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诗鉴赏

唐诗鉴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诗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诗鉴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科 唐诗宋词 选修课 教学定位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34-03

唐诗宋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镇,也是各高校开设专修或公修的热门课程。新时期以来,各种唐诗宋词选本、教材大量涌现,层出不穷。如张明非主编的《唐诗宋词专题》、《唐诗宋词专题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尚永亮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就是近年高校中较流行的教材。但学科常识告诉我们,即使同一门课程,由于专科和本科层次的教学定位不同,就会由此导致其教学策略的差异。笔者多年从事古代文学和唐诗宋词选修课教学,对上述问题曾作过一些思考,愿抛砖引玉,向同行请教。

一、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是指不同课程或同一课程不同层次在教学中最适合的位置。唐诗宋词选修课,无论鉴赏或研究,都是文学接受中的一种精神活动。但不同的是:“文学鉴赏,是指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美活动”。[1]它包含着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文学研究,则是以文学及相关内容为对象,探索其性质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正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研,摩也。”“究,穷也。”因此,鉴赏和研究虽然同属接受者的精神活动,但其对象和要求并不尽相同。鉴赏的对象主要是作品,而研究的对象除作品外,还涉及作家、流派、思潮、历史、考证等。故无论从深度和广度,研究都要比鉴赏活动要求的程度更高更广。郑振铎说:“鉴赏是随意的批评与谈话,心底的赞赏与直觉的批评,研究却非有一种原原本本的仔仔细细的考察与观照不可。”[2]因此,鉴赏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则是鉴赏的提高深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鉴赏是一种以审美为依归的精神活动,而研究则是一种超越鉴赏而具有丰富学术含量的科学活动。

正因为这样,唐诗宋词的选修课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的教学定位是应该有所区别的。专科学生起点较低,古代文学教学时间少,一般只有200学时左右,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的把握不够深透,学习的作品也偏少。就目前普遍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来看,唐宋诗共选119首,其中唐诗94首,宋诗25首,唐宋词共选39首,其中唐五代词11首,宋词28首,诗词合计才158首。同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只能选择其中小部分作品进行分析。由于学习视野的浅窄,专科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要达到研究层次困难较大。但本科不同,学生起点比专科生高。古代文学教学一般都在300学时以上,至少比专科多出100个学时。而且本科作品选,无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其所选的唐诗宋词数量都要比于非的多得多。以朱东润的为例,唐宋诗共选268首,其中唐诗190首,宋诗78首,唐宋词共101首,其中唐五代词18首,宋词83首,诗词合计369首。无论是唐诗或宋词,其选篇目都比专科的多出一倍以上。而且本科院校除了与专科院校同样开设《文学概论》以外,同时一般还开有《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西文论》、《马列文论》、《美学》、《当代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这样,就为唐诗宋词的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文本和理论研究基础。而专科,以上课程则往往付之阙如。因此,同样是唐诗宋词选修课,专科定位在鉴赏而本科定位在研究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不少专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鉴赏》、《宋词鉴赏》,而本科院校开设的是《唐诗研究》、《宋词研究》等,循名责实,其称呼本身就是对其课程定位的最好说明。当然鉴赏和研究只是就其侧重点而言。事实上,在鉴赏的过程中必定会包含一定程度的研究,而研究的部分内容也必须以鉴赏为基础,它们之间虽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话、词话,则往往既包含着鉴赏,又包含着研究的内容。从南朝钟嵘的《诗品》到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莫不如此。斯为学界共识,兹不细述。因此在鉴赏与研究的问题上,不必僵死地划定楚河汉界,而要根据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情况而灵活掌握。在总体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其鉴赏、研究的尺度可以有所侧重或位移。同时,如果是非中文专业的唐诗宋词公选课,即使是本科,我们认为,也还是把它定在鉴赏层次较为适宜。

当然,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跟师资有莫大关系。有些老师根据自身研究特长,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格律”、“唐诗宋词创作比较研究”,甚至是李、杜诗或苏、辛词等的研究也是可以的,但这些无论是对专科或本科院校,无论是对师范或非师范专业,都只是唐诗宋词教学中的特色课程,缺乏普遍的可比较性。

