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力的平衡

力的平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力的平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力的平衡范文第1篇

笔者最近在初三物理综合训练阶段见到了这样一道力学综合试题:

底面积为50 cm2的容器中装有一定量的水,用轻质细绳相连的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球悬浮在水中,如图1所示;将细绳剪断后,甲球漂浮且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乙球沉入水底;若细绳剪断前、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40 Pa,g取10 N/kg,则乙球的质量为g.

笔者认为此题为一道较好的力学综合训练题,它巧妙地把密度、压强、浮力、力的平衡等知识融为一体,这对初三综合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既能达到综合复习的有效性,又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下面笔者把此题的几种不同的解法解析如下,与同仁们一起分享.

分析一甲乙两球悬浮于水中时,浮力等于重力,由此可以得到甲乙两球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等量关系;剪断细绳后,甲球漂浮且知道露出水面的体积,可以算出甲球的密度,从而得出乙球的密度;甲球漂浮时相对悬浮,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所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减小,根据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变形,可以算出水面下降的高度,从而得出甲球漂浮时露出水面的体积,进一步计算出甲球的体积,也就是乙球的体积;最后根据乙球的密度和体积得出乙球的质量.

评析此种解法关键点有三:一是根据两球悬浮得出两球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关系;二是根据甲球漂浮得出甲球密度与水的密度的关系;三是根据水对容器底压强的变化得到甲球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到甲球的体积,乙球的体积,再根据密度公式算出乙球的质量.而要找到第三个关键点难度最大.

分析二由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算出水面变化的高度,用水面变化的高度与容器的底面积相乘即为甲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从而算出甲球的体积,也即为乙球的体积;根据甲球漂浮时浸入水中的体积算出甲球受到的浮力,甲球的重力与此时的浮力大小相等,并算出甲球(或乙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分别对悬浮在水中的甲乙两球进行受力分析,由甲球浸没时的三力平衡,算出绳子对甲球的拉力,其大小也即为绳子对乙球的拉力,乙球的重力等于绳子对乙球的拉力和浮力的和,最后由重力计算公式求出乙球的质量.

解由于乙球由浸没变为漂浮,所以水面会下降,水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减小.

评析此种解法关键有三点:一是根据压强的变化量求出液面高度的变化,再求出甲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二是根据甲球漂浮时的情况求出甲球的重力,以及甲乙两球浸没时的浮力大小;三是甲乙两球悬浮时分别对其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三力平衡条件求出细绳的拉力,从而求出乙球的重力.这三个关键点中第三个关键点的分析受力,并用平衡力求解拉力和重力对学生要求较高.

分析三根据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和底面积的大小,利用压强的计算公式算出容器底部压力的变化量,此变小的压力等于甲球漂浮时露出水面体积所产生的浮力;再用比例法算出甲球漂浮时所受到的浮力,此力的大小即与甲球所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并用比例法算出甲乙两球悬浮于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后对甲乙两球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甲球所受三力平衡求出绳子的拉力,再通过乙球所受三力平衡求出乙球的重力,即可算出乙球的质量.

力的平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认知规律;心里发展特点;商榷;尊重

学习是一个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的复杂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先有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是制约并规定着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特别是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等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应该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努力创造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课堂教学情境。

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皮亚杰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理论: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主导方式已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变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他已经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概念的、抽象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开始由具体形象的智力操作,扩展到命题的假设蕴涵、演绎和归纳,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成为可能。虽说如此,具体形象思维还是会起着重要作用的,初中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还是会习惯性地关注表面的关系,有时难以突破感官经验的限制而达到对现象本质的了解。

皮亚杰指出:“智力在一切阶段上都是把材料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从初级的行动结构升为高级的运算结构,而这些结构的构成乃是把现实在行动中或在思想中组织起来,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摹。”在他看来,智力是一种思维结构的连续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每一阶段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学生的行为,育则要适合于这种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即以学生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或智力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内容,进行教学。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里发展特点,我从多年教学经验感受到沪科版初中物理课本的编排顺序几处值得商榷:

