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葬花吟

红楼梦葬花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红楼梦葬花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79-01

《红楼梦》中曹雪芹匠心独运,使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无一不为人物而生。同时曹雪芹惯用诗词来影射人物命运结局,一些带有预言性质的诗歌,人物从一开始就被暗示着悲剧性的命运这种象征、暗示意义往往比较晦涩,就像“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字里行间,隐隐约约,使《红楼梦》中的诗词染上谶语色彩,这在黛玉的人物形象与她的悲剧命运上体现地格外明显。

一、诗词展现人物性格

黛玉心思极其敏感细腻,见落花,闻秋雨,观花色皆能触动其心底的伤情,由春景的短暂和风雨的凄楚再到花色的鲜艳都能让她联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悲苦。黛玉善用歌行来睹物思情,让黛玉的悲情如浓墨洇染般层层厚重。如果说《葬花吟》是黛玉积郁幽怨的第一次集中倾泻,那么《秋窗风雨夕》则颤动着生离死别的怅惘,而《桃花行》进裂出了泪尽人逝的亡音,可谓悲到了极致。林黛玉她幼失护恃寄人篱下,聪敏、才学高,但又敏感、多疑、善感、爱使小性。这种思想性格自然流淌在她的诗作中,如《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李纨等人看了这首诗,都点头感叹:“太作悲了。”再如她的《咏菊诗》: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曾“魁夺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一一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另一方面,从思想家的眼睛看来,林黛玉最可贵的是对封建正统的蔑视与背叛,对庸俗偏见的抗争与嘲弄,这点在她的诗词中表露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葬花词》,这首绝妙好词,是颦卿述怀,又是她的自挽词,是她的光辉品质的集中体现。脂砚斋主人曾三阅其诗,“举笔四,不能加批”,可见它的动人力量。诗的核心,是表现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沽去”的洁身自好,决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高尚品格。

二、诗词隐喻悲剧命运

在《葬花吟》中,黛玉诉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去。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在《秋窗风雨夕中》黛玉叹道”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在《桃花行》中,黛玉吟道”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的一生就是与泪水永伴的一生,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浸透着黛玉悲伤的泪珠儿的。这既为了完成绛珠仙草向神瑛侍者还泪的誓言,似乎也是冥冥中注定的爱而不得的悲剧演绎。

黛玉的悲剧似乎是《红楼梦》中最让人揪心的一处了。正如曲子《枉凝眉》中所唱: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2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首!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创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族公子贾宝玉,娴静稳重的薛宝钗等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想范文,感谢您的欣赏。

《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想范文1《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想范文2《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想范文3一杯白茶、一把椅子、一本书,或是世界名著、或是杂志漫谈,都能让我消磨掉一天的时光。

斜倚在沙发上,手捧《红楼》,眼里、心里缠绕的都是那集诗意、聪慧、真情于一身的女子——林黛玉。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尽现了黛玉如花般美丽温柔、如柳般柔弱多情的绝世容颜和超凡气质。林黛玉的才情在大观园中堪称群芳之冠。她,诗思敏捷,咏白海棠时“一挥而就”。她面对贾宝玉的过目成诵,却能一目十行。怜花葬花泣残红、文思敏捷咏秋菊。她的艺术魅力让人心醉神往。

黛玉是聪慧的,她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寄人篱下的她深知世故却不弄世故,她爱憎分明,她可以给赵姨娘含笑让座,却不会屈意迎奉他人。当宝玉把皇帝赏赐的一串念珠献给林黛玉时,这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对之嗤之以鼻。

我喜欢林黛玉的性格,有叛逆、有孤僻、有对世俗的不屑。大观园里没有她的亲人、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不是这样,她就不必为玉钗受宝玉奚落而喜形于色,为两方旧帕题诗而洒泪。真情女子,为爱黛玉奉献的不仅是眼泪,更是她才华横溢的生命。

“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林黛玉的悲剧之所有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世人可惜了她那绝世容颜,更加震憾与她那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合上书,闭上眼,不禁长叹一口气,心头久久索绕的依旧是那清雅绝俗的身影。

