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诗词;情感;意境;感受

小学古诗词有着丰厚的内涵和意蕴,内容大都形象鲜活,感情强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遗憾的是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研究,导致古诗词在教师逐句逐字的解读中变成了枯燥的文字。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该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体会古诗词独特的神韵呢?为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

一、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

教学古诗词,如果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得到的应是支离破碎的词语;如果把它当作散文去欣赏,就忽略了诗词的意象、语言韵律的组合。古语说得好: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因此,以情引读,引导学生在层进式复读中融情入境应该是深入解读、感受古诗词意境的绝佳途径。如《题临安邸》教学片断,老师问学生:“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应该怎么问?”学生回答:“西湖歌舞几时休?”学生读出了质问的口气。接着老师又引读:“让我们再一起去痛斥、问问他们吧!”学生立刻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出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语气饱含怒斥。教师在学生层进式复读中,不断引导学生读出痛斥的语气。以上的教学片断,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求。教师满腔激情,以情引读,运用层进、排比等方法进行追问的渲染,让学生设身处地指着权贵的鼻子“质问”读、指着南宋皇帝的鼻子“怒斥”读,由“质问”到“怒斥”,再升级到“痛斥”,教师变着法子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个个激情满怀,融情入境,酣畅淋漓。

二、创设场景,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根据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充分挖掘古诗词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由此让学生深入地走进古诗词的情感世界。且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断。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李白等啊,等啊,直到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用现在的时间计算,大概用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

生:可能接近半个小时。

师:到底多长时间?

师(继续设问):作者视野中最后浏览到的是什么?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他还在那里看长江水滚滚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这样送过客人吗?请带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

之后,老师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地读,读出了“目送”的感人场面。

以上教学片段,传神之处就在于教师抓住了“见”字做文章,把诗中所蕴含的离别深情具象化为“目送”的感人画面。李白到底“目送”了多长时间?教师把本来很模糊的时间长度,借用电脑里的特写镜头,启发学生去还原成具体的小到一分钟、两分钟的令人断肠的“目送”离别场景。教师先让学生走进这样的画面,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诗中的意境联系起来去“想诗”,从而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情思和联想,为诵读提供了感情依据,学生自然就能主动、深入地去体会诗意和文字背后的韵味,读起来也就随诗词神驰目眩,充满畅想。

三、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神韵

古诗词的感彩,因为学生感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理解的感彩就行了。各种各样的视角、切入点,各种各样的理解和情绪,没有规定的标准,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再创造,就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享受古诗词带给自己的美感,从而把握古诗词的神韵。请看《忆江南》教学片断。

师:诗人感慨的“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

生:反问句。

师: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你读出不能不忆之情。

生:能不忆江南?!

师(深情地):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与赞扬!

生(小声读):“江南好!”

师(小声叹):我听出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可以大声赞,可以小声叹,把诗人的赞扬之意和向往之情尽寓其中!

以上片段,学生如同一个个小白居易,畅游江南旖旎风光后,发出了一声声赞叹,或深情地、或强烈地、或小声地叹,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根据处理诵读的抑扬、节奏、语调、音色,即表现词句的神韵,以读来检验学生对词的语言的理解,做到读中入境,读中入情。

四、注重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融情

教材中选用的古诗词都是千古绝唱,语言精练深远,但它们并不代表唯一、全部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因此,要尽一切可能,恰当地根据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如同一情感、同一景点、同一作者的几首诗词,优化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拓展古诗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且看《忆江南》教学片段。

:诗人满怀激情地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美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但这已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之情,于是又写下了另外两首词: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青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三首词的异同)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诗人又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分别回答了“忆杭州,在灵隐寺、天竺寺中散步寻找从月亮上飘落桂花的故事”“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江南美酒、美女”,等等。老师进而归纳出了诗人之所以对江南忘不掉的原因,就是因为作者对江南有深厚的感情。之后再由学生反复地朗读和默读,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把同是白居易写的三首《忆江南》,以“情”字贯穿起来,在学习第一首的同时,带动学习另外两首。学生通过对比品读,不仅拓宽了阅读面,认识了词牌的特点,还更深入地感悟到白居易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只要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有可能把古诗词的教学引向深处,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字背后的韵味。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晓冰.情理交融,小学生古诗阅读的审美关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0(5).

