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花源诗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桃花源诗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人;服饰;佐证;语境

十年前,我在第一次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时候,就对文中有关“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有所疑惑。当时的语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前不久,我再次讲授此文,教材已更换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中对此词的解释依然如故。在此我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非常期待得到各位专家同行的批评指正。

《桃花源记》一文中“外人”一共出现三次,分别是: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遂与外人间隔

3.不足为外人道也

课文对文中三处“外人”的解释完全一样,均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笔者认为文中第2、3两处这样理解完全正确,而把第1处翻译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则不够准确,值得探讨。现将理由阐述如下:

一、社会的发展,服饰的演变

文中桃花源中人自述身世:“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要懂得一点历史知识的人稍微计算一下就可知道,从“秦时”到“晋太元中”,历史的车轮已滚滚向前近600年了。很难想象一个与世隔绝数百年的群体,他们的服饰、装束居然会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即使他们的小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要有这种和外界完全相同的情况也是绝不可能的。为了证明这一点,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字资料,从中可以看出,秦朝和两晋时期人们的服饰变化是很明显的。根据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史》一书以及相关历史资料表明:秦时百姓服饰比较简单朴素,且紧身、小袖、短摆。从颜色上看,无论男女均以黑色为主,辅以青褐色,男性多以冠帽束发。而魏晋时期是一个服饰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时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融合。人们崇尚虚无,轻蔑法度,偏好大袖宽衫。而颜色则以淡雅为主。此时男性束发已少用冠帽,而是代之以幅巾。总结起来便是:秦时崇简单朴素,晋时尚飘逸奢华。由此可见,当渔人第一次踏入桃花源的时候,看到眼前景象的感受应是恍如隔世,而不可能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即桃花源中人的服饰不可能完全同正常社会中的晋人一样。

二、课文内容本身的印证

《桃花源记》原文第三段开头一句:“见渔人,乃大惊”,意为: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的到来,竟然大吃一惊。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会如此吃惊呢?肯定有人会解释说,桃花源中人看到一个外人的到来,感到十分震惊。那么桃花源中的人凭什么一眼就认定渔人是个“外人”呢?试想一下,当年桃花源人的祖先带领同村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之地,至晋时已发展有数百年了,已俨然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组织,村中的人也绝不可能相互都认识。如果渔人和村人的服饰完全相同,那么是很难一眼认定他是外人的。排除了这一点,就只能是服饰的差异了。既然桃花源中人视渔人为“异”,那么渔人看桃花源中人为“异”就不足为奇了,又怎会觉得他们“男女服饰和外界正常社会完全一样”呢?

三、陶渊明《桃花源诗》的佐证

有关世外桃源的描绘,陶渊明先生用了散文和诗歌两种形式,其中《桃花源诗》中的相关语句可以佐证笔者观点,现原文抄录如下: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诗中所描绘的人们“奇踪隐五百”,与世隔绝,自行繁衍了很长时间,仍然“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意为:他们祭祀时仍按秦时的古法,而衣裳也没有新的样式。这就明确地表明,桃花源中人的生活习性,包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是不可能“悉如”“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的”。

四、三处“外人”所处语境的分析探讨

无论是从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的角度来探讨“外人”的含义,都必须找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举例来说,中国人称美国人为“外国人”,而美国人称中国人同样是“外国人”。了解这一点,我们再来分析原文。

文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见了许多事物。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和外面处在苛捐杂税和战乱之中的人们生活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是当时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即晋人所无法想象的。渔人在这种恬静和谐中对桃花源中的一切都有一种新奇感,而这种新奇感也包括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感叹。所以说这是从渔人作为主体的角度去评说客体桃花源中人的,他口中的“外人”自然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的,即不是自己所生活的晋代中的人。

文中“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也”则是站在桃花源中人的角度而言,此两句中桃花源人成了主体,而渔人成了客体。那么,桃花源人口中的“外人”自然是指他们这个封闭群体以外的人,即当时所处的正常社会中的人。因此,文中第2、3两处中的“外人”和第1处中的“外人”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五、有关“外”和“外人”的解释义项

