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歌颂教师的诗歌

歌颂教师的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1篇

歌颂护士的诗歌(1)

我们是一棵棵小草,

虽然无名,虽然渺小,

但我们从没有放弃执着的追求,

但我们也有崇高的信念,

也有不移的人生坐标:

那就是――

奉献我的一切,

为了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我们的洁白衣着,

象征着我们护士纯洁无暇的心灵;

细心、温顺的内科护士

照顾病人是那样的周到;

雷厉风行的外科护士

总是脚步匆匆的与死神赛跑;

意志坚定的急诊护士

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永不放弃、争分夺秒!

天使般的妇产科护士,

托起新的生命,与产妇同欢笑!

在病房里那不灭的灯光下,

我们护士――

象一朵白云在飘动,

象一缕红霞在闪耀。

我们的脚步是那样的轻盈,

恐怕把熟睡的母婴惊扰!

我们护士的两脚啊,

倘若把病房中的路连成线,

相当地球、月亮之间几个往返,

更不知可绕地球多少遭。

而患者的微笑,

就是对我们护士最高的奖赏,

最好的回报!

啊,护士,

无比神圣的称呼,

是人类生命的保护神,

选择护士职业,

我们无比的骄傲!

歌颂护士的诗歌(2)

当又一个国际护士节来到了,

我不禁畅想和反思:

“白衣天使”,多么神圣的名字,

这是社会对护理工作者的赞美。

一位优秀的CCU护士,

及时地发现心梗病人出现室颤,

当医生闻讯赶来时,

已成功地实施了电除颤,

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一位干练的手术室护士,

在协助加拿大专家手术时,

即使专家要错了工具,

也准确将实际要用的递去,

这位外国专家不得不赞叹:

“我在中国遇到了最好的护士。”

的确,今天的护理,

已不再是“打针、发药”的概念,

它已从――

具体的帮助到精神的依托、

心理的关爱到人文的抚慰、

简单疾病护理到高层次整体护理。

白衣天使是健康的使者,

是爱心、知识和技术的化身,

生命在你们手中延续!

如果把医疗事业比作要建的大厦,

医生比作工程师绘制了蓝图,

而护士便是施工者,

有了他们才使大厦完好建成。

况且,

医疗事业大厦的建设,

并非砖瓦简单的堆砌。

施工者务必具备:

敏锐的洞察能力,

快捷的反应能力,

机警的沟通能力,

超常的自制能力。

而拥有这些,

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

扎实的专业技能。

因此,

护理学是一门了不起的学科,

护理职业是一项伟大的职业。

教师节我们歌颂教师,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2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3篇

一、诗教是境界教育,培养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的“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孔子曰:“不学诗,无以立。”(《论语·季氏》)而诗教的目标何在呢?《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对人的道德要求,由此可见