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石潭

小石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石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石潭范文第1篇

去年夏天,我与爸爸妈妈在爬梧桐山时,偶然发现了一条山涧,那山涧的水清澈无比,水声叮咚,从山上蜿蜓而下,四周凄清静谧,恍若仙境,竟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有七八分神似,现在回想起都唏嘘不已,在此也称之为小石潭。

能发现小石潭纯粹是个意外。当时我正靠在一棵看起来颇有年岁的大树旁,听着轻灵婉转的鸟鸣,闻着甜美芬芳的花草香,看着片片阳光穿过树叶间隙像金子般洒落在地上,惬意地哼着曲儿,此时有叮咚的流水声隐约入耳,我惊奇地四处寻找水声的来源,拨开层层茂密的灌木丛,终于找到这隐秘的小石潭了。

呀,原来梧桐山上还有这一方世外桃源!只见潭水纯净清澈,水中千奇百怪的石头清晰可见,周围的树木翠绿?密,仿佛是想保护这纯净的大自然的腹地。我坐在潭水边一块被轻柔的水抚得光滑的石头上,光着脚丫子扑腾着水,水很清凉,又似柔滑的缎子,拂过我的脚。流水声似风铃般悦耳动听,浸润着我的身心,水流掠过大小不一的山石,抚过青石上绿绒绒的青苔。向石潭的源头寻望,却望不到头,这流水不知从哪儿来,也不知会绵延到哪儿去,就像飘荡在山间的一条洁白的丝巾。

在这样美丽的景色映照下,我的心也变得平和宁静……到如今,我依然记得初见小石潭的惊喜,记得流水拂过肌肤的细致明净,记得潭水细细吟唱的天籁之音,记得阳光泼撒在水面的绮丽,记得那一刻内心的空灵纯净。

小石潭范文第2篇

【小石潭记】出自于唐代作家柳宗元之手,诞生与作者遭贬之时,文中不时地体现出作者一时悲凉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贬居生活中孤寂凄凉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出自己孤寂清凉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表现出了对光明的世界的渴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向往,也体现了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的极端仇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同他相比,我们的生活简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中,我们拥有美好,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不必每天生活在孤寂痛苦之中。

如今,封建社会的统治已经烟消云散,黑暗的社会已成历史,安定的社会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在这个好的环境下,发奋学习,立志成才。

小石潭范文第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文言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变成复制课文的工具。我设计的文言文教学考虑了孩子发展的需要(马斯洛教授“5中需要说”别提到了孩子的获得尊重和表现的需要),我采用了调动多种感官训练孩子们,以朗读为主线,让孩子们在知识的趣味吸收到能力形成的思想大感悟中都能体现出自主学习和主人翁的地位,这样既符合孩子接受学习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也可以为孩子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而奠基。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冽、坻,屿”等,虚词如“之,于”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四步阅读法,以朗读为主线多角度训练,形成语感,能从读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介于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我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当作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所以我把深刻体会写景蕴含的复杂感情视为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

四、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用朗读来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所以,我将采用四步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文本。四步教学模式是:

1. 粗读积累――美词佳句为我用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朱熹亦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积累就没有语文,没有积累就没有阅读和写作。深厚的积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在现行的排课状况下,积累光靠课外不行,必须落实在课内,充分利用好教材,和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当然积累必须遵循良性选择的原则。

2.细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阅读不仅仅是从字词方面进行积累和句子的赏析,还要进行思维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濡养。这一板块贯穿“中考在平时”的理念,从中考阅读考试的热点角度结合文本特点,学情特点设计几个教学问题,进行文本的对话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眼中和心中时时都有课程标准,对三年的教材和教学有一个系统的观念,作统筹的安排,对我们的中考或高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把握,站在战略的高度上,用一双智慧的双眼,找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化繁为简,直指我们语文教与学的终极目的: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这样才能扼住语文阅读教学的咽喉。

3. 精读发现――阅读因发现而美丽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就必须尊重学生阅读当中的不知情权和话语权。同样,阅读不应是浅层次的重现。还应包含着二度创造和三度创造。为此,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改变以往那种他主的而不是自主的、替代的而不是亲历的、知识的而不是言语的阅读教学模式,树立阅读学习需要亲历、亲为、“知”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观念。在触摸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体验。