[3]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2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

(6分)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女佣

________(yōng

yòng)追悼

________(dào

diào)嚼饭________(jiáo

jué)

怒号

________(hào

háo)

敷药________(fū

fú)

绷带________(bēng

běng)

三更

________(gēng

gèng)淌血

________(xiě

xuè)

逝世________(shí

shì)

2.

(6分)读拼音,写词语。

时光轻轻悄悄地在我们身边nuó

yí________片我们还没来得及整理那些美好的记忆,就要与小学生活告别了。fā

fèn

qiáng________、bǎi

liàn

chéng

gāng________、jiān

chī

xiè________是老师yǔ

zhòng

xīn

cháng________的教诲,手捧shū

jí________、quán

shén

guàn

zhù________是同学们的学习场景,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的课间游戏更成为童年的美好回忆。这些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我们将永远珍藏。

3.

(8分)看拼音,写词语

shǒu

wēng

wēng

jiā

qín

shuǐ

bè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liàng

qiàng

xié

dài

gān

chuán

sh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7分)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天门山是一座大山。

________

②从“天门中断楚江开”可以感到长江奔腾的气势。________

③《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的后两句话是写西施。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

(9分)课外拓展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

.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

.

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

.

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

.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6.

(19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11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

.

《赋得古原草离别》

B

.

《登鹳雀楼》

C

.

《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是(

A

.

设问句

B

.

反问句

C

.

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A

.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

风景旧曾谙

C

.

江南好

(4)江南美在哪?抄出两句。

8.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1)默写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诗中用“擎雨盖”比喻________。

(3)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写了两种水果,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诗人告诉我们________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7分)

1-1、

2-1、

3-1、

4-1、

二、诗歌鉴赏

(共4题;共49分)

5-1、

5-2、

5-3、

6-1、

6-2、

6-3、

7-1、

7-2、

7-3、

7-4、

8-1、

8-2、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诗词 美

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也包含了众多的人文社会元素。以我国的古诗词为例,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怀,讴歌大自然。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文学底蕴,善于整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展开教学,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在教学环节中对古诗词进行巧妙运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点难点。

有时运用古诗词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环境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可引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名句,也隐含说出了种子中都有发育成新植物体的结构―胚。在研究“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时,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再也恰当不过。

运用古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例如,在讲授“家蚕的一生发育变化”时,可运用唐•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颈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再如,在研究“生物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引用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词提问,为什么在相同的季节出现了不同的花期?学生很容易知道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发育就慢,开花较缓。

在创新性的教学环节中设置悬念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激发学生“知新”的欲望,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例如,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么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样,在讲授“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内容时,可运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来设置悬念。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运用诗歌进行课堂教学小结,形式新颖,效果也相当不错。如在讲完有关“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的内容后,可运用宋学家朱熹的一句名诗“本体原来只是公,毋将私欲混其中”来进行小结,告诫人们地球也只有一个,自毁家园而不及早悔悟,终将铸成千古之恨。这样的小结,脉络清楚,学生学得活,记得牢。

2、在教学内容中引入诗词,在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并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

在细胞的结构一节教学中,讲到液泡时,引述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提问:“为什么枫叶会红,莲叶是绿,荷花又是红呢?”学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时,也领略到枫叶似火,莲叶如碧,荷花如日的景色,深刻体会到一种灿烂的色彩美。

在学习“生态平衡”知识时,引用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绿水,清波营造了一个宁静、安详、舒适的环境,鹅在这样的环境中悠哉,悠哉,能不欢畅吗?能不引吭高歌吗?鹅是这样,人更是如此。引用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感受春风细雨,鸟鸣雀噪,香甜好睡的生命活力。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人、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学习“环境保护”时,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温室效应、酸雨、水土流失、山洪瀑发、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人炸和环境污染等等。人类究竟该怎样与自然相处呢?适时引入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好一幅江南水乡美景,好美的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污染,远离人类的掠夺和破坏,这就是自然美,生态美!