《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想范文4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名著,譬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

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我看了书才知道原因,原来是跟女娲补天的故事有联系,女娲补天后剩下了一块儿石头没用上,这块石头十分孤独与伤心,后来来了一个和尚和道士,请求到人间看看,于是变成了通灵宝玉。在天上有一座美丽的宫殿,叫赤霞宫,里面有个神瑛侍者,他发现了一株仙草,他十分心疼这株仙草决定帮助她,仙草十分感动,化成了一位女神仙,这个时候神瑛侍者想下凡去训练自己,就到负责下凡的神仙那里去报到。仙草神瑛侍者这不见了,得知已下凡,她便也去找负责下凡的神仙。负责下凡的神仙,尽幻仙姑安排神瑛侍者带着通灵宝玉下凡去了,而仙草变成的绛珠仙子为了报答他,把一生的眼泪都给他,警幻仙姑被感动,于是安排他下凡。后来神瑛侍者就是贾宝玉,而绛珠仙子也就是林黛玉。

这就是《红楼梦》的来源。

而这个的故事主要是按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宝玉和薛宝钗的故事为主线写的。我喜欢《红楼梦》这个长篇章回小说的原因是因为,一它的思想非常好,里面不但有许多指导意义,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封建社会,里面包含了许多哲学道理。而他的语言也十分的细腻婉转,令人百读不厌,里面的诗词文笔,可以说是中国小说的巅峰,无人能及。我十分欣赏文中的男主角,贾宝玉,他不管对待谁,对待自己的家人,他是对待身边的侍从仆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他不像平时的贵族人一样,是歧视他们,而是挺着胸膛伸出双手,来帮助他们。同时,我也欣赏林黛玉,一说起她,就会想到黛玉葬花,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我十分心疼他,有情人并未终成眷属,在薛宝钗与贾宝玉得大婚上泪尽而逝。

红楼梦,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让我爱不释手,看多少遍都不会腻,是一部特别好的作品。

《红楼梦》读后心得感想范文5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结识了《红楼梦》这本含笑的悲剧。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将自己沉醉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中。我在这朦胧中——醉了,深深的醉了,醉在几世轮回,醉在三生三世,醉在彼岸花从……

朦胧中,一位芊芊瘦弱的少女。湖畔边,风吹过她的墨发,打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愁随风飘零,落下几片残缺的花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只有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不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黛玉葬花》了。

风吹走残落的花瓣,却吹不走眉间的一点愁。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灌溉之恩却流尽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

黛玉,在我眼里是出水芙蓉,是圣洁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有一层薄薄的纱笼罩着她,显得那么清高、神秘……

红楼遗梦,悲兮,叹兮,梦兮,忧兮……

红楼遗梦,梦情仇,梦忧愁,梦黄粱……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3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今天小编整理了红楼梦初中生2021读书笔记心得感想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红楼梦2021读书笔记1《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红楼梦2021读书笔记2红楼梦是一部超越时空的巨作,作者曹雪芹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一个豪门大族由盛到衰,其中的故事各个耐人寻味,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更令人唏嘘不断,不敢妄作评论,只愿说说我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小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所以我的感受就是爱情是不分贫富贵贱的。不能让世俗影响纯洁的爱情,虽然现在社会的拜金主义流行,甚至某些女孩子抛出"没房、没车,就不结婚的言论。在婚姻上更讲究门当湖对,我不禁慨叹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敢于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爱敢于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了呢?难道真的是没有钱就没有爱情吗?相信读过红楼梦的您一定也会有您自己的答案,愿世俗少一些烦扰,愿爱情少一些悲剧,愿天下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红楼梦2021读书笔记3《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红楼梦2021读书笔记4“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首《葬花吟》让多少人心悲意恸。一曲《红楼梦》,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喜兴衰。当大雪落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时,以往的繁华富贵仅有留在薄薄的书页中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知是谁?林黛玉喟叹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悲哀,也许不久后的他年,不光是这倾城倾国的林妹妹,就是这天下无二的大观园内的一草一木也怕是不知何处去了吧。世间的欢乐终归于幻灭,回想起来,也可是是做了一场梦而已。纵使清纯洁净如妙玉之类,也终究落得个狼狈退场。在那个污浊不堪的时代,有谁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个人的悲剧如流沙攒聚,渐渐汇成无限的沙漠了。他年葬侬知是谁?不知。慢慢风尘把它们都埋葬干净了。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我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读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幻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