4.品读表达――我有一颗慧心

语文最讲究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表达是阅读发现落实到能力层面上的环节。

“个性表达”这一板块关注三个层面。一是关注练习,知能转化;一是关注拓展训练,开阔视域;三是关注人文精神的熏陶,精神营养的汲取,以练习或总结形式使针对某文本的阅读教学曲终奏雅。

在四步阅读教学模式中,我将采用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学习成果汇报法,开放式讨论法,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及时训练法,比较阅读评价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时间:2-3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完成目标“3”(采用比较阅读法――课文郦道元的《三峡》和本文比较,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了解学生自学情况,以学定教

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为多层次教学和合作探究做准备)

2.教学模式展示

粗读积累 泛读和抽读结合,个别和集体朗读相互进行――检测积累成果,并且作出评价。积累内容为美词佳句和文学常识。

细读理解 读的方式是个人结合注释读文本,同桌互相释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需要――为需要而选择训练重点――习题演练促进理解

精读发现 小组根据需要选择语段进行合作探究 ,重点品析文本写景的美点――汇报研究成果

品读表达 创造性的个性阅读活动 小组可以根据爱好选择――高要求:导游方式,绘画方式,摄影方式;低要求是复述方式 。

这样的设计可以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因能有灵活表达方式的选择而有要表现的冲动,所以课堂会生动而立体。应该说教材是个例子,但是又不仅仅是个例子,合理选择,良性选择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

3.结束语

学生谈收获之美,谈学习之美

4.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品读 表达

精读 发现

细读 理解

小石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整体语境 语言品味 《小石潭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58-02

作者简介:马伟平(1971―),江苏宜兴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无锡市教科研带头人,宜兴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在语言品味中,要关注整体语境,审视具体语言与语篇结构的内在关系,进而发现其独特性,品味其深刻性。下面以《小石潭记》为例,谈谈如何关注整体语境,深化语言品味。

一、关注整体语境,把握两个结构

《小石潭记》的行文思路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同游何人。以“发现”开篇,以视角转换为连接,铺陈渲染潭中景物,由“景”之幽美入“感”之凄清为转换,以“记之而去”为收束。作者的情感脉络为“乐”(心乐之)―“忧”(悄怆幽邃):初闻水声,激起心中之“乐”;石潭奇景,流露爱惜之情;不知源流,暗寓遗落之苦;悄怆幽邃,转抒贬谪之忧;记之而去,聊寄慰勉之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脉络:先乐后忧,似乐还忧,名乐实忧,以乐写忧。从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两者的相互映衬来看,《小石潭记》言简意丰,结构紧致,开合有度,是古代游记散文的上乘之作。

梳理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是为了勾勒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气韵情势,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因为好的语言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是和文本的整体内在结构彼此契合、相生相长的。

二、依托整体语境,深化语言品味

建立起整体语境之后,我们再来进行语言品味,就有了理据和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形式上的异同、结构上的关联、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开展行之有效的品味赏析。

(一)闲笔:开篇冲淡蓄愁怨

从整体语境来看,《小石潭记》行文开篇和情感激起之笔,在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一句。文章开篇,一般力求语言简约,形式新颖,振起全篇。而《小石潭记》却着力细节,语气平淡,情绪舒缓,尤其是“百二十步”这一数量词,貌似“闲笔”,一般的游历之人很少这样精确计算距离,而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却蔚为特色,笔法相同。把步数丈量得如此清晰,把位置交代得如此具体,一方面是体现对景观(小石潭)的印象深刻鲜明,另一方面恐怕是柳宗元心境的写照:和步数一起延伸的是柳宗元孤独的身影,丈量的不仅仅是寻觅石潭的距离,也是柳宗元遥望人生彼岸的距离,一步一步,闲愁满腹。再从这句话的语气语调来看,略显顿挫低回,仿佛蕴蓄着一种淡淡的愁怨,让开篇发现小潭之“乐”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为后文的由“乐”到“忧”作了铺垫。

