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吾爱诗词

吾爱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吾爱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吾爱诗词范文第1篇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三、“反创”诗文的策略

吾爱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学法;了解诗人;诵出感情;理解诗意

古诗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美妙极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二)了解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一)品诗境。

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二)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三、诵出感情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吾爱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陈揆;稽瑞楼;藏书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1-0022-03

明清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与文教事业的发展,私家藏书蔚然成风,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藏书楼,如赵琦美脉望馆、毛晋汲古阁、钱曾述古堂、钱谦益绛云楼、黄丕烈百宋一廛、张金吾爱日精庐、瞿氏铁琴铜剑楼等,不一而足。据史料记载统计,历代藏书家4 715人中,浙江藏书家1 062人,江苏藏书家967人。明代藏书家869人,清代藏书家1 970人,其中苏州藏书家268人,杭州198人,常熟146人,湖州94人,绍兴93人,宁波88人。[1]他们对中华典籍的积累、保存、整理与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1 陈揆其人

清乾嘉之际,常熟藏书家继钱谦益、毛晋之后而起者有“藏书二友”——陈揆与张金吾。叶德辉在《常熟顾氏小石山房佚存书目》序中称:

“常熟为江南名县,其士大夫喜藏书,自为一方风气。以余所知,前明有杨五川七桧山房、赵清常脉望仙馆,储藏之富,远有师承。其后继之者,为毛子晋汲古阁、钱牧翁绛云楼。绛云火后,馀书归族子曾述古堂,甲宋乙元,转相传授。乾嘉之际,有张月霄爱日精庐、陈子准稽瑞楼,近今犹有瞿子雍铁琴铜剑楼。”[2]

清人黄廷鉴《藏书二友记》有言:

“国初以来,大江南北藏书者踵起,而吾虞之钱氏、毛氏实为称首,……而邑中自两家后,亦寂无嗣响者,乃知不第藏之难,而守之正非易也。方今文教浸昌,海内向风,争购宋、元旧刻及四库已佚之书,而吾邑继起者,又得两人焉,一曰陈子准,一曰张月霄。”[3]34

据孙原湘所撰《陈子准传》,陈揆,字子准,清江苏常熟人。博学嗜古籍,幼失怙恃。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省试对策数千言,踰格遭斥,从此绝意仕途,潜心购访古籍,日夜勤读。每得一书,手自校雠,丹黄灿然。若遇前人校本,必千方百计搜罗。[4]平日与张金吾相善,世称“藏书二友”。“张居西关,陈居稍南,相去不半里,皆面城临水。暇辄过从,各出所获,赏奇辨疑,有无通假,相善也。”[4]陈揆尤其留意虞邑乡邦文献的搜罗与补校,“凡邑中著述,自宋元迄今,搜罗殆遍。庋诸破山寺之捄虎阁,不下百余种。” [4]陈揆将其所藏有关虞邑文献捐藏于破山兴福寺,并撰《兴福寺书目》。此外,他利用各种史志、政书和名人文集,对南宋孙应时、元代卢镇等人纂修的3部《琴川志》与续志进行修补,“舛者正之,阙者补之”[5]。经过他逐条考订和校补,纠正了不少错误。他又以《琴川志》所收元代人物事迹记录较少,遂从金石碑刻和名人文集中增补了元代人物传记,撰成的《琴川志注草》十二卷和《琴川续志》十卷,内容多出原书几倍,被孙原湘誉为邑乘之嚆矢。陈揆还辑录了自唐迄元虞邑人所著及他邑人所著与虞邑有关之文章、诗词,成《虞邑遗文录》十卷、《补集》六卷。“君之拳拳桑梓,可谓尽心矣!”[4]陈揆藏以致用,充分利用其藏书,专心著述,除以上诸书外,另有《稽瑞文草》一卷,其他欲撰欲编而未成书者有三。其一,以郦道元《水经注》详北略南,决心著《六朝水道疏》补其陋,未竟。其二,欲穷常熟宋元金石,辑为《虞易金石录》,未就。其三,欲将其藏书中唐以上传本较稀而有裨学问者,编为《稽瑞楼丛书》,未竟而殁。

