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四月古诗

乡村四月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村四月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1篇

乡村四月(翁卷)

【原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理解】

山地和平原上草木茂盛,

到处绿油油的,

河水涨得满满的,

映着天光,

呈现一片白色。

在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中,

不时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啼鸣。

繁忙的四月,

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2篇

一、绘画解诗意

《草》是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俗浅显,却寓意深刻。诗人抓住野草的生长规律,对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给予热情的赞美。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岁一枯荣”并非易事,说教式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和学生一起拿起画笔……

教学片段1:一下――白居易《草》

师:野外的小草长得真茂盛啊!绿绿的,一棵紧挨着一棵。(学生按照老师的描述,用绿色的笔,画出一片绿色的草)

师:你们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画的是春天的小草。

生:我画的是夏天的草。

师:注意看!小草慢慢地由绿变黄,打不起精神啦!(学生照着老师的描述,用绿色、黄色的笔,画出了黄绿相间,倒在地上的小草)

师:现在你们又画的是什么季节的草呢?

生:我画的是秋天的小草。

生:我画的是冬天的小草。

师:在一年中的春夏季节,小草长得怎么样,而秋冬季节小草又会变成怎样的呢?

生:春夏季节小草长得茂盛,秋冬季节小草变黄了。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意思,同时还认识了小草的生长规律。

二、绘画扩想象

学生在读古诗时,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向进行再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2:四下――《古诗词三首》之《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生闭上眼睛进入了想象的空间。)

师: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幅画作。

生:“绿遍山原”我会画上一大片一大片翠绿的草原,还有一棵棵茂密的树木。

生:“白满川”就是一片白茫茫的水,我还要用淡淡的颜色来画蒙蒙的细雨,像烟雾一样。

生:因为子规就是杜鹃,所以我要在纸上画上几只杜鹃,它们仿佛在树枝上“咕咕”地叫着。

生:我要画上农民正挽着裤腿,弯着腰在稻田里插秧……

师:同学们的想象太精彩了,那你们觉得在这幅画卷上用得最多的颜色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绿色。因为是“绿遍”山原。

生:我也觉得是绿色。因为诗中说了是“四月”,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绘画,在笔下流淌出一幅幅不一样的“乡村四月”,在画意中不仅知晓了诗的内在,而且陶冶了性情,扩展了想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绘画破难点

善教应注重授之以渔。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让学生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即使是疑点难点,教师也不应急于揭晓,而应巧设台阶,引导学生逐步领悟。

《渔歌子》这首词中所洋溢的对渔家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一个难点。如何使学生体会诗人这一思想感情,笔者尝试以下做法:

教学片段3:四下――张志和《渔歌子》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两句诗画图,学生画出: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河边,娇艳的桃花开得正艳,洒落至河中,随着流水向远方漂去,只见清澈见底的河水中,肥美的鳜鱼正在嬉戏呢,真令人神往!

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后两句诗画另一幅图: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真是一派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最后,让学生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领会“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是衬托了渔父的悠然自得。渔翁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境之中,乐而忘归,更是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学生通过画图,受到了感染,不得不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这样难点也随之突破了。

四、绘画品修辞

四下中《望洞庭》这首古诗词句优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片段4:四下――刘禹锡《望洞庭》

首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画出湖水、月亮、江山。初步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

其次涂色。学生根据第一句的意思,用淡黄色和蓝色来分别涂抹月色和湖面,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了;根据第三句的解释,用绿色涂抹君山的色彩。

最后品析。通过画画、涂涂后,全诗的基调就基本确定了,但第二句中的“镜未磨”无法表示,仔细通读,发现所描绘的是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这样一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一比喻,就有助于全诗意境的领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人“情动而辞发”,当学生手捧自己的画作,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学生的心就已经与诗人的心同起同落了。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3篇

不知不觉我们即将迎来小满节气,那么关于小满的古诗你了解多少呢?相信不少朋友对此都很关注吧,接下来不如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一些关于小满的古诗吧。

关于小满的古诗:

五律·小满

小满天逐热,温风沐麦圆。

园中桑树壮,棚里菜瓜甜。

雨下雷声震,莺歌情语传。

旱灾能缓解,百姓盼丰年。

七律·小满

小满温和夏意浓,麦仁满粒量还轻。

稻田追粪催分孽,绵羊剪绒防冷风。

油菜收割荚角子,蚜虫防治麦杆蝇。

联合机械查修备,待战农忙暂放松。

晨征(宋 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遣兴(宋 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宋 赵蕃)

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从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五绝·小满》

