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读诗 思诗 品诗 延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隔不断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歌,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凝炼的语言,于千百年来源远流长。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鉴赏美、内化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读诗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在新诗教学中抓好朗读,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诗歌。

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朗诵,配以优美的乐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诗人们这种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才是真正使他们不朽的最主要的原因,正如他们的诗,文字浅显易懂,悦耳动听,而高深的人生哲理却就蕴含在这人人能理解的浅易之中。

思诗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

品诗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正如家喻户晓的《七步诗》一样,作者曹植把心中的悲恨凝聚在了诗的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准确的表达了他不忍看到同胞兄弟之间本该相亲相依的场面却变成互相残杀的样子。有如骆宾王写的《咏鹅》,仅“浮”与“拨”这二字就写出了鹅在滑水时的悠闲轻快,把鹅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品味到。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所以我们要从情感人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2篇

我的童年是在经典中成长的,我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经典的悉心教导。可以说,没有经典,就没有如今品学兼优的我。你若不信,且听我慢慢说来。

早在三、四岁时,我就开始熟读《三字经》,这是一本我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了一些广为人之的历史故事和一些道德观念及人生哲理。因为它通俗、顺口、易记,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直到今天我还能熟练地背出来。“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句是“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意思是说人之子,不好好学,不应该如此。小时候不知道认真学习,长大以后就不会有所作为。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将来能有所作为,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我决定要好好学习,掌握好知识,不让宝贵的时间悄悄流逝。

到了五、六岁时,父母给我买来四大名著等经典书籍,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让我对它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只要放学一回家,我就会坐在书桌前仔细品读。遇到不会的地方就问父母,他们总会耐心地给我讲解。那时一到寒暑假,电视里就会播放《西游记》等影视作品,我就一边收看一边和书中的情节相比较,使我对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品读《西游记》让我感受到了唐僧师徒四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哪怕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动摇不了他们取经的决心;品读《水浒传》让我看到了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英雄壮举,为他们遭受迫害而感到无比痛心;品读《红楼梦》让我目睹了一个庞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程,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美爱情而感到悲伤;品读《三国演义》更让我领略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感到紧张。

在中华经典的陪伴下,我上了小学。这时,我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中华经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诗词了。我对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没事的时候就去读它们,感受一下诗人写诗时的情境,那感觉仿佛自己就是诗的作者。每每翻阅古诗时,我都犹如遨游在一个神奇的世界中,如鱼得水一般畅快淋漓。那慷慨激昂的诗句中迸发着诗人的雄心壮志;如火如荼的劳动场景透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如诗如画的美景蕴含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令我如痴如醉,品读它们如同喝了美酒,回味无穷。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3篇

高中语文的小说、戏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力图提高学生对小说和戏剧的分析和欣赏能力.小说因其跌荡曲折的情节、丰满感人的人物、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吸引同学的阅读兴趣,可大都以知道人物的命运、故事的结局为满足;而戏剧因以人物对白为主,相对地同学的阅读兴趣较少,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或许是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忽视文学兴趣培养。能否培养起学生的文学兴趣意味着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要培养起学生的文学兴趣,方法很多,制约因素也有。

一、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的影响

教师应该深谙言传身教的无形力量所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将深深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感受,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周围所发生的现象,如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促其思考、分析、感悟,找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了感受的冲动,就有写的冲动,有了写的冲动,就有看的冲动,对文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无疑对学语文也就有了兴趣,这才是真正语文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满脑子学语文就是考个好成绩,也许是大语文教学的悲剧。

二、培养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散文和诗歌教学

作为文学体裁的两大样式:散文和诗歌是最具魅力,最富于代表性的,最能直接窥见作者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章,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练和优美了。诗歌和散文历来是培育人的好教材。尤其是散文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学生们如此漠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此害怕学语文,害怕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学没有丝毫的兴趣,学语文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学习语文只是落得个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为了学好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首当其冲,在教学当中,从学生的表现看,散文和古诗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4篇