(二)勾连:连接一气有变化

从整体语境上看,《小石潭记》行文连接之处和情感延展之处,在于“移步换景”的内在勾连。作者在文中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四句话,开启每一小节的具体叙述和描写,表面上看,是写观览地点的转换,实际上隐含了主语“我”,也即写作者觅幽探胜的经过。从地点的转换来看,“西行”两字交代了大体方向,“潭中”“潭西南”“潭上”三个词语中,分别用“中”“西南”“上”点明了作者的视角,相互勾连,承接一气,把小石潭的优美精致迭映在读者面前,疏朗有致,清新简洁。三句话(“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在一脉相承的同时,又隐含变化,暗合心情,主要体现在句式和音韵上,句式由长渐短,音韵由起伏归于轻平,暗示了作者由初见的心潮激荡,到最后的复归冷寂。

(三)象征:铺陈之中显苍凉

从整体语境上看,《小石潭记》中铺陈之处在写“潭中景物”一段,虽然写了“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树”之茂,看似景象丰美,实则以石潭象征自身,暗含苍凉。因为一般的“铺陈”,尽可放开来写,而《小石潭记》却逐渐收敛笔墨。从作者的情感脉络来看,虽有对小石潭的爱惜之情,但从没有正面写到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感,因而此处的“铺陈”完全没有心胸洞开、山水纵横的达观,反而显得幽微苍凉。

幽微:《小石潭记》对鱼的描写着墨颇多,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但从鱼儿栖身、游乐的环境来看,也是比较冷清、幽邃的,似乎象征着作者自己生活的冷清。另外,从“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身上,正照见了作者心中的忧愁,从“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三字上,我们也可从另一个侧面读出作者内心的空寂无依。总而言之,柳宗元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象征比类。

苍凉:在描写过程中,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铺陈潭中景象这部分,从用词来看,多有峻峭凌厉之势,如写潭中之石,“为坻,为屿,为,为岩”;从句式来看,多用短句,回环曲折;从色调来看,多呈冷峻清丽之貌,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两字,一方面渲染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碧翠清幽,另一方面进一步烘托潭水的清冷,因为“下见小潭”四字总领后文,后面的文字都是写潭中景象,一直到“潭西南而望”,视角才发生转换,树影朦胧、藤蔓参差的水中镜像,正是柳宗元心中意绪纷乱的象征。

(四)矛盾:转换之处有深意

从整体语境上看,《小石潭记》中行文结构和情感脉络的转折之处在于“寂寥无人”四字,它标志着从对景物的工笔描摹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意观照,值得品味。“寂寥无人”说明小石潭少有人迹、乏人问津,让人感到孤寂空落,不堪冷清,才有后文“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喟。作者没有因为唯独自己发现了小石潭这样一处绝佳胜景而感到自得自许,相反,作者实际上是以小石潭自喻,对自己被朝廷遗弃的命运感慨自怜,备感凄凉。再则,后文明明交代了同游者甚众,与此处的“无人”是否矛盾?显然这里的“无人”是从情感状态上来看,同为游者,与“小石潭”意会神领的唯有作者一人而已,别无他人。这样的矛盾表达,增添了转换之处的深刻意蕴。

小石潭范文第5篇

一、品读作者的“乐”

这篇山水游记是以作者的“西行”开始的。这段旅程不是枯燥无趣的,因为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所以倒很像一部山水风景片。“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对于上海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这种方法并不算难,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已经有所接触或做过相关的写作尝试。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能够借鉴作者巧妙的构思、灵活的变换,这样才能做到“眼中有景、胸中有竹”。

一起观察作者的“移步换景”:不过“百二十步”,便能够“隔篁竹,闻水声”,不消费太多功夫就能够有欣喜等待着,游览者自然是“心乐之”,这是一“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既然有水声,人都有猎奇之心,自然要上前一探究竟,接下来便有了“伐竹取道”的动作,欣喜果然在后,“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好一池清如许的潭水,真是美哉!这是二“乐”。再待仔细观察,这水潭真是与众不同、美丽宜人:“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这下大家也就明白了“小石潭”这样美丽的名字来由也莫若此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再看周围的环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大自然竟然不吝赐美,让小石潭在这样迷人的青树、翠蔓映衬下显得勃勃生气,这是三“乐”。

