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第1篇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会学生确立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因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励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一种意识,要有捕捉确定综合学习的课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一些可供学生研究的、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的课题。另外,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惑不要轻易放弃,要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对提出的疑问进行研究,这样长期下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课后继续学习的习惯。学生在课后去研究的过程就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学语文。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最先,笔者设计了一份资料卡,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回家后查找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资料。当时学生查找的材料是《小学生词语手册》、《课课通》、《词典》等,内容多为词语结构、分段、段意等,慢慢地有的学生开始查找文章作者、该作者的其他作品和与文章有关的一些地名、自然现象。查找的书也增加了《十万个为什么》。即便如此,我们已看到了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学习所带来的变化:每天早晨学生都会将自己的资料贴在黑板上,课前,讲台前总是人头攒动,相互阅读他人的材料。后来,学生为了查到更多的资料到网上搜索、下载,为了让自己的资料比别人漂亮,开始在上面设计一些图案着上颜色,内容越做越丰富,查找资料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这样,课堂上主动参与的人多了,发言的质量高了,再加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课堂上出现了勃勃的生机。

课堂教学中,巧妙地找准课外知识的结合点。我校一位教师上《欧阳修追字》一文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知道文中‘推敲’一词还有一个故事呢,我想讲给大家听听。”这位学生就讲了贾岛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改为“僧敲月下门”的故事,也就是“推敲”一词的来历。教师紧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吗?”学生讲出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关于“绿”字的来历等。到此教师继续追问:“你还知道在生活中,由于做事没有认真推敲而引出许多不必要的误会或失误,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事吗?”顿时,学生开始结合生活实际谈论开来。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能抓住课堂中临时出现的机会——可供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并以此为切入口,继续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所知道的相关的故事,学生在许多事实面前,自然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严谨、认真,反复思考、推敲。

二、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综合性学习的课题。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有许多的学问等待我们去研究、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课题。

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之间的综合研究。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内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锻炼实践能力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在一切需要运用语文的场合中提高语文能力,自觉开发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给学生创设学语文的环境。学校还应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社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中心等建立稳定的联系,抓住本地区的各种活动和热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育活动。家庭也往往可以成为比较稳定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评价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既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一、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研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

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研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首先,应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如在《鲸》一课的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再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研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研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的研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研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从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研究素质。

三、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种学习既需要学生发挥各自不同的学习特长,又依赖组内每一成员的协作学习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整体力量协调起来。具体表现在让细致认真的学生偏重于检索文献,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偏重于对较困难的问题进行分析,让文笔流畅的学生偏重于文章的写作,让擅长电脑的学生偏重于电脑的操作;让能力强的学生承担工作量大的任务,让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简易操作的工作等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素养 提高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那么,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释放语文能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

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中。语文教学更具生活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民主氛围,将课文反映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感悟还原出来,打通课内外壁垒,即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构思作者描写的生活天地。

1.教学情境化。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对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较少,我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把蟋蟀洞穴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感悟“伟大的工程”的意义,体会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通过应用电教手段,再现“情景”,有效地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联系起来,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教学综合化。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我和春联》后,我安排了一次以“走进对联世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猜对联—忆对联—聊对联—赏对联—贴对联—连对联—对对联—写对联—送对联”等一系列环节,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对联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感受中华文字的魅力,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这样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习语文和体验生活相得益彰。

3.教学实践化。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扬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蓝天中翱翔。如习作指导《观察豆芽生长》,写观察日记;表演课本剧《将相和》、《百合花开》;竞聘“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小导游;“课文感动人物”评选;“我心中老舍先生”演讲比赛;“走进名著”故事会;“校园小记者”记录校园精彩瞬间;《回归自然》单元,调查周边环境等。这样的实践性活动,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

4.教学开放化。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巩固知识、训练能力、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开放化的作业可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课改理念,对陶冶学生、张扬个性、完善和发展自我,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效、长效。在我设计的“语文乐园”和“语言信箱”,开辟了《词语万花筒》、《歇后语语小屋》、《成语接龙》、《佳作欣赏》、《地方风情》等栏目;在家收看电视新闻,课上进行口语交际;学习《桥梁远景图》,让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制作桥梁模型;学习《鲸》,绘画出鲸的呼吸图;世界海洋日,组织学生去海边捡垃圾,观看海豚表演,写下最深刻的一幕……在更加广阔的、自主的学习天地里,围绕学习的主题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5.教学整合化。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

