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名人传序

名人传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名人传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名人传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罗曼・罗兰 《名人传》 磨难 英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9-01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1866年生于法国中部小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全家告别故乡来到巴黎,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其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他醉心于托尔斯泰和雨果的作品,形成了非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

20世纪初,罗曼・罗兰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他连续写下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名人传》。这三位伟人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以如椽巨笔叙述了他们苦难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贝多芬传》被作者称为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副产品,两者都是以音乐家为作品主人公的。正如罗曼・罗兰自己所说,克里斯朵夫的家庭以及童年少年的经历,基本上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克里斯多夫一生战斗不止的精神,也是贝多芬人格的写照。可以说,《贝多芬传》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曲。

罗曼・罗兰写作《贝多芬传》有两个目的:其一,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苦闷时,逃出巴黎来到贝多芬的家乡波恩,贝多芬的精神和音乐使他恢复了力量,他写作这本小册子作为对贝多芬的感谢;其二,他也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当时法国几百万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正如他所说: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快乐和痛苦,愿望和梦想已经成为我肉中的肉,骨中的骨。”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恶法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 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们”是指心灵伟大的人而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他在贝多芬身上发现的“英雄气息”,是贝多芬伟大的人格,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重压下仍然不屈不挠不向命运妥协的斗争精神,以及巨大的创造力和严格的道德标准。

罗曼・罗兰最后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 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贝多芬传》的发表引起了社会的注意,罗曼・罗兰从此产生了一个写一系列“英雄传记”的计划。8年之后他出版了《米开朗基罗传》。在作者笔下,主人公米开朗琪罗是一个极其矛盾的悲剧人物,他有英雄化了的天才,在艺术上无与伦比,他以无穷的精力永远追求艺术尽善尽美;但是他的意志却不是英雄式的,他的精神软弱无力,只能挣扎而没有力量奋斗。他有非基督教的反抗性,又有基督教的顺从和妥协。

他是天才的工具和牺牲品,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他想雕刻一座山峰,就会耗费几年时间到石场去选石块,建造运石的大路。总之,他要独立完成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他十分富有,但却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他生活简朴到常人无法想象,夜晚同三个助手挤在一张床上,屡次身患重病但不请医生诊治;过度的疲劳、自我、自闭,使他陷入精神的迷乱状态,对敌人、朋友、亲人都产生猜疑,变得极其孤独。在艺术和政治上、在行动和思想上,他都优柔寡断,谨小慎微。他对自己的懦弱深感羞耻到了自厌自弃的地步。他的一生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并不能实现自己所定计划的万分之一。他没有家室,被亲戚花光了财产却得不到一丝温暖关怀,88岁死于贫病孤独之中,死前一周还整天站着工作。

《米开朗基罗传》虽然没有《贝多芬传》那样影响巨大,但在写作手法上却更显成熟。它不但叙述了米开朗琪罗的生平,而且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对此进行解释,表达了对英雄主义的诗意崇拜与热爱。

《托尔斯泰传》是罗曼・罗兰的第三部名人传记。罗曼・罗兰在19世纪80年代就阅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他非常尊敬托尔斯泰,同托尔斯泰通过信,将托尔斯泰看作老师和世界的“精神权威”。1910年托尔斯泰逝世以后,罗曼・罗兰应《巴黎评论》的约请,创作了这部传记。

罗曼・罗兰认为,伟大的思想反叛者卢梭对自然的爱慕、极端的独立性、对《圣经》和基督教道德的崇拜,都预告了托尔斯泰的降临。卢梭与托尔斯泰,他们都同世界做斗争。不同的是,托尔斯泰比卢梭更具有纯粹的基督教灵魂,在他人生后30年中,灵魂里充满了真理与爱这两种力量的搏斗。在他成熟期的作品里,爱是真理的火焰;在他晚年的作品里,爱是一种从高处射下的光明,一道神恩普照、烛照人生的光彩,但是又不复与人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托尔斯泰也有这种矛盾,而且表现得更激烈。他知道爱所赋予他的任务,但却做不到在行动上与思想保持一致。他不尊奉上帝生活,而是按照世俗生活。对于爱,他无法把握和辨别究竟是家庭之爱还是全人类之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在这两者之间彷徨,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在临终弥留之际,他哭泣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幸的人们。他在哭声中留下了最后的话:“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什么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序范文第2篇