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浣溪纱》

宋·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夏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缫车》

宋·邵定

缫作缫车急急作,

东家煮茧玉满镬,西家卷丝雪满籰。

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夏叶食多银瓮薄,待得女缫渠已着。

懒归儿,听禽言,

一步落人后,百步输人先。

秋风寒,衣衫单。

《乡村田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晨征》

宋·巩丰

静观群动亦劳哉,岂独吾为旅食催。

鸡唱未圆天已晓,蛙鸣初散雨还来。

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酒贱茶饶新而熟,不妨乘兴且徘徊。

《送陈章甫》

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遣兴》

宋·王之道

步屧随儿辈,临池得凭栏。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

点水荷三叠,依墙竹数竿。

乍晴何所喜,云际远山攒。

《西江月·小满》

入夏迎来小满,林中小鸟欣欢。

池莲青翠柳含烟。

垄间麦穗饱,院里石榴妍。

气温渐升雷雨降,水塘蛙叫声喧。

中耕除草在农田。

勤劳流热汗,努力获丰年。

《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

宋·赵蕃

一春多雨慧当悭,今岁还防似去年。

玉历检来知小满,又愁阴久碍蚕眠。

《小满》

元·元淮

子规声里雨如烟,润逼红绡透客毡。

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

《七绝·小滿日口号》

明·李昌祺

久晴泥路足风沙,杏子生仁楝谢花。

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小满》

吴藕汀

白桐落尽破檐牙,

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

农闲莫问动三车。

《小满农谚》

其一

小满麦渐黄,夏至稻花香。

麦黄栽稻(中稻),稻黄种麦。

麦到小满,稻(早稻)到立秋。

其二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未满,还有危险。

小满小满,还得半月二十天。

小满不满,芒种开镰。

其三

小满花,不归家。

小满种棉花,光长柴禾架。

小满种棉花,有柴少疙瘩。

小满不见苗,庚桃无,伏桃少。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诵读 理解 方法 多样化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可以说是灿烂文化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古诗教学从小学便开始了,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古诗教学可谓是大伤脑筋,烦恼有三:(1)学生极度厌烦,一怕学,二怕背。(2)小学生古代汉语基础薄弱,在理解古诗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3)古诗难讲,似乎难以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师生来说,古诗教学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与语文组成员几经商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彻底摆脱“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过程。

一、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我们学习优秀的古诗,是要学生能从中华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在愉悦氛围中发掘古诗中美的因素,据此,我们找到了自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诵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最明白,“曰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久不忘”。

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节奏。这是基础。

紧接着高声朗读,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称之为“品读”。这是最重要的,只有读出古诗的情味,才能品出古诗之美。例如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读,对比读,最后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尽情感受古诗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我还采用了配乐朗读,如品读“雨如烟”,(课件播放着轻柔的音乐)师:江南现在正值四月,那细雨就这样悄悄地来了,像牛毛,像细丝;它轻轻地落在我们的脸上,抚摸着我的额头,抚摸着你的脸,它就这样细细地斜织着,密密地飘洒着,难怪诗人说雨如――(生:烟)。正好配清新悠扬的音乐,音乐在教室里弥漫,学生们的脑海里叠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沉浸其中,美不胜收。

二、理解诗意,方法多样

古诗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沿用至今的名言警句很多出自古诗,所以在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

1.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之前,我都会给学生留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在教学时,结合古诗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人在作此诗时,是因好友孟浩然要乘船东下去广陵,李白亲自送行,船走后,李白伫立江边,望着那孤帆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不舍和思念之情。

2.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是教学中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要求学生将“绿”字换成另外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学生知道了作者曾试用过“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3.利用简笔画,理解诗意

同语言、文字相比,画面更直观生动。所以在理解古诗诗意时,我会恰当选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诗时,我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点的关系,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呈现,这样一目了然,学生马上理解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句诗的意思也被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除此之外,在理解古诗时,学生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结合书下注释自悟,滞涩处一般都能通过,剩下的那些疑难可在同学、老师的质疑、答疑中得到解决,为别人解答疑难后,学生会颇有成就感,兴趣岂不更浓。

