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郑成功教学设计

郑成功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郑成功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成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2010年4月5日下午天气晴好)

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我,往往有一种难以摆脱的惯性和难以自察的惰性。上午接到一个通知,县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学校非常重视,校长亲自开会要求我等认真准备,以体现我们龙头学校的实力。我责无旁贷迎接挑战,正好籍此去除一下惰性。

二、牛刀初试(4月6日凉爽的晴天)

我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的《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接着阅读、收集资料,不断琢磨一个问题:如何让这节课与众不同,怎样才能出彩?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对!组织小组提问体现合作学习,呈现不同观点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个灵光一现的念头仿佛给我注入一剂强心针。框架就按这个思路搭建了:①全班齐读课文,初步概括;②规则说明及提问示例;③小组合作学习;④合作学习成果检测;⑤重点讲解――戚继光、郑成功;⑥归纳,升华主题;⑦课堂练习。

经过实践后,这个设计中的很多问题马上就暴露出来了。最突出的一点是时间不够,头重脚轻。首先,小组任务和提问示例的讲述要用将近5分钟,严重的压迫了后面的环节。第二,即使提供了例题,但学生还是不能掌握提问的方法,提出来的问题质量不高。第三,由于小组任务是教师布置的,学生出现记不住任务的情况,任务布置后学生又要花费一点时间来确定担任记录员的人选。

三、从头再来(4月8日下午晴转阴)

“说说你的思路吧!”教研组长梁老师和善地笑着。

“我……还有什么好说呢?这课上得真蹩脚!”我自己给出了七字评价。

“知道蹩脚蹩在哪儿吗?”教研组长问我。

摇头、无语。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哪里?一节课的好坏,不能光看“热闹”,最应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有效学习的效果,可以从这么一些方面来进行:学生是否积极表现,知识结构是否严谨、完善,并能与学生对接,是否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学生是否能回答相应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何等。一下子把一个难题推给学生“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我的经验是,可以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设计成几个连续的、由易到难的小问题,逐步深入,使学生在逐步解答的过程中得到答案。”

经过思考,我把对小组任务的讲述转变为简单明确的记录单形式,分组和确定纪录员的工作都放在上课前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让小组任务更为明确。还有一个重要改动是有效问题示例的环节。我选择了两种最基本的提问方法,教学生用“关键词转换”的方法提问,包括填空式的“什么”和因果式的“为什么”两种。

四、又一轮新的探索(4月9日下午阴要变天了)

县教研室杜老师来我校听课,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要旨在于“神动”,也就是激烈的思想活动,而非缺失灵魂的“声动”、“形动”和“群动”。那种没有思维价值、缺乏历史意蕴的课堂“互动”实际上就是“胡动”!最后又掷了一颗重磅炸弹“一堂课应当有一个突出的、可持续的聚焦点、思考点和兴奋点。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看来我又要开始一轮新的探索。

五、寻找课魂(4月12日傍晚阴雨绵绵)

放学后,一个人坚守在空荡荡、冷清清的校园里,苦苦地寻找一个让人兴奋、让教学有生命的灵魂,可是灵魂在哪里?我给杜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询问他这节课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同时也套用《暗算》中的一段经典台词向他表达了我此刻的感受:教学设计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比用沙子搓一根绳子还难,比用空气铸一把利剑还难,比用火点燃水还难。它需要你悟出世界上最高级的理论和最简单的方法,除了必要的知识、经验、技术之外,还需要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可是,这一次的我,似乎少了这种运气,少了这种灵光突现的好运气。

六、美丽的蜕变(4月13日深夜星云密布)

傍晚睡了一个好觉,感觉清醒很多,文思如涌,开始谋篇构局吧。

导入:刘翔和姚明作为中国体坛的代表人物,现在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民族英雄”。百家讲坛的重要人物阎崇年认为,他们出现在赛场上并不是为了某个民族或者种族的利益,他最高的指导思想其实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他的最高目标其实是代表人类挑战极限,不是民族或种族利益,而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对于刘翔和姚明,提民族英雄不恰当,叫英雄比较合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人物人手适时抛出问题,思考民族英雄的含义,为后面对戚继光、郑成功的评价作铺垫。

第一部分:神入历史看历史

历史场景一:视频《戚继光抗倭》

历史场景二:视频《郑成功》

历史场景三:课本剧《康熙帝抗击沙俄》

设计意图:营造历史场景,“复原”历史进程,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研究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情感、意图,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观念。

第二部分:跳出历史看历史

1.对历史提问: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填空式:关键词――什么

例:戚继光抗倭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人物的什么事迹?

因果式:关键词――为什么

例:明朝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为什么严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由“学答”到“学问”的能力,形成问题意识,加深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2.画解郑成功:民族英雄?日本人?东方恶魔?

图一:“重生”的台博馆镇馆宝“郑成功画像”

图二:日本的《郑成功画像》

图三:有被妖魔化的倾向的《十七世纪荷兰版画里的郑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观点的史料的比较、鉴别、鉴赏,解释互有出入或对立冲突的历史叙述,并作出合理的分析评判,进一步思考不同观点是基于怎样的证据和出现的深层原因。

第三部分:品味历史

这节课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从本课的历史人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族英雄?

