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1篇

“菩萨”一词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翻译为中文,就是“觉有情”之意,亦即求道求大觉之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著名的菩萨。菩萨的版本不只一个,被广泛应用的版本,乃是出自《菩萨曼荼罗经》。

该经中的菩萨如下:

1、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其出生于古印度舍卫国,从小善根深厚,后随佛陀出家。侍奉于佛陀左右,助佛陀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吉祥”的意思。文殊菩萨智慧超群,故成为司理智慧的菩萨。

2、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司诸佛的智德,普贤菩萨司诸佛的理德和定德。我们在佛教的雕像上可以看到,一般是普贤菩萨骑着白象侍奉佛陀之右,而文殊菩萨骑着狮子侍奉佛陀之左。普贤菩萨誓愿宏深,在华严大会上宣说十大深愿。

3、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可谓中国人最熟悉的佛教菩萨。唐代高僧玄奘将其译为“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悲大愿,以无量方便法门,广度娑婆世界无量众生。

4、金刚手菩萨

金刚手菩萨即是金刚萨埵,也称“秘密主”。金刚手菩萨主司“金刚之菩提心”。佛弟子发起菩提心是修行的第一步,但这远远不够,使这颗菩提心如金刚一般坚固,更为重要。金刚手菩萨还主“烦恼即菩提之妙理”。

5、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乃是虚空藏院之中的主尊,司福德宝藏如同虚空无限之意。虚空藏菩萨主智慧、功德、财富,是诚实和富有的象征。

6、地藏菩萨

地藏王菩萨又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在无量劫之前,曾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深重誓愿。佛陀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之中,详细阐述了地藏王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及与众生的诸多因缘。

7、弥勒菩萨

“弥勒”乃是梵文的音译,中文的意思是“慈爱”。弥勒菩萨出生于古印度婆罗门家族,经佛陀点化出家。在《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中,记载“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处的“阿逸多”就是指弥勒菩萨。因此弥勒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的另一尊佛,也就是未来佛。

8、除盖障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善书;出版;宗教;社会和谐

中国古代的善书(也称劝善书)主要源自秦汉时期,宋元朝展较为迅猛,明清之际善书出版达到辉煌阶段,其数量估计10万种以上。善书融儒道释和民间信仰为一体,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实际上是道德教育的通俗读物。它们不仅在中国流传,还远播东南亚、日本,影响广泛。

一、劝善惩恶,以公益为日的

善书实际上是古代道德教育的教材,它们大多宣扬行善积德,强调行善可以正己化人,得到现世的福、禄、寿等,而且能得到神灵的佑护,万事亨通,甚至可以进入神仙世界,免遭地狱之苦。有的善书如《玉历宝钞劝世文》,专门列出善的种种行为以及将得到的福报,其中有关修身立命的劝条包括:孝、敬、忠义、守、忍、端、方、仁、厚、不骄不诈、不贪不慎、不欺不罔、不邪不、相亲相睦、同善同诚、化己化人、好道好义、广劝广行、无非无是,主要为儒家的伦理思想。有的善书如《警世功过格》《十戒功过格》等,专门列出作恶会得到什么惩罚,在《太微仙君功过格》中有这样的字条:救有力报人之畜,一名为十功;救无力报人之畜,一名为一功。人们通过诸如此类的警语,便于在生活中随时检视自己的行为。许多善书劝诫世人爱惜生命,爱惜环境,敬惜字纸,不盗窃,不邪,否则将殃及子孙,等等。这对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民族美德均有一定价值。

古代劝善书出版不为牟利,主要是一种公益行为。很多善书的刻印者明确声明,如果将善书作为商品出售,将受到追究,且对自己的“功德”有负面影响,以此威慑人们不要将善书作为牟利的手段。很多善书因免费发放,大多置于人们常去的地方,如码头、茶楼、饭店、集市、科场、寺庙、道观、宗教用品店等。

二、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

“五经四书”等中华经典主要面向读书人,古代善书的读者对象则主要为底层民众,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因为要面向大众,所以编者在编写善书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尽量通俗易懂,通过故事来讲解道理。庐山东林寺印、宋代王日休撰《龙舒净土文》,尽管时隔近千年,现在读起来仍然浅显易懂,不像一些儒家经典那样晦涩。此外,善书表现形式多样,有诗歌、谶语、小说、对话、歌谣、演唱、图解等体裁,非常便于在民间口头流传。很多不识字的民众,从别人那里听到善书相关内容后往往深信不疑,进而对自己的终生信仰产生关键影响。现在人们口头上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言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善书影响的遗留。

