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山水风光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81-01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既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诗教学中“如何跨越时空,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对话”这一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诗兴趣
古诗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它相隔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复杂,给学生学诗带来困难。调查表明,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对学古诗不感兴趣的比例越高。这样的状况也更容易使教师一不小心就走进古诗教学就是“解释古诗”的误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充满活力的诗歌艺术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解意思,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让学生产生学诗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诗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对于这类诗歌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诗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先声夺人”。这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说说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播放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了庐山后的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庐山: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涌鸣雷的清泉飞瀑展示了它无穷的魅力。自东晋以来,诗人们满怀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歌词赋有4000多首。宋代诗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一样千古长流,脍灸人口,家喻户晓。
风光片的播放和充满诗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零距离地感受了庐山的美,而教师充满深情的介绍,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学好古诗的基础,学生读诗也定会诗味盎然,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走入李白的世界,开始与这位唐朝最著名的诗人进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
二、重视朗读,品味语言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多角度、有创意,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的诗歌,更要把朗读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直指诗人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有人说:“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才是读懂诗歌的标志。”此话一点也不为过。现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谈谈朗读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是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而诗人笔锋一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壮丽的河山竟被金兵侵占,从朗读中,学生就能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其实,这首诗的教学并不一定到此结束。课堂上,我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向南宋统治者诉说这几句诗,还让学生从“遗民”的角度向诗人倾诉这首诗。不同角度,富有创意的朗读,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感情,课堂弥漫了诗的芬芳。投入情感地读诗,也读出诗的情感了。
三、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养
入选语文课本的诗固然经典美丽,其他的诗作也不乏精彩。我们的家乡浙江新昌,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山山水水,飘满诗香。据考证,唐宋以来,有史可查的诗人来新昌、天姥、沃洲寻诗访友的多达400名,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整个唐王朝,共有130多人的380多首诗歌或直接描绘新昌秀美的风光,或赞誉新昌的风土人情、前贤名士。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的《石城诗礼拜》、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颂咏新昌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在古诗教学中,带领学生诵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传唱,不妨让学生接着读读“乱泉飞下翠屏中,色黄珍珠巧缀同”,体会一下新昌水帘飞瀑的壮美;吟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让学生读读“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以领略沃洲的美丽山水。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美丽的诗句,提升了诗歌的文化价值,更让学生增加了对诗人的了解,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爱家乡,更爱诗歌的情感。
深入挖掘古诗教学资源,让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传统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畅游诗的海洋,品尝诗的美味,使诗的课堂魅力无限。
首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同样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必然是时代的产物,即文学作品是某个时代生活的反映。假如我们能够了解某一首诗的时代背景,也就有可能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了。同样,如果几首诗都作于同一时期,那么,这几首诗的内容也大概可以依此类推。例如,当学习到盛唐诗歌时,教师即可介绍该时期的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人们生活安定,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尤其是诗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生活安定,很多文人便可游历山水,表达政治抱负。因此,当时的诗人或者描绘山水情趣与田园风光,或者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总之,盛唐诗歌主要贯穿了“山水田园”“边塞风光”等主题。当学习了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之后,就可以拿他与同时期的王维比较,让学生领会两人均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样,学生碰到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鸟鸣涧》等诗时,其中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学生领会到其主要内容是表现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的,并指出作者与高适都是当时著名的边塞诗人。经过如此点拨,学生对高适的《塞下曲》《燕歌行》等诗所表现的主题就可以领略一二了。
而到了中唐时期,社会已经逐步走向衰落,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阶级矛盾激化,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该时期的诗风及其内容和盛唐时期完全不同了,主要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诗歌内容转向描写乱世百态、人民疾苦。先后出现了杜甫、白居易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或者忧国忧民,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杜甫留下了《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名篇。其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他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诗人的真实写照。而后的接班人白居易,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均以反映民生、关注社会为题材。
通过时代背景的透视,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内容风格。此外,充满战乱的南宋也是一个典型的时期。当时,金兵入侵,国家战乱,人民痛苦。于是出现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陆游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破阵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只要教师对当时的背景进行系统的点拨,对于其中的“统一、爱国”主题,学生不仅能很快领会,而且只要是同期的作品,学生亦可以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其次,介绍作者的个人背景。