(1)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我在引领学生学完课文内容后,利用网络及时拓展,开展了“探索太空之旅”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整理资料,动手制作成电子手抄报,如讲述张衡的小故事、我与宇航员手拉手、我的太空梦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结构与模式发生新的变化。

(2)语文和数学、科学的整合。如布置学生周末到田野上寻找植物的作业,向农民请教,认识并记录所见植物的名称。还可以要求学生一起合作量一量农田的长与宽,以及庄稼的植株距离,计算出面积和植株数量。然后将一天的感受和收获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又如在饲养小动物、植树种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习性、生长特点;查找有关资料或向家长请教有关知识,感受养殖过程的酸甜苦辣。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说真言、吐真情。

二、学生生活贯穿语文

只有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才能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1.日常生活学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单单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通讯、旅行游览等,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元智力调动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课堂教学

1.引言

加德纳将智力定义为:“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1][2]加德纳认为,我们的智力是多元的。先后共提出了言语一语言智力、逻辑一数理智力、视觉一空间关系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身体一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共八种智力[3]。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定义及测量方法提出了挑战,拓展了我们对智力的认识,引起了国际心理学界与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许多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2.多元智力的特点

2.1智力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和发展性。

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上述八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的智力差异[4],既有个体相互之间的差异,又有个体内部的差异。而文化则是影响其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每种文化或社会对不同的智力有着不同的评价,使得个体在各种智力的发展上有不同的动机,也使某一社会的人群在某些智力上可能高度发展。大部分人仅能在一两种智力上表现出优越的能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人都有能力使所有智力发展到适当的水准。

2.2智力通常以复杂的方式整合运作。

每种智力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其他智力的独特思考模式。然而它们并不是独立运作,而是同时并存、相互补充、统合运作,由此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力相对独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以组合的复杂形式发挥作用。

2.3智力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每一种智力都包含着数种次类智力。例如音乐智力包含了演奏歌唱写谱、指挥、批评与鉴赏等次类智力,所以一个人可能歌唱得不好却很会作曲,不会演奏却善于批评与鉴赏。其他种智力也都包含有各自的多种构成要素,且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3.多元智力调动与汉语课堂教学

多元智力在教学上的运用可以分为三大类型:(1)强调单项智力的培养;(2)运用各种多元智力渠道,达成某项学习目标;(3)兼顾单项智力的同时运用多元智力来增强教与学的多元渠道和效果。这三类中跟汉语教学最有关系的是第二类,就是运用多元智力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5]。现在,从学前教育到大专教育,从成人教育到特殊教育,多元智力理论被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

3.1调动言语—语言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言语—语言智力指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

3.1.1听。诗对区内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古典诗词,使学生体会节奏和谐的韵律。充分显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审美特点。诵读可以把诗歌的回环往复和一唱三叹的音乐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觉。朗诵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有色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诵,有利于增强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激发学生的真实的情感和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3.1.2说。教学中需要为学生的说话去营造一种合适的氛围,教师可以采取讲故事、访谈、答问、朗诵、看图说话、口头复述、口头作文和演讲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语感,激发其语言的潜能。

3.1.3读。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以了解文字意义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其次,为理解而进行阅读。最后,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

3.1.4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让学生每天记录班级的新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诗文和名言进行积累等。

3.2调动逻辑—数理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逻辑—数理智力指有效地运用数字及进行完好推理的能力。在进行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逻辑—数理智力是不可缺少的。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上下文意思猜测不熟悉的词语含义,对相近的词义进行辨析,还可以更改原文的词语,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比较。对于条理比较清晰的文章,教师可以打乱文章顺序,让学生重组排序;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已知的文中信息推理故事的情节发展;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字面意思、细节的暗示和逻辑关系,推敲作者的态度,进而深层理解文章的含义。

3.3调动视觉—空间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视觉—空间智力是指人能够准确地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和完成知觉转换的能力。此种智力包括对颜色、线条、形状、阴影、空间及这些因素间关系的敏感性。它包括以视觉能力和图形的形式呈现视觉或空间思维能力及在空间矩阵中对自己准确定位的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板书、录像带、多媒体、幻灯片及各种图表道具等调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结合语言文字特点,给课文配插图,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可视形象进行诠释。

3.4调动身体—运动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身体—运动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特殊技能及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表现为用身体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有效调用身体语言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大多数学生喜欢表演,但是要想演得生动,首先必须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和想象。因此,教师进行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或小说教学以及戏剧教学时,就可以用角色模仿和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有更好的把握。

3.5调动音乐—节奏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音乐节奏智力的关键点是对声音的旋律、节奏、音色、音质等的敏感。文字和音乐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的感受,调动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是感情,两者之间互有长短。所以,有时候,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音乐长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深刻地去体会文章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与体会是至关重要的。

