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养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习惯的养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1篇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孩子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体魄,而健康的第一步主要取决于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行为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食品。小班幼儿是一个刚从家庭生活来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一个群体,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班中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普遍以家长喂为主,吃饭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家长追着喂,挑食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结合孩子在园的表现,将班中幼儿进餐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别为:全程需喂型、边吃边玩型、喜欢挑食型、饭量较少型、饭粒四散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针对性的教育。

1 以丰富的教学手段为途径,促进幼儿健康进餐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不习惯坐在桌边进餐,不会使用餐具,吃得饭粒到处都是,这样既浪费粮食,又不利健康。我和班上的老师和阿姨配合,着重对幼儿进行了吃饭不掉饭粒的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我给孩子们讲故事《一粒米》,孩子们从中知道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一粒米来之不易,懂得了应该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通过学习故事《嘴巴上的洞洞》,孩子们知道了吃饭干净才不是漏嘴巴,才是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在平时进餐时,发现好多幼儿喜欢把小脚蜷缩在屁股底下,所以,我教孩子们形成正确就餐姿势,及时纠正幼儿的坐姿和使用餐具姿势,随时提醒幼儿把掉下的饭粒或吃剩下的残渣捡起来放在空盘中。开始有的幼儿不习惯,吃完饭搬起椅子就走,我就把他请回来,和他一起把饭粒一粒粒地拣干净,我还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小朋友比一比,看谁吃饭最干净,谁就是干净宝宝,是小饭粒的好朋友”,于是孩子们吃饭时特别用心,特别注意不掉饭粒,掉了马上捡起来。吃完饭还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我一个饭粒也没掉。”对于吃得特别干净的孩子,把幼儿的照片拍下来,在电视机里展示出来。于是,我抓住这个典型的正面教育时机,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在进餐的过程中,我时常对保持干净的幼儿或小组给予小红花、五角星的奖励,这样,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积极性,进餐脏乱、掉饭粒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2 以游戏活动为抓手,培养幼儿用餐的好习惯

小班孩子最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并且很喜欢扮演大人来照顾娃娃,于是,我们就设计了“喂娃娃吃饭”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喂娃娃吃饭时的感受。我们还编了一首儿歌:小宝宝,来来来,张开嘴,吃一口,一勺饭,一勺菜,嚼一嚼,往下咽。让孩子们边喂娃娃吃饭,边念儿歌。几次游戏后,孩子们就会像在游戏时喂娃娃吃饭那样,自己吃饭了,不知不觉中也加快了进餐的速度。

在幼儿用餐前,老师在孩子的桌面上有爱清洁小兔的图示,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保育员只要发现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因为保育员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地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意保持桌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

在班里总会有些孩子不愿吃一些食物。我们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幼儿好的用餐习惯。第一步,允许孩子不吃不喜欢的食物。因为此时如果教师强迫孩子吃不喜欢的食物,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或产生更强烈的排斥心理,这对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此时允许孩子不吃。但要让他明白,今天他没有吃的食物是很有营养的。老师希望他下次能吃一点。如:我班有几个特别的孩子,如:浩浩小朋友,刚开学时,幼儿园的东西几乎什么都不吃,老师、阿姨喂他,他把饭菜含在嘴巴里,一动都不动,当老师去喂他们的小朋友时,他看老师一不注意,就去把饭菜吐在垃圾桶里。牛奶、饼干也同样不吃,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用餐情况。结果孩子的奶奶告诉我,孩子在家里也不喜欢吃东西,菜只喜欢红烧狮子头,牛奶要吃草莓味的酸牛奶饮品。针对这种情况,老师首先允许他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一定要吃一些幼儿园的东西,这样才允许孩子自带一些吃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的用餐情况有了一定的好转。对孩子的一点点进步老师都给予肯定、鼓励。现在,孩子再也不把自己家里的食物带到幼儿园了,幼儿园的饭菜也坚持吃完了。第二步,劝孩子吃一点不喜欢吃的食物。当孩子再次碰到不喜欢吃的同一食物时,教师要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法劝孩子吃一点。例如,有孩子不喜欢吃蘑菇,教师就说:“小白兔最喜欢吃蘑菇了,吃了蘑菇蹦蹦跳跳力气大。你也来做小白兔,好吗?”有孩子不喜欢吃鱼,教师就用筷子夹好一块鱼,做“游”的动作,一边说:“小鱼、小鱼游啊游,游到宝宝的嘴巴里!”当孩子吃了一点点后,老师要及时地用微笑、拍手、翘大拇指等方式肯定和鼓励他,让孩子知道吃饭也是一件有趣和快乐的事情。这对小班孩子来说很重要。第三步,要求孩子吃完不喜欢吃的食物。当孩子第三次碰到不喜欢吃的同一食物时,教师应当用鼓励的语气要求孩子尽量吃完。

