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定风波

定风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定风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定风波范文第1篇

“啊?!”我连忙跟着她到教室里一看,果然,班上的学生三五成群地或坐或趴着,男生们个个沉默不语,女生们个个泪眼盈盈。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埋怨,都怪学校,要拆班不趁早动手,等学生都在原班报到了,才宣布拆班学生的名单,这样不是让他们经历“生离死别”吗?这也让我这个新组合班的班主任难做啊,一上任就遇到个丧气局面。

气可鼓不可泄。一个新组建的班级,如果刚开始就在集体中弥漫着失望悲伤的局面,这对后面班集体的形成是很不利的。

怎么办?

灵机一动,我便说:“我知道大家都舍不得原来班上的同学,伤心也是难免的,这恰恰说明咱们五年(8)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心地善良,有情有义的好学生。”

认同和赞扬的话,先拉近了第一次见面的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咱们班是非常有特色的。大家从不同的班级来,各有各的优点,可以说是‘身怀绝技’,有的是少林派的,有的是武当派的,哦,还有的,是峨眉派的……我们这里可以说是武林大会。”

几句玩笑话,孩子们的脸上缓和了许多,有的同学已经忍不住笑了起来。

“其实,大家可能没有发现,来咱们这个班的一大好处就是,你的朋友更多了!”

“你在原来的班级已经有许多好朋友,这下子到新的班级,又能认识许多朋友。试想,到了明年毕业的时候,你要比原来班上的那些同学,多拥有一倍的朋友啊!这是多么划算的事!”

开始慢慢地引入正题,引导学生看到一件事情好的方面。孩子们都已经被我的话所吸引,认真地听我替他们分析“好处”,我连忙趁热打铁,深入剖析。

“在同一个年级中,认识的同学多是大有好处的。别的不说,就拿借课本来说吧,突然遇到老师临时调课,比如说要上音乐课,那你原来班上的同学呢,肯定急得团团转,因为他认识的同学全是同一班上的。可是,因为有了你,你的朋友有救了!他只要找你,就可能借到需要的课本。不过,也有个‘坏处’!那就是——”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卢老师也担心啊,一下子来找你借书的人太多,你突然变成万众瞩目的明星,衣服会不会被扯裂了呢。”

想到自己“偶像”级的待遇和那种好玩的场面,好些同学“扑哧”一声笑了。我继续描述。

“你自己借书,那就更方便了。既可以到原来的班借,还可以打听一下,哪个班的同学有带课本,不管一二三四五六七哪个班,你就从咱们班上带一个‘中介’过去,准借得到,那简直叫‘手到擒来’。”

这时再看班上坐着的孩子们,那真是眉开眼笑“愁何在”。一见军心安定,我松了一口气,开始打量班上的情况。这一下,又发现了新的问题!

原来,这些孩子是在原来班级宣布了拆出来的名单后,结伴走来的,来了后就各自为政,和原来班级的坐在一起,所以教室里看起来东一伙西一团的,像是各班派来的“使节团”,教室成了“东交民巷”。

这怎么行呢?旧的小团体没有打破,新的班集体就无法顺利成型。可是,直接下命令显得粗暴,再说孩子们也不可能理解不能和原来班级的同学坐在一起,那又该怎么坐法。

这时候,一个常规工作就要马上进行——安排座位。

我用了多年班主任工作磨炼出来的老办法,先男女分开,按高矮排成两列长队,然后再请视力不佳的同学举手,往前调整若干个位次,接下来男左女右地从前往后依次入座。三分钟不到,全班同学已经各就各位了。

身边不再是原先熟悉的同班同学,孩子们都坐直身子,期待着新的开始,一个新集体的面貌正在呈现出来,我高兴地环顾着教室,满意地点点头,开始各项班级事务安排。

【反思】城市里,许多优质小学的班级学生数“爆棚”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领导对此也颇为头疼。除了严把入口控制招生人数之外,“拆班”——到高年级后从各班中抽取一定的人数,创建成一个新的班级,也是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更因为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提高教学质量而皆大欢喜。因缘际会,我曾经连续担任了几届这样新创建成的毕业班的班主任,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开学的一周是至关紧要的,孩子们突然离开熟悉的班级和同学,心里难免有落差,就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正如苏轼的词《定风波》中所说的“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是创建新班级首先要解决的事。