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时,引用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这种坚韧刚强的生命力,会强烈的感染学生,使之产生珍爱生命,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在学习“两栖动物―青蛙”时,可引用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原来“蛙”一直在唐诗宋词中“千古鸣唱”。蛙何其可爱,何等有益,不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吗?

3、巧借生物言诗之志,巧析诗词中情感因素,渗透人文精神,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许多诗人在诗中,往往都要发出自己的议论,从而给人以有益的教育启迪作用。例如,在讲授“啄木鸟”的有关内容时,可运用诗人朱庆余的《啄木鸟》:“叮叮向晚急还稀,啄遍庭槐未音归。终日与君除蠹害,无嗔无事不平飞。”这首诗不仅很详细地描写了啄木鸟的生活习性,而且还把啄木鸟的勤劳、韧性鲜明地表现了出来。这种精神品质多么可贵,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和教育。

许多伟大的诗人在诗中关注着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屈原《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有许多诗词反映了天人合一思想,表达人在自然中的恬淡心态。例如: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却是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的。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 以情串课 评析 欣赏 朗读 感悟 拓展 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65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描述了雨中青山、空中白鹭、江中渔舟、桃花流水,不仅色泽鲜明而又微魅岷停意蕴宁静而又盎然怡趣,寄托了作者爱自然、爱自由的情怀,而且字里行间裹挟着悠悠的文情言韵,读来让人撩心撩怀、动容动情。因此,教师应基于文本,引领学生怀情行走,凝心品悟,产生共鸣。

片断一:欣赏,走近《渔歌子》

1.欣赏江南景,引诵《忆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师配乐吟咏)

被风唤醒的春天,柳丝轻摇,微点水面,“绿杨烟外晓寒轻”成了动人的美景。兰馨惠香,莺啼蝶舞,心中不禁涌起几份“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韵致。

朦胧中,江南细雨,缠绵飘落,此刻漫步于微雨,定能感受到“小雨纤纤风细细”的惬意。

原来,春归之际,就是心情飞扬的时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忆起过江南。

(生吟诵《忆江南》)

2.区别诗与词,引出《渔歌子》

师:还记得词与诗的区别吗?(师生交流略)

师:今天,我们将乘这股春风再来学习一首新词――《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题)

……

[评析: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教师利用白板呈现一段幽柔袅袅的音乐及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拉开了全课的教学序幕,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的氤氲中,诗意地栖落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

――情随曲生]

片断二:朗读,感受词韵之美

1.意从文中来――读通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结合注释及插图仔细读上几遍。

2.韵从准中生――读准

师:要想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将字音读准才行。

多媒体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让学生在电子课本上圈画)

师:这里的“塞”读sài,后面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如果读准确,那就是字正腔圆了,试试吧。

3.留心停顿――读出节奏

师(播放朗读):你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1:她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生2:她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也停顿了。

师:这就叫节奏,如能读出来,那就叫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了。

(出示划好节奏的词,生再读)

4. 形式多样――读出美感

(领读、齐读、指名读)

……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了四次不同目的的朗读,力求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意顺韵准,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白板范读后的有板有眼,逐步要求学生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情融读中]

片断三:感悟,想象画面之雅

1.精心设计,发现词中潜蕴的美景

师: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所以大家都说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闭上眼睛,听咱班的朗读小明星来朗读,看能否发现词中藏着的那幅画。

2.精巧设问,引导描绘多彩的画面

问题(1):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3: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垂钓的渔翁。(师相机板画)

问题(2):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吗?