3 以家园沟通为桥梁,巩固幼儿的良好进餐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磨练,更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首先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孩子到三岁左右,就引导他乖乖地坐着自己拿调羹吃饭,不可边吃边玩。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例如在吃饭前,可引导孩子关注一下谁还没坐到餐桌边,让孩子感受到用餐必须是在餐桌上做的事,并能和家人一起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并尽可能将看电视与吃饭时间错开,当孩子把饭粒洒落在桌面上时,父母应引导孩子将它们捡起,培养孩子节约粮食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2篇

一、要有规则意识

规则即人们规定出来的供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来遵守规则呢?

首先要有一种自我检查的意识,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超过了预定的界限或规则。其次,需要家长和老师经常的提醒,而且要做表率。孩子的行为比较散漫,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我们要时刻提醒孩子要有规则意识,并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好榜样。

二、要有法制意识

孙武是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家,他初到吴国时,吴王阖闾想试试他的才能,让他训练由妃子和宫女组成的180人的乌合之众。孙武把她们为两队,以吴王的两个宠妃为队长。颁布了行阵规则,并三令五申,而后号令。她们不但不从,反而大笑不止,孙武说:“申令已明,贯彻不力,是队长之罪。”于是不顾吴王阻挠,怒斩两个队长,又重新号令。她们这次行动规范,阵容也很严整,吴王于是就封孙武为将军,后来孙武帮吴国打败了楚国。由此不难得出:如果孙武不以严明的军纪为后盾,那么这些乌合之众永远是一群“乌合之众”,这说明严明的法纪是取得胜利的保证。作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我们必须从小自觉培养自己的法制意识观念。那么,法制意识该怎样去养成呢?

1.从小事点滴做起

许多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变成了父母的“天之骄子”。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放纵”,往往小事忽略,任其发展,终于积水成渊,后悔莫及。这样看来,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就要从小事做起,决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暂时吃点苦就心疼不已,缩手缩脚。

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曾向一个图书馆借世界地图看,打电话询问后才知道按规定这些书不能外借,只能到图书馆来看,就冒大雨来图书馆,管理员一看是,十分后悔自己在电话中没有问清楚哪位领导要借书。总理却表扬说:“你把图书管理得很好,没有制度章程办不好事,任何人都要遵守规章制度。”看看,总理都对自己很严格,我们就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了。宽以待人,就是忍让,但绝不是置之不理。有些人对己宽对别人不宽,对人严格,对己放纵,自己如果触犯了不该触犯的事,就掩耳盗铃,敷衍了事。岂不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3.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当前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震颤心灵的事情,一些青少年由于不懂法,终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法律的界限。鉴于此种现象,法制观念的培养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清楚什么是法制,然后去学法,从而懂法、用法。这样就能充分享受公民自己的民利。同时,对于侵犯自己和他人权利的行径,就能利用法律武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三、要养成文明行为

