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的俗语

雨的俗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雨的俗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雨的俗语范文第1篇

芒种是农忙季节,在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当地人称之为“农忙”。关于芒种的谚语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芒种节气谚语俗语,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关于芒种的经典谚语芒种皮脸火,夏至雨淋淋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

芒种无大雨,夏至有山洪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芒种雨大,夏至要淋(贵)

芒种雨涟涟,夏至火烧天

芒种雨绵绵,夏至火烧天

芒种雨涟涟,夏至旱燥田

芒种雨,夏至火烧埔(闽)

芒种雨涟涟,夏至要旱田

芒种芒头脱,夏至水推秧(粤)

芒种夏至是水节,若无雨是旱天(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落雨,端午涨水(湘)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

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芒种芒种,水打田垅(湘)

芒种下雨火烧溪(闽)

雨打芒,臼打糠(赣)

芒种晴天,夏至有雨。(豫)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豫)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苏、皖、川、鄂、黔)

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黔)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桂)

芒种夏至,芒果落蒂。(桂)

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桂)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皖)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淋头。(粤)

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粤)

芒种夏至,水浸禾田。(粤)

芒种火烧鸡,夏至烂草鞋。(闽)

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芒种打雷是早年。

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

芒种雨汛高峰期,护堤排涝要注意。

芒种地里无青苗。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芒种夏至常雨,台风迟来;芒种夏至少雨,台风早来。(闽)

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南方)

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浙)

春争日,夏争时。

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

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

小满割不得,芒种割不及。

芒种节气谚语麦子上了场,棉花别没娘。

光忙麦,不管棉,麦子入囤棉攥拳。

不治蜜,光忙场,棉棵就像“屎克螂”。

管粮不管花,麦后棉“烫发”。

苗蚜治不下,伏蚜积疙瘩。

棉花卷成蛋,收成减一半。

棉花不治虫,结果一场空。

棉花不治虫,有苗没有铃。

棉花果枝见花蕾,后边紧跟脱裤腿。

芒种现蕾,带桃入伏。

灭虫先灭娘,擒贼先擒王。

高压灯,诱成虫,棉田卵量减五成。

杨柳枝,诱虫蛾,虫未出腹就消灭。

割麦后,快灭茬,棉铃虫蛹回老家。

棉花不打杈,光长柴禾架。

杈子不去掉,好像氓流把兜掏。

旱耪田,涝浇园。

中耕松土渐加深,蕾期达到三四寸。

苹果树,要夏剪,疏枝、扭梢、枝盘圈。

夏季修剪桃摘心,三次摘心增千斤。

麦秸氨化好,牛羊没个饱。

氨化麦草,营养提高,气味浓香,牛羊之宝。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时节常识介绍

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推车不用教,全靠_。

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

芒种火烧天,夏至雨涟涟。

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推车不用教,全靠_。

两腿拉得宽,_得欢。

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选种忙几天,增产一年甜。

若要种子选得好,秆粗、穗大、籽粒饱。

秆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

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

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

麦熟一晌,虎口夺粮。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麦收九十九,不收一百一。

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

芒种谚语俗语芒种忙,麦上场。

夏季农活繁,做好收、种、管。

大旱小旱,不过五月十三。

五月十三,不雨直干。

吃了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机、畜、人,齐上阵,割运打轧快入囤。

推车不用教,全靠_。

两腿拉得宽,_得欢。

平路怕后沉,上坡怕前沉,下坡载重难驾稳。

小麦选种在田间,弄到场里就要掺。

雨的俗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法语 俗语与俚语 文化异同

对俗语、俚语进行汉法对比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异同,在跨文化交际中更为恰当、准确地解读和运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交际障碍,减少文化误读与交际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良性发展。这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官方的介绍,俗语与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广大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并且顺口、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具有地域性强、较生活化等特点。俗语与俚语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众所周知,法语是一门古老而优雅的语言。但像所有语言一样,它也有世俗的另一面。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词的出现,更向我们展现了世俗化的法语。今天在法国街人们会说co?ter chaud(价格贵)来替代co?ter cher,而用mon mec(小伙)比mon gar?on更贴切。这种法语很少在教材中出现,但在生活中却极其常见。一般有分为俗语,年轻人的口语和俚语等。这里说的“俗语”是指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没有年龄限制的“俗话说”的概念。比如管restaurant(工作)叫un bistrot,管livre(书)叫un bouquin,等等。对于学习和使用法语的人群,尽量多地了解法语俗语、俚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融入法国文化。

譬如:我们度假期间天一直下雨。

规范用语是:Il a plu sans arrêt pendant nos vacances.