由此看来,一部《红楼梦》的内涵太丰富,叫人无法全部参透。一首《葬花吟》又怎能概括得尽?真真是红楼一世界。

红楼梦2021读书笔记5“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细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

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执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4篇

一个民族,它那世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在无尽的时空里体现,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形式,就是体现在其以母语写出的经典文本中。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

在现代的二十一世纪,了解这些的人屈指可数。而随着全国进行着拍摄新版《红楼梦》的准备,掀起了一阵红楼热??全国进行演员选拔,也就是至今仍在进行的《红楼梦中人》。

此节目,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大家都开始认真地阅读《红楼梦》,理解、探究、体验;都开始观看《红楼梦》电视剧,观察、欣赏、模仿……无数的“红楼追梦人”参加海选,再进入复赛,最后进入决赛,一路走过,只是为了自己的“红楼梦”。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尤二姐、尤三姐……无数的“红楼梦中人”等待着全国各地的“红楼追梦人”来出演。可这毕竟是不容易的,不仅是与“红楼梦中人”容貌形体的相似,还需要对《红楼梦》的深刻见解、深层探究、人物了解……

一位参赛选手以古装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时,首先看的就是选手的容貌体形与其所志愿的“红楼梦中人”是否相似,再就是看选手的内在是否相符。

若是贾宝玉,便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角色。他聪明灵秀,超凡脱俗,率真清纯,爱博多情,透出女性的气质和脂粉气。他不愿读四书五经,不愿通过科举考试当官,反对“男尊女卑”,赞美并羡慕女儿,反对封建统治阶段等级观念……

若是林黛玉,可谓才貌双全,多愁善感,瘦弱多病,具有诗人的气质。《红楼梦》中她写的三十多首诗词,如《葬花吟》等让人意味深长,细细揣摩。真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若是薛宝钗,体形丰满犹如杨贵妃,穿的淡雅朴素,从不喜欢鲜艳的色彩,性格脾气比较沉稳随和,行为豁达,善于藏拙……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5篇

1、诗句白话译文为”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2、”梁间燕子太无情“为下联,完整诗句为”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3、此句出自《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4、《葬花吟》此诗通过想象、情调、画面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在生与死、爱与恨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曹雪芹 诗歌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名垂文史的艺术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如雍容有心计的宝钗,心直口快的湘云,泼辣狠毒的王熙凤等,但在大观园众美中,作者最不吝笔墨的当属林黛玉了。曹雪芹不仅写出了她“病如西施胜三分”的独特美丽,更写出了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颖才慧,这突出地表现在林黛玉所独有的杰出的诗才,这是其他众美所不具备的、无法超越的。本文试从小说人物形象林黛玉的角度来分析她的诗词,进而窥见她独特的才智美。

一、林黛玉诗的内容分类

林黛玉的诗与她创作诗歌的情景,即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从林黛玉诗歌创作的情景入手对林黛玉诗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林黛玉独处所作的诗,包括《葬花吟》、《题帕诗三绝句》、《五美吟》、《桃花行》。这些诗既是独处所作的诗,那么做这些诗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以炫耀诗才的,而是为了排遣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情志的,所以这部分诗更直接接近黛玉的内心,是她内心世界的直接反应,文学性很强,显得颇为重要。

《葬花吟》是黛玉葬花时低吟的为花所作的悼词,整首诗洋溢着悲哀的调子,字字滴血,以花喻人,青春虽如花般娇艳但终会随时光老去而飘零,“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落花正预示着人的归宿,更为令人伤悲的是“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而花之落“柳丝榆荚自芳菲”“梁间燕子太无情”又折射出世间的世态炎凉,这不正是寄人篱下的黛玉经常体会到的吗?由此可知林黛玉在独处所作的诗多以悲情为主,是她凄苦人生和哀伤心境的体现,是她悲惨命运的预示。

