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画蛇添足的故事

画蛇添足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1篇

画蛇添足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寓意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画蛇添足成语释义

【成语】: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举例造句】:

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画蛇添足,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②唐·韩愈《昌黎集·卷三·感春》诗:“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2篇

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一件因为给蛇添上脚而失去了原本应得到的美酒的事情,但在这个以“创新”为主流的21世纪社会,“画蛇添足”未必不可取。我的新理解是“画蛇添足”指代的一部分时代的先行者,他们带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画蛇就非得像蛇吗?往身边的事物加上几笔,或许就是一次创造了。像故事中的那个人,给蛇添上脚,不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事物吗?

现在的社会,人们都喜欢创新,讲究创新。比如建筑物的设计,讲究的是新型的外观和实用的结构;而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的逐步提高,也日渐在外形与实用程度上有了改进。而主导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创新。

虽说创新不一定会成功的,可是毕竟自己曾经也努力过,几时是失败,但你仍然会从失败中取得经验,在下一次的努力中获得胜利。创新,其实就是为自己的成功铺上踏脚石,你又怎能说它是坏事?

古时人们虽然在科学发展上有相当大的进步,但是思想上仍然摆脱不了循规蹈矩。蛇就必须没有脚吗?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们来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世上有谁定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这么条规定呢?在原有事物上进行细微的改造,兴许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事物也说不定。古代的人们就是在一些传统事物上不愿进行创新改造,才会到了欧洲国家工业发达时期,中国的秀才们仍只通晓“之乎者也”却对先进科学一无所知;才会使清末出国的留学生因留着长辫子而遭外国人的耻笑;才会使疆域辽阔的中国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侵占;才会使许多珍贵文物被毁、被偷……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一、交流平台

下列寓言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请连一连。

揠苗助长

做事之前要找准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画蛇添足

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

南辕北辙

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滥竽充数

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二、词句段运用

(一)构词联系

照样子,写词语。

津津有味: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无边无际: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得意洋洋: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句子练习

照样子,想象人物的神态或动作,把句子补充完整。

1.例: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妹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找妈妈。”

(2)王老师大步的走上讲台,______________,“我们班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了。”

2.例:“真的,一个陶罐!”其他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1)“牵牛花为什么会变色呢?”小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项实验终于成功啦!”哥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通知

假设今天是3月20号,学校定于3月22日上午八点在校舞蹈排练室排练节目,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都要来排练。请你帮少先队大队部写一个通知,通知参加演出的同学准时来排练。

三、书写提示

比一比,看谁书写得最美观。

四、日积月累

先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邯郸(

)(

)

(

)耳(

)铃

杞人(

)(

)

(

)(

)之蛙

杯弓(

)(

)

(

)蛇(

)足

(

)(

)矛盾

(

)舟(

)剑

滥竽(

)(

)

1.这幅画已经很完美了,你就不要(

)了。

2.我们要多学习知识,不然就会像(

)一样,没有什么见识。

3.小玉一会儿说自己刚刚从家里出来,一会儿说自己刚刚从图书馆出来,简单是(

)。

五、快乐读书吧

三(1)班正在开展“走近寓言”的读书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练习。

1.寓言故事知识竞赛。

(1)南郭先生是下列哪则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

A.《季子投师》

B.《刻舟求剑》

C.《滥竽充数》

D.《纪昌学射》

(2)“比喻借别人的威风吓唬人。”这个道理出自下列哪则寓言

故事?(

)

A.《为虎作伥》

B.《亡羊补牢》

C.《狐假虎威》

D.《骑虎难下》

(3)下列不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的一项是(

)

A.《狼来了》

B.《知了和蚂蚁》

C.《牛和蛙》

D.《农夫和蛇》

(4)下列寓言故事集与国家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伊索寓言》——埃及

B.《克雷洛夫寓言》——俄国

C.《拉封凡寓言》——法国

D.《莱辛寓言》——德国

2.分享寓言。

你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请你和大家分享一则你印象最深的寓言并说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读过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这则寓言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这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

