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找规律课件

找规律课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找规律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1篇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共计54人,从前三学期的学习来看,学生对按规律填数,画图是一个难点,有20%的学生能自己找出规律,有5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找出规律,有20%的学生需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找到规律,还有10%的学生则是只知道答案,搞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本堂课的探索规律和以往有所不同,以前学习的基本都是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规律,今天学习的是组与组之间的重复,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以组的形式重复出现的规律题的基本模型,让学生对这类题都能找出相应规律。

教学内容:p49例1、例2,p50课堂活动第2题,p5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能给图形、数字、字母中找到规律并进行分组。

难点:

建立以组的重复为规律的此类题的数学思维模型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教材情境,教师适时地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动手操作等方法来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圆片、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孩子们,范俊杰家搬新家了,你们想去参观他的新家吗?老师带来了他们家客厅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课堂探索

(一)      学习例1(课件出示)

1、学生观察,寻找规律

2、汇报交流,找到规律

3、 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一下这些规律吗?(可用数字、字母、图形、声音等等)

(二)      学习例2(课件出示)

1、引导:选择你喜欢的一组题目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发现的规律对数字,字母,图片进行分组。思考:我们每次都需要把所有的分组找出来吗?(板书:分组、找到第一组就找到了规律)

4、按照规律,把缺少的部分填写出来。并进行展示。

5、刚才我们运用了给数字、字母、图片分组的方法,找到了他们的规律,孩子们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用学具把它摆出来。

三、在实践中寻找规律

课堂活动P50第2题

两人一组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说说你们是按什么规律摆的。

孩子们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是小小发明家,表扬自己。(连续表扬三次),引导学生发现掌声的规律。

四、课堂游戏(小律动)`。

1、拍手拍拍肩

拍手拍拍肩

拍手拍拍肩

2、双手左上举、双手右上举

双手左上举、双手右上举

双手左上举、双手右上举

五、练一练

自主完成P51练习十第1题

六、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过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就一定能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只要我们努力去创造,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与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教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彩笔、学具盒、 作业纸、百变箱等

[教法、学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找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2009年春节晚会上一举成名的魔术大师吗?他是谁?(刘谦)

师:对,就是刘谦老师。今天沈老师就学着刘谦老师的样子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魔术游戏,高兴吗?(高兴)

师:(出示百变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百变箱,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想)

1.1出示气球:红-黄-红-黄……

师:(从百变箱中慢慢拉出气球)这是什么?(气球)

师:(依次拉出红黄红黄4个气球后问)接下来的气球会是什么颜色,谁来猜一猜?(红色)

师:再接下来呢?(黄色)

师:继续往下猜。(红色-黄色-红色-黄色……)

师:(出示拉出的气球)他猜的对不对?(对)

师:(顺手把拉出的气球挂到黑板上)能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吗?

生:因为它是按红黄红黄这样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你真聪明!观察得真仔细,真不错!

1.2出示彩旗:红-红-绿-绿-红-红-绿……

师:再看看百变箱里还有什么?

师:(出示彩旗,慢慢拉出两面红色的彩旗,两面绿色的彩旗)这是什么?(彩旗)

师:(依次拉出8面彩旗后)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红色的)

师:能说的再具体一些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真不错!继续往下猜。(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

师:(顺手把拉出的彩旗挂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百变箱里还有什么?(想)

1.3出示文具: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

师:(出示文具,慢慢拉出橡皮-尺子-铅笔-橡皮-尺子-铅笔)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橡皮-尺子-铅笔。

师:(顺手把拉出的文具挂到黑板上)

师:咦?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都猜对了,你们是怎么猜的?

生:因为它们是有规律的,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师:(手指黑板)我们一起来看看气球有什么规律呢?生:气球按红黄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气球按红黄红黄的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彩旗呢?

生:彩旗是按两面绿色的彩旗,两面红色的彩旗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也就是说彩旗是按两面红色两面绿色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那文具呢?

生:文具彩是按一个橡皮一个尺子一个铅笔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它们也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所以,这些都是按照有规律的顺序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 板书课题:找规律)

1.4出示蔬菜:辣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辣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豆角……

师:咱们百变箱里还有辣椒-豆角-辣椒-豆角-

师:接下来会是什么?

生1:辣椒。

生2:豆角。

师:(继续出示豆角,再拉出辣椒)接下来会是什么?为什么?