3.6调动人际交往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人际交往智力的重点是在交流中体察他人的情绪意愿、和谐处理人际关系。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自我发挥与团结合作的机会。另外还可以把学习小组分为两种形式:同质和异质合作学习小组。这样能使学生有效地利用、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此基础上,发掘自身潜力。同时,还可以在协同工作时取长补短。

3.7调动自我内省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自我内省智力指对自我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行为的能力。表现为对自己的准确描述,了解自己内部的情绪、气质、动机、意图及愿望,有自知、自律和自尊的能力。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进行反思提供交流的平台,如开展“我的学习反思”演讲会,进行“学习反思日记”的展览,“我与学习反思”交流会,等等,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反思的积极性。

3.8调动自然观察者智力,促进汉语课堂教学。

自然观察者智力的重点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与分类的能力。在汉语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猜谜语活动;描述学校或宿舍情况(学习表示方位的句型),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区别形似汉字;用汉语写观察日记;写对一些照片的简短说明;叙述一次旅游和参观的经历,等等,从而促进汉语教学。

4.结语

学生之间确实存在着智力分布的差异,但这种智力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从汉语课堂教学的意义上来说,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不在于智力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而是在于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学生智力的优势促进汉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区内少数民族的汉语课堂教学,其中语言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技能,这些能力的获得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关系最为密切,但是并不仅仅和言语—语言智能有关。要学好并熟练使用语言,还牵涉到其他智能。因此,如果能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多元智力,将对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Howard.Gardner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吴志宏等著.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哈维·席尔瓦等著.张玲译.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M].教育研究,2000.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外拓展;回归文本;默默读思;有效讨论;重视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81-01

这两年,我们区的教学教育环境得到了焕然一新的改变,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是"高薪养懒"吗?不对,我们的教师比以前更勤更累了;是"科技害人"吗?不对,电脑的使用省了我们不少功夫呀!新课标,新科技在我们这里好像有点水土不服了。

其实细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区是广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所以学生的见识面虽说比贫困山区的小孩要广些,但跟城里的孩子比起来,他们又是那么的肤浅。在这样的生源情况下,反思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城郊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我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多少实效性。或者说,有一些新教法学法并不适合我们的特点。那我们就要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走的路,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教学的实施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具体而微的;教学内容取舍,做到有效的知识和有效的能力迁移,要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学方式的选择要根据特定的内容而定。

那城郊中学的语文教学如何操作才具有更大的实效性呢?听了我校在本学期开展的一系列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公开课,我觉得其中的问题多多,同时我也开始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

1.课外拓展随意性强,脱纲脱本

在上《小石潭记》的时候,有老师让学生考虑有哪些舒解压力的方式;比如教《隆中对》,有老师就让学生想象诸葛亮出山后的生活如何;教《散步》的就让学生描写一段自己散步的情形。

这种拓展,我认为只不过借发展学生能力之名,让学生做做简单的"动脑筋"的游戏罢了。这种拓展的随意性太强,脱纲脱本。

那语文老师在拓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该教什么东西给我们的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看,我们就是要教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通过语文教学来教学生怎么做人。从语言角度看,"语"指说的话,人们利用声音互相传递彼此意思的一种约定。"文"是人们用文字表达出来互相传递彼此意思的一种约定。

教材作为教师参考的教学内容,在新课程思想指导下,我们已经懂得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所框定的知识。"用教材教"是指课堂教学中,教材上的书本知识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教材的书本知识的目的是"教学生生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外拓展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他们在"课外拓展"上都有较大的突破。但课外拓展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都不是随意确定的,应该受到教材的约束。教材在课外拓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认识、整合、编码与心灵化,才能成为拓展活动的"生产资料"。无论拓展什么内容,总有一个切入口:抓住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或段落去感受, 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去感受,抓住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或段落去感受,抓住关键性词语去感受等等。只有合理地挤出有效的教学时间,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多读、多想,通过文本对话、拓展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只有进行大胆地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凭空随意拓展,不断地探索语文课堂的教改之路,我们才能走出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迷津。

2.多媒体喧宾夺主,轻视文本

我们抱怨信息技术成了花瓶,成了霸主,成了束绳,其实是我们教师没有把握好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效整合的缘故。例如还没讲《威尼斯商人》的戏剧,先让学生看了两节课的有关电影;上《变色龙》,用四五张照片介绍该动物为什么会变色。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多媒体不再是辅助手段,而是喧宾夺主,轻视了文本。