2 陈揆之藏书

陈揆藏书楼曰稽瑞楼,其中缘由,乃因他“尝于书舶得唐刘赓稽瑞一卷,为向来藏书家未经著录者,因以名其楼。”[4]稽瑞楼之藏书,除其家旧有藏书外,乃陈氏努力搜购所得,其中部分来自同邑钱曾述古堂、毛晋汲古阁和黄丕烈士礼居之藏书,其中不乏宋元旧刻与精钞本。清人黄廷鉴称:

“二人(陈揆与张金吾)家世儒学,旧有藏书,至两君而更扩大之……储藏之名,今遂并甲於吴中。四方之名士,书林之贾客,挟秘册,访异书,望两家之门而投止者,络绎於虞山之麓、尚湖之滨。嘻,盛矣!……两家所藏,不下十余万卷,去其世有传本与秘而无关学问者,汇宋、元旧刻及新旧钞,遴其精妙,尚可得一、二万卷。其中多吾邑钱、毛两家旧物,沦落他方,百余年而复归故土。” [3]34—35

陈揆曾为其藏书编目,是为《稽瑞楼书目》,未刊行,陈氏殁后,是书目为翁心存所得。清光绪三年(1877),潘祖荫向翁心存后人翁同龢借出其藏本,刊入《滂喜斋丛书》[6]。是书目不分卷,然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八作四卷,卷二百七十二作一卷,潘祖荫《滂喜斋丛书》作一卷,《清史稿》作一卷。经笔者查阅该书目发现,是书目分为“邑中著述”“附记各橱”“近代地志”“小橱丛书”4部分,并未分卷。以上诸书所记卷数有异,盖由此所致。是书著录简略,而详于版本,此与陈揆重视校雠有关。该书目共著录陈揆所藏书2 300余部,约10余万卷。其中“邑中著述”收虞邑乡人著述以及与虞邑有关著述500余部,其中160部总计461册于清道光三年(1823)5月捐入破山兴福寺[7]19。该部分书内容涉及经、史、子、集,按朝代先后顺序编次,于每个朝代的首部书作者前冠以“宋”“元”“明”“国朝”等以示区分。每部书著录其书名、卷数、作者、版本、册数。间或有小注,或为作者简介,或为是书简介:

“名医方论 四卷 罗美,字淡生,新安人,寓邑中 四册”[7]16

“太湖新录 一卷 宏治癸亥,徐祯卿偕文徵明游洞庭西山,唱和所作,祯卿本琴州人,见吴郡二科志 二册”[7]6

“附记各橱”收经史类书籍460部,杂有医方、释道、文集等,著录较“邑中著述”简单,只著录书名与册数,间或有版本。

“近代地志”著录明代方志130部、清代方志267部,按朝代顺序先后著录,各朝代先著录官修主志,后著录私修方志。每部方志著录其书名、卷数、修撰时间、修撰人员、册数。同一方志,陈揆会注意收藏不同的版本,如:

“池州府志 十二卷 正德十三年修 残缺 三册”

“池州府志 十卷 万历四十年修 八册”

“太平府志 六卷 嘉靖六年修 又宏治本附,并残缺 二册又一册”[7]109

是部分也收录了部分外国史地书籍,甚至有外国传教士的著作,如:“星槎胜览 四卷 费信 一册”“职方外纪 五卷 艾儒略撰 钞 一册”[7]131

“小橱丛书”共收书891部,包括经义、音训、史籍、传记、宋元地志、诸子杂说、杂家、古集、杂集、谱录等门类。每部书著录其书名、卷数、版本、册数。

有清一代,江南一带藏书家重宋元旧刻、好抄本之风盛行。此风之始,为钱谦益首倡之,邑中各藏书家纷纷应和,争相购求宋元刻本与旧抄本。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十“藏书偏好宋元刻之癖”条中说:

“自钱牧斋、毛子晋先后提倡宋元旧刻,季沧苇、钱述古、徐传是继之。流于乾嘉,古刻愈稀,嗜书者众,零篇断叶,宝若球琳。盖已成为一种汉石柴窑,虽残碑破器,有不惜重赀以购者矣。”[8]

潘祖荫则把常熟藏书家分为专收宋版与专收精抄两个派别:

“吾乡藏书家以常熟为最。常熟有二派:一专收宋椠,始于钱氏绛云楼、毛氏汲古阁,而席玉照殿之一,专收精钞,亦始于毛氏、钱氏遵王、陆孟凫,而曹彬侯殿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