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麋鹿课文

麋鹿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麋鹿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麋鹿课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想说;善言;有效输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说:“阅读,阅读,再阅读!”笔者颇有同感。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真正读懂文本,是一直困扰阅读教学的难题。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大的成功就是阅读后让学生有一种表达自己获得的强烈愿望,这就是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其实,“读”是理解语言,是从外到内的吸收,是“信息的输入”;而“说”是运用语言,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一句话让学生“想说”、“善言”是阅读后的有效“输出”。

前不久,听了一堂《麋鹿》的公开课,让人耳目一新,感受颇深。开课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给学生“拐杖”,激发学生“想说”,引导学生“善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学生把自己获得的知识积极自主地表达了出来。

一、激发学生“想说”,在依文辨析中有效“输出”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后,大致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假如这个时候出现一头鹿(多媒体出示一头鹿),你能判断它是不是麋鹿吗?

生: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但它真正的名字叫“驯鹿”。

师: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课文中找答案。找到一条,请你用笔记录一条。如果找到了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组织学生交流。

不一会儿,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板书:角、尾、蹄、毛色。以往很多教师在教学麋鹿的外形部分时,一般是让学生说说麋鹿外形的每个部分的特点,学生只是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至于是否真正理解并没有有效落实。但是这位教师没有这样简单处理,而是借助形象化的驯鹿图来做比较,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细心阅读文章,潜心领会文章。

这样的探究学习很形象,操作性强,深入浅出,容易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愿望。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发言者寥寥,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学生不会说,而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没有触及他们心灵的东西,引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师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发现、探究的过程,使读到的文本内容输入到学生的大脑,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辨析。从课堂的情况看,学生的回答有不同理由,这是对驯鹿图细心观察的结果,也是对文本信息选择性提取的结果,更是比较中智慧发现的结果。

二、引导学生“善言”,在层层深入中有效“输出”

教师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能说”,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善言”。在认识驯鹿后,教师又以游客的身份提问,课堂互动,探讨麋鹿生活习性。

师: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判定图片上的动物是否是麋鹿。当真正看到麋鹿,你也要像讲解员一样,把它的主要特点介绍给大家听。(多媒体出示一头麋鹿,学生准备,教师下台指导。)

师:哪位同学愿意当讲解员?向大家讲解一下这头麋鹿的外形特点。

生1: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宽大,尾巴长,体重可达200公斤!

师: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这位同学能当一级讲解员,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要你能自如应对参观者的提问,那你就是高级讲解员了。来,谁想来试试?

师:导游,今天我来到麋鹿自然保护区很高兴,听说这麋鹿喜欢生活在湿地环境当中,麋鹿身上哪些特点让它适合在湿地环境中呢?

生2:麋鹿的尾巴像驴一样长,可以驱赶蚊蝇,所以它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生活环境中。

生3:因为麋鹿的角似牛,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湿地的土比较软,容易陷进去,所以麋鹿容易跑过或者跳过去。

……

师:想不想当特级讲解员?我一路参观过来,发现保护区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可都是古文,(多媒体出示:海陵县多麋,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为泥,牡者有角,麋喜泽,冬至解角,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我不理解它的意思,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小组之间可以自由讨论讨论,待会儿来讲解。这个讲解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生自由讨论讨论,师巡视指导。稍后,学生踊跃发言,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

麋鹿课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味特点;探究写法;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56-03

[作者简介]陆正浩(1974―),男,江苏太仓人,本科,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九曲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而这部分也常常为教师所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固然很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它的主要目标。针对科普类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淡化了文本色彩的教学。例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时,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讲述麋鹿的上述特点。他们先自己练讲,后在小组内合作讲述,各小组再在全班展示。这样讲故事虽然热闹有趣,却淡化了说明文的文本色彩。其实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看这两段话,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原文: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2000头。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改文:从此,麋鹿在国内绝迹。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已经超过2000头。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麋鹿角的各指尖都指向后方。]