一见面,先谈新班级好处,让孩子们对拆班这件事有个良性的心态;再及时地打散原来的小团体,通过排座位这种“地缘战略”手法,促进新的集体关系的形成。在教室里,前后左右的同学就像“左邻右舍”一样,是更容易认识和亲近的。果然,没几天,孩子们就和新的同学熟稔起来,有事没事往原班级跑的现象迅速减少。下课后,他们开始围着我、围着新的老师问这问那,和新同学们一起玩。心理上的不适期平静地过去了,在新的集体中,他们找到了认同感。

定风波范文第2篇

关键词:柳永词 市井意识 定风波

柳永是宋代词坛大家,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处,皆吟柳词”,意思就是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在传唱柳词。可见,柳永的词在他所处的时代就得到了最广大人群的喜爱。文人骚客喜爱柳词,这不必说,因为他们有文化,会欣赏。那么在北宋那个时代,没有接受过多少文化教育的普通的老百姓为什么也如此钟爱柳词呢?原来,这是因为柳词中相当一部分作品体现出他同时代的其他大词人都不具备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市井意识。

1 柳词市井意识形成的原因

1.1 社会原因:市民阶层的兴起是柳词市井意识形成的基础

“市井”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文学作品中的市井意识,就是站在市井众生的角度,描摹市井风情,抒写市井情感,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的一种意识。

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都是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即“市”、“坊”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到城市,彻底打破了“市”“坊”的界线,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如当时最繁华的城市——首都东京,拥有100万人口,市民社会已相当发达。就使北宋的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城内还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有娱乐场所“瓦肆”;在北宋年间还出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代表——“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信用货币。总之,北宋时期创造了中国封建史上商品经济的一次顶峰。而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使得社会中较低阶层浮上水面,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对象。

柳词的市井意识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做为一个市民文学家,柳永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都市化和商业化的时代氛围中,走上文学舞台,历史性地承担起歌咏市井人物的生活与情感的重任。

1.2 个人原因:柳永的个性和才华是柳词市井意识形成的决定因素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其人生命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柳永虽然出身官宦人家,饱读诗书,但是和同时代很多严谨的文人士大夫相比,柳永的性格更加任情和放纵,这直接导致他仕途坎坷,一生潦倒,始终没有进入当时的主流社会,而是长期混迹在市井百姓之中,即使做

官也是沉沦下僚,这正是柳词市井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北宋是一个非常崇尚读书的时代,而且柳永出身于世代书香的仕宦之家,他的祖父柳崇是儒学大家,五个叔叔和两个哥哥都是进士出身,有的还做到礼部侍郎。有这样良好背景的柳永,本应该按部就班地如家人希冀的那样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融入上流社会当中,可是从19岁起参加科举考试,柳永屡试不第,直到47岁才考中进士,勉强做过几任小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柳永的任情和放纵,以至于将大把的时间花在了秦楼楚馆与歌妓们的厮混当中,影响了他的仕途前程。

由于市民阶层的崛起,宋代的妓业极为发达,而且在大城市中已没有夜禁,这些妓们遍布城内外东南西北,而且可以通宵营业,成为了各个繁华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道风景。柳永往来于歌妓乐工之间,由于他才华横溢,既精通音律,更擅长辞章,歌女一经他给作词包装,马上声价十倍,因此一时间更如鱼得水,声名大躁。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柳永接触最多的是社会底层的歌妓和乐工,而且和他密不可分的们,基本都是市妓。对于妓的划分到了宋代已经有了明确的标准,一般被分为官妓和私妓。所谓的官妓,即是指所有编入乐籍的,依据官妓的活动社区和服务对象,又可分为宫妓、地方官妓和市妓三类。市妓是官妓中的一种,是指入籍的市井,她们公开活跃于各繁华城镇,虽然有时也要为官府服务,但主要服务对象是市民阶层。因为她们活动于市井之中,所以唱的曲子词,也大多不太讲究士大夫歌词里的那种含蓄的手法、诗意的境界,一般是比较直白,比较通俗,是市井间的流行歌曲。特别是由于市妓声色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她们的曲子里少不了男欢女爱的内容,而且是大胆地、不加遮掩地唱出来,这对于擅长遮蔽之功的文人士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而对于一直混迹在底层社会中的柳永来说,对市民阶层的欣赏口味非常了解,所以柳词和当时的士大夫之词比较起来,也不知不觉地迎合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角度,体现出鲜明的市井意识。

2 从《定风波》看柳词的市井意识

柳词活色生香地反应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思想情感,反映着市井阶层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柳永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浓郁的市井意识,其中以俚俗词代表作《定风波》最为突出。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朵,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词表现出来的几个特点。

