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姜山:不,我要去乡下奶奶家捉蝴蝶,体验古代儿童的生活。
陈风:公同里也有蝴蝶,也可以体验啊!
姜山:那不一样。古代没有今天这样的繁华都市,没有儿童公同,现在就只有在乡下才能找到古代儿童生活的影子。你读读下面的古诗就会明白的。
[古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宿:投宿,即住旅店。②新市:地名,今湖南省攸县。③徐公店:一位姓徐的人开的旅店。④篱落:篱笆。⑤疏疏:形容篱芭编得不紧密,稀稀拉拉的样子。⑥一径深:一条小路很长。径,小路。⑦树头:树枝上。⑧未成阴:树叶还没长得茂密。⑨急走:奔跑。文言诗文中“走”就足跑的意思,“行”才是走的意思。⑩黄蝶:黄色的蝴蝶。
[诗意]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飘落了,树叶还长得很少,没有能形成树荫。几个儿童奔跑着,在追捕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到黄色的油菜花丛中,找不到了。
[谈感受]
姜山:古代的儿童也像我们一样活泼,顽皮。更妙的是,黄蝴蝶似乎有灵性,故意飞入菜花丛中,让儿童“无处寻”。不难想象,这时的儿童,一定在金黄的油菜花丛里东张西望,无可奈何。
陈风:我觉得这首古诗特别有趣,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的缘故吧。前几天放风筝时,我想起高鼎的《村居》,感到特别亲切,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姜山:足啊,读这首古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趁着春风,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情景;耳边仿佛听见了孩子们比赛放风筝的嬉闹声。对了,我们一起来收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吧!
[背诗句]
小朋友,下面足陈风和姜山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冉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唐・刘驾
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
关键词:拓展阅读;古诗教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意境美;文化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是指根据古诗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适时、适度、适量地引进相关诗篇,以促进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拓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路,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可以说拓展阅读是古诗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适当拓展,激发学习兴趣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而这其中的哲理与美韵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知识积淀。但传统教学的三部曲“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让古诗美韵尽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大胆拓展阅读教学,将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受到更多的诗的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授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含的生活乐趣后,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外积累的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选出一两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如吕岩的《牧童》、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合作学习、比较交流:同样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的切入点有什么区别?描绘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生动有趣,刻画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通过诵读表演,学生容易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同一题材的作品,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对课内所学的理解、感悟,也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给予学生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适时拓展,加深情感体验
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感而发的,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古诗含蓄凝练,再加上大多数古诗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存在障碍。以诗教诗,以诗学诗,是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知识铺垫,搭建情感桥梁,实现与诗人对话的有效手段。如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为了帮助学生感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一诗句蕴含的情感,一位老师做了这样的拓展:
“是啊,诗人的行为不仅让行人觉得奇怪,在我们看来,也有点不可理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可以在另外一首诗中找到答案。”(出示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1)读《归信吟》,初知诗意。
(2)议:你从孟郊的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3)想象说话:模拟孟郊与行人的对话。
(4)反复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古代游子的重要精神寄托――家书不甚了解。“恐”字在这里的陌生化使用,再加上“临发又开封”这一行为的怪异,决定了这句诗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归信吟》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对家书的感性认识:家书与其说是用泪写的,不如说是诗人用一颗思乡的心,用一份恋家的情写的;家书送出去了,诗人的心也跟着飞回去了……在文本拓展、角色转换、激情引读中,诗人反常的举动便显得合情合理,学生读出了思乡的诗人,读出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深沉的爱。
三、适量拓展,领会意境美
古诗的内容精粹,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根据表达的需要,诗人把语言高度浓缩、概括,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留白”。教师应该抓住“留白”,拓展延伸,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身入其境。因为只有“入境”,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对诗歌意蕴的体悟方能更加真切而深刻。如在六年级上册《春天组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整合资源,适时拓展,将学生带入春天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比如在“观诗色”环节,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主诗――《横溪堂春晓》(南宋虞似良),感悟春天的“绿”之后,即进行互文拓展:
“春天仅仅是绿色的吗?请大家读读这些诗句,闭上眼睛想象。从这些诗句中,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带颜色的春天的诗句。)
(1)引导学生用“从中 ,我看到……”的句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小结。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再加上各色鲜艳的花,诗人笔下的春天真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啊!