生:与原文相比,少了几个词语,“左右”“一般”“几乎”。

师:这三个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学生仔细分析了“左右”“一般”“几乎”的意思,初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师:说明文的语言是准确、周密、生动的。在写作时,我们要学会用这样的表达。

说明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准确、周密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两段话为例,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思考,让他们切实感受说明文语言精准表达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说明文。

二、在知识要点的掌握中探究说明方法的丰富多样

科普说明文的使命是普及科学知识,但知识的普及只有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才能有效地实现。而当前的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们也都能重视说明方法的介绍。可是他们往往习惯于先梳理科学知识,后介绍说明方法,再联系生活讲知识的运用。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僵化的固定模式:梳理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在这种模式中,知识的描述与说明方法的介绍基本被割裂开来。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说明方法也讲明白了,但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其效果可想而知。为改变这样的现状,笔者试着把知识的传授与说明方法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恐龙》一文,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师:雷龙给你的感觉怎样?作者怎样说明它?

生1:它是庞然大物。作者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师:(出示原文与改文)我们来具体体会雷龙、梁龙、翼龙的特点。

[原文: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轰响,好似雷鸣一般;2. 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3. 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改文:1.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重;2.梁龙的身体很长;3.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

师:原文与该文哪个好?为什么?

生2:当然原文好。因为原文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恐龙走路、飞翔的样子。

生3: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写法,课文比较有趣,让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恐龙。

师:如果我们换用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下定义、分类别,可以说明上述几种恐龙的科学知识吗?

生4:(小组讨论后)不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的写法描述上述几种恐龙的特点最适当。

这样,教师在梳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说明方法的运用做了点拨。

三、引导学生“用教材学语文”,并在迁移运用写法中训练语文能力

在当前的科普类说明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理解的指导。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往往异化为科学课,充其量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外阅读课,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始终游离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他们的语文能力与语感的训练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学中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

(一)加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比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笔者设计让地球写“寻人启事”,先由学生自己写,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展示。有的同学这样写:“我的孪生弟弟火星与我的相似之处如下:与我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四季分明,一天的时间很接近。”有的同学这样写:“我的孪生弟弟火星与我差异很明显:火星比我个头小很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火星在太阳的照射下,表面的大部分水蒸发成气体,逃离火星。”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每个学生都明白了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之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的是课文的语言,讲述的是课文的语言,在生动活泼的讲故事活动中,学生轻松地将概括、整合内容的方法学会了。

(二)加强学生的模仿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模仿表达说明大自然的文字,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是否发现了大自然的文字呢?大自然的动植物是文字,天上的云也是文字。请你们先读现代诗歌《大自然的语言》,找找其中的大自然文字。

生:白云、蚂蚁、大树等。

师:你们能模仿诗歌,描述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

生:当然能!

生1:(交流)花草树木萌芽,大自然在地面写着春姑娘已经来到人间。

生2:你看早晨天上有棉絮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告诉人们,午后必有雨淋淋。

生3:鱼儿浮出水面在冒泡,大自然在水面写着出门要带雨伞。

师:从大自然的文字,不仅可以读出科学知识,还可以读出人物的品质。例如从“蚂蚁运骨头”,读出做事要合作互助;“雪松遇到大雪,先弯曲,作出让步,后反弹”启发人们在逆境和巨大的压力面前,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这样的练习不仅拓宽了课程资源,还让学生对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了训练。

总之,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是它的主要目标,因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又是语感。因此,科普说明文教学应将获取知识、领悟方法、灵活运用等要求有机地整合到语感训练这条主线上来。

只有我们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心中牢记一个中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始终把三个基本点――获取知识、领悟方法、运用方法整合在语感训练这条主线上,科普说明文才会成为语文学习的金矿。

参考文献:

[1]姜梅红.如何把说明文教出语文味[J].小学语文教师,2012(2).

[2]滕衍平.感知科普味,感悟语文味――科普类课文的特色解读与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2011(7).

