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乡下人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乡下人家范文第1篇

乡下人家,虽然没有我们城市这么美丽壮观,但是,它也有其独特的风景,下面就让我来走访一下乡下人家。

我来到一户人家,看见那小小的房屋前搭着一个瓜架,上面早已结出了一条条长的短的丝瓜,那些瓜藤像爬山虎一样爬上屋檐,好似把整个房子都笼罩在其中,青的瓜,再加上那绿藤和绿叶,就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门前场地上的花儿,有芍药、凤仙、牡丹、鸡冠花、大丽菊,听这家主人说,这些花儿是按季节顺序开放的,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平凡中又带着几分高贵,还不时的传来一阵阵扑鼻的香味。

鸡或者是猪,乡下人家总是要养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一定会看见几只母鸡和一只雄鸡带着小鸡们在食盆里啄食,小鸡们一边吃一边叽叽喳喳的叫着。还有旁边的猪圈,里面一头头小猪可爱极了,有的吃有的睡,很悠闲。

我又来到了田野,看见一群孩子在嘻戏,有的在旁边的小河里洗澡,有的在爬树,有的在割草,还有的在藏猫猫,快乐极了。

乡下人家范文第2篇

乡下人家,虽然没有我们城市这么美丽壮观,但是,它也有其独特的风景,下面就让我来走访一下乡下人家。

我来到一户人家,看见那小小的房屋前搭着一个瓜架,上面早已结出了一条条长的短的丝瓜,那些瓜藤像爬山虎一样爬上屋檐,好似把整个房子都笼罩在其中,青的瓜,再加上那绿藤和绿叶,就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门前场地上的花儿,有芍药、凤仙、牡丹、鸡冠花、大丽菊,听这家主人说,这些花儿是按季节顺序开放的,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平凡中又带着几分高贵,还不时的传来一阵阵扑鼻的香味。

鸡或者是猪,乡下人家总是要养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一定会看见几只母鸡和一只雄鸡带着小鸡们在食盆里啄食,小鸡们一边吃一边叽叽喳喳的叫着。还有旁边的猪圈,里面一头头小猪可爱极了,有的吃有的睡,很悠闲。

我又来到了田野,看见一群孩子在嘻戏,有的在旁边的小河里洗澡,有的在爬树,有的在割草,还有的在藏猫猫,快乐极了。

乡下人家范文第3篇

去年暑假,我去新丰的农村老家过了一天乡村生活。

早晨,太阳还没有露出笑脸,身体强壮的叔叔就掂着锄头准备到田地里干活。一路上小溪在歌唱,小花在招手,小鸟在天空快乐的飞翔,柳树也随风舞动,向路人展示着她得婀娜多姿。到了地头,放眼望去可真热闹,有些人在种瓜,有些人在种菜 ,没有一个人闲着.叔叔也很拿起锄头开始干活,很快就融入到了这个快乐的集体中。

地头不远处有小孩在玩耍,叔叔的儿子小虎正在和朋友学习如何种瓜,他们一个拿瓜种,一个挖坑,一个浇水,种完一个又开始下一个,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着喜悦。

等到傍晚,叔叔和小虎回到了家里,热腾腾的饭菜正等着他们。在饭桌上他们开始闲聊,叔叔自豪的说:“我种的菜,一定可以有个好收成,今年不愁吃,明年不愁喝.”说完后高兴地合不拢嘴。小虎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今天学你种瓜了,瓜肯定很甜,熟了给你们吃。”大婶边走进屋里拿出两件衣服说:“看,这是我今天给你俩缝的,试试看。”叔叔和小虎迫不及待的穿上衣服,手拉手在院子唱起了歌,大婶坐在凳子上幸福的看着他们。这时,一轮弯月出现在了天空,映着院子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农村虽然不够繁华,但是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农村虽然没有豪华的娱乐设施,但是人们却生活的很快乐。

乡下人家范文第4篇

一、关注细节,促语言规范

在通读全文的时候,我们设计这样一个朗读训练——

A.“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1)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这四种花的中间可以加什么标点呢?(顿号)

2)可作者却在这里加了逗号。在朗读的时候,逗号和顿号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停顿时间长)

3)为什么作者没有用我们想当然的顿号而用了逗号,他为什么想让我们在这儿多停顿一会儿?