三、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5篇

一、“秘妙”之处善用补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辞兼美的诗词不胜枚举。然而,但凡好诗词作者在创作并不想把所有的材料直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期望读者在构建自己的意义时根据作者提供的框架补充自己所需的材料,帮助自己理解诗词。因此,作者在明确表达的内容与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张力。他们使用种种暗示,让读者对诗词进行推论和阐述。这就是文学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空白”。因此,教师应深入研读诗词,巧用诗词中的“空白”,引领学生在“空白”处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学生灵动的思维,不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在吸收与运用之间搭起一座智慧的桥梁,让孩子通过这座桥,主动地、无痕地触摸到作者的心跳,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例:《清平乐・村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作者抓住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如何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补白景美: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小溪中,荷叶挨挨挤挤,层层叠叠的,像穿着青绿色裙子的姑娘,亭亭玉立。一阵微风拂过,那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小溪旁,青青的草、芳香四溢的花、碧绿的杨柳,好似一幅多姿多彩的美景。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春意盎然,春暖花开。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

补白情真:屋里坐着两个刚刚喝完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柔媚的南方口音正在交谈取笑着。只听见那个老翁说:“如今的生活多美好啊!我们丰衣足食,颐养天年,我们都被这里的一切陶醉了。”老翁的妻子笑了笑说:“是啊,我们的三个儿子,老大懂事,老二孝顺,老三乖巧!”说罢,和蔼可亲地望了望在屋外的三个儿子。

补白人和:虽然烈日炎炎,可是身为长子,老大依然顶着毒日的曝晒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草杀虫;二儿子年纪虽小,可是他也没闲着,在绿荫下编织着鸡笼;三儿子最小,他横卧在溪边,有时逗逗水里的小鱼,有时背诵儿童诗谣,有时又剥食着莲藕,那调皮可爱的样子惹人喜爱。

景美、情真、人和,和谐美满幸福的乡村生活跃然纸上了。可见,巧补诗词“空白”往往能让读与写之间涂抹出一道绚丽的色彩,让孩子们动脑、动口与动笔相结合。

二、“秘妙”之处触类旁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诗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不要使它成为一枝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借助诗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认识诗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彩。让诗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诗词成为儿童触类旁通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

例:翁卷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改写时,我们可以借鉴学过的描写田园生活的课文《麦哨》《乡下人家》等,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修辞让文章生动细致,充满田园风情,把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在叙写事物中自然地流露。

因此,教师在诗词改写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还要触类旁通,打通积累与运用的管道,让读与写、积累与运用相辅相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秘妙”之处链接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壁垒”,让语文诗词课堂与学生生活经验相接轨。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达到“意文双赢”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解读教材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发现诗词中语言表达的“秘妙”之处,巧妙设计训练点,达到既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情感与文本的共鸣,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又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之目的。

例: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小孩在学钓鱼的时候,周边的环境怎样?(野草长得怎么样?莓苔又怎样?)他是怎样学着大人的样子钓鱼的?抓住他的神情想象(聚精会神、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鱼竿等),抓住他的动作想象(动作娴熟吗?他是怎样做鱼饵的?怎样抛鱼竿?钓到了吗?)路人问路的时候,小孩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连忙用手指捂住嘴巴?用手拼命地招手示意别说话?他想说什么呢?抓住小孩的动作和心理,想象当时紧张的气氛。

这一连串的问号,链接生活中在电视中看到的钓鱼情景,或是和爸爸去钓鱼的经历,就能娓娓道来,出口成章,也就打开了学生说话的匣子。诵经典,链接生活,学写作,就水到渠成了。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读诗文精读课文研读诗文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途径

古诗是祖国古典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其美动人,其情感人。它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把形象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古诗创作年代久远、语言凝练、跳跃性大等特点,这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拉大距离,要学生通过古诗的字面解释而体味言外之意,感悟诗人的情感则更添许多难度。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的情感意蕴,从中摸索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古诗的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使山川原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鸟兽虫鱼、人间万象展现于眼前,引人入胜。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从中感受、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蕴,让古诗教学课堂闪耀着诗性、灵性,充满活力。

一、图文结合,重现意境

古诗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图文结合是激发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验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借助诗中的插图剖析、重现诗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深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如,教学《暮江吟》这首诗,要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抓住诗中有关景物(残阳、江水、月、露)及诗人所站的空间位置画简笔画,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搭建平台,缩短了事物的空间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现实感,接着引导学生看图,因势利导设置问题:现在你就是诗人,当你站在这江边,放眼望去,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学生神情激动,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深秋时节,从黄昏到夜晚江边的美丽景色,进入了诗中的意境,受到美的陶冶,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又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乡村四月》,我让学生动脑、动手替古诗配画,然后认真地欣赏所学的诗句,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又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一举多得。