生4:“桃花流水”告诉我们是春天。

问题(3):欣赏到了哪些五彩的春色?

生:白鹭的白、桃花的粉、箬笠的青、蓑衣的绿、西塞山的苍翠。(师相机涂色)

3.精妙合作,深刻领悟画面的优美

师: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心中的“画”,拿起笔,先用心写下它,然后我们来交流。(配古筝曲,生写话)

生6:站在西塞山下,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地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而且桃花怒放,似红霞飞瀑……

生7:一群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蒙蒙细雨飘落在老渔翁的身上,他似乎浑然不知,只顾静静垂钓。

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呀!短短27个字在你们大胆的想象中居然变得如此唯美。想象,这可是读诗词的一种好方法。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

……

[评析:27个字,辅以板画,让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在意境空远的音乐里深情书写美读,学生似移步画中――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心中的画面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情感。

――情润襟怀]

片断四:拓展,品味垂钓之情

1. 过渡

师:作者置身于美景中,会有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生:不须归。

2. 提问

师:此时可是下雨了呀,他为何不须归呢?

生8:他戴了箬笠,披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9:他想多钓些肥美的鳜鱼。

生10:他被景色迷住了。

师:果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须归吗?

(出示《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原来他钓的不是鱼,那是什么?

生11:可能是一份心情。

师:一份怎样的心情呢?

(出示资料:张志和年少得志,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在外受苦,特地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其回家)

师(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想想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哥哥的期望?

生12:且须还。

师:请同桌分角色试着和答这两首词。(生和答略)

师:此刻的张志和只流连于这山、这水、这美好的春光里,用些词语来形容他的心情吧!

生:悠闲自在,惬意自得……

(出示资料: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因皇帝赏识,赐名“志和”,意在心志平和,这也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师:好一个心志平和,真可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3.小结

师: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我们也就了解了这首词所蕴含的真情实意,这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好方法。现在再来朗读,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

[评析:所谓“诗言志”,了解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此时再读,就能读到字眼里去,读到词情的骨子里去。

――情入心魂]

片断五:延伸,体悟弦外之韵

1.吟诵

师:刚刚的一和一答,我们似乎成了张志和的知音。来,同学们,我们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阵阵白鹭展翅飞翔,在桃花烂漫、流水潺潺的斜风细雨中,记住《渔歌子》,记住张志和吧!(师生共诵《渔歌子》)

2.延展(自选一项)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风景画――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的另外五首词――读。

(3)试着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写。

……

[评析:“词以境界为最上。”这里,教师让学生反复吟诵深化理解,直至熟能成诵,领悟作者寄情山水、不慕俗世的写作主旨和内涵,使学生体验到画中有景、读中有情、写中有意。至此,画、读、写的课外延伸回味,使课堂教学余音绕梁,耳犹不绝!

――课终情未尽]

总评:

情者,文字之经、课堂之纬。《渔歌子》字字句句涌动着情感的溪流,为课堂教学蓄积、盈润了无穷魅力。把准它,就有可能引领学生自由地行走于语言文字的世界中。

本节课以情串联,引导学生渐进曲径通幽之境。

1.在欣赏中移情

课伊始,教师融音乐、画面、原创小散文为一体,调动课学生的情感储备,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走进词人游历的美丽山水间。

2.在诵读中传情

通过形式多样、逐层递进的阅读实践,用语感链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洞察、去领悟,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与编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3.在感悟想象中深情

教师努力寻找情感渗透与语用训练的契合点,并通过词画相依、音乐渲染等途径,半扶半放地让学生写意,使其迈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跬步。

