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希金的诗

普希金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普希金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希金;俄罗斯文学;文学创作

在19世纪初期彼得大帝的改革以后,俄国开始向西方借鉴与学习,从那时起俄国的欧化开始了,在这样的契机下,俄罗斯文学也以飞快的脚步开始了其伟大的复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一位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文化巨人――普希金。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既是属于俄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所以无人能及,正是因为他是俄罗斯文学功勋卓越的伟大奠基人,此外,他还享有“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这个美誉。

普希金的全名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出生在莫斯科的他在三十七岁时于圣彼得堡离开了人世。英年早逝的普希金在自己短暂的一生当中,用自己的文学创作为俄罗斯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他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毫无疑问,普希金是十九世纪世界诗坛上的一座无人能及的高峰。普希金擅长多种文体,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童话等)为后人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是一位实至名归的世界文学巨匠,他不仅创立了俄国文学语言和民族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甚至童话等各个文学领域都为俄罗斯文学创下了典范。普希金常常会把俄国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从而使人们因为他的作品而在心灵深处有所感悟,这也正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渐渐地普希金使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在俄国文学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莫斯科的家道中落的古老的贵族家庭,他成长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他非常喜爱俄罗斯的文学诗歌和民间故事,并从中汲取了极为丰富的文学养料。普希金在十二岁的时候到皇村学校学习,那时刚刚十岁出头的普希金就已经开始表现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后来,十二月党人和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思想家在思想上感染了普希金,而这时的普希金还是一名学生,尽管如此,他还是发表了许多诗作来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俄国在1812年爆发了突如其来的卫国战争,这次的战争不仅仅唤醒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灵魂,还对普希金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巨大的影响,战争激起的爱国热情给年少的普希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后来,普希金和自己的同学们一起着手创办了手抄刊物,写出了《皇村回忆》这一部伟大的爱国诗篇,从而抒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和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普希金在外交部工作的时候,他一边继续进行诗歌创作,一边积极地参加一些进步文学社团。在这个阶段中,普希金创作出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大多数是反对农奴制和讴歌自由的诗歌,后来这样的诗歌被叫做“政治抒情诗”,在普希金的这些诗歌当中最为著名的有《致察尔达耶夫》、《自由颂》、《乡村》等等,在此期间,他被未来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的思想所深深地感染,并加入了与十二月党人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20年,普希金创作了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这首诗中使用了大量的非常生动的民间语言,在其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古典主义诗歌完全不同,甚至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他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了挑战。

普希金一向都十分崇尚自由,于是他所创作的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品通常被沙皇政府认为是在破坏其专制统治,他们把普希金看成是绊脚石,所以沙皇政府就借到南部任职为由,对普希金进行了一次变相的流放。普希金在流放期间,与十二月党人的关系逐渐变得更加密切,他们的自由思想对普希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还激发了普希金对自由的向往与渴求。在1823年间,普希金开始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从这时起,普希金完全地展示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追求自由的理想也变得更加明确,更加强烈了。于是普希金创作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前几章、叙事诗《努林伯爵》、抒情诗《致大海》、《囚徒》,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等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之后,普希金在很大的程度上使自己在文学方面内涵变得丰富了,因为他在第二次被流放期间不但认真了解了许多民间故事和童话,而且还比以往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了俄国历史。后来,他终于完成了其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此外,他还创作了历史剧《鲍里斯・戈杜诺夫》。众所周知,普希金的“南方诗篇”包括四部,而这四部浪漫主义叙事诗都十分著名,并且在思想层面上它们反映出了作者对自由的无限遐想和美好的向往。

痛苦的流放经历并没有使普希金放弃他的文学创作,相反,他还更加致力于此,于是他便写下了很多诗歌,从而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人的颂扬。波尔金诺是普希金父亲的领地,在1830年的秋天,普希金在父亲的这个领地上度过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史称“波尔金诺的秋天”,在普希金的一生当中,这是他文学创作成果最丰硕的时期。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这部作品中塑造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此外,他还写了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莫扎特与沙莱里》和《别尔金小说集》等等。《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是一部短篇小说,它不仅是第一部塑造“小人物”的著作,而且也表明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创作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树立了一座新的历史性的里程碑。普希金在返回京城以后,曾经期望沙皇政府能让十二月党人不再遭受流放之苦,但是后来普希金认清了沙皇政府的面目,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是不会放过十二月党人的,于是他创作了《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这首诗,以这一首政治抒情诗来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人的支持与忠诚。

普希金――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用他的作品把革命运动情绪的高涨表现出来了,同时,他也将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沙皇政府专制的矛盾展现在其作品中。因此普希金的创作及其对自由思想的宣传令沙皇政府如坐针毡,于是他们就用卑劣的手段使普希金在决斗过程中身受重伤,于1837年2月8日不幸身亡,就这样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年仅37岁。在他死后,有些俄国进步文人曾经感叹:“俄罗斯文学的太阳陨落了”。“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被召回天国了,只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与惋惜。

普希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且在他的作品中还蕴含着作者的社会思想,他把艺术和思想巧妙的结合起来,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堪称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普希金在其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向人们展示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并且表达了他对重获光明的坚定信心。他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的使命感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由普希金的诗改编成的歌剧有很多,如《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鲍里斯・戈杜诺夫》等,大多数都是意义深远的伟大音乐作品。他的很多诗歌被谱写成歌曲,流传至今。