通过影视来了解文学作品是很正常的,而且是捷径。但文学是抽象的,而影视是具体的。不读文本而直接去看电视的话,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就被限制了,而且影视作品改编得再好,也不可能把文字信息全部包括,会有许多的遮蔽和遗漏,甚至会有误解。所以影视作品是了解文学名著的一个途径,不能代替原著,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是其他一切学习的基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养主要是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获得的。文学文本阅读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感情粗糙、冷漠麻木。殊不知,对着屏幕,画面一闪而过,爱恨情仇来不及回味,悲欢离合见多不怪,真的要面对生活,他们反倒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平静,能不冷漠吗?涂掉语文节课的铅华,我们看到的是阅读能力的退化,缺乏血色和神采,这是一个可怕的问题。

我们备课时,如果注意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合理使用多媒体,这样就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的高效发展。在上课时多重视文本的阅读,适时采用课件、影音文件,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表面热闹的"琅琅书声",缺乏"默默读思"

现在的课堂流行诵读潮,一节课先是集体朗读,再是分角色朗读,接着是男生朗读和女生朗读,跟着是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后是有某个著名演员的朗读录音。一节课45分钟,光是朗读就占去了20分钟左右。

朗读的优越性确实很多,相对默读,多了一层节奏和韵律的感染,这样的节奏感,有利于记忆,而且不但有声音的感染力,还有形体动作表情的感染力。但朗读的声音和动作的感染力是有条件的,只有和文本的意义、内涵和意味密切相符,水融才是积极的。但朗读时也经常有学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还有对朗读者来说,听得多了,注意力不能不分配到各个方面去,同时他们在读的时候要考虑人家得理解和共鸣,可能淹没了领悟情感的微妙。新式语文提倡铺排张扬,注意表面化的热烈或热闹。而旧式语文提倡静虚沉默,市井嘈杂全躲避,静心专读圣贤书。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如果哪个教师敢安排默读10分钟课文,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那样做,会斥为"课堂气氛沉闷"。但鲁迅言:"长歌当哭必在痛定之后",朱熹说:"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明代的薛瑄也说:"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①前辈的话,或许会给我们很多的思考:我们在强调"琅琅书声"的同时,岂可把"默默读思"抛在一边?

我们的默读基本方法和习惯有:①动眼不动嘴。②边读边想。③边读边画。④一目十行。这种方法的掌握要靠反复训练,训练得多了,就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习惯。

4.流于形式的"讨论",失去方向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于是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自由选择伙伴合作,形式纷繁多样的讨论形式就产生了。透过这种热闹的,给予学生充分能动性的学习方式,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有时,它流于形式了。课已经上了一大半,老师和学生都有了些疲劳。为振奋一下精神,同时也再一次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出示了一个问题(哪怕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就让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觉地迅速组成四人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看场面,蔚为壮观;听声音,煞是热闹。但是,老师,你有没有去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合作愉快吗?他们的合作卓有成效吗?有时,学生的分工尚未完成,教师已击掌示意他们停止;有时,学生嘻嘻哈哈一番,在里面滥竽充数,教师却还蒙在骨里呢!

这种毫无实效的小组讨论,产生的原因有:(1)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很多老师上课,问题一提出,马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而这种立竿见影式的讨论,其实质就是走过场。(2)小组内部的混乱无序。很多小组讨论,组内成员没有分工,没有明确的任务,处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讨论过程是想说的说,不会说,不想说的就不说,没有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3)讨论的结果没有示范性。通常,老师在学生讨论完后,总是叫处于不同组的几个学生讲自己的答案,将讨论结果的展示变成回答问题,失去讨论的意义。

小组合作的生生互动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但在具体操作时却有许多细节值得我们注意。避开讨论时的热闹场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一过程本身。让每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都积极参与进来,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被尊重,被肯定的喜悦。

5.误解素质教育,忽视习题训练

素质教育的口号一提出,课外作业首先成了批评对象,而布置课外作业的老师肯定逃不过这厄运。这是人们错将习题演练认为是应试考场的产物,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钱梦龙就曾提出"三主"观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③通过训练,学生会精读,泛览,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训练,学生能认识,会思维,善表达,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通过训练,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有个性,会创新,会发展····

我们的中考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指挥着,既然训练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读与思外,还要加强相应的练习。要学生对该课的重点内容再来一次巩固和加强。老师必须精选习题,目标准确,不能搞题海战术。否则会像农民插秧一样,插得越多越密,收成反而不好。