麋鹿课文范文第3篇

一、在情境激趣中进入状态

信息技术能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同时还能创造出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将学生带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以苏教版第11册《麋鹿》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从晨曦中大丰自然保护区麋鹿的悠闲活动引出,分别从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等几个方面进行有序的介绍。但是学生没有看见过麋鹿的实际情况,这给深入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与特写镜头向学生展示麋鹿各种姿态的画面。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配之以《动物世界》中欢腾跳跃的乐曲,学生的学习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麋鹿那独特而奇异的四不像外形所吸引,对其品头论足;时而被麋鹿在水中跋涉、潜游的本领所折服,赞叹不止;时而又为麋鹿那离奇而曲折的遭遇感到同情、惋惜,唏嘘不已……在教者精心营造的情境课堂中,鲜活的文字如清亮的小溪流淌进孩子渴求的心灵,荡漾起美丽的涟漪,激发起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他们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麋鹿,他们怎能不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呢?

二、在积极探索中主动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课堂外,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搜集资料,整理摘抄,制作课件;课堂上,师生双方再利用课件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展示,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写的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增加了,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多了。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教材虽提供了有关金字塔的部分资料,但毕竟内容滞后,信息量少,而网络资源则更新快,密度高,有关金字塔的各种信息更是庞大而纷繁。因此,教学本课,我就引导学生充分运用了网络资源为学习语文服务。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很高,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上网查阅了大量有关金字塔的资料,有的打印了照片,如金字塔景点的图片、金字塔位置示意图等;有的摘录了介绍,如关于金字塔的建造历史、金字塔的组成结构等。通过这样主动而积极地查阅资料,学生对金字塔有了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课堂上,我再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类,交流,互补,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后,我要求学生将归类整理的资料放到手抄报或者采蜜集之中,进一步巩固自学所得。

三、在合作交往中提升能力

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合作学习的可能,有了互相交流的天地。

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口语交际练习:“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在这个教学内容的完成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课前,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民族,自由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上网查找有关民族的资料,做成资料卡片。学生兴趣高涨,自主成立研究小组,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上课时,学生汇报自己研究的有关民族的内容,有的用实物投影来演示自己小组准备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的用自制的课件来介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特色美食;有的还以小组的形式来表演少数民族的歌舞……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但看到了大量的图片、民族服饰,而且欣赏了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还了解了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整节课学生之间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其乐融融,增长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能力,也融洽了情感。

麋鹿课文范文第4篇

笔者从说话内容的选择及如何说话两个方面尝试着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学“说话”。

一、说什么

口语表达一定要切题,要能让人一听就明白。所以,说话的内容要选择有特征、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不足,这方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一)用角色说话,说符合对方身份的话

【片段】《雾凇》

师:像这样既向我们介绍科学知识,又表达了作者情感的文章,叫科普美文。是不是所有的说明文都能写成科普美文呢?植物名片、药品说明书,能不能写成科普美文,为什么?

出示:

生:植物名片是挂在植物身上,供参观者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的,若是说的太多,人家不愿意看的。

生:药品说明书是写给病人看的,病人要抓紧吃药治病,所以不能说得太具体。

师:是啊。不同地点,面对不同的人群,要学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在,你会不会面对不同的人群介绍雾凇呢?

(出示:1.去吉林观赏雾凇的游人。2.旅游局专家要评选世界十大自然奇观。3.小弟弟看到你语文书上的雾凇,以为是雪。)

选择一个场景想一想,你可以说什么,怎么说?

生:给游人介绍,主要是介绍雾凇形成的具体过程。因为雾凇的美,他们都看在眼里,他们一定最想知道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生:给专家讲述时不仅要讲述雾凇的美,还要强调这是吉林特有的景观,其他地方没有,这样才能得到评委的认可。

生:给小弟弟讲,告诉他这不是雪,而是雾凇,是挂在树上的雪。简单几句就可以了。

【反思】李海林教授说:“语言与语言运用是不同的,语言学家并不一定最会使用语言,说话可能比不上一个外交家、演讲家,写作可能比不上一个作家、文学家。”光积累,不运用,白忙活一场。语文教学,必须通过言语实践让学生使用“语言”,用这种“语言”说话。在习得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话时注意交流对象的特点,说话内容和形式与交流者身份相符,这样对方才会“乐于”倾听,说话者所说的才不会“白说”。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走向生活,用独特的体验感觉文本语言,引导内化之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独辟蹊径的言语实践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了说话的本领。

(二)用故事说话,说讲事实摆道理的话

【片段】《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单元整合

师:这一个单元的故事都是与诚信有关的故事,上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说勤奋》一课,还记得作者是怎样说的吗?

