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秦兵马俑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导语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只有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教师要从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出发,借助于声像技术、图画等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近的情境,就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
如苏教版一年级《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X,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这些字面上的意思,学生一读就明白了。但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课文精髓,提出了几个很有质量的疑问引导学生:1.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呢?2.雨点活动的方式与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联系?3.同样都是水,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揣摩想象、思考探究,不但弄清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而且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道理。可见,巧妙的阅读导入语对于学生阅读及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促使学生期待进入文本。
二、通过复习导入,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孔子说:“温古而知新”。在每堂课开始时,我们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练习、讲述、诵唱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例如我执教的《秦兵马俑》一课就采用了此法,效果很好。
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秦兵马俑》,谁愿意来说一说兵马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一句子。交流。(课件出示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兵马俑的世界,仔细看一看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秦兵马俑。(读课题)
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通过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名人。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出示:我认识了:
( )的林则徐
( )的李时珍
( )的竺可桢
学生交流。
师:你能换一种说法再来说说吗?
出示:我从本单元的课文中认识了富兰克林,他( );
认识了李时珍,他( );
还认识了竺可桢,他( )。
学生交流。
师: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哥伦布。
出示:哥伦布头像。你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师:简介哥伦布:
哥伦布是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板书:发现新大陆)
可见,用复习的方法设计导语,既能回忆学过的课文,又能对新学的课文激起浓厚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三、激情渲染,导入新课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第一段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语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繁花似锦,白鸟歌唱……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浏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内蒙古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就注意媒体燃情,促情境期待的生成。上课伊始,随着惊心动魄的画面,学生就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就已把自己的心融入到文本中,使自己的情感在情境中得以熏陶、升华。接下来学生在饱满的激情中反复读文,发自肺腑的表白,使情境期待得以爆发。一曲《为了谁》,让孩子们千言万语的期待心理留在纸上,流进了心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达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1.回顾历史发展,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历史,是与外来侵略坚决斗争的历史,是励精图治的历史,是追求科学的历史……展示历史,传承文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大禹治水 》《 卧薪尝胆》《 》《 李时珍夜宿古寺 》《 郑和远航 》和《 郑成功 》等课文,就以生动的文字和感人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祖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几个感人至深的片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发展历史,让他们被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所感染,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 郑成功 》这一课就围绕“民族英雄”这一中心,描写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着重记叙了其的详细经过。课前,笔者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复述课文,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着重让他们了解战斗场面的激烈和郑军官兵的勇敢,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达成了预设的情感目标。在拓展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懂得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祖国的分离是暂时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2.展示艺术成就,启发学生领略民族优秀文化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知识,更为我们的思想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但愿人长久 》《 春联 》和《 秦兵马俑 》等就属于这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或介绍了传诵千古的优美诗篇,或传承了举世无双的艺术形式,或描绘了堪称一绝的人类奇迹……学习这类课文,在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 秦兵马俑 》这一课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热爱之情。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课文朗读、图片欣赏、合理想象等,从而让他们明白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瑰宝。这样,他们所萌发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来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了。
3.展现壮美景色,指导学生感受华夏大好河山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着壮美的河山。《 西湖 》《 美丽的南沙群岛 》《 庐山云雾 》《雾凇 》《 黄山奇松 》《 草原 》和《 三亚落日 》等以写实的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几处具有代表性的美景。这些地方景色优美,风景独特,无不令人遐思,令人神往。教学中,我们应在充分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自主形成审美感受,从而使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例如,《 美丽的南沙群岛 》这一课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教学中,在组织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笔者通过引导他们交流课前自行收集的反映南沙物产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南沙物产富饶的特点;笔者又通过带有配乐解说的课件,展示了大量反映南沙群岛美丽风光的图片、影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其迷人的景色。在南沙群岛归属权争议激烈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坚定了他们维护祖国的决心。
4.再现英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崇高的民族精神
人们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甘于奉献、献身科学、保卫祖国、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为我们建设了文明、繁荣、富强的祖国,换来了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 的扁担 》《 永远的白衣战士 》《 梦圆飞天 》《 大江保卫战 》《 卢沟烽火 》就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虽然这类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由于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有的甚至还有现成的影像资料,所以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类宝贵的教学资源,就一定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例如,《 大江保卫战 》这一课记叙了1998年夏天,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人民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和献身精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关注语用意识,不能忘却语文本位
(一)在练笔中迁移写法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而随文练笔镶嵌在阅读教学之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责无旁贷。事实上,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很多写作方法值得探究借鉴。
《秦兵马俑》的第10自然段在介绍了各种兵俑的形态后,又以散文化的笔触对各种不同形态的兵马俑进行了细致刻画。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细读这一段文字,你会发现这段语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分写了什么?