二、专科唐诗宋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定位目标所制订的方案。专科唐诗宋词教学既然定位在鉴赏上,那么其教学目标、内容以及方法都应有自身相应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上,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为旨归

鉴赏是在一定美学思想指导下的审美精神活动。康德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3](39)因此培育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成了唐诗宋词教学的核心目标。

当然,说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并不等于说鉴赏不需要知识。事实上在唐诗宋词教学中,文字训诂、历史典故、诗词格律这些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否则鉴赏就寸步难行。但仅有这些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疏通文义也并不等于鉴赏。鉴赏除了一般知识的体认辨析之外,其根本落脚点在审美上。而且与其他文体相比,唐诗宋词最富审美情韵,所以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诗词的形质之美。所谓形美,是指唐诗宋词体现出来的技艺之美,包括语言、韵律、结构、表达等要素。所谓质美,是指唐诗宋词内容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包括情美、象美、意美、境美等要素。因此,以知识为基础,以审美为旨归,以形质之美为中介,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专科唐诗宋词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名篇佳作为载体,最好以类相从

唐诗宋词的教学目标,既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那么选择文质兼美的作品来教学,这自然是情理中事。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4](32)因此,只有选择名篇鉴赏,取法乎上,树立崇高的审美规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目前开设唐诗宋词教学的高校,对教材内容处理方式大体有二,一是按时代先后编排,以名家名篇为主。如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从1995年面向全校开设“唐宋词名家欣赏”公修课,先自编讲义,于1999年出版《唐宋名家词导读》(广东人民出版社版),从盛唐李白直到宋末张炎,共选唐宋词45家,作品195首。另一种是以类相从。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二,一是以类相从,史论结合,如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主编的《唐宋诗分类选讲》、王兆鹏教授主编的《唐宋词分类选讲》等。另一类是以类相从,以名篇为主,如刘怀荣教授等编著的《唐诗宋词名篇导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以时代先后名家名篇和以类相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集中学习某一作者的作品,有利于点的深入探析,而不利于面上的展开,且古文唐宋段,如作家生平、创造概况等有不少内容已学过,容易造成部分讲授的重复。后者有利于在面上的展开,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某一类题材的特点,拓展知识结构,但又不利于个体作家的集中深入探究。笔者从2003年就给专科学生开设“唐诗宋词鉴赏”选修课,对以上两种方式都先后做过尝试,最后确定打破按时间先后选择名篇的做法,自编讲义,按题材将唐诗宋词各分为13类,用宏取精,以名家名篇为主,由点线向条块面上深化延伸,收到较好效果,并于2013年出版了《唐诗宋词分类简析集评》(汕头大学出版社)。当然,对教材的任何处理方式,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专科选修课,以名家名篇为主,应该成为最我们的最佳选择。

(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主体审美体验,循言、象、意纵横比较,辨析深化

审美体验,是指学生在对作品动情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生成新的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身之体之,心之验之。唐诗宋词鉴赏说到底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审美体验才能实现,没有体验,就没有鉴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美体验融贯在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把握各种作品异彩纷呈的美,真正做到“识深鉴奥”,“欢然内怿”(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语言是诗词特殊的审美符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元素,披文入情,让学生从容涵容,悉心体味,领会其美,在此基础上由意象进而把握意境。袁行霈指出:“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5](132)可见,鉴赏古典诗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意象入手。对此,蒋寅先生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分析:“诗人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思维完成意境营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诗性经验意象化的过程,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也;读者鉴赏则相反,是通过个别意象的解悟逐步领会意境的完整构成”。[6](28)可见抓住语言,从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意境,确是鉴赏唐诗宋词的有效路径。