(二)在海棠诗社中所作的诗,包括《咏白海棠》、《咏菊三首》、《螃蟹咏》。在诗社中所作的诗,有题目、诗韵限制,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出好诗极其不易,其目的无非是在统一的格式下比谁的诗做得最好。黛玉才思敏捷,这几篇诗作,都是一挥而就,且质量水平很高,在诗社中算是上乘之作,如《咏菊三首》,更是位列诗社的前三甲,充分表现了黛玉力压群芳,具有大观园中其他女子所不具备的才智美。这些诗总的说来都是咏物诗,咏的分别是海棠、、螃蟹;在咏物的同时,诗歌亦抒发了自己的情志。除附和宝玉的《螃蟹咏》外,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咏菊三首》,林诗都抒发了自己独标傲世、冰清玉洁的品质和不可言表的哀苦。

(三)元宵节元妃娘娘归省时,命姐妹们所作的应制诗,共有两首《世外仙缘》、《杏帘在望》,这两首诗使黛玉在众人面前大大展露了一下自己的诗才,不但才思敏捷,而且俱是佳作,自然受到了元妃的称赏,《世外仙缘》被誉为众姐妹之作中的上等之作,而《杏帘在望》是代宝玉作,则压倒了宝玉自己作的诗为其所作诗之冠,可见黛玉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华。

(四)游戏时所作的诗。这些诗多是筵席时或日常生活起居的游戏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也表现出黛玉青春少女活泼可爱的一面。

二、林黛玉诗的艺术特色

林黛玉用她的聪明才智写下的诗都是个性化的,且无处不体现她的艺术才华,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浓浓的哀音,这也是她的个性特色所在。她的诗多抒发自己悲苦的心境,这样的诗举不胜举,《葬花吟》《桃花行》自不必说,连在诗社中所作诗亦是如此。《咏菊三首》不正分别抒发了咏菊之苦,寄人篱下之苦,以及菊梦之苦吗?而在这些含有浓浓哀音的诗中大多有对自己悲惨结局的预示,即含有自谶之意。她笔下的历史上有才华的美女也多不得善终,“红颜薄命古今同”,《五美吟》中,西施自沉,虞姬自刎,明妃出塞,绿珠坠楼。

而究其哀音的根源,宝玉曾在评《桃花行》诗说“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次哀音”;宝玉指出的“离丧”是指她的身世孤苦伶仃,黛玉年幼母亲便去逝,身边又无姐妹相伴,虽有老父但终隔一层;但这只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笔者认为联系小说的情节,应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虽贾母对她宠爱有加,但终由人供给吃穿,偶有脸色也在所难免,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葬花吟》)

2.爱的凄苦,在与宝玉的爱情生活中,虽两人相爱但颇多猜疑之苦,而两人之间偏有个金石说在阻挡,况她无父母为她作主,爱情无疑是没有归宿的,这常常令她悲哀。

3.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偏执,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体弱多病是她心境常苦,而敏感偏执使她更容易体会常人难以觉察的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凄凉,以及爱情之苦。

4. 才华横溢的她纵有万般诗才,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无真正用处,虽冰清玉洁但质本洁来还洁去,终化为土灰,这又怎能令人不悲?

(二)黛玉诗多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如《咏菊三首》三篇即是如此:《咏菊》从人的视角写咏菊之苦,无一字涉菊但无处不含菊;《问菊》通过问的方式引菊为知己,而赞菊之高洁亦是自赞,《菊梦》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写菊之梦,朦胧而如临仙境,并且写出了其梦后的悲伤幽怨无奈。黛玉立意的新颖独特,正表现了其无人可比的才智美。