4.在拓展延伸中动情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5篇

一、让学生读起来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唐朝韩愈曾说:“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可见他也是把诵读作为训学的规则之一。在诵读中可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单独朗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读诗的兴趣。读诗时,要求学生首先注意停顿,掌握好节奏,以读出诗歌的韵味。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的,由“顿”来体现的:四言诗每句两顿,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五言每句三顿,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七言每句四顿,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其次在读诗的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再现诗中描绘的景,在心中体会诗中抒发的情。除了上述的诵读方法,还可以配乐朗读。汉字本身就平仄错落、富有音韵,若配乐朗读,就锦上添花了。背景音乐可依据诗歌的感情特点而定。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配以古曲《阳春白雪》,乐曲时而低吟、时而激越,在抒情上和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器鲜明的画像。这种旋律是认识理智的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角度。”可见这样处理有助于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二、让学生唱起来

把音乐引进教室,除了作为背景音乐配以朗读,还可以直接来唱。因为中国上古时代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诗歌和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利用歌曲和诗歌都可和乐而唱的特点,让学生诗、歌共赏,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能把诗歌的情感内化为自我的审美情感。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和黄安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在唱中背诗,在唱中体会诗和歌的异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蕴之美。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有古今不同的演唱版本,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学习时,可先让同学听完不同的两种版本,然后让他们就自己喜欢哪一种诠释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三、让学生“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象”即客观物象,“意”即主观感情,意思是诗人将感情注入客观景、物,而不直接地表述。所以就有了“诗是无形画,画时无声诗”的说法。诗人在创造绘画美时,往往通过色彩来描绘大千世界的音容笑貌,使诗的形象具有绘画的可观性和直观感。像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像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是通过色彩丰富审美形象,强化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将诗歌中用语言文字表现的色彩转变为真实可感的颜色的方法,让学生先大胆地用色彩画出他心中的景物特征,然后比较诗中的色和画中的色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色彩本身,也包括这种色彩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时的作用)。比较中学生在把握诗歌的物象特征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诗歌中的摹虚和绘画中的写实的异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歌;对话式教学;朗读教学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中《大学语文》承担着传递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而其中的诗歌部分又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氛围中,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提升该课程中诗歌部分的有效教学,成了当今高职院校里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话题。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热播,重新燃情了全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烈情怀。“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该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我们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古代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在全国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大学语文课中古诗词的教学的好坏,对学生能否学好古诗词有着重要的影响,讲好古诗词有助于重燃高职院校学生的诗词情怀。

一、新旧诗歌相结合,对话式教学

在讲解新的诗歌内容之前,注意让学生对以前初高中时期学过的诗歌的复习。通过对旧知的复习来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和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极性的保持。

首先,以陶渊明的诗歌讲解为例进行具体阐述。在课程导入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当中的一道赛题作为导入问题。问题是:下列哪位诗人在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粉丝”众多?A选项是白居易,B选项是李白,C选项是陶渊明。这道题教师可以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大赛的视频截图进行展示,图片增加视觉冲击,从而激发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把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的回答截图下来,从而导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讲解接下来的内容时,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讲解。教师分别提出以下问题:1.您了解陶渊明吗?能否用词语进行概括?2.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诗文?例如:《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3. 陶诗的题材有哪些?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师生要进行充分互动,教师不做过多讲解以引导为主,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是主要教学环节。按照课堂的学生表现,学生会积极主动去回答这些问题。教师从而引入对教材上节选的陶渊明的田园诗《和郭主簿二首 其一》的讲解。大课堂课堂秩序不好掌控,学生使用手机导致走神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利用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天而是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来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再针对难点问题,老师和学生进行探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的最后,再让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十场比赛中王立群教授解说陶渊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增加对诗人的了解,从而增加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掌握。

其次,以白居易的《长恨歌》的诗歌讲解为例进行具体阐述。首先,利用问题导入。根据下列选项答一历史人物:A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B 唐代大小“李杜”都有诗赋之。C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指的是她。从杨玉环引入对《长恨歌》的讲解。其次,旧知识的复习。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学过白居易的那些诗文?从而让学生通过回忆来背诵已经学过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池上(小娃撑小艇)、忆江南(江南好)、《琵琶行》等;最后,讲解新知。《长恨歌》的作品背景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诗人的印象。