一、略

二、(一)1.源源不断 井井有条 翩翩起舞

彬彬有礼 无法无天 无影无踪 无忧无虑

无依无靠 生机勃勃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千里迢迢

(二)1.(1)擦着眼泪 伤心地说

(2)自豪地宣布

2.(1)疑惑不解地问 (2)兴奋地跳起来

(三)

通 知

3月23日上午八点,请所有参加演出的同学准时到校舞蹈排练室排练节目。

少先队大队部

3月20日

三、略。

四、学 步 掩 盗 忧 天 井 底 蛇 影

画 添 自 相 刻 求 充 数

1.画蛇添足 2.井底之蛙 3.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4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赏析】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年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识字;方法;快乐

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对识字教学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创造了许多识字方法。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仍然不容乐观。众多教师们仍以直接灌输知识为主,迫使学生被动死记生字,重复练习,结果造成学生接受慢而忘却快的不良教育后果,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识记汉字成了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一些具体的案例谈几种比较有效的识字方法供老师们借鉴。

一、追根溯源法

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追根溯源,运用直观演绎方法建立起“明理识字”的观念,培养学生识一字明一理,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学、去记。这样不仅能突破识字难点,还能切实提高识字效率。如浙江特级教师盛新凤老师在执教《三个忠告》时,这样教学生认识“卵”字:

师:这段课文里面有几个生字?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掌握?请看这是什么字?(出示“卵”的象形字)

生:是个“卵”字。

师: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蛋。

师:对,简单地说,卵就是蛋,蛋往往会哺育出生命,这两个小黑点多像两个小生命呀!这是“卵”最早的字。

二、分析字形法

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表意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这一特点,对每个生字认真研究分析,以字理为中心,体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性。这样比机械呆板的读记效果要好得多。如教“您”字时,我们通常教学生,一遍遍地说:“您您您,上下结构,上边是个你,下边是个心,合起来就是您,您好的您。”试想,每个字都这样教,学生能对汉字感兴趣吗?同样是教“您”字,有位老师这样上:

师:你是怎样认识“您”字的?

生:“您”,上面是“你”,下面是“心”。(学生说的对,不过感觉少了点什么)

师:这个“您”字,为什么下面有个“心”?(学生用心想着)

生:因为我心里有你。

师:是啊,在说“您”的时候,真的是“我心里有你”,不过结合字形,不如说成“你在我心上”。

“你”在“我”心上,真妙!它不仅通过分析字形,形象地帮助学生记住字形,了解它的用法,还巧妙地渗透了德育教育。这种明理识字,是有意识地识记,自然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三、归类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有些字不光要求我们会认,还要求我们会写。在教学时,往往发现好多字学生容易多写一笔把字写错了,如“慌”“荒”“烧”,学生容易多加一点,教师多次强调仍然出错,怎么办呢?无意间看到了成语故事《画蛇添足》,联想起学生的种种错别字现象不正像《画蛇添足》里的那个给蛇添足的画蛇人吗?于是,在识字之前先给学生讲了这个成语故事让学生们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再指导学生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我先在黑板上写出“亡”字,然后让学生做“变字”游戏,分别变出“荒”“忙”和“慌”等字,学生发现在“亡”字基础上变来的字都押“n”韵,而且都和“亡”字一样没有带点。生字经过这么一归类讲解,不仅没有人再写错了,学生还认识了更多的生字。

四、演绎识字法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直观演绎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学“灭”字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里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火渐渐熄灭了。斯霞教师在教学这个字时,就是利用了会意字的特点,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学习,也学得很好。

五、联想识字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得好:“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在教学“茶”字时,我引用当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的解读,告诉学生就“茶”字结构而言,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其实就是人生活在草木之间,天人合一。

汉字无语,教学说话。识字教学的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一个基点,那就是儿童的学习需要。如果我们能采用符合儿童特性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看到汉字优美的形体,倾听汉字发出的声音,发现汉字背后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许睿.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M],2011.5.