生1:2个豆角。

生2:3个豆角。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2:因为辣椒不变,豆角一次比一次多一个。

师:(顺手把拉出蔬菜的挂到黑板上)你真了不起!前面的三组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这一组是有规律的一组一组变化出现的。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些图片的规律?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和数字它们也是按一定规律出现的。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想一想,虚线出应该填什么?

[课件出示]

〖TP77.TIF,BP〗

引导学生逐次完成。

3结合实际,发现规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连续表扬三次)

×× ×××|×× ×××| ×× ×××|×× ×××|

师:哎,小朋友们,你们发现了吗?刚才的掌声中有没有规律?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同学们认真的观察一下,看看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师:可见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排列还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生活中规律的美吧。(播放课件)

4动手操作,创造规律

4.1涂一涂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是不错。确实,规律在我们真是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沈老师看咱们班的小朋友这么优秀,我就想送一件礼物给大家。这是一串项链,可是没有颜色不好看,请小朋友们给它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好吗?

师:先想好按什么规律涂?再拿出彩笔独立完成。

师:(实物展台展示)说一说是按什么规律涂的。

4.2摆一摆

师:小朋友真能干,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谁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能用学具盒中的学具摆一幅有规律的图形。

师: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先研究按什么规律摆,在桌子上摆一摆,然后再粘到纸条上。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能有规律地摆,而且粘的又整齐。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按什么规律摆的?

(找多组同学汇报,粘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们,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把我们的黑板装扮得很漂亮,自豪吧。

5拓展延伸,深化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百变箱里的一串珠子,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课件出示(百变箱中拉出红兰相间的珠子8颗)

红-兰-红-兰-红-兰-红-兰

师:请小朋友们思考一下:

①第9颗,第11颗珠子是( )色。

②第99颗珠子是( )色,第100颗呢?并说说你的想法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3篇

[摘 要]“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目标之一,因此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在教学中增加数学思维的渗透。

[关键词]探索 规律 感悟 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56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作为目标体系。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学习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内容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规律的获得,轻过程的寻找;重规律的运用,轻思想的探寻”。“找规律”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理解并尝试运用规律,还应特别关注学生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对数学思想的感悟。笔者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有效亲历发现的过程,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基于数学知识又高于数学知识的隐性知识,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因此,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展开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充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那么,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该如何关注数学思想呢?

找规律,重在“找”,找就得让学生亲历“找”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探究规律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充分彰显找规律的教育价值。为此,在教学“找规律”的新授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三次探索:

第一次探索:了解平移,感知规律

找出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难点是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在引导学生寻找“张数”与“拿法”关系时,我将电影票用数进行编号,通过“符号化”,抽象成框数字问题,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为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做准备。“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在探究规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找规律,鼓励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回归与确立。比如,在寻找“从10张电影票中拿两张连号票,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时,有的学生用连线,有的用圈数,有的用一一列举,有的用框数字的方法。魅力源自生活提炼,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对规律的理解,让学生充分亲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清楚地了解了“平移”的方法,为后面的探究过程扫除了认知障碍,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拿法”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探索:猜想验证,发现规律

首先,注重体验感悟,逐步抽象。“每次拿3张连号的票,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第二次操作,至此学生已隐隐感觉到有一种内在规律,但还处于“口欲言而不能达”的不确定状态。教师结合课件形象化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两次操作得到的拿法和平移的次数、每次拿票张数之间的变化关系。接着顺势提出“如果每次拿4张或5张连号的票,能分别得到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后,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让学生先猜想,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演示平移验证发现的规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观察表格,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再逐级抽象成数学符号,即用“算式计算”,能用数学语言表达算式内涵,初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其次,利用数形结合,发展思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自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断分家万事难。”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算法”的抽象,应建立在形象的模型的基础之上。如:在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用框平移的过程,再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齐头并进,有助于学生用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规律。相信如果没有形象的支撑,学生的理解也许最终会演变为套模式解题。

第三次探索:归纳类推,完善认知

在学生用数学语言总结出发现的规律后,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试一试

1.如果将电影券的总张数由10张增加到15张,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说每次拿两张连号券,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吗?

2.如果每次拿3张或4张呢?

(二)练一练

1.下面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两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区别吗?

3.书上也有一条红色的花边,试着独立解答。

4.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上5个方格呢?