“诚于中而行于外。”讲文明礼貌是一个人心灵美好的自然表露。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我们就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心灵美好的人。列宁同志有一次下楼遇到一位服务员端水上楼,女服务员准备离开,列宁同志说:“你端着水,理应先过。”一点小事,反映了列宁同志先人后己关心他人的好品德。也正是因为他能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育成了他光辉照人的美德。一个人只有做一个讲文明的人,才能得到别人回报的“文明”。

四、要有一颗上进的雄心

这里所谈的“上进心”是指人们积极意义上的追求。因为追求是人生积极的生存状态,而高质量的追求则是人们学习、工作的一大动力。一个人如果有一颗永远追求上进不甘落于人后的雄心,那么干什么事情就总有一股无形的动力在推动着他,使他不断在生活的轨道上滚滚向前。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好习惯;养成;第一次;契机;生活;道德;学习思维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结果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形成自动化的结果。“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的名言有力地说明习惯养成对孩子的重要性。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一旦形成,我们要花掉十倍、百倍的努力将其改正,会使幼儿终身受其害。有许多报道曾指出,一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追根溯源都是由于早期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而造成的。因此,良好习惯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最先培养、最先形成,它是幼儿成人之根本。而对于幼儿来说,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养成好习惯的最佳契机。

一、幼儿期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幼儿养成好习惯的最佳契机

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10岁幼儿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有些家长,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幼儿还小,不要给他们制订那么多制度,但幼儿的某些坏习惯一旦形成后,就会产生对抗性,新习惯要想扎根下来就困难多了,所以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各个活动环节上,都要制订明确的规则,要想方设法运用他们能接受的形式去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如规范幼儿不丢三落四的行动,就可以使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的好习惯。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看法。《强盗与母亲》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故事中的母亲很“爱”幼儿,在幼儿第一次犯错误的时候没有去制止,一味地隐瞒,导致幼儿最终走上不归路。再如,有明显攻击行为的幼儿,家长不及时制止而大加赞赏,对于没有是非辨别能力的幼儿来说,其结果是什么,长大后轻则朋友同事疏远他,久而久之,会引发心理问题,导致家庭不幸福,重则打架斗殴,导致犯罪,给家人和社会带来恶劣影响。如果在攻击第一次出现时及时阻止并正确引导,想来他应该是一个遵守规则的健康人。

二、抓住幼儿成长中的每一个“第一次”,为其一生奠定好基础

1.在一日生活中培养生活好习惯

常常会听到幼儿的“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请求。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帮他们喂饭、解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幼儿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经过我观察发现,这些幼儿来到幼儿园极度不适应,饭放在面前不知道吃,教师耐心地指导如何拿勺、如何夹菜,可每次吃饭都不积极主动,心不在焉,总在期盼教师喂,遇到解便等问题只会哇哇大哭,不知所措。所以在幼儿第一次主动脱衣服、第一次独自吃完饭、第一次整理玩具时,大人一定要赞赏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使幼儿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等到下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时,幼儿会从容应对。

2.注重细节,培养道德好习惯

幼儿入园第一天教师会教会幼儿们跟教师问好,离园时跟教师再见。幼儿第一次主动问好时,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地肯定予以奖励,长此以往,幼儿就会觉得有礼貌的问好就会得到大人的夸奖,将会继续努力,久而久之,幼儿从想得到表扬到习惯性的行为,好习惯就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地让幼儿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一般在家庭中都比较随便,很少使用礼貌用语,其实培养幼儿使用礼貌用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幼儿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受大人的影响。同样,勇敢的品质、宽容的性格、诚实的品性等等一系列的好品德只要抓住“第一次”给予赞赏,幼儿的好品德就形成了。