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深化。黑格尔说:“每一方只有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7](254)唐诗宋词鉴赏亦复如此。这种比较,一方面是作品比较,另一方面是接受比较。作品比较可以是同时或异代。如同样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和李白《行路难》(其一),在意象处理上就有写实递进和象征跳跃的不同。同样是相会,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和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在格调上就有低俗清雅之别。总之,“阅乔岳以形培,酌沧波以喻畎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凸现双方的各自特点。同时,接受比较只是前人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

唐诗宋词选修课的开设,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承传中华文化精华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研究能力,优化人文素养基础的重要工程。在大力弘扬国学教育的呼声中,尤其是在加强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唐诗宋词选修课的教学定位,并由此确定其教学策略,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任何的教学定位与策略都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时代变化和教改实践的深化,其内涵必然会有所更新发展。本文所谈,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粗浅体会,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 注 释 ]

[1] 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龙协涛编.鉴赏文存[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 康德,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 爱德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唐诗鉴赏范文第2篇

一、整体阅读,抓住意象格调理解内容

古代诗歌大致可以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咏物诗、闺怨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类型。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诗歌的内容、格调、情感和主题。因而,同一类诗歌在不同程度上会有共性的体现。

如边塞诗的格调往往是或雄浑豪放,或慷慨悲凉,或境界阔大,或雄奇壮美。而边塞诗也有典型意象,如“楼兰”“沙场”“孤城”“大漠”“长河”等,我们抓住诗歌意象,体悟诗风格调,就能感受到这一类诗歌的整体风貌,获得鉴赏的方向和角度。就边塞诗的主题内容而言,要么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与体验;要么表达征人思妇相思的苦情;要么抒发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要么描写边塞风光和异域风情;要么揭示统治者穷兵黩武,流露渴望和平的反战情绪。当然,这样的主题在一首诗歌中可能也不唯一。

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写出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表现士兵和将帅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大漠穷秋塞草腓”写出边地荒芜、冷落和阴惨景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出了两地相思的苦楚与无奈。

将唐诗部分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杜甫的《兵车行》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扣住诗歌意象,体悟诗风格调去感受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学生对这类诗歌的整体阅读和鉴赏能力,获得诗歌阅读方面的素养。

二、对比阅读,于细微处获得诗歌情感

近年不少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就以两首诗歌的比较来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2014年江苏卷将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2015年湖南卷将张说《都引》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放在一起,让学生“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2016年浙江卷将刘克庄的同题诗《北来人》放到一起,让学生“对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简要分析”。所举几例,基本在主题、情感上具有一致性,而又有可以比较、分析和鉴赏的差异之处。

我们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如果多开展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细微处分析鉴赏的能力,亩获得赏析诗歌情感和主旨的能力。如教材上的四首边塞诗都写了“出征”这一景象,经过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的阅读获得。如杨炯的《从军行》中“牙璋辞凤阙”,写出面对外辱的出征将士怀有崇高使命,隆重和庄严的出师场面激起诗人内心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渴望。《燕歌行》“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出征队伍大肆渲染气势,显出不可一世的骄态。诗人如此描写就暗含着批评否定,这与后文的失败被围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出征”景象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行军队伍的迅速和纪律严明,将士同甘共苦暗示他们有着强盛的战斗力。而杜甫《兵车行》的“出征”场面运用的夸张和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描写,渲染了生离死别的悲惨氛围,这不仅为后文“行人”倾诉作了铺垫,还与后文“古来白骨无人收”形成了呼应,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开边”战争的无情鞭挞,也有对苦难深重百姓寄予的深切同情。就“出征”这一相同内容的对比赏析,我们就体悟到边塞诗的不同情感。

教师在边塞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样的比较阅读方法,如杜甫《兵车行》学习中,以《春望》导入,用《石壕吏》作延伸,在《石壕吏》与《兵车行》对比中体会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组教材还可以补充一些边塞诗。如《送魏万之京》的李颀也是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人,如果我们在边塞诗学习中选取他的《古从军行》《塞下曲》一起学习,那么,学生会获得对边塞诗更深的认识。

当然,重组教材实施教学也存在不利之处。如诗歌的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生活时代、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才能分析得更准确。如在《兵车行》的学习中,我们还要从杜甫忧国忧民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揭示和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还是建立在爱国基调之上的。否则就可能误读。