(三)完善认知,深化思维

1.如果方格不是13个,而是n个,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后,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用字母列式表示。

2.如果一共有n个方格,每次给相邻的a个方格盖上红色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你会用字母列式表示吗?

3.揭示课题:简单图形覆盖的规律。(板书:图形覆盖)

【思考】著名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任何熔岩将凝固,任何思辨的新生事物都在其自身中包含着算法的萌芽,这是数学的特点……算法化意味着巩固,意味着由一个平台向更高点的跳跃。”经过前面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有了感性的了解,初步感知“算法化”。在进行第三次探索过程中,教师很快把学生的目光由10个数引向15、13个数,学生的思维也不断被引向深入。从用“框数字”平移的方法找规律,到将规律“算法化”,再到用“字母式子“概括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揭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数学化的形式表示规律,从而把思维和推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在实践反思、灵活应用中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一是来自于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和训练,二是靠学生自身反思过程中的领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应该在解决问题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重视引导学生交流与反思”,逐步形成反思的习惯,“促进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由此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

比如在揭示出图形覆盖的规律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课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从100张连号票中,每次拿两张连号票,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在验证学生的猜测之后,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以图文结合的方法清晰地展现出来:明确问题——猜测——探究规律——建立模型——验证——解决问题。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回顾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还从中学到了什么?”沉默一会,有学生领会了,说:“我主要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我点点头说:“是呀,究竟一共有多少种拿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共同经历了研究问题的过程,对于复杂的图形覆盖的规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猜测,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将其转化成比较简单的问题,再通过探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验证我们的猜测,这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有了这样的反思,将图形覆盖问题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和策略直观呈现,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拓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策略意识。

在让学生感受了图形覆盖问题的解决策略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座位的变式问题:

(1)同学们,我们学校的礼堂一排有13个座位。要让唐明雨和茆雪她俩坐在一起,并且唐明雨在茆雪的右边,在同一排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2)高老师坐在她俩的中间,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3)还是让她俩坐在一块,去掉一个条件“唐明雨在茆雪的右边”,其他条件不变,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为什么?

(4)当唐明雨和茆雪来到礼堂时,这一排已经坐了另一名同学。(课件演示)如果1号座位已经有人坐了,唐明雨还是在茆雪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5)如果这一排6号位置已经有人坐了,唐明雨还是在茆雪的右边,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变式训练,进一步运用“化归思想”迁移解决类似图形覆盖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找规律 教材对比 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22

一、教材对比和解读

本文所述新旧教材分别为2012版和200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关于这两个版本中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不同编排,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例题编排――由呈现转向发现

2001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用书》指出:“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分析这两版教材,关于”找规律”这个单元在例题编排上的改动还是比较大的。

单元例题内容结构对比表:

浮华褪却始见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上表反映的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积淀式审视和教材编写处理。具体细节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整合并缩减了简单图形变化规律的例题。2012版本只保留了原版的主题图,由直观呈现的例题过渡到让学生自主发现,将原来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和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两部分内容仅用一句话,即“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进行揭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余的排列规律,并说出来,此外还突出了该内容教学的关键点――圈出重复的部分。这一改变将原来例题中许多重复性的操作和练压缩,但是规律的直观认知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并没发生改变。

2.增加了做一做的习题编排。在例题的编排更具针对性的情况下适度丰富了配套的“做一做”习题的数量,意图非常明显,将例题中“瘦身”的一部分以“做一做”的练习形式呈现。在此不展开说明。

(二)方法指导――由隐性转向显性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版例5的编排:分三个问题阶段性呈现――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样的编排对于学生找规律的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也是在例题编排的层面与2001版最大的区别。可以预见的是,新版本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整体编排上所做的较大改动,必将带动第一、二学段中整部分内容的系列性改变,同时极大地影响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上的变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作为2012人教版教材的启领之基,在基本理念中更突出了编写者对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方面的理性思索,这是一种基于理解数学角度的传承和回归,从而也使得”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更加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三)练习设计――由单调转向丰富

