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舍本逐末比喻

舍本逐末比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舍本逐末比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1篇

贪小失大。

解释: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出 处:《吕氏春秋·权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近义词:舍本从末、得不偿失、舍本逐末

(来源:文章屋网 )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2篇

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寓意: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过分的追求形式,就会遮盖内容。这种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作风是非常有害的。一个素养不高、缺乏鉴别能力的人,往往会丢掉真正宝贵的东西,而把那些价值并不高的东西当成宝贝。比喻没有眼光,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2、曾子杀彘: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寓意: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3篇

尽管我们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改革,努力尝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但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瓶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理念的革新。遗憾的是,有些中学教师要么观念陈旧,难以转变,要么知识受限,不能创新。这直接导致新课程改革流于浮浅。有些高中生物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需要,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

2.除了单一的教学方式,单纯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

我们应充分意识到课堂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这种追求变成了唯一目的,往往容易舍本逐末,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把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然,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也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不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或者说,仍然不懂得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这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要更加认真地备课,在课堂上还要能随机应变。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具有更广博的知识,以应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只有经历“做”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探索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生物知识。

2.尝试使用比喻教学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术语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恰当地使用比喻教学法,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事物再现出来,使知识更有趣味。使用比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记忆更加深刻。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通过观察联想,运用比喻教学法把生活中的直观结构和生物课程中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化难为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尽可能运用恰当新颖的比喻,语言要生动形象,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教师成了传声筒。这样的课堂显然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在小组成员的合作下开动脑筋,主导自己学习的过程,从而以学习主体的身份获得知识。然而,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不是唯一目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教师要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此外,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即可,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干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搜集资料,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生物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生物课程资源。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4篇

一、修辞在电视新闻语言应用中应把握的原则

修辞是为了使语言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辞海》中说:“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活动。”所谓“各种表现手法”,本人认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双关等修辞格。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运用修辞,对于写作者与说话者来说是为了帮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听者受众来说则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理解力、记忆力。当然,修辞不是万能的,尤其对电视新闻写作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适度”,恰如其分,达到“自然”的效果,在使用上要慎重取舍,决不能以辞害意。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修辞要有利于主旨表达。主旨是电视语言的灵魂,是传情达意的出发点。选择词语,选择句式,采用适当的、巧妙有效的特殊方法,都必须服从通过电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需要,否则就会变成舍本逐末。

(2)修辞要适合表达情境。不同的文体在语言运用上有不同的要求,那么不同的电视栏目对播音主持的语言也不一样。播音主持语言很大程度是依附编辑文稿,因此电视语言要符合一定的电视语体情境。

(3)修辞要符合播说人的风格。在写作电视文稿中运用修辞,不仅要符合作品的特定语言风格,而且要有符合播音员的发音特色。

二、电视新闻语言听觉审美

以真实、客观的画面直接展现给观众,这正是电视传媒与其他传媒相比最具魅力和感染力的特色所在。电视新闻稿件是对画面的一种解释和补充,帮助观众去理顺画面内容以及提供画面之外未得到展示的一些相关信息,反过来,画面有时是为了对文稿信息进行“佐证”和补充,这样一来,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互相配合,创作者的思想意图也就得到了完整的传送。

如同诗词语言一样,电视新闻语言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汉语本身便是富有高度听觉美感的语言。它的音节结构简洁凝练,阴阳上去四声分明,保持一字一音的原则,组合成语句给人感觉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独具音乐美。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文字写作中,人们并没有充分地去发掘利用语言材料来突出听觉上的美感,而只是偏重借助文字的选择来加强意义的阐发。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中的双关、谐音、隐语、歇后语等,借助语言的听觉效果形成活泼生动、诙谐有趣的听觉效果,引人入胜。那么,同样是以口述作为传达手段的电视新闻语言,在这方面也有必要向这些民间文学、口头语言学习,借鉴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说(写)者能表达更完善,听者能接收更顺畅,因此,加强修辞手法运用是增强新闻语言听觉美感的重要方法。

三、巧用修辞增强电视新闻语言的听觉效果

电视新闻报道的语言要做到丰富、新颖、生动的艺术美,就要求记者具备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夫和技巧,学会运用修辞是其中重要一条。本文就比喻、排比、对偶、顶真、引用、反衬、移就等常见修辞应用简举几例。