古代善书有的署有撰写者的真实姓名,如《朱子家语》《了凡四训》(袁了凡撰),这类书多为儒家善书。道教善书大多假托神人的口吻撰写,如《太上感应篇》(成书于宋代)就是假托太上老君口头训导,《文昌帝君阴骘文》(成书于明代)假托文昌帝君之名撰写,《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成书于清代)是假托关羽之名撰写。上述三种善书合称“三圣经”,在社会上流传最广。

三、功利色彩鲜明,鼓励翻印

在古代社会,老百姓面对天灾人祸,往往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趋吉避凶、追求福报是普遍的诉求。善书大多顺应人们求福、求寿、多子、求官、求财的心理,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善书宣扬只要行善积德,就可使本人和家人获得现世福利,得科名、长寿、好运、财富等,还可以荫及子孙,概言之,只要行善,几乎可以得到任何人们想要的东西。因善书中很多故事集自各种史书、杂记、方志、民间传说,地名人名都有,让人不疑。很多人受善书的影响,不仅严格约束自己,而且多行善事,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助印善书,对社会风气有不少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否认,一些善书中的很多故事荒诞不经,含有迷信的成分,

另外,善书鼓励翻印,大部分善书会在最后标注“欢迎翻印,以广流传”相关字样。按照善书的编写逻辑和目的,民众翻印善书,可以减少自己所犯的错误、罪过,给后人积德。为此,很多人节衣缩食也要翻印善书,以求福报或解脱。

四、字号、装帧注重读者阅读便利

古代善书考虑到读者的年龄较大,字号选择很讲究,有的全文都用特一号字、二号字,读起来很轻松,很人性化。如正定临济寺翻印明代永乐内府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其正文比现行初号字还要大,疏朗大方。对于生僻字,善书往往加注拼音,便于读者阅读。

不少古代善书版式设计精美,这从当代翻印本也可略见一斑,如正定临济寺版《顿悟入道要门论》,采用双色印刷,二号字,和古代线装书字号一致。该书黑色字体下衬浅黄底色,加上棕黄色竖排丝栏,书的切口仿古线装书鱼尾装饰,匕下鱼尾中间除了书名,还有浅淡的龙纹图案,颇赏心悦目。一些佛教善书还图文并茂,如书前一般都会有释迦摩尼像,意为读者只要打开善书见释迦摩尼像就会动善根;书后有韦陀(又称“韦陀天”)像,他是一位护法神,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善书印韦陀像,意为有韦陀护持,助印者、读经人会得到保护。

善书封底有时印有“回向偈”。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回向”也称“转向”“施向”,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也就是将自己的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粲。编者、助印者刊印回向偈说明他们怀菩提之心,将印经等功德转给大众,以期渡众人去往极乐世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无私奉献”。密宗、禅宗、净土宗各自有自己不同风格的回向偈,种类繁多,如“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五、官方、宗教机构组织出版

古代善书的出版机构有官方组织、宗教组织、民间人士等。善书因劝人们行善,有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亲自下令编写善书,给与资金支持,地方官府也支持善书的编撰出版。如宋理宗曾为《太上感应篇》题辞,宋真宗赐钱刊刻。明代官方敕撰的善书多达56种,包括《女诫》《祖训录》《辨奸录》《孝慈录》《教民榜文》《古今烈女传》《仁孝皇后劝善书》《为善阴骘》《女训》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朝顺治皇曾为《道德经》作序。顺治皇帝将原来的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下诏刊行,赠给群臣,并出版了《御注道德经》等善书,此外,康熙时期的《圣谕十六条》、雍正时期的《圣谕广训》等善书同样风行一时。

宗教组织是善书出版的主要机构,也是善书出版资金的主要来源。宗教组织用募集的善款刻印善书,儒道释和民问信仰机构都刊印了数量巨大的善书,如儒家的《孝经》《烈女传》,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佛教的《金刚经》《心经》《普门经》等。社会贤达一般是社会道德的模范,他们很想教化影响社会,翻印善书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他们往往合家财刊印善书,免费发放。

