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成与功阅读答案

成与功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现状;难度;失分;解题方法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科的难题。

回顾广西玉林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情况,考生成绩总体而言偏差。几年来多是90多分就达到了最高等级A+,甚至不到90分就达到A+。可见,相比其它学科,语文科中考成绩普遍较差。

而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的重头戏,近几年来所占分值一直是23或24分。选文多从时文中选取,以带有哲理性的散文、小说或议论文为主,篇幅多在1000字以上,难度比课文大。

从我三年参加中考语文科阅卷的情况看,这类题目考生得分率比较低,且考生得分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是考生失分最多,败得最惨的一道题。也难怪每年中考考完语文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现代文阅读太难了!都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文阅读就是中考语文选拔的主要体现点,中考语文成绩优秀与否的分水岭,我们要高度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

那么,平时阅读量不少,做题量也不少的学生,为什么在中考中往往还是走进了这样或那样的失分误区呢?

我想,平时阅读和训练固然重要,但是归纳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更不容忽视。虽然每次考试的文章都不一样,但解题方法是有路可寻的。

既然这样,那么考生在考场里应该如何把握时间快速有效完成两篇约2000多字的现代文的阅读和题目解答呢?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广西玉林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赋分23-24分,语文科考试为150分钟,据此完成该题的时间应为30分钟,但根据其难度,合理用时可在35-45分钟之间。这段时间一半用来阅读和思考,一半用来解答试题。

2、交替使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看到文章不要急着做题,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一般而言,都要运用这三种方法来阅读。

第一遍,粗读,就是粗略性快速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方法是快速浏览全文内容及文后题目,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主旨。

第二遍,精读。方法是带着题目中的问题搜寻性的再次仔细阅读文章,目的是找出问题的答案。但不是通篇精读,毕竟出题人不可能把文章每段、每句的知识点都考到,通篇精读太耗时,也不必要。

第三遍,浏览——检验性阅读。方法是答题后再次阅读全文,目的是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有错漏,是否围绕了文章的主旨来答题,是否把握了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如果做好这一步,就会最大限度降低现代文失分的可能性。

这样使用不同的方法交替进行阅读,并且阅读与答题结合进行,时间使用得当,自然阅读与解题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把握文章中心,把握出题人的意图

开放性题目虽然说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发扬个性,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但实际上,参考答案却唯一,即使有言之成理的异样答案,由于阅卷的教师水平有限,或过于谨慎苛刻,往往是不给分或少给分。

所以考生要意识到开放性题目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因而把握文章中心,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显然是重要的。

4、认真审题,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

解答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因为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

例如问题“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较多考生或不举实例,或举的是历史事例,又或是所举事例过于笼统使后面的议论太空泛而无法展开。有的甚至照抄原文事例和议论,这样不按要求答题是不能得分的。

5、善于筛选、提炼和整合文中的信息作答

考生答题时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粗枝大叶,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就马上答题,如此断章取义答题后果可想而知。

中考语文科考纲提出现代文阅读要“能抓住文章的有用信息,准确概括要点”,考生阅读时要整合本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

6、解答问题尽量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在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时不少考生喜欢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但限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很难准确阐明自己的观点。

一般而言,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或是现成的语句,或是结合上下段、句理解。特别要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内涵较丰富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这样紧扣原文答题,而不是跟着感觉走,答案准确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可以说这是屡试不爽的解题好方法!

因此,我们广大考生要善于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总结方法并且充分运用到考试中去,这样解答问题就会事半功倍,这是你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取得高分的法宝。

参考文献: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一大难点,也是失分率最高的题型。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和中考现代文阅读案例,本文对学生失分的四种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中考;失分对策

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试卷的失分大项。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慨叹,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当中的一大难点,甚至不少老师也觉得无计可施,课堂教学似乎没太大作用,只能“听天由命”。那么为什么几乎每年这一部分试题都是失分率最高的题型呢?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实践做一下简要分析。

一、草率审题

有些题目并不难,只要考生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考查的方向,是应该能做好的。就是因为有的考生做题时走马观花,草草落笔,才会出现种种错误。

如2010年河南中考现代文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一文中的试题:说说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的含义。