相机的焦距一下子拉回到了特写镜头。镜头投射到了小石潭中,有游鱼,在“若空游无所依”;有阳光,“日光下彻”;有影子,“影布石上”。这么清晰的动态图,难道还感受不到水的清澈吗?游鱼是小石潭的主人,这一方不大的天地是它们的天堂,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驰骋”。小睡是不需要了,打盹倒也无妨,看它们“倘徊欢”,呆头呆脑的,就像两三岁端着小碗吃饭都可以打盹的小孩子一样“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四“乐”。这边厢打盹,那边厢已经回神了,鱼儿又“m尔远逝,往来翕忽”,又像一个顽皮的孩童四处乱窜,非常活跃,“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五乐”。这一段特写让读者领略了小石潭的动态之美。

再拉长焦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溪的样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岸势犬牙差互”,又有了独特的形态美。盛景共欣赏,别致的小潭源流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与感叹。

二、体味作者的“悲”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这篇文章作为山水游记来鉴赏,其实也就背离了作者柳宗元写这篇游记的用意了。那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就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我们再来欣赏这篇游记。

诗人久谪远荒,欲在山水中寻找乐趣,的确也找到了:

1.听到了悦耳的水声,“如鸣佩环”。“佩环”在书中解释为“系在腰间的玉制装饰品”,《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它象征着高贵、纯洁、友谊、吉祥等,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信物,中国人佩玉以求避邪除凶,人们以玉为美为荣为贵,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作者把水声听做如同佩环作响,可见这一汪潭水的形象已经高大起来,而这样一个幽僻之处的小潭却有如此曼妙之声,显示出了它“卓尔不群”,他大概已经认为这样一个还未看到的风景是与自己的心志契合的。再看清澈的潭水,“水尤清洌”,没有了外物的熏染,小潭用“尤清洌”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外面的世界都与自己无关,清是自己的。这潭水还与众不同在它的“奇”,“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为岩”,简直正是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让它们肆意忘我的争奇斗艳,真让人叹为观止。作者从听觉再到视觉给我们呈现出了小石潭景美、水清和石奇的特点。

2.看到了活泼的鱼儿,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鱼儿仿佛置身于忘我的境界,自由遨翔(“翔”见《山川之美》“鱼翔浅底”)在以石为床铺以水为棉被的仙境中,“似与游者相乐”。鱼乐。

我们再来转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中。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也曾一度在朝廷做官。但是他却因为一场政治运动一再被贬官,仕途充满波折。这对于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作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的政治抱负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倒遭受重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愤懑在他心头不断蔓延却无处倾诉,而正是在这样的情绪之下,他走近了小石潭。这里是大自然一低头的温柔,却竟然造就了景水清美石奇鱼乐的和谐画面。”再读“皆若空游无所依”,水潭本应是鱼儿快乐生活的天堂,但是鱼儿在这里却是“空游”、“无所依”。可以带领学生从词语的推敲中感受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水至清却有鱼,但鱼儿在一个本该视为家园的地方像是少了归属感,这是不是又和作者遭贬黜的身世联系到了一起,作者的仕途不受重视,不正如这鱼儿一样,少了太多被信任感。再看“似与游者相乐”,这里是拟人和假设,一方面鱼儿与游者琴弦和鸣互相逗趣,但却只是“似乎”而不是“与游者相乐”,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文本的再深入探讨和理解。

再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水流顺势而下,直到成为这一方水潭似乎也是历经坎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再来分析这段文字,岸势的险峻是否也有暗指作者仕途不顺,宦海险恶,前途未卜之意?学生可以小组活动学习等方式进行解读探讨。

