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纸上谈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赵括纸上谈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1篇

但是有一本书,打破了我的幻想,但它也告诉我一个重要定律:勇敢+努力+智慧= 奇迹。

读到这你一定对这部书充满好奇,我告诉你吧:它叫《鲁滨逊漂流记》。他讲述的是主人公鲁滨逊不顾父命偷偷出海经商,但商船多次失事,最后使他流落荒岛,简直成了野人,在他流落以前,还在巴西开了个种植园。最开始的小岛,不过是个无人的荒岛。但它到以后养羊、种庄稼,建房子……简直把那里变成了世外桃源。哦,对了,这功劳中也有“星期五”——星期五是他收养的野人,后来成了他忠实又有教养的仆人,在他生活中有很大帮助。

最初读这部书,我只认为这个小岛与鲁滨逊的生活太不可思议了。有点太假了,后来我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在某种条件下,我也能完成!或许我会做得更好。最后,我终于理解了和我最初理解全然不同的意义: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再与空有一张巧嘴,而在于其行为。鲁滨逊能活下来,并不是靠一张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是勇敢地面对、积极的探索、勤劳的工作。赵括纸上谈兵的技术可谓登峰造极,但最后死掉正是因为缺少鲁滨逊的精神与经验。大家都知道赵括熟知兵法,却因经验不足而死。所以,这些也就证明了:纸上谈兵是不行的,真正有才之人是靠经验与本领相结合而成的。

如今我才明白:像我这样的人,一天到晚只会空想而不付出实际劳动的人恐怕还不如赵括的纸上谈兵。这样的人是难有作为的。我相信读了这部书的人不论是谁都会为之鼓舞的。

从今天起,我要改掉纸上谈兵的坏毛病。我呼吁那些喜欢夸夸其谈的人:请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它会告诉你如何做“人”否则你会终生遗憾;否则你会错失良机;否则你会永远无成。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2篇

纸上谈兵的道理是一个人不能一味地空谈理论,空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空谈也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来源:文章屋网 )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3篇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 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 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 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长平一带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原定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攻击。白起装着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然后吃掉。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45万人被俘,被秦军全部坑杀在长平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遗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范围广阔,西起骷髅山、马鞍壑,东到鸿家沟、邢村,宽约10公里;北起丹朱岭,南到米山镇,长约三十公里,东西两山之间,丹河两岸的河谷地带均属于重点保护区。

古长平在今高平市城北10公里的长平村。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这里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第一大帝——炎帝就活动在泽潞盆地,逝世后就埋葬在羊头山东南的庄里村,是为炎帝神农氏的先茔。高平三面环山,丹河从北向南纵贯全境,这里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长平之战遍及大半个高平,涉及到的山岭、河谷、关隘、道路、村镇五十多处。距今虽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许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此次战争有关,如康营、谷口、围城、箭头、弃甲院、三甲、赵庄、徘徊等。百里长城(又称秦垒)、营防岭、空仓岭、白起台、骷髅山、将军岭、廉颇屯等许多遗址遗迹尚存。秦军为断绝赵军的粮道和援军而修筑的长城,西起丹朱岭,经关和岭、羊头山,到陵川的马鞍山,蜿蜒曲折百余里,至今遗址尚可见到。围城村相传为赵军被秦军围困处,赵括就死于此地。赵庄村,相传长平大战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赵括死后,当地老百姓将赵括尸体偷回,葬于村北的二仙岭上,为使子孙后代不忘赵国,遂将此地改名为赵庄。成语“纸上谈兵”就是指赵括用兵的教条主义。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4篇

为何赵括勇死而不能避其名臭?