2022关于优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   假期即将结束,在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看了很多的书籍,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套《名人传记》,在这套名人传记中,描述居里夫人的那一本令我印象最深刻。

  居里夫人是法国著名的波兰裔物理学家、化学家,被誉为是“镭的母亲”。1898年7月,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并命名为钋,同年12月,他们又发现了新元素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的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她那种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还在于她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她以往说过:“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明白,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我应当从小严格要求自我,做事不能三心二意,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在居里夫人年轻的时候,和姐姐同时考上了外国的大学,可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两人同时念书,居里夫人勇敢的把机会让给了姐姐,我应当学习居里夫人这种姐妹之间互相忍让,互相关心的优秀品质。我还应当学习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就算成功的做对了一件事,也不要沉醉于成功的欢乐与喜悦当中,应当继续前进,成就更大的辉煌。

  我将永远记住居里夫人的名言:“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

  2022关于优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

  语文课上,老师曾经介绍过《居里夫人传》这部传记,我一直对这部被誉为“人物传记中的精粹的传记充满好奇。今年这个假期,我终于有会读完了这部传记。

  这部传记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写的。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把居里夫人一生描写得非常生动和形象。居里夫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她最爱的姐姐也不幸因病夭折。这让居里夫人的童年充满了悲伤。由于家境贫困,居里夫人十几岁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外地做家庭教师。

  直到二十四岁的年纪,オ有机会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梦想。上大学的居里夫人非常的刻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她因为自己的勤奋苦,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除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居里夫人还乐于指导年轻的科学家,给他们巨大的帮助。居里夫人的一生都在勤劳地工作,直到去世的前夕还在牵挂着工作的事情。

  在读这部传记的过程中,我几次被感动得落泪,比如:居里夫人面对母亲和姐姐去世时的痛苦,居里夫人一个人去外地工作时在车上难过得哭泣,比埃尔去世后居里夫人一个人面对生活的艰辛,居里夫人去世前对工作的牵挂…

  我尤其喜欢传记中关于居里夫人上大学时期的描写。居里夫人在那样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还能专心致志地读书,并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这点真值得我学习。

  我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部传记,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部传记里看到居夫人身上伟大的品质,从而将她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2022关于优选《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

  居里夫人是父母五个孩子最小的一位,但是她出生后,她的母亲已经感染了结核病,她从少没有得到母女那种亲呢行为,哪怕是一个拥抱,她的母亲亲切地叫她玛妮雅。当她四岁的时候,她的智商就过人了,她能流利跟着读姐姐书本的内容,但是他的父母不想过早开发她的智力,她想看书时,是用别的事情去代替。对比现在早教班像春后竹笋那样多,是因为很多家长太渴望小孩成长了。不要过早开发智力,真的值得学习。

  当玛妮雅读书时,不幸失去了大姐和母亲的疼爱,童年多少有一些心里阴影。学生时代,她刻苦学习,非常用功,是日后成为科学家不可缺少的原因之一。

  玛妮雅父亲是一位好父亲,虽然失去了母亲,但是父亲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指引人。读完中学后,玛妮雅去了做家庭教师,寄钱给姐姐读书,让人感受到手足情深。期间和那户家庭的儿子相爱,但是由于门第的原因,对方家庭竭力反对,恋情无疾而终。

名人传序范文第3篇

主要是那阵子,我从利用碎片化的时候用听书这个比较自由方便的学习习惯听了不少的大道理吧,总是想在饭桌上和他们分享。可能也是听得我说了那些字字句句,他们对于我所介绍的听书的功能开始感兴趣了。