3.利用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和思维好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幼儿年龄小、知识少、社会阅历浅等原因,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头脑中有许多问号,所以经常向大人提问,大人应该耐心地给幼儿解答,不能责怪幼儿多事,这样做是在扼杀幼儿好学的幼苗,是在暗示幼儿别想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当爱惜幼儿的好奇心和好问心理,经常引导和启发幼儿发问,刺激幼儿的大脑积极思维,提高智力。例如,一个从不发言的幼儿在上课时积极地发了言,教师如果大加赞扬,相信从此以后幼儿的这种行为就会经常表现出来,那他在课堂上会因一次的表扬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在幼儿遇到问题第一次来找你是,不要急于帮助他,而是启发他独立思考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才是让幼儿受益终身的。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差异;榜样;持之以恒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印度也有这样的名言:“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更是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从教多年,笔者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掌握差异,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脾气性格各有不同,习惯爱好也相差甚远。如果不对学生逐个了解而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势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只有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十分了解,才能够了解学生多方面的情况,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深层次的思想境界、好恶观点等,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及时而准确的作出判断,并制定出解决方案。

所以,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心,在与学生轻松自在的交谈过程中,打消学生对学校的陌生感,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在掌握了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后,老师就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作出有差别的教育方式,或激励,或批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榜样示范,言传身教

老师以身作则。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小学生具有崇拜老师、模仿性强的特点。而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相当大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树立优秀学生榜样。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的力量十分重要。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就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多给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树立典型,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经常从学生中评选出“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受到教育。还结合班队活动,设置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从而指导个人行为。

三、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而反复训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很多习惯还没有养成,会出现多次的反复甚至会出现比以前的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的一些问题。而一些大道理他们一时半会儿很难理解,我们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的加以纠正和培养。当然,在训练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体会到好习惯的益处,慢慢就理解了。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会在很长时间内规范他们的行为,甚至会是他们受益终身。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

除了学校外,学生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家庭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因此,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坚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使学生不仅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行为作风,还可以在校外继续坚持下去,形成良好习惯,使习惯成自然。因此,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好习惯 重视 家庭教育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2-02

好习惯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一个孩子身上可以体现家庭教育的结果,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发展的课标。一个好孩子的开始是从培养孩子好习惯开始。好习惯会使人受益终身,对于行为意识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另一种话来讲就是,现在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是为了更好地接受或者适应未来成人后的社会化生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提升人类教育水平,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均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培养孩子求知求索的好习惯。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有四个阶段,前两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所以家长要在前运算阶段中,慢慢培养孩子好奇求知,主动探索的习惯。带着好奇的眼神看事物,用敏锐眼光去捕捉关键,慢慢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可是光靠他们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的辅助。父母要有针对性的去指导,相当于给孩子隐形的翅膀,不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的翱翔。家长也要给他们独立想象的空间,然而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忽略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孩子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抛给答案。重要的是求知求索的过程,不是最终那个父母一句戳破的答案。比如,孩子喜欢问的:打雷时,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声音,这个时候顺应他们的思路,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发掘答案,这样会更有意义,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求知求索的好习惯,而不是找出一个定义性的答案。这样家庭教育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二、培养孩子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

真诚的态度、善良的心灵、赞美的眼光这三者从某方面而言现在社会独生子女普及的今天,缺少发现真善美的好习惯,可是孩子的可塑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发现真善美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他们是一块天然的画板,父母做,孩子学,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显得尤其关键了。孩子的父母相互关心并且关爱老人和尊重他人,怀着善良的心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给予别人真诚的赞美。在孩子完全懂事之前,具体形象的例子才会让他们真正的去接受去领悟。父母的榜样作用孩子会耳濡目染,对于长辈的嘘寒问暖,对于朋友的坦诚相待,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慢慢的孩子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父母也可以将自己身边的故事,比如一花一草等都是有生命的,让它们融入进孩子喜欢的童话中,引导孩子从点滴做起,从爱护花草做起,从赞美别人做起,从真诚对待做起,这比起说教更为深刻。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去发现真善美,为未来的世界赞添色彩。

