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1篇

新课改追求课堂效益,课堂效益的提高在于老师巧妙地质疑。古诗词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绝不仅仅是智慧的点拨,更是诗意化的语文熏陶。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感到最难突破的是如何指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领悟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也是教师们教学中比较忽视的地方,那么教师如何找准角度,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难点?

一、抓关键词语的解读,问中读出情感

古诗诵读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读”字,所有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都应该通过读来体现。以读为本,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因而确定诗中的关键词语作为本诗的训练点可以引发学生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会中读出不同的情感,是进行古诗诵读有效的语言载体。

如《凉州词》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反复品读最后一句,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怀?读后请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多少人没有活着回来,多少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我读出了悲凉的情怀。

师:是啊,你的体会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这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请你读出这样悲壮的情怀。

师:读得好,读出了母亲心中的那份凄悲,读出了将士心中的那份无奈。

师:你们从“几人回”还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生:战争是惨烈的,多少将士就这样战死沙场。

(播放视频体会“悲惨”)

师:看了视频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

师:请你读出你的体会。(生读)

师:你们从“几人回”还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怀?

生: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戍边、前仆后继,为国戍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师:请你读出这样悲壮的情怀。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戍边的战士为了国家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还是怎样的?

生:更是豪迈的。――男生齐读。

通过这样的反复品读,让学生从“几人回”中走进将士们的人生思考之中,走进古代沙场边关戍边的复杂内心,走进将士们血肉之躯中张扬的民族精魂的豪气,叩问出“醉卧沙场”的万丈豪情。

二、抓大致内容的概括,问中读出画面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教师提问多,满堂灌,学生只是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的问题没有梯度,问题之间不连贯,课堂散乱,学生也没心听;(3)提的问题模棱两可,模糊不清,让学生没有正确的定位感。

如一位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图片导入,开始了古诗词的教学,在揭题部分,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①老师要送你们一幅画,猜猜这是什么地方?②你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③西湖给小朋友的印象是?④你了解诗人苏轼吗?看似紧凑的提问,却带给了我们一个思考:这样的提问都有必要么?我们要如何凝练教师的提问,让每个问题都具有指向性呢?亦或说怎样提高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呢?就如教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什么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告知,免得学生在猜测的时候,脱离教师原有的设计。

提问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西湖的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吗?”我想以这样的问题进行铺设,学生能更容易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更容易达成。

三、从两诗对比的角度,问中读出异同

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两首诗教学为例,谈谈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将两首诗比较异同:

1.问――创作背景有什么不同?一是“安史之乱”,一是“金兵南侵”。由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各有跌宕。要想理解诗人内心的情感,就必须要有时代背景作铺垫。

2.问――诗人诗作有什么不同?一是唐朝,一是宋代。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人誉为“诗圣”,他的诗记录了大量的史实,被人称为“诗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乃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而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一生作诗九千余首,可谓“多产诗人”。《示儿》是他的“绝笔诗”,相当于遗嘱。

3.问――插图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一是“意气风发”,一是“抱憾终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幅图中,诗人一家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漫卷诗书”的场面也表现得十分直观。而《示儿》一图则显得哀伤而凄凉。弥留之际的陆游,奄奄一息。脸上挥之不去的是遗憾之愁云。在这样的画面映衬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催人泪下。

4.问――“诗眼”有什么不同?一是“喜”,一是“悲”。教学中,可提问:诗人为何而喜?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

四、从教师理答引导,问中读得深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在中外艺术史上,许多人把画与诗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把绘画比做“哑巴诗”,诗比做“瞎子画”。后人评论诗、画更以苏轼评论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最高境界。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果教学利用得当,这些“无形画”无疑将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例如杜甫的《绝句》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的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其久难忘怀。

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小学教材中收录的古诗凝练优美,往往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古诗中的语境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可从补充材料、反复诵读、情景再现、联想对比、借助多媒体课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文,领会意境,通过多读、多想、多听、多看,还原描绘的形象,从而由表及里,品味特有的意境,领会蕴含的道理,促进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升华。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课上为学生补充一些与古诗相关的资料,还原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正携妻子流落在外,听到混乱多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的喜讯后不禁大喜若狂,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此诗,这样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喜欲狂”的激动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有人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研究表明,广泛的实践活动能使青少年具有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而更多的独立与自由,有益于创造人格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中创新”、“画中创新”、“写中创新”,开发其创造潜能。这对学生而言,将受益无穷;对教师而言,也会受到启发与激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3篇

一、美读中品味

1. 把握要点,读出诗韵。要读出诗味,必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从节奏、语气、情感、音调的等方面把握,方能读出诗的韵味。古诗中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截然不同。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而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还有“二二一二”节奏。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也不尽相同,如李白的诗豪放,杜甫的诗写实,白居易的诗通俗。诗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情感。作品中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都需要我们斟词酌句,细细品味。