唐诗鉴赏范文第3篇

杨惠君 吴伟昌

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选修课的开设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选什么、怎么选、怎么教,是选修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如何达成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如何少教多学,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为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期,到宋朝,词则发展到顶峰。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是在必修基础上,针对对唐诗宋词有较浓兴趣的学生开设的。旨在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其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品优劣,判高下。

二、当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式错位,即误把选修当成必修教学。《唐诗宋词选读》共有12个单元、61首诗词,其中选读或自读内容有23首,必教篇目达到了38首。而高二一般一周教学时数为5课时,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教学进度与教学时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强调的是“公平发展”。选修课是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二者具有等价性,没有主次之分,是一种互补关系。在语文必修与选修的处理上要灵活,要有利于教学。在教学中,可以把必修课教材内容作为“点”,“点”上求精深,“点”上求辐射;把选修课教材内容作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既不要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串讲课型,单一的课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论语>选读模块》为例,它提供了六种课型:教师串讲课型、主题讲座课型、读书报告课型、评点交流课型、课题报告课型、作业练习课型。这几种课型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情灵活运用。

三是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缺少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认识。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对每一首诗词条分缕析,生怕学生理解不透,生怕漏过一处重要点,无视诗歌学习的规律与方法,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离编者所说的让学生“走进唐诗宋词这座美的殿堂,作一次美的巡礼”是渐行渐远,完全没有达到选修学习的目的。

三、教学优化的方法策略

教师必须仔细观察每一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应该教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本领。在学习中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给足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使课堂“活”起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保证学生学完教材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专题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必修课的目标很明确,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含义,把握诗词感情,让同学们吃透这首诗词;而在选修课中,绝对不能仅限于这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以点带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诗(词)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及其风格,比较深入地走进诗(词)人,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者和风格才是关键。按单元进行教学,能感受一个时代的诗风,比如初唐诗是“风神初振”,盛唐诗是“声律风骨兼备”。但弊端在于一个单元中诗的主题多样,以“风神初振”初唐诗单元为例,涉及的主题有羁旅诗、登高诗、边塞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学生面对多样的主题,感觉难于把握,对诗歌的解读往往是凭感觉,缺少抓手,并且知识呈碎片化状态,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题材分为边塞诗、咏史诗、羁旅登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类进行专题教学,每一个专题,精选《唐诗宋词选读》中典型诗歌1至2首精读,从意象、手法、情感三方面进行解读,总结特点与规律,再选择《唐诗宋词选读》配套读本中相关诗歌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专题教学,学生较好掌握一类诗歌的鉴赏路径和规律。

第二,诵读教学,提高审美能力。《唐诗宋词选读》单篇作品具体的教学,首先主要以读为核心,分步进行。从参读到诵读,到美读,到比读,到议读,再到研读,选择不同读法,力求每读一次,对作品的赏析便更进一层。让学生参读,意在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选读、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参读练习册《伴你学》,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好基础。诵读主要在早读课上进行,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作品,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美读,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为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读诗的水平,常常以班级为单位举办诗歌朗诵会,或个人朗诵、或男女PK、或小组对抗、或集体朗诵,多样的朗读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读写结合,提高鉴赏能力。在《唐诗宋词选读》的鉴赏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写作任务,如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要求学生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诗歌意境,更好地体会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加深理解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唐诗宋词非常喜欢,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对这些学生,我适时引导,先让学生了解必要的诗词格律要求,然后让他们自己写作,再从他们的创作中挑选出较为成功的作品进行评点批注,肯定精彩之处,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学生再次修改后,印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自己来评点。慢慢地,班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越来越浓,对古诗词创作有星火呈燎原的喜人之势。

