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草原课文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了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就能把课上得精彩,学生也喜欢上,能积极参与、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知识。相反如果上无准备之课,随意走进课堂,一味地呆板地直接教课,学生会厌倦,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因此,怎样导入新课成为笔者备课时特别注意的问题,尽量在这个环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本次课顺利进行下去,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
一、抓住领题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进入角色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仅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情境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并深情朗诵:“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同学们,听――《二泉映月》缓缓响起。”稍后,师又描述:“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它自始至终流露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阿炳的思绪情感。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走近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这样的导入方式,立即把学生带入了角色,有的同学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边听、边想,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自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导入法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如,在教学《草原》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题目――《草原》。
在教学中,我正是恰当地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直奔主题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五、课时衔接法
其目的是衔接上下课时之间的知识衔接、复习巩固或知识整合。因此,课时导入可采用“提问导入”、“测试导入”、“抽背导入”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既养成严谨的学风,又学好知识。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认识生词,熟悉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中某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要求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亲近自然,走近社会,体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为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等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声色氛围,吸引同学们的视觉、听觉,积极引导学生们感受语文课堂的美妙与丰富多彩。
二、案例描述
在课文《草原》中,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以及团结友善的民族情谊。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展示大草原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在课堂上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学生感官,让大自然走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大草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而非简单地设定条条框框限定课堂内容。
(一)声色课堂
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促进传统的教学载体从单一的课本文字向图像、音频、视频方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可以准备描绘大草原一碧千里、天高云淡、草丰羊肥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舞、赛马、摔跤等表现内蒙古大草原人文特色的图片,或者《蒙古人》、《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以及视频,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让学生在美妙的声色课堂上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化知识。
例如,放映碧草蓝天、牛羊成群,题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幅图片后,有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的感受的:“草原的天空非常蓝,非常高远,澄净明亮,就像一大块泛着光的蓝宝石,让人看了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草原上的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比较少,汽车尾气比较少,所以草原的空气特别清新,也不会有雾霾,所以文章里面用‘明朗碧澄’描述草原的天空,我现在对课文中‘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话有了具体的感受。”这就让学生对大草原的美景有了直观的感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对作者要表现的草原民族风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进行情景模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开发学生们的潜质。
例如在模拟课文中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景的时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分组表演了跳舞迎客、美酒敬客、宰羊待客、蒙古包留客等丰富的场景,不但让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思考熟悉了草原人民待客的风俗特征,还使他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对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对作者描绘的大草原的“人情美”有了深刻的体会。
三、案例反思
作为大家手笔,本案例的课文中老舍为我们展示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美景与人文特色,但是小学生对其语言文字的理解难度还是比较大,尤其是许多学生对大草原缺乏直观的感知,不容易体会作者语言描述的情景与其中包含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事实证明案例中所用的方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丰富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载体
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上的普及,我们的教学载体从单一的课本文字拓宽到声色俱全的投影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授课,还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学习的乐趣。
本案例中,虽然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与感知能力,但是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见过美丽的大草原,这就使学生们对课文中描绘的草原美景与人文景观难以具体感知,所以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手段,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歌曲,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对课文中要表现的草原美景与草原风土人情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也使同学们认识到了祖国土地辽阔、山河秀美,民族团结,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从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向外延伸,不但感受到了文中描述草原的“风景美”与“人情美”,而且让学生通过欣赏草原美景懂得珍爱草原、保护环境;让学生通过喜欢草原人民懂得热爱祖国、团结友善。
(二)积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情景模拟,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一下、歌唱一下、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场景对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情感融入课堂。
关键词:语文;朗读训练
一、教师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教材指导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三、重点段落朗读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当下,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知识获取状况的掌控度不足,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还有些教师依旧沿用应试教育理念作为其教学理念,并未将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其教学理念,这就导致这些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缺乏兴趣。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慢,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致使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此外,由于当下一些小学的教学设施仍较为陈旧,现代教学设备未能得到普及,从而也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科学性应用路径