普通老百姓为求福报,往往自发捐钱为善书出版提供资金。善书编撰者或出版者编好书后,通常会向民众宣传捐款刻书印书的好处:刊印劝善之书,可以百世劝人行善,功德无量,善书流通有12大福报:消灾、愈病、平安、富贵、康乐、聪慧、善美、幸福、和平、长寿、善终、超脱(超凡入圣而且脱离轮回)。有些人干了坏事,心有不宁,为了悔罪,通过赞助刊印善书,也可获得心理安慰。

六、当代善书的出版发行

时过境迁,当代善书原创作品较少,大多为翻印古人的著作,有的原版影印,如正定临济寺翻印明代永乐内府刻本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有的重新排版,如庐山东林寺印制的宋代王日休著《龙舒净土文》,也偶有近现代高僧大德如印光法师、星云大师、净空法师所著善书出版。

当代善书大多按内部出版物通过申请内准字出版,但也有不少善书出版者不申请内部出版物号直接付印、发放,如何理顺当前善书出版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少善书出版者认为,因是免费发放,所以不需要书号,于是自行出版。按照国家规定,即便免费发放的图书也应该申请内部出版物号。按说内部出版物,只供内部交流,不能广泛发放,但善书又确是广泛发放的。按理,善书应被视为正式出版物,应由国家正式批准的出版社来出版,而不应该由寺院等宗教组织或个人出版。但是,如果要国家正式出版社来出版,则可能违反了善书出版的原则,出版社要盈利,而善书出版的公益性决定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再者,出版社人员可能对善书出版不感兴趣,不利于善书出版。一些寺院本来也想申请在出版社出版善书,但是因出版社收取的费用较高,只好自己找公司制版、印刷。这些做法在法律上都是有瑕疵的。

苏州弘化社应是全国最大的善书出版机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该社出版的善书。因有固定的编辑团队,其出版的善书质量较高,如《地藏菩萨本愿经》(经折装)制作十分考究,封面用绢包封,书名烫金,字号硕大,全书正文都是小初号字,纸张为90克蒙肯纸,淡淡的黄色,十分悦目。苏州弘化社的善书印制量较大,仅常年印刷的就达200多种。此外,南京栖霞寺出版善书数量虽不多,但很有特色,主持隆相法师将自己写的《金刚经》制成镂空字,让信众抄写。他们出版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十分精彩:深蓝色封面,双线书名框和书名全部烫金;正文部分全部为2号字,并加注拼音,纸张为100克蒙肯纸;封底一朵祥云之上立有栖霞古寺合利塔,外加一个佛光圈,下面是“栖霞古寺”四个字,图文全部烫金,古色古香。当代善书编印者往往在书后附印地址、电话、电子邮箱、账号等信息,一旦有人想助印善书,便可以与他们联系。苏州弘化社的善书就付有地址、邮编、电话、网址等内容。

地藏菩萨本愿经范文第3篇

因此,现代人精神上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可归结到一点:即自我的失落。自我的失落有来自客观原因者,如上所说,现代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使人们沦为机器的奴隶等。此类由外力加身所造成的表层的自我失落感是比较容易调整和弥补的。但是,大量的自我失落却是来自主观的原因,如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环境下,许多人沈溺于物欲的追求而不能自拔,甘愿使自己沦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由价值取向所造成的深层的自我失落感是很难找回的。

现代人精神上最严重的病症是自我的扩张。由于现代科技、现代经济和现代政治的发展,社会给个人提供了优于以往的自我发展的更多可能和广阔场所。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个人应当充分利用这种环境和条件来为社会、为人类作更多的贡献,以完善自我的人格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离不开群体的,自我只有在为他我的奉献中,与他我融为一体时,才会领现出自我的存在和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但是,当今世界上信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者还大有人在,这些人把个人、自我看得比群体、他我更为重要,把人个、自我放在群体、他我之上。他们主张以个人为中心来进行自我设计,把自我扩张到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一味地追求自我欲求的最大满足,甚至认为,只有如此才是人生的真实价值,才是自我的完全获得。其实,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我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到头来,他却将由于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恰当位置,而成为真正失落了自我的典型。