《辞海》“外人”指某一范围或某一集团以外的人。

《辞源》“外”异也。

《说文》“外”远也。

《中华大词典》“外”远也,又本国而外称外国。

显而易见,本文中的“外人”可以采用第一种解释。具体到“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其他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应当理解为:另一个世界的人或意思与此相类似。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文言文有关知识、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诵读、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概括、形象的把握、阅读的感受评价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具体考查要求如下:

①朗读停顿。要求读准文言文句子的节奏,正确地划分出文言句子的节奏。

②字词解释。结合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③句子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理解文言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文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④内容概括。主要是考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能力,要求能用简明的语言把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事件等概括表述出来。

⑤形象把握。要求能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能借助文言语句、描写方法、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

⑥感受评价。考查学生阅读后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就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阅读材料看,有许多省市在教材中选择,也有不少省市选自课外。不管哪种,都要把重点放在平时的积累上。要多读多背,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并将课文按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适当地读些课外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试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和答题的速度。

【牛刀小试】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3.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宅酆镐①,近戎人②,与诸候约: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③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周宅酆(fēng)镐(hào):西周的都城酆镐。②戎人:少数民族。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宠妃。

6.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诸 侯 之 兵 数 至 而 无 寇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约() ②闻()③说()

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

9.后来“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候兵不至”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10.你觉得幽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11.读了选文,联系学习或生活,谈谈你的启示。

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节选自《伤仲永》)

【乙】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①,斥逐②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③。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④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⑤,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陶宗仪《说郛》)

【注释】①不肖:不成才。②斥:职责,斥责。逐:赶。③如礼:按照该有的礼节、仪式。④恻然:同情的样子。⑤驯谨:顺从而谨慎。

12.用“/”线画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尽 以 家 财 付 孝 基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异()②丐()③委()

14.甲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正确译文是()

A.父亲利用他的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B.父亲认为这种情况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到周围同县的人家去拜望。

C.父亲把这种情况看作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D.父亲利用这种情况,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15.甲文中的“仲永”和乙文中的“富人子”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请依据甲乙文段内容填写下表,并分别说说造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仲永: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人子:前()后( )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甲乙二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2页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答出两条即可)

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二、

6.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7.①约定 ②听到 ③通“悦”,高兴。

8.当戎人来进攻时,击鼓互相传告,诸侯的军队都会前来,救护天子。

9.因为幽王前几次击鼓并没有戎寇进犯,是为了搏取褒姒一笑。这次击鼓,诸候同样认为是幽王为了搏取褒姒一笑,所以没有去。

10.是一个荒误国、把国家大事当儿戏的昏君。

11.例:做人做事,我们都要诚实,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否则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三、

12.尽以家财/付孝基

13.①感到惊奇 ②行乞 ③委托

14.C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3篇

初二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

【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4、仿佛若有光( )

5、才通人( )6、屋舍俨然( )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8、阡陌交通( )10、具答之(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11、咸来问讯 悉如外人( )(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无论魏晋( )

14、皆叹惋( )15、此中人语云( )16、便扶向路( )17、诣太守( )

18、寻向所志( )19、欣然规往( )20、寻病终( )

21、后遂无问津者( )22、渔人甚异之:( )23、便要还家:( )

【一词多义】

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寻 :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乃:见渔人,乃大惊 ( ) 乃不知有汉 ( )

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得:便得一山( ) 既出,得其船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遂:遂与外人间隔 ( ) 遂迷( ) 后遂无问津者 ( )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8、无丝竹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何陋之有( )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 ) 2、古人不独亲其亲( ) ( )

3、不独子其子( ) ( )   4、男有分,女有归( ) ( )

5、货恶其弃于地也( ) 6、盗窃乱贼而不作( ) ( )

7、是谓大同 ( ) ( )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 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一词多义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 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 ①回清倒影清 (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4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可能不太爱学文言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1)设问导入:如教学《桃花源记》前,设计“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之类的问题导入课文教学。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设计“同学们知道岳阳楼吗?”“同学们游览过岳阳楼吗?”之类的问题,自然导入课文的教学。

(2)讲故事导入:许多文章,都有生动的故事,可先由教师或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如《庄子·秋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出师表》《木兰诗》等文章。