毕竟手机上的字体是有点小的,如果一直看,眼睛还会容易累的,而且平时一般也很少把一整块的时间花在看书上面。

当我把听书软件下载好了,先给他们介绍免费专区,那里的书籍就数不胜数,而且有不少他们很喜欢的名人传。

可能是从那天开始,他们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习惯。

好习惯是需要坚持的,可我自己却坚持的断断续续,只有偶尔有空才会去听。

有一天,我和妈妈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突然就和我聊到了一个话题,关于如果设定目标,然后她提到,你不是喜欢写作嘛,人家书里说,一开始目标不要太大,要细化,可以从每天阅读20页书开始做起;喜欢英语的话,可以每天花出半小时来读,这样循序渐进的话,无形中就会有所进步的。她还说道,她和我爸都非常喜欢那本书,叫我有空的时候一定要去听。

名人传序范文第4篇

四年前的深秋,在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5首届中国培训发展论坛”上,我作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特邀的美国高端职业教育专家即席演讲“美国职业教育与中国启示”。 在演讲中,我首次提出“按需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倡议中美及海内外精英携手建立以中国为桥头堡的亚太地区职业教育中心,打造世界级中国特色的高端职业教育品牌,大规模培养以全球竞争市场为导向、以信息科技为手段、以优质就业为目标的中高端紧缺技术和管理职业人才,迎接21世纪中国优秀人才优质就业、企业创新和国家竞争力全方位升级的挑战。

同时,我还着重强调基本教育的非盈利和非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完全不同于职业教育产业化的市场作用。在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公开在基本教育的大门上贴上“教育产业化”的招牌,更没有一个国家让“拜金主义”堂而皇之地潜入大学体制、师资和课堂。

不学无术者倚仗将自己装潢成有识之士,是当下中国甚是盛行的一个现象。自知之明者一定颇有几分愧色,不思悔改者籍用各种理由搪塞狡辩。

有些学者、名人,美其明曰有写作班子,实际上就是不劳而获,雇为己,写成功传记,写论文,写博文,还理所当然地大言不惭,自以为高招过人,没有一点学者、名人的高风亮节和铮铮风骨。不夸张地说,这些不知“惭愧”为何物的人正在一步步地把中国干净的“文字”环境变成一个充斥着假象、虚伪和堕落的污浊之地。

其实,很多学者和民间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之处。

他们同样著书立说,学贯中西,同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一样为钱奔波,竭尽所能。不过,一个是精英,一个是草根;一个名利双收,一个只为利不为名;一个不务正业,走穴成风,一个为生活所迫,挥洒心血。而最重要的一点不同是,有些学者往往故弄玄虚,狮子大开口,有失学者的朴实本色,而则实打实地按行规办事,追求一点点蝇头小利,算是秉承着作为的特色。两者相比,学者显得道貌岸然,而循规蹈矩,这不由得让人反而对平添几分同情。现在的中国学界弥漫着这样一股价值错位、学术道德下滑的不正之风,当真是令人担忧!

中国书市竞争激烈,最活跃的现象莫过于“”为所谓的名人们量体裁衣,写传记或奋斗史,然后由当朝名人、明星联袂倾情推出。现在去书市走一遭,一排排的书,从中要找出几本不是名人出的书,或者没有名人推荐、作序的书,还真是很少见。说实在的,压根就不是在传播知识、学问,而是在搞一种变相的商业盈利,利用名人效应实现最大化的盈利目的。

细究起当前市面上充斥的各种成功学、励志学的图书,无不打着哪个机构的总裁、知名培训师、最什么什么的心灵导师等字眼,殊不知,这些看起来牛气哄哄的宣传语很可能都是子虚乌有的。一些三十左右的年轻人,有那么一点聪明才智和成功阅历便自命不凡,花钱雇为自己大写特写传记什么的,他们真正的人生才开始,有什么经验和阅历,又有多少经验和阅历足以去指导别人的人生。就像一个才一岁的孩子,他可能刚刚才学会走路,且走的歪歪扭扭的,然后他去指导别的小孩要怎么走路,谁信呢?!