对于相信“天命观”的古人来讲,杀俘不祥深入人心。中外历史上大规模杀俘事件并不多见,战国时秦军长平杀俘40万,楚汉时项羽坑杀秦军20万,是杀俘人数最多的两次事件。

项羽杀秦军全部战俘独留三员秦将,他们投降项羽苟且偷生;而赵将赵括与官兵同生共死,率军顽强地同秦军战斗了49个日夜,并身先士卒,率领赵兵冲击秦军。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真实的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碌碌无用之辈,赵括的父亲赵奢战功赫赫,赵奢的军功章里绝对有赵括的一半。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攻打齐国,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一个月之内,拿下由最擅长守城的墨家弟子把守的麦丘城;公元前270年,赵括向父亲献策,用暗中挑拨的办法,击溃从韩国借道的秦军。长平之战开始时,与赵军主将廉颇对垒的秦军统帅是王,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白起,王改作白起的副手。三员秦将和赵括相比,谁更该遗臭万年?

商鞅变法后,秦军在战斗中都是腰间挂满敌军头颅,以待战后求功求爵;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生灵涂炭,攻占赵国都城后屠城以泄当年做人质之愤,秦国何来仁慈可言?可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却释放了200多名尚未成年的赵军士兵。原来,这并非秦军出于仁慈的善举,而是让他们回去后散布恐惧,涣散赵国人心。长平一役,赵国已是举全国之力,否则这些尚未成年的士兵也不会上战场。赵国精锐尽失,秦国何来多此一举呢?原来,长平之战后的赵将李牧,依旧让秦军头痛不已,军事上无法击垮,不得不采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杀死了这个心腹大患。

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

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秦赵两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强国,但两国的实力对比,绝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秦国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屹立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不断的扩张,在长平之战之前,拥有了大量战略要地,特别是取得渭水、黄河、洛水的航运船后,粮草可以轻易运到中原作战各区域。赵国虽是此时七雄中的老二,但毕竟是春秋三家分晋―曾经晋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无法和曾经的晋国相提并论。因此,长平之战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秦强赵弱且实力悬殊是不争的事实。

赵国采用以逸待劳的打消耗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任用廉颇为将,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名训练有素的将士,运用秦军劳师袭远、粮食运输成本高的劣势与秦军对峙3年。但是,毕竟秦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要供应作战及其他各类人员近50万人长达数年的供应绝不是一个小问题。虽然齐国和楚国等国做出援助的承诺,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并不愿意看到离自己更近的赵国因击败秦军而强大,于是背信弃义,没有提供物资援助。赵国不得已撤换了坚壁不出的廉颇,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

主动出击的过程是惨烈的,结果是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40万赵军被坑杀的说法,和历史将赵括定义为只会纸上谈兵如出一辙。事实上,40万赵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等着秦军过来活埋,这40万人中的大部分是战死的,秦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绝对不少。迄今为止,在古战场长平地区还能挖掘出成千上万具遗骸,这些遗骸有赵军的,也有秦军的。赵国最终灭亡而秦统一六国,让赵国丧失了历史话语权,秦军为遮其丑必然会夸大战果。

赵军损失40万将士看似败了,但当时都城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长平之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20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

战争毕竟不只是战场上武器的较量,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赵国只是曾经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的三分之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取得了全面成功,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支独秀。最关键的是,赵国处于“老二”效应的尴尬之中,其余五国对赵国的忌惮更胜于秦国。试想,如果齐楚两国在长平之战中能给予赵军粮草支持,哪怕在秦赵对峙的白热阶段有一国出兵击秦的话,被坑杀的可能就是秦军而不是赵军。六国如果能利用长平之战的战果齐心协力,乘胜追击,秦国全面溃败并非不可能。这样的机会在长平之战以前有很多次,但长平之战却是最后一次,六国丧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长平之战的结果让赵国和其余东方五国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要不是赵王冤杀了李牧,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还会延后。由此不难看出,长平之战,秦国非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反而元气大伤,秦国并非完胜,赵国并非完败。