而在日常用语中是:Il a flotté sans arrêt pendant nos vacances.

再如法语中的“Quand on palr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我们说狼时就看见狼尾巴)和中文的“说曹操,曹操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法语俗语、俚语的特点

俗语与俚语是在19世纪产生并且不断壮大融合,进而形成新的词汇。语言是文化的映射,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密不可分。俗语、俚语来自民间,初期是由士兵、海员、学生和下层民众等的各个行业使用的隐语、行话或黑话构成。它来自社会底层,经常留给人们不雅、粗俗的印象。但由于它的幽默生动的语言特征而被人们广泛使用,包括上层、贵族,久而久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词汇。俗语及俚语的形成,一如其他词汇的变形、换义,采用隐喻、明喻、民间词源、语音改变、语义扩大、缩小语义、截短法、缩略词、褒义化、贬义化、转喻、提喻、夸张、外来语及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每一种俗语和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时过境迁,某些俚语去掉其富于刺激性的色彩之后,亦能为大众所接受。

二、文化的异同与翻译的差异

法国与中国相隔万里,在俗语、俚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特点,但在很多意象上表现出了相似之处。比如: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形容雨过天晴。中国人常说“计划流产了”,法国人则说:“C’est un projet qui a été tué dans l’oeuf.”计划还是“蛋”的时候就夭折了。中国人在形容天气很糟糕的时候经常说:“真是个狗天气。”而法国人形容坏天气时也会说“Quel temps de chien.”(什么狗天气呀)。

其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人们在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具有丰富感彩和表现力的俗语与俚语,中国人民和法国人民总结的人生经验就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如:Tout est bien qui finit bien.意思是所有一切都好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好事多磨”。“Mieux vaut tard que jamais”明白地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道理。还有“On ne fait pas d’omelletes sans casser des oeufs.”(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形容某人很倔非常固执“Têtu comme une mule”(像头母骡子一样固执)。

同样,有相同就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之总汇。这种差异,构成了我们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也构成了法国与中国文化的基础。比如在中国我们认为龙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但是在法国乃至西方国家dragon(龙)是凶恶、严厉的象征,另外,龙还有“泼妇,悍妇”的意思。因此碰到类似的词,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其它的差异还在于我们的饮食习惯中,例如“Enlever le pain de la bouche à quelqu’un.”,字面意思是从别人嘴里抢走面包,中文翻译为“夺了人家饭碗”,因为面包是法国人必不可少的东西。“Il y a loin de la coupe aux lèvre.”(酒杯离嘴唇远着呢),意思是“八字还没一撇呢”。

Dans cette société,plusieurs personnes lui ont mis des peaux de banane.(给人扔香蕉皮),是下绊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纯真容易上当就说être aux pommes(是一个好苹果)。而“Pomme d’Adam”是指“男人的喉结”;Ce roman est nul,il ne vaut pas un pet de lapin.(这本小说真没有意思,连兔子的屁都不值。)要是想说某人失约了就说他放了只兔子“Je l’ai attendu mais en vain,il m’avait posé un lapin.”。在中国“黄色”用在人身上是贬义的意思,而法国人则是“la langue verte”。形容一个男人是“vert galant”那意味此人是个猎艳老手。

正如著名的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的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应为词语只有运用到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因此,正确地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才能保证正确翻译法语俗语与俚语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三、结语

法语俗语与俚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它丰富了语言,使法语能够千变万化,赋予法语新意,语言从而不再呆滞死板,而是更加富有生命力,是法国文化长河中必不可少的生力军。因此想要了解法国,学习法语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最真实的语言文化,掌握俗语与俚语这种长盛不衰的语言形式,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法语文学作品,才能自如地道地进行交流。而这些都和俗语、俚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俞文虹.法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马晓宏,林孝煜.法语修订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雨的俗语范文第3篇

【惊蛰的民谚俗语】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雨的俗语范文第4篇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随着时间的流逝,秋分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那么2021年秋分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秋分时间以及习俗介绍,欢迎阅读!