一、形成制度,营造浓郁的氛围

由于本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女,学生受到的民族文化的熏陶较少,学生能背诵的古诗文屈指可数,所以在活动之初,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德育处、少先队为具体实施机构,直接指导各年级教研组的诗教工作。由德育处、少先队制定每周一诗的活动计划,制定每周一诗教师轮值表,并由各个语文老师纳入到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每周一诗”不但以课本里的古诗文为教材,还由教研组精心挑选部分古诗文编排成校本教材,如《风》《宿建德江》《春思》等。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校还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我们利用晨读或课前的一两分钟,让学生似有所悟般地反复吟诵,让学生沉浸到古诗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另外在教学楼的走廊、各班教室配以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古文诗句,营造了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

二、开展活动,唤起诵读的热情

不仅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各班开展课前一吟活动,而且通过学校的广播引路,配乐美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学生通过上图书室、查古诗背景、请教家长等各种途径,积极查找、学习古诗,高年级的同学每周还进行一次“每周一诗”的运用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在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诵读古诗文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古诗文可谓自然天成,学生也顺理成章地爱上古诗文。如学校举行的“古诗大比拼”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将古人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注入学生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得到了健康向上的教育。如《示儿》等一首首激人奋进的古诗已被学生广为传唱;《悯农》等寓意深远的古诗如同一面面生活的小镜子,照出了学生自身言行的不足;《七步诗》等古诗让学生知道做人应有与人为善、胸襟广阔的修身之道。

三、再创意境,拓展想象的空间

教师对古诗文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诗文的态度。所以,教师必须有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古代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用心去讲解文章的精彩,用情去感染学生的阅读激情,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老师对古诗文的喜爱和热情。因此,学校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教古诗活动,教学中教师努力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画”意境。教学是以“画”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去想象这幅画,补白这幅画,让古诗焕发新的活力,闪烁想象创新的光彩。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教师紧紧抓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引导学生想象“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孩子们有的说荷叶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有的说荷叶卷起了小尖角;有的说一只蜻蜓飞过来跟荷叶打着招呼呢;还有的说荷叶真眯缝着眼看着小蜻蜓翩翩起舞呢!……这是孩子们对诗的意境的再创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吟诗作画,把古诗想象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画,融想象于画面,这也是一种诗文、诗情与学生品味、感悟的对话和交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画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画画融入古诗课堂,拉近了他们与古诗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感悟意境,而且培养了审美能力。学校每学年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的活动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诗画互动”正如一池碧波荡开涟漪,让孩子在诗情画意拓展想象的空间、领略古诗的魅力!

四、分层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

为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学校不但开展形式多样的大比拼活动,如对诗句、根据所说诗人背诵出其诗篇、根据内容说诗句(如说出有关“月”的诗句)等,而且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学校抽评等。评价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一、二年级以背诵积累为主;三至六年级分为赏析、背诵、阅读和学习诗词常识四个部分,适当地渗透一些简单的格律常识,有机地进行立意、构思、炼句或其他写作技法的感悟,并有效地指导、引领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创作,促进学生在诗词方面的共同成长。无论何时、无论哪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鼓励创作,提高师生的素养

读诗是体味,创作是内化。在强化诗词背诵积累的同时,我校还大力提倡并鼓励部分对诗词有浓厚兴趣的师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并择优推荐到有关诗刊发表。学校网站今年就收到师生创作的诗歌数十篇,学校择优选取部分作品发表,如一位二年级学生的《谁和谁好》:

谁和谁好?花和阳光好,阳光照着花,花儿仰脸笑。

谁和谁好?人和小树好,人给树浇水,树给人氧气。

谁和谁好?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

谁和谁好?我和同桌好,我们相帮助,不吵也不闹。

这些作品不仅启迪了学生智慧、传承了中华美德、点燃了师生真情,而且孕育了审美情趣,播种了创新种子,提升了师生的素养。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堂语言;审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68-02

“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要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实施高效有力的审美策略非常有必要。

笔者以特级教师董一菲的几节课堂教学实例为抓手,浅谈她的课堂中所渗透的审美策略,意在脱离机械式的活化模仿,提升老师课堂驾驭文本的能力并学以致用。

一、文本解读的审美能力

以董老师的《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为例。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表现爱恨情仇的著名诗篇之一,具有“五言诗冠冕”的美誉。诗歌不仅难学,诗歌更是难教,如何让诗歌的教学变得有趣味,学生学习诗歌后有收获?教者是需要动用巧心思的,如何巧妙设计把诗歌意象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是很考验教者功底的。董老师的导入直奔主题后,诵读感受诗歌,抛出讨论问题:

体会六组叠词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与秦观的《鹊桥仙》作比较体会“牛郎织女”形象

仿句练习

董老师的四个问题架构起文本的整体框架,再填以大量的文化资源,将富有审美趣味的优美诗句加以指点,既激发了审美想象、拓宽了思维空间,更多的是让学生有了文化的浸润。董老师一开始就从中国经典的古代神话发问到《聊斋志异》《西游记》的经典小说,再到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学生有了一个认识:神话是民族的童年梦想,是民族文学的艺术土壤。接着,与韦庄的《鹊桥仙》对比引导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语言表达来解读本诗。最后,借助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对文本进行再次解读和创造性应用。

课堂环节环环相扣、逐层深化,又能够各自独立突破教学重难点,从人性、民族审美、写法技巧对文本进行解读,体现了一个教者文本解读较高的审美能力。

二、遣词造句的审美敏感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他们的魅力往往在一字或者一词上,一字尽得全文之风流。这些字词或者以诗眼或者以文眼呈现,一目了然。而很多的同样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字词,却需要教者的独具慧眼,还有咬文嚼字的敏感度,并把这些词语背后的温度传达给学生。

例如:在《迢迢牵牛星》一课中,学生有了对叠词直接的感悟后,教者加以与《诗经》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相联系,提炼出叠词“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进而促使学生悟出叠词的作用是写尽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

对于“盈盈一水间”的“盈盈”一词,学生明确是侧面描写,董老师更敏锐地用文学故事来对“侧面描写”形像地诗意注解:杨贵妃的美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夫人的美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海伦的美是长老们的慨叹“为这样的女人,再有十年战争也值得”。也只有董老师才能这样潇洒自如、诗情画意、诗意盎然地用诗意的语句来诠释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技巧!

我们常用如诗如画来形容好的散文,但又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字表现的如画般的色彩美,不仅是独具慧眼的发现,还要有精准解读。董老师在《秋颂》中对“酡”的解读可见一斑:“酡”的偏旁“酉”和时间有关系,“那是酿造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是岁月的沉淀和淘洗”。董老师跳出了汉字教学音形义的表层解读,引领学生去I略汉字的诗意之美。

再如,对“纤纤素手”中“手”的解读,董老师是信手拈来:韦庄《菩萨蛮》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经》的“手如柔荑”;《孔雀东南飞》的“指如削葱根”;陆游的“红酥手”。

学生品悟到中国的汉字是有风情的,汉字蕴含的精深文化之美,一字尽得文化之熏陶,文化之浸染,学生怎能不爱祖国语言呢?怎会不爱语文呢?

这样的课堂,既有语言的成长,又有精神的润泽。学生的心灵怎么不会被照亮唤醒,不被感动丰盈?要知道,“文化”这个深厚而广大的话题,是要避免“标签式”的灌输。文化的传承是潜移默化,是润物无声,是春风化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教师和学生的诗意对话,是师生在多重对话中的碰撞交融,是直抵灵魂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

三、自身素养的审美提升

无论是从谋篇布局的提纲挈领,还是对段落、句子、字词的敏感都体现出董一菲老师的整体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美的触摸,对美的感悟有一种不同凡响的生命体验。就像董一菲老师说的那样:“老师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种核心素养”。老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自身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人格魅力的绽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审美影响。

看看董一菲老师极富诗意的点评语言吧。当学生不能大声表达的时候,她这样鼓励学生:

“你们的朗诵多么动人,有这么一句话: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天籁便是那青春之声,便是那童音。”

――《秋颂》实录

又如这样的对话:

生:我用的词是白色泪滴。

师:这个泪滴什么颜色都有了。《红楼梦》中是红色泪滴,林黛玉叫绛珠仙草,绛是红色,是相思泣血泪,林黛玉有滴不完的相思泪。请你解释一下白色的泪滴。

生:白色象征纯洁,泪滴是蕴含人生悲伤的感情结晶,所以是白色的。

师:用得好,注释了色彩与感情的意义,

――《张爱玲的及其他》实录

再如这样的赞词:

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词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很好的继承和光大,叠词是我们汉语言独有的语言现象,他有着重重叠叠,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一波三折有回肠荡气,唐诗宋词元曲哪一页都有它的美丽。

――《迢迢牵牛星》实录

教师的点评不仅是赞赏、鼓励,更多的是有价值的点拨、指引、提升。董老师的点评语言创设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境界,让学生深受感染,继而激活思维,产生出个性化的顿悟来。

董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是焕发文化审美的课堂。信手拈来的诗词佳句让课堂诗意飞扬,具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满足感。

在讲授《秋颂》中对“什么叫点秋江”引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境之美油然而生; 对“扰攘”二字的理解,引用司马迁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画面感十足,结尾不留痕迹自然引入刘大白的《秋江上的晚上》、杨万里的《秋山》、济慈的《秋颂》,让学生对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秋不仅只有悲凉伤感,还有刘禹锡的豪迈、罗兰的明澈、刘大白的情调。这真是一场秋之美的盛宴,更是一次美之体验之旅 。这样的课堂,教师的语言与作品语言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都是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这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有文学底蕴的课堂,有文化传承的课堂。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指点、引领下通过鉴赏优秀作品,在阅读品味语言艺术的体验中慢慢积累丰富的情感,审美想象得到激发。作家作品甚至是教师的思想魅力以及人生哲理,逐渐渗透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中,学生进而逐渐学会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董一菲.醉美的秋景 唯美的颂歌[J].语文知识,2017,(2).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途径

古诗是祖国古典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其美动人,其情感人。它是诗人对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把形象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芒。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古诗创作年代久远、语言凝练、跳跃性大等特点,这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拉大距离,要学生通过古诗的字面解释而体味言外之意,感悟诗人的情感则更添许多难度。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的情感意蕴,从中摸索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让古诗的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使山川原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鸟兽虫鱼、人间万象展现于眼前,引人入胜。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心灵,与诗人心灵相通,产生情感的共鸣,从中感受、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蕴,让古诗教学课堂闪耀着诗性、灵性,充满活力。

一、图文结合,重现意境

古诗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图文结合是激发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体验感悟诗人情感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借助诗中的插图剖析、重现诗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深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如,教学《暮江吟》这首诗,要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我在教学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抓住诗中有关景物(残阳、江水、月、露)及诗人所站的空间位置画简笔画,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搭建平台,缩短了事物的空间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现实感,接着引导学生看图,因势利导设置问题:现在你就是诗人,当你站在这江边,放眼望去,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学生神情激动,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深秋时节,从黄昏到夜晚江边的美丽景色,进入了诗中的意境,受到美的陶冶,既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又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乡村四月》,我让学生动脑、动手替古诗配画,然后认真地欣赏所学的诗句,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想象能力,又满足了他们的创作欲,一举多得。

二、引导朗读,深入情境

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它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把诗中的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节奏韵律、语调气势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甚至还可以把诗中难以表达或根本无法表达的神情妙趣抒发出来。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将美好的情感与理解诗意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活力,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协调运作,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古诗以鲜明的形象,映射于自己脑海中,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如,教学《泊船瓜洲》时,我先引导学生配乐朗读,再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重读,想象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美景之中,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眼前仿佛看到树林绿了,江水绿了,草地绿了,田野绿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也呈现出一片绿洲,此时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天地人间处处春光明媚,大家陶醉在浓浓的春意之中,从而体会到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明月”换成“月亮”好不好呢?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是我国诗歌传统的意象,更是团圆的象征,水到渠成,学生进一步领悟到诗人的乡愁。让他们经历感受、感悟并伴随着思考和理解过程,真正尝到诗味,从而愉快地熟读、背诵古诗,增加语文素养的积累。