3.盛新凤.马来西亚五年级华文教材《三个忠告》课堂实录[OL].言小,2011.6.3.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6篇

李商隐《无题》诸诗多千古名句,如《昨夜星辰昨夜风》一首,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脍炙人口,诗意极雅,却是写饮酒欢会席间情事。下一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不知典故的人会感到费解,恍惚有“暗地里刀光剑影”的即视感。即视感确实饱满、灵动有神,然而却非刀光剑影,而是喝酒行令助兴,耍得正酣。

分曹射覆

隔座送钩,是古时聚会喝酒时玩的一种游戏,唤作“藏钩”。就是将一小钩暗里在诸人间藏来藏去,由此转彼,叫人来猜钩在谁手。猜的中,则藏钩之人罚酒;猜不中则反之,猜者罚酒。此游戏据称源出汉武帝时钩弋夫人――相传钩弋夫人赵氏天香国色,但自小双手蜷曲。偶为汉武帝所遇,武帝尝披展其手,“手即时伸”,发现手中却藏着一把小小玉钩,此即“藏钩”之名由来。汉武帝纳赵氏为婕妤,安置在钩弋宫,因以得名。后世仿此为“藏钩”之戏,逐渐发展成一种聚会时玩的游乐项目,初在妇女间流行,大致以后就不限于妇女,也不限于藏钩了。

再说“分曹射覆”。“分曹”就是两两分对、分组的意思;“射”非射箭之射,而是猜度;“覆”则是覆盖。说白了,就是聚会宴饮时大家分成两组,一方将某物藏于杯瓶碗碟等具之下、另一方猜其为何物的游戏。此后代代相传,早已不限于猜物,而进化出文字游戏等更为丰富多变的玩法。分曹射覆历史悠久,可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资格的古董;因其简便易行,饶有趣味,最适合拿来助酒兴,所以生命力强悍,千余年来流传不衰,而又形式多变,以至于现在的人喝酒聚会时还乐此不疲,却不自知是在“分曹射覆”罢了。

在中国历史上,“射覆”稍晚起,先来说说“分曹”。宴饮时分曹相戏以助兴,是中国人古今一以贯之的饮食文化传统。古人设宴欢会,鼓乐歌舞、赋诗弹琴、杂技百戏,助酒兴的办法是很多的,而其中最宜于调动席间气氛、拉近感情的,大概就是分曹以为戏乐了。起初,这种分曹相戏更强调的是仪式感,着重“待人以礼”,娱乐尚在其次,是一种规定严格、极为讲究的社交活动,一般行于王公贵族之间,寻常百姓是不玩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分曹游戏,大概是先秦就有的射箭了――所以此射虽非彼射,却也称得上有些渊源。

先秦人重礼重仪式,举凡吃饭喝酒,都必须依礼而行,不可造次随意。其规矩之大,繁文缛节之刻板,没有哪个现代人受得了。今人聚会饮酒,粗放随意多了,但犹有古人遗风。比如现代人吃席,常见没吃几口,就有人开始挨个敬酒,俗称“打一圈”。无非先向贵者长者敬酒,然后挑个方向,顺时针逆时针轮番敬过去。打圈之后,便是自由酬酢,或倾肺腑,或行酒令,两两单挑。这些程序,其实古已有之,精细完备非今日可比。如西周“乡饮酒礼”中就记载有“旅酬”“无算爵”的规矩。“旅酬”,其实就是现在的“打一圈”;“无算爵”就是现在的自由敬酒。

吃饭喝酒之余,席间游戏,也是如此。只要看看射箭的礼节,就知早期宴饮分曹游戏之严格,重在礼而不在戏。先秦时有关射箭的礼节,有大射礼、乡射礼、燕射礼及宾射礼四种,区别只在目的不同,形式上则大同小异。

酒令

说起酒令,现代人大概都还略知一二。即使不喝酒的人,也听过“两只小蜜蜂”“棒子棒子鸡”“剪刀石头布”之类的席间酒戏。然而,酒令的范围自古以来是极宽泛的,只要是饮酒时立下的规矩,都可以酒令称之,如家喻户晓的“曲水流觞”“画蛇添足”故事,其实都是酒令。曲水流觞,是将盛满酒的杯子置于弯弯流水之上,聚会者沿岸分坐,酒杯漂至何人附近停下,则何人饮酒,以此为令,后演变为文人雅事。而画蛇添足,则是以画蛇为酒令,先画完者可饮美酒。添足者得杯在手,酒却终是没喝成,那是因他不遵酒令、多此一举,“作的一手好死”。