一、八年级力学部分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它们既不能直接观察到又不能用仪器直接测量,即使间接测量也是根据受力分析用力的平衡得到,在分析很多具体实例时也只能用力的平衡与合成去判断是否有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的大小,教材中探究摩擦力的实验原理也是力的平衡。让学生在没有力的合成、力的平衡、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提下去认识、接受摩擦力,虽然他们能死记定义:“当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他们的接触面上讲产生一种阻碍这种相对运动的力”去判断一般物体间是否有摩擦力,但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却不是很明白,他们只能死记什么时候有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摩擦力有多大,,至于为什么静止和匀速状态下摩擦力那么大却不得其解,对于人走路时、汽车驱动轮的摩擦力方向以及重叠物是否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他们根本无法明白。

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不受力的物体,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也就是:平衡力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平衡力 ,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非平衡力,而学生这时根本没有力的合成、平衡力的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着这个定律,不但不能理解定律的内涵,根本无法解答现实生活中任何实际问题。

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力的合成平衡力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用平衡力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以及用牛顿第一定律解答实际问题和用牛顿第一定律以及平衡力的知识去认识、分析摩擦力也就容易了。

二、九年级热学部分

今年的版本经过了调整,但笔者认为还是有点不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六种物态变化都涉及到吸热与放热,热量实质就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然而这时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热量和内能,他们只能凭生活经验或死记那种物态变化吸热、那种放热,至于为什么吸热或放热却不得其解,对“热”这个词的含义更是不得而知。物理学科的特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概念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概念的内涵外延都需要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所以我在教学时按内能热量物态变化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学生不会因为一连串的问题而困惑,根据固体、液体、气体三状态下分子的运动特点,用内能的增减很容易明白物态变化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三、九年级电学部分

力的平衡范文第3篇

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

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

二、引入新课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三、力的平衡

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

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叙述)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

教师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

(演示)

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

(演示)

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演示)

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

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六、总结

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力的平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挡土墙;Kotter方程;地震土压力作用点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对土压力作用点的研究一般认为挡土墙的静止土压力作用于离墙基1/3墙高处,然而,当有地震作用时,其作用点位置将发生变化。Davies(1986)[1]等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假定挡土墙土压力作用于墙体中部是可行的。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Kotter方程的挡土墙抗震土压力作用点的计算方法,计算时假定挡土墙破坏面为平面形状[2]。

一、被动土压力及其作用点

如图(1)所示,Kotter方程描述了被动状态下挡土墙破坏面上作用力的分布:

(1)

式中――破坏面上的作用力;――填土内摩擦角;――土的容重;

――力作用点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见图1);――破坏面弧长的微分。

1.1 破坏面上的作用力R

(1)破坏面上作用力R的分布

如图2(a)表示破坏楔体ABC,包括被动土压力Pp,楔体ABC的自重W,水平和竖向惯性力Kh・W(Kh为水平加速度系数) 和Kv・W(Kv为竖向加速度系数),稳定土体作用在破坏面上的力R,其中δ为墙体摩擦角。

当破坏面为平面时,,式(1)简化为: (2)

积分上式得:(3)

上式给出了力R沿破坏面AB的分布,式中s表示AB上力R作用点距B点的距离。

考虑楔体ABC的边界条件:B点处,P=0,S=0,代入式(3)得到C=0,则式(3)变为:

(4)

则力R为:(5)

ΔABC中,由正弦定律有:

由几何条件得(为墙高),则

将AB表达式代入式(5)得: (6)

图1 Kotter等式对应的曲面图2(a) 破坏楔体ABC分析图图2(b) 破坏楔体ABC受力分析

(2)力R的作用点

如图2(b),有:

将式(5)变形:,比较上两式可得:

1.2 被动土压力Pp

如图2(b),考虑楔体ABC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力的平衡:

水平向:

则 (7)

竖直向:

则(8)

理论上,当楔体ABC处于破坏状态时,式(7)和式(8)计算的结果应相等。因此,可通过假定不同的α值反复迭代实现:首先,假定一α值,计算出反力R,再分别用式(7)和式(8)求出Pp值,若二者相等,则为所求Pp值;若不等,改变α值,直到用二式分别计算出的Pp值相等或二者的差值达到一定的精度为止。