生:作者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两个事例,一正一反;最后总结,只要勤奋就能有所成就。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现在,如果请你来“说诚信”,你打算怎么说呢?

生:先说诚信是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然后举“珍珠鸟”和“兄弟俩开酒店”的事例,一正一反,最后总结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生:我和他的想法差不多,但是我想举“九色鹿”和“诚实与信任”的例子。

师:咱们学故事,不仅要会讲故事,还要学着用故事来告诫别人。现在,同桌合作,说一说诚信。

【反思】中年段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复述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笔者以为,能用这个故事去劝别人,是言语表达的最高境界。“用事实说话”是小学阶段议论文最常用、最重要的论证方法。四年级学生学写议论文有些难度,但学着用“故事”来劝诫别人,常说,多说,就能练就“胸有成竹”的内功。与人谈论时,观点会因为有着鲜活的事例变得浅显易懂,便于听者接受。

(三)用名人说话,说借名人来励志的话

【片段】《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师:这节课,我们读了两个故事《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了这两个故事,想想看这些名人的励志故事,还有刚才你们积累的名人名言,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生: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激励自己,可以激励同伴、朋友。

师:是啊,这些故事可以激励自己,还可以激励别人,其实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快速读一读。

(出示:张雨辰励志长大做个音乐家。可是最近,爸爸遭车祸去世,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一蹶不起,心灰意冷,觉得理想也远离自己。请你用自己阅读的故事劝劝他,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师:你可以用上今天的学的这两个故事,还可以用上你刚才积累的名言,劝劝他。三分钟准备。

生:张雨辰,你不要难过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你知道吗?谭迁花了20多年的心血写成了鸿篇巨制,一夜间化为乌有,但是他没有被厄运打垮,他挣脱了命运的束缚,拖着年老体弱的身体,奋笔疾书,又历经了很多年,六十多岁的他,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实、精彩的《国榷》,使他名垂青史。司马迁深受酷刑,却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你经历的这点挫折又算什么呢?振作起来,你会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法官的。

生:……

师:名人会给我们很多的启迪,这些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不仅可以激励自己,还能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呢。

【反思】当今社会,最让人信仰的是名人效应。苏教版教材中有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名言,有意识地运用名人故事和名言警句来说话,既能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在“说话”这一言语运用过程中,使学生积累所得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二、怎样说

口语表达要有条理、准确、流畅、生动。《语文课程标准》中先后提出了“较完整地讲述”“简要讲述”“清楚明白地讲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等口语表达的要求。说话容易,但是把话说好不容易,这也需要教师的指点。

(一)简洁概括有条理地说

【片段】《滴水穿石的启示》

师:默读三个事例,思考作者是怎样概括介绍这三个事例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尝试概括成词语。

生:先写目标专一,再写持之以恒,最后写光辉成就。

师:这三个事例是不是都按照这个顺序写的?作者用同样的叙述方式,先写目标专一,再写持之以恒,最后写光辉成就。语言简洁凝练。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再说一个人事例,你想说谁?