(预设:1.每一种花儿都很美、很香,我们可以在花丛中慢慢欣赏,多停留一会儿。)

B.“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听,纺织娘在唱歌!这一句在标点的运用上与上一句相似,因为纺织娘唱的是催眠曲,很轻柔,又很有节奏。我们也来唱一唱——

(多么优美的催眠曲,这真是大自然赋予乡下人家的一种天然享受啊!)

二、感悟特点,促理性阅读

四年级学生对于文章的交叉描写的结构特点,以及表达的节奏是很难发现与感悟到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悟出其中的行文结构和表达节奏,让学生进一步理性地看课文。

1.如果说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你看到这幅画里有什么?这幅画里有——

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绿绿的浓阴 鲜嫩的笋 母鸡 小鸡 雄鸡 小河 鸭子 捣衣的妇女 乡下人家吃晚饭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归巢的鸟儿 歌唱的纺织娘 沉睡的人们

2.引导:这么多看似平常的景和物,组成了这幅独特而迷人的画,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啊。但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细细观察作者的描绘是很有顺序的。请大家回到课文中仔细找找,并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发现了作者写作的顺序,用波浪线做上记号。

1)生找,汇报。课件出示:屋前、屋后、夏天、秋天

2)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空间、时间)

3)但这之间还有一组顺序被作者藏起来了,让老师来提醒一下大家(出示:白天、傍晚、夜里)

出示排列二:

(1—2)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 芍药 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绿绿的浓阴鲜嫩的笋

(3—5)母鸡 小鸡 雄鸡 小河 鸭子 捣衣的妇女 乡下人家吃晚饭 天边的红霞 向晚的微风 归巢的鸟儿

(6)歌唱的纺织娘 沉睡的人们

1)思考:老师把这些词语换了一下顺序,你又有什么发现?(启发:你发现这三组词语里,哪一组最热闹?引导学生找出第二组词语描绘了很多动物,很热闹。第一组描绘的是植物较安静,第三组是宁静的夜晚,更加安静。)

2)这篇文章节奏随着描绘的景物不同而有起有伏,由静到动,最后又归于平静。(板书:静——动——静)

3)老师在文中找了几句最能代表静——动——静的几个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们的节奏:

A.看雨后的竹林多么幽静,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我们仿佛听到了竹笋拔节的声音。请女同学来读读。

B.看,母鸡、小鸡、公鸡都来啦,场地上多热闹呀。请所有的男同学来读这一句。

C.月明人静的夜里,伴随着纺织娘的歌声,人们甜甜地入睡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4)让我们把这三句话,带着这样的节奏感,整体地来朗读一遍吧!

三、由景入情,促深化感情

从景到情,为了更自然地过渡,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借助一定的语言文字来深化。

出示,朗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a.乡下人家很独特、很迷人;b.作者非常喜爱乡下人家。)

2.是啊,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欢、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文中还有很多作者赞美乡下人家的词语呢。让我们默读课文,找出来,标出来。

3.交流:看一看,大家找的一样吗?在作者心目中,这是—— “别有风趣的乡下人家;朴素华丽的乡下人家……”

4.出示图片,配乐。

引读:乡下人家是多么的——(词语和图片结合渲染喜爱之情)

最后感情深化,朗读:“乡下人家,不论……”

乡下人家范文第5篇

执教的是两位年轻女教师,课堂伊始她们都不约而同地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划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对乡下人家心情的一句话,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接着两位教师都紧扣中心词“独特”与“迷人”,要求学生细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乡下人家的生活画面,要求给每个画面拟一个小标题。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汇报依次出示文字与图片,开始逐段分析与对话: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受,美在哪里……整堂课的教学就这样以师生对话为主,整堂课没有细细品读,也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只是当每一个生活画面分析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回环复沓那个重点句,干巴巴地读一遍。

听完课我心情有些沉重,阅读教学指导处于只“指”没“导”的阶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当前倡导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理念,在这里根本没有实现。那么,“指”与“导”有什么区别?“指”与“导”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

1.主体不同。“指”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导”则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

2.目的不同。“指”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为主;“导”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在于方法的掌握。