痛定思痛,那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效呢?我现在就用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六个特征来概括。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三是自由度。我们的课堂强调铁一样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欢声笑语,不允许交头接耳,无疑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破解得鸡零狗碎。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得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一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地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我们主要在教学中警惕花架子,多来一点实招式,相信我们的语文取得好效果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感本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自己的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应该遵循六个策略原则,即情感策略,榜样示范策略,成功体验策略,评价策略,归因策略和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人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1],即人们对能否成功地从事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能力判断[2]。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小学生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和活动的感知和判断。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不仅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及作用机制

研究小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我效能感是从哪里来的,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作用于学生主体的。

1.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英语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信息源形成的。(1)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在英语学习方面不断的成功会使学生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多次失败的英语学习经验会打击进而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他人成败经验,也称替代性经验。当学生看到与自己英语水平相仿的人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从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若榜样标准比学生实际高出许多,学生觉得可望而不可及,这就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之,看到其他同学的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他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有任何成功的希望。(3)言语劝导。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言语反馈会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正面的言语劝导会使小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但是不切实际的言语劝导,如过多的表扬和不恰当地夸大学生的进步,不仅使劝导者失去威信,反过来还会挫败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情绪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1.2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四种过程调节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包括选择、认知、动机、和情绪过程。这些不同过程通常是协同运作而非孤立进行的。(1)选择过程。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设定或者所选择的目标以及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受他本人英语自我效能感调节。效能感强者为自己设定或选择挑战性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弱者设定较低的学习目标,不然,就会觉得力不从心。(2)认知过程。不同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其归因倾向和能力观往往有所差别。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相反。(3)动机过程。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在面临困难、障碍、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4)情绪过程。当面临着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的环境时,自我效能感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

2小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积极探讨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2.1情感策略

对于正处于英语自我效能感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创设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相融、合作友好的课堂气氛,能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提高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利用游戏、竞赛、英文儿歌及童话剧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做到“教学于无形”,减轻学生学习外语的焦虑感;同时,教师也要亲自参加到学生活动中去,一方面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者的身份体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起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同学关系,使学生以一种轻松、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增强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2.2体验成功策略

成功经验或体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这些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与潜能,并且让学生充分展示。如有的学生发音标准、地道,有的擅长唱英文歌曲和歌谣,有的学生童话剧表演得出色,这些都要求教师细心发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英语教师还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创设任务或活动情境,使学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英语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又反过来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英语自我效能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3榜样示范策略

“替代性经验作用原理”告诉我们,当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会增强自我信念,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自我效能感就大大增强;反之亦反。例如,把原来英语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困难学生的示范者,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同学是如何取得进步的,或让进步者作经验报告,使困难者认识到学习难点并不是不可攻破的。当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从自身进步中增强自我效能感。

2.4评价策略

无论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等等,而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应试成绩来区分学生英语学习的优良。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应该选择鼓励性的语言,如“Good job!”,“Great!”,“Excellent!”, “Well done!”等,避免使用“No,you’re wrong!”之类完全否定学生的用语,可以尝试使用“Pretty close!”或“Try again!”等词语代替。此外,英语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加强内省,增强自信心,重在发现同学的优点,并客观地分析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

2.5归因策略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学科的意义、性质等难以领悟,对英语和语文、数学的差异难做区分,因而极易产生为难情绪和厌学情绪。教师应该引导英语学困生积极归因,要促使他们认为成功是由于内部、稳定和可控的因素引起的, 使他们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将失败归于外部、不稳定等因素,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归因训练:(1)通过观察、交谈、作文、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2)指导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完成某项任务,例如词汇听写、口语对话等,并取得成败经验;(3)让学生首先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学生做出正确归因给予表扬,反之,则给予矫正;(4)教师向学生提供正确的归因,或让归因正确的同学做出示范,或给学生提供有关材料,逐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法。

2.6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具有积极意义。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英语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元认知策略对英语学习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当学生认识到策略运用的价值并有足够的信心,确信通过策略的使用可以提高英语水平并相信自己有能力使用这些策略时,便会更积极地在英语学习中有效地组织、评价、计划、调节并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并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3]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缈小春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庆宗.自我效能与英语学习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2004,(11):46-47.

4Bandura,A.(2001).Social cognitive theory: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 Review of Psychology,52,1-26.

5De La Paz,S.& Graham,S.(1997).Strategy instruction in planning: Effects on the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Exceptional Children,63,167-181.

6Dale H. Schunk,Barry J. Zimmerman. Influencing children’s self-efficacy and self-ragul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rough modeling.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2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