“文如其人”,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如果作者的生活、经历发生变化,诗歌内容也大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只要了解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很多诗歌的内容便可以得到展现了。例如,南唐词人李煜,从南唐主沦为囚徒后,词作内容也相应地由描绘宫廷生活转向对故国的思念。其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等名句,便是他后期沦为囚徒后,留恋故国生活的写照。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以他的仕途经历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仕途得意,大展才华,写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种充满英雄气概与爱国热情的名句。但是当他被贬官黄州后,表现的是逃避现实的思想与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等一系列流露个人苦闷的诗句,就是他后期的生活表现。再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根据她个人的经历,亦可把她的词作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安定,主要描写她的闺中生活,表现的是对自然风光的留恋与欣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表现的是她闺中情怀。而后期,由于国家沦落,中年丧偶,她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词作内容转为表现不满现实与对丈夫的怀念之情,词风变得感伤、消沉。其中《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均是后期的代表作。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明了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无论写洞庭湖景,写欲渡无舟楫相助的苦恼,还是写对垂钓者的仰慕,这一切又与张丞相何干?略知题材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干谒诗。诗前半部分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部分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虽然目的是要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录用,但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委婉含蓄,保持了自己的身份。诗歌鉴赏中经常说到知人论世,这里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一、以画点题,理解关键词语
在教学杜甫的《春雨》时,我们除了抓住“好雨”这一关键词语,还让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画,看看春雨正落在哪里?学生很快说出落在花上面,落在草上面,再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春天的课文,想象落在哪些花上?落在哪些树上?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当春雨落在上述这些花草上有什么好处,有的就说可以让花草得到充足的水分,更好的生长,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说出这就是“好雨”。然后让学生再读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学生的体会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画释题,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又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我也让学生看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一位古代的女子正挑起竹窗帘,而窗外桃花开得正美,两只小鸟在枝头上鸣叫,这对理解题目中“春晓”的“晓”(早晨)就比较直观、自然,而诗句“处处闻啼鸟”一句渲染出户外的无限风光,我们抓住“处处”一词,可以先让学生看图,找找近处鸟儿在哪里叫?进而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远处鸟儿在哪里叫?把学生带入了无限春光竟鸟鸣的灵动意境中。这样把比较抽象的古诗句在图画的帮助下变得很具象,学生很容易理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打下基础。
三、以画为辅助手段,提高学生背诵能力
学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推移,以往凭借机械记忆得到的知识也容易消失,也容易z忘,为了牢固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和记忆,在教学中我把图画引入到学生的背诵之中,如在教授唐代杜牧《山行》这首古诗中,抓住四句诗描绘的深秋山林美景的特点,我以国画山水的形式,一边画诗句景色,一边让学生看画背诵,当画完这首《山行诗意图》学生也把整首诗完整的背诵出来,再继续加强指导,学生加深了理解能够熟练背诵出这首古诗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把图画引入背诵的这种主动性,趣味性、理解性的记忆方式要比学生机械记忆的效果牢固和明显。
四、以画入诗,启发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可以窥见指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出发点和抓手,欣赏与品读,创设情境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理解诗意的效果,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把绘画、欣赏与品读、创设情境结合起来的话,对于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国画山水。这一幅幅水色琳琳,清新俊逸,朴秀多姿的山水画能不引起学生的共鸣吗?当学生面对这些国画的时候教师还需煞费苦心专题讲解诗的意境吗?可以说是不需要的,因为只要学生看到这些美丽的山水画,思维驱动他们主观能动的去思考。达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诗的意境也会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 古诗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初中阶段不仅要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文创作年代久远,且内容抽象概括、精练含蓄,阅历尚浅、文学素养不高的中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作品时有很大的困难。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因此,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运用于古诗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的同时感悟美,提升审美能力。
一、巧用多媒体,渲染氛围,品味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精炼含蓄、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秋词》,这首诗不仅一、二、四句押韵,而且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语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尽管古诗的语言优美,教学地位重要,但古诗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却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教师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巧妙地引入多媒体技术,在示范朗读或播放名家经典朗诵录音时配上能够体现古诗优美意境的古典音乐,就能使学生在认真聆听、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品味出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
二、巧用多媒体,展现图像,感受古诗画面之美
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 画所以似诗,是情在其中;诗所以成画,是读者或作画人用情的结果,因此,读书品诗全在一个“情”字。透过画面去看诗意,画中之意才能突现出来。例如,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王维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山林自然风光,薄暮之景,皓月当空,山泉清洌,幽静闲适,清新宜人山林风光自然会浮现在学生脑海当中。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更好地感受到古诗的画面之美。
三、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领悟古诗意境之美
古典诗歌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抒情性、语言的跳跃性和深远的意境。所谓的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其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舒缓、轻悠的旋律,优美、和谐的诗画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唤起丰富的想象,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必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一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于这一句诗的理解较为困难,因为学生从未体验过边塞地区独特的生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体味诗中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恰当地运用媒体播放与诗意相符的古筝乐曲《送别》,展示漫天飞雪的塞北风景图。深情的乐曲、苍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然张开,思维的空间无限扩大,学生的视野一下子被拉到了古代的塞北雪原,只见在那寂静、空旷的塞北雪地上,友人已经远离,唯有渐行渐远的马蹄印,但是诗人还在深情地遥望友人离去的方向。在媒体的辅助下,再加上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那幅依依不舍、怅然若失,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送别诗意图便会跃入学生的脑海,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感悟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雪景与友人送别浑然交融的意境之美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巧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适当地运用图像、声音、动画,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对理解诗中含蓄的诗意很有帮助。所以,教师应在古诗阅读教学中巧妙、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古诗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进而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孔维宏,高瑞利.关于中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研究.