可以这样说,普希金以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使俄罗斯文学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实了。屠格涅夫说:“毋庸置疑,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一位普希金的故人这样评价他:“每当我们提到普希金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称谓――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就像是一部辞书,装满了我们所有的语言的宝藏。普希金就像是有特异功能一样,他能把俄罗斯的一切都真实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且还展现的那么优美、动人。”普希金的创作不仅为近代俄罗斯文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创作,才带来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高尔基说:“普希金是集前人之大成,囊括了一切新奇与机智的一代诗宗。”

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说:“没有普希金,就没有真正的俄罗斯文学,因为只有普希金的创作才真正的使俄罗斯文学有了生命。”赫尔岑曾说:“在沙皇尼古拉一世专制统治的时期,普希金是最勇敢的文学创作者,他用自己的笔作为武器,丝毫也不畏惧的与沙皇政府作坚决的斗争,他使人们忘记恐惧,也使人们对重获自由充满信心。”另外,普希金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普希金创作了无数的优秀作品,这些佳作既是俄罗斯文学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学的财富。在俄罗斯文学史中,普希金以其毕生的创作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他受之无愧地被誉为俄罗斯文学的象征。

参考文献

[1]曹靖华.俄苏文学史(第一卷)[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 社,1992.

[2]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赵晓彬.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01.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2篇

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巴库宁娜(1795―1869),是普希金皇村同班同学巴库宁的姐姐,其身份是宫女,外貌迷人,风度优雅,更有一双动人的眼睛。她常常到皇村学校来看弟弟,整个中学的学生都喜欢她,普希金更是为她神魂颠倒,尤其是在1815―1816年间,接连为她写了十几首情诗。这可能是普希金早年最强烈的爱恋,持续时间较长,从1815―1819年,普希金为巴库宁娜创作了25首诗,最主要的有:《秋天的早晨》、《忧伤》、《哀歌》(“他是幸福的,那敢于……”)、《月亮》、《歌手》、《致摩尔甫斯》、《爱人的话语》、《“一种爱情,是冷漠生活的欢乐……”》、《仿作》、《愿望》、《致友人》、《哀歌》(“我以为,爱情已经永远地熄灭”)、《极乐》、《梦醒》、《致书信》等,这一组诗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巴库宁娜组诗”。此外,1825年的《10月19日》一诗的草稿和《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誊正稿第二节,也是献给巴库宁娜的。

由于巴库宁娜是宫女,又年长普希金4岁,不可能爱上这位十六七岁的小弟弟,因此,诗人对她的爱情主要是一种单恋,然而,在“巴库宁娜组诗”中,少年诗人把这种单恋写得毫不单调而富于变化。

首先,他极力赞美自己的恋人。《给巴库宁娜》写道:“虽然我愿意为一切尽心效力,/但歌颂您的命名日实属多余;/在圣叶卡捷琳娜日您并不显得更可爱,/因为,在任何时候都无人比您更美丽。”诗人认为恋人天生丽质,时时刻刻都美丽无比,因此圣叶卡捷琳娜日这个命名日和自己的歌颂对她来说,几乎都是多余的。他更用诗歌《给一位画家》请求皇村同学伊里切夫斯基为巴库宁娜画像,并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她容貌的美和眼神的美:“美惠女神和灵感的孩子,/趁心灵燃着火样的激情,/请你用随意的享受之笔,/为我描绘我的心上人;//描绘纯洁迷人的美丽,/描绘意中人可爱的特征,/描绘那天上欢乐的微笑,/描绘那美丽无比的眼神。//请把维纳斯的腰带,/系上她赫柏般的细腰,/请用阿利巴尼的妙笔,/来把我的女王环绕。//请在她那起伏的胸口,/披上波浪般透明的薄衣,/好让她能穿着那衣服呼吸,/当她想要暗暗地叹息。//请画出羞怯爱情的幻想,/那样的幻想我也怀有,/我将在画的下方签名,/以这只幸福恋人的手。”可见,巴库宁娜具有一种纯洁迷人的美丽,希腊神话中青春女神赫柏的苗条和丰隆的双乳。在《爱人的话语》一诗中,他认为爱人的话语比静谧湖畔夜莺和夜半鸣响的竖琴还美妙动听的丽拉的情歌更让人倾倒。

其次,他也写到这种单恋的痛苦和忧伤,如《极乐》:“生命的花朵刚刚开放,/就在苦闷的囚禁中枯萎,/青春悄悄地飞逝而去,/它留下的痕迹只是伤悲。/从诞生的无知觉时刻,/到这温情的青年时代,/我还从未品尝过极乐,/抑郁的信中没有过幸福。//站在生活的门槛旁,/我焦急地望着远方,/我幻想:‘那边有极乐!’/可我在随着幽灵飞翔。/年轻的爱情出现了,/它展开金色的翅膀,/呈现出温柔的美妙,/在我的眼前翱翔。//我追随……可我达不到/那遥远的、可爱的目标!……/那被欢乐赋予翅膀的/幸福瞬间,何时能来到?/青春岁月那昏暗的灯盏,/何时才能燃起火光?/我女伴的微笑何时才能/将我阴暗的旅途照亮?”在《歌手》等诗中,他更是写到一个青年,目光暗淡无神,为爱情而哀伤,深夜在树林后面荒芜的黑暗中歌唱。在现实世界中爱情无法满足,诗人试图躲进梦境中,实现自己美妙幻想,然而,一朝醒来,梦境消失,痛苦更甚,如《梦醒》:“幻想啊,幻想,/哪儿是你们的甜蜜?/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深夜里的欢喜?/它消失了,/那欢乐的梦境,/我醒来了,/在深深的黑暗中,/我孤身一人。/床铺的四周,/是聋哑的夜。/突然冷却了,/突然飞走了,/爱情的幻想,/成群结队地离去。/但是心灵/还充满希冀,/它还在捕捉/梦的回忆。/爱情啊,爱情,/听听我的祈求:/把你那些梦境,/再让我享受,/让我再次陶醉吧,/在天亮的时候,/让我趁早死去吧,/在未醒的时候。”在梦中诗人实现了美妙的梦想,醒来后却孤身一人浸泡在深深的黑暗中,因此他宁愿沉醉于梦中,甚至愿意在梦未醒的时候死去,以保持幸福。在《哀歌》中诗人一度在友谊中得到解脱,但“阴郁的爱情,还隐藏在我的身上”,激情之火仍在燃烧,但依旧爱而不能得其爱,无可奈何,只好又请求“让我带着沉重的锁链再次入睡,/去把甜蜜的自由幻想”。尽管这种爱恋是如此痛苦、忧伤,但少年诗人仍然痴心不改,有着坚定的决心,《愿望》就是如此:“我在流泪;泪水给我以安慰;/我在沉默;我的低语没出声,/我的心灵充满了忧伤,/其中也有痛苦的幸福。/哦生活的梦!飞吧,我不惋惜,/虚幻的梦境,请在黑暗中消失;/我珍重我那爱情的痛苦,/就是死,我也要爱着去死!”诗人尽管痛苦的流泪,深感忧伤,但痴心不改,珍重自己爱情的痛苦,宁愿孤独地爱着死去。