第四,比较阅读,提高探究能力。比读,即比较阅读,如诗和词比较,有不同的特点,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人间词话》),引导学生细加咀嚼玩味唐诗宋词各自的诗化内涵和不同的形式美感,鉴赏唐诗时有意突出其丰盛热烈,鉴赏宋词时突出其精微细腻。同样是唐诗,赏析盛唐诗,应充分感受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赏析晚唐诗,应充分领略其感时伤怀、余晖绚烂。同样是宋词,欣赏婉约词要体会其浅斟低唱的情韵,欣赏豪放词要体味其昂首高歌的气势。我在教学唐诗宋词时比较多地用这一方法。例如学习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一专题时,把《兵车行》和《石壕吏》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诗人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把《客至》和《宾至》进行比较阅读,深入体会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把《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与王安石的《明妃曲》进行比较阅读,理解不同的诗人借同一个故事,寄托不同的情怀。议读,主要在学习一些含义丰富且表达比较委婉、历来有一些争议的作品,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学习《春江花月夜》时,因作品本身内涵很丰富,诗歌中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分析意象和意境的基础上,引入名家的一些解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针对不同版本中出现的不同的用字,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讨论选择最为妥贴的字。研读,即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小且好的选题,或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最终得出学生自己的结论。例如学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这一专题,指导学生将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进行比较,探究苏轼词究竟“新”在何处,得出自己的结论。

唐诗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唐诗宋词;息技术;个性化学习;形象思维

《唐诗宋词》是高二年级上学期的选修课本。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而且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笔者以为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努力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力实现唐诗宋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鉴赏。

一、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唐诗宋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

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样我们可以说,多媒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

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其他的怀古诗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C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唐诗鉴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自主鉴赏 规范书写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主体精神得到有效激发,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个性风采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新跨越。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的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二下学期的语文选修课程是《唐诗宋词选读》,鉴赏唐诗宋词,其实就是探寻“美”的历程,我们可以鉴赏它们的形象美,鉴赏它们的语言美,也可以鉴赏信它的技巧美,更可以鉴赏它们的感情美。在鉴赏时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在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个“随堂笔记本”,此举不仅能让学生认真规范默写所学诗歌,更重要的是考虑到现代中学生自主表达意识不强的实际情况,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把心中所思所想用笔表达出来,然后再请学生口头表达,慢慢增强学生自主表达的信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课堂,在课堂上,我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自由鉴赏诗歌,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里试举一二。

《望月怀远》鉴赏:

《望月怀远》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全诗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从诗题我们就很容易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而且这首诗的每一联都堪称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在鉴赏这首诗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把握全诗主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联自由鉴赏。学生通过精心组织语言,鉴赏非常精彩。这里我谨选择两位学生的鉴赏和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练笔一:

首联鉴赏:此联主要是写景,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举头望月,思念对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望着这轮满月,触动了作者的思念之情。虽然天各一方,但是值得慰藉的是还能共婵娟。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尾联鉴赏:窗外的明月不知何时已经爬上了梢头,璀璨的明月发出温馨的光芒,月光如此的美丽,可我却不能捧一束送给思念的亲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还是去睡吧,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此联表达了一位游子对故乡的那种缠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山居秋暝》鉴赏:

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我正是抓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来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水融就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表现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的生活美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画面描绘从而把握诗人所寄托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学生练笔二:

自然美之画面:秋天的天空是晴朗的、碧蓝的,万里无云。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万物为之一新。秋雨洗去了山的尘垢,洗去了空中的飞尘,使空气清新,青山清朗。傍晚,天空格外清爽,月亮从山的那边静悄悄地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照着那宁静的荷塘,荷塘中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上躺着无数闪闪发光的露珠,好一个安静而又美丽的山居秋暝。

生活美之画面:竹林深处,一阵阵银铃般的谈笑声在这寂静的山林中回响,结伴而归的洗衣女们在嘻嘻哈哈地谈笑着。接天莲叶碧空尽的荷塘中,荷叶被唰唰拨开,渔舟犹抱荷叶半遮面地缓缓而行,撒下的渔网伴着水声潜入池底,溪流上渔舟破荷撒网的淅沥声,给幽静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祥和。

《无题》鉴赏:

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在研读《无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鉴赏这首诗,把握诗歌意旨。学生在自由鉴赏时,不仅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有了自己心灵触动后的创作,这里例举一二。