(2)被动土压力作用点

考虑楔体ABC对A点的力矩平衡,有:

则(9)

被动土压力作用点离墙基高度h(见图2(a))为:

(10)

二、主动土压力及其作用点

如图1,主动状态时Kotter方程为: (11)

如图3(a)表示主动状态下的破坏楔体ABC,其中Pa为主动土压力。当破坏面AB为平面时,Kotter方程简化为:(12)

图3(a) 破坏楔体ABC 图3(b) 破坏楔体ABC受力分析

仿被动状态下的求法,主动状态下有:(13)

r为:

2.2 主动土压力Pa

如图3(b),考虑楔体ABC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力的平衡:

则(14)

则(15)

同理,可以采用迭代的方法求得Pa。如图3(a),考虑楔体ABC的力矩平衡,可得:

(16)

则主动土压力作用点离墙基高度为:(17)

结束语

挡土墙土压力作用点的研究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尤其是地震作用下作用点的研究。本文基于这点,提出了一种计算地震作用下挡土墙土压力作用点的方法,通过与其它方法以及前人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Davies,T.G.,et al.Passive pressure during seismic loading.J.of Geotech.Engrg.1986(4):479-483

力的平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必修4;向量;物理

G633.7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实际上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然后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向量问题,最后再用所获得的结果解释物理现象【1】.围绕此目标,人教A版必修4在“2.5.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中给出了例3、例4及习题4(A组)三道题,三道题的解答都用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不用直角三角形运算,而是直接用向量的知识进行运算,使过程更为简洁,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向量的工具性.

例1(人教A版必修4第111页例3)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

课本的解答:不妨设 ,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以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

通过上面的式子,我们发现:当 由 逐渐变大时, 由 逐渐变大, 的值由大逐渐变小,因些 由小逐渐变大,即 之间的夹角越大越费力,夹角越小越省力.

修改的解答:不妨设 ,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的知识,有

将上面的式子两边平方得

以下同课本的解答.

例2 (人教A版必修4第112页例4) 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的宽d=500m,一艘船从A处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速度 ,水流速度 ,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时间是多少(精确到0.1min)?

课本的解答: ,

所以 .

答: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时间是3.1min.

修改的解答:由 得

所以

以下同课本的解答.

例3(人教A版必修4第113页A组第4题) 平面上三个力 作用于一点,且处于平衡状态, 与 的夹角为 ,求:(1) 的大小;(2) 与 夹角的大小.

教参的解答:设 的合力为F,F与 的夹角为 ,则

的夹角为 .

说明:由于没有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有如图所示的方法作高求解.

修改的解答:(1)由 得 ,

所以 ,

即 .

(2) 设 与 夹角为 ,由 得 ,

则 ,

所以, 与 夹角的大小为 .

例4(人教A版必修4第113页B组第2题) 一条河的两岸平 行,河的宽度

d=500m,一艘船从A出发到河对岸,已知船的静水速度 水流速度

2km/h.要使船行驶的时间最短,那么船行驶的距离与合速度的比值必须最小,此时我

们分三种情况讨论:

(1) 般逆流行驶,与水流成钝角时;

(2) 当船顺流行驶,与水流成锐角时;

(3) 当船垂直于对岸行驶,与水流成直角时.

请同学们计算上述三种情况,是否当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与水流成直角时,所用时间最短.

教参的解答:设 与 的夹角为 ,合速度为 , 与 的夹角为 ,行驶距离为d,则 , .

所以,当 时,即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所用时间最短.

修改的解答:设 与 的夹角为 ,合速度为 , 与 的夹角为 ,行驶距离为d,则 , , , .

.

所以,当 时,即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所用时间最短.

说明:修改的解答稍有计算量,但用向量运算代替了直角三角形运算,同时,不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解题思路显得更为干净.

例5(人教A版必修4第119页第14题) 如图所示,支座A受 两个力的

作用,已知 与水平线成 角; 沿水平方向;两个力的合力

100N,求角 以及合力F与水平线的夹角 .