(3)利用学习过的有关课文来导入新课:通过旧知识引导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在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可以分角色进行朗读、表演,使课堂声、情并茂。如《扁鹊见蔡桓公》《宋定伯捉鬼》《曹刿论战》等课文,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非常高。学习《三峡》时,让一名学生当“导游”,向同学(游客)介绍三峡风光(若能借助刘白羽的游记散文《巴东三峡》效果会更好)。这样既掌握文章内容,又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诵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活、读透文章,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并引导学生在读中使自己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深悟其中意蕴,领悟其艺术魅力。

1、读通

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先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结合预习提示、注释,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等常识。再根据老师的范读,清楚地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结合课后练习明确学习的重点。

2、读懂

结合文下注释,分析文章语言,具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说明文章题意、把握文章体裁入手,结合注释、语境、上下文联系,揣摩有关词语的意思。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式等难点,教师予以点拨。通过学生口头翻译来疏通文意,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

3、读活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字、词、句、篇及主旨、写作技巧等进行评析、品赏,让学生进入具体语境,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体验,仔细品味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读透

读懂了文意,读清了作者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深悟其中意蕰,领悟其艺术魅力,陶冶情操。进而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所阐述的道理,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启迪。

三、抓好字、词、句教学

1、对照比较

通过对照比较,可以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思考,在对照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内容。

如一词多义。《曹刿论战》中“故逐之”的“故”(相当于“所以”)与“公问其故”的“故”(相当于“原因、缘故”)词义不同,一比较便一目了然。又如古今词义比较。《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妻子”、“绝境”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妻子”是“妻子儿女”的意思,“绝境”是“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2、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要大胆讲,讲深讲透;不该讲的、不需要讲的都不讲,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不讲成两句话。也就是要抓住关键词语,讲得精练;抓住基本含义,便于拓展;抓住特殊用法,找出规律;抓好文句翻译,促进理解。

3、总结归纳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5篇

一、文献回顾

Hymes(1972)首次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他所指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法知识,还包括可行性和恰当性,这些属于语言使用范畴的概念。首次提出交际策略概念的是Selinker(1972)。他认为交际策略是一种语言使用策略,是学习者在对第二语言或外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达到交际目的,弥补其语法或词汇的贫乏而采用的方法。Tarone(1981)对于交际策略进行了分类。Canale和Swain(1983)的交际能力理论指的是,人们在实际交际活动中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他们的能力理论涉及4个方面:语言、社会、语篇、策略。其中策略能力即交际策略能力。Faerch和Kasper(1992)把交际策略分为两大类:如果学习者绕开障碍回避困难,他使用的就是减缩策略;如果他寻找办法解决问题,那么采用的就是成就策略。成就策略包括以第二语言为基础的替代(substitution)、直 译 (literaltranslation)和 转 述(paraphrase)以及非语言(mime)等策略。减缩策略是交际者放弃交际目标而采取的策略,例如回避策略。Faerch和Kasper对减缩策略的界定与Tarone对回避策略的界定大致相同,而Faerch和Kasper对成就策略的具体描述实际上是在Canale和Swain理论基础上对Tarone模式做的进一步解析。但有研究者对Faerch和Kasper的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交际策略的话语功能是使本族语使用者能帮助外语学习者正确表达他所想的内容,所有的交际策略都能起到扩充语言手段的作用(束定芳,1996)。实际上,一个英语为非母语的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时都会适时分别使用交际策略,以补救交际的失败或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具有较强的策略能力能使语言交际更少地受交流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外语学习者口语水平跟交际策略的使用有密切关系(Dornyei)(Cohen,1998)。基于以上理论及其未涉及的空白,本文将探讨交际策略与公共旅游英语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作用,提出在公共旅游英语教学中渗透交际策略的学习,促使学生在语言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途径克服交际中的障碍,发展语言技能。本文认为,用交际策略的概念来生成和促进学生的公共旅游英语学习,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二、交际策略与旅游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

旅游专业学生大多从事酒店对外接待与服务、涉外导游以及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他们的学习内容是英语加上旅游专业知识,即公共旅游英语。公共旅游英语学习的目标直接指向旅游服务行业,训练内容偏重口语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掌握英语交际策略以提高交际能力,从而符合旅游服务行业的要求。