有些考生没有扣住题目当中的“画波浪线句子”做具体分析,而是根据整篇文章的内容做了笼统的回答,所以出现了“要学会关爱父母”,“要学会感恩”等说法,这些说法显然不够全面。仅就“画波浪线句子”来看,其含义应该是不仅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而且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这是最基础的一步。在平时的复习过程当中,要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在考试的过程当中,要认真落实到实处。

二、照搬原文,缺乏概括

做现代文阅读题,要学会从文中寻找答案,要学会从文中找相关语句来解答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搬照抄原文来解决所有的问题。

如2010年河南中考现代文阅读《匠人与大师》一文中第13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一部分考生写的是原文中的“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还有一部分考生写的是原文最后一段中的“对事物要有识别p有目标p有追求”。这些答案显然不能全面地体现本文的中心论点,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p有追求p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而这一答案的得出则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全文之后才能做出归纳总结。

所以,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但要善于从原文中找答案,而且要学会针对问题做出具体的分析,要学会提炼和概括。

三、缺乏文章常识

在回答带有常识性的p规律性的问题时,要首先弄清楚题目要考查哪方面的知识。弄清考查的对象,然后联系平时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的运用规律带入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并解答。

如2010年河南中考阅读题第11题:第14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有些考生根本不知道何谓结构,在结构上可能会有什么作用,所以写对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还有的考生也知道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不会分析如何承上即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如何启下即领起下文什么内容,因此,也不能得满分。这都是由于缺乏文章常识造成的。

另外像“这句话运用了……的手法,并谈谈……的作用”,“这句话运用了……论证方法?有……的作用”等问题,这些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会经常涉及到,而且这些知识都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要学会正确运用文章常识。

四、表达能力差,语言嗦

很多考生在回答问题时重点不明,语言嗦,让改卷老师看得十分费力且不知其所云。所以考生在答题时要尽力做到语言准确p简洁p通顺p有条理。只有这样,才可能夺取高分。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学生在做非选择题时,先看问题,即先把所有问题浏览一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做题的效率、速度和看材料的目地性。对于材料比较难懂的,则多看几遍,加强理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平时的阅读量小,所以做材料题是一定要多读,做到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另外学生必须学会审题,审题是做题得分的关键。如果学生不思考就下笔,十有八九答案会跑题,会事半功倍。如果学会审题,分析题目,搞清问题之间的关系再下笔,则会事倍功半。与其这样,不如让学生学会审题。

学生审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怎样抓核心词、关键词,怎样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怎样做到详略得当,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回答等。

审题一般要注意五个步骤:一审时间(时期、朝代 );二审空间(国内、国外、哪一地、哪一城);三审设问和答项(原因类、目的类、影响类、实质类、特点类、图表类等具体要求);四审其限定的其它内容;五审需回答的几个设问。

具体的做法是

如何从材料中获取信息

从非选择题获取材料信息要注意两个环节:读、找。

读:解题的基础

第一遍初读 浏览,了解大意。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是了解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之间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精读 审题设问。带着设问再精读材料,将材料读懂,读透。重视以下几点:

1, 阅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使学生在阅读材料是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据设问考察的方向重新仔细阅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有效信息的捷径。

2, 看材料:看材料的题目是不是材料的主旨,看材料的出处,搞清材料的年代和背景,有利于结合所学来理解材料。看完材料后要搞清材料的整体意思是什么,不能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

3, 细读材料是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要像在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读透材料的本意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找出材料所说的主要意思。但遇到相对比较难懂的材料,平时可多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语文的功底一定不能差,不然就没办法弄懂材料。

4, 阅读材料时,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这些说明性文字能够提供材料时间、国别、作者、背景等信息,这些文字给人以暗示。还要注意材料的每段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的文字。

5, 在题上做标记,划出关键词,这样也可以节省做题的时间,看材料也可以一目了然,材料的层次也就出来了。

找:解题的关键

1. 阅读完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段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联系准了,解题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而“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

4.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分开。

审题是一方面,而作答也很重要,在审题的基础之上,还得把答案组织好,答案简洁、明了、要点全,也不容忽视。所以作答也很关键。

1. 列提纲,考试时,点多的,要展开论述的,最好先列提纲,这样就好下笔,而且思路不会乱,不会漏点,可以做到万无一失。

2. 概括材料,题目没有特别的要求的话,一般不能照抄原文,这一点最难做,也最难把握,这就得从平时训练开始,完全可以把材料当成语文上的阅读理解来做。一定要看整段材料的意思,材料的主旨是什么,不能只概括前半段或后半段的意思,否则容易以偏概全,给答题造成很大的麻烦。