新旧两版教材之间关于“找规律”的内容一个较大的区别体现在,对于单元配套练习的设计和编排。

《教师教学用书》(2001版)是这样分析原版本教材习题的:第1题例1是最简单的图形变化规律的配套练习;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图形围成了一圈,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提示其沿着一个方向看每组图形的变化;第3题是简单的图形和数字变化规律配套练习;第4题的第(2)小题是从大到小排列,但方法基本没变,是检验学生迁移能力的好素材,数学练习的题量无限,但基本的思想方法是有限的,这是需要教师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最后的思考题,它的规律之一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数列的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要鼓励学生通过操作和看图形的变化来找规律,如果有学生能通过计算找出规律,更要加以表扬。

2012版教材的单元练习首先在题量上达到了13题,形式上更加丰富,层次更加鲜明,更强调和注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题1不再是规律的延续,而是判断组成规律的必要条件,同时首次出现了文字形式的找规律题型;题4属于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字的变化规律;题7是一个多向思维的找规律习题,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及最后的运算结果找出不同的规律并加以解决;题8是数形结合意识在找规律这部分内容中的运用;题9则是较为复杂的图形规律题,属于例题5的配套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12恰当地结合百数表的知识,通过找出百数表中蕴含的规律找出不同形状结构中的数;题13需要结合数学推理加以解决;思考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规律,结果多样化的呈现,为后续找规律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新版教材编排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喜忧参半――是否会更容易造成两极分化

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2012版教材对于”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难度适当加深,而2001版教材实行以来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直被诟病。如此修订,可喜的是大大拓展了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内涵,堪忧的则是会不会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的提前和加重,这也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环节需要特别注重的问题。

2.有始无终――生活化的情景呈现略显匮乏

新教材编写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找规律”这个单元的编排,除了沿袭旧版例题1“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之外,委实缺少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场景。这也需要教师立足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小学生生活中关于找规律的素材,组织和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

3.忽明忽暗――找规律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

参照2001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检测、评价相对较为笼统。对于当前学段而言,该部分知识教学的现实意义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讲都略显模糊。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仅以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意义,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通过涂色、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对规律美的欣赏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感受规律

师:同学们,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教室装扮得更漂亮些,有几名同学已经想好了设计方案,他们准备这样设计――(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用了什么材料布置教室?是怎样摆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灯笼排列的规律

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从左往右看,是怎样排列的?

生:灯笼是以一蓝一红、一蓝一红这样一组一组一直排列下去。

师:以一篮一红为一组,一直排列下去也叫做重复出现(板书)。根据前面的规律,如果继续排下去应该是什么?

(2)小旗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继续摆,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旗?

(3)小花的排列规律

师:仔细观察,下一个该摆什么颜色的花?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

师: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灯笼、小旗和小花的排列都是依据颜色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我们就称它们为有规律的排列。

3.实践操作,理解规律

(1)独立摆图

师(出示学具):有哪些图形?各有几个?请看大屏幕一起观察,然后把所有图形都用上并摆成一行,一组一组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由学生来介绍摆图的规律。

色同形不同: ■

色形都不同: ■ ■ ■

(2)合作摆图

师:色形同但量不同。如果还是像这样让你摆出有规律的排列,你打算怎么摆呢?

学生活动后展示: ■

师:形、色、量都不同。要用这样的学具摆,想一想会有规律吗?

学生活动后展示:■■■

4.巩固练习,强化认识

(1)在拍手游戏中找规律

示范:上拍手、排肩、下拍手为一组重复出现。学生一起接着做,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做。

(2)简单推理。画一画,并说说想法:

③串项链游戏。(略)

④找数的规律。1,3,1,5,1,7,1,9, ,

5.课外拓展,寻找规律

(1)生活中关于规律的图片(多媒体出示)。

(2)从自然现象中找寻规律。春、夏、秋、冬四季;日出日落;燕子秋季南飞,春季飞回……自然界中有规律的现象。

(3)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大家可以用心去找一找。

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三)实践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技能,获取较多的活动经验。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5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演示,理解打电话中隐含的数学规律,理解优化思想的实际意义。

2.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规律倍增的惊人速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明确规律的实际意义

师(握着班长的手):现在老师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愿意帮忙吗?

(班长点点头。)

师:假如今天同学们放假在家,老师想叫你通知全班同学明天到校上一节公开课,你会怎样做呢?

班长:打电话、发信息

其他同学补充:QQ留言、发电子邮件、直接去他家……

师: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哪种形式更直接,而又能确保得到消息呢?