其三,诗人也写到这种爱给自己带来的短暂的欣喜。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在《天才诗人普希金》中认为巴库宁娜对普希金的热恋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表示”,并且断然宣称:“肯定没有。因为从这一天起,失恋似乎成了诗人偏爱的作诗题目。”其实,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巴库宁娜至少曾给过诗人短暂的欣喜,特罗亚在自己的传记中曾引证了普希金1815年11月29日的日记:“我当时是幸福的!不对,我并不幸福。昨天上午为等她,我心急火燎,怀着一种难以描述的心情伫立窗前,悄悄盯着白雪皑皑的小路,但我未能见到她。我正失望之极,却突然在楼梯上同她相遇。多么美好的时刻!她可真漂亮!黑色长裙同巴库宁娜的肌体多么相配!但我已有18个小时没有见到她了!啊,这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但我终于享受到了5分钟的幸福。”但他认为普希金这里写的5分钟的幸福只是在楼梯上见到巴库宁娜感到幸福无比,并非巴库宁娜对他有何表示,因为他马上抛开这段引文,指出:“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痛苦,普希金引用了茹科夫斯基的两句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这是两句有名的悲情诗:他在庆祝爱情,但声调十分忧愁,/因为他从爱情中得到的只有痛苦。”并进而以普希金的诗歌为证来加以说明:“1816年,他在《欲望》一诗中写道:一天天度日如年令人忧愁,/一分一秒都变得遥遥无期;/失恋的痛苦把我折磨,/精神恍惚更令人心碎。还有:爱情带来的短暂幸福的确难以形容,/但失恋后的痛苦却要伴你终生。”可他却忘记了普希金写于当天日记中的一首诗:“是的,我曾幸福,是的,我曾享受,/我曾陶醉于静静的欢乐和狂喜……/那欢娱的一天哪去了?/它乘着梦的翅膀飞去,/享受的魅力也已凋零,/我的周围又是一片阴暗的忧郁!……”在这首诗中,诗人明确写出,他曾幸福,曾享受,曾陶醉于静静的欢乐与狂喜,这与日记中的“终于享受到了5分钟的幸福”相对应,说明巴库宁娜确实曾让诗人短暂地幸福过。在《给她》一诗中,诗人写到,在忧郁的闲散中淡忘了竖琴,天才也带着青春的馈赠飞去了,心儿也在慢慢地冷却、关闭,重负者可耻的懒惰,不由自主地陷入冷漠的昏睡,“但是突然,像一道闪电,/青春在枯萎的心里燃起,/心灵苏醒,心灵复活,/我又尝到爱情的希望、悲伤和欢喜。/一切都又开出花朵!生活让我颤抖;/大自然的证人,再次激动,/我感觉得更活跃,我呼吸得更自由,/我为美德更紧地俘获……/赞美爱情啊,赞美诸神!/甜蜜竖琴那青春的声音再次响起,/我要把响亮颤抖着的复活的竖琴/带到你的脚下!……”(以上译诗,均见《普希金全集》第一卷,刘文飞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也十分明显地写出巴库宁娜的确曾给他鼓舞。我国学者陈训明在其《普希金抒情诗中的女性》一书中也认为,莫洛亚这一说法未免失之武断,并进而指出:“联系到普希金这一阶段情诗中所用的‘满足’、‘狂喜’等词往往带有的涵义,联系到《月亮》一诗中‘安睡吧,不幸的爱情!/你静谧的幽光/不再穿透夜色的帷幕,/用苍白的光辉/照亮我恋人的美色’等诗句,要说巴库宁娜自始至终一直不理睬他,无论如何难以使人信服”,“我们还注意到,普希金最亲密的朋友普欣等人也起劲地追求巴库宁娜,他们之间也互不隐讳。由此可以推测,巴库宁娜是一个善于周旋的女子,头脑十分清醒。她明白这伙少年的德性,与其对他们顺从,最后让他们随意抛弃,还不如让他们先尝些甜头,再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叫他们无尽无了地围着自己的石榴裙转。”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3篇

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和俄罗斯文化生活发展的要求就可以解释俄罗斯人为什么对普希金特别的关注。他所塑造的如《叶夫根尼•奥涅金》中的达吉娅娜、奥尔加、奥涅金、连斯基等人物形象对每个读者来说都是典型的,有独特个性的,是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普希金的世界在那个时代常作为完美的理想被人们心领神会……