生:前半句都是写作者真实看到的情景,而后半段则是写作者产生的联想。
师:请大家再细细地读一下,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生:后半句中的想象是对前半句中真实描写的补充,这样兵马俑的形态就会更加地细致而生动。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按照这样的句型方式,我们也来描述一下这些兵马俑。(出示课件)
(二)在练笔中夯实积累
教材中的文本很多遣词造句极其讲究艺术性和精确性,值得学生背诵积累。而积累的方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熟读成诵之外,引导学生在随文练笔中的综合运用,则能有效融入学生自身的体悟和思考,显得更有价值。
比如《莫高窟》一文中对彩塑和壁画描述的语言就堪称经典,生动的比喻、精彩的词语、整饬的句式,如果能够永久性地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并在适切的语境下灵活运用调配,语文学科的本质就能得到有效彰显。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积极的体验感知,并在众多形式的朗读中积累背诵。最后,教师为学生积极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式创设了撰写导游词的言语实践平台,让学生得以灵活运用。
这样,学生在提升语用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其记忆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二、聚焦言语形式,不能忘却教材本位
(一)练笔要突破重点难点
现在不少教师对随文练笔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认为随文练笔是架构在文本意蕴和课堂氛围之外的,只是对文本语言训练点的生硬落实,对突破文本重难点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事实上,随文练笔是表达和理解的双重训练,只要教师练笔方式和价值点选择合理,就能实现双丰收。
《钱学森》一文语用重难点是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如何借用随文练笔的方式来有效突破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呢?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想象:现在,钱学森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归国路,想到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和亲人,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以人物内心世界为出发点,有效地将语言和内心联系起来,正与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不谋而合。
(二)练笔要扣准语言生长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他们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层面都蕴藏着作者的独运匠心。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语言符号中开掘出语言运用的神来之笔,通过品悟、玩味和实践运用等方式,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石。
例如《云房子》一文中有一段话:有的像大冬瓜一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这段话的精妙并不在于比喻手法中两个事物的名称,而在于描写其状态的“傻傻”“美美”等词语,这种极富童趣味的表达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则是其语言能力的重要生长点。教学这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慢慢感受词语,继而帮助学生提炼言语句式,引领学生依照“云房子有的像_______那样_______”仿写。在学生一一呈现之后,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连说两句。
这样的练笔归功于教师对文本语言内容和形式的敏锐把握,在悟和练的协调发展下不断前行,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提升发展。
三、契合内在需求,不能忘却学生本位
语言的学习,无论是体悟感受还是实践表达,都离不开实践的情境。随文练笔就是要展现甚至是放大课文中的情境,通过教师语言和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渲染,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创设情境,使得学生语言的倾吐水到渠成。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于谦的一身正气,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依照少年抒怀、为官感悟、刑场陈词的环节引领学生不断逼向诗歌的情感内核;接着,教师语言熏染:“试想,当于谦戴着脚镣,一步一步踏上刑场,想到自己少年时下的这首诗,他想通过这首诗向他的敌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并播放音乐作品《英雄的黎明》渲染气氛。
新课程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表现平台。理论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实践操作强的,平时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同学信息技术表现上不一定差,这样就能让一些在文化课堂上表现不突出的同学找到自信,从而也就激发起了学习的欲望,促进了学生全面的发展。如在学习Word模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Word的窗口,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还有文字输入、文章修饰、插入图片等技巧,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介绍我们学校的宣传材料。活动开始后,每个小组有的同学进行构思材料的版面,有的上网查找学校的相关图片与文字资料,在经过讨论与酝酿后,由文字输入比较快的同学进行整版的内容编排,这样每个小组团结合作,通过对标题、正文、图片等内容的搭配与安排,在不断的调整与修改中完成了各组的作品。在展示时,教师将每组的作品通过主机投放到大屏幕上,由所有学生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从而在汇集了所有优点后,共同完成了学校的宣传材料。在本节课中学生不仅对于Word的技能有了掌握,还在活动中展现出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价值,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二、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将创新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更好地展示出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出创新的空间、营造出创新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从而开拓出更宽的发展之路。鼓励学生创新,就需要先让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只有扎根基础才能有更好的发挥,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正是要基于理论之上,让学生在创新中体现,在创新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如在学习PowerPoint模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优秀的PPT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对基本内容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课题,独立设计一个PPT课件,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从中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同学选择了语文上的《秦兵马俑》,课件中既有兵马俑前世今生的图片,还配有气势恢弘的音乐和从影视片中剪辑而来的片段,再现了秦帝国的辉煌。有的同学选择了数学上的《圆柱与圆锥》,通过动画演示将圆柱体的表面积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所要学习内容的本质。这些都体现出了学生不仅会学以致用,还能加入自己的思想,使创新变成可能。
三、总结