如上所述,造成现代人精神上的原因是众多而复杂的,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只有从多方面去着手医治才能凑效。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造成现代人精神上病痛的众多客观原因,归根结蒂又是由人类自己一手创造的,它是与人类对自我的某种片面认知和追求分不开的。因此,许多客观环境的治理,实际上也还是离不开对自我的某种片面认知和追求的纠正的。例如,就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严重危机来说,从现象上看是由于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索取,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以及大量有害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而造成的。因此,如果把对自然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改变为计划性、保护性开发,加强对有害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积极治理,是可能取得改善当前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定效果的。但是,这样的治理显然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追根究蒂,造成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无限度放纵和追求。所有不顾后果地疯狂攫取自然资源,并且肆意加以挥霍浪费,都是人们无限度放望追求的结果。所以,人类如果不能从限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入手,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潜伏着的、未来的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人类生环境的根源,同时也是不可能真

正解决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从这一角度看,治心比之于单纯的治物,应当说具有更重要和更根本的意义。

在这方面,佛教对于医治现代人精神上的上述病症和痛苦是大有裨益的。

佛教认为,有三种“心”是导致人类精神痛苦的主要根源,即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亦即所谓的“三毒”。人类身、口、意等的一切恶行都是从此而产生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嗔怒是对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们逐欲不止,争夺不已,偏执不明,而永远不知解脱若难的真正道路在那里。佛教要人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嗔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嗔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

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清净本性的迷失,这才是真正的自我失落。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个人来讲,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那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的去的?因此,暂不谈四大、五蕴皆空之佛法第一义谛,而即此世谛俗语中亦可显见,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佛教以清净本性为自我的真实不虚。大乘佛法主张当色即空,而经断灭空、离色空为戏论。因此,佛教并不否定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类必需要的物质生活。它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沈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归根结蒂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则完全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当随时施散,还之于社会大众,以改善社会大众之生活。大乘菩萨戒首戒“为欲贪求”,“自赞毁他”,再戒“性悭财”,见贫苦现前而“不起哀怜”和“不给施”(1)。而在大乘佛教实现佛道的六种德目中,亦以施波罗蜜为其始(其中又以财施为始)。这对于那些因追逐物欲而失却自我者,诚可谓是一付对症的有效方剂

佛教以慈悲为怀,献身众生,不惟自度,更以度人为己任,乃至不弃一阐提人。佛陀深感众生之惑于,沈于苦海,因而起慈悲心(2),发愿誓欲“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3),度尽无边之众生。乃谓,有一众生不得超度,誓不成佛(4)。相传,佛陀在降生时,周行七步,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言:“天上天下,惟我为(或作“独”)尊。”不少人都很喜欢称引这句话,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了这句话的真实含意呢?有的人甚至把这句话当作个人至上、自我中心来理解,这是与佛陀本意根本相连的。佛陀所谓之“我”,非一般人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而是超越了生死利害的真实之“我”。所以,佛陀在说了“天上天下,惟我为尊”这句话之后,紧接着即说:“三界皆苦,吾当安之”(5),“此生利益一切人天”(6)。这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惟我为尊”,是在利益一切人天的行为中,亦即在为群体的献身中,体现出来的自我之存在和价值。唯其如此,才能获得为世所尊、真实的“我”,获得充实、自信的人生。而以个人身心欲求为中心的妄执之“我”,则把自我封闭在自筑的牢笼中,整日价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终陷于空虚、盲然的人生。因此,佛陀这种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和崇高境界,诚堪现代人积极效法与弘扬。

俗话说:解铃尚需系铃人,心病还要心来医。由自我所造之病,当由自我除去之。然而,对于人来说,要真正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则诚非易事。人作为万物之灵,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大而至于外空星系的宇观,小而至于量子真空的微观,在今天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并且对于进一步地去认识它和把握它充满了信心。而与此相比,人对自我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认识,则还相当肤浅,愚暗不明。至于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来自觉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更是难之又难了。