3.方式不同。“指”主要采用的是传授,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一一告知学生;“导”主要采用的是诱导。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只是启发、点拨或询问。“指”仅指向老师的预设,只关注教案的走向,教案结束了,课也就结束了,忽略了教学的生成;“导”则更追求的是课堂动态的生成。

4.位置不同。形象地说,“指”是老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带领着他们,并不断地发出指示,要求他们去完成,或者直接做示范动作,要求他们模仿;而“导”是老师走在学生的旁边甚至后面,只是在紧要关头提醒或点拨,一切都要学生自己去实践和完成目标。“指”实际上是接受式学习;而“导”则是启发式和自主式学习。在实践中,“指”与“导”有时确实难以区分,有时“指”中有“导”,“导”中有“指”,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混为一谈。只有我们在理念上真正明白了,在实践操作上才能够找到一些具体途径。这里,不妨打个比方:小张第一次开车到百里之外的亲戚家去。作为熟悉路线的父亲老张,如果坐在副驾驶室里给他指路,这就是“指”;如果只给他一张交通地图,或者告诉儿子网上能找到路径,然后要他一个人自己去,这就是“导”。

那么,像《乡下人家》这样的散文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指导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把握文本特点,散文教学应当“披文如景,以景促情,情景交融”。因此对于这样的散文,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想象。我以为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指导:

第一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及时关注生字的读写与新词的意思。教师在初读检查中对生字新词进行必要的检查,认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乡下人家的初步印象或感受。

第二步,聚焦段落,品读想象。课文用很多段落描绘了乡下人家,你对哪个段落最感兴趣,请静下心来细细读一读这个段落并说说为什么特别感兴趣?这样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有利于个性化阅读的落实。随后在交流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请学生谈为什么感兴趣,着眼于画面中的景物、色彩及拟人手法的表达运用等,读悟与想象结合促进学生有层次地朗读与积累。最后才请学生就段落描绘的画面概括出一个合适的小标题。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的逐段解析与面面俱到。

乡下人家范文第6篇

激发学文兴趣,凸显主体价值

学习热情的获得需要让学生在思考和对话的过程中,获得自由感、认同感、愉悦感和成就感,需要教师搭建平台。

比较激趣,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 例如,在开课伊始,教师提问:“课文预习了吗?老师读课文的时候,很喜欢用配乐。这里有两段音乐,请你们帮老师选择一下用哪一首”,第一曲是激昂交响乐,第二曲是优美、浪漫的抒情曲。有学生说:“我觉得第二首很优美,更合适配课文朗读。”也有学生说:“第二首音乐听起来很舒服,配乐《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朗读一定很合适。教师引导:“谢谢你们帮我拿主意,那我就选你们推荐的音乐。”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已读过课文,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感知,不约而同选择舒缓优美的曲子,说明他们基本读懂了文本,初步感受到文字蕴育的意境。

整体感知,听读圈画词语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老师就用你们为我选的音乐配着朗读这篇课文。你们一边听一边找出作者在乡下人家看到哪些景物?用笔画出相关词语。(学生一边认真听一边画词语。)随后,教师指名上台板书画出的景物。老师出色地范读全文,通过语音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的变化,捕捉到声音传达出来的语意与情感,让学生在从整体上感知文字的情感内核,加上田原风格的音乐旋律渲染,学生在已有预习的基础上很快进入头脑风暴――“再创作”的情境。

抓住中心,贯穿全文

小学中年级的课文,大多在文章中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句。教学中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同课文的整体结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来教学,可以化繁为简,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作者见到这些景物,心里有什么感受?画出有关的词句。)”学生纷纷回答:“乡下风景朴素、华丽。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乡下人家自然、和谐。”教师总结:“很好,一下子就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抓住中心句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感受分别来自哪些景物?再次浏览课文,找相关语句。”学生的智慧能力和原有学习的累积效应(即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对其学习和教学设计有重要的影响。此环节简单而不简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交流。

抓住重点,言意兼得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较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要努力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式兼得,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逻辑推进、如何谋篇布局。

师:请大家读笋的这部分。这些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非常可爱。

师:哪些词语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探”。

师:“‘探’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用在文中比较准确?”