学生齐答:打电话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打电话”中的奥秘吧!(板书:打电话)

(评:用简短的谈话导入课题,又不失突出本课重点。)

二、现场演示——理解方案的最佳形式

1.三种形式

①逐一行动——费时;

②分组行动——节时;

③全员行动——最优。

2.现场演示

师:为了使大家更明白刚才那位同学的建议,下面我们现场演示一下。用走过去把他拉起来的形式作为通知到了一个人,假如通知一个人需一分钟,看通知到我们全班同学共需几分钟?(边演示边提示:一分钟后有几人知道消息?下一分钟可以通知到几人?两分钟后……)

3.演示后让学生说感受

师:你对刚才的演示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样很容易造成混乱。不知哪些同学打了,哪些没有打,很容易造成重打或漏打。

师:那怎么办呢?

生:必须提前编号,让知道消息的人明白下一个打给谁,这样有个顺序,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师:说得非常好,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周密的计划,才能使我们做事的效率高。

(评:用学生身边的素材,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经历信息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要想用时最少,不能单凭班长一个人或组长几个人,必须全员行动,才能做到用时最少,方案最优。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到有计划,提前编号,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三、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1.整理归纳

(课件显示整理归纳过程。)

师:为了更好地寻找到打电话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把刚才的谈话整理一下吧!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更好呢?

生1:画图法

生2:列表法

……

师:我们就用画图法吧!这可是研究数学问题最好的一种方法哟!

展示课件

2.寻找规律

师:透过表面看实质,你能从这组数据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吗?

(同学们前后、左右组合,讨论交流。)

生1:每分钟通知到的人,后一分钟总是前一分钟的两倍。也就是第几分钟通知到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总和。

生2:一共通知到的人,就是前几分钟通知到人数的和。

……

3.猜想验证

师:那么5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的积呢?6分钟呢?7分钟呢?……拿出草稿纸算一算,看看结果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再大胆猜想一下20分钟能通知多少人?30分钟呢?

220=104 8576 230=10 7374 1824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1:这种增长速度可真是快呀!

生2:简直不可思议。

……

(评: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现场演示做铺垫,然后通过画图表的形式发现规律,最后再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让学生学习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很容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数学规律。)

四、联系生活——感受规律的无穷魅力

1.数学家的言论

我们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这种成倍增长的现象称之为“世界第奇迹”。

2.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倍增现象,你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说一说吗?

学生1:植物的生长

学生2:动物的繁殖

……

师:还有病毒的传染、流言的传播……这些倍增现象有利也有弊,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充分的利用它,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精彩。

(评: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中具有的相同规律,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五、解决问题——体会规律的运用价值

下面老师就遇到个问题,同学们能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它吗?

1.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评: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全课小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要下课了,一节课我们都围绕打电话来探究,你找到其中的数学奥秘吗?

生1:我感受到了数学真神奇。

生2:打电话可以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速度最快。

……

师:你们知道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什么吗?

那就是同学们这节课中的出色表现。

下课!

总评:传统的教学方案是运用书中的例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画图分析等方法,找出用时最少的方案。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侧重于对倍增规律的探究和规律在现实中的意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现场演示——归纳整理——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小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大家一起行动的用时最少,特别是通过现场演示后,更能理解——只有得到通知的,人人都不空闲,一起行动起来,方案才能达到最优。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6篇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理念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可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学生们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进度的加快,使学生无形中增加了额外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学生就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如果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的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习《找规律》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熊维尼超市”开业的情景。超市门口挂满了灯笼、彩旗,还摆放着很多漂亮的鲜花,屋里放着动听的音乐,而且还来了许多客人。让小朋友自己去发现规律,很快孩子就发现灯笼是按一盏红色,一盏黄色,这样一组一组重复排列下去的;彩旗是按一面红色,一面绿色,一面蓝色,一组一组重复排列下去的,然后引出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就有了规律。再组织学生找出鲜花、音乐以及客人的衣服颜色都是有规律的。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新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也不难看出非常明显的生活化色彩。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再现生活情景,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购物情景”,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去买本子,每个本子3角钱,他带了两元钱,最多能买几个本子,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出钱的用途,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过钱。这样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找规律》一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利用语言表达很难讲清楚,多媒体课件出示问学生下面该什么图形,然后闪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就很乐意接受,而且易记,能够灵活应用。