三、交际策略的学习内容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评价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明确的交谈目的,内容清晰,积极回应,紧扣主题以及目光的交流和身势语的恰当使用。本文认为,结合旅游行业进行有针对性且具体化的交际策略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即可以根据交际策略的概念和分类,以学习交际策略为桥梁,构建学生的旅游专业英语知识体系,逐步生成符合旅游行业特点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关于回应探讨交谈时,根据对方的话语作出积极的回应,这是交谈的礼貌。在训练学生酒店前厅服务用语时以完成得体、礼貌的接待任务为学习内容。为客人预订房间、入住登记、结账,接受客人的咨询和投诉,学生学习使用各种停顿词、感叹词,以表示在注意倾听对方,并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实现有效的和谐的交际,提升服务质量。用“Yeah”、“Great”等表示同意、附和;用“Pardon?”请求对方重复;确定自己完全理解对方的话语则用“Youmean……?”,“Soyouaresay-ingthat……?”等句型。

(二)关于转述探讨Bialystok(1983)就“何人何时使用何种策略,效果如何”的课题展开了调查。实验的重点在于弄清学习者在缺乏词汇时采用何种策略,经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最有效的是以第二语言为基础的策略,善于将第二语言水平与灵活地选择策略的能力结合起来的学习者为最佳策略使用者。Hasstrup等人(1997)的研究成果证实了Bialystok的结论,他们认为,转述是最成功的策略[1]。转述策略是建立在学习者外语水平之上的一项成就策略,是积极的英语交际方法。它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储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通过解释和举例将意思正确清楚地表达,从而避免语言的错误,使交际正常进行。显然,转述策略在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意义阐释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进行导游训练的过程中,交际策略中转述策略的学习应成为重点。1.释义众所周知,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无法在两种语言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词,或者在我们的语言环境下有些词无法直接翻译,那么使用释义的方法把想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不失为很好的选择。在导游服务中,对成语和古诗词的翻译就可以使用转述策略进行释义,尽量把诗词和成语的神彩和韵味传递出来。在英语导游中,常常提到唐朝王之涣的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文重意合,强调依靠悟性来达到理解的高度,英语重形合,用逻辑严密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采用这个翻译:Gofurtheruponeflightofstairs,andyou’llwidenyourviewathousandLi.译语按照因果关系,把原文的顺序进行了调换,通过释义的手段对古词进行处理,很好地反映了中文的本意。还有,我国各地都有讲求吉利的习惯,大家熟悉的“开门红”这个用语不能按照字面意思译成英语,应释义为tobeginwell,tomakeagood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释义使外国游客也能理解“开门红”的真正含义。2.替代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借用一些词语或惯用语来翻译替代一些专有名词。湖南省常德市西部有个古郡叫“武陵”,境内一风景区因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而得名桃花源,“武陵”实为桃花源,将其替代为“PeachBlossomStream”既具体,又可以增加上下文对美的遐想[2]。2006年,桂林市政府向全国征译“桂林山水甲天下”一 语,英 译 状 元 广 东 吴 伟 雄 的 译 文 为Eastorwest,Guilinlandscapeisbest,这是借用了英语俚语Eastorwest,homeisbest,曾任的翻译唐闻生归纳道,译文既能准确表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涵义,也易于英语受众传颂和流传,这样翻译,宣传旅游比较合适。这种通过采用交际策略,解释涵义或借用他词而让游客接受并理解导游解说词的学习能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拓展语言的思维空间,丰富语言储备,克服交流障碍。

(三)关于直译探讨旅游活动涉及到的很多地名或菜名都糅合了文化、历史事件、人名轶事等,对于那些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尤其是需要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词语,最好采用逐字地按照母语翻译的直译方法;另外,旅游翻译以口译为主,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字斟句酌”,直译直接传递语言的意义。例如闽系名菜佛跳墙就用拼音译成Fotiaoqiang,这道菜不仅和一个故事有关,还涉及到宗教的内容,要让外国游客理解我们宗教的传统,需要进行更详细的介绍。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原汁原味地表现了我们的语言,还能提供相应的文化参考信息,促进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实际上,旅游活动中英语交际的实质内容之一就是采用我们文化所特有的形式直接而迅速地表达,直译的概念就是立足于这种文化交际的理念之上。