生:“钻、冒、长……”“作者是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笋的可爱。”

师:作者的一个‘探’字,用得这么精妙,你们以后写作文,关键地方用词,也要这么用心。现在就请你们读这几句话,把这种捉迷藏的感觉读出来。

接着,学生们开始阅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精彩的画面是读好文章的好方法。围绕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聚焦有一定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师生充分地读、议、辨、评,层层推进,体悟文本语言的精妙。

个性体验,在理解中升华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规律为依据,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感知理解、共鸣内化 紧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来到这独特、迷人的农家小院,感受一下文章那种自然、和谐的画面: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笔者在进行朗读指导遵循读通、读懂、读好的“三读”策略:“感知―理解―共鸣―内化”,引导学生“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想象补白场景,拓展阅读使文本增值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还有“语言文字的运用”,包含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如,师:“夏天的夜晚,乡下人家还会有什么美妙的画面呢?”学生分别回答:“会有三五成群的小朋友在开心地玩捉迷藏;会有人吹笛子、拉二胡什么的;也许会有很多妇女们在跳广场舞。”师:“同学们,刚才老师欣赏了同学们眼中的夏夜场景,你们很会想象。美妙的夏夜,作者陈醉云先生写了萤火虫,现在我们来拜读一下陈醉云先生是怎么写夏夜的。”(师出示,品读。)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推敲语言的奥妙,习得语言运用的规律,并进行运用是语文课的核心价值。“补白”训练,猜测与验证,让练笔这一环节既为理解内容服务,举一反三,从入格到出格,将习得的东西内化、外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又为语言训练和运用服务。

乡下人家范文第7篇

乡下的地肥,空着的时候,胡乱地疯长一些植物,知名的不知名的:狗尾草,桑葚,书带草,天竹,三角梅……呼啦啦地长满一大片,一副盛气凌人的一样,又像是在炫耀着自己的肥沃,惹得村里人心里痒痒的,看不过去,一把火呼啦啦地烧,那黑黝黝的地便迫不及待地露出。湿润的土壤,把那灰烬溶解,仿佛谁给涂上一层黑油似的,让辛勤的乡下人不由地想到,即使是种下一颗坚硬的石头,它也会在那儿生根、发芽、开花。

当然乡下人的手脚是勤快的,若是像城里人整天背着手四处游逛,就会感到浑身的不自在:或者插在裤兜里,左看右看,这也很难受。他们觉得自己的这双手天生就是捏泥土的,有土一样的深黄,有像刚韧的草那样一节一节的青筋暴跳。一看到空着的地。这双手就无所适从,浑身的骚动,就像是有蚊虫不断地叮咬。非得在这块地上埋个南瓜的种子,或是随意丢下一两把菜种,心里才感觉好些。待看到这原先荒芜的地上长着绿油油的一片,自己仿佛是看见了自己的孩子,满心欢喜,即便是刚从田地里侍弄了稻子玉米等庄稼,回到家路过这片地,自己仍无法控制自己,竟忘了从田间地头带回的那身疲惫,那双不听指挥的手又不停地给它们锄草,松土,哪怕是提上一桶水“哗哗”地给它们灌上一气。待那些瓜蔓薯条精神抖擞地趴在棚架上时,他们才发觉自己累得腰酸腿疼,捏一处疼一处,散了架似的;要不就是肚子“咕咕”地叫,快不行了,才想起自己从地里回来饭还没吃呢。很多时候,乡下人偷偷骂自己手贱,无法忍受一块空着的地,都想去弄一弄。

乡下人手勤,这瓜果蔬菜也长得勤。昨天才撒下一把菜种子,一场绵绵的雨过后,竟是齐刷刷地长出一大片,比先前那荒草野荆还要茂盛。若是春天的瓜豆,那更是窜得快,一阵暖湿的春风拂过,前两天才羞怯怯地在土里探头探脑的芽,眨眼间便满地横爬,缠缠绵绵地抱成一片,害得主人茶饭不思地又是搭架又是支棚。抓住了棚架的瓜豆见到救星般的,便呼啦啦往上窜。没两天功夫,空荡荡的棚架竟绿幽幽地爬满了瓜豆。还有些小花也竟然悄然开放:淡黄的,浓紫的,蜜蜂飞来,蝴蝶飞来了,嘤嘤嗡嗡的很是热闹,蝶儿上下翻飞,像是一朵翻飞的花朵,不知它们在哪卿卿我我,都在干些什么。等到一个个圆嘟嘟的瓜长长的从浓密的架棚下露脸的时候,大伙才恍然大悟地想到它们都在干些什么,打心底感激这些多情的蜂蝶。