2.1 内容上:表现市井阶层女子“讲求实际”爱情理想

在宋代,儒家文化培养出来的贵族淑女的典范,应该是温柔敦厚、端庄稳重、娴雅含蓄、深明“大义”,也就是要支持自己的丈夫去求取功名。很显然,这首词表现的绝对不是一个贵族女子的心声,而是一个“讲求实际”的市井阶层女子的心声。较之于贵族妇女,北宋市井阶层女子更愿意享受长相厮守、卿卿我我的实际爱情。贵族妇女希望自己的丈夫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而且在这首词里体现出的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否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井阶层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2.2 情感上:抒发市井阶层女子大胆、炽热的爱情追求

这首词描写一位市井阶层女子的相思别离之情。词的表达非常大胆、直露。上片写自新春以来思妇没精打采,疏懒厌倦的情绪和神态。“无那”一声长叹,点出原因所在,只恨薄情人一去,踪影全无,连书信也不捎回一个。下片展现思妇的内心活动,她后悔当初不把情人的马鞍子紧紧上锁,把他留在家中,让他坐在窗前,给他些纸张笔墨,温习功课,自己整日陪伴,方不至虚度青春。全词铺展闺房生活细节,体现市民女性炽烈的爱情追求,非常真实坦白,不讲究文雅而只求畅快淋漓、一泻无余地发泄和表露真情。从这一角度看,柳词相当典型地体现着市井阶层“以俗为美”的追求感官刺激的嗜好。

2.3 语言上:使用市井阶层喜闻乐见的俚俗语言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将柳词的明白平易与白居易的诗相比。柳词语言浅近通俗,这首词更是明白如话。词中多处出现北宋当时社会生活中使用的口语,如“恁”、“怎”、“争”、“伊”等,俗则俗矣,但是非常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非常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体现着市井阶层的审美需求。

2.4 表现手法上:运用市井阶层易于接受的“铺叙”和“白描”

北宋的士大夫词普遍讲究“雅正”,就是表达情感要委婉含蓄、语言要清新典雅、格律和谐谨严等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士大夫写词务必要运用寄托、比兴等各种表现手法,需要读者左思右想才能明白内中深意。相较于这种风格,柳永的这首闺情词舍去景物描写,用直来直去的表现手法,以女子口吻娓娓道来,抒写人物内心情感,明白而家常,淋漓尽致。这种表现手法既是“白描”,也是“铺叙”,而“铺叙”正是柳永首创的“慢词”典型的表现手法。

这首词读到这里,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北宋市井小民的生活气息,体会到了他们内心的爱恨情愁。柳永的这些词用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和表现方式,着力表现市民阶层熟悉和津津乐道的人物、情事,成功地照顾了大众口味,表现出浓郁的市井意识,自然备受市井阶层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马春焰.略论宋代妓昌盛之概况——以官妓中的市妓为例 [J].剑南文学,2010(8).

定风波范文第3篇

在语文课上偶然读到苏轼的《定风波》。以前倒也曾看过,但没有什么强烈的感触。我有一种评价一首诗词之好坏的方法,就是吟诵几遍看能记住哪一句,没想到,才看过一遍,这首词的上阕便深深地烙在心上,挥之不去。仔细品味越觉得和这首词意趣相投,以至于一中午都在心里默念这首词。我不敢说自己饱览诗书,但是好词也是见过不少的,但像《定风波》这样的很少见。在被这首词迷醉之后,我还留下一联:“读遍靖节三百首,不及东坡定风波。”陶诗我虽然读过不少,但当然远没有达到三百首这个地步,说读遍未免有大放厥词之嫌,但这也确实说明了我有多喜欢这首词。陶诗可能更像一盏碧螺春,有色无味,一口入喉,唇齿留香,却并不对我的胃口。这首《定风波》恰似一杯烈酒,少饮辄醉,酣畅淋漓,那种洒脱心绪直抵我心,与我性情一拍即合。