3. 转化问题,如果学会转化问题的话,问题就容易回答。问题问的是什么能不能换一个问法,看问的是一个事件的背景、内容、还是意义,这样就可以结合材料或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或是材料了。

4. 组织语言、规范答案。作答时,要使用专业术语,不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这样就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规范答案。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科技文阅读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精读能力、速读能力、理解能力等。从科技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地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或者简单地说,要找出中心思想是什么,知道究竟讲的是什么。

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科技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一定难度,平时多了解科技方面的知识,强化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消化能力,这就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虽然思维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科技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要重点加强这一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做题,步骤安排

1.科技文往往对专业术语的陈述相当复杂,千头万绪,要求考生能够在短时间里作出梳理,鉴别和判断。因此核对原文的内容就相当有效,题目往往是考查学生对生疏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所以,在阅读时,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名词解释等是重中之重,对于其证明,引用或说明的东西则快速浏览,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而且很快抓住了中心思想。

2.通过常识去判断理解,有些科技文是在一些著名的学术论文中选取出来的,普遍比较难懂,这时,生活的常识就会告诉你正确的理解和答案。

3.阅读的大部分答案都在原文里,只要细心地寻找就行了,他的问题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多集中在一段或上下段之间。所以这一步主要是完成两项工作。第一要审视题目的题干,弄清其要求,把握本题的做题准则。第二要细读选择支,提取其关键意思,返回原文,以支寻踪,找到对应的文本区间。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一定要细心,无论是题支还是文本区间,要认真地思考阅读,过这一步,其实也就简化了试题,缩小了阅读范围,对下一步十分重要,所以区间的确定要准确全面。

四、找出玄机,确定答案

在上一部分中我们提到找出题支对应的具体句子,认真对比,找出区分点,以文本为依据,确定题支的说发是否符合原文,从而确定题干所要求的答案。

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命题人在以改变文本的表述形式和内容的方式出题时,会暗设玄机,设计一系列的陷阱,我们如果熟知以下规律,我们就可以拨云见日,识破玄机,确定答案。

这些暗藏的陷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无中生有,二张冠李戴,三已然未然。

陷阱(一)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并未涉及,也不能依据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

例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5题第三项:“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接受浮标采集的信息,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从文中看,卫星是用来收集信息的,“把接受的信息发送到气象中心供研究人员研究”,在文中不能提取到“控制浮标工作的全过程”这一信息。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依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二)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比如2006年北京卷第14题第一项:“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而原文是“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题中第一项将故宫“铺天盖地”的“帽子”戴在天坛头上。

在做题时,应仔细比照原文,看看选择支所叙述的对象特点和原文体是否一致。

陷阱(三)已然未然、指命题人故意把原文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反之。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等时间性修饰限制词作为关注点,否则就容易造成已然未然的混淆。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1.形象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是每位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他们的头脑去亲自获取知识,那他们就可以产生“乐此不疲”的无穷魅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形象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形象教学,就是以具体、形象的感性知识的再现,引导对新的、抽象知识的探究。研究表明: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并用学习,二小时后,记忆效率分别为:60%、70%、80%;二天后,记忆效率分别为:15%、40%、75%。多媒体课件的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能使视觉和听觉并用,在展示画面的同时,可以配上解说、音乐、音响效果,同时以形象和声音表现内容,促使左、右脑同时工作。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表象的生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培养形象思维方面,多媒体课件无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它可以在学生无法亲临现场观察的情况下解决学生表象缺乏的问题。因此,无论是感知全文的多媒体视听片播放,还是学习段落时幻灯片的展现,或是学习字词时的动作表演,教者无不利用"形象"的作用,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2.开放教学给了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

开放式教学就是依认识规律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恢复“过程”的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注入式、教学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因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评价相对比较封闭,未能给学生提供真正的表现机会。而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不同于以逻辑性思维见长的数学等学科,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不唯一性,所以不宜用标准答案。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由于个体所处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也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解放思想,以自己的眼光判断、分析、找出体现自己思考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发展思维的空间,教师处理教材开放,问学生喜欢哪段就教哪段,喜欢哪句话,就教哪句话,而不拘于课文的原有顺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问题开放,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法开放,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去研读、讨论……