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光耀门楣”的传统,著书立说自然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对于有点小成就、小名气的人但凡有出版商提出说要做一部关于自己的书的时候,心里首先有的判断都不是拒绝,而是“啊,出书啊!”充满欣喜或期待。真正撑得起“名人传记”这四个字的,要达到柳传志、马云、杨澜、李开复等这样级别的人估计才可以。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格魅力亦是各有各的风采,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名人传记”,对普通人能够产生正面、积极的指导,学习和鼓励的作用。但他们也得自己写,找他人代劳无异于为自己粉饰,实际上等于变相地贬低自身的价值。

坊间流传,产业日益庞大,质量日趋精良,除了为学者代劳,为官员写书,为商家贴金,为名人写传,为明星铺路,还派生出为在校学生定身打造、加工制造硕士和博士论文的“一条龙”生产线。,原来都产业化了,真是恐怖至极!此等现象不遏制,中国的硕士和博士岂不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空壳子!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会那么容易为所取代,一件文字作品不亲自精雕细琢五遍以上不能形成精品,我更不认同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即使自己在提纲挈领和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参与过严谨的推敲、校正和把关,但也不可视为己有,大言不惭地署上自己的大名,最后通过出版社传播出去。

我特别嫉恨那些“付钱消灾”的做法,完全败坏了学者的名声。

如今,为学生论文已经形成一条井井有序的高端生产供应模式。武汉大学的报告估计,中国高校学生平均每年花费近5亿元人民币寻觅论文。这是个什么数字:5亿!

论文造假已是不争的事实。只要在中国高校的附近,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能发现那些悄悄问经过的学生,要写论文吗?要四六级考试答案吗?等等要做“”生意的人;还有隐蔽的地方贴着各种包揽“”活计的字条,广告等等。一时间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与学生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高等学府就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地方,如果在这样的地方出现知识被贱卖的现象,无疑是对高等教育本身的玷污。

从业余过渡到职业,从小批量友情相助到大规模集成化生产,逐渐成为一景,承上启下、前赴后继,令中华先辈们悲哀不已。

据观察,职业目标客户不仅有学生,还有教授、高管和老总,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其中,学术论文要价不菲,属于高端的活。原因是,这一类由顶级生产的论文与教授的职称提升和高级官员的学位证书紧密相关,需要一定说得过去的数据和理论来垫底和包装,质量要求决不低,甚至要达到出版的水平,因此又出现了与杂志、期刊和出版社联合作业的跨行业整合。于是,大段剽窃和公开抄袭等不正当手段应运而生,泛滥成灾。换句话说,高端的水平,大有功高盖大学教授的水平。

学界的“”现在就如同音像界的盗版一样,有人叫好,有人愁。不遏制,学术知识和音像产业迟早要被“”和盗版搞得面目全非。试想一下,缺乏内在学识的人不就是一具活着的尸体吗?没有学术创新,知识开拓,中国的崛起哪来优秀高端的人才?“”虽小,却大有蝼蚁溃堤的巨大潜力,能轻视吗?能无视吗?不能!

名人传序范文第5篇

名人故居留存了时代的生活影像,凝聚了时代的文化精神,比名人传记更生动,既展现了名人旧时风范,也保护了宝贵的文化留存。然而,如何在大众旅游盛行的年代,使名人故居在开放、开发的过程中得到长足的保护,是文化旅游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人故居的价值

名人故居的价值具有多重性,然而最为突出的是历史文化价值,名人故居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人们喜欢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居室的布局设计,更多是被居住者的文化造诣、伟大人格、生活喜好、轶事趣事等所吸引,而故居这个有形的外壳巧妙地裹住了这些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同时,名人故居也具备社会价值,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和一代代热爱中华文化、热爱这片热土的民众有密切关系,很多历史名人从不同的层面也为此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代代相传的是中国人民的情感寄托。另外,名人故居也具有艺术价值,不同年代建筑造艺的精巧、布局的精妙、陈设的精致,无不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名人们高尚的品位,也是一种视觉盛宴的艺术享受。