二、课堂师生朗读,共享诗歌之美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w会到诗歌的语言魅力。课堂上除了集体朗读之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个人诗歌朗读。学会朗读是体会诗歌美丽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过程,因此必须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呼吸方式。

发音准确是朗读诗歌的最基本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不要出现方言。朗读者要把诗歌的内容准确的清晰的传递到听众的耳朵里。只有发音标准,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展示出来。

在生活中,有两种呼吸方式。第一种叫做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又叫做浅呼吸。就是人们在站着或坐着时采用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吸气量少,呼气弱,这种呼吸的发音会造成声音的挤压和声音粗糙,并且极易损坏声带。第二种呼吸方式叫做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又称之为深呼吸。人们在躺着时自主使用的呼吸方式。这种呼吸方式的特点是吸入的气流量大,呼气量强。这种呼吸的发音特点是深沉,声音难以持续且没有力气。

笔者还补充了另外一种呼吸方式,叫做“有控制的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在站着时用,也可以在坐着时用。吸气和呼气时要求小腹不能往外鼓而是向内微收。吸气时,用鼻子深吸气,就像是在闻花香一样。呼气时,要求是用嘴巴呼气,就像吹蜡烛一样,缓慢的均匀的把气体呼出。这种呼吸方式要循序渐进。刚开始练习时要慢吸,最终达到的是快吸慢呼。通过对这种呼吸的训练,来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用气发声。

节奏的鲜明,韵律的和谐,使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得以展现。因此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朗读。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从而全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在朗读中,要想把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展示出来,需要学生掌握朗读的要求除了准确、流畅还得富有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诗人付诸在诗歌中的情感是什么,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读音,恰当的语调,充沛的情感来展示诗中的情感。例如:诗人王维。“安史之乱”是其一生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前他是一个热血青年,热衷于政治、社会。二十岁中进士,三十三岁被当时的贤相著名诗人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出使西北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著名诗句,诗与画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但是“安史之乱”后,他变得洁身远祸,不再热衷仕途,退入了音乐、诗歌、绘画之中与自然、佛经融为一体。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同时还通晓音乐。从而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王维被坡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为讲解其山水诗《汉江临泛》诗中有画奠定了基础。

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先让学生知道白居易为什么要写历史上的李杨故事,诗人为什么赋予了故事一个浪漫的结局。是因为他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在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一事。其好友认为,这样著名的历史事件如果没有好的作品进行记载必将随历史的前行而暗淡。所以,王质夫鼓励白居易写下了这篇著名的《长恨歌》。诗中寄托了白居易对不幸爱情的歌颂和无限同情。掌握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就便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总之,诗歌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诗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升素养丰富涵养还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大学语文课中诗歌内容的有效教学以此来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立英.参与式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30(8):56-58.

[2]汤维波.关于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J].《科研》,2016(7):57.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7篇

一、拓展同一诗人的诗歌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真实、生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恬静的田园风光,爱国诗人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王维的《鹿柴》,可引入《鸟鸣涧》、《山居秋暝》;教陆游的《示儿》,可引入《秋夜将至出篱门迎凉有感》;教白居易的《忆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韩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主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题的诗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近的。教学时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注重其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主次适当,可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的效果。笔者上过一堂“送别组诗”,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重点引导学习《赠汪伦》,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诗歌“以歌相送”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理解诗意后很快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学完这三首诗后,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进一步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学生总结得出诗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题相近的古诗,还可以是作者的对比、景物的对比、语言的对比、情感的对比、表现手法的对比等。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三、拓展诗歌的空白处

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故乡。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拿起笔,用三五句话写一个小小的场景。