设计意图:聆听历史的回音以思考现实,即在思想境界上以期升华到学史有所悟,对比历史,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一直埋头工作的我,不经意地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夜空,居然透过厚厚的云层,发现了几颗闪亮的星星。

七、课改的思考(4月14日万里无云)

郑成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戚继光抗倭是明朝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一件大事,对于整个明朝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学生应该知道的事件。因此,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围绕主题,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对教材的内容重新组合,开展教学活动。

2.鉴于初一年级学生在世界史方面的知识量不够,理论有限,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将自己当成学生,首先把课本中的几个难理解的概念抽象出来,例如,倭、倭寇、倭患、鸳鸯阵等,在备课的过程中,重点突破学生的难处;其次,自己当成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明朝时期,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为什么会被倭寇入侵呢?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会对世界历史感兴趣。

3.教学内容是关于抗击外来侵略方面,与初二上近代史紧密联系,与初三世界史也有关联,跨度比较大,因此,在教学方面选择谈话、问题、图片式、描述式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师生之间可以就问题进行探讨,对于难于理解的问题,可以用图片解决,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4.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精心选用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回到遥远的明朝,体会和感受当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戚继光抗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多媒体出示《大鼓凉伞》图片。利用这张漳州随处可见的民俗活动图片,提问学生两个问题。一是这项活动在民间称为什么?二是这项民俗活动是为了纪念什么事件或与什么事件有关?

(学生回答)问题1:有些学生答不出来,利用图片上的鼓和伞进行提示,学生容易答出“大鼓凉伞”。问题2:大部分学生答不出来,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小聪明,知道要学习《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就从本课中三个小子目的标题念了出来,即回答戚继光抗倭、郑成功、雅克萨之战。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于是原本备课的内容是学生回答与戚继光抗倭有关,后老师就直接导入“接来下我们学习戚继光抗倭”。怎么办呢?我就顺着学生答案,“那到底是与三个事件中的哪个事件、哪个人(戚继光、郑成功、康熙)有关呢?我们首先先学第一个戚继光抗倭。”设下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增加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师:多媒体展示《戚继光抗倭》,请同学看这个标题,戚继光是一个人的名字,戚继光抗倭中的“倭”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日本。

师:对,从“倭”字的书写来看,从人从委,即很像中国汉字中的“矮”,古代日本人身材比较矮小,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再回到标题“戚继光抗倭”,按字面上的意思是戚继光抗日,日本从唐以来就与中国政府友好相处,而到了明朝是不是就派兵入侵中国,像近代史即将学到的、、等侵华的战争呢?

(学生回答)是和不是的答案都有。

师:多媒体放映“抗倭=?抗日”,回答是的同学是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回答不是的同学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抗击的应该是“倭寇”,课本上提到倭寇入侵中国。

师:阅读课本比较详细,没错,抗击的是“倭寇”,什么是“倭寇”?

(学生回答)元末明初,一批亡命海上的日本武士,不断地侵扰中国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故称倭寇。

师:除了亡命的武士,还有一些商人和海盗。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屏幕上放出倭寇的概念:即元末明初以后,在我国沿海地区骚扰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有不少同学眼神有疑问了,(学生就有疑问了,举手发问,为什么武士要入侵中国的东南沿海呢?)顺着学生的问题,借机请全部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从日本当时国内的背景分析。

PPT上放映出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1467―1537)的地图,并告诉学生明朝时期,日本国内分裂,处于动荡时期。武士按日本法律的规定是不允许占有土地,只能依附于封建领主,如果封建领主战败,为了生存,部分的武士成为从事于海上和沿海抢劫的海盗。

同时,介绍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日本的武士,放出图片《武士和刀》,知道武士善于大战,为接下来讲少数的武士能战胜多数的明军做铺垫。

明初国力强盛,设立卫所抗击倭寇,但明中叶以后,国力衰弱,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削弱,打不赢武士。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小字部分,明军一见到倭寇,根本不交战,掉头就跑,出现了60、70人武士竟打赢了当时南京城内的12万明军。因此,倭寇更加猖獗,对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无恶不作,烧杀抢掠。倭寇的入侵日益严重,成为威胁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百姓生命安全的倭患,沿海人民纷纷进行反抗,抗倭寇斗争成为国家的第一件大事。

(过渡)英雄人物戚继光出现。

放映戚继光的图片和介绍戚继光的文字,戚继光在山东看到了倭寇犯下的种种罪行,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立志要扫平倭寇。戚继光最初在山东抗倭寇,取得很好的战绩,后调任浙江抗倭寇。但在于倭寇交战的过程中,发现明军战斗力弱,武士善于打战,损失惨重。要想取得完全的胜利,就必须组建一支新的队伍。朝廷批准了后,在戚继光的领导和组织下,这支队伍诞生了,名称叫做什么?