二、名人故居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知名度不高的名人故居保护不力

由于旅游者的教育背景和喜好有很大差异,因此,能够激起其游览兴趣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名人故居的确要先符合“名”这一要素,然而,在每个游客心里都有一份自己的名单。一般来说,伟人、文化名人、知名政治家、著名科学家比较受欢迎,然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行业的名人却并未得到重视。如天津五大道景区内,名人故居林立,虽然景区内导览图标识得非常清晰,但在实体建筑上部分名人故居标识不清,即便游客路过也并未知晓为名人故居,有的已住进居民,与普通住宅无任何区别,不仅容易导致游客遗憾错过,也没有达到真正传承和保护名人故居的意义。

(二)开放形式不利于长期保护

目前大多数名人故居类景区以参观为主,部分景区还采取了博物馆的开放形式,比如在周一闭园一天,开放的时间也比较短,多为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主要是为使名人故居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参观秩序方面,部分景区规定较为严格,比如禁止拍照、禁止触摸等,且有专人负责监管游客行为,但也存在部分景区监管不力,尽管故居内设有禁止拍照、禁止触摸的标示牌,但由于缺乏监管,游客自觉意识不强,游客在故居室内随意拍照,越过围栏与蜡像、陈设亲密接触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开发利用不合理保护受阻

由于大多数名人故居知名度较高,也为开发者提供了经济来源。合理利用故居的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且维护故居外观和文物等也需要大笔经费,然而以名人为幌子,胡乱开发相关产品或进行商业经营实属不当做法。某些城市的名人故居已成为当代市民休闲的饭店、水吧,当年的风貌几近无存,很难做到增强历史原真性、恢复原貌,且在文化内核上与所居名人的文化精神毫无契合之处,与周边环境也极不搭调。

三、名人故居的保护措施

(一)提升重视程度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重在保护,保护不当,一切终将归零。既然开发名人故居作为旅游景区,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安排人力、财力妥善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对区内旅游设施进行完善,如售票系统的改进、指示标牌的修正、电子媒介的更新等。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不仅应了解名人的生平轶事,也要具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也可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或电子导游对名人故居进行专业讲解导览,真正将名人故居“经营”起来。

(二)适度拓展开发模式提升游客体验度

面向大众旅游者的参观是目前名人故居的主要开发形式,景区资源以展示为主,而随着游客体验诉求的不断攀升,体验型旅游产品也可以在故居类景区中适度开发。如南京的美龄宫,在当年、用餐的餐厅楼层开辟出一处咖啡角,环境优雅,餐具精美,与的精致生活和品味有几分契合,游客参观结束后在此小憩喝一杯咖啡,无论是遥想当年的生活图景,还是享受当下的小资情调,加之窗外钟山葱葱郁郁的景致,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旅游体验,而美龄宫也瞬间鲜活起来,历史离今天并不遥远。

(三)深刻挖掘文化内核才能深入保护

名人故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凝聚着宝贵的中华人文精神,因此以文化导向为依托,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核,才能使名人故居散发出最大限度的魅力,提升资源吸引力,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获得重视和珍视,进而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名人故居从来都不仅仅是一栋房子那么简单,而是重在文化精神的传承,给游客带来文化艺术的美感,带来人生的启示。因此,名人故居应深刻挖掘有形、无形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资源梳理和整合,认清自身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名人传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 阅读方法 ; 阅读环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必须首先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1.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青少年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继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

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常听到一些家长唠叨:“为什么我的孩子不看经典名著?偏偏喜欢校园小说?”事实上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有着强烈的阅读的欲望,只是兴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已。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批评,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通过文学名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 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载体。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内容、历史地位、作者相关作品的文字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欲望。

4.通过活动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路上的探索者,同时更渴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针对学生这种心理,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收集素材,确定刊名,撰文画图,设计版面;组织学生参加故事剧本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在活动中不断积累成功的体验,腾起不断努力的希望,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搏采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课外阅读就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重要。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也不愿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读后感这一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三.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无论做何事,感觉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常说要找到感觉,其实也就是说进入了某种最好的状态,只要找到了感觉,进入了最佳状态,才能做事给力。而要找到感觉,良好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忽视。氛围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事,它的形成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所以我认为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有榜样引领的读书环境。作为家长,首先要有以积极的心态去读书,争做书香家庭。如果我们都以工作忙为理由落得个“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局面,试想,我们凭什么让孩子信任我们所说?所以,我们每一个氛围的创造者,必须要以切实行动来保证有足够温暖的感染力,我们的人格魅力是调节氛围的长久动力源,我们本身的行为、状态能在孩子中产生共鸣作用,才能给孩子信心和力量。