2021年秋分是几月几号2021秋分时间:2021年9月23日3:20:55,农历八月十七,星期四。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己;太阳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

秋分风俗活动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竖蛋

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关于秋分节气的农谚秋分有雨来年丰

秋分有雨来年丰的意思是说秋分节气的时候若下雨,第二年会有一个好收成。民间这样的俗语有很多,都是经过历年大家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因上口好记而流传至今。

相反如果秋分节气这天没有下雨,那么第二年的收成就不怎么好。这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农村的老人都是比较相信的。

秋分日晴,万物不生

从俗语字面的意思是说在秋分前后如果是大晴天,或者是秋分没有降雨,那么接下来就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降雨,也就是说会是在冬季出现旱情。

这个时候天气开始转凉,降雨量也不太大,秋分的时候如果是晴天的话,那么很久的时间都会是干旱,所以后边万物可能不生。

这一句农村俗语就是针对农作物收获的,说的也是过去人们没有天气预报,根据一些经历总结而得出的一些生活经验,也蕴含着一些生物地理的知识。

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

例如“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是宜雨不宜晴的,如果秋分节气这天下雨了,那预示着这一年的年景很好。

另外还有“秋分半晴又半阴,来年米价不相因(米不贵)”,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秋分节气如果是阴雨天,那么来年的粮食就会大丰收,自然米价也就不贵了。

雨的俗语范文第5篇

词”

说———兼及与相近范畴的关系

[摘 要]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们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俗词的研究对象与边界范围混乱不堪,因此有必要对其概念重新进行界定。俗词的特征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俗风四个方面。俗体、俗语侧重于“形”,而俗意、俗风则侧重于“神”。不管沾染上这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可构成俗词。此外,俗词与其他邻近范畴,如俚词、词、艳词等,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

[关键词]词; 俗词; 俗语;俗体;俗意;俗风

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却众说纷纭,不能达成一致,如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词论》一文认为俗词乃是:“1. 把秦楼楚馆如实地引入词作,多把作为词的主角,词中充溢着一股市井气息; 2. 不着意比兴之意,将男女心境真切、直率地表露; 3. 运用世俗的语言词汇。”[ 1 ]43 - 44也就是说,俗词主要是以歌妓为表现对象的咏妓类俗词。谢谦《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认为文人词的俚俗化是文人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世俗之情”一般都认为是世俗的男欢女爱之情,谢先生由这种界定所论述的文人俗词也仅有柳永、黄庭坚、秦观、石孝友几位咏妓类俗词的作者。赵义山《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认为俗主要是题材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自然通俗,在他看来,俗词“不仅有柳永等人的恋情一流,而且有曹组等人的滑稽一流,辛弃疾等人叹世归隐一流,以及张伯端等人的道教一流”[ 2 ]32。还有一些学者虽然并未对俗词作明确的界定,但其行文当中明显透露出对俗词的见解,如诸葛忆兵《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 3 ]所论述的俗词不仅有承柳永词风的俚俗词,还有宗教词、俳谐词。俗词到底是指那些以为表现对象的咏妓类俗词,还是既包括咏妓词,也包括俳谐词、道教词以及一部分归隐词在内?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混乱的,因此亟待理清,否则俗词的研究势必陷入取材及叙述逻辑的混乱,也会危害到与之相邻的雅词研究。