生:爱迪生、谭迁、诺贝尔、刘翔、童第周……

师:那现在请你学习课文简洁准确地列举事例的写法,为课文再添一个事例,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刘翔为了超越阿兰・约翰逊,成为世界110米跨栏的冠军,不分昼夜超负荷训练。三年内,他跟约翰逊比赛近10次,没有一次超越约翰逊。但他没有灰心丧气,终于在2004年的国际田联大奖赛上实现了成为世界冠军的梦想。

师:了不起,以后在向别人介绍自己、介绍家乡等等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他那样说得简洁凝练、有条理,让人一听就明了。

【反思】口语交际内容广泛,包括自我介绍、介绍朋友宾客、介绍家庭、介绍家乡、介绍一张照片、介绍一处名胜古迹、介绍一种动物等等。这些介绍都需要有条理地表达。口语是同儿童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打通语文课程与儿童生活的通道就要用好课文这个鲜活的例子。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破解表达“密码”服务,鼓励他们从文本中发现作者表达的方法,进而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孩子运用这些方法,层层递进地训练、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表述观点简洁凝练,有条理的能力。

(二)围绕中心说清楚

【片段】《麋鹿》

师:咦,第二节写麋鹿的样子,第三节也是写它的样子,去掉不行吗?

生:第二节是概括写,是中心段;第三节是围绕第二节具体写,不能去掉。

生:作者先总写,后分写,用了总分的写法,不能去掉。

师:先总说,后分说。说话也要这样严谨有序。刚才这头鹿是不是麋鹿呢?(出示图片)仔细观察它的样子,先做出判断,再说出理由,学习课文有条理地说一说,可以用上“第一、第二”等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别忘了用上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一听就明白。

生:我认为它不是麋鹿。第一,它的角尖是指向前方的,而麋鹿的角尖是指向后方的;第二,它的脸不像马的脸,而麋鹿的脸像马脸;第三,它的蹄子不够宽大;第四,它的尾巴……

师:以后在做出判断的时候,也要像他这样,先摆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按顺序具体说明,让我们一下子就明了你的意思。

【反思】“他们运用语言靠的是本能,许多语法规则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吸收的,而在充分意识到的情况下运用语法规则是促进人的理解力的最健康的方法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写作的方法,给予学生明确的表达导向,围绕一个中心,用书上的话组织语言,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会了从文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组织语言表达观点。顺势总结说话的方法:在做判断时,一定先要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有顺序地说具体。

(三)有理有据让人服

【片段】《九色鹿》

师:如果九色鹿这样说,(出示:“陛下,你真是个昏君,居然是非不分!你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残害我,还有人性吗?)和原文对比一下,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好。

生:如果这样说,好像九色鹿在强词夺理,很没有礼貌,因为国王并不知道他和调达之间发生的事情。

生:九色鹿先是摆事实,他救了调达,调达忘恩负义,然后讲道理,这样才能让国王信服。在没有说清到底是什么事之前,就责备国王,我想国王应该会大发雷霆的。

师:是啊,九色鹿说的话很是智慧。他虽然很生气但不失礼貌,先和国王说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再讲自己的理由。这样说话有理有据,怎能不让人信服呢?我们在辩论的时候,也要先摆事实,再说道理,这样才能先发制人。

麋鹿课文范文第5篇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和探究价值,适合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多种交互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麋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我先在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与麋鹿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等),然后将收集的资料重新组织整理,编制成相关网页。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享用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在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从音乐中感受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我利用网页中提供的生动画面和委婉凄惨的二胡曲,让学生沉浸在氛围中,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意义建构。

借助多媒体网络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集体授课受课堂时空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少,所以学生的阅读容量少,这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集灵活性、多变性、互动性于一体,有选择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自由选择、自由对话、自主创新,并通过事物的色和光的变化与发展去获得知识。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作用,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例如,在《麋鹿》一课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一些操作上和技术上的必要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围绕学习目标,在主页浏览区中点击关键词进入相关网页自由浏览,获取相关信息,借此理解课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依据学习目标对相关信息自主地观察、阅读、分析、判断、整合等,逐步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为进一步进行网上交流储备足够的知识。这种网上信息浏览的异步性,使得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围绕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进行个别化学习。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突出师生地位

麋鹿课文范文第6篇

事实上,“读”并不单单指向“写”。

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可以愉悦身心,充实生活:“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