(1)比喻。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但比喻贵在创新。这点在新闻语言运用上是更应注意的,因为新闻本身除了新闻价值新鲜之外,也追求语言上的创新。有位名人说过,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女人的,人们佩服他;而第二个、第三个用鲜花比喻女人的,人们就觉得平淡、平庸,甚至厌弃了。比喻如何创新?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本体喻体间的恰似点。比喻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表象和本质无论有多大差异,二者之间必须能找到意义上的联系――恰似点。如,一条电视消息在报道九运会男篮与上海队一场比赛时,播音员说,“‘王牌’军中的王治郅实施‘空中打击’,李楠发射‘远程导弹’,刘玉栋开动‘装甲车’,范斌指挥‘后勤部队’,对上海队实施全体进攻”,写得非常精彩,给人以丰富想象和联想的,具有生动、形象审美价值的比喻意象。

(2)排比。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地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语言艺术节奏美。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听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

(3)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明快;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表意上:凝练集中,高度概括;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

(4)顶真。顶真是指前一句结尾的词语紧接着做了后一句开头的词语的头尾相顶的格式,利用前后句子共有的词语使人在听觉认识上产生整体感,让前后句间紧密联系起来,在听众心中形成余音绕梁般的感受,加深印象。

(5)引用。引用一些名人名句,主要为了突出主题,增加语言的说服力。要引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名人诗词或广为流传的故事寓言、俗语谚语等,在人民大众心中有较高的认知度和熟悉度,因此在视觉上易于捕捉,在情感及理解上也易引起共鸣。引用有时不必照搬原文,将人们熟知的句子拆开或反其意,往往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独具特效。

修辞手法有多种多样,总之,运用修辞就是选用适当的词语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在电视新闻语言中,适当运用特定的一些修辞手法,有助于提高电视新闻语言的听觉美感,同时,我们不只从听觉美感出发,还可广泛利用各种传统的修辞手法,使电视新闻语言更加精美。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5篇

散文较其他的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的“随便”“自由”并不是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

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鉴赏散文要识得文眼,重点把握其形和神的关系。所谓文眼就是全力找出全篇“旨趣”和“画龙点睛”的句子。文眼可能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或者一景一物。《谈生命》一文对一棵小树的描写,如: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其中的“聚集”;终使他穿过枝叶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从其中的“挣脱”“挺立抬头”这几个词,看出了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这是树的生命亦是所有的生命的冲动与奋进。如描写小树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其中的“吟唱”“跳舞”表达了树的乐观,同时也看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再比如“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是一个点题句,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此鉴赏散文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抓住关键词,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散文的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读散文要抓住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情感与态度,这是学习散文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策略。读散文抓住了思想感情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灵魂和核心。如果抛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灵魂、核心,去另外寻找文外之意、题外之旨,就是舍本逐末。那么我们在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是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刻画,就所谓“形得而神自来也”。因此读散文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王鼎钧的《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本文以第二人称客观叙述大树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本文重在描写大树的功德: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烈日下为人遮荫,人们仰着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鸟叫的时候,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夜晚,情侣止步;那沉默的树,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作者通过这些描写,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对大树的赞叹、悲悯、激愤的情感。如果作者不对大树的“形”细致刻画,作者的情感就不会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散文常用的一种手法就借物寄意,托物言志。借物来言志,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写散文就要对物进行细致描摹,细腻刻画,这样散文的神韵才能出来。同时阅读散文也要抓住物的外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体会作者语言的内涵。

那么作者是如何将散文的形与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呢?作者往往靠一条线索将二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623.24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考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高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大题,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乃至整个高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分析高考作文,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当然更有诸多现实意义。综观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笔者认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格局:材料作文包打天下

前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类型的多种命题格局并存;近两三年话题作文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半分天下;今年材料作文几乎成为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的不二选择。在一统天下的材料作文中,除了江苏是“材料+命题”这种格局外,其他几乎都是自拟题目。这里应给今后考生一个提醒,拟题能力是必须提高的。题目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说,它是很重要的。