良好的读书氛围,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读书环境。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使氛围充满活力。这样可促进学生们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读书提升自我的改变中去,这就是氛围的力量。

四、引导学生选择良好的课外读物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中学生在对图书的选择和识别方面还不够成熟。那么,如何选择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要主动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例如:可向学生推荐《名人传》《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人传记类书籍、《意林》《读者》等优秀报刊杂志、《中国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等知识读物,以及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国历代文选》《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这些书籍可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

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子读物等等,知识载体的丰富多样也是吸引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之一。

总之,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根据读物的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所进行的方法也就不同。我们应该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在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并灵活使用,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学生和国家的未来,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来关心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吧!

参考文献:

名人传序范文第7篇

河南宏力学校初中部八年级一班王耕耘

书这个玩意嘛,有个性,有脾气。你对它不理不睬,它倒也懒得理你;你象征性的随便翻几页,它也整些没用的东西敷衍你;如若你下功夫去钻研它,攻读它,那它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我还记得自己的第一本书叫《三百六十五夜故事》,大概是2、3岁的时候的书。当时认字不多,就靠着母亲给我绘声绘色的讲,然后自己跟着母亲的语气读。有时候呢,则是自己跟着DVD(这套书附赠DVD)里的声音念。慢慢的,认识的字就比同龄人多了,也能独自将那些故事声情并茂的讲出来了,大概自己的朗诵基础也是这个时候练成的。小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而且能接受一切新事物,所以读书要趁早,用恰当的方法达成目的,将那些玩意先灌输到小孩子脑中,先别管他懂不懂,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而且到时候几乎想忘都忘不了。

有了基础,我便能轻松的跟着父母看电视剧了,虽然完全不明白那些电视剧的剧情,起码还有一两句对白能听懂。因为对那些烂熟于心的故事没了兴趣,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套《西游记》的DVD,相比起儿童故事,《西游记》故事情节更丰富、人物形象更饱满,也激起了我对它的一种强烈的兴趣,每天都要趴在床上看一两个小时。跟其他小孩一样,那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我最喜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手持金箍棒,还有七十二般变化,是妖魔鬼怪们闻风丧胆的大英雄。我总喜欢模仿他的动作和台词,左手拿着家里的撑衣杆贴背,右手弯曲盖住脑门,左腿勾起缠住右腿,大喊“妖精!吃俺老孙一棒!”耍完帅后便因为重心不稳“嗵”的一声砸在床上。没想到我的中二病那个时候就有症状了……

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诗。父亲是个教育工作者,自己工作忙,就让母亲教我念(当时虽认得一些简单的字,但不会断句)。好在我小时候很听话,不哭不闹,母亲让什么我就干什么,于是她教起来也较为省心,我读熟了,自然也能背下来。就这样读着,背着,等到幼儿园结束后,《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我已掌握一半,小学的时候又自己独立背诵,将剩下的一半在二年级时完成了,而且是倒背如流的境界。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我在这方面已经领先了同龄人5年。

剩余的四年小学时光里,父亲又为我安排了《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背诵任务。此时我已有了情绪,开始对这些玩意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但父亲的态度一直很绝对,从不退让,我也不敢跟他顶撞,就在不高兴,甚至是哭哭啼啼的情况下把这些东西给背完了。