三、培养孩子学会自理的好习惯。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管得多、管得细、管得频、管得死往往会适得其反,因而要让孩子学会自理。第一步当然是生活自理。如果连生活上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谈论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和更长远的发展呢?生活中往往是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无形间给孩子养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只要我自己不想做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父母就会替我做的。”长远而言,孩子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孩子,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的习惯,不要让孩子一直依赖父母。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让他们慢慢的成长,一点一点的积累生活经验,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慢慢形成独立意识。父母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要把握一个尺度,注意量和质的转变,慢慢地父母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成长,会理解习以成性这句话的意义。所以,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自理这个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是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强化。优质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想要孩子成为好孩子,孩子也想成为好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个提前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约翰・杜威.杜威全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5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6篇

《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孩子们克服困难,按时快乐起床,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其他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做了一些努力。

一、首次约谈,寻找原因

我与家长约谈,了解到孩子不能按时起床的原因有两个:一

是入睡时间晚,睡眠时间不充足。据家长反映,孩子们或因不能独立入睡而等着父母一起睡觉,或因沉溺于电视游戏中,不能按时停止自己感兴趣的事,导致入睡时间晚,睡眠时间不充足。二是模仿父母的懒床行为。秋末冬初,农活相对减少,农村家长有时候就喜欢早上睡个懒觉,于是孩子也模仿父母的懒床行为。

二、组织活动,晓之以理

根据找到的原因,我组织了谈话活动“天黑后的我”和“天亮后的我”。活动前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以文字、符号、照片等不同形式记录幼儿天黑和天亮后不同时间所做的事情,重点记录好几点睡觉,几点起床。谈话活动中,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生活,我引导孩子将天黑后的生活分为:吃晚饭―玩―看书―洗漱―上床―睡觉,将天亮后的生活分为:起床―洗漱―早餐―入园,讨论孩子们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合适的作息时间,最后强化晚上睡觉和早上起床的时间。

分析:“天黑后的我”让幼儿构建起天黑后的生活程序,为幼儿按时入睡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为充足的睡眠提供了保障;“天亮后的我”跟幼儿一起按照“入园―早餐―洗漱―起床”所需的时间段,倒推出起床的时间,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为按时起床提供了保障。

三、二次约谈,制定措施

第一次约谈完成后,我给家长们布置作业:根据你家孩子赖床的原因寻找措施。过了两天,我再次召集家长,交流措施问题,通过讨论交流与梳理提升,最后制订了如下措施。

1.营造环境,按时作息

记得“为妈妈洗脚”这则公益广告中的孩子,体现出了很强的模仿力。所以父母的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建议家长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幼儿按时作息的环境氛围并带头按时作息。如幼儿睡觉前,父母关好电视、停止打牌等,营造安静的入睡环境;起床前几分钟,播放轻柔的音乐,在充满音乐氛围的梦境中迎来新的一天。家长当然不能睡懒觉啦!

2.艺术提醒,规范行为

我通过让家长交流体验,使他们意识到:小孩子的控制能力很差,如果让他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突然停止,这对幼儿来说是极其刻薄的要求。所以让幼儿有准备地控制行为,做起来更容易。如:

“当表上的时间变成9:00的时候,你就该去洗漱了;当闹铃响的时候,你就该放下玩具吃饭了……”如果不能控制的话,家长应强行终止他的活动,他也不会大哭大闹,而且有利于逐渐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控制能力。

3.表格记录,呈现行为

家长绘制一张表格,实时记录孩子每天每个环节执行时间的情况,用星星数量给予客观评价,及时总结每天得了几颗星,使幼儿的良好行为随时可见。

4.及时鼓励,坚持行为

家长按照幼儿记录表上的星星数目,适时给予表扬奖励,并把表扬奖励面向亲朋好友,面向全体小朋友,让孩子感受到这种表扬无处不在,以鼓励幼儿对行为的坚持。

分析:孩子有了行为上的规范认识,在家长的督促下,开始了规范的行为;如果适时地鼓励,让规范的行为得以不断重复与坚持,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好的习惯,正所谓“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

四、认真落实,成效显著

在家中,家长非常支持这项工作,他们在家及时督促,认真落实,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与老师交流。在幼儿园,我们两位带班老师非常重视,总是面对全体小朋友,认真反馈,及时鼓励;孩子们之间适时评比,组织专项表彰奖励。渐渐的,孩子们迟到的人数和次数越来越少,一个半月后,虽然已进入寒冷的冬天,但我班竟然没有一位小朋友因起床问题而迟到了。家长也反映孩子晚上能独立入睡了,早上还会叫大人起床呢!