3.自主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和评价学习效果等,是我们在时下的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疑促思,以思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从不敢提问到想问、敢问、善问,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上下文探究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再经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读、思、议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唤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在思中理清问题的脉络,使学生在议论中充分交流探究,在议论中寻得解决问题的门路,在议论中得到共同提高。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高中生物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很多教师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忽略对教材的学习,这给我们生物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此,本校高二生物备课组确定了微型课题――《生物课中的阅读教学》,以下是笔者运用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批注”,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在课本上“画、添、注、粘”。画:用各种不同的颜色画线来表示知识所要理解的程度。《课程标准》对学习的能力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了解、掌握和理解。学生在预习和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把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了解的内容,关键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或不同显色的笔标出,这样也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问题。添: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批注式的文字说明做好记录。例如,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全能性,关于试管婴儿、胚胎分割移植等,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教材上。注:对于课本内容的个别地方必须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脂质中胆固醇的具体功能,此节教材没讲,但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中就提到。粘:课下请学生总结本节内容,粘上该章节的知识纲要,以及本节课的易错易混点,做个把握程度的记录,以备巩固。

二、将课本正文与插图、表格联系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表格,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对其的阅读。如果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表格,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理解,将会事半功倍。例如:①参看组成人和玉米的部分元素含量表,结合正文第一段,让学生自行相互提问和解答,理解表格传达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②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流程图与课本文字说明联系阅读,区分每一个步骤,并思考各种操作步骤的目的。③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表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观察各个时期的特点,总结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以便应用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碰到文字题,能快速地在大脑里搜索相关图形,增大答题的准确性,碰到填图题不再害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挑出隐藏考点,增加阅读

所谓隐藏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①在蛋白质学习中,肽键数、水分子数、氨基酸数及肽链数的关系;②种子萌发过程中代谢类型的变化,细胞干重的变化,吸水方式的变化,有机物种类的变化;③呼吸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呼吸作用既有水参与又有水生成;④DNA与RNA碱基种类的对比等。这些隐含未显内容都是学生把握知识、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引导阅读过程中要带有启发性的点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隐含的内容,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难理解的、抽象的内容进行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利于学生阅读把握。如核酸,教材上出现过多次,可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核酸的种类;②核酸的功能;③核酸的分布;④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⑤核酸的基本单位及结构简式;⑥核酸中的五碳糖、碱基、核苷酸等。关于蛋白质,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②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结构;③蛋白质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④蛋白质的功能;⑤蛋白质的生物合成;⑥蛋白质的有关计算。开设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一、关注心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中学与小学的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难度增大,教学目标更为多元,评价要求更高。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完成让学生认字、识记、背诵、简单理解、初步学习写作等任务。而中学则更多偏重于对学生理解、感悟、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语文课就应给学生一个概念:中学语文在继续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增添了更重要的任务——培养理解、感悟的能力。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每一次的阅读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诀窍在于抓住学生的上进心以及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学生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教师就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教学效果也只是微乎其微。因此,对能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学生,我们应予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学习目标的心理自觉,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二、重视文本,交给学生解读的钥匙

首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本,更不用说“入乎其内,得乎其外”了。他们往往用对照问题找答案替代整体感知,用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替代深入钻研,用机械化的答题技巧训练取代真正的阅读学习。其次,哪怕有些学生愿意静下心去读,由于其理解能力、知识积累、学习经验等方面的局限,也是无从下手。其实,前者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后者则涉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有人评论一个国家说是:“一流的人民决定一流的政府决策者。”在教学关系中则应反过来:一流的老师决定一流的学生。因为老师的语文素养、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热爱语文,要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文本的阅读中,用教师的激情去点染学生的热情。

其二,教师还需要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对阅读知识进行梳理、去繁就简,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能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同时还能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譬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阅读文本,按内容大体可分为写人的、写景的;按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写实的、想象的;从文章形式看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按来源可分为古文、现代文。在教学生时,不妨及时总结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的一般规律,突破文字本身带给读者的陌生感觉,走进文字背后的世界。