三、即兴表演,加深体验

时至今日,有一种古诗教学方法依旧盛行。即逐字逐句解释诗的意思,然后把整首诗的大意串联起来,理解诗的大意,虽然效果也不错,但学生仍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情感尚未达到升华。因此,我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进入角色即兴表演,促进其对古诗进行全身心感受。因为即兴表演是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将诗中语言转化为表演语言,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领悟古诗的内蕴。如《小牧童》这首诗语言凝练,全诗仅用20个字写出牧童从高兴唱歌到想捉知了,闭口而立的刹那的情景,这动静瞬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夏天的树林里绿树成荫,青草嫩绿,泉水叮咚响,学生根据诗中的内容进入角色表演,牧童骑在牛背上,扬鞭高歌走在乡间小路上,忽闻蝉鸣,即刻闭口而立,屏息凝视树上的蝉,伸手欲捕蝉,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机灵的牧童形象,学生通过将抽象的诗文还原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进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意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乐中学古诗,在乐中长见识。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7篇

初中学生正是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语文素养的黄金时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古诗、热爱古诗、鉴赏古诗,并用古诗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意义深邃,语言习惯及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相去甚远,不少学生觉得读之不顺、记之艰难,理解起来更是不着边际,于是把学习古诗看做洪水猛兽,甚至有学生谈“古”色变,从心理上产生了抗拒。

如何让学生爱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课堂设计非常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觉到:兴趣、了解和背诵完美的结合,是学生能学好古诗的三大法宝,我称之为古诗教学的“三步曲”。

一、不求甚解,兴趣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孩子们“怕”学古文的现状,我想方设法从古诗教学入手,培养孩子学习古诗古文的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以读代讲,读中明意

每次教古诗的时候,我总是对他们说:“今天,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读,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把这首诗读通顺。”接着,我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读:自由读、比赛读、高声读、轻声读,叫读、唱读……凡是能想到的读法,我都让学生去试一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书,使他们兴趣盎然。这样读下来十几遍之后,学生都熟读成诵了,古诗的基调和情感也能基本把握了,这时,我再让他们带着感情去读。

“带着感情”就比之前的“读通顺”高了一个层次,这时,我仍然不问他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只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理解,以自己感觉正确的方式、以自己感觉到的情感去诵读。我静静地观察,从学生读书的表情、神态及声音的高低起伏,大致能判断出他们是否掌握了这首古诗的基调――喜忧悲乐,自在不言之中。

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吟诵之后,其大概的意思学生都了然于胸,甚至想一吐为快,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2.以想代讲,想中悟情

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单凭教师一字一句地疏通,学生机械地记录再死记硬背,古诗的美感就被破坏,糟蹋了古诗“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精妙。我喜欢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理解。“以想代讲,信马由缰”,主要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像:读着“ ”一句,你仿佛(听到)看到了什么?

我通常会用以上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个环节的运用,一是淡化学生对原诗强记的方法,以一种轻松的、微润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忆了古诗;二是淡化学生对诗句僵化教条的理解,让学生在臆想的情境中将诗“活化”为灵动的风景;三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通过不经意地“复述”――随意地“想象”――刻意地表达,既熟悉了古诗内容,又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古诗的意思。

比如,在教学《关雎》这首诗时,很多学生用以上句式表达的时候,说出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句子。

有学生说:当我读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一句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蓬头垢面、胡子老长、两眼无神、食无味、寝无眠的年轻人形象,真可怜啊!

有学生说:当我读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一句时,我仿佛听到了在如泣如诉的琴声里还夹杂着一位青年男子的歌声,我仿佛看见他边弹琴边伸长脖子看采荇的漂亮女孩有没有被他的琴声和歌声所吸引。

……

毋庸置疑,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已经通过自己对画面的想象,从抽象到具象,从模糊到清晰,更感性、更深刻了。

3.以演代讲,演中品味

古诗虽然言简意赅,却蕴含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叙事诗,有着动人的情节,如果让学生去编课本剧演一演的话,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学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教益。

比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就当堂请学生上台表演,不需要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把整首诗表演完,他们愿意表演哪几句或哪一节诗都可以。有的学生表演了木兰归来全家迎接的场面,有的学生表演了“伙伴皆惊忙”的场面,还加上自己的语言:“木兰老弟啊,你骗得我好苦啊,我,我,我……我还是叫你木兰妹妹吧!”全班哄堂大笑。在这样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全班同学都全情投入,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倡导“博览”,鼓励合作