文学就是要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所有的最有意义的东西,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公正的评判,推出精品呈现给读者。我们知道,大量的参考文献、援引、脚注、评语不仅能扩大文章内容的涵盖面,而且也使篇章意义更加连贯。语言大师屠格涅夫就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普希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为我所用,且用得恰到好处。

普希金笔下的达吉娅娜是人们经常提起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作为创作的真实被人们接受,而且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贵族妇女精神生活现象的化身。屠格涅夫在书信体诗歌《致阿•谢……》中运用了“您变了,像达吉娅娜一样。”一句不仅所有人明白,也不仅仅是恭维话,而且寓意深刻。

1843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使他蜚声文坛的叙事长诗《帕拉莎》,在这首长诗中屠格涅夫又喊出“您不记得达吉娅娜了吗?”的诗句。在读者心中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试图用自己的感叹超出读者的想象。布拉霍夫斯基认为这首长诗是普希金笔下《叶夫根尼•奥涅金》爱情姊妹篇的变奏曲。别林斯基在评价这首长诗时说:“处于一些伟大文学大师生存的时代,受其影响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已被固化的文化和社会是必然的。”

帕拉莎本人不会想起达吉娅娜,而屠格涅夫经常让笔下的其他主人公与达吉娅娜对比,甚至还想重复她的命运。如《阿霞》中的主人公阿霞说:“我多想我就是达吉娅娜啊!”。

戏剧《村居一月》中的主人公纳塔利亚•彼得罗夫娜也把自己比作达吉娅娜:“我也能像达吉娅娜那样说:‘你为什么对我说假话呢?’”此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颠簸摇晃,屠格涅夫用达吉娅娜的话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世界是最可靠、最真实、最典型、最恰当的。

同样,我们通过屠格涅夫的中篇《爱决斗的人》中的玛莎和《多余人日记》中的利扎两个人物也能明显感觉出像达吉娅娜这样头脑简单、过分拘泥、古板、内心活动强烈,善良、忠实于自己的感情的俄罗斯妇女形象。

在屠格涅夫的早期中篇小说中男主人公也喜欢把自己与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作比较。如:中篇小说《两个朋友》中的克鲁比琴在对维阿佐夫宁讲述关于基霍杜耶夫的家庭时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敬重的家庭。父亲是上校,是个大好人,母亲也是一位好太太。他们有一双女儿,善良,修养高,识时势。我不知道,哪一个您最喜欢:一个是这样的活泼,另一个是这样的安静,诚实,顺从……”“好,好”,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讲述着并想了一下自己:“腊拉的家庭宛若‘奥涅金’的家庭……”不知是对奥涅金形象和生活的回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他的脸有时会有失望和寂寞的神情……难怪维阿佐夫宁想扮演这个角色,就是因为奥涅金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入意识之中了,他仿佛就是奥涅金本人。他寻找着“达吉娅娜”- 安静的姑娘:“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目标指向坡连卡……她勇敢地追随着他”。当然,他欺骗了她,还继续生活在奥涅金的感觉中……回顾过去,“他望着低挂天边的月亮在想:这也象奥涅金心中的她―圆圆的,美丽的面庞……奥涅金,我的连斯基很好,我也很好……”

很明显,这是屠格涅夫在把主人公与奥涅金作比较,这是在嘲讽主人公,后面作者用了几页的篇幅把嘲讽变成了辛辣的讽刺。这是艺术的加工,还是该感谢普希金的诗行?

文学应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事实,要创造作家和读者都能读懂的语言,因为作家和读者是一起成长的。文学对于读者来说是宝贵的,亲切的。屠格涅夫的作品就属于这样的文学,他巧妙地继承和运用了如普希金所塑造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象,创造了高雅艺术的事实,并在作家和读者之间构建了新的相互信赖关系。文学的概念就是文学本身创造的,是社会文化艺术的见证,是完全可靠的,而非强加的。形形的人物形象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印记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不断传颂。

参考文献:

[1]Тургенев И.С.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и писем в 30-ти томах. - М., 1978. - Изд. Продолжается.

[2]Виноградов В.В. Тургенев и школа молодого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 Рус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59. -№ 2.

[3]Белинский В.Г.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в 13-ти томах. Т. 7. - М., 1956.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4篇

一段陡峭的河岸,如果再添上一座古老的城堡,那就有故事了,就像普斯科夫的古堡。

普斯科夫古堡建在韦利卡亚河边一个狭窄的岬角上。和红砖建造的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不同,普斯科夫是用石块砌造的,因此给人的感觉更厚实,更险要。在古堡的最高点上,一座白色的教堂赫然挺立,像哨兵一样,俯视着古堡的四周。 波克罗夫楼高50米,直径90米,是欧洲塔围最大的塔楼

历史上的普斯科夫古堡,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大得多。它曾经拥有9.5公里的城墙,上面建有37座塔楼。它还有14道门,墙内建墙,城内筑城,是座具有5层防御体系的军事要塞。由于普斯科夫地处北欧和西欧通往俄罗斯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处于抵抗入侵者的最前沿。