(三)黛玉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工整如上举“借的山川秀,添来气象新”(《世外仙缘》),用典切而无迹“登仙非慕庄生蝶,依旧还熏陶令盟”(《菊梦》),对比如“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桃花行》)……而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用得最有特色的当属拟人手法的运用,通常林黛玉诗中多把花拟人化,以花自比,引花为知己,“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问菊》),写花高尚的品质以自况,“自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与花共命运,“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葬花吟》),这样的写法为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花拥有了生命力而别有韵致,而诗人更易表达自己的情志。

(四)黛玉的诗歌体裁多样,有歌行体、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曹雪芹这样的设置展现了黛玉超人的才华,她无体裁不能应用,无题材不不能驾驭。

三、曹雪芹代拟艺术特色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的林黛玉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而林诗的真正作者不是林黛玉而是小说的作者曹雪芹,所以林黛玉林诗的成功,是作为一个男作家的曹雪芹很好地处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在代拟林黛玉的诗词时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功。曹雪芹在诗歌艺术技巧上的成功,在论及林诗艺术特色时,已有涉及,在这儿我们就不再赘述。而除艺术技巧外,曹雪芹的代拟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代拟的诗具有个性化特色。曹雪芹的代拟避免了传统代拟类型化的弊病,消除了性别的差异,深入林黛玉的内心,体会她独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以林黛玉的笔写诗,写出的诗无处不有林黛玉的影子,无不是她的性格及心路历程反映,显得自然无迹。这种个性化达到了这种程度,随便拈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首诗,不必说出作者读者就能判别出诗的作者,上文中所举宝玉不受宝琴迷惑,猜对《桃花行》的作者是黛玉,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7篇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诗人气质;爱情悲剧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其所塑造的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极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成为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在大观园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无论是恪守封建之道的宝钗、贾政,还是背叛封建之训的宝玉、黛玉,都注定是个悲剧。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了――林黛玉。

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流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

一、悲剧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曹雪芹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贾府。

由于黛玉心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非常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而这也正是她的身世处境所决定的。林黛玉自小聪明秀丽,颇具才华,因此,很受父母的宠爱,这就形成了她日后“孤芳自赏”的性格,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性格中又添了一份自卑的心理,而这种自卑与她的自赏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于是,她就常常处在这种矛盾的煎熬之中。心境忧郁、敏感多疑,是她性格的主要特点,长期的压抑,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因此,她对事物阴暗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悲观的一面十分敏感。贾宝玉是林黛玉唯一的意中人,但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又使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再加上在她和宝玉之间又一个有钱有势、善于笼络人心的薛宝钗,所以她更是常常使性怄气,自己折磨自己。黛玉因为常年处在郁闷寡欢中,多思多虑又使她严重失眠,直到最后传出宝玉要娶薛宝钗时,她的精神终于彻底瓦解,连躯体也崩溃了。

林黛玉是爱哭的,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黛玉曾以其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题帕三绝句》,这三首绝句,集中写的是“泪”,实际写的是“情”。她的泪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身世与青春,也是为了知己之情。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未完的一句话。

二、诗人气质

林黛玉是曹雪芹用生命的力量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的任情任性、不矫饰、不屈从、“孤高自许”、敏感而自尊,自然是突出地表现了她的不合时宜的叛逆性格。就是她特有的那些所谓多疑、“小性儿”,如果不是融合在她那敏感的诗人气质里,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也就不可能具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了。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善鼓琴。林黛玉是有别于历代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葬花词》是林黛玉的代表作。黛玉在《葬花词》中说:“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是的,最美的东西,却最脆弱,这是令人惋惜的。少女之美,是人间的至真至美,但又最难持久。感悟到至美的短暂、易脆与难以再生,便是最深刻的伤感。《葬花吟》出现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里,这位大观园中多情少女的寂寞胸怀,终于从落花的命运中,找到了抒发的形式。这充满诗情的哀音,是曹雪芹以诗歌为艺术手段全面展示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和心灵世界的重要作品之一。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可见,《葬花吟》正是林黛玉悲剧命运寓情于景的诗意写照!葬花也就隐喻着埋葬自己的青春。