五、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7篇

教学案例:教学“找规律”一课

师(依次用课件出示两组木桩、篱笆图):下面一个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一个排列,我们叫它为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完整的木桩和篱笆主题图):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生1: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即篱笆和木桩一一间隔排列。

师(出示兔子图与夹子图):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学生反复说)

师: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规律?(生答略)

出示表格:

[\&两端物体\&数量\&中间物体\&数量\&第一组\&兔子\&\&蘑菇\&\&第二组\&木桩\&\&篱笆\&\&第三组\&夹子\&\&手帕\&\&]

(学生完成表格并汇报)

师: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2:一一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

师:下面我们来验证规律。任意拿几根小棒,先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一个圆片,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操作并上台演示说明)

师:生活中也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你能找一找吗?

生3:晾衣服,斑马线等。

师:下面,解决“想想做做”中的广告牌问题与锯木头问题。

……

课后思考:

上述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主题图,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明确什么是一一间隔排列、什么是中间物体与两端物体,进而通过填表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规律,并通过找生活中的间隔规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环节紧凑,课件呈现恰当,教学方式多样,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揭示知识的本质,没有渗透找规律的核心思想,为学生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留下了隐患。

“找规律”教学的重点是找,但不是找表面的东西,不是找什么是两端物体、什么是中间物体,也不是找“间隔排列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这一单纯的现象,而是找到规律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找到“一一对应”思想的本质。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来看,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尽管教师关注了规律的探索过程,但未将数学思维活动置于数学思想的指引下,而仅仅将数学规律作为一个静态的知识对象,以简单告知的方式来教数学规律,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感知混沌;从数学思想渗透的内容看,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本课除教学找规律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并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我认为,“找规律”的教学,尤其是在数学知识本质的挖掘与思想的渗透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淡化非本质因素,明确规律的“三要素”

小学数学的规则、定义、概念等大多采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呈现,借助“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所谓的三要素来理解规律显然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上述教学虽然使学生知道了规律的内容,但教师只是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阻碍了学生认知的自我建构,失去了更为丰厚的教育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丰厚的教学资源面前合理筛选,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学内容和规律,重视自我体验的过程,加强学生由个体经验到一般规律的自我建构过程。

2.凸显知识本质,体验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规律

间隔排列的原理其实是简单的周期问题,即两端的物体相同时,把每2个物体看作一组,用物体的总个数除以2会余1,所以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间隔排列的本质就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即一个两端物体对着一个中间物体,一个两端物体对着一个中间物体,最后一个两端物体没有物体和它对应,所以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个。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学生理解规律,并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为他们更好地应用规律打下基础。

3.注重经历,促进感悟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智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经历是感悟的土壤,数学思想的感悟离不开有思维和情感投入的数学活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对数学思想本质的挖掘,注重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本质的感悟。数学思想是一种缄默的知识,其获取的主要方式是悟感。郑毓信教授也说过:“数学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通过解题活动自发形成。”数学思想的感悟亦是如此。教师应抓住数学思想感悟的契机,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反思、总结等活动进行归纳,促进知识的内化,使数学思想有效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之中。

有了上述的思考,我对“找规律”的教学重新梳理,并进行了再次教学。

再次教学:

1.巧妙比较,唤醒记忆

教师出示一组杂乱无章的和后,提出问题:“图中是多,还是多?”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是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的。”教师继续引导:“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想出一年级就学过的“一一对应”方法,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引导发现,揭示规律

(1)观察:主题图中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以及两端物体相同。

(2)填表(表格同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他们发现规律。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规律: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图中的兔子会比蘑菇多1个呢?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同桌进行交流讨论,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不要求语言严密、准确,关键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3.操作验证,抽取本质

(1)质疑:是不是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操作验证:任意拿一些小棒和圆片,一一间隔在桌上摆成一排,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片的个数,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展示学生的不同摆法)

(3)揭示“一一对应”的知识本质:想一想,为什么小棒(圆片)比圆片(小棒)的个数多1呢?

引导学生用移动小棒(圆片)的位置或者圈一圈的方法揭示“一一对应”的思想内涵,并要求学生用语言去描述、去分析,以达到使学生理解规律的目的。

4.举例说理,深化理解

(1)举例:生活中也有很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你能找一找并说一说吗?