“写”,也不仅仅指“写作。记录、批注、默写也都属“写”的范畴。目前被广泛关注的是5R笔记法,它将记、学、思、诵、作有效结合,架起读写联系的便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其实就浓缩了对我们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目标要求。这“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当是最基本的迁移理论。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由“读”向“写”的迁移也就是这两种知识的迁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所寻求的应是:

(1)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批注,将陈述性知识积累到学习主体的认知建构中去。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的心灵的唤醒。”(斯普朗格)狄尔泰也说,生命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永恒冲动,它处于不断生成的流变之中,人们只能依据内在的体验加以把握。作为优秀文化载体的课文,它往往是德高、意美、语精的典范,个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审美意境,都能给学生带来道德的洗礼,情感的熏陶,指引向真善美。采用阅读交流、旁批标注、记录随感等形式,将心中的这种感受诉诸文字,便是帮助学生内化的过程。此时,“读”给“写”的话题,“写”让“读”走向深刻。如学习《负荆请罪》这一剧本时就要让学生懂得阅读剧本,并从对白中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品质,受到一定的为人教育。这些,都是对“读”的陈述性知识的平行迁移。

(2)借助文本的表达形式,渗透阅读教学的语用功能,这是实现过程性知识的迁移,以培养学生从仿到创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里的重要元素之一,借助课文这一例子指导学生写话、写段,甚至谋篇布局,这是对过程性知识的迁移。往往我们老师最为关注的是相似性转移,如学习了《麋鹿》,让学生写一写《狗》《猫》《羊》,这种具体的近迁移便是将“读”与“写”有机结合。不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不会如老师所愿,他们所关注的点不一定就是我们老师想要的,迁移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写”的质量。

因此,我们在对过程性知识的迁移中,对样例的呈现需要一定的方式,否则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研究普遍认为,短时间内的阅读很难让学习者同时加工多种信息,因此,对样例的选择,我们宜抓住重点,围绕主要目标进行指导,不要将文本大量的信息面面俱到。如《麋鹿》一课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坎坷命运,并且以唯美的画面和神话故事导入。我们在进行读写指导时,不能一下子将这些技法全盘托出,让学生全部操练一遍。那样只会样样关注,样样肤浅。不妨先各个击破,学激趣开头,就专学开头的方式;向课文学外形描写,我们就抓住作者写外形的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样的分散教学,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学有所专。

西格勒和安德森在《认识技能迁移》一书中提出了迁移的“共同要素论”,他们认为,选取多个相同或相似的样例,比单个的阅读一个样例的迁移效果要好得多,这更助于学习者深切领悟其中的奥妙,实现既定迁移的有效。因此,在读写结合的指导实践中,我们还可以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通过相关的阅读材料促进“写”的水平的提高。对上述关于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迁移,我们可以给学生再推荐相似的两例,譬如老舍的《猫》、丰子恺的《鹅》。当然,如果能让学生充分阅读、找出同异,这样虽然耗时较多,但对于学生融会贯通、创造性写作大有裨益。

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说:“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和语用功能,我们需要厘清“读”与“写”的指导范畴,把握“读”与“写”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读”的功能,促进写的提高,而且,这样有效的“写”,又会反过来促进读的深入和持久,带来阅读教学的敞亮晴空。

参考文献:

麋鹿课文范文第7篇

1.营造和谐的气氛,引导学生思考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看到教师不断阐述着作者的经历和故事背景,再按照固定且死板的教案去讲解课文。学生则是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的状态,失去了自己独自思考的时间。在如此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其阅读水准可想而知。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教师再费尽心力去为学生讲解,也不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思考的能力。所以,和教师的枯燥教学相比,让学习回归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引导他们独自思考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种方式的前提条件,就是为他们提供和谐与人性化的学习气氛,使得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释放和解脱,以一种极为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和阅读,这样他们才能养成独自思考的习惯,从阅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并且了解世界、社会和人类。