(四)关于回避探讨就理论而言,采用成就策略就是采取不回避措施的学习行为,这比采用减缩策略即回避困难的学习要好,因为采用转述、直译、替代等表达方法能传递更多的语言信息,丰富语言交际。但是在导游实务中,往往不得不采取回避的策略,以避免给游客带来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和困惑。据说,当年岳阳楼修起后,在三楼木壁上发现三个隐约可见的字:“一”、“虫”、“二”。人们不解其意,以为是仙迹。一日,李白来游,有人向他请教,李白一看,说:“这是一副对联。‘一’字是水天一色;‘虫’字和‘二’字是風月无边的意思。‘風’字没有边,只剩下‘虫’字,‘月’字没有边,只剩下‘二’字”。人们恍然大悟[3]。这个典故对于岳阳楼的旅游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不懂汉语的国外游客来说理解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要完整地表达这个典故,那就要详细介绍汉字的字形笔画结构。我赞成有些人的主张,对于这种具有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外语只能解释它的意思,即使做了解释,游客也未必明白,对此,我们只能略而不译。事实上,文化因素时时刻刻在交际中参与着,只不过在什么阶段、什么层次、什么场合以何种方式参与交际而已。采用回避策略,只是考虑到在旅游活动中,游客的目的是休闲和了解异域文化,这有别于考古、科研等讲求探究到底的学术活动,采用这种交际策略恰好是顺应了在旅游活动背景下所形成的特有的语言使用环境。

(五)关于形体语言探讨在语言交际中,交谈的双方不仅通过语言得到对方的反应,还有很多的信息是通过点头、微笑甚至耸肩等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表情、动作、手势时时刻刻都在传递着丰富的信息,成功的语言交际离不开传情达意的形体语言,而形体语言往往也能弥补语言上的不足。人们常用搓手表示为难,双手拍脑袋表示后悔,还有伸出两手指做“V”字状表示胜利以及表示OK的手势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表示吃饱了的动作就是平铺手掌在喉咙或胸部示意一下,“看,都到这了”,说明已经不再需要食物了。形体语言除了有一定的通用性,又有它的特殊性。不同的形体语言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往往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中国我们可以用手指点地向朋友介绍遇到的熟人,然而,俄罗斯人则认为用手指点人是极不礼貌的。可见,在利用形体语言进行交际时要注意民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差异。正确使用形体语言能够给英语交际带来很好的辅助作用,也能给旅游活动增色不少。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落实课标 提高素质 六步教学法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习一些文言文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同时在附录中提出“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要落实新课标要求,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走好六步,即读、译、析、品、拓、背。

一、读,即朗读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阅读文言文,一是学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尤其是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一些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字以及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字。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被”读“pi”而不能读成“bei”。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二是学后朗读,要求朗读流畅,读出感情。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感情,从而进一步领略文章的韵律美、思想美、语言美。

二、译,即翻译课文

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就需要翻译文言文,翻译时要引导学生以句为单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字顺。教师要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如逐词逐句翻译、大意翻译、调整语序翻译以及人名、地名、时间不翻译等,同时要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积累掌握一定的文言词汇和一些常见的文言现象。如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倒装句等。这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掌握了这些也就有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储备。

三、析,即分析文章

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翻译与背诵上,应当在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之后,进行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在古代文化背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意蕴,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分析文言文不能离开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背景资料,然后从文章内容入手,理清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在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层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的道理,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如《爱莲说》中的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小石潭记》中的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法等。

四、品,即品味鉴赏

品味文言文就是要对文章语言进行推敲,品出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应重点放在品味词句上。品味词语,既要品出词语的含义,又要品出词语传达出的内涵来。如《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中的“清”字的含义是冷清,寂静的环境、气氛。在细细品味,“清”字传达出的不仅是环境的冷清、寂静,更表现了作者柳宗元被贬的处境,如此就不难理解“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了。品味句子,要品出句子本身的含义,还要和中心联系起来。如《爱莲说》中对莲的描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子本身描绘了莲的美质和中心句“莲,花之君子者也”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几句处处描写君子的美德。