(2)比较:

……

师:比较一下谁多谁少,并说明理由。

……

上述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抽取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本质,然后让学生不再把同类型的栽树、锯木头等问题看成是一个个孤立的规律,而是深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在开始的教学环节中,通过比较圆片与三角形谁多谁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面教学做好了铺垫。主题图上的三组物体揭示了两端物体与中间物体的不同排列情况,通过填写每组中每种物体的数量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初步感受“首尾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可到底有没有这种规律,学生是半信半疑的,教师应组织学生验证。验证后,学生心中的疑问也被最大化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呢?”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交流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移动小棒与圆片进行比较,或通过圈一圈的方式,体验、感悟“一一对应”思想,最后用语言把“一一对应”思想表述清楚。在对后面三组题的说理比较中,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规律,能顺利迁移到首尾不相同情况的理解,乃至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教学既凸显了知识的本质,又达到了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规律的目的。

找规律课件范文第8篇

一、导入

一节课的导入,不仅作为教师讲授新课的铺垫,即为进入新课学习提供背景,还应具有引发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功能和作用。设计导入时,我们可以采用具有形象直观、典型特征鲜明、外观奇特的形象资料,或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情境。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迁移已有的知识储备,活跃思维。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力。

由于《找规律》这堂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并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所以在导入时设计了两个游戏:①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支笔,一只手可以夹多少支笔,让学生初步感知笔要比手指少1;②叫四个男生四个女生站到讲台上,然后间隔排列,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排,看男生和女生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再要求两端都是男生,而又要间隔排列,让学生想办法,学生想到的是可以减少一个女生,或者增加一个男生,再观察男生和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感知规律,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求知欲。

二、内容讲解

教材内容的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干部分,也是一节课的核心。我们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这个过程和环节时,不仅需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力求将知识“讲活”,还要借助于直观、想象的教学手段及教具,呈现具体、形象的知识本体。

在讲解本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寻找规律,我用两种颜色的磁铁在黑板上间隔排列,增加或减少其中一种磁铁的数量以寻找规律。

三、组织课堂活动

1.阅读与归纳

因为阅读应该和技能联系起来,所以应该和归纳相结合。经过学生的观察,学生发现了情景图上所存在的一些规律。并归纳如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事物;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事物。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两端的事物与中间的事物间存在什么规律?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如下:处于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事物比两端的事物要少1。(其中在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2.置疑与解析

教师的置疑应该和学生的解析结合起来。在观察“夹子和手帕”图片时,要求学生寻找其中的规律。对于这堂课,我先出示了部分手帕图,要求学生观察,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3块、4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然后置疑学生: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要求学生讨论解答。而在 “蘑菇和兔子”的有规律的排列的图片中,我先提出问题: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要求学生去寻找规律,自己解决,最后一起分析讨论。

3.质疑与解疑

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老师不要解答,要很好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产生驱动力,要驱使学生去学习,去寻找答案,自己去解疑。在学生基本能够找到规律,并能通过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后,我就出示了“篱笆和木桩”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寻找其中的规律,并说一说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然后要求学生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自己摆一摆,使得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规律,并请一个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上台演示。

4.分析与讨论

往往要学生分析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或者同学之间讨论等等的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认知,都可以提供参考,提供帮助,有助于学生之间互学,互进。

在给了教材上的情境图以后,我让学生讨论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并探寻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然后让学生交流:A、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B、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有什么联系呢?

5.换位思考

假如当时是你,你该怎么办,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体验感知的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训练。在学生对一个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维和认识时,方法和技能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当揭示了规律以后,我出示了 “锯木头”的情境图,我就问学生,假如这个人是你,你在锯木头,现在要你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所以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我们应该走进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应设计出一种或几种方法,如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演绎等,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具体指导学生在运用这些方法后,产生自己的结论和认识。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因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通常是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以使学生在已经学习和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头绪,把握重点。

在小结的这个环节上,吸引学生的参与,实际也是对他们学习方法和技能的一种训练。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的能力,学习的水平,通过积极的引导,将小结的这个环节交由学生完成。使他们既重现和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在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一次训练的机会。所以,我把课堂总结放手给学生去总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说说遇到过的实际情景。(比如教室里的课桌椅,某组有规律坐着的学生,校园里的树等等)。

五、课堂练习或作业

课堂练习或作业,既是教师随堂或课后检测、评估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所学,实践学习技能和方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