2.给予学生自信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有些学生不管教师如何对其进行引导,仍然完全没有勇气主动说出自己对于文章的观点,他们害怕说错了会被大家笑话,伤害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如果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此,罗森塔尔指出:“我们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给予他们强大的自信心和勇气。”但是,也有些教师反驳道:“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非常任性。无论教师怎样批评或表扬,他们都不表现出任何心理和身体的变化。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大多数学生非常重视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教师偶尔的鼓励和表扬可以促使学生加倍努力,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看到了学习的希望。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郑和远航》时,我就向学生提问:“你知道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一个历史性问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必须经过课外阅读。虽然学生回答了关于郑和身世的问题,但是没有回答出问题的关键。此时我及时给予表扬,说道:“你做得不错,在课外还阅读了如此多的历史书籍,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希望大家向你学习。”这样,能进一步鼓励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自觉的学习习惯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

1.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独立思考

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学生的想法,在课上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时空。在进行课文阅读时,我一般都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的部分,这一点在我日常教学中是常见的事情。我在课上经常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阅读。”这样做,就可以激发学生的乐趣,使他们将爱好变成学习的主动性思考,逐渐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思考”转变,进而对课文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以自身的爱好为出发点,进行个性化阅读

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教师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学生运用同一种方法。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需要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有新的见解时,都能够在阅读的时候表达出来。他们既可以选择团队学习,也可以选择独自阅读。若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乐趣,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就会拥有轻松、快乐和愉悦的体验。如,我班的小敏同学比较喜欢画画。在阅读六年级上册课文《麋鹿》的时候,我引导她以绘画的方式阅读文章。她将麋鹿的形象画得活灵活现,同时加深了对麋鹿性格和品性的理解。

3.为学生提供沟通的条件,引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交谈

通过一定时间的个性化阅读学习,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并且希望能够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彼此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按照自身的学习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其分享的人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教师。此外,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站起来,与同学互换位置,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并对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产生对文章更为全面、深刻、详细的解析。这一点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是无法获得的。

三、恰当的指导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保证

实行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代表教师需要从阅读教学中完全退出,相反,它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详细来说,它包括以下两点:

1.独立思考,提升审美意识

学生美学情趣的养成是阅读教学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它可以提升学生对审美的理解和体验。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起到指导性作用。在三年级上册课文《三袋麦子》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始终相信猴子没有猪那么聪慧,那么劳累地种植麦子没有吃那些美味的食物舒服。这个例子就显著地表现出学生们在审美观念方面有着问题,教师就需要在这个时候重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白猴子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

麋鹿课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友善用脑;打探;尝试;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39-2一、初步打探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一种常见而极其重要的心理现象,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一堂课的导入部分极为重要,它一开始就为一节课的效率奠定了基础,导入设计得巧妙有趣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和兴奋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教学过程。不过目前我们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一般为:(1)老师总结上堂课的学习内容;(2)评析学生在学习上节课上作业不足的地方、存在的问题并讲解、订正等;(3)直接导入这一节课所上的内容和所达到的教学目标。(4)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如默写词语,指导背诵课文,回忆课文内容等。

这些导入形式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仔细想一下,的确值得商榷。学生要想把注意力集中保持一堂课四十分钟,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容易做得到,即使能做到也只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疲惫不堪,更何况学生一天还有那么多的课呢?而友善用脑理念则让我们学会如何科学而有效地使用大脑,让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体现了人文性的特点。

克里斯蒂老师在导入一节新课时别具匠心:课前在每个同学面前摆放一片绿色的柠檬叶。上课了,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树叶,并闻一闻,然后让每个人做一分钟的发言――由这片树叶你想到了什么?一会儿,发言开始了,大家没有一个重复的思路,非常开阔,有人说:“虽然都是树叶,但每片树叶是不一样的,正如我们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样。”“我的这片树叶有点残缺,但整个是完美的。”“闻闻淡淡的香味,让我想到我们在看同学时,应多看闪光点”等,最后老师总结说:“你们用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用眼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得到了非常完美的答案,这就是多感官教学。”

