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江城子苏轼

江城子苏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江城子苏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1篇

总是感慨于苏轼的一生坎坷,总是伤心于苏轼的一世情缘。十年生死,纵使阴阳相隔,也不能不使苏轼泪流千行。梦魂相绕,相顾无言,无处话凄凉,轩窗梳妆,唯有尘满面,鬓如霜,年年断肠。发妻王弗,是苏轼心中的一大痛楚。王弗二十六岁因病亡故,每年忌日,苏轼都要到她的坟前落泪。我不由想起年轻的苏轼和王弗,勾画出他们的生活图景。一个吟诗作画,一个针织女红,王氏安静谨慎,与生性豁达的苏轼恰是互补。

十年生死。我想到了十六年后在绝情谷等候小龙女不至的杨过,一夜白了头,三天三夜不曾合眼,只为等待他最爱的龙儿。十六年都无法忘怀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最后他终于在谷底找到他最爱的人。可苏轼并没有杨过幸运,他的王弗再也回不来了。

王弗病故后四年,苏轼续娶,娶的不是别人,就是王弗的堂妹――“二十七娘”王闰之。闰之自幼敬佩这位姐夫,姐姐死后嫁给他,也不觉得委屈。她相伴苏轼的这二十六年,是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二十六年。苏轼宦海浮沉,几经升降,她都与苏轼始终同甘共苦,举案齐眉。我总是认为一个人一辈子爱一个人是值得称道的,正如童话里的王子永远只爱公主一个人。然而那只是童话,现实是,公主和王子都已长大,人和人之间会渐行渐远。苏轼写的《江城子》,我想王闰之是知道的,但她没有产生嫉妒和埋怨的心理。为一个人守一辈子,谁也取代不了她的位置,这样的爱,深重而纯粹。

王闰之病故后,苏轼不再娶,只留朝云随侍终老。“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总是不自觉地越过苏轼,想起朝云。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轼的左右,在他最得意时,在他最落魄时,都誓同生死。朝云的生死相随难道不是源于刻骨铭心的敬仰和爱吗?想起他初见她时所作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的聪颖不凡,确实配得上“如夫人”这一称号。

朝云死后,苏轼葬其于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相伴红颜。亦如亡妻王弗,苏轼亲手栽下三万棵松柏,长伴青冢。

读《江城子》,就是读苏轼的一片心。

点评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兴趣;鉴赏力;初中古典诗词教学;应对措施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如同璀璨的夜明珠一样熠熠发光,将文人的诗情与感触,通过整齐的句式和灵动的韵律表达出来。读者在阅读时,被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形象的意境深深感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文学涵养。初中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以下围绕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讨论一下教学方法。

一、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将情感因素注入其中,以积极的情感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就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比如在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描写了一次颇为壮观的出猎,运用了多个典故,抒发了自己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何日遣冯唐”隐隐地表达出自己渴望再次受到朝廷的录用。教师在讲解这首词时,应该先为学生播放朗诵的录音,最好有背景音乐的那种,可以渲染情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刻板的诗词教学中,教师的一般套路就是让学生朗读、翻译、背诵,明确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古典诗词富有的精粹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学生领略到的诗词魅力也极其有限,单一枯燥的学习流程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更不必说兴趣提高了。古典诗词是一种情感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有利于发挥诗词的魅力,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思路的创新

一般的诗词教学以朗诵和翻译为主,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诗词的魅力已经被枯燥的学习所淹没了,兴趣普遍不高。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好教案,教案内容包括:对苏轼的生平事迹的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的修辞手法;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苏轼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出身于书香门第,而且“一门父子三词客”,父亲和弟弟都是著名的词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感情生活中,却有几位妻子一直不离不弃,也是人间感情的佳话。另外,“东坡堤”“东坡肉”的逸事,也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作者感兴趣,是对作品感兴趣的第一步。这首词以出猎开篇,以射箭收尾,开始描绘生活场景,接着笔锋一转,体现杀敌报国的愿望,这种构思可谓巧妙至极,令人出乎意料。教师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张弛有度地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提高效率,保持较高的热情。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阶段是总结课堂教学,找出优点继续发挥。找出不足进行改进的环节。课后反思使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不断优化之中,达到更好的创造教学效果的目的。在鉴赏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以由教师出题让学生回答,考查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找几首风格类似的词由学生自主进行鉴赏,考察学生的迁移能力如何,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是否真正掌握。另一方面,要结合以前所学的苏轼的词,总结苏轼词的风格,苏轼的词是北宋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讲究浩然的大气和磅礴的气势,有一种胸怀坦荡、“天地任我游”之感,同时又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对苏轼的词风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鉴赏苏轼的其他作品时就有了思路,诗词鉴赏也就豁然开朗。

初中古典诗词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鉴赏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教育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经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学习的状态,才能使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宏计.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求其线索[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03).