(3)引读课件出示的诗句。师:春天是一幅画,画里有什么呢?生: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教师凭借敏锐的语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四、适度拓展,感受文化现象
古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由此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现象。例如,“杨柳”表挽留之意,“流水”喻指情愁,“明月”则是思乡的代名词……小学古诗教学,以一首带多首,通过对几首具有相同意象诗词的学习,初步感受文化现象,符合语文课程总目标提出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诗经・采薇》(节选),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学生不难理解。对于其间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基因――以柳喻留,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拓展:
“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啊!生离死别,难免伤情。柳谐音留,表示挽留。诗人这里明写景,暗借柳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你们知道吗?从《诗经・ 采薇》开始,柳便与别离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古人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杨柳从此成为了古诗词中离情别绪的意象,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亮点。”
(1)读读背背,粗知大意。
(2)小结:对于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不能单纯地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融进历史文化的因素去感悟其中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这里无须对所拓展的诗词进行过多的赏析。教师对“折柳”意象的解释意在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而相同意象诗词的拓展则是促进学生对“折柳送别”这一文化现象的直观认识。
朱光潜先生所说:“诗的境界是理想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的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和情趣中汲取新鲜生命。”
古诗中,凝练优美的语言、深远悠长的意境、博大精深的内涵都值得学生好好去品味。而要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就应该有效进行拓展阅读。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灵魂。
参考文献:
[1]程 芳.让古诗文滋养学生的心灵――关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9).
一、巧借多媒体,解题激趣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还可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把学生融入到古诗的氛围中,及时引导,破题释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要在这一天全家一起登高远眺。而此时作者独自漂泊他乡,身边又没有一个亲友,不能和家人团聚,悠长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人眺望远方,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绵绵的思念,此时此刻,也许兄弟们已经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尽情地谈笑,那爽朗的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不知不觉,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一组组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气氛之中,带着感情去理解课题,加深了对“忆”字的理解。
二、巧借多媒体,创境悟情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若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在明白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像的双翼被鼓动之后,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像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些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像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三、巧借多媒体,破难释疑
关键词:诗画套餐;低段;古诗教学
古诗距离现实生活极为遥远,古今语言的差异,时代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一大教学难题:低段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若教师仍采用“解词―析句―串讲诗意”的旧教学模式,课堂必将枯燥而乏味。那么,古诗教学过程中不但嗅不到语言文字散发的清香,而且流转着的只有学生似懂非懂的眼神和“食之无味”的无奈。
教师该如何合理采用“诗画套餐”的教学尝试,使低段学生乐学、易学、自学古诗呢?以下是笔者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方面的粗浅试探及获得的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经验。
一、以画引诗,激趣促探
直观的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易于他们去观察、发现,甚至促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将诗画结合,寻求解疑的因素。以《咏鹅》教学片段为例,课堂中,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三幅“鹅”画,根据画幅引出课题《咏鹅》,并设疑:这三幅画中只有一幅画才是骆宾王《咏鹅》中描写的那只鹅,你们知道是哪一幅吗?引导学生自由读诗,试着理解诗意,大胆猜测。学生阐述自己对正确画面理解的同时,正是教师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感受诗情的过程。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润物细无声般地引着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讨论,甚至是小小的辩论,如此一来,无形中消除了低段学生学古诗的畏难心理。
二、以画导读,声情并茂
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较注重诵读,可古诗的吟诵与现今孩子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大相径庭,要读对,并读出古诗的韵味谈何容易。幸而“诗是有声的画”,影像、图画却能消除此等尴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上感知吟诵起古诗来,韵味自然更浓。
三、古诗成文,看画说话
以《宿新市徐公店》教学片段为例,在书中,编者为这首诗配上了一幅趣味盎然的插画;在课后练习中,更要求学生读诗、看图,将这首古诗变成一则小故事。学生看图编故事,再诵读古诗,很多学生便能不自觉地带上动作和表情,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此刻,这首古诗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个有画面的故事。
四、以画破难,豁然开朗
古诗中往往会有精彩诗眼,耐人推敲,也正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求有效的手段来突破呢?以《绝句》教学片段为例,在教学此诗时,“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理解是个难点,在比较各种方法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简笔画诗句。师(白粉笔简笔画岷山):如此高大的雪山,身在家中的杜甫能看全吗?生:能!师:你们为何如此肯定?得找证据,从哪儿知道的?生:自读古诗,思考,指名交流。生:我从“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看出的。一样东西都被含在里面了,说明都包进去了。……师:是呀,透过这小小的窗框居然能看全高大的岷山呐!(棕色粉笔简笔画窗框)瞧,这多像一幅迷人的风景画!寥寥数笔简笔画便突破了“含”字这一难点,无疑的,图画成了教师突破古诗教学重难点的一把钥匙,不用再隔门而叹,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体会古诗之精练。
五、说诗思画,入情入境
以《村居》教学片段为例,教师描述古诗大意时,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甚至可以带上动作和声音,还原画面,进行表演,此情此景正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往往想象的画面更为丰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能较好地体会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六、吟诗作画,诗情画意