解:由 得

所以, ,

由 得

所以, .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第101-107页

[2]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数学必修4 A 教师教学用书

力的平衡范文第6篇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是研究物理规律的课,研究规律首先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规律。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将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生初学时很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它们的不同。

学情分析:

这节课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在学生进行探索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提问,使学生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仅深刻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使学生会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知道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索实验中,渗透物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学理念:

本节是物理规律课,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

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小车、二力平衡演示器材一套、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提问: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

提问: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物体在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呢?

回答问题。

二、新课引入小聪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线去拉静止的小车,在下列情况下,小车将怎样运动呢?

1.小聪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车,小车将向____方向运动。

2.小聪比小明用力小,小聪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车将向_______方向运动。

3.小聪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车,小车所受的合力为_______,静止的小车将________。

从而引入二力平衡课题。回答:右;

回答:右;

回答:0;静止。

三、二力平衡定义: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为一对平衡力,称为二力平衡。

上题第3题中,小聪和小明对小车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可以看出小车原来静止,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小车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因此平衡力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的现象到处可见,下图中的船舶和汽车有平衡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找出它们所受的平衡力(图9-32)。回答:

1.重力和支持力;

2.重力和支持力。

3.重力和浮力。

请同学们找出平时生活当中的二力平衡的事例。如在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静止在地面的课桌等。学生举出一些例子。由事例可以看出,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只有两个力,且此二力平衡,因合力为零,就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外力的作用。

四、二力平衡的条件

课本P109活动1探究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1、介绍仪器和实验方法。

2、明确研究对象:小车。

3、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竖起方向受重力,支持力;水平方向上受两个绳的拉力,研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所受两个力的平衡问题。

4、观察满足了什么条件木块静止,在什么条件下木块发生运动。

提示:通过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所受力的情况确定研究方向。

教师在讲述了上述内容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拉力,在什么条件下互相平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课本P110活动2讨论二力平衡有关的问题:

一对平衡力的要素: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会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若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为零,就称这几个力为平衡力,等效于物体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例子很多。请同学们举例。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变化

(一)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

(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答:由静到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

(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

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

(6)关闭发动机的火车,由于受到摩擦力,越来越慢。答:由快到慢。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答:改变了运动方向。

(二)探究实验:课本P110活动3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怎样运动

1、由静到动;2.快到慢;3.改变了运动方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结论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力的平衡范文第7篇

1、深海鱼类的抗压能力,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同时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

2、为了适应深海黑暗的环境,需要它们有着发光的本领。

不同的鱼类,发出标志不同的亮光,靠着这些亮光,在同一鱼类中可以互相传递信息,并诱骗其他鱼类做牺牲品,或者用以摆脱捕食者。因此,发光是深海鱼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力的平衡范文第8篇

平衡跟景观设计与视觉吸引力的平衡杆。在景观设计中有三个方法可以达到平衡。当景观设计两边的质量重量和数量完全相同,时就达到了适当的平衡或对称。在景观设计中随意互不对称的平衡意味着两边都有一种平衡感。尽管两边看起来不一样,在中流线两侧使用刑法的构图,可以达到视觉吸引力的不对称,平衡。和谐景观的设计有一个中心点,一个桔子的横截面。一个向日葵,一个轮子有放生尔特。

对称性是指结构布局或整体布局之间部分景观设计之间的尺度联系。一个小小的后院花园被一个大圆喷泉挤得水泄不通,但却可以补充一个杂乱无章的公共庭院。同学景观设计中的对称性比考虑到个体如何通过普通的人类活动与景观的各个部分相互作用。

强调会取消将视觉焦点之下景观设计的显著部分或一个兴趣点。这可能是一个悬挂的泥土雕塑一个延时完成的格林斯花园喷泉一个精致的云杉或与敦建筑草木植物得多年生植物。尽管设计中的重点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背景空间。对比色鲜明或不寻常的线条来实现。峰值的植物球场,小路将视线影响景观的焦点而不会偏离一般的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