一、俗词的界定俗词概念的界定是困难的,因为通俗与否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思想修养、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不同,都会使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分歧,因此必须借助一些工具性指标,如词论、词话中所载古代词论家对俗词的评判,帮助我们总结俗词特点,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公正确切,有说服力。纵观诸多词论对俗词的批判,多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以及俗风四个方面。(一)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力主学诗必去五俗,第一即俗体,俗体多游戏文字,有辞无情,因此也是雅词的一大忌讳。词中俗体包括隐括、集句、集曲名、药名、嵌字、回文、独木桥体等,这些词体以巧妙运用语言文字成趣,如苏轼《菩萨蛮》(回文) :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纯粹为显示工巧,华而不实,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文人雅兴,但实际上难以构筑词作深层的含蕴,多停留于表面的文字游戏,巧则巧矣,终难归入雅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即言:“回文集句之类,皆是词中下乘。有志于古者,断不可以此眩奇。一染其习, 终身不可语于大雅矣。”[ 4 ]3893对这些游戏文字之体颇有微辞,评价不高。 (二)俗语俗语也是使词不雅的“罪魁”,俗语主要指语言字句的俚俗浅白,即用方言口语以及字书不载的俗字、土字。如李调元《雨村词话》评杨无咎《天下乐》词云:“‘雪后雨儿雨后雪。镇日价、长不歇。今番为客忒太切。和天地也来厮鳖。’‘价’字,‘忒’字,‘厮鳖’字,皆曲中借用俗语,不可入词。厮鳖,即脾鳖之类。”[ 5 ]1388这些遭鄙薄的俗语、俚语都是当时的方言土语,文人却以之入词,因此备受诟病。词本是源于市井民间的文艺样式,天生从脐带里就带着一股俚俗的气息,但自文人染指词的创作以来即形成以雅相尚的趣味,力避俚俗市井气,即便是语俗意不俗的佳作,仍不免“俚俗”的遗憾。如陈廷焯《词坛丛话》言:“山歌樵唱, 里谚童谣, 意有绝妙者, 但总不免俚俗二字。”[ 6 ]3472那些运用了大量方言土语使人难以索解的词作更难免备受攻击的命运了。在崇雅斥俗的潮流中力避俗语,不仅是对市井气的避免,更是使词作保持自身文体独立性的重要手段。大量方言俗字的运用使词与作为俗文学的元曲极其类似,如李佳《左庵词话》云:“玉抱肚调,作者不多见。扬无咎词云⋯⋯语多俚质似曲,词家不可为式。”[ 7 ]3173而词似元曲正犯了词家之大忌,因此,在词学批评中,类似元曲风貌,也多是对俗词俗语的批判。(三)俗意如果说俗语还是俗词外在表面显现出的俗气,那么意俗就是俗已深至骨髓、渗透到内容意趣里的俗了。具体而言,俗意包括内容的艳秽亵,以咏妓类艳词为常见,无聊应酬,以寿词为多见,传道布教,以道教、佛教词为常见。先看内容的艳秽亵。词之为体,擅长言情,但在情与性、情与欲之间要把握好尺度,如王又华《古今词论》言:“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然不得因媚辄写入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 8 ]606指出词虽以媚为美,但情感表现也要有度,过度则容易跃到性与欲的层面,入秽亵一路。也就是说言情之作不能超越界限,由情涉性,否则词即流为秽亵,变成俗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柳永之词备受抨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肯定情语,否定绮语,而许昂霄《词综偶评》则肯定景语,否定情语。无论是情语、景语还是绮语,归根结底都是言情要有节制,不能入秽亵一路。再看内容的无聊应酬,这主要是针对寿词而言。寿词在晏殊的词集中即大量存在,至北宋末创作日益繁盛,到南宋时已空前繁荣,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词类。由于寿词乃是为祝寿庆诞而作,免不了要迎合喜庆的氛围说些祝福的话,词作内容上就难免陈陈相因,充满功名、富贵、长生等庸滥的语辞,难于表现作者情志,成为纯交际应酬之作。正如张炎所言:“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 9 ]266若寿词尽言功名富贵、长命百岁等俗滥语辞,定会使词充满俗气。试以辛弃疾的两首寿词《感皇恩》(寿范)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为证。前一首充满健康长寿的语辞,不脱祝愿长命百岁、永远不老的俗套,属于为张、沈二人所否定的俗词,而后一首则一洗一般祝寿词中长寿、富贵的庸滥语辞,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堪称祝寿词中的佳作。最后看内容上的传道布教。词本是一种抒情性文学样式,但道士僧人却以之传道布教,劝人向佛向道,遂使词丧失了文学性,变成宣扬宗教思想的工具,这类词宗教意识强烈,且不能以融化于心的宗教思维来观照客观万物,使词作情景融合,独具韵味,因此艺术感染力薄弱,难入风雅一脉,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言:“道录佛偈,巷说街谈,开卷每有如梦令、西江月诸调,此诚风雅之蟊贼,声律之狐鬼也。”[ 10 ]3346批判道录佛偈等质木无文之语入词,使词有乖风雅。宋词中充斥了大量的道教类俗词和佛教类俗词,如陈朴、张伯端、张继先、薛式、陈楠、葛长庚、萧廷之等道门中人以及曾、史浩、张抡、沈瀛、夏元鼎等文人均作有不少道教类俗词,这些词广设密码符号,大量使用隐语,诸如日魂月魄、婴儿姹女、黄芽白雪、金精木液、红铅黑汞、男女夫妇、乌兔龟蛇等充斥于词中,这些语码符号是金丹修炼方法的隐喻与象征,是道教语言系统特有的承载信息的工具,以世俗的语言系统解之,根本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因此读来多枯燥乏味,让人坠入理障,丝毫感受不到艺术美感,这可谓以炼丹修行为主旨的道教类俗词的通病。两宋以词宣扬佛教思想的也不乏其人,典型代表可谓王安石,如其《雨霖铃》“孜孜矻矻”词,完全是佛法与禅理的宣讲,毫无文学趣味,其中“本源自性天真佛”、“本来无物”等句,都是直接将禅宗用语引入词中,前者来源于《永嘉证道歌》,后者则源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四)俗风俗风是从词风格的角度来论述的,词风滑稽谐谑、粗鄙油滑则俗,如南宋曾编选《乐府雅词》,在自序中他自称选词的标准乃是“涉谐谑则去之”[ 11 ]4955 ,可见风格俳谐油滑也是俗词的重要特征。两宋俳谐类俗词创作兴盛,北宋初期的陈亚被称为“滑稽之雄”,中后期的王齐叟、邢俊臣、张衮臣、曹组以及以苏轼为首的苏门词人群如秦观、黄庭坚、李廌、赵令畴等,都创作了大量的俳谐词,南宋以辛弃疾为中心的辛派爱国词人继北宋中后期又迎来了俳谐词创作的另一个。这些俳谐词获得的评价都不高,如曹组的俳谐词南渡后就被高宗下旨毁灭其版,就连突破了单纯为滑稽而滑稽,上升到寓庄于谐高度的辛弃疾的俳谐词,也不免“学幼安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12 ]4249的批评,言外之意,其滑稽并非“佳处”,而是缺点、劣处了。·167·综上所述,宋代对俗词的批判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形”,即词的艺术风格,二是侧重于“神”,即用儒家诗教规范词体。如张炎、沈义父对寿词语言字句的要求,是着眼外在之形上的俗,词论家对柳永等人词、艳词的批判,则是从儒家传统诗教观的角度立论,要求情感抒发有节制,合乎政治伦理的规范。宋代之后俗的标准也日益收紧,隐括、回文等体裁均被归入俗体,宗教词也成了被批驳的对象。