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本跳跃性的特点,为学生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因此,我们要掌握古诗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感受诗情画意。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看到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的古诗词课堂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古诗这一艺术的熏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世代相传!“诗画套餐”的教学试探不仅遵循着古诗诗情画意的文本本色,也依据着小学低段儿童的学龄特点及发展规律,更可丰富教师的古诗教学策略。希望这样的“营养搭配”,使古诗课堂诗情画意的同时,学生也能食之有味,并为小学低段古诗教学开启一道小门,寻求一缕曙光。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孩子们对生命的热爱
很小的时候就会读且会背诵白居易的《草》,但仅限于会读会背,至于诗的精髓,直到很久以后才慢慢明了。因为那时老师只是在讲台上告诉我诗里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但诗的精髓不是“告诉”就能真正懂得和领会的。而轮到我教给我的学生这首诗时,我换了一种方式。
我们的小学校位于村外,教室是一排平房,前面是大片的田野。
在教学《草》时,我走进教室首先做的不是让学生读书,而是带领走出教室来到原野里,让他们看外面的世界。那时正是早春的傍晚,傍晚的太阳暖暖的挂在天上,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苗。我问同学们,冬天的时候麦苗有没有这么茂盛?同学们都说冬天的时候没有这么茂盛,那时田野里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麦苗。我接下来又问,你们看,田埂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小草,冬天时有这么茂盛么?同学们都说冬天田埂上一片枯黄,哪里找得到小草的影子。我接下来就告诉他们,小草在秋天就枯死了,但死的只是叶子,根依然活着,冬天里即使是把枯草点燃了,深埋在泥土中的草根依然活着,依然有着坚强的生命力,一旦到了春天,有了春雨的滋润,春风的吹拂,就会发出嫩芽,茁壮成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我们回到课堂,打开课本时,他们已经理解了诗的精髓。而且那广阔的天空,壮美的田野,不仅帮助孩子们理解了深奥的哲理,而且宽广了他们的胸怀,增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而且认识到他们的家乡就在这诗意里。
二、把习闻常见的农村生活场景融入课堂
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只是我们是否用心去发现。
例如在讲《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并没有急着打开课本,而是问,我们都是农村人,人人家里都一个菜园子,谁家里没有?同学们都说家里有。我又问,菜园子里的青菜现在都这么样了呢?他们都说,青菜长出了长长的菜薹,开出了漂亮的花朵。我又问花上面有蜻蜓吗?他们都说没有蜻蜓只有蝴蝶,蜻蜓到夏天时喜欢停在荷花上。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看见了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就去追,可是追着追着,蝴蝶飞到菜花里不见了。我赶紧说,这就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首充满童趣的诗歌就这样在漫不经心当中被孩子们掌握了。再如,在教孩子们理解“忙趁东风放纸鸢”时,也是从春天来了,孩子们从春风中方风筝讲起的。
三、把学到的知识反馈到农村生活中
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学以致用,既用现实生活来强化教学成效,也鼓励孩子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用生活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激趣
朗读
感悟
积累
历来,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仅仅把古诗文教学当作读几首诗词以应付考试的教学观念。应充分重视古诗文教学,发挥古诗文教学的创新功能和实践功能。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水平,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兴趣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单调、呆板、枯燥,难以诱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故事激趣
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前,可以设计张继赴京应试落举,心情郁闷而写下此诗的故事,所以由于此诗张继的名气可能远远大于当时中举的举人。
2、绘画激趣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悟其意,绘其景。如在教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追蝶图”。在教《锄禾》时,教师可一边让学生诵古诗,一边配上“一个太阳、一片禾苗、一个老农手拿一把锄头在锄禾”的画面,并适时加上几滴豆大的汗珠,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像插上了翅膀。
3、创设情境激趣
古诗的教与学,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一件事。如何让古诗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之事呢?我认为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挂图、图画、简笔画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学习《小池》一诗,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展开想象,画一画,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4、想象激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如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二、吟诵体会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分诗、七分吟”,教师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经验,并通过吟诵抒发出来。学生时而朗朗出声地诵读,时而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二、入境入情感悟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枫桥夜泊》一诗,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的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三、重视积累 厚积薄发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早晨是人的思维最清楚的黄金时间,最适合用来诵读诗词,于是,我便在班级里开展古诗诵读活动。在前黑板右上角开辟出一小块古诗园地,每天由一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抄写在上面。早读时,先由抄写这首古诗的同学背诵,然后进行比赛,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背诵的积极性,如果能做到连续三天熟读成诵就加一颗五角星,这样一来,由于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对古诗园地也特别重视,就连平日一些一背古诗就头疼的同学也背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俗话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我相信学生在古诗园地的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会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腹有诗书气自华》《小学语文教师》2005第7-8期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一、利用电教媒体,解题激趣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认真学习理解古诗的动力。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如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释,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把学生融入到那种氛围中,及时引导,破题释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要在这天同全家人一起登高远眺。而此时作者独自漂泊他乡,身边又没有一个亲友,不能和家人团聚,悠长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人登上高高的城墙,眺望远方(家乡的方向),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绵绵的思念,此时此刻,也许哥哥、弟弟们已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尽情地谈笑,那爽朗的嬉笑声在山谷间回荡,不知不觉,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一组组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走进那种环境和气氛之中,带着感情去理解课题,加深了对“忆”字的理解。