瓜是黄黄地挂着,豆是绿绿地串着,整个园子充满着诱惑,鸟儿也“吱吱喳喳”地飞来,啄上甜美的几口。乡下的野果野花多,鸟儿只是来凑凑热闹,损失不了多少,就怕村里的鸡鸭牛羊。这没遮没栏的园子消不了它们的折腾,那鸡喜欢叮那刚长出来的鲜花嫩瓜,有力地一啄,死命地一扯,便让那原先生机蓬勃的瓜豆七零八落。牛羊猪一但闯进,粗手粗脚,毫不留情,嘴啃那青青的叶子,边啃边扯,脚踏那长长的藤蔓,未饱满的瓜豆都被踩得稀巴烂,剩下几张孤零零的叶子在风中瑟瑟颤抖。瓜落架散,一地狼籍,可怜兮兮,此情此景,让心疼庄稼的村里人像是心头被刨了一刀,百般难受,真想抓来一根长长的棍子用力一棒,弄得鸡飞鸭跑。可乡下人家的鸡鸭牛羊,是生活的命根子,自然比那些瓜豆的命贵得多,抓几个鸡蛋鸭蛋,换几斤油盐:牛羊是耕田种地的,更是打不得,而且在村里,家家户户都养那么几只鸡鸭换点油盐,但田地里活忙,没空去喂,都是放着养,任它们满村跑,叮草啄果。天放黑了,主人才从田地里干活回来,只需唤上几声,撒上几把米,鸡鸭们全“咕咕”“嘎嘎”地回来了,很是省事。全村都这么养着,自然也怪不得人家,只好在自家的菜园上琢磨琢磨,寻思些办法来,既能够保护自家菜园,又不伤了邻里和气。

于是,心灵手巧的乡下人从附近的山坡上砍来竹子断成节,截成两片在菜园的四周一一栽下,又用削细的竹蔑一一串起,围成疏疏的篱笆。这篱落一米多高,将那些居心叵测的鸡鸭牛羊拒之门外,断了它们贪欲的邪念。鸡鸭牛羊路过菜园的时候,望着园里花花绿绿的诱惑,想钻又钻不进,想把头伸进去又觉得困难,用力踩踏更不可能,又怕身后主人坚硬的鞭子,它们只好老老实实,干瞪着眼,酸溜溜地从菜园里走过,最多瞟上几眼,算是过过眼瘾。

乡下人是不愿意像城里人那样筑起高墙深院。筑那些厚实高大的墙,像是隔起另外一个世间,将浓浓的乡里乡情隔得严严实实,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就是几兜白菜,几个黄瓜茄子、何必费那么大的苦心、花那么大的力气?而且垒起这么一堵墙,左邻右居会有什么生生的想法,伤了邻里的感情,何苦呢?