(学生开始写,写好后指名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扶着老母亲去看花……也许那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块儿谈天……

我启发学生在诗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联想诗人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体验诗人思乡的愁绪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已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此外,还可以采用吟诵诗歌、唱诗、诗句接龙、诗配画、题诗书签赠送等方式对古诗的空白处进行拓展,以此丰富诗歌的内涵。

在古诗拓展教学中,我巧妙地依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不就诗教诗,而是把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精读一首,带读几首,用古诗引古诗,借古诗悟古诗,增加阅读容量,倡导学生多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范文第8篇

中国古代诗歌多以意境取胜。意境是意象的有机结合,意境因意象而动人。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里的“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组成了一幅肃秋图,意境惨淡而悲凉。这是包括诗人在内的饱受战乱之痛者流离生活的写照,饱含诗人伤时感世的复杂而深沉的凄凉之情。贺铸《青玉案》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就是借用三个意象巧妙渲染出了感人的意境,从如烟青草的无边天涯、满城飞絮的狂飞乱舞、黄梅时节的雨凄清迷离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出作者闲愁之多、之乱、这绵绵不尽。总之,意象是诗的基本要素,诗人借助意象或咏怀,或言志,诗便有了意蕴;或抒情,或表意,诗便有了意境。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鉴赏研讨古诗时应借助意象,品味诗的意韵,探其怀,明其志;领略诗的意境,寻其意,知其情。我国古代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无数典型的意象,因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审美习惯使许多意象被赋予了一些固定的意蕴。如:

杨柳。古代文人抒离别之情时会写到杨柳。如《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王之涣《凉州词》(又作《出塞》)中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永《雨霖铃》词中有“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古代诗歌中,“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则表示留恋之情。

梅。梅不惧严寒、傲雪开放,因此其在古诗中便成了意志坚强、品质崇高的象征。鲍照的“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张谓的《早梅》中有“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古代诗歌中,梅花是冠绝群芳的形象,象征着坚贞、正直,表现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菊。古人常以入诗,表达隐逸之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看破红尘,归隐田园,在园中遍栽。从此,便与隐逸结缘,成了卓尔不群的文学意象。郑谷的《菊》中有“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尚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的清幽、高洁被赋予不求高位、不羡荣利的思想品质,成为诗人抒发耿介孤傲情怀的载体。

松。在中国古诗中,松常是刚毅坚强、不畏艰难的象征。如三国时刘桢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东晋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唐朝白居易的“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明朝贝琼的《孤松》中有“轻松类贫士,落落惟霜皮。已羞三春艳,幸存千岁姿。蝼蚁穴其根,乌鹊巢其枝。时蒙过客赏,但感愚夫嗤。回飙振空至,百卉落无遗。苍然上参天,乃见青松奇。苟非厄冰雪,贞脆安可知”。这些诗中的青松都清寒而郁郁寡合,但在磨砺和考验中显示了大多生命所难以企及的价值,向整个企慕荣华的世界表明高洁“贫士”的兀傲和自信。

具有固定意蕴的典型意象还有很多:斜阳常含衰落之凄凉,残月常表孤独之忧愁,寒蝉常示萧疏之冷寂,落叶常寓飘零之悲苦,幽兰常显淡泊之高洁等。意象的意义还多与季节有关:与春有关的意象,多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与夏有关的意象,多具青春、热烈、畅舒之感;与秋有关的意象,多现凄清、悲凉、乡思之情;与冬有关的意象,多寄艰难、凌寒、孤傲之怀。在古典诗歌中,表达某种意蕴可借用多种不同的意象,如写送别和离愁可以借用的意象有杨柳、长亭、南浦、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写羁旅与乡思可以借用的意象有月亮、鸿雁、蟋蟀、杜鹃、猿啸、芭蕉、梧桐;写君子高风亮节可以借用的意象有冬梅、秋菊、青松、修竹、荷花、幽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