一个巨大的转折发生在小学四年级,当时我一个同学(杨子浩),有一本《三国演义》的连环画,他看的津津有味,班里大部分男生也被吸引过去,同时他还得到了我们班主任的高度赞赏。这种殊荣即使是每次考试都第一的某位同学也未曾得到过的。在这种莫名的“诱惑”下,我也开始了自己的三国之旅,这大概也是我首次有了自己主动要看的颇有意义的书。当然,对那时的我而言,《三国》这本书还是太抽象了些。不过很凑巧,当时电视里刚好有一个频道每天播出《三国演义》的动画片,虽然很多内容都被这个52集的动画省去了,也终究是为我后来对三国的探索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随着年纪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即使是文言文的原着,阅读起来也并不费力。而且,我迷上三国了。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但烂记于心,在父亲的建议下,我开始阅读那些评论三国的书籍,收看那些评论三国的电视节目,自己又特意买了一本《三国志》,在这种略有深度的钻研下,我对《三国》又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原来吕布的武器不是那神话般的方天画戟,而是当时很流行的类似于长矛的武器,没有惊心动魄的三英战吕布(没有那个军队看到自己主将被群殴还无动于衷的),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历史上诸葛亮并非用兵如神,真正擅长的是内政、外交、搞发明。三气周瑜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料事如神的人物形象而虚构的,诸葛亮在周都督病危那几天,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而且“气量狭小”的周瑜大都督,实际上被刘备赞誉气量广大。最有趣的则属华容道,放曹操不是关羽意气用事,而是事先就计划好的。(刘备想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可实力不够,像是个想和狮子抢地盘的兔子,但正好身旁有曹操一狼,孙权一虎,这俩人不敢对刘备出手,因为一方出手,另一方就会渔翁得利。孙权喜欢刘备,因为刘备是个挺不错的合作伙伴,和他联合刚好有抗曹之力;曹操也喜欢刘备,因为刘备好对付。在这种情况下,孔明就告诉刘备,跟孙权联合,只有维持三足鼎立的现状,刘备才能无顾忌的发展自身实力,这也是华容道放曹操的主要原因)。

升入初中后,视野就广了,看的书也越来越多,背下了《论语》、《道德经》,读了《史记》、《水浒传》、《西游记》、《昆虫记》、《名人传》、《爱的教育》、《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莎士比亚戏剧集》等,也有一些散文集、散文诗集、名人传记等,其中散文集对现在的我作用要大一点,因为我从中摘抄到了许多句子,在作文或者是思想中都有用的上的。读书其实就需要钻,一块好玉需要人反复把玩,一杯好茶需要人细细品味,一本好书则需要人慢慢“咀嚼”。我们要和作者进行交流,进行探讨,甚至是争论,一定要从书中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不然书也就没意义了。另外,如果你遇到一本不错的书,最好把它读个2、3遍,这样你就能收获到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不过相对的,升入初中后课业重了,读书的时间也少了,为此欠下不少书账,不禁惋惜,但欠下的,迟早是要还的。

目前的我,同样喜欢看网络小说,我认为网络小说并不像老师家长们说的那么一无是处,网络小说相比起世界文学名着,更通俗易懂,且风趣搞笑,情节紧张曲折,构思独特,能够满足现代青少年脑子里的一些新奇想法,读起来轻松愉悦,引人入胜。同时,网络小说也并不全是一些靠胡编乱造骗钱的人写出来的低级作品,有些网络小说也有自己的出彩之处。几个月前,有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叫做《龙族》的网络小说,这部作品拥有我之前所说的一切网络小说的优点,同时,作品中不乏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里首推《龙族2》的序章,我看的时候都想哭)和引人深思的句子。作者的写作风格也挺对胃口。后来这位朋友又向我推荐了一部叫做《哑舍》的作品,相比起《龙族》,《哑舍》的等级可能要略次一些,但它也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本书是作者由几件或有或无的古董虚构出来的故事集,每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象征着一段历史,承载多年,无人倾听。在这部书里,项羽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宅男”,《白蛇传》有了不一样的结局,陈阿娇是个可怜的女人,秦始皇是名伟大的帝王。这些故事看似荒诞,却是作者别有用心,换个欣赏的角度去看这些新历史,又觉得格外新鲜有趣。再举个例子,身边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这句“二十四桥明月夜”,但另一句“玉人何处教吹箫”就鲜有人知,我这位朋友就是那“个别人”,你问他为什么知道?他会对你说:“《斗罗大陆》里提到过。”