学生练笔三:

其一:历尽多少的困难,盼过多少个月圆,初升的太阳在东方染上一层淡彩。岁月悠走日更蹉跎,我们都在痛苦的企盼一次相聚,终是缘尽,可相逢有期,别亦有期,不经意间又让岁月远走,分别时那种怅然悲愁一股脑儿地堆满心间;暮春作别,借着无力的东风,凋零的白花为你送上美好的祝福。春蚕不辞劳作,将丝吐至终了之时;蜡炬熄灭在那泪干之时,正如我的思念伴我的生命一起沉浮,一起飘摇,一起被尘土埋没。每日对镜晓妆,唯恐岁月在双鬓上洒下白霜。空执酒杯对月,凄凉占据满杯酒水;举头望月,又是一夜无眠;手指仙山云,猜想蓬莱仙境距这里不会太远,殷勤的青鸟一定会将我的思念传至你那里。

其二:相思是风,是云,是婵娟,是李白的月亮总躲在云里,是杜甫的悲伤总留在诗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天之涯地之角的他是否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我消得比黄花还瘦?东风无力的,花瓣无声的哭泣,这凉风晚风对我来说都是悲风;这有声无声对我来说都是哭声。因为思念的心是九百九十九朵哭泣的玫瑰。月在窗影上走;花在行阶下残;树在星光里摇;泪在烛光中闪。为何思念像蚕丝,剪不断,理还乱;为何思念是烛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本想借酒消愁,为何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本想独守长夜孤灯,为何孤独无法驱走对你的思念。虽然眼底人在千里之外,我仍饮尽苦酒一杯。未饮先醉,眼中流血,心俱成灰:是否我们有缘只是源头水尾,难以相见;是否我们无缘,岁月留给我们的只能是愁绪满怀,寸断肝肠!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笔,就是给了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搞好语文教学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充分相信和鼓励学生,不做学生的代言人和学习的包办者,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摘到成功果实。诗歌鉴赏尤其应留给学生自由鉴赏的空间。

学习诗歌诵读是关键,但是对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感知、深思,进而升华提炼语言材料,特别是课堂练笔,不仅训练了学生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而且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更让学生养成了一种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唐诗鉴赏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1.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从《诗经》到楚骚,从汉赋到魏晋风骨,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每个阶段诗歌都是其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体现。在现今流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2、必修3中各选入7首诗歌,必修4选入8首宋词,可见古诗词所占比例之大。但通过笔者的见习、实习所见和实践,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诵读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将指出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默写层面,不能真正地去鉴赏和体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2.1教育环境缺失

虽然语文学科一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古典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管理者和学长家长、学生那里,语文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也就处于弱势。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不得不对古诗词鉴赏的课时进行缩减,而学生在课后也不愿意在此项学习上分配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学生兴趣不足

现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更不能养成自学或情感诵读的好习惯。其中的原因:首先,诗歌创作的时代离现在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会因时代隔阂而有困难;其次,古诗词在高考试卷中会以默写的题型出现,为了不在此题上丢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看,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最后,在学生的主观认知中,语文属于母语,课上学不学与成绩似乎关系不大。

2.3教师方法欠佳

在当前的高中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多采用串讲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庖丁解牛似把完整的诗歌进行分解,并且从背景介绍到整体的感悟再到意象解读、选词炼字的赏析都亲历亲为,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与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相背离。甚至,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限,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透彻,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

3.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诗词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体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而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诗歌教学的力度,笔者就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了解背景,体悟心境

《毛诗序》 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所处的境遇和心态,与写出的作品息息相关,诗歌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外在折射,正如白居易所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交代,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了解时代背景,才会更好地感知作者所发的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2琅琅书声,悦耳华章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学诗具有悠久的传统。诗词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无声的文字,也是音乐,可以低吟浅唱。[1]因为诗歌创作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环境也不尽相同,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更好地辨音识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再者,诗词本身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感,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古诗吟诵是当下比较适用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是通过反复吟诵而产生的,而现今让学生通过吟诵练习,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缓急来体味情感的变化,充分领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3艺术探究,理解主旨