2. 配乐朗诵,感悟情韵。音乐是心灵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可以淘冶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古诗词的音韵尤为讲究,诗词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要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适当配上符合古诗感情基调的意境、情节发展的乐曲,以音乐渲染教学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与作者心灵碰撞出火花。如《江畔独步寻花》可以配上节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配上节奏舒缓的古筝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配以激昂的琵琶曲。记得在教张籍的《秋思》时,我播放《月之故乡》一曲,并深情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幽怨的音乐将学生一下子带进浓浓的游子思乡之情。接着配上与诗词相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一次次地吟诵起来,学生渐入诗境,进入诗人的世界,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音乐融入古诗词教学使整节课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改变了课堂的枯燥面貌,古诗词教学变活了、变美了。

二、演绎中品味

1. 借助多媒体,再现诗文情境。在《望庐山瀑布》演古诗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屏幕上展现出红日东升,香烟缭绕的美丽画面,古筝奏出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的曲调。雄壮、轻快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我随即引语:“看,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谁来当一回诗人呢?”孩子们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让他们选择伙伴互演,再让学生推荐代表上台演,我还给了他们一把小扇子,学生学着古代文人踱步吟起诗来,课堂上掀起了小,热烈的掌声响不断。在有情有境的表演中,学生仿佛置身于壮观的庐山瀑布的中,缩短了与诗人的距离,学生徜徉在美妙的诗意世界,这是对学生身心的一次洗礼。

2. 揣摩角色,走进诗人世界。教学《长歌行》,我让一个学生扮演爷爷,一个学生扮演孙子,要求学生根据诗意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适当加上表情、动作,体会角色的感情变化(爷孙俩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们俩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激发孩子的想象,为表演做好了铺垫。学生上台表演时再加上头饰等简单的道具,原来枯燥的一首词,学生在活灵活现的对话表演中,领悟了珍惜时间的真谛。学生爱表现,喜欢表演,让表演也走进古诗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三、想象中品味

描述悟情。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再现古诗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得到真切的形象感染,从而唤起想象。如在引导学生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做了这样生动的描述:如今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请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诗句表现出来吧!”。通过描述,唤起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临庐山之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此外,新课标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增加了小学生背诵的篇目数量,还对相关的审美教育以及情感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进行探究,其对于更好地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古诗词是我们祖先留下的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其智慧的结晶,集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于一身,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1]。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学习古诗词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化素养。此外,还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或慷慨激昂,或婉约含蓄,或豪迈奔放,其表达方式与情感抒发独具内化美、意境美和含蓄美。在古诗词中,作者一般会将其思想情感借助一些事物或情境表达出来,即寓情于景、寓情于物,而不会进行直白地表达或直白地抒发[2]。因而,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悉心体会,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古诗词的时代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相关事迹,展开自主探究,才可以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取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注重自主探究及思考的过程。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语言优美凝练、意境美妙深远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艺术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其语言审美情趣。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如何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抒感。所以,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古诗词原文,掌握古诗词的韵律与节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赏析古诗词。举例来说,在学习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品读这首诗,通过诗句体会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意境。再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让学生品读这首诗,从诗句上体会其语言艺术,在进行诗歌赏析之时,注意强调诗句及其所用字词的妙处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的语言艺术。

(二)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是诗的最高境界之所在。一般而言,古诗词比较注重追求情景交融、立意深远的意境。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带学生体会和领略古诗词所富有的独特的意境之美。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意境的渲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举例来说,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和展示。与此同时,再绘声绘色向学生描述这首诗的美妙意境,通过意境渲染,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中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三)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古诗词熟读背诵,不断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以及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注意在熟读背诵中体会古诗词优美的语言韵律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举例来说,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首诗的韵律,掌握其蕴含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过渡的层次变化,体会喜悦、欢畅和激动的情感变化。此外,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注意掌握诗的节奏[3]。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首诗,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交融和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潜移默化的影响浸润下,陶冶情操,增加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

(四)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应重视古诗词的拓展与运用。首先,借助古诗词表达的主题,横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咏柳》这首词后,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进行拓展延伸,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分别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除了能裁出细叶,还能裁出什么?春风除了“似剪刀”,还似什么?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想象,会做出不同的回答。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还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其次,结合诗词创作背景,纵向拓展。举例来说,在学习杜甫的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些诗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导入作者创作这些诗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背景,比如,在创作《春望》这首诗时,作者杜甫经历了战争时期,因而从诗中能读出作者对国仇家恨强烈的感慨。而在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作者久经战乱之苦,因而在听闻河南河北已收回之时,心理波动和情绪起伏较大。通过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学习古诗词,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此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4]。最后,还要重视古诗词的灵活运用,在学习古诗词后,可以结合实际将其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当中。举例来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之余,进行诗歌创作,以提升其运用古诗词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同,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带来的启发作用也不同。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品读古诗词原文,体会古诗词语言艺术。其次,重视意境渲染,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再次,熟读背诵,掌握古诗词的技巧。最后,重视古诗词的拓展,灵活运用古诗词。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志之士,能够投身到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这个课题的研究之中,指出笔者在文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可以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翠华.新课标下小学古诗词教学艺术探究[J].语文天地(理论综合),2013(36).