一、 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鉴赏需要观看大量的图片,而书本提供的图片很有限,老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会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对象,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自然增多,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在讲解“原始人的创造”一课中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而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艺术作品没有多少直观的资料,我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欣赏了大量的原始人类的生活用品和原始时代的遗物,面对这些真实、形象的图文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自然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教学目的更明确
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主要是教会学生面对艺术品怎样去欣赏并具备一定的鉴定能力,学生必须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就要求老师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必须对教材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处理,比如简略化教材,结构化教材,甚至丰富化教材,而电教媒体无疑是进行个性化教材编写的得力助手。面对书本提供的图片,我们不可能一一讲解,老师会选择一个有典型性的内容作为突破口,譬如在讲解“礼仪与教化”一文,我就有意识地简略了教材,选择了秦始皇兵马俑为突破口,大家都耳熟能详,再结合展示的课件,这种威武壮观的阵容光靠图片展示是没有冲击力的,只有视频才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同时我还展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雕塑作品,和秦兵马俑进行对比,不仅阐述了兵马俑的特色还加强了中国雕塑和西方雕塑的纵横比较,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三、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
目前全国都在普遍推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生技能,或培养学生艺术素质,而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当电教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颠覆了原有的枯燥的单一教学模式,把老师解放出来,这时的老师才是课堂上的导演,只需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主导作用,老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类型,进行分类指导,注重个性化的人格完善。高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其主体精神就是强调学习者是能动的实践主体。在教学中即使有手把手地教的技能,其所占比重也非常之小了,教学主要是启发、激励学习者主体在研究与观察客体的过程中获得态度与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并由保存与传承文化的思路转向创新。电教媒体的多种展示形式让老师在课堂上节省了时间,更能全身心地去营造课堂气氛,掌控课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四、视觉文化环境中的艺术教育必将成为当前最流行的趋势
视觉媒介既是人类最共同的语言,有着超越口头、文字语言和地理位置局限的能力和优势,电教媒体的介入优势就在于它再现的事物是多维的。比如说我要比较不同风格的画家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电教媒体我就可以直接把两幅作品放在屏幕上进行比较,很形象也很直观地说明很多问题。我在讲解“心灵的慰藉”一课时,为了向学生讲明佛教中菩萨形象在汉化过程中的演变时,我把云岗大佛和龙门的卢舍那大佛两幅图片直接通过ppt文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两尊大佛的发饰、脸型、衣服等特征的异同,然后让学生结合两尊佛像开凿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很自然得出结论。
五、电教媒体可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把知识串联起来
我们在鉴赏一件美术作品时,不仅仅是要了解其艺术特色,更主要的是要全方位地去了解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在当时的地位等众多要素,还要加强知识的纵横比较。电教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譬如我在讲解“瓷器”这一章节时,首先先从“China”入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瓷器在国外名称会叫“China”,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再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瓷器的传播和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当学生的情绪很高涨时我才引入课题。通过瓷器和陶器的对比,(黏土成份、烧制温度、工艺流程)展示现代制瓷的视频文件,这时就可以按照年代来讲述制瓷的工艺水准和艺术特色了。而中国的制瓷业是精品叠出,我们不可能近距离去观赏,只能通过电教媒体提供的图片来感受其“薄如纸、明如镜、音如磬”的瓷器最高境界了。所以说,电教媒体在美术鉴赏课中是无可替代的。
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和展示平台,加强对知识的分解和吸收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27-02
微课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象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性,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短小的视频中,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微课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强化了学生的尝试体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获取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微课应用的现状
微课为高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微课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相符合,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师微课技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微课操作方法,能将重点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向学生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多数教师具备微课的信息应用技术素养,能使用录屏大师等软件进行微课视频制作,能将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微课教学课件进行高度配合,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偏远农村,微课的应用并不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课的制作量少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较繁杂,同时大多数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导致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花了大量的时间。另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迫切希望能够从教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家长沟通占据较多的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微课的制作中来。微课制作与教师日常的备课相比,更具复杂性。教师要结合所教的课文内容进行APP制作,然后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录制和后期剪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导致微课的制作量较少。