我想说的是,网络作品之类的书我们可以归类为“浅阅读”,名着之类的是“深阅读”,我们需要“深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绝对抵制“浅阅读”,我们是要重拾那些被遗忘的厚重,但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加重自己的负担,不能自由的选择。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只要我们能从中找到闪光点,为自己所用,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的阅读,按父亲的建议分三类:一是背诵积累类,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论语》、《道德经》、《小学生必背70首古诗》、《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等;二是经典名着类,比如《史记》、《三国志》、《西游记》、《水浒传》、《安徒生童话集》、《格林童话集》等;三是不同年龄时段自己喜欢读的,比如“马小跳系列”、《校园三剑客》、皮皮鲁系列、各种悬疑小说等。盘点盘点,到现在,读过的书应该有百十本了。

有人问过我“看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又不会考。”

为什么有些人非要去攀登那些高山呢?这个原因,山脚下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他们只会看着山顶上若有若无的人影,感叹道“真小啊。”

有时甚至连人影都看不到。

名人传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写作方法;素材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1-1

作者多年来一直奋斗在语文教学一线,经过三十年作文教学实践,深切地感知到:小学生和语文教师之所以都因为“作文写作”而苦恼,关键症结在于“小学语文教师没有科学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素材积累”。作者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简单、易操作、行之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素材积累方法。素材是作文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师需要科学、及时、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全面、多角度地从以下几个方面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一、走向大自然,通过对细节进行观察,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其著作《论集》《〈文章例话〉序》里讲到: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老所讲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提示广大语文教师:写作就是现实生活的衍生物,生活就是作文写作的动力源泉,在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教师需要带领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情感真实的作文。

物种丰富的大自然就是语文教师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场所。教师可以在自习课、放学后、周末、假期、春游、秋游时间,组织带领班级内的小学生一起迈步走向大自然,开拓眼界,丰富思想。在语文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小学生对可爱的小动物、应季植物形态、人物面貌品行细节进行仔细观察,挖掘最新的作文写作角度,随时进行班级分组讨论和笔记记录,这样学生的作文素材就能及时累计。

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笔记广泛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广泛阅读是学生进行作文写作的根基,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阅读量做基础,小学生头脑里对事物一片空白,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他们作文语言将是单调枯燥无序的。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书籍和及时做读书笔记记录的方式来积累作文写作素材。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小学生通过读书笔记也能很好地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语文教师可以要求班级里的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周记,鼓励学生把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用最真实的文字记录下来。只要长期坚持,日记和周记就会成为写作素材库。小学生在写作时,就不会因为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了。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班级里的学生对经典的文学名著,比如《三国演义》、《名人传》、《人生》、《秦腔》、《蛙》(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所著小说)里的经典段落、精彩语句进行摘抄记录和朗读、背诵,既能快速的增长文学知识,又能广泛的积累写作素材。让阅读和作文写作紧密结合,其实就是读写合二为一,对于小学生从不同角度、范围进行写作有很大帮助。

三、走近社会,接触生活常识,积累作文写作素材

因为缺乏足够多的生活常识,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写作文时没有内容可写。比如,以人物写作为主的作文撰写方面,在开展《勤劳的×××》这篇作文写作前,很多小学生往往看着题目不知从何写起。教师可以先为大家讲解“勤劳”的定义,提示学生们可以从熟识的邻居、关系亲近的亲戚、家庭成员、好朋友、同学写起。以记事写作为主的作文撰写方面,比如在开展题目为《一次难忘的运动会》作文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本校历届运动会的感受来进行自由命题。学生的写作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闸门,大家所拟定的作文题目异彩纷呈:《100米短跑比赛》、《第一次投掷铅球》、《跳远,第一次体验成功》等。学生们的作文命题很新颖,而且大家的作文内容也充满了真情实感。而这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内容,就来自于学生们“社会生活常识近区”。由此可见,小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拉近写作和社会生活的距离,这样撰写出的作文才会充满真挚情感。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工作时,要注意科学、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生活细节多观察、对生活常识多熟知,悉心指导学生阅读书籍,同时做好日记、周记、和读书摘抄笔记,从而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假以时日,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思路才能游刃有余,写作语言才能富有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冬琴.浅谈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文理导航(下旬),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