1242年冬,在普斯科夫的楚德湖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冰上之战”。交战双方是德国十字军的重装骑士团和俄罗斯临时组建的民军。由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相差悬殊,俄罗斯几乎毫无胜算。但俄军统帅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利用敌人的傲慢轻敌,将十字军诱至冰湖决战。光滑的冰面使得敌人的重装骑兵无法快速突击。他将装备较差的步兵摆在阵地正面,并把车辆辎重连接起来,阻挡住敌人,将主力隐蔽在两翼,另派一支精良的骑兵埋伏在敌后。待敌人骑兵冲入主阵地时,俄军主力突然从左右两侧杀出,埋伏的精锐骑兵也从敌后扑了过来。十字军骑士团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争相逃窜。4月的冰面,在重装骑兵的拥挤踩踏下,轰然塌陷,沉入湖底的骑士不计其数。 石头塔楼

此后数百年间,普斯科夫几乎战火不断。16世纪,波兰人围攻此城。17世纪,瑞典人又重蹈覆辙。1941年6月希特勒对苏联发动闪击战,苏联在普斯科夫城外与德军展开鏖战。

普斯科夫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10世纪,由于地处北欧到南欧的贸易通道上,它和诺夫哥罗德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俄罗斯最早的都城。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录出现在公元903年的俄罗斯编年史上,而那时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都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古时的俄罗斯,一个地方是否富裕,就看它的教堂多少。因为教堂里总是聚集着最多的金银财宝。普斯科夫就曾经教堂林立。

在韦利卡亚河畔的米罗日斯基修道院里,保存着12世纪的《圣经》故事壁画,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堡里的圣三一大教堂,虽然外观朴实无华,内里却金碧辉煌。它是由俄罗斯第一个皈依东正教的女王公奥丽加下令修建的。关于她,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奥丽加是普斯科夫人,嫁给了基铺公国的王公。

丈夫死后,她继位为女王公。有一次,她率团访问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拜占庭皇帝见她谈吐不凡,举止优雅,人又长得漂亮,于是想娶她为妻。女王公说:“那怎么行啊?我是异教徒。”皇帝说:“那好办,我这就叫人给你洗礼。”女王公略一思索,说:“那好吧,不过得您本人亲自为我洗礼。”皇帝一口应允。洗礼完毕,皇帝又问她,“这下可以成亲了吧?”女王公说:“刚才洗礼时,您不是称我是您的女儿吗?按东正教的教规,父亲怎么能娶女儿呢?”皇帝一听,这才知道上当了,娶亲的事也只好作罢。女王公回国时,从君士坦丁堡带回了神父和工匠,并开始在俄罗斯修建东正教堂。公元988年,他的孙子弗拉基米尔大公宣布东正教为国教,所有臣民都要到第聂伯河下水受洗,俄罗斯从此成为了东正教的一员,史称“罗斯受洗”。

普斯科夫还有一座修道院很有名,叫佩乔雷洞窟修道院。据说,中世纪的时候,3位修士在开荒时,偶然发现了枯树底下有一个深洞,于是他们就钻进了洞里,吃住在里面,修行在里面,死后也葬在里面。由于洞里常年保持5摄氏度的恒温,所以尸体不会腐烂。苏联解体后,有一个黑社会的老大死了,黑帮提出来愿花大价钱存尸。教士们觉得不妥,没有同意。但是黑社会不依不饶,教士也只好同意了。说来奇怪,这人的尸体放进去没多久就腐烂发臭了,只好又移了出去。 普斯科夫城内小景 古堡里的圣三一大教堂

到普斯科夫,博物馆不可不去。走进普斯科夫历史建筑和艺术国家博物馆,你会被它丰富的藏品所打动。展览大厅就像一座迷宫,到处摆满了陈列品。从古代陶器、瓷器到纺织品、家具,从圣像绘画,雕塑到钱币、兵器,真是应有尽有。一把15世纪的普斯科夫大公的宝剑至今仍寒光闪闪。一个25公斤白银打造的圣经封面,精雕细琢,令人赞叹。博物馆的建筑部分则是利用了17世纪一位商人的住宅和金库。置身其中,会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诗人普希金之墓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5篇

孟子在他的《鱼我所欲》一文中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这里,孟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人生的重要考题,应当怎样地“取”与“舍”。几千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用行动印证了这个哲学命题,而我作为一个凡人,主要想说说生活中“取”与“舍”的关系,因为我认为“生”与“义”的取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取舍应该更多的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诸葛亮娶妻成为千古美谈,普希金择美则成了令人心酸的悲剧,都向我们说明了正确处理“取”与“舍”的重要性。据说诸葛亮不在乎一个人外表的美丑,而注重人的内心,因此他娶了一个外貌丑陋而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对他的事业帮了不少忙。相反,普希金却娶了一个外貌漂亮而内心异常空虚爱慕虚荣的女人,以致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情敌的枪口下饮恨而亡。我们应该懂得,在内心美和外表美不可兼得的时候,就一定要舍“表”取“里”。

取舍也表现在金钱上。古代齐国有个“好金者”,有一天去市场,发现一个人在卖金子,这位“好金者”一看见金子,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金子就跑。被抓住后,人家问他怎么敢在大白天公然抢金子呢?这位“好金者”回答说:“我在抢金子的时候,眼睛里只看到金子没有看到人。”我想到当今时代,那些贪污受贿,投机诈骗,走私贩私,而不顾党纪国法以及人民利益的人难道不就是这位齐国的“攫金者”吗?相比之下,在我国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干部,这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

在“取”与“舍”面前,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如果我们能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作为自己的思想,那么这道人生的考题便不难作出正确的答案。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6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着名诗人普希金的诗句给了我许多启迪,每当情绪低落或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时,我总会想起它,仿佛在大海的对岸,有一双大手在召唤我勇敢的渡过去,又像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为失落的我指明前进的路。读它,让我更加勇敢。诵它,让我更加自信;品它,让我更加聪慧;我的“心儿也永远向往着未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丁点的希望,可能。我知道普希金将与我同行,他会告诉我许多人生哲理,我的前行之路竟管崎岖,但终究会很平安。