现在我来分析一下,到底为什么这词深得本人赞赏。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个“莫”字,便道尽了诗人对“穿林打叶声”的蔑视――或者说无视。一股豪气荡胸而出:你“噼里啪啦”地响,不过是虚张声势,我根本不放在眼里!换作日常情景:写了一首诗,大家一看,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我自一把夺过,我写诗是为了我自在,用不着你们品头论足。我认为它好,那就比李白的诗还好;我认为它差,那就还不如首打油诗。我的诗是我精神世界的造物,它首先要符合我的价值观。第二句“何妨吟啸且徐行”,低吟长啸,快活自在。常年生活在都市,都快忘了恣情长啸是种怎样的自由。如果我快活地低吟长啸,自然会有路人投来异样的目光。人的本性被压制,就永远达不到真正的大自在、大洒脱。想象一下,苏轼在大雨滂沱之下,不但不是抱头鼠窜、狼狈躲雨,反倒是昂首阔步,快活地吟啸――于此,那穿林打叶便更加不值一提了。“竹杖芒鞋轻胜马”,我也有过在雨中“发疯”的经历。那时正值夏天暴雨倾盆,我猝不及防被全身打湿,正想找个地方避雨,转念一想,反正全身都湿了,还能更湿吗?而且是大夏天,不怕冷出病来,便抱定一种无惧风雨的心态,在雨中闲庭信步。正是那次经历给了我感受这句词的基础。什么是芒鞋?芒鞋就是草鞋,一层做鞋底,几根草绳缚住脚背和脚腕――比凉鞋还凉鞋,脚可以与大自然有个最充分的接触(大部分都露着)。人的皮肤不似布帛,水一打湿就得晾上半天,泥巴脏了脚,没事,一洗、一擦,又是干爽如初。人又不是鸟,怕羽毛被雨打湿,咱们天生不应该怕雨,雨水过身,很快就干了,那大雨能奈我何?果然苏子下一句就是“谁怕”,这就是我们的共鸣:谁还怕雨?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把上阕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大雨你下吧下吧,关我啥事,我自“徐行”过“平生”。这时,无论作者还是读者,灵魂都会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因为雨就不单单是雨了,它可以是周练上的红叉子,还可以是来自某人烦人的碎碎念,还可以是某人鄙视的眼神……总之,雨就是不快,就是一时的烦恼――但那又如何?烦恼过我心正如雨滴过我身,“一会儿就干了”,谁还会怕“雨”?

再看下阙,“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个我也有感觉。晚自习紧闭门窗,那个滋味真是令人头昏脑涨、迷迷糊糊,一加一不知怎地就算成三了。一下课,走到二楼,推开厚重门帘,寒风扑面,真个有一种闻了薄荷的感觉,只觉得浑身无比的轻松畅快,一晚积劳一扫而空。这样看来,料峭春风倒是比“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好太多,因为暖风“熏得游人醉”。天天吹着暖风,只怕酥了骨头,软了筋肉,丧失锐气,昏昏沉沉――这还提什么“徐行”啊!所以料峭春风也是必不可少,大自在不是,孔老夫子不是也加了个“不逾矩”吗?料峭春风让你在精神洒脱之外绷紧肉体――以此维持自由翱翔灵魂之翅膀的有力。“山头斜照却相迎”,雾散云收,雨过天晴,虽然夕阳西下,但仍然能够给予诗人一点暖意,但这个暖意其实和“暖风”是一个性质的,钝化意志,和寒雨一样都是心路坎坷的象征。这个暖风代表着一些得意、一些满足。但是真正的大自在不但需要看淡百愁千伤以抵抗逆境的能力,更要有把浮名看淡,不为俗世所羁绊的悠然――这就是寒雨暖风的真正意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过浮沉一世,心路浩荡、漫长而又坎坷,回首望去自己曾经的挣扎、努力、奋斗、洒脱……不知不觉便完成了灵魂的最后一次飞跃,达到“无”的境界。佛说,万法由心生,自在皆是空。当什么都看淡时,你会发现万物都顺眼了起来――改变不了外物,我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当你不把坎坷看作坎坷时,坎坷便都消失了。摊开手掌,睁开双眼,便拥有了世界。

读罢《定风波》,对苏轼的敬佩又提升了一层,在发生这次共鸣之后,我甚至拒绝相信苏轼的陨落,我倒宁愿相信灵魂不死不灭。而他,正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露出欣慰的笑容。

定风波范文第4篇

六月时光不易磨。

月将末,又拼搏。沈腰潘鬓,今又非昨。

乐,乐,乐!

勿忘我 ,伤行客,

四次悲痛谓谁说。

定风波范文第5篇

【标准发音】:yún zhōng xiān hè

【繁体写法】:雲中仙鶴

【云中仙鹤是什么意思】:同“云中白鹤”。

【云中仙鹤成语接龙】:风卷残云 云中仙鹤 鹤亦败道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中 ① zhōng 中国、人中(穴位);② zhng 中奖、中靶。

定风波范文第6篇

1、“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来源于苏轼的一首词,词牌名为定风波,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所做。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来源:文章屋网 )

定风波范文第7篇

2、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3、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定风波范文第8篇