三、宝黛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悲剧结构中都处于中心地位。有“木石前盟”做基础,他们可谓是“一见钟情”。宝黛初见时,书中这样写道:“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此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再加上日日年年的相处、厮磨,情深日笃,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成为公认的一对儿。黛玉爱宝玉,她是从自己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出发,使自己的爱情化为一股叛逆的力量,鼓动宝玉更坚定地走自己的叛逆道路,并且也一直与宝玉并肩作战。然而,即使是这样,也同样走到了逼仄的境地――无路可走。

随着大观园女儿国的星流云散,真是“三春去后诸芳尽”,宝黛爱情悲剧逐步推向高峰。“冷月葬花魂”,林姑娘死于孤独悲伤、伤凄之境,林黛玉终究为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泪尽夭亡”。

从整体来看,林黛玉的悲剧当然是反映了叛逆者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灭亡,它也能唤起人们的奋发兴起。因为曹雪芹的世界观存在着复杂矛盾,所以他在林黛玉的悲剧形象里,既写出了黛玉深刻的悲剧命运,又在她的形象里注入太多的悲痛与悲观。在林黛玉悲剧的创造里,在读者的心目中,仍然有着强烈的回声……

参考文献:

[1]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第8篇

一、谶言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式

《红楼梦》多以诗词的形式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即诗谶。小说中最大的一个谶是在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了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以及“红楼梦曲”,大篇幅的谶词中暗藏了贾府中主要女性的悲剧结局以及这个大家族分崩离析的兆示。类似整部《红楼梦》的结构框架,只是表达得十分含蓄,需要读者从后面的情节中去细品。

另外小篇幅的诗谶散落在各个回目之中,随意穿插。如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猜着后大家再制一个送进去。迎春写的是“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宝钗写的是“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说的实际上是各自的性格和归宿,迎春遇上“中山狼”后,便离黄泉之路不远,灯谜中隐喻了她一生的遭际;宝钗则是夫妻分离后孤独守寡,日日煎熬。贾政看了之后心里隐有不安:“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详之物为戏耶?”①这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将几个姑娘的命数暗藏在灯谜之中,安排十分巧妙。另外在第七十回也有类似的情节,姐妹们写咏絮词,探春写的是“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暗含探春远嫁的命运,跟第五回中的判词相呼应。黛玉写的是“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是黛玉早逝的征兆,且可能死于春日,风流婉转也都将随风而逝。

曹雪芹以谶言的手法和诗词隐语的特点,使每个人物口中或笔下的咏物诗词既是个人遭际的抒发,寄托了身世的慨叹,又隐含着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的预感。从而与人物刻画结合得贴切自然,成为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点睛之处。第七十九回宝黛修改《芙蓉女儿诔》引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②的谶语。这里明是诔晴雯,暗则是诔黛玉,为黛玉作谶,也是为宝黛爱情的落空作谶。小说中黛玉听后“忡然变色”便是一种暗示。而此前许多相关她命运的谶言,多是出自她自己之口,如《葬花辞》《秋窗风雨夕》,是黛玉伤春悲秋的心情表述,也是作者在哀叹黛玉命运的暗示;再如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黛玉对出“冷月葬诗魂”的谶句,埋葬的“诗魂”将来便是自己。以人物自身说出将来遭遇的祸事,如第七回送宫花,惜春戏说要出家当尼姑,花没处戴,预示了她将终身在青灯古佛旁,与花开无缘。

《红楼梦》中的谶除了主要以诗词的形式出现,也有少量图谶,即以图画配上含有诗词隐语式的文字来预测人物的命运,如十二钗的判词均配有图。也有单独以图作谶的,如宝钗的金锁上的图案。谶应在《红楼梦》中构成一个系统的结构,从内部推动情节的发展,对结局进行暗示和隐喻,以预言出现,以应验结尾。另一方面,亦是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对世人的劝诫、警示和点化。

二、曹雪芹对谶言的独创性运用

红楼谶的独创性在于谶语不再仅仅作为悬念和伏线,而是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使每个人的谶语都成了一首美妙的诗作。如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史湘云的判词“湘江水逝楚云飞”,都充满了美感,表现了曹雪芹对女儿的美的赞颂。谶言和诗营造出的艺术境界更是别具特色,假如没有谶的暗示,《葬花吟》的魅力便会大减,读者无法感知到其中的隐喻,语言便不再令人伤痛和动容。当“葬花”的凄凉和“埋香”的雅致与谶言合二为一时,《葬花吟》才显出它的生命力来,它的意境才是最独特的。