[2]章淑军.浅谈古典诗词的鉴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3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在仕途上却不甚如意,因此,与弟弟苏辙相隔两地,因此,挥毫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而我从你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收获感动,还有你的豁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个者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你抒发了这样的感慨,虽然能从中读出淡淡的忧愁,但你给我更多的,是你的“不辞长做岭南人”,是你的豁达,当然,还有豪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一游,此词一出,名动天下,你的豪放,是由你的豁达造成的,你开创的豪放派词风,是古今多少文人心目中的至宝,心中纵有剧痛,也被这词风淡淡的抹去了,消逝了,消逝在对百姓的关心中……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为霜,又何妨,持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人说陆游的诗词最凄凉,谁人说岳飞的《满江红》最雄壮,谁人说辛弃疾的《破阵子》最豪放,谁人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忧国?我看不见得,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道尽了天下多少爱国将士的心,那渴望奋勇杀敌之心,在酒后尽吐,虽然这世上容不下他苏轼,可他的这颗心,却容得下整个世界!天对它不公,他还于天的却是宽容!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4篇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它关注师生教与学,把课堂作为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讨、交流,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探究、发现的乐趣,它一直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阅读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提问:这里“一门三父子”指谁?

明确:苏洵、苏轼、苏辙

2.出示课题、作者。

3.简介教学步骤

(投影:了解性阅读一理解性阅读、品赏性阅读*迁移性阅读)。

二、自主、合作、探究

L.了解性阅读,自生发现问题

(1)了解背景

①学生口述:我所知道的相关背景。

②教师点拔:苏轼生活在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写该词是在四十五岁时,已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充团练副使。

(2)整体感知内容

①诵读全词

生听读,感受意境

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课件:“滚滚江水东逝水”)

B、师范背,生体会感情

C、生诵读,了解大意

②整体把握

小组讨论,列出提问(教师巡视,适当提示,然后投影)

上片:所见 大江、赤壁 所想 淘金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涌现多少豪杰

下片:所忆 雄姿英发 所感 功业无成

风流潇洒 人生如梦

才华横溢 早生华发

B、师生讨论,完成提纲(投影)(见上图小字部分)

2.理解性阅读

(1)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用较有文采的语言口头翻译

(学生四人一组自主发现问题、讨论,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2)讨论后提出问题,可能出现的疑问句 师整理,投影)

①风流:英俊的、杰出的;

②樯橹:樯,桅杆;橹,桨。代指船;

③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④华发:白头发;

⑤酹:以酒洒地,以示凭吊;

⑥乱石穿空:乱,险怪;穿,高峭;

⑦卷起千堆雪:卷,狂澜奔放;雪,纯白色的浪花。

3.品赏性阅读,小组合作讨论文流,师生共同探究

师生讨论,研讨以下几个问题:

(1)生回忆描写“水”的诗句

示例:孔子:“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曹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讨论:词的开头三句与以上所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总结)

提示:同学所举各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江水态肆。而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面对江水发出感慨,抒发对往昔人物的无限怀念。

(3)赏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惊”“雪”几个字的妙处,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水石相击力度之大;卷:狂澜奔放;惊:汹涌;雪:白色浪花落。铺写赤壁雄奇液阔的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争中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4)讨论:下片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何深刻含义?(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提示:美人衬英雄,表明周瑜年轻风流;小乔大乔关系,周瑜得孙权信任,能建功立业,这是一个方面。

(5)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中所体现的情感?(小组讨论,形成书面材料,小组间交流,最后教师点拨)

①学生讨论可能形成观点:

观点一:诗句含消极成分,与前文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诗人在身心遭打击时的之词。