(二)微课的内容质量不高
当前,阅读教学的大多数微课制作主要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缺少相关的辅助资源,导致微课的完整性没有得到保障。通过对微课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微课视频的质量有待提高。首先,多数教师在微课教学时,节奏过快,导致内容的切换频繁,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讲述的知识点就已经过去。其次,重难点知识不够突出。一些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全部放在微视频上,学生不能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无法发挥出微课的价值。
(三)微课平台缺乏管理体系
虽然当前微课发展迅速,但是微课网站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网站上的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分类,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多数阅读教学的微课平台都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在看完微课视频后,不能得到相的反馈,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的拓展练习无法实现,没有为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创建在线互动模式,教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阅读教学中的微课教学实践
(一)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
微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学科的内部逻辑。首先,要确保课前导入的高效性,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形式进行大致了解,并结合作者和创作背景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将文章的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在微课视频上进行展示。这样,精炼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地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开天地》一课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个巨人的与众不同,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再利用微视频优势,给学生讲明学习本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利用微课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微课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进行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互动交流。微课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情境。例如,教学《观潮》一课,如果仅仅通过语言讲解,学生就无法想象到真实的潮起潮落的画面。如果以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就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联想,实现他们对知识的自我重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利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微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受到家长、社会的干扰。而微课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搭建了桥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对知识点的层层深化,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一些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利用微课丰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微课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将阅读文章的内容和课外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丰富课程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教师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植物生长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生对文章感兴趣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1.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2.除了课文和老师的视频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这样,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利用微课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总是浅尝辄止,教师应利用微课优势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结合阅读文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去解开疑惑,使学生逐步展开探究式学习。其次,充分利用微课中的细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通过推荐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形式,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源泉。例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这里,教师用磁铁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引力”一词,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六)利用微课提高课外学习效果
要想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做好课内文章的阅读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微课对提高课外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相关的教学资料,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究,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制作出了与兵马俑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兵马俑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兵马俑相关的资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微课具有便捷性和实用的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合理地运用微课,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微课视频制作,满足学生对知R的渴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别新均.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2).
[2] 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
[3] 张海冰.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16).