富国强军统一才能持久全胜

综上所述,秦赵长平之战并非是通常认为的赵国惨败,赵国在强大于自己数倍而又遭受盟国背弃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战绩,的确不易,这主要得益于赵武灵王时期成功的军事改革。没有这场军事改革,在地势上充当燕国军事肉盾的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命运不会比燕国和韩国强多少,绝不会成为比楚国更令秦国头痛的对手。可以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半个世纪。然而,这场军革终究未能改变赵被秦灭的命运,长平之战赵军先进的骑兵在和秦国传统步兵的较量中也没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抛开战术层面的地形论不讲,从战略层面来看,秦兴赵亡命运的注定向历史昭示,仅仅靠军事改革的成功很难取得持久的全胜。

战争不单单是军事实力的比拼,更是政治的继续,是经济、文化、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仅仅依靠军事改革的成功,仅仅依靠军事实力的壮大,可以胜得了一时,但无法赢得万世。不仅长平之战隐晦地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的德军装甲部队闪击欧洲最终败北,美国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留下至今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5篇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出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哦!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

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鲁班皱眉头——别具匠心

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楚霸王自刎——身败名裂

李世民开言路——从谏如流

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穆桂英挂帅——威风凛凛

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6篇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典故――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自幼饱读兵书,讲起军事上的策略,就连他的老父,那个名将之一的赵奢,也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赵括的军事实战经验却极其匮乏。不过赵王很欣赏他对兵法的了解,于是在他的父亲过世后,将兵权交给了赵括,让他带领赵国的大军同另一位秦国的名将白起一战,赵括自以为自己此战必胜,就立下军令状。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与身经百战的白起相战,注定会失败,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而赵括的家族也差点满门被灭。

是啊,赵括他自幼读兵书,对于书中的知识他父亲也甘拜下风,但是他上了战场却不堪一击。可见,读书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实践却是必需的。

其实,古人一直在提醒我们,实践要远比读书重要。刘彝,宋朝的水利专家,提出了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更是为了实践自己从书中学到的知识而跋涉过千山万水,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突破。

而如今的教育也是如此。课程中,教师不光只教授知识,还会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课的实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实践?

对于我们而言,不光要读课本,更要去实践,因为实践是另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并且是对书本知识的转化。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前人的经验,我们如果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么也就只有前人的高度;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实现知识的突破,达到一种更高、更远、更深的境界。

因此,要读书,更要实践;要学习,更要深思,才能有所收获。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7篇

我的书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那套叫《图说天下》的书。

这套书有十本,作者叫刘德麟,是一位资深的编审,里面介绍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故事我都没听过。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地赵括给赵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争强好胜的秦武王因去搬鼎而失去了性命;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魄力真让我折服;齐桓公因有管仲的帮助而成了东方霸主:崤山之战,秦王不听谋臣直言,全军覆没;秦始皇雄才伟略,可惜缺少治国之才,立国十五年就被消灭;汉武帝派兵五十万荡平匈奴,了却了心头之患;周世宗攻击后蜀而得关中四州,三次南伐尽得江北之地,北伐契丹,胜利在望。可就在这是,周世宗突然病逝,年仅39岁,3年后,960年,后周节度使赵匡胤代周称帝,国号宋,统一南方,放眼望去,仅剩北方契丹。

我感到这本书很好,图文并茂。有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还分为“历史系列”和“地理系列”,这套书定价一百九十八元。正如高尔基说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相信随着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我的知识也就越多。

赵括纸上谈兵范文第8篇

今天,我看完了《史记故事》。从中受益匪浅。

《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我觉得司马迁很了不起,因为他记载了从大禹治水到汉文帝时期的漫长的历史。他告诉了我们无数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大禹治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昏君周幽王,为了讨妃子的欢心,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通过这本书,我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虽然自幼熟读兵书,但不懂随机应变,打仗时死搬硬套,结果打了败仗,成了千古罪人;有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他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修筑了长城,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他为人残暴,焚书坑儒,也是历史上的一个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