本文试从柳永、周邦彦的两首题材相似的作品《定风波》、《解连环》中寻找出一些词体文雅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定风波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习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恹恹倦梳裹。无那,恨蒲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心,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词可视作柳永俚词的代表作。闺中,由于丈夫客居在外,百无聊赖,而对丈夫产生了怨恨之情。一开始,便是“惨绿愁红”,春天的美丽景色,在主人公眼中却带上了愁惨的情绪,可见她心情不佳。所以在日上花梢,莺穿柳带之时,她也只是拥衾而卧。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思妇怀远图来。下面更进一层,具体勾画了她的憔悴和懒散。上片结束处,终道出原因“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转而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为怨恨,写出了对爱情失望的思妇的复杂心情,让人读来觉得十分真实。

下面写思妇的追悔。“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后悔没阻止丈夫远行,让他留下来,经常陪自己。这段艺术描写,妙在以虚拟手法,表现了她的理想生活。

这首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昌龄的七绝《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由于体裁所限,王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进一步铺叙展开。作为一种新兴体裁,词,尤其是柳永所大力倡导的慢词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容量大大增加,形式自由,往往可以以铺叙、渲染,给人回环往复之感。这是柳永词史上的一大贡献。

解连环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边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棱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记得,当目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拚令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此词首写的是一出“负心女子痴心汉”的小小悲剧,从“纵妙手”起,连用数典,含蓄地写出了对方的绝情和自己在这场物是人非的经历中的痛苦和感慨。下片由旧时红药想到新生的杜若,由楼中想到了汀洲,由自己目前的处境联想到了对方的状况。在这一过程中,表明了自己对对方的牵挂和思念。于是接下来又因叙念旧情而灰心丧气,于是将象征往日缠绵真挚情感的书信烧掉。

然而爱情总有神奇的力量。在绝望之后,作者重新萌发出一线希望,如果对方能寄枝梅花给我,现在的这些痛苦都可以不计较了。可惜这恐怕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对方情谊早巳不在。作者恐怕只能一辈子在“对花对酒”中“为伊泪落”了。

柳、周二人,一为宋初词人,一为元词人,都创作了大量慢词。然他们的人生经历却大不相同。柳一生漂泊,沉沦下僚,社会地位不高,故能接近民众。他的词作,从内容到语言都十分符合市民阶层的胃口。他的词中固然有“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不减唐人高处”之旬,然其主导风格毫无疑问应该是通俗晓畅。而周虽有“飘零不偶”的时候,但毕竟曾主管过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在审美情趣和风格取向上自然与柳永会有很大不同。对此二人系最常见的观点便是周继承了柳的铺叙衍展之法,又舍弃了柳词中的俚俗成分,使词进一步文雅化。下面我们就对这两首词加以比较分析,从中找到这一转变的主要表现。

这两首词描写的都是主人公对爱情的失望情绪。然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主人公的身份来说,柳词当为世俗女怀,而周词则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造就决定了他们在情感表现的力度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别。世俗女子可以表现得大胆、直露.对丈夫的由爱生恨,对“针线闲拈伴伊坐”生活的向往.都不加节制地表现了出来,速也是柳永词作的一贯特点,他往往直抒胸臆,一泻无余,给人直率洒脱之感的同时,又感到余韵不足。当然这首先是与他的描写对象的审美情趣相适应的。相反作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文人,周的表现就含蔷得多。他努力控制着表现的力度和精度,尽量不做直露语、过头语,欲吐还吞.在艺术上呈现出怨而不怒、含蓄蕴藉的美感,适应了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要求,也因此更能得到文人雅士的赞赏。

其次从词作的结构上看.柳词结构清晰,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心中之情,明白晓畅。刘熙载在《艺概》言“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而周词则回环往复由眼前景引发心中事,再料想对方此时的情形,情感也从失望到绝望,但晟后仍不放弃一线希望,展现了与柳永不同的繁复之黄。后人将其概括为“腾挪之法”。他有意识地回避线型思维逻辑,打断各个部分问的并列关系和先后顺序.把眼前事、心中情分割成若干个片段错综安排。在阅读时,读者惟有用心,才能理顺逻辑关系,并寻找亩外之意。这使得情感在回环往复中,得到淋漓尽致而又含蓄蕴藉的表达。

从具体语言的选取上看,柳永不避俚词、俗字,此篇《定风波》在这方面又尤其明显。前文提及的晏殊对他“针线闲拈伴伊坐”的不满就是明证。这一点也正是他在文学史上饱受文人雅士诟病的最重要原因。而周邦《解连环》一词中,就使用了玉连环、燕子楼、折梅等多个典故.还直接借用了苏轼词的成句。周对这些手法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点不着痕迹.赋予了作品潜在的充实内涵,并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难怪后人都把周词奉作雅词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