(学生回答)戚家军。

师:这支军队主要由哪些人组成呢?屏幕上放映出戚继光亲自在浙江亲自挑选,由( )和( )组建而成。请学生根据书本完成。

(学生回答)农民和矿夫。

师:引导学生注意从这两类人分析,都特别能吃苦,特别是曾经被倭寇伤害过的人,在情感方面更痛恨倭寇,比任何人更希望将倭寇赶出自己的家园,因此,这支队伍的战斗力特别强。另外,这支军队的纪律严明,举例《戚继光斩子》的故事来说明:“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来自百度百科《戚继光》)

戚继光除了在挑选人员方面有严格规定以外,如何训练使戚家军能更好应对倭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研制新的兵器,采用新的战术“鸳鸯阵”

师:针对日本武士作战武器长刀,研制出狼筅和戚氏军刀(图片);新的战术,不能一对一同日本武士作战,也不能人数太多,十二人左右,长短兵器相结合,即鸳鸯阵。顺利在浙江地区扫除了倭寇。接着戚家军又挥师南下,分别扫平了哪些地区的倭寇》?

(学生回答)福建和广东。

师:是的,倭患基本解除了,抗倭寇斗争取得完全胜利。百姓也非常的开心,图片放映《大鼓凉伞》图片和介绍文字:相传,大鼓凉伞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倭寇猖獗,戚继光率兵抗倭,当他带着平倭胜利的队伍归来时,闽南沿海一带老百姓抬着猪羊犒劳戚家军,欢迎的队伍还打着鼓为戚家军庆功鸣谢。戚继光看到民众在炎热的太阳下打鼓,个个满头大汗,心里十分感动,就命战士和侍女撑着伞为打鼓者遮蔽。打鼓人边走边敲,撑伞的战士和侍女们也不约而同地踩着鼓点舞起来,形成了边打鼓边撑伞边舞的场面。以后,为了纪念戚继光的抗倭功绩,这种大鼓凉伞就在民间流传下来,成为具有闽南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来自网络资源有关《大鼓凉伞》的相关报道)

除了打鼓凉伞,在福建为了犒劳军中的将士,百姓特地做了饼,饼中穿孔,方便让将士们携带,以戚继光名字命名的光饼(图片),来纪念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

郑成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何谓高效历史课堂?从本质上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和特定含义的基础上,研究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协调、高效的课堂教学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材的依托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多做笔记、活动,研究、探讨学习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摆脱过去那种照着黑板一字不差照抄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听讲后用小议论文的方式反映听课状况。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历史联想力,而且对学生培养科学谨慎的历史态度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另外,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课下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根据史诗参演历史剧,进行历史知识抢答等,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启发性,启发的要素之一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掌握知识、思索、探求、实践的空间。就历史学科而言,其创设情境的基本来源为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例:讲述的原因。教师可提供一些表面看起来是孤立、带有客观描述的史实材料,《》政府之组织形式(内阁制)节选,北洋政权初期权力争夺与演变,改组建立,案,《善后借款合同》等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基本知识,在思索中寻找事物间的关联,在探求中发现事物的本质。

学生从感性的参与到主动探寻、思维的参与,表现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意识从事"创造",创新精神与能力会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高。

三、展露教师思维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

教学中核心关键的内容难度较大的内容仍须教师直接讲授,但讲解并不意味着单纯的知识灌输,正确的方法同样是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个方法是: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强调自己思维过程在学生面前的展露。

例:总理衙门的设立,它涉及设立的原因和地位、职能等。讲授时,首先必须介绍前,中央机构中只有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外交事务,后,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交涉事务,先后由两广和两江总督兼任;得出结论:无专门机构处理外交,涉外官吏职位不是很高。而第二次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入侵,侵略形势的变化,一个职位较高(中央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机构就必然应运而生。

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结论并不是老师一口道破直接告诉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思维活动的过程,领会方法的过程、触摸知识的过程,它的实质是教学的实效DD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中应由追求知识结论转到追求思维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向学生显示教师的思路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四、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整合现状

历史学科是国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对保证和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专家学者们的事,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导致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许多课程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开发利用而进入课程。因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师拘泥于教材和既定的教学设计,缺乏资源意识,对潜藏于课堂内外的有益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学习素材、资源的利用率极低。久而久之,历史课程学习的鲜活源头被堵塞,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完全被割裂开来。许多老师的教学几十年还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把一门生机勃勃的历史课上成:“划重点,背重点,剩下时间攻重点(指语数外)。”在学生的心目中,学习历史就等于机械地死记硬背。而事实上,“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我们怎样才能真正使历史起“死”复“活”呢?这就必须要树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整合我们周围的历史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活泼的历史学习形式,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

五、加强与社会的合作联系,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1.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家庭里有家长、亲属等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如“”、“化运动”、“”这些历史事件学生不易理解,可以让学生回家询问长辈,了解当时的情形,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增强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可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认识。

2.历史遗存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这是学生身边的可以眼观手触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培养学生考察和探究的能力。我们有效利用历史遗存,对河北家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使学生对唐代政治家魏征、贤相宋Z、元代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刘秉忠等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史音像资料

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通过观看历史音像资料,如《郑成功》、《》等影片,突破时空局限,直接了解中华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