无论是在青草寒露的清晨,还是在残阳似血的黄昏。无论是在艳阳高照的晴天,还是在阴雨绵绵的雨季。诗篇都是我最亲密的伴侣。它教会我坚强,告诉我大义,让我倘漾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世界,让我流连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境界,让我感动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情意,让我忘情于“夕阳无限好,只在近黄昏。的人生感慨。是诗充实了我的头脑,照亮了我的人生路途。

做人要有宽容之心,进取之心,要有奉献之心,要有永不言弃的追求之心……再有光的日子里,我非常愉快,因为有它在,我的希望便在……

正蓝旗第二中学初一:赵凤娇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7篇

莱蒙托夫不仅是俄国文学史上,而且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即使不是全部,但是他的童年时代对莱蒙托夫许多命运之谜作了回答。童年不是简单地感觉到存在于诗人的创作之中,而且赋予他的许多作品,可以这样表达:略带点苦咸味。

而问题不仅在于未来的诗人过早地失去了母亲,虽然这也影响了他的处世态度,也不在于他一生中跟父亲只见过几次面。灾难和倒霉的事,几乎从他降生之日起就一直伴随着他。

据说,给他母亲接生的妇产科女医生看着新生的婴儿,不知为什么竟说这个孩子将死于非命。她是从哪儿悟得的,简直是个谜……

莱蒙托夫自幼体弱多病,长期备受疾病的折磨,痛苦万分。正如诗人的一位亲戚说的:“他像患瘰疬病的孩子,身体十分虚弱。”当我们了解诗人童年多病体质的细节,似乎觉得跟画像上出现的莱蒙托夫年轻漂亮的骠骑兵的形象不大相符。但是我们不应忘记,甚至最有才能的人都跟我们所有的人一样,都是由同样的肉体组成的。更不用说我们的主人公终于不仅活下来了,战胜了自己的疾病,而且成为体格强壮、坚韧不拔的人。比如在马术和技能方面,他敢于跟倔强的山民徒手格斗,这一点他远远胜过本团的许多军官。然而,甚至这些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多病童年的反弹……

有一次,诗人说他自己:“我是苦难的儿子……”他指的不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是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实际上受生活环境支配的幼小的莱蒙托夫经常处在他的父亲与外祖母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阿尔谢尼耶娃的矛盾冲突中间。外祖母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女婿,在她的眼里,他是个无用而轻浮的男人。自女儿死后她简直就是仇视他,要求他永远离开塔尔哈内。他事实上失去了对儿子的一切权利。

对于外祖母应当特别说一说,因为她对未来的诗人体力和精神上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流传到我们今天对她的评语说她是“一个具有特立独行、百折不回性格的女人,习惯于支配别人。她的特点是人长得很美,出身于古老的贵族门第,具有典型的老派的地主婆的个性,同时喜欢对任何人当面直言不讳,哪怕是叫人痛苦难堪……”然而无论是美貌还是金钱(她作为世袭贵族的财富有:600个农奴,塔尔哈内的美丽庄园,领地上有好几个村庄)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一开始就生活在类似慢性自杀的不正常的环境中。她的丈夫米哈伊尔・阿尔谢尼耶夫过早地辞世。她的惟一的女儿、诗人的母亲遭遇不幸的婚姻也从生活中消失了。这个坚强刚毅的女人还能有什么作为呢?除了外孙米申卡,她再也没有什么亲人了。现在他是她生命中的惟一慰藉。

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为了心爱的外孙几乎做到无微不至。譬如米申卡表示希望有头小鹿,外祖母立即叫仆人来并给他们些钱,还事先说好,要他们没有买到鹿之前不要回塔尔哈内。下一回外孙又提出要骑着小马到外面去兜风。

自然外祖母为了让外孙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又请了家庭教师照管和培养他。请德国的女教师教他德语,请俄罗斯化的法国人教他法语。但是在外祖母心中占首要地位的还是外孙的健康。曾经两次(有的资料上是5次)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把外孙带到高加索皮亚季戈尔斯克去洗矿泉。不难想象,她和外孙必定一起去玩过心爱的地方马舒克山麓――当时谁会知道,地球上的这块地方,日后成为她的外孙命丧之地。

经常让外祖母担心的另一件事是:虽然米申卡健康的活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无名的忧愁常常无缘无故地向他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她的吩咐,儿童室里来了几个由仆人扮演的化了装的童话中的角色,尽管他们唱呀,跳呀,千方百计地给小少爷寻开心,可是他根本无动于衷。

一句话,假如有一天小外孙要外祖母的命,她也会毫不犹豫地交出来。但是这种没有分寸的爱,只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同样的伤害,甚至可能对此产生自发的仇恨。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的这个带有点神经质的、生来易冲动的外孙,开始一点点感觉到自己是这世界的中心。在游戏时,根据他一个同曾祖的兄弟回忆说:他无耐性,好发号施令,具有一种病态的自尊。他喜欢看青年的仆人进行拳斗,他竭力激励他们,忽而用甜饼,忽而用一杯伏特加酒来款待胜利者。