②教师点拨:

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矛盾,貌似自解,实乃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洒脱、旷达)

还可以联系苏轼、周瑜两人不同的年龄、外貌、婚姻、职位、际遇等方面思考,不求唯一。

4.迁移阅读,深入探究

展示《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诵读全词,归结该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共同特征,即豪放词的特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提示:从思想的积极、乐观,意境的高远、壮阔,风格的奔放、洒脱等方面去思考。

三、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西悼亡诗 差异 文化根源

悼亡诗,广义的理解是所有对死者悼念的诗歌,都可以称作悼亡诗。狭义的理解是指丈夫对亡妻悼念的诗歌,或妻子对亡夫悼念的诗。中国悼亡题材的诗歌早在《诗经》中就有了,但从潘岳创作的悼念亡妻杨氏之诗问世后,“悼亡诗”就成为悼念亡妻诗作的专称。本文选取了中国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英国诗人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两首悼亡诗。这两位诗人虽远隔重洋、时代不同,但遭遇相似,都以同样细腻的笔触去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又同样都表现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爱情与死亡。两人对妻子的真挚爱情因妻子的早逝,而将对爱妻的深切思念以文学的形式升华为流芳百世的诗篇。然而中华民族和不列颠民族在表达爱情的方式上大不相同,中国人重含蓄、委婉,英国人则奔放、热烈。但两个不同民族的诗人却以同样的文学形式来描写情感。

本文拟通过对两首诗进行比较,探究文本深层意蕴中的中西差异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

一、文本浅层的相思意蕴

首先分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全词充满委婉哀伤的情调。上卷主要通过外部形象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迸发而出,凄哀至极。“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盘结于心,剪不断,理还乱,深沉绵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一人九泉之下孤寂凄清。下卷转入写梦,再次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夜来幽梦忽还乡”,仔细吟咏,不难体味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小轩窗,正梳妆”,既是梦中所见,又是当时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生死相隔,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言万语向对方倾诉;然而四目相视,两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用泪水浑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着作者无限的凄凉之情。梦中情景,何等真切,醒来一切却化为乌有,便又重新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见的深沉的悲哀。正是由于与妻子的情笃,生者的怀念才会那样深沉;才使得《江城子》感人至深。

接下来看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这也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悼亡诗,是弥尔顿所作的唯一的一首爱情诗。他的妻子死于产褥,诗人通过叙梦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她的无限缅怀。此诗一开始,诗人就仿佛看见妻子又重新回到他的身边,“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èd Saint”。失而复得,百感交集的心情跃然纸上。接着诗人使用一个典故,把妻子比作古希腊美女Alcestis。妇女生产在摩西教被视为不洁,而妻子产后却洗涤干净原来产褥的血污,“Came vested all in white,pure as her mind”,心灵与外貌都纯洁如初,像天堂里的圣女。“Her face was vail’d,yet to my fancied sight”,尽管她蒙着面纱,诗人看不真切她的相貌,却实实在在地看出了她心灵透出的美:既温柔贤淑又善良可亲。妻子如清风如袅烟,缓缓地向人间走来。“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d,I wak’d,she fled,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她就要俯身去拥抱自己的丈夫的瞬间,诗人的梦结束了。这一切都只是过往烟云,带给诗人无限的怅惘和绝望。越珍贵越美好的东西,失去后给人的损失就越巨大,而失去这样貌美德贤的妻子,带给诗人的是无比的痛苦和悲哀。从梦中醒来该是天明了,万物苏醒之时,唯有他则独陷于永恒的黑暗之中,再也没有光明、欢乐可言。细细揣摩,回味无穷。这两首作品从字面意义看,所表达的主题是相同的,即都是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二、深层意蕴中的中西差异以及其产生的文化根源

(一)意象选择不同。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如“小轩窗,正梳妆”这一典型特征的生活片断,写出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中国悼亡诗中意象选择的这个特点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中国社会进入父权社会后长期形成重男轻女的风习,后经儒家站在伦理角度用“礼义”给重男轻女这一思想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女子地位下降就成为定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男主外,女司内”在一个家庭中分工而治是非常正常的。女子“从一而终”,对丈夫克尽妇责,夫在家则“入厨下”,“捧箕埽”,“弄机杼”;夫在外则“寄寒衣”;只起传宗接代的作用。“女子无才便是德”,故诗人要表现对亡妻的深情只能作如此选择。