二、利用电教媒体,创境悟情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时,若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校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反映的是作者依依不舍送别好友的情景:诗人和好友分手了,远行的船越来越小,终于看不见了,留给诗人和远行者的都是孤单的身影和依恋的心绪。教学时,教师播放李叔同填词的《送别》曲,那悠扬缠绵的乐曲紧扣学生的心弦。当他们沉浸在哀婉的乐曲中时,教师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这时学生的心绪已不知不觉地被教师巧妙地带入诗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较为准确地感知到诗文的美妙,并产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欲望,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泊船瓜州》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教师可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诗人吟涌这首诗可能在什么时候?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的高堂双亲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哑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明月呀,什么时候在你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呢?当学生想象的双翼被鼓动之后,教师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位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象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绿,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学过的哪些词句?”此时学生们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三、利用电教媒体,破难释疑
古诗的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能帮助儿童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化难为易。如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含”字用得十分绝妙。在教学中,教师播放紧扣作品内容和背景的录像,学生就很好地理解了“含”字及这难以领会的诗句的意思了。
理解诗意领会意境情感体验丰厚底蕴《语文课程标注》强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作品,学好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通过关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生品位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创作背景,增进对诗意的理解
古诗由于离现在时代久远,学生理解、感悟古诗比较苦难,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历史性比较强的古诗,教师要适当介绍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对诗意的感悟。
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引导学生初步领略诗人“喜欲狂”的心情。然后提出: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安史之乱。重点讲述唐代中广德元年正月,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之一,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山相继投降河南河北相继先后被官军收复。当时诗人流离于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忧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交代完这些,再让学生高声诵读几遍诗文。此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诗人因祖国统一而无比欢快的情感之中了。这实际上已达到了对诗人强烈爱国之情的感悟状态,于是对古诗的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深的层次。
二、展开丰富联想,领会诗歌绝美境界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以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著称,它是作者自身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历提炼加工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教学不同其他课文,故事作者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令人回味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反映生活本质的。展开想象,领会意境是学习古诗的切入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夸张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
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这首诗运用夸张的写法,描绘了瀑布自上而下的磅礴气势,让人震撼,读者无不为之动容。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结合诗句去领会古诗的意境呢?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使学生对庐山瀑布有初步的印象,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引导学生畅谈观后的体会、感想。然后默读古诗,边读变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对诗中“三千尺”“落九天”夸张写法的句子要重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古诗的意境,感受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情怀。
三、融情朗读背诵,加深作品情感体验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在古诗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才会走进诗中,和诗人融为一体,与作者同喜同悲,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始终把朗读作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初读古诗接着工具书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会古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直至烂熟于心,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至此,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读的深入喷薄而出,喜怒哀乐跃然于纸上。
如在教学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理解、体会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了本文的重点。根据课文文包诗这个特点,首先朗读课文,为学习古诗作情感准备和铺垫,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然后,熟读古诗,结合课文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诗句流露出的对家乡、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最后,配乐朗读背诵,播放一段悠扬的音乐,让学生紧闭双眼,或背诵,或吟咏,与王维共享兄弟之情、思念之情。
四、不断积累感悟,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小学生只有通过积累背诵大量的古诗,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培养崇高的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积累古诗,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厚人的文化底蕴。课堂时间虽然较短,但是学生学完古诗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组同一主题的古诗,作适当介绍,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背诵、积累。
如在教学《池上》《小儿垂钓》古诗时,两首古诗的内容都是写得儿童的可爱与机灵,根据这一情况,我提前准备了一组儿童生活题材的古诗:《所见》《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有的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有的是学生还未学的,但是主题都是与儿童生活有关,学生在学完本课的古诗后,对于这一组题材的古诗学习很有兴趣。这些古诗的补充,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更主要的是积累了同一题材的古诗,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总之,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古诗过度解读,就可能背离了古诗诵读重在感悟的积累初衷,与作者、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因此,只有在古诗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熟读背诵、积累感悟,学生的人文品位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