酒令的历史也极为久远,《韩诗外传》载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饮酒故事,已见“酒令”之名,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至汉时酒令逐渐普及,甚至成为文人创作体裁之一种。后世酒令大行,席间甚至出现专设的行令主持人。如唐代的“明府”,“盖二十人为饮,而一人为明府,所以观其斟酌之道,每一明府管骰子一双,酒杓一只”,其实就是总监酒。明府之外,又有“律录事”主要负责行令、“觥录事”主要负责维持秩序。三人合作,看谁还敢不好好喝酒。

早期酒令,正如前述,设计上是比较直接的。无论是曲水流觞,还是歌舞酬唱,甚至就是单纯的不满饮就罚酒,其规则都较简单,重点在助酒而已――直至强调趣味性的分曹射覆出现,几乎成为酒令的代名词。现在流行的酒令,大多都是分曹射覆的当代版本。

“射覆”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守宫,就是壁虎。汉武帝将壁虎扣藏于盆下,让众人猜,最后由东方朔占卦猜中了。所以最早时,“射覆”是指一种占卜游戏,将某物藏于容器之下,通过解析卦象来猜其为何物。此种游戏,原为无稽,后世又将其引申为猜谜游戏,故猜谜古时又称“射覆”,只不过所覆者为文字罢了。汉时“藏钩”之戏,其实也是一种“射覆”――“藏钩”与猜谜引入酒令,即为宴饮分曹射覆之滥觞。

狭义的分曹射覆,发展到后世,专指一种高雅的文字游戏,没有较好的文学修养的人,是玩不转这个文字游戏的。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7篇

石云菲(三年级)

从前,有个人过生日,请来几个好朋友,共饮一壶好酒,可是酒非常少,人太多,这壶好酒没法分。

这时,一个人笑着对大家说:“不如我们来比赛画蛇,谁先画好就把这壶酒喝掉。”大家听了纷纷同意。

主人让仆人拿来许多树枝,对大家说:“我们就用树枝在地下画,看谁能先把蛇画好。”于是每个人都拿了个树枝飞快地画了起来。

其中有个客人技艺非常高超,几下子就画好了,蛇画得也很漂亮,他向两边一看,其他的人还没画好,他得意地说:“你们画得太慢了,我给蛇添上个脚,还画得都比你们快。”说着便拿起树枝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画蛇添足的故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文言文;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小学文言了相关的要求,可在后边的“附录1”中却没有推荐小学阶段应该背诵的文言文,这一空白给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造空间。人教版和语文S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四篇文言文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语文S版是《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积累文言文,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选择要增加阅读(也可以称为拓展阅读)的文言文时,一般是选择和课文内容的主题相关联的文言文。如《杨氏之子》,课文内容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与课文主题“言语之妙”相同,还有这本书中的《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一些适合增加阅读的文言文,又囿于笔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语文S版的小学教材,因此,有如下几篇,仅供参考: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主题:言语之妙)

增加阅读其二,《世说新语・言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主题:友谊)

增加阅读《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敌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敌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学弈》(主题:学习)

增加阅读清朝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4.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自相矛盾》(主题:寓言)

增加阅读《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画蛇添足》

增加阅读《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6.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夸父逐日》(主题:悲剧神话,锲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阅读《精卫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下面列举一个在教学中增加阅读的案例,希望能给教师的具体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案例,师延峰发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的《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师:人们经常和“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剧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卫本来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儿,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为一只精卫鸟,经常从西山上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淹死她的东海填平。

这两个神话的结尾有什么不同呢?“精卫填海”没有结果,没准今天她还在坚持填海呢,只是我们没有看见而已,但夸父有结果,是个明确的悲剧性的结果。

同时,这两个故事也有明显的共同点,是什么呢?(都想试图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许远古人类在创造这些神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无法实现这些梦想,但他们还是要创造人物替自己去实现。

……

根据以上的看法,笔者还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以满足学生学国传统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议有关部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附录中,增加一些小学阶段推荐背诵的文言文,或明确提出要学习的文言文。这样,小学生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能抑扬顿挫地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这岂不是很好。

最后,在课内增加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肯定不止这些,但囿于笔者的学识浅薄,只能谈到这个程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