《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积极方式和重要途径,不仅能有效减少有害物质对幼儿机体的不良影响,更好地维护健康,而且这些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一旦养成,将会对成年后的行为与习惯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对孩子来说,任何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规范的行为不断重复与坚持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所以“让孩子知道该怎么做―呈现孩子的规范行为―鼓励孩子坚持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是一个符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好方法。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7篇

一、情境教学活动,激发习惯养成的内驱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决定性因素是学生,只有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好习惯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养成。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讨论、思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引感的共鸣,激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驱力。

教师创设了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医生做手术、消防队员救火、农民伯伯种田,问学生:假如工作岗位上的大人们做事拖拉,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讨论后纷纷表示,如果做这些事时拖拉了,会给他人、集体带来大麻烦。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哪些岗位上的人做事拖拉会带来恶果呢?学生说到了交警、司机、会计、军人等等。在交流中,学生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对做事拖拉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

案例中,情境教学活动的开展,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学生不仅从上面三个场景中受到了教育,还由此延展开去,将视角拓展到社会的各个行业,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拖拉行为带来的危害,从而明白了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产生了做事不拖拉的内在需要,进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体验活动,总结习惯养成方法

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至关重要。在品德课堂中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历中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内化体验,总结提升,从而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一分钟”的体验活动(在一分钟时间里跳绳、给图画填色、做数学口算题、在田字格上写字),以下是活动后的师生对话:

师:在一分钟内完成最多任务的三位同学请起立。能说说为什么能那么快吗?

生1:我没有东张西望,一心就想快点完成。

师:哦,你是以“专心致志”取胜的。

生2:你一讲“开始”我就赶快行动。

师:你的秘诀是“抓紧时间”。

生3:你没讲“开始”,我已经在看题目了。

师:看来,你事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大家的好方法可真多!

案例中,教师利用看似平常的“一分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并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总结出“做事不拖拉”的方法:专心致志、抓紧时间、准备充分,从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主题延展活动,强化训练行为习惯

品德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以及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延伸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教师在教学《做事不拖拉》一课后,开展了“我是时间小主人”的评选活动。教师提供记录表,请爸爸妈妈当裁判负责记录。活动经历了两周的时间,根据记录表情况和学校表现,师生共同评选出3名“时间小主人”。评选活动过后,教师又开展了题为“好习惯伴我成长”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学生在班队会中,不仅通过相声、快板、游戏等活动,相互交流了各种好习惯给自己或身边人带来的好处,还开展了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日常行为活动的比赛。

好习惯的养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物理学习习惯 养成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 学习物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物理难学是初、高中学生比较普遍的看法,处理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关系,搭建衔接桥梁,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物理教学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物理的习惯。

