了,跟着下水,趴在河阶石上,看着大孩子们如鱼得水,一个个游向对岸,一溜小不点儿的顽童,羡慕不已,皆作“望洋兴叹”状。一边是激将召唤,一边是相互打气,挡不住的诱惑,最终选择了向仅丈余的水坝口挺进。离弦没有回头箭,一离河岸,抓不到东西,又踩不到河底,手足只能拼命摆动,本能地使出吃奶的力气,游,游,游。奄奄一息,抵达对岸时,简直有恍若隔世之感,回头一看,自己居然会游了!

今天,为了学生安全,师生视孩子外出游览如洪水猛兽,更别提野外游泳了。“独子”的成长风险让教育变得保姆一样谨慎怕事。我女儿读小学时,正值春游沉默期,身为教师,我理解学校,更同情女儿。

世纪之交,我算进了城,在一所现代化的高级中学任教。模式化的建筑,加上大面积的水泥场地铺设,让我有一种进工厂上流水线作业的机械感。特别是临近暑假和暑假刚过,水泥场地的热反射让人无处悠游。一放学,只要有一点可能,我就骑车往水库奔——那里没有游泳的场所,但可以看水游泳(水在风的簇拥下就能自个儿游泳了),可以想象着水是如何冰清玉洁地滑过肌肤,让你的每一个毛孔像小鱼儿一样满足地张嘴吮吸。星期天,我就骑车带着女儿一起去游玩。这一招家人乐意,小不点儿当然更乐意,殊不知最乐意的却是我!儿女读幼儿园时我把她安放在车架前,上小学了我把她移放到车架后,再以后她就独当一面自己骑了辆小自行车!

我们把这样的游玩叫做“探索”,一路上把经过的地段划分为若干风景区。就像放飞的风筝在天空中散漫地飘,我与女儿可以把半天的时光全放跑在所谓的探索中。我们是边闲看边闲话,累了,就停下来,坐到树阴下,比赛短诗词的背诵。特别要声明的是,我们的背诵纯粹是闹着玩,逗着乐。记得元人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我背诵时努力找规律,女儿则比划着手势,望着湖面上掠过的白鸟,不知用的什么计,一下子把这首小令有声有色地背了出来。特别是那一句“一点飞鸿影下”,小手指在空中一划,一条弧线恰如一羽翎箭,一下子逮住了一个诗的意象,让我不胜惊叹。

我常说,语文老师是越当越糊涂的,甚至是越当越不自信的。标准化试题和分点式计分,把一门语文学科弄得文不文理不理。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明白,语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但有一点,我以为,语文是最适宜自学的,甚至是适宜躺着自习的。语文是绝不能有标准答案的,特别是诗词赏析,更遑论连出题者都莫名其妙的某些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因为探索,儿女爱上了电视科学教育频道,爱上了《探索》《百家讲坛》栏目。在被动中,我也快乐地跟着受教育。教育真是无处不在啊,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永远生动而活泼,我想,“灵动”也是教育本性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