诗词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形式,除了讲究音韵和节奏之外,诗人还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经常运用比喻、借代、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特别是用典,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阐释自己特殊的情愫,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弄清典故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因此,要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3.4植根文化,感发生命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与传统文化血浓于水的关系,古典诗词之美正是从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显现出来的,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对传统文学之美的体味恐怕只会流于表面。[2]因此要植根传统文化,对诗词感发生命的力量进行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出他超越时空的悲剧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博大精深,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其学会积累相关知识,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能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唐诗鉴赏范文第7篇

【例1】(2012山东临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例2】(2012山东日照)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3】(2012湖南娄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从上述三例可见,古诗鉴赏的考查不管怎样设题,所考内容无非是围绕三个问题:(1)“写什么”――解读意象、意境、内容;(如例1、例2第一题)(2)“怎样写”――简析语言、表达技巧;(例3第二题)(3)“为何写”――揣摩主题、情感、观点态度(例2第一题、例3第一题)。对一首古诗做初步鉴赏,说到底就是思考解答这三个问题,这是解读、鉴赏古诗的思路规律。那么,怎样解答这三类题型呢?

第一种类型:写什么

这种类型的问题我们仅以解读意象、意境为例。往往会有这样的提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第一种问法是最浅显的,学生只要读完诗歌就能找到诗中的物象。第二、三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深化的结果。

【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第二种类型:怎样写

以简析语言为例。炼字的提问方式有三种:(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首词与另一首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这种题型答题的步骤是:(1)解释该词;(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解题过程:“搔”是“用指甲轻刮”的意思(步骤一),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因烦恼而做出的动作(步骤二)。一般遇到难事时才这样。这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排解(步骤三)。经过这样思考后用语言表述如下:“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第三种类型:为何写

这种类型的问题提问方式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这是考查对古诗思想内容的评价。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了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秋风萧瑟,残阳如血。万重山中,烟雾迷茫。一座孤城,潇然兀立,边声四超,清角吹凉。边关艰辛,尽在其中(步骤一)。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步骤二),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步骤三)。

唐诗鉴赏范文第8篇

一、联系背景和作者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盛唐时代国势强盛,唐诗多有气势,思想上多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北宋王朝积贫积弱,故北宋词多苍凉悲壮。一般来说,北朝征战尚武;南朝相思;唐朝题材多样,有希望建功立业的,如杨炯的《从军行》,反映边塞生活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献诗求引荐的,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北宋喜好理议,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卢梅坡的《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南宋多爱国篇,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宋明两朝多示义,如文天祥的《金陵驿》表现了自己一定能经受住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精神。

二、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三、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

语言是描绘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语言的好坏,关键在于遣词造句准确与否。卓越的作家总是善于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遣词造句,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深刻的表现出思想内容。如宋代戴复古的《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后两句写惊鸟飞入芦花之中的情景,连用“立”、“惊”、“入”三个动词,使得水鸟的动态、神情跃然纸上,为江村晚景平添了几分生气。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传神。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的词语,这也是理解诗词的基本方法。

四、鉴赏运用表现方法的妙处

从作品的文字词语,我们知道了它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上,我们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弄清了如何写,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领略写法的妙处了。平时要学生注意:诗词结构的技巧,每种修辞的效果,表达方式的作用,常见手法的妙处。如现代诗人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对女主人公眼睛的描写:“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儿草上淌。”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睛喻作青草上的露珠,突出地表现了眼睛的水灵、明亮,从而描写出了香香的娇美。

五、学会把握主旨,概括内容

古人写诗,往往要寻找一个载体,将自己瞬间的生命情感体验寄托在上面,借助这个载体传输出自己的生命感动,并用自己的生命感动去感动和自己具有相似生命体验的读者,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要准确解读诗意,把握主旨,概括主要内容。

六、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回答主观鉴赏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主观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望》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柳永、秦观的婉约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鉴赏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