要想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了解作者并进而了解作者作此诗的背景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倡导学生养成“博览”的习惯:大凡在教一首古诗之前,我必先让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或者借助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所找的资料不外乎诗人的诗风、诗人写此诗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别人对该诗的评价等等。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就从网上搜索了好多“文本解读”,他们把这些解读都打印出来,或者抄下来,互相交换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每个人对作品解读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大家一起讨论,形成他们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这种博览的习惯和合作的氛围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及其诗歌写作背景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比如,生活在盛世的李白,诗风豪迈、奔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自然,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的杜甫,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诗风凄婉悲凉,忧国忧民,饱含爱国情怀,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抓住诗人的诗风,引导学生朗读和领悟,学生就能大致理解诗歌的含义。

三、趣味背诵,提高品位

有人说:记忆是智慧之母。这话说得不错,但凡能够广泛记忆的人,都是机敏过人,聪慧过人者。中学课本所精选的,都是历代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这些诗,或蕴含人生哲理,或描绘山川壮丽,或直抒理想胸臆……背诵诗歌,是课标对学生的最基本的要求;背诵古诗,可以使学生产生语感,提高文化品位,陶冶道德情操。

如何让学生愿意背诵、感觉背诵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做法有几点:

1.“碎片记忆”,树立信心

课堂上,我喜欢把一首诗中最经典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比速度、比准确性。孩子们在天生的争强好胜中“摩拳擦掌”,全身心投入,不一会儿就背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再逐渐加大背诵量,慢慢地,一首古诗他们就能倒背如流。这种方法,我称之为“碎片记忆法”,把一首诗“碎片化”分解,内容少,时间短,效率高,学生压力小、兴趣浓。

2.“星星点灯”,指引方向

对于较难记忆的古诗我采用提醒首字的做法――将每行诗的第一个字打在屏幕上,让学生顺着这些字,一句句往下背。我把这一方法称之为“星星点灯”法,很受同学的青睐。运用这种方法背诵速度也非常快。

趣味背诵让孩子们其乐无穷。事实证明,喜欢背诵古诗的孩子,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有“语出惊人”之处,这些孩子,脑子灵,笔杆活,记忆好,水平高,我想,这都得益于古诗的熏陶与浸染。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古诗词;爱国主义;环保教育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文学价值极其独特。从先秦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从汉代的汉赋到唐代的唐诗,从宋代的宋词到元明清的元曲散曲,它像一座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盘俯在中国文学的广袤大地上,它既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初中政治学科进行德育教育有效的载体。俗话说,“万事德为先”,学校教育也是以德育为首的,那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它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思想基础,更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教学中尤其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使学生时时处处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理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爱国教育无处不在。爱国主义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古诗词也不胜枚举。例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运用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进行课题的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被俘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我从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出发,让学生分析、交流、探讨,并使文的精神与我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爱国主义的火焰,对港澳台的回归也充满了爱国情怀,引入课题十分自然。

其次,乡情教育无时不有。爱国教育,从小处讲,即乡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改变出一点点儿力,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家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例如讲“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我引入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针对本节的乡情教育,并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1)除夕之夜,为什么作者不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鞭炮烟火的齐鸣闪耀,而有意写了一盏寒灯呢?(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质是写什么?”通过问题

的设置和学生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出作者写一盏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寂。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就是写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面貌与亲人的音容,思考改变家乡落后的办法、降低对亲人思念的方法等等。无时不有的爱乡教育使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用学到过硬的本领来建设家乡,从而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性格还具有可塑性,且学生的学业有成与将来的事业成功都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探寻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深入挖掘“三观”教育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引入了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遭受异己打击,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是富哲理的经典,它将郁闷转为豪放,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是值得借鉴的。对此,我让学生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将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类追求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中环保的忽视,导致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例如,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惊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初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强,自私、不尊重他人、对人事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等时常有之。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引入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让学生不断欣赏、品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忘却了名利与得失,平复了心理的失衡与不快,在保持高尚的节操、锤炼高贵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讲“人类面临有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话题,让学生分析与品赏,顿时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帘,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由爱而生护,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等品质,从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道德涵养的闸门。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我国浩瀚如烟的优秀古诗词入手,抓住经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与人生哲理,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焕发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周.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赏析.《华夏教师》,2012年09期

[2]聂荣刚.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1年15期

[3]张劲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借用古诗词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我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