[2]齐鸣.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4(2).

[3]胡彦科.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华夏教师,2013(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5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者梁实秋撷取自己在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的,通过这篇文章作者既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性格特点,又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一片崇敬之情。先生的这次演讲给学生时代的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应当是其根本。

梁任公先生讲的《桃花扇》“高皇帝,在九天,不管...”这一段文字出自《桃花扇・哭主》,说的是当时提兵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听说崇祯驾崩,面对北方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的情形,左良玉的忠心究竟如何我们不必追究,但“高皇帝”指的是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十七年来整个明朝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皇帝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朝当年的辉煌景象,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易人,他自杀身死。由此可见,高皇帝力挽狂澜,力图振兴和保住大明王朝是真的。梁任公先生由明崇祯皇帝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皇帝的下场,想到了自己当时所处的清代也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想到了的失败,想到了国家的衰亡,所以任公先生“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提到的不仅仅这一次。

在第五自然段作者写道:“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我想梁任公先生引用这首古诗开头不仅仅是为这次演讲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小诗中的“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顾他人的劝诫,毅然决然渡河而去,最终为理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梁任公先生更是如此,“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挽救一个腐朽的王朝,他和康有为等人辅佐光绪皇帝,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后来变法失败了,他们虽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任公的那一腔爱国热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在第八自然段中作者这样写道:“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里的杜氏指的是杜甫,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当时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背景是公元762年冬季,唐朝军队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打胜仗,收复了今天的河南郑州、开封等地,杜甫喜出望外而作。梁任公先生“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他的笑从何而来,皆因一腔爱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方法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7篇

一、把握审美感受的诱发点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由美的对象所引发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审美感受的诱发点是多层面的,如古诗中美的语言、形象、色彩、声音和情感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把握,选取最易直接感知的诱发点,把学生引入古诗优美的境界之中。如教《游园不值》:以出墙的“红杏”这一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为美的诱发点,让学生想象春天的美丽,再由物及人,由景至情,感受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提升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能力。

二、活跃审美想象的激发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古诗优美的语言在学生的心灵之间搭建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多向的审美联系,让学生在美的时空中展开自由想象的翅膀。古诗中的艺术形象,是审美想象的最佳激发点,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让艺术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动”起来。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要抓住诗句中关键性动词,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瀑布的浩大气势,壮美景色展开再想象,再创造,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三、建立审美情感的共鸣点

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朴实优美,情感真挚动人。有的古诗以盎然的童趣动人心弦(如《小儿垂钓》),有的以优美的情景引人入胜(如《咏柳》),还有的以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如《题西林壁》)……在古诗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建立起审美情感的共鸣点,以此来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抒发和扩展,让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欲望。

四、以诗明理,体会古诗中的哲理美

经由寥寥数行的古诗,咱们不但笼统领略到登峰造极的景色,感触到骚人多样的情怀,还能从中领悟到新诗中所包括的情理。如坡的《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外观上是说诗人所处的职位差异,看的角度一致、书生所见的庐山的景色也不同,再让学子解析练习,就不难使他们受到开导:对于对立事物要是不能客观从容地发展赏析,就简单地被部门征兆所引诱,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可见,在这朴实无华的诗里行间流露出这深深的哲理美吗?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新诗中的哲理美。

五、品诗悟情,体会古诗中的心境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第8篇

新大纲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并且附录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性。古诗文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诗人所创造的情景、意境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画面,透过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我们可以窥视到诗人的精神内涵和他所体验、创造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文中所描绘的了解甚少,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大难题。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如何能把学生引入到这种审美意境中,让诗意如画卷般深深印入学生脑海、渗透学生心灵呢?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点拨、引导及开掘上找原因,从根本上改革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古诗课堂生机盎然,亮出“风采”。

一、创设情景,换位体验

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所以,教学时,我们暂不出示诗句,而是先向学生展现生动、鲜活的画面,并配以合适的音乐,使学生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这时老师放手让学生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悟,去体验。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自由表白,畅谈自己的感受。这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情感已非常接近诗人的创作境界了。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红杏的热烈,旺盛……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轻快的音乐,学生的心怎能不跟随诗人来到园外呢?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引入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当中。

二、有机地整合课程内容

学习古诗,一般是一节课学一首,在教学时我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教学这两首诗时,我布置学生先自由读,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引导学生自悟,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学生自学完后,汇报朗读,“这两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后体会到了悲之切和喜之狂都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显然,整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将两首内容似乎不相关联,但具有相同爱国之情的古诗置于主题中,这样一下子就升华了文本的意蕴与价值,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再相机补充了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他们的爱国情感。这就从内容方面促进学生站在主动学习的高度俯视文本,多维度的获取信息,拓宽了课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