雨的俗语范文第6篇

吃西瓜

江苏各地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立秋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浙江,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悬秤称人

清朝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吃饺子

在东北有句俗语: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沈阳立秋要“抢秋膘”,包饺子或者包子,有个习俗,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表示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吃鸡蛋

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祈福

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相关文章:

1.2019盘点全国各地"立秋"的民俗活动

2.立秋习俗之立秋节 立秋各地有什么习俗

3.2019关于立秋的习俗 各地立秋习俗有哪些?

雨的俗语范文第7篇

日落乌云涨后面一句是半夜听雨响。是描述天气的谚语,意思是太阳下山时,西边有云发展过来,天气要变坏,很快会下起雨来,适用于春秋两季。因为春秋两季,高空多吹偏西风,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日落时云层上涨,说明西边的坏天气系统已经开始侵入到本地,所以很快会下雨。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如天气棒般可提供湿度变化预测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

(来源:文章屋网 )

雨的俗语范文第8篇

摘 要: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方国家因文化差异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而不同的语言又传递着中西方国家特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差异导致大学生形成了英语语言理解上的障碍。所以,教师要研究电大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适应英语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习惯,说一口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8;G7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16-0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W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 to me!I won the first 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 you!You are so 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 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

(2)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 God!”“Thank 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 Day(圣诞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