[2] 黄宇星.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策略.
[3] 王倩.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意境;诵读;多媒体;品味;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9-085-1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觉得带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有以下几个途径: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境;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大胆创生,放飞想象。
一、反复诵读,理解诗意,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最初的几遍诵读中,让学生眼前呈现出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事物。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思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在反复诵读中,诗意渐明,那一种若隐若现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个读者,这就是走进诗歌意境的魅力。
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有些古诗词的抽象概括、精练含蓄会给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其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融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为我们进行古诗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古诗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让诗情画意立体地凸现在课堂中,形成学生学习古诗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学习诗人奇妙的作诗技巧。
在一位老师在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用民乐曲子《西湖春晓》开场,那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随即,教师展示了多幅西湖的美景,这个时候,学生都惊呼起来,太美了。教师适时推出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如果单纯从字面去体会,学生肯定理解不了诗歌的本意。
在课堂上,老师用视频来展示两种天气时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不仅懂得了诗意,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还沉浸在西湖那醉人的风景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西湖仿佛就在学生眼前,而且在最短时间里呈现西湖不同的美,带学生走进苏轼所要描写的绝美意境中。这种如梦如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潜在的想象力的驰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学会品诗。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都应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细细品味,才能真正把握。
如白居易《忆江南》中“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一个“谙”字,让学生脑海中出现一幅画卷,诗人愉悦在熟知的美景中,什么样的美景呢?诗人所熟悉的是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
四、大胆创生,放飞想象,走进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具有想象丰富隽永、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蕴涵隽永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活教材。
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
一、通过语言渲染,激发学生进入意境
教师应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语言描述来再现诗歌的意境。若缺少语言描述,就会把再现古诗意境变成盲目的教学。相反教师用优美贴切的语言描述,既能把学生引人诗歌中的情境中,还能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启发,来促进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借助于文字符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把自己置身在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与诗人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其中的“松下问童子”时,可激发学生想象:谁问?问什么?“言师采药去”中的“言者”是谁?“师”是哪个?“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具体在什么地方采药?不清楚?因为山太大,实在不好找,诗人只好不遇了。诗句从“松下”拓展,另画一幅隐者在一处悠远的大山里采药的远景,使意境极为深远。随着童子的目示手指,让学生想象并描述深山村幽,白云缭绕,身背药筐,登山采药的隐者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拓展诗歌意境教学
多媒体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动态呈现等特点,与学科教学能够密切联系上下相承,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大力的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诗歌与乐曲,让学生边闭上眼睛去自由想象,边听着古筝曲配乐吟诵出诗歌。学生能在诗歌与音乐渲染创设的美丽氛围中,感受有水、有山、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飞流而下的美好景象,入境入情的随诗人去领略两岸风光,从而开始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境。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学生伴随着空灵、静雅的古筝曲,不知不觉的走进闲雅幽静的寺院,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环。音乐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诠释了古诗。
三、充分的凝词练字,领悟诗歌中的意境
诗往往通过诗眼来透露诗的主旨。诗眼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说过:“眼乃神光所聚”。这说明“诗眼”是全诗神韵集中表露。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诗眼,抓住诗眼,并细细的咀嚼,品味其中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浮”二字最精练传神,是诗句中的“关键词”;再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一词也是诗中的“关键词”。关于“关键词”这一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的确,这“闹”、“弄”二字,用得准确生动,表现了鲜明的形象,让词中境界全出,是词中的关键词。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诗中的诗眼,这样对意境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
四、驱遣思维想象力,构建诗歌意境的图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选了“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便传出了北方旷远、荒凉、静寂的印象,让人怅然凝望。这就是说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探究,把它想象成一幅鲜明可感的图画,领悟出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或哲理来。这样才“通过文字接触到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完成填充诗歌欣赏中空白的任务。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欣赏时要对词语进行揣摩、探究,“凝”字给人以“千岩万转”、“曲水回流”的环境增加了真实感,“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神态。以“暗”修饰柳,以“明”形容花,“明”“暗”相映,色彩媚艳。然后把这想象成一幅画面:青山叠翠,山路曲折,绿水环流,绿柳含烟,山花烂漫,多么迷人的山村风景啊。我们既体会到了作者对山村风光的喜悦之情和别见天地后惊喜之情,又领悟了诗蕴含的理趣。
【教学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
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师指一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得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 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 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师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一生读)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
(生齐读“暝”)
师: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师指一名女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
(师指一名男生读)
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
师: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了节奏和腔调。)
师: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 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把这座山叫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
景色?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师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师生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师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
(师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真有韵味!
(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还有谁?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
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师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地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
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
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
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
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
出来。
(师指名读,生齐读。)
四、 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是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师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生齐读。)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师生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师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地享受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做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
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
思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
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
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颈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此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