《红楼梦》中的谶多是隐蔽式、不明朗的暗谶,如有以小说中的戏曲情节来暗示人物命运的,如元妃省亲时点了四出戏,从脂砚斋批注看,《一捧雪》是伏了贾府的败落,《长生殿》是伏了元妃之死,《邯郸梦》是伏了甄宝玉的送玉,《牡丹亭》是伏了黛玉的死。而宝钗过生日时,又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文,点中了宝玉将最终出家。可见小说中的每一个布局都有作者的用意。另外也有以环境和景物来作预示的,如七十九回紫菱洲的寥落之景,是以淡淡的笔触,带出一种模糊的凶兆,兆示着不仅迎春会离去,大观园中的每一个女儿都会离去,宝玉所感伤的是大观园失落的感伤,也是青春繁华失落的感伤。

暗谶以接近生活原生态的形态表现出来,使谶获得一种实在感。而日常生活也因注入了谶的因素,在平淡无奇中透出妩媚的神秘。在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中,作者描写宁府中秋夜宴,本是团圆时刻,却闻得墙下有长叹之声,令人毛骨悚然。盛宴之下发出的悲音,使凄清之感更甚。这一回是《红楼梦》全书将跳入大转折之中的预示,预示着这是贾府中人最后一次享受天伦之乐,此后的回目,喜剧将完全结束,悲剧大幅登场。喜中掺悲的安排,是作者警示世人莫要被富贵声色迷惑了双眼,宿命总在不经意的时刻到来,眼前的一切都只是幻影。

除此之外,《红楼梦》的叙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反谶现象,即预言和应验并不彼此相对,而是背道而驰。如薛宝钗的金锁上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文字,但她的命运却是被抛弃,独守空闺,完全向着另一个的方向行进。反谶以出乎意料的力量,利用预言和结果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冲击力,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小说的结构不落入俗套,而读者亦感觉更加有趣味性。另一个反谶的例子是香菱,第六十三回行令,香菱掣的是一根并蒂花,上面写着“连理枝头花正开”,但香菱遇上薛蟠,并未得到幸福,遇上金桂,更是命丧黄泉。作者选择反谶以反说正,更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力感。

曹雪芹在小说前半部就以诗谶的形式点名人物最终归宿,但在小说的发展脉络中仍然注意表现人物本身的个性,使其在面对命运的安排时,做出符合自身性格的选择。宝玉虽有“金玉良缘”的外在压力,却固守“木石前盟”,即使注定悲剧,却奋力抗争。只是在各种谶词的笼罩之下,真性情又抵不过外界的冲击,只能以悲剧结尾。

三、谶言对《红楼梦》主题的渗透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即点明:“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校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③在繁华终将成空的人生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是那群闺阁女子,最令人悲悼的是她们悲剧的命运。“生于末世运偏消”(探春),“凡鸟偏从末世来”(凤姐),这群女子生在末世,便早已带着一种悲凉的暗示,等待她们的是生命的消亡、家族的消亡和社会的消亡。曹雪芹深深的宿命论覆盖到每一个人物身上,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祭奠女性美的凋零和毁灭的作品,表现生命由盛而衰的本质。而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掌控的一切都被归咎于命运的齿轮,家族之哀也隐藏在家国之哀中,被洪流冲散了。

事实上,《红楼梦》的主题自始至终都是通过家族的兴衰表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的到来,这是明清之际的社会性忧虑。曹雪芹处清朝乾隆时期,前期家族盛大,受皇恩庇护,见识了生命的最繁华。直至家族败落,又穷困潦倒到极致,看到了生命的最衰败。因此他得以更冷静地观察社会,透过浮华看到宿命的征兆。在小说中每一个谶的运用都有其道理所在,对情节的发展和整部作品的主旋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