五、拓,即拓展提升

许多文言文意蕴深刻,在当今社会生活仍有指导意义。文言文教学不仅让学生阅读课内浅显的文言文,拓展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拓展提升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谈看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有时代眼光。如《马说》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联系现实生活,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是怎么看的?有学生就说出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要学会自我包装、自我推荐,不要等着伯乐的发现”的观点。另一方面可以类文拓展。虽然初中文言文考试多是课内的文章,但同类短小精炼的文章也可以适当拓展,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背,即背诵

入选初中课本的文言文,篇篇都是古文苑里的奇葩。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只有背诵多了,积累多了,学生才能从大量直接接触的文言材料中感受语言,品味文章,汲取精华。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7篇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①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释】①进而问之:进一步问使者。②食(sì):给……吃。③业:成就功业。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补不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他)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概括【甲】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二、(2015·铁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8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轼:苏轼自称。 ②总角:指童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在洞庭一湖 而不一见其面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观

C.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D.览物之情 读之至流涕

【解析】A项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数词。B项的“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C项的“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动词,译为“做”。D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7.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简洁;含蕴丰厚;名言

文言文是现代白话文的基础,现代白话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占30%的比重。长期以来,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费差”的现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虚词义项、做练习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对这门学问有强烈的兴趣。《红楼梦》里香菱学诗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对这门学问有强烈的兴趣。假如香菱不主动去学习,而是黛玉硬逼着她去死记硬背,那无论如何也难以学会,更谈不上出口成章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原动力。

一、挖掘文言文言简义丰的内涵

1.简洁。由于古代受书写工具和纸张的限制,人们作文时,尽可能言简义丰,用最少的字表达更多的内容,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过一百六十六字,却写景绘声绘色,纤毫毕见,写情深沉悲凉,令人读后怦然心动。

2.含蕴丰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人作文,不只注意言辞简洁,更追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表达效果。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1.灵和的导入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处理不好难免会有些枯燥,所以,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是我首要思考的问题,导入是一节课教学的开始,生动的导入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1)故事导入。很多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生动的故事,用生动而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巧妙引入文章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学习《陋室铭》时,先讲写作背景,刘禹锡被贬,和州知县在半年时间,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半间。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于石碑,立在门前。学生听了故事立刻产生兴趣。(2)悬念导入。人都有好奇的心理,教学可以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准备了一张十元的人民币,出示给学生看,问币面的背景图画是什么地方?答案是三峡中的瞿塘峡的入口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学校今年推广杜郎口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就是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唤醒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够实现。在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要有有扎实的训练,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师较少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让学生将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样长期坚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初中文言文中自然山水的文章比例不少。我们陕南的学生能出门旅游的太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能从书本上来了解了。例如,学习《岳阳楼记》一课时,开始播放一段《洞庭风光》,学生从录像里见识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再诵读文字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看录像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4.名言积累。抓住学生喜欢诗文名句的心理,引导学生主动积累文言名句。教师有意在课堂中多引用名言,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名言,在练笔本上抄录名言,名言记诵比赛,教室后边的黑板上写上名言,每周更换一次,通过对文言名句的记诵来带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5.恰当运用自然资源。我们陕南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动植物种类众多。文言文的许多篇目写到自然景物,这对地处陕南农村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并不难,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即可。《童趣》一文中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戏蚊子、观草丛虫斗、鞭打蛤蟆,农村孩子大多有类似的经历。《桃花源记》中关于鸡鸣狗吠的宁静农村风光的描写,学生非常熟悉。《愚公移山》,学生对地理方位阴阳搞不清。我们学校地处大河南,与县城隔条汉江河,背后大山。上课时,在黑板上画一条汉江河,标上县城及学校、大山的位置,以河为参照物辨析学校位置在河南岸、河的右侧,再以山为参照物,辨析学校位置在山的北边,就叫做阴。以此类推,阳在河的左侧、山的南边。学生很快了解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