二、引导朗读,深入情境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它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把诗中的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节奏韵律、语调气势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甚至还可以把诗中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将美好的情感与理解诗意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力,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古诗以鲜明的形象,映射于自己脑海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先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再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重读,想象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美景之中,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眼前仿佛看到树林绿了,江水绿了,草地绿了,田野绿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也呈现出一片绿洲,此时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天地人间处处春光明媚,大家陶醉在浓浓的春意之中,从而体会到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明月”换成“月亮”好不好呢?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是我国诗歌传统的意象,更是团圆的象征,水到渠成,学生进一步领悟到诗人的乡愁。让他们经历感受、感悟并伴随着思考和理解过程,真正尝到诗味,从而愉快地熟读、背诵古诗,增加语文素养的积累。

三、即兴表演,加深体验

时至今日,有一种古诗教学方法依旧盛行。即逐字逐句解释诗的意思,然后把整首诗的大意串联起来,理解诗的大意,虽然效果也不错,但学生仍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情感尚未达到升华。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进入角色即兴表演,促进其对古诗进行全身心感受。因为即兴表演是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将诗中语言转化为表演语言,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领悟古诗的内蕴。如《小牧童》这首诗语言凝练,全诗仅用20个字写出牧童从高兴唱歌到想捉知了,闭口而立的刹那的情景,这动静瞬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夏天的树林里绿树成荫,青草嫩绿,泉水叮咚响,学生根据诗中的内容进入角色表演,牧童骑在牛背上,扬鞭高歌走在乡间小路上,忽闻蝉鸣,即刻闭口而立,屏息凝视树上的蝉,伸手欲捕蝉,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机灵的牧童形象,学生通过将抽象的诗文还原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进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乐中学古诗,在乐中长见识。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吟诵;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7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49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了《石家庄市古诗词吟诵教学研讨会》,对于如何在小学课堂里开展古诗词吟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与了解。过去我自己在班里也开展过类似的活动,但是当时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记忆力,使他们到了高年级背东西容易些,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自己的做法与其有不谋而合之处,通过读一些《三字经》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朗诵热情,进而练习背诵。这次的培训让我对古诗词吟诵有了更新的了解。

一、古诗词吟诵的好处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古诗词吟诵的好处,不只是为了增强记忆,也为了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利于应试,修身养生。吟诵可以将对诗文的理解化成声音的长短、轻重、高低、缓急、浓缩在一首歌里,并让学生长大以后,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为什么这个字长,那个字短。吟诵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反复吟诵,反复琢磨,情通作者,鼓励差异,鼓励创造,鼓励想象、鼓励个性。

二、吟诵课的模式

要想搞清楚吟诵课的模式,首先要明白吟诵的规则,吟诵的规则为“一本六法”,吟诵的目的就是表达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的涵义,六法讲究的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那么吟诵课的模式究竟是什么呢?

1.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诗人,以及诗词的写作背景;

2.标出平仄,并且有节奏地进行诵读;

3.教师先示范吟诵,学生认真倾听并体会教师吟诵的节奏;

4.结合字义、声韵感受诗人的情感;

5.最后根据自己的诗歌的理解进行自吟。

总的来说就是为了让学生感知简单的吟诵方法和知识,并且达到拿到古诗词就会自行吟诵的目的。这次培训印象最深的,就是师生吟诵以及教师带领听课教师现场吟诵。学生的吟诵优美动听,让我开始不禁起疑,怎么会有这么美的音调呢?之后才渐渐明白了,依字行腔,只要把字音、声母、韵母发准,旋律就会自然生成。讲课教师带领我们听课教师吟诵更是“有味”,讲课教师带领我们吟诵了《木瓜.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另外,还带领我们吟诵了《春晓》《赠汪伦》《乡村四月》《江畔独步寻花》《秋浦歌》《七步诗》《江雪》。通过诵读,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入声”的声音特点:短促、顿挫,表达的涵义:决绝、痛苦、悲愤、快速、动感、跳跃等。

三、吟诵课的实践

培训回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跟学生进行了尝试,但不是很成熟,明明跟着教师吟诵得有感觉了,可是单独吟诵时感觉又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上网查找原因,希望能有所收获。当我再次用网上的资料在班里尝试发现,还是不太成功,因为网上可参考的资料较少,所以说虽然这个新生事物挺好,但是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达到更好的吟诵效果,我结合我们班的具体情况,重新制定了吟诵目标:

1.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去吟诵古诗;

2.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普通话来吟诗;

3.根据作者、古诗背景、以及图片的介绍理解诗意;

4.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进行吟诵;

5.熟读后能够流利地背诵古诗;

6.积累古诗60-70首。

由吟诗我又想到了其他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论语》等。都应该由兴趣出发,通过一些故事、背景、与此有联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的积累和背诵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