也许这没有什么,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的外孙从娇生惯养的小少爷逐渐会变成自负的、冷酷无情的贵族老爷,当时这在俄罗斯并不少见……但是,谢天谢地,这样的事在莱蒙托夫身上并没有发生!因为娇养惯了的男孩的任性和许多古怪的念头仅仅是伟大诗人童真的一面,另一方面更具有分量的是在他身上年复一年地表现出的多才多艺的天赋和精力充沛的激情满怀。这个黑头发的男孩(在他的额头上有一绺白发),有一双敏锐、聪明、浅蓝色的大眼睛。他4岁了才刚刚学会说话,令人惊奇的是他喜欢说韵语,稍后又着迷似地沉湎于写生画、建筑和音乐。让外祖母特别高兴的是外孙非常喜欢看书。在掌握了德语和法语之后,他读西欧的古典文学作品读得入迷。有一个时期,年轻的莱蒙托夫在考虑自己的志向时,突然不知为什么又迷上了数字。

外孙一天天长大了,他的愿望常常与外祖母的想法格格不入。举例来说,有一天他发现塔尔哈内许多农舍没有烟筒,冬天室内烧不暖。他要求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给这些房子的主人买砖头,以便让他们自己砌烟筒。是否可以说,外祖母满足了心爱的外孙的“任性要求”?

年轻的莱蒙托夫刚刚显露出的诗歌天才令人瞩目,本来顽皮的少年突然不与人交往,不顾外祖母对他焦虑不安的忠告,他常常独自到村外田野、森林中去喃喃自语地写诗(不是偶然地,他在第一首诗《切尔克斯人》中作了这样注脚:“写于琴巴尔的橡树旁”)。诚然,他初期的诗作是稚嫩的,且带有模彷的痕迹。他似乎是写给自己看的,不肯轻易出示别人。然而所有的诗人都是这样开始的:伟大的诗人是这样,平庸的诗人也是这样……而过了几年之后,似乎由数量到质量过渡的规律完全取得了一致。在他的创作中产生了令人目眩的爆炸性的成果。在俄罗斯文学的天际出现了一颗耀眼的诗歌新星――米哈伊尔・莱蒙托夫。

普希金的诗范文第8篇

高三,绝对是崭新的开始。返校之后,同学们热情地互致问候。仿佛回到高一入校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新奇和憧憬,连走路也比往常快了几分。为了庆祝升入高三,我们结伴到校外吃饭,还点了啤酒。平时滴酒不沾的哥们一个个摆出大义凛然的样子,在提议干杯并欢呼之后,紧闭双眼,一口喝到见底,皱眉抿嘴吞入肚中,随即瞪圆了眼珠,取笑对方的大红脸。

半月之后,高三的新鲜感渐渐退去,紧凑的复习,接踵的考试,跃时间拖堂和埋头苦修的课间休息,考验着我们的神经。笔记本挤满了公式、单词、符号,天头页脚墨色浓重地写着“少年壮志当拿云”“坚持就是胜利”之类自勉佳句,以及“这题竟然能错”“标准答案绝对有问题”等即时感言。

女孩子们都是齐耳短发,男生的头发反倒长了不少,苦思冥想时顺手一抓,转眼变成了鸡冠花。直到某一天,我们决定集体去剃寸板,因为借着烛光复习入神时,头发是很有可能被烧着的。

按照惯例,晚自习在十一点结束,但我们经常“加班”到十一点半或十二点,那时教室已经熄灯了,于是蜡烛成了高三人的必需品。每晚十一点前后,四层的教学楼里,透着白色灯光的教室从左至右,像推倒多米诺骨牌,眨眼之间陷入夜色里。继而,在此起彼伏的抱怨声中,烛光陆续点亮,宛如夏夜的花园飞来大群萤火虫。

不过,总是有冒失鬼忘记囤积“资源”。有一回,一位绰号“老肥”的兄台借蜡烛,但朋友只剩一支,只好将其一分为二。将蜡烛掰断之后,烛芯仍然完好,“老肥”在求剪刀、裁纸刀、指甲刀未果的情况下,悍然决定动用“生物武器”:但见此君将双截棍似的蜡烛搭在嘴边,两眼望天。竟然伸出舌头舔舔烛芯,再用牙齿咬定,撕咬数遍之后,猛地一扯,蜡烛终于分为两段。他朋友瞠目结舌,指了指嘴角,原来一小块白蜡正挂在“老肥”唇边。

寂静的教室外,一片黑魃魃的夜幕,不知名的虫声漂浮在半空。时有清风吹人,苦读人连忙张手护住火苗,一边提醒着“关窗关窗”。一阵骚动之后,又安静了。不知过了多久,有人伸了个懒腰,喃喃说:“累了,回吧。”于是熄了烛火,黑暗中听见移动桌椅、整理书本的声音,有时不小心将钢笔碰到地上,“啪”的一响,不知滚落到哪里去了。很快,同学三三两两离开,或有些解题不如意的人,郁闷地拍打课桌,将草稿纸撕碎揉作一团,狠狠丢掉。而一天学习顺利的人,则和蜡烛开起了玩笑,非要用“掌风”“打灭”烛火,同时必须喊着“大力金刚掌”“降龙十八掌”以增添声势,却不知道那烛火是被他“打灭”,还是吹灭了……

一整天勤奋的学能让人充实,走下教学楼后,每个人的心情逐渐愉快起来,彼此闲聊着,谈谈NBA、足球和生活琐事。向前走出一百米,就是高一年级的教学楼,抬头一望,几个教室里竟然还摇曳着烛光。“老肥”怪叫一声,“小老弟,不要太拼命了呀!高一就这样,到了高三你还敢睡觉吗?”之后,我们都沉默了,很快分头走散,大多数人回寝室,而我独自去租房。