乡下人的篱笆就这样一圈一圈地围起来了,说是隔开,其实不过是乡下人家随手用竹片扎起来的篱笆,稀稀松松的,几乎没隔一样。竹片与竹片间隔有一个拳头的大小,就防着鸡鸭这些小动物进去糟蹋菜园里的东西。这么薄薄松松的篱落让人一望过去,园里的东西一览无余,就连一棵刚刚探出头的豆芽都会看得清楚。要伸手出去抓个什么瓜呀叶呀,也很容易。有的篱落松松垮垮,歪歪斜斜的,仿佛用力一推,整个篱落就会“哗啦哗啦”地瘫了。但贪嘴的鸡鸭们只能在篱外“咕咕”地叫,冼奈地转来转去。园子里的菜便能安安心心地长了。春夏秋冬,园里红黄篮绿,瓜果豆茄,青菜萝卜,一个接一个地长,乡下人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乡下的篱落是不防人的。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围着这么一个或大或小的园子,种着各种各样的瓜豆。松垮的篱落可以一脚跨过或是从狭缝里伸出手去,可以轻轻松松地抓到一大把青菜或者长长的豆荚鞍子。院里的莱也没什么遮隐的,辣椒,红红地站在那里,豆荚紫紫地站在那里。若是大些的园子,主人会种上枇杷或李树等果树。春夏之际,红红黄黄地挂满一树,清甜的香气飘满整个村子。园子就这么诱惑着左邻右居,谁想吃了,去拿无妨,篱落是可以跳过去的,即便园子挡个柴扉门,顶多也是拿几根竹子,胡乱地扎的,就挡在那儿,而且永远都是虚掩,一碰“吱”的一声自然打开。村里哪家园子不长豆的,想吃豆了,路过篱笆旁边,往里一瞄,看见架上直直垂下很多豆,就可尽情地摘一把,只是小心些,别弄伤了豆蔓。若是主人这时候也来择菜,碰上了,嘿嘿几声,问了声“今年没种豆啊”,便埋下头,各自忙去了,松土锄草,捡些瓜,西红柿之类。未了,有烟的,还递上一支烟,吧嗒吧嗒地抽起来,聊着些家常。仿佛这菜园是自家的一样。其实,乡下人家都清楚,今天是别人想吃他的豆,赶哪天他想吃甜甜的香瓜,也会上别人的园子里去的。这村里大大小小的园子,只不过是被疏疏的篱落虚虚地围起来的大园子,进谁家的园子都一样。若是碰到小孩子进到园子爬到树上摘果的时候,主人看见了,也是远远地站着,生怕惊动了孩子们,不小心会从树上摔下来,那事情可就大了,只是过后再反复叮嘱他们不要踩伤了瓜菜,说话时,一脸的和气,怕吓坏了孩子们。孩子们也都小心翼翼地摘了些吃,也知道主人家的果要去换钱,不敢糟蹋太多。

乡下篱落可有可无地围着,空荡荡的,有些落寞。岁月在寂寞的篱落边撒了些多情的种子,竞长些无名植物无名的小花来。土地肥沃,初初长出,主人有些在意,将它们扯了过去,但这些小花小草很顽强,一拨接一拨地长,争先恐后地,主人忙于农活了,它们便趁机爬满篱落,绿油油的叶子将单调的篱落精心装扮,,变成了一道绿绿的墙,有些密不透风,长够了叶子,红的,白的,黄的小花竟相开放,星星点点,煞是好看,仿佛是天下撒下闪烁的星星,还尽情地弥漫些幽香,招蜂引蝶的,这稀松乏味在春夏变得生动起来,爬得最多的是牵牛花。清晨,空气中弥散着成熟的玉米与豆花的清芬,丝丝凉意被风携着一阵阵拂来。一堵缤纷的花墙摇曳着,原来是篱上的牵牛花,密密匝匝竟相绽放,嫣红、蓝白,探头探脑,挨挨挤挤,可不,就是一堵花与叶组成的花墙?

乡下人家范文第8篇

乡村的田园风光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是却生活在那群山环绕的绿树山间。门前,那几根横放着的竹竿,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屋檐下,那一串串青红的辣椒垂挂下来,构成了一条条别有风趣的"屋帘”。

乡村的小溪总是那么清澈见底。一声声清脆而有规律的叮咚声,为乡村人家奏响了一首欢快柔美的乐曲,在乡下,捉鱼可是乡下孩子们的一大乐趣,他们挽起裤腿,"扑通”一声,跳进溪水当中,水花溅满了衣服,他们也从不在乎。只听见哗啦一声,一位孩子高兴地叫起来:“我捉到鱼啦!我捉到鱼啦!”他把自己膘肥的鱼,高高的举起,这时,小伙伴们都向那位捉到鱼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小溪似乎成了乡下孩子们欢乐的“游乐园”。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那一只只破壳而出的小鸡,长着黄色的绒毛,嫩嫩的头,可爱极了,让你忍不住想要摸一下它。这时,他也会友好地对待你,用尖嘴啄你的手掌,好像在给你挠痒痒似的。

啊,乡村,那如歌如画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