[4] 孙源婕. 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
[5] 张轶群.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6] 杨清涛.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11)
一、用生活解读文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的活水,最能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质疑的眼光来解读文本,用生活体验来验证文本。但我们在教学中不是将每一课都落到现实中去,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这个条件。学了《秦兵马俑》,我们总不能把学生带到西安去,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天下景物全部囊括在多媒体中,让学生通过眼睛来看世界,通过思维来验证文本的真实性及其艺术性。请看如《卢沟桥烽火》一课的教学片断:
1.板书课题:点出“烽火”的意思及“烽”的写法。
2.放“”部分视频及配乐,读课文片断,解课题《卢沟桥烽火》。
3.指名朗读词语。
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思考:这两组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词,把这些有着鲜明感彩的词语放回句子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4.赏析画面:简介“”,解“蚕食”之意,通过多媒体解说“东三省”及“咽喉” ,教学生字“喉”。提问:请找出“咽喉要道”这个词语,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5.解析“咽喉要道”:“要道”已经能说明重要性了,为什么要加上“咽喉”?咽喉在什么地方?对我们人体来说,咽喉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扼住了咽喉,我们将不能呼吸,不能饮食。而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卢沟桥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地图!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卢沟桥烽火》中的内容通过图片、歌曲等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借助生活体验验证文本的观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用生活拓展文本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语文实践课。实践课用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活动、开放的时空,让语文教学展现出勃勃生机,活力纷呈。语文课本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因地制宜, 用生活拓展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用生活拓展文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请看《石榴》一文的教学片断: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想对石榴说什么?
2.是啊,作者也跟你们一样的喜爱石榴。课文就是通过对石榴叶、花、果特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的。(板书:喜爱)
3.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先看一看、摸一摸,再尝一尝它的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在理解内化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实现知识迁移,增强语文的实践性。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用生活感悟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教育理想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儿童,要充满青春活力,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请看《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片断:
1.欣赏一些天鹅图片。
(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天鹅有着美丽的外形,是纯洁高雅的象征。)
通过资料交流,引发学生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2.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然后品悟“老天鹅破冰”的场面。
请你想象画面先读一读,谁先来读一读?
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你来读——
冰面没有破,再沉重些,你来读——
冰面没有破,再沉重有力些,你来读——
冰面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
让我们一起来读——
一、激发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
我在教《家》这一课时,让学生通过移动鼠标送小动物回家。全班同学都兴致勃勃,高高举起了小手,参与的兴趣很浓。我所提的问题,他们乐于回答,语言表达丰富精彩。当时,我非常惊讶,原来学生个个都很聪明,实现了高效教学。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
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借助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拉萨的天空》一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拉萨天空的喜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拉萨的天空没有多少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拉萨天空的“情”也难以激发。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拉萨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我请大家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听着如诗一般美的语言,想象梦一般的画面,仿佛来到了神奇的拉萨,看到了湛蓝透亮的天空,看到了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然后让他们睁开眼睛,看到大屏幕上一片蓝晶晶的天空,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学生都惊呆了,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拉萨。在优美的意境中感悟文本,教学效果怎能不理想呢?
三、激发思维的活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创设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以说,直观性教学是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乌鸦喝水》这一课,我播放了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很快体会到乌鸦的聪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没有小石子,你能帮乌鸦想出用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把故事推向了,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经过讨论,有人认为可以给瓶子里插一根吸管或者空心麦秆,乌鸦用嘴一吸就可以喝到水;用嘴往瓶子里衔沙粒,水位升高就可以喝到水;用嘴在瓶子有水的地方啄一个小洞眼……
四、培养表达能力
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说话兴趣,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交流互动,真正在“活动”中操练口语,学会表达,传递信息和情感。
在《小苹果树请医生》口语交际教学中,我边播放幻灯片边讲故事,学生个个聚精会神,等我讲完了,让他们上台表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动作、语言、表情都十分到位,赢得了台下同学的阵阵掌声。同时,我的内心也被震撼了,享受着这份成功的喜悦。
五、拓宽视野
世界上的事物千千万万,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亲自体验的。小学生年龄还小,不能每件事情都能立即尝试。信息技术就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我讲到《家》这首诗歌时,有这样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要让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名胜古迹、地大物博,我播放课件:北京天安门、万里长城、秦兵马俑、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学生看得全神贯注,情不自禁地喊道:“哇,祖国太美了!”孩子的心中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为做一名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并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多媒体信息技术拉近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世界之大,五彩缤纷。当学生没有时间和能力了解的事物,就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现出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体会,有如身临其境。
六、激发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可能有未来的发明创造。教师通过语文教学要善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会打开学生想象的心灵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