既然是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当然是应有之义。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在17则材料中,有14则为单则材料,所以对单则材料的审读能力培养好了,对多则材料的审读自然也不在话下。材料作文,将会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今年的作文材料几乎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命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揭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意义。这显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是不行的。尤其考“关系”的题,像“忧与爱”,“人与音乐”,“生命的长度与高度”,“拥有与没有”,“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改革发展与责任、信心、困难、成功”,“希望与失去”,“救人与被救”等等。都是需要理性思辨,因此,要求今后的考生,特别要加强理论学习,懂得一些哲学知识、辩证常识、逻辑知识。材料是形象的,隐含的意义是抽象理性的,要把作文写的"深刻",必须理性思考,特别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说,只有讨论"关系"的作文,才可能是一流的作文。

3、作文材料:直击现实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

2012高考作文题中,直接选取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居多,在17个题中,有8个题是这样的。新课标倡导“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大多数作文题在主题内容上体现了新课标要求。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如冷热、远近、曲直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功德、反腐倡廉、平等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孤独、承受力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事,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

表现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正成为主旋律。无论是叙事性材料,还是言论性材料、文艺性材料,无不直指人生三观,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实现选材的现实性。以往那种靠投机取巧式的背诵几个经典的例子、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已经没有"市场"了。

关心生活,关心时事,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章,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鲜明要求。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4、命题立意角度:立意开放多角度,大多取消提示语

材料作文大多可以多角度作文。立意的开放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思辨能力,这种能力差一些的考生,立意就一般化;种能力强一些的考生,立意就深刻些。立意高下不同,得分就不同。

如,北京题,可从“敬礼”与“回声”的角度立意。课标题,可从漆工和船主综合角度立意。浙江题,可从“丙“的角度立意。辽宁题,从“人与音乐的关系”立意。还可以从“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的角度立意。

除了材料作文本身可以多角度解读外,有些作文命题还含有比喻象征意义,这里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是什么,也是考生可以有不同角度立意的突破点。今年考题有8家包括大纲题、天津题、上海题、辽宁题、福建题、安徽题、浙江题、四川题等等命题中都有这种比喻象征意义。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在整体上读懂材料,又要准确理解把握“喻体”的意义。

如上海题,“微光”象征什么?一切关乎人类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视为"微光"。"微光"有什么特点?细小微弱而不易察觉,稍纵即逝而难以把握。把这些弄清楚了弄明白了,才立意,才作文。

作文命题的提示语,历来是受争议的产物,一方面它对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导引和提示,沿着一条类似的轨迹展开,让作文不至于“跑偏”,但它也使得考生思维与表达受到严重束缚,考生求稳避险的心理只敢在提示语规定的圈圈内写僵化作文,创新性思维、个性化表达难于实现。或许是基于以上考虑,今年作文几乎都没有"写作提示语"。包括新课标题、大纲题、上海题、江苏题、安徽题、福建题、湖南题、山东题、重庆题、四川题等等都没有提示语。而2011年,课标题、北京题、江苏题、湖南题、天津题等等都有明显的写作提示。

二、备考策略

1、加强习得训练

揣摩作家时文和学生佳作,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主要通过研习作家优秀千字文去提高作文水平,而不是简单套用往年满分作文,此所谓“取法乎上”。但要注意模仿与创新的结合。

2、读写结合,观察、感悟与写作结合

拓宽阅读和作文的文化视野,体现社会人的视野和学识,杜绝“低龄化”或“幼稚话”思想或言论。关注生活,阅读和思考生活,体验和思考人生;将阅读训练与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适当读一些中外名著,也很有必要回归教材。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分类阅读时,可以适时进行写作角度思考和分类写作训练。

3、强化能力训练

进行严密而简明的序列化能力分项训练,如审题训练、构思立意训练、文体训练、书写和写作速度训练及行文思路训练等。特别要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普遍运用到的无外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4、强化整篇训练

加强发展等级能力训练,力求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加强作文讲评。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汉语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普遍实施,中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步向着素质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语文素养;相反,对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汉语知识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汉语知识打散,分别放在课后附录和课文后面的补充材料里,包括词语的性质、短语、句子成分、复句、病句修改、标点符号、修辞等,但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都选择了弃之不讲。笔者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根,不但要讲,还应扎扎实实地做好相应的练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基础知识