(一)提升学生对相关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如果想增加教育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该基础上增加教学技术与知识传输的融合性。在该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通过事物形象对学生进行认知是学生的主要认知路径,并且,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对事物常抱以好奇的态度。针对该状况,教师应当应用教学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采用相关技术将抽象性教学内容通过直观方法向学生进行展示,通过该方法能够使学生知识获取有效性增加,进而增加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科学性路径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度。在教学前,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路径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增加教学有效性。例如,在进行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飞向太空》一课教学中,教师如果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就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度。在教学开端,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宇宙的相关视频,提高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就会增加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究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为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获取情景。直观形象是小学生对事物进行认知的主要路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应用科学性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和声音的还原,模拟课文情景,营造与之相关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通过该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增加,也使教学路径的多元性增加。例如,在进行长春出版社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草原的图片和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通过引导学生对草原美景的欣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齐读,并采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名歌曲作为朗读背景音乐,会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文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34-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1 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很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 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整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 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角,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
(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赫尔巴特说:"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了几张小山村被毁前的图片,学生纷纷议论:"多美的小山村呀!""多好的自然环境呀!"我及时的引入课题:"这样的小山村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把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了出来,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乐即兴趣,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
2.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它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在执教《草原》这一课时,作者笔下的草原虽美,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借助于多媒体就不一样了,上课时就课文第一自然段草原美景,我放映了几张图片,当学生看到这些草原美景图片时,两眼放光,唏嘘声一片,此时对照图片再读课文,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样就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了。再如《桥》这一课,"咆哮、狞笑、势不可当"这几个词,虽然写出了洪水的猛烈,但只是抽象的意义,很难让学生产生生命受到威胁的那种真实的害怕的感觉。在学习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特大山洪暴发时洪水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村民的生命岌岌可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几句话带给人们的恐慌,使学生在从抽象到形象的知识转化中感悟"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高大,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冲击学生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想象活动的展开,观察的客体便会带着主观的想象,在儿童的眼前呈现出美丽鲜艳、生动形象的画面,显得特别丰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尤为明显,多媒体的运用能够顺应学生的特点,尤其是精美的课件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想象,达到认识、理解、掌握的目的。教学时,教师合理运用"形、声、色"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教学《草原》时,先放映多媒体课件:"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羊群仿佛像给这无边的地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然后放轻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草原的辽阔、羊群的活动等。学生的思想在驰骋,在音乐中,在动画的演示下,多姿多彩的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学生仿佛来到了大草原,欣赏草原美丽的景色,这样,课文内容理解了,学生也学得有趣有味,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4.渲染课堂气氛,得到 "美" 的熏陶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美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育教学之中,由于语文中处处蕴藏着美,因而,我们在语文与教学中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语文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对语文学科的爱好,使学生在一种美的感受气氛中接受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曾经记得有位教育者说过:“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对语文美得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爱好,也有助于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是首先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举止板书等都要符合形式美的标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渗透美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将艰苦的学习知识过程视为美的享受,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本人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做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利用好图片、绘制、多媒体手段创设美的意境,加深文章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章内容,恰当的展示图片,绘画创设美的意境,不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章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草原》一课,“碧草情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之一。为了使学生感受碧绿辽阔草原的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了辽阔草原的景象:风在吹着,草在摇摆,牛羊在漫步咀嚼着。由静态景物转而动态景物,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学生观看完图画后,我接着引导学生朗读提问:“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作者此时已对草原产生了一种什么样感情?”学生则纷纷举手回答:“热爱和赞美之情。”创造美好意境,引导学生朗读,积极思维,领悟体会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从美的词句中入手,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进入想象创造的优美艺术境界去感受美好生活。并引导他们去体验客观、主观完美结合的意境产生的美感。不仅能够增强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使美的思想得到升华。我在教《穷人》一文中,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美的词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快找出了许多美的词句。这些美好的词句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境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在交流第一段“美”的词句使这样理解的“汹涌澎湃”词语,使我想象到了狂风肆虐,恶劣天气的可怕,我真为渔夫出海而担心。与上面恶劣天气的对照的词语――“温暖而舒适”又使我想到:尽管渔夫家境贫穷,但屋子收拾得很干净、舒适,从中我想象到渔家主妇是一位非常勤劳的渔家主妇……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又让学生谈对本文的“美”的感受。有的学生讲“渔夫出生入死,为家庭生活奔波于大海非常勤劳”;有的讲“桑娜不顾生活贫寒,宁愿挨打也要收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桑娜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还有的讲“渔夫宁愿熬苦日子也决定收养两个孤儿,渔夫勤劳善良……”。通过心灵“美”的感受交流,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美”的含义。最后我又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写出渔夫和桑娜收养两个孤儿的情境,学生则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创造出渔夫一家人美好的生活。在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使学生自由的享受“美”的艺术境界。
3.用精美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几乎天天写、节节用,对学生形象美、形式美的熏陶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板书问题规范,内容均衡,重点突出,组合严密和谐是形式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板书,重视美好的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时,是这样板书的:
这样的板书不但给学生简洁美对称美的感受,而且学生在观后对全文内容以总体回顾,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记忆。
4.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