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意象多用幻想、想象性意象。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d from death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究其原因,这是由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西方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能够参与到各种社会生活当中去,所以西方诗人在表达对妻子的思慕之情时,选择意象的范围自然较广。

(二)表达情感的内容不同。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传递的夫妻恩爱深情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互相关心、体贴、爱护,呈现出浓厚的人伦情味。夫妻之间的爱情已转换为一种亲情。“小轩窗,正梳妆”。就是其中一个生动的写照。诗人通过这样一个生活片断,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相互关心、互相体贴的情景。究其原因,这主要源于中国文化和诗教传统,中国伦理型文化影响着诗人。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中国男人的理想追求是治国平天下,“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来是一件耻事”。中国诗教传统是“思无邪”,“乐而不”,“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应该“厚人伦,经夫妇,成孝敬”。在这种氛围中诗人别无选择,只能通过人伦亲情来表达悼亡之情。

而弥尔顿诗中所呈现的夫妻间的恩爱情感,不涉及伦理色彩,却带有、情感色彩。如诗中描写妻子对丈夫“Love,sweetness,goodness,in her person shin’d”,“So clear,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But O as to embrace me she enclin’d”,带有味道。这种色彩主要源于西方人的爱情观。西方人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多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现象,爱情的根源在本能,在,这种本能的欲望不仅把男女的肉体,而且把男女的心理推向一种特殊的、亲昵的、深刻的相互结合”。

(三)传达的情感色彩不同

苏轼的词中传达的是一种悲情――“十年生死两茫茫”,凄哀至极。可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情。所以二三句就自然地迸发出“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思量”,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无时无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进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泉下孤寂凄清。这其实反映了中国诗人与西方诗人在生死观上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诗人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人死犹如灯灭”。死后双方将不可能再团聚,人死去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无可弥补。所以中国诗人对于死亡,情感上是悲伤、沉痛、凄楚,无法排遣,读者亦只能沉浸在诗人的巨大悲痛、深切的哀伤之中。

而西方悼亡诗传达的情感则是“悲”中有慰,痛苦中还有一线希望,相信来生彼世,把乐土天堂看作幸福的归宿。给读者的感受是哀而不伤,情致相对中国悼亡诗来说较为温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诗人悲伤的同时,流露了一种安慰、一份宁静,一线希望。认为妻子死后已升入天国,短暂的生命已上升到永恒的新生,肉体原罪已被冼净。西方悼亡诗这种特点表现了西方诗人对待死亡的看法与中国诗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诗人很少表达出死而有知、彼世亦有乐土的思想。而西方诗人认为死亡与生存之间有连续性,冥冥之间暗有灵魂不与肉体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基督教天国乐土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因而幽明永隔、无路可通的悲惨不及中国诗人那么沉痛,表现在诗歌中的情调也就迥异。

总之,中西方悼亡诗由于各自所受文化传统不同,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特征。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连叔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赵彦春.诗学散论,青岛出版社,2007.

[4]姜志伟,罗德喜,李啸.大学英语点击英美文化.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6篇

2、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姜夔《念奴娇》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5、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8、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7篇

“老夫聊发少年狂”取自苏轼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自勉之词。整首词透露出一股舍我其谁的霸气。给了我们很好的鞭策。

苏轼在《赤壁》里写到,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变换中的,他已看破这俗世的轮回,一切在他那里不过过眼云烟,只要看的这风景,喝的这美酒,日子便是照样潇洒的过下去的。我们还年轻,又何必为了一时失志而怨叹,一时落魄而胆寒。岁月能够白了少年头,我们的心却是经过万般磨练而坚韧不拔的。

年轻是最好的筹码,此时就应该出去赌一把。把这个世界上美的事物都看了,为未来的自己积累点回忆,也不要等到明天,明天从未到来,因为它来的时候,它已经是过去了。趁着云淡,趁着风轻,收拾包裹,去闯一闯,不要留在自己的小窝里。

梦想是飞的翅膀,年轻是梦想的催熟剂。二十年沉默只为一朝腾飞,十年身死只为一朝情难却。

江城子苏轼范文第8篇

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4、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