学校大门一般在十二点四十五关闭,同学偶尔会抓紧时间到校外吃宵夜。一家名叫“馨园小吃”的店铺是我们的最爱,几碗蛋炒饭,几笼底下垫了荷叶的小笼包子,加一块钱就可以让老板添些牛肉或者香肠。小店里有电视机,常常可以看到足球赛精华剪辑。其他人由于赶着回校,只能狼吞虎咽:我却慢悠悠吃着包子,一边欣赏射门集锦,鼻端弥漫了荷叶的清香,真是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我悠游自在,自然引起“嫉妒”,有同学笑骂着:“臭小子,你住校外倒有功了啊,享受这待遇!”更多人则提醒我:“明天告诉我比赛结果!”“别耽搁太晚,明天还上课呢。”“路上小心!”…--

走夜路必须小心,特别是距离房东家两百米过后,没有路灯,而且是下坡,倘若信步乱走,摔个大跟头并不稀奇。虽然如此,在这条“危险”的路上,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美景”。在1998年的一个冬夜。刚下过一场小雪。路旁屋顶铺着薄薄的雪花,在暗蓝色天幕的映衬下,折射着一层银光。我正低头走路,以防滑倒,恍恍惚惚间,我听见柴禾燃烧的轻微爆裂声,抬头看时,只见点点火星在低矮的烟囱上飘舞,它们随风回旋,或消失在清冽的空气中。或熄灭于柔美的积雪里。这一刻,雪莱的诗句悄然浮上心头:“从未灭的炉膛吹出火花,把我的话散布在人群之中/对着苍茫的大地,拿我的嘴当喇叭/吹响一个预言/啊,西风/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西风颂》的名句契合绝大部分高三人的心境,不论在紧张的迎考日子里,还是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让优美凝练的词句偶尔唤起共鸣,都能令人释然和开朗。

学业繁重的高三生并没有多少时间读课外书,所幸我校每当月考之后,都会放假一个晚上,这时候读一读闲书,确是难得的快乐时光。当时在租房里。我有两本书是经常翻看的,《杜甫诗选集》和《普希金名作赏析》。

《普希金名作赏析》是戈宝权先生和刘文飞先生编译的,还收录了查良铮先生的部分译作。其中《欧根奥涅金(节选)》正是查先生翻译的,措辞明晰优美,语句气韵连贯,尾韵选字匠心独具,观之文采飞扬,诵之满口生香。只要有时间,我都会读上一两章,而且开始满世界找全本的《欧根奥涅金》。可惜收集了多个版本,都觉得比不上查先生的译笔。

记得一个夜晚,一轮圆月挂在东天,银光倾泻大地,将房内照彻。我没有开灯,斜躺在床上,倚着枕头,借了月光开始读普希金。读着读着,书中的文字宛似镀上一层水银,在书页翻动时,它们似乎飞舞了起来,那就是月下跳舞的精灵。“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面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美好的怀恋”……普希金的诗作总是这样真诚,就像俄罗斯民俗中送别前在客厅小坐,亲人注视你时那温暖的眼神。而在这些不朽诗句的背后,那位卓然挺立的赤诚歌者“将永远被世人怀念,直到最后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读普希金时,可以斜倚着,想象自己靠在樱桃树下,耳畔响起夜莺的歌声。翻开杜甫诗集后,却自然而然地正襟危坐。如果说。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杜甫则是中国诗歌群山中最巍峨磅礴的高峰。他的诗包容天地,气象万千,沉郁顿挫。令人动容。画马则“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书鹰则“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写景则“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

寒”;状物则“风含翠禳娟娟净,雨衰红蕖冉冉香”。飞扬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悲痛则“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就算不捧着大部头的《杜诗详注》一首首细细品味,仅仅读一读这些信手抽出的名句,自比骏马雄鹰的豪放,俯仰山水竹花的幽情,欢乐时的高歌和凄凉时的吟诵,在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读多了古典诗词难免手痒,非要附庸风雅填写几首。涂鸦完毕,还要小心抄录下来,请同学点评。有一回,我班的一名“才子”摇头晃脑读完我的某篇新作,指着其中两句说:“唔,这个写得不错。嗯,‘鸿雁不到时,万里云罗白’,有些意思。”我仿佛得到了极大的肯定,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大声说:“太好了,走,我请你吃饭去!”“才子”吃了一惊,揉着肩膀只管叫痛,随后他清清嗓子,挤眉弄眼地说道:“啊。其实这里好几句都很不错呢。怎么样,晚饭也请了吧。”

有时回忆这件小事,我都惊诧于当时过分的激动,年轻时代的热情总是易于倾注,甚至涂上了冲动的色彩。记不清有多少次,一大群人在学校操场疯狂踢球四五个小时,为找一本心仪的散文集跑遍城市的大小书店,讨论难题时争执得脸红脖子粗。或许如此举止会被冠以“不成熟”的帽子,但步入社会之后,待人接物谨而又慎,说话只能露半截,这时,应该会有很多人怀念学生时代的“幼稚”吧,

然而,求学生涯同样撇不掉“现实”,更不用说面临高考的我们。随着复习深入,以及模拟考试实战性渐次增强,高三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缺少与外校生和同校他班生的交流,高三人总是看重班级内的成绩比较,因此同学之间竞争气氛愈加浓厚,每一次考试排名都会引起不小的情绪波动。成绩优异者自然欣慰,考砸了的人连吃饭都难以下咽。

即便如此,同学之间并未有所隔阂,反而更加亲密。他们不惜放下手中的学习任务,花费大量时间为别人讲解自己早已明了的习题;毫无保留地向别人推荐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还借出千辛万苦整理的学习笔记。他们一同参详难以索解的数学题,携手进行英语单词听写。他们共用一支折断了的2B铅笔,正如战友共用一个散兵掩体。高三人互相扶持、牵引着,走向高考,那火热的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