如上面提到的,人类自己创造的现代高科技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同时也成了控制和支配人类自身的一种强大力量的问题,就是一个如何来认识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人类自我的问题。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人在经过了与自然界的长期艰苦斗争后,认识了自我的力量,并且一步步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去改造自然界,使之为人类服务。所以在今天,人类有力量征服和统治自然界,已是不容置疑的一种人类自我认识了。可是,当我们自问一下,人类是以什么样的意愿和目的去改造自然界的,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等等,那就不难发现,其中有着不少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却导致了人们把自然界与人类自身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主宰,把自然界看成是任人支配的一堆死物。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都将受到自然界在不同时间、不程度上的报复。所以,恩格斯(FriedrichEngels)在一百多年前就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得意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他例举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人类封于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它的第一步确实能达到预期的结果,可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就可能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而且常常正好又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给取消了。然后,他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一一相反地,我们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一起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中。”更值得人们回味的是,他还进一步指出,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不仅感觉到而且还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从希腊古典时代崩溃以后在欧洲所发生并在基督教义中最高度形成的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此外,他还说:“如果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的劳动才学会估计我们生产行动比较远的自然的影响,那么我们想学会预见这些行动的较远的社会的影响就更要困难得多了。”(7)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又比恩格斯前进了多少呢?又能自制到何等程度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大踏步发展,人类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灵魂和肉体的隔离和对立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加大了;人们须要考虑的已不仅是自己生产行动所产生的的较远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影响了,而是近在眼前、刻不容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影响了。这一切都是由人们对自我力量的片面认识和对自我意愿的盲目推行造成的。由此可见,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关键在于人类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自觉的控制。

在现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相互之间的隔离和对立,常常更甚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往往也更为复杂和困难,不过在一般情况下,首先正确认识自我和自觉摆正自我同样是关键之所在。每个人生活中的苦乐是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对造成个人生活的苦乐是有重要影响的。但同时也必需意识到,自我在造成个人生活的苦乐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除了遇到某种个人完全无法与之抗衡的天灾人祸外,自我是有相当多的主动和责任的。然而,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遇到一

些烦恼或痛苦时,大多是推诸客观环境,怨天尤人不已,而很少有人能反躬自省的。其结果则常常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不仅摆脱不了原来的烦恼或痛苦,甚至会带来更多新的烦恼或痛苦。其实,在许多情况下,烦恼是自寻的,痛苦是自造的。现代人的自我失落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无节制地放纵自我和盲目依赖物质手段造成的。因此,就个人来讲,由自我入手,通过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来摆正自我,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作用,是解除烦恼或痛苦的根本方法和途径。

佛教教人“依自不依他”,“自性自度”,就是要人们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用自我的力量来解脱自己的烦恼或痛苦。禅宗六祖慧能尝言:“不是慧能度善知识,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又说:“自性不归,无所无处。”“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8)这些强调人们自作主宰的教导,正是现人最需要的精神修养方法。不过,即要自作主宰,就要亲自感受一番,体味一番,借他人之口是无法填饱自己的腹的。南宋开善道谦禅师在其友人宗元告诉他,别的事我都能替你,唯有“著衣吃饭,拉屎,驼个死尸路上行”,这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9)一番话的启发下而得悟的公案,是很值得人们咀嚼的。再则,既要自作主宰,就要不畏艰辛,经受磨练,真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争(怎)得梅花扑鼻香。”(10)没有这两条,“自性自度”的修养方法则将是一句空话。

所谓认识自我,并不是孤立的就自我对自我的认识,而是在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等相互关系中自我的认识。《金刚经》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只有以平等心去认识自我,认识众生,认识万法,才能泯灭分别心,破除执着见,克服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分离和树立,而融自我于他我、群体之中,得自我之大解脱。佛教精神是很符合现代人精神需要的。

(1)《菩萨戒本》(玄奘译)说:“若诸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义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名即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2)《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中说:世尊“所以感伤群生耽惑,沈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济之。”

(3)“拔苦”是“大悲”,“与乐”是“大慈”。《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卷二十七《释初品中大慈大悲》)

(4)相传地藏菩萨曾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5)语见《修行本起经》卷上“堕地行七步,举手住而言: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

(6)语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即便堕莲华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无量生死于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

(7)以上均引自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自然辩证法(DIALETIKDERNATUR)》一书的第145-146页。

(8)引自敦煌本《坛经》第21、23、31节,据菲利普·扬波斯基(PHILIPBYAMPOLSKY)整理本。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