其三,教师还应设法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形成与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核心情感与价值的共鸣。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尽量“还原”文本的情感逻辑、价值体系、背景历史等。从现象学看,一切经过陈述的现象都是主观的,是观念化了的,是价值化了的。因而要对文本进行自由的研究,就得把它“悬搁”起来,在想象中“去蔽”。譬如:邹韬奋的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一般说来,即便教师不做任何引导,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对几个生活片断的记叙来表现母亲慈爱、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勤劳能干的优秀品质。因为关于母爱,学生们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但这只是对文本的浅层解读,即明确文本陈述的表层含义。文本的中层意蕴才是文章的意蕴之所在,即明确作者赋予所叙之事、所记之人的情感与价值。然而邹韬奋的母亲生活的特殊的社会背景成了横在学生与文本深意间的鸿沟。这就需要教师来架构桥梁:引导学生细读作者回忆的各个生活片断,品味一个幼子对母亲的敬爱与感激;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首尾,体会作者在写到母亲英年早逝、才干被埋没时的痛惜之情。这个桥梁就是想象与还原。

三、打破文本形式的差异,工于求真

这里的“真”,指的是一般规律。一般说来,我们把文学样式分为四种: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在我们的中学教材中,这四种样式都有涉及。如按照文章体裁分,中学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又涉及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文章形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应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因为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其独有的表达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是完善学生语文知识系统的必备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文本形式间泾渭分明,更不能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把彼此割裂开来。因为排除文本本身的存在价值外,一切文章的形式与写作技巧仅仅是作者内心情感价值的载体。明确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能超越文本形式的限制,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本中找到深度解读的坦途。

四、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巧妙迁移

不少教师总是抱怨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殊不知这与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有关。课内的文本内容,因为有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往往把很多带结论性的知识点灌进了学生的脑中,却未曾真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的文本材料,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教师或许因为赶教学进度、或许自身无心研读文本,往往以对答案的方式草草结束对课外文本的解读。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教而无效、学而无得。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禅”功,做到宠辱不惊,切忌心浮气躁,因为情绪是会传染的。课外阅读的量不应贪多,但只要是让学生去练习的,就应仔细咀嚼。课后题的答案可以不宣读,但对每道题涉及的知识点务必梳理清楚。譬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对这一文本解读,说到底是一个理清“秋天”“”“母亲”“我”之间内在联系的问题。我们不妨联系古诗《十五夜望月》《社戏》等课内文章来学习。让学生明白解读文本实际上就是一个理清“我”、文本、世界几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同时也明确文本中一切细节的突出和强调都是和情感结合的。

五、功在点滴,注重持续发展

成与功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问题一:忽视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与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练好这项“童子功”,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不少教师在指导学习课文时,将解决生字词这一任务一律放在学生回家自学或预习,课堂上教师对此环节一概略去不闻不问,认为这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必修功”,殊不知,教师所忽视的识字写字训练既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建议: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它纯粹地放在写字或书法课中去完成。在网络化的今天,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课文时,应把识字写字看成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设置一定的学习时间,使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问题二:忽视朗读教学

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词句的推敲,老师们费尽心机地设计了一些又精又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讨论,师问生答,而许多问题的设计与答案却往往只存在于课文的字里行间,整个课堂中缺少课标中的阅读训练要求。读文时只用默读或浏览等,教师讲的多,学生自主感受的少;教师问的多,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归纳的少。而教师往往忽视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有句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朗读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必然联系。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及年龄特点,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还大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在对“文本的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中才能获得。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朗读训练当作一个主要环节来对待。因此根据不同课文的体裁及结构,合理地运用朗读,对于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必要的。

问题三:忽视学生积累的有效引导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重视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社会,媒体和网络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放学后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被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占用,很少有孩子上网去读“整本的书”,因此“多读书,读好书”成了空谈,因此如何利用学生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来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呢?

建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还相对较差,学生的课外阅读还需教师加以有效引导:首先要“减负”,要减少孩子的做题负担,以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去读书。其次教师要合理进行指导,比如现行教材中的《每周都有好诗文》及《语文阅读训练80篇》等一些规定阅读书目,应该让学生在校内或课堂中的有效时间来完成阅读。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篇目,利用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时,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积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