如此美景却偏偏“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一方面与上文作者的“伐竹取道”相呼应,一方面告诉我们这里并不是游人纷至沓来的热闹之地,热闹是别人的,小石潭除了美它什么都没有,其境过于凄清、冷清清。而作者自己呢?一心报国却被排挤、受迫害,踌躇满志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自己的身世不也如同这小石潭一般有着不同一般的价值,却也无奈遭受着无情的冷落与遗忘。小石潭静静地处于山林一隅,而他自己也如同这潭水一般被贬在远离朝廷的小地方,无人问津孤凄悲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再与作者的身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景中融情又可知其中一二了。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曾经说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管美景令人陶醉,柳宗元也是话锋一转“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教师可以再次带领学生解读注释,“寂寥”是孤苦伶仃,而“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是“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带领学生回忆六年级所学王维的《山居秋暝》课后题曾经引用孔子的一段话,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然而“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快乐的人来说“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而对于不快乐的人来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王夫之也曾说:“情境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曰:“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柳宗元33岁的时候,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在唐顺宗李诵的支持下进行了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革新。革新失败后,于当年被贬居永州,心情抑郁,他的敌人同时又不断寻衅。柳宗元在永州经常惴惴不安,恐怕大祸临头,并没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他只是借着看山水排遣愁怀。这就是他写“永州八记”时的思想状况。让我们再次朗读第三节,其内心自不然是不是也就随着小石潭的地自偏的落寞而心远呢?多么痛的领悟啊!“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好一个过于凄清、冷清清,唉,不正是契合了作者的情绪了吗?越是清寒凄冷,作者孤独寂寞沉郁悲忧之情愈深。那也就只好这样了,小石潭只适合“记之而去”,至此,作者的悲达到了极致,好不让人失望与无奈,而他的身世何尝不是如此清、寒、凄、孤。

所以,尽管同游者众多,但也能领悟到如此心境的人只有作者一人了。作者的委屈与哀怨无处诉说的悲愤只有和这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共鸣了,此苦只有它我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学生的理解层面只止步于情景交融,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再做深层次的思考,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源自于诗人情感的触发,给它赋予了色彩,而情感的表达体现在诗歌的景色描写中,共同构成诗歌的主体,形成情真景浓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手法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深化了。

《小石潭记》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名作,正是因为它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倾注了他怨愤抑郁的心情。让人读完沉浸在作者的身世与冤哀的叹息声中。让读者为他感到惆怅。

小石潭范文第6篇

五莲县实验小学

吴骁

五一节到了,我和家人一起来到龙潭沟,感受春天的气息。

到了龙潭沟的入口,我迫不及待的跑下车,左顾右盼的欣赏着这里的景色。沟里的空气特别清新,淡淡的花草的气息向我们扑来。小草小花已经不再是羞涩的小姑娘了,它们都把自己的小脸蛋露了出来,迎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路边的杏树、樱桃树上都结满了绿绿的、小小的果实,令人馋诞欲滴…… 一路上,我们沐浴着阳光,踩着小石子,兴致勃勃的顺着弯弯的河道出发。河水“哗啦啦”的流着,河水和小石子碰撞的声音,就像在演奏一首乐曲一样,动听极了。河滩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鹅卵石,我们边走边用手翻着水下的石子,看看有没有小虾小蟹。河滩上的路就是一排排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组成的,我们走在鹅卵石上要特别谨慎,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水里。我们走啊走,走了大约有五六里路,还没到达目的地,我就没有先前那种兴奋劲了。又走了一会,豆大的汗珠从我脸颊上流过,我热得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一回又马上赶路。

记不清走过了多少道河弯,我们终于到达了黑龙潭。来龙潭沟游玩的人还真不少,人们有的在乘凉,有的在潭水边戏水。龙潭四周悬崖峭壁,峭壁上面绿树成荫。坐在潭边的大石块上,感觉非常凉爽。潭水清澈见底,水中还有一些小虾和小蝌蚪在游来游去,可爱极了。我和小伙伴们都急忙挽起了裤脚,在潭水边抓起了小蝌蚪。小蝌蚪非常淘气,它们不是向深水里游就是抓到手里滑滑的,一点也不好抓,捉弄的我们把衣服都湿了,我们索性玩起了泼水游戏,感觉特别有趣,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山谷。在潭边,妈妈又教我玩一种打水漂的游戏,看着一个小石子能打起好几个小水漂,别提有多高兴了。

小石潭范文第7篇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教《小石潭记》 一文,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形象直观,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小石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白板 多媒体 语文课堂 效果

随着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之一,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示出明显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就电子白板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着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参加西宁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时,选定《小石潭记》一文作为参赛篇目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比赛时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继续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五 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密度,开放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