1.就语文教学本身来说,需要讲解语文基础知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讲好、用好母语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字词句段篇的关系,才能讲好我们的母语。就这个层面来说,语文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但是,随着语法意识的淡化,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语言运用上越来越缺少规范的指导,在近年来逐步表现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步不大等,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感同身受。是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老师们不讲语法,确也无可厚非,可是我们的教学难倒只是为了考试吗?试问,对最基本的语言规范都一无所知的学生又能有怎样的语文素养呢?可想而知,这种舍本逐末的语文教学只能是失败的。

2.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要讲基础知识。2006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就拿文言文教学来说吧,初中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常用的文言虚、实词的用法,会翻译一些文言语句等,如果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的基础,抛开语法知识去讲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恐怕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的份了,这样一来,还会有几个学生爱学文言文呢?相反,如果能够将一些基本的句式、词语的用法总结下来,教给学生,再辅之以背诵、练习,无疑会对文言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文教学也是这样。《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语言难点。而要解决这个难点,也离不开汉语知识的指导,诸如词义与语境的关系、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义词的辨析、反义词的作用等,这些语汇知识对于体味和推敲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有帮助的。

3.就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的长远目标来说,在初中阶段更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在小学六年的学习时间里,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虽然是很扎实的,但缺少相应的语法规范。而到了高中阶段,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过硬的语文素养是很难适应高中学习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初中阶段的汉语知识应该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这个桥梁作用失去了,初中阶段的教育很明显是失败的。

再从横向来看,语文学科一直被称为是百科之母。笔者一直坚持讲授基础知识的动力,就是源于几年前英语老师对于语文学科不讲语法知识的一句慨叹。而且从长远看,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对英语一门学科有帮助,数理化的审题、政史的论述、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学习无一不需要语文基础知识来做强大后盾。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一直以来,汉语知识就是因为趣味性不强而被多数人摒弃。可是,根据笔者这几年的经验来看,每一次讲解汉语知识,都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事实证明,学生对于汉语知识的学习愿望都很强烈,学习态度都很认真,

并没有大多数老师所担心的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也是中考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笔者对身边的老师的了解,他们之所以选择不讲基础知识,原因有很多。有的因为教材不系统,有的因为学生不爱学,有的因为课时不够,但是在笔者看来,还是“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关系。自课改以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直接考核语法的题目都已经“消失”了。所幸的是近两三年的中考命题者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病句修改”、“修辞”等题型的出现使得很多老师又将目光投到基础知识上来。

四、教师要合理安排基础知识的教学

1.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编排,做到循序渐进。《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里对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进行了如下规定: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4)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舍本逐末比喻范文第8篇

贫嘴,意指爱说废话或开玩笑的话。“耍贫嘴”,往往有点讨人厌、讨人嫌的味道。可是我上课却偏偏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时不时地与学生“耍贫嘴”,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我时而用借代,时而用比喻,时而用夸张等修辞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知识语言揉搓得像面团一样纤软,让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轻松的把知识消化和理解了。这其中的奥妙不可不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情趣

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具有丰富的内涵

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即使是日常与学生交谈也应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我觉得知识面不妨宽一些,从天文到地理甚至艺术多方涉猎,广为吸收。比如在教授《旧日的时光》时,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演绎这首诗的英语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我相信,当学生看到你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唱起这首歌时,他们一定会为你折服。时代在进步,我们的学生对于半个英文单词不认识的老学究只会抱以轻蔑的一笑了,而不再认为语文教师不懂英语是理所当然。而在这深情的歌词中,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对于友谊的体悟会更深刻一些,比教师声嘶力竭的讲述更有成效。

再比如讲授《探索与发现》这一板块的时候,我们大可把生物引入语文课堂,就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讨,让他们相信“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让他们憧憬人类在基因研究领域的神奇发现。如果说学习了这一板块,我们的学生只是了解了几个名词概念,只是记住了几个生词的读音写法,只是记住了课文的思路章法,那是远远不够的。激发我们的学生探索自然的未知、探索生物的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在我们的讲述中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才是我们要的结果,也是最佳的结果。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你就不妨拿出点正气,对于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表现出自己的深切哀悼,对于她们蹈死不顾的勇气表现出自己的十足钦佩。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