二、小以尝试

1.与听唱结合――让课堂导入变得生动。一节语文课,导入部分往往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独具匠心,设计精美的导入,往往能唤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期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第十一册小学语文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在上课前,我准备这首经典老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上课,我就说:“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听完后,把自己听后的感受说一说。”然后播放歌曲。同学们听着激昂的歌曲,有的还轻声哼着。听完后他们回答特别踊跃,有的说:“歌曲唱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让人想到地大物博一词”;有的说:“我也听出祖国物产丰富!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可是天下无双的。”……由于课文的内容正好是歌词的内容,这不仅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之美,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很快进入了文本之中,也奠定了热爱美好祖国的情感基调。

2.与想象结合――让课堂导入变得惬意。克里斯蒂・沃德在《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一书中指出:课堂运动有利于大脑健康,运动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运动能再次激活大脑中的神经传导通路,让信息的传送畅通无阻;老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今天,我进行《麋鹿》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课前两分钟我先让学生做做深呼吸,又带着学生跟随轻快的音乐做了四节体现交叉运动的健脑操,随着莫扎特的音乐响起,一幅幅麋鹿自在悠闲生活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耳边是老师深情并茂地解说。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这些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不知不觉中,学生被眼前动人的画面吸引,被如诗的语言所陶醉,接着,老师稍加停顿,用委婉的语气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眼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想象一下。”学生经过想象,很快地走进了文本,轻松走近了麋鹿。

3.与看说结合――让课堂导入变得浪漫。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巧妙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提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必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而担心了,又因为是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对过程感悟较深,也不必为记忆背诵劳神了,这不是友善用脑的最佳体现吗?如在教《三亚落日》一文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入部分:在课前三分钟,就在班上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再让学生伴随音乐,踏入三亚,然后连续播放三亚风情图片,落日的画面,欣赏后请学生用词语或句子或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设计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觉,还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想象能力都得到展示,老师无需用更多的语言,学生自然而然便会进入文本,步入画面去欣赏三亚落日美妙独特的景观。至于更细致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朗读文字,欣赏画面的色彩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学懂课文,自己对三亚落日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过程的喜悦,才能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不会枯燥无味,它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了解三亚其他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等。

4.与读写结合――让课堂导入变得朴实。我觉得不同类型的课文,采取的教学方法和调动的感官也应该是不同的,如《明天,我们毕业》一文,第三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选取典型场景叙事的写作方法,把六年的学习生活场景,用一天的生活经历来描述。我在第二课时的导入时,先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几个词组,让学生填写后有感情地读读,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学生很容易读出了对校园生活的眷念之情。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对六年生活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成语、名言、警句、一个故事、自创佳句等)把自己六年的感受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读写训练后,学生再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就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手法上的匠心独运了。通过学生读、说、写的教学铺垫,学生不仅学得更轻松愉快,也学得更加有实效了。

三、体验感悟

1.收获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半部分的协同功能,思维活动效率高,学习效果好。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适当进行调控,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都能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我只不过是一些粗浅的尝试,却收获了很多的惊喜,因为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听觉不太发达,当老师讲解时,他们几乎什么也记不住,而却能通过图画、符号、思维导图、色彩等(视觉)记住;有的学生视觉不太发达,却能通过手势、节奏、敲击、手写等(动觉、触觉)轻松记忆。

2.行之有效。在践行友善用脑理念的过程中,我也想到了课堂导入也不能一味追新出奇,它必须要有针对性,“导入”的内容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整体设计、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储备、能力水平以及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来设计导语,不能知在意形式,不注重内容。语言要简洁富有启发性,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语言、画面、动作中迅速发现问题,从问题着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任重道远。多感官教学需要重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细致的准备,利用多感官教学可以满足各种学习风格的要求。对于有动觉或触觉偏好的学生,他们的记忆容易漏掉对新知识进行介绍的部分,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加以实践,还需要老师们多思考多挖掘,更巧妙地运用多感官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友善用脑的精髓在于让学生的大脑发挥其最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在学习疲惫时听一段音乐;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冥想时间……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实践,我们的课堂将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