我们曾对一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解出一道物理习题,有的虽记住了物理公式,却又不知如何运用。我们挑了几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分为两小组进行对照试验。其中第一组,在给他们辅导时,非常注重习惯的培养,要求他们在熟练掌握已学过的概念、规律、公式及各物量的单位后,结合一些简单例子把物理知识点、解题习惯和解题规范融入其中,示范给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一步一步按照习惯操作解题。而另一组只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物理上的疑点与难点。经过一两个月的课后辅导对比,两组辅导的时间几乎相同,结论非常明显:注重习惯培养的这几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而只帮助他们解决疑难的那组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他们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脑中一片混乱,做题时丢三落四,掌握了这题又不知下一题如何分析,究其原因,是由于他们头脑中没有形成的良好物理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成败,对高一新生我们更应注重对他们一些学习物理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2 物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若干建议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加强直观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尤其在习题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应用图形来分析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所隐含的因素,把物理问题转译为一定形式的图形,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借助图形进行逻辑分析,对于学习乃至研究物理学都将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只知用公式计算,很少画示意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习惯用图示法分析问题的占40%,想画图而不会画图的占50%。因此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呢?经过实践证明采取如下措施是非常有效的:(1)教师要尽可能用作图分析物理概念、规律及解题过程,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让学生不断地体会物理图像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作图的习惯。(2)作图时要求合理、完整、清晰,这些技巧与方法要由教师教给学生,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让学生心领神会,把握要领。(3)要求学生将图像要作得略大些,这样容易找出几何关系,特别是图像中的角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发现:高一的男生比女生容易掌握物理,除了心理、生理、逻辑思维的差异之外,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一般男生普遍作图会比女生的大些。(4)在培养学生习惯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落实,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操作习惯进行规范化训练,经过多次重复趋于稳固行为方式,这样习惯也就养成了。

2.2 培养学生常规解题方法的习惯,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很多同学反映:听物理课易懂,看物理书易明,做物理题易错。经常听到学生说:物理很有趣,就是怕解题。究其原因是能力不足。如何加强能力培养已成为物理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片面地注重知识概念的传授,忽视了习惯传输和方法传授,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教师应注重物理习题各种解题方法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解题方法习惯。而对高一新生更应重视常规的基本解法,而不是过分追求解题的技巧性,重要的是要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基本解题方法,就能解决一大类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3 培养学生归纳反思的习惯,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要养成及时回味、归纳、思索的习惯。这样才能摆脱“题海”的苦恼。只有学生有机会再思索、回味和比较,才能在大脑中用正确的记忆程序修改错误的记忆程序, “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中,笔者观察到一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是疲于奔命,只追求做题的数量,满足于完成作业,只做题不想题,可怕的是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要抑制一错再错的现象,就应养成对习题有反思、回味的习惯,狠抓落实,不能做完、听完了事。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

在解题后哪些东西值得反思呢?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反思解题结果,确保答案无误;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反思解题方法,实现一题多解等等。

学生们做完一道题,然后再思考,归纳一下。这是两个过程,其中做题过程用时间多,归纳过程用时间很少,二者能差10倍左右,然而收益却正好相反:前者主要精力用于推理、寻找、记忆很少,而后者主要精力用于归纳、记忆、记住的很多。因此,对高一新生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解题后再反思习惯的培养。

当然,解题后的反思,意在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益,既无必要每做一题面面俱到一一反思,也不应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反思。而应有选择性地对解后习题进行反思。

2.4 培养学生规范解题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严谨学风

要做到解题规范,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程,实质上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是培养严格科学态度和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过程,我们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尤其认识这一点,在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除教师在黑板上讲例题时,经常讲解题规范化要求;讲评试卷时,要有意识结合规范的解题习惯,讲评每一步骤评分及失分情况,反复强化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且良好的解题规范习惯还可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过程分析能力,因为在很多时候,按严格格式书写就是物体运动过程的呈现,在书写的过程中能够体会物理过程,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答题,我们一般要求在书写过程中做到的解题规范:(1)语言规范,要有必要文字说明,比如一些假设,临界条件判断;(2)符号、字母书写规范,不可乱用,甚至前后混淆,张冠李戴;(3)原方程式一定要与书本中直接有关的公式,而不要是自己的推导转化的公式;(4)物体运动过程如果是多个的,在书写过程中要指明哪个过程,比如在匀速阶段中、在匀加速阶段中、在AB阶段中……(5)如果题型中所涉及的物体是多个时,还要指明哪个物体对应哪些公式,比如对小球、对物体A、对物体B……

参考文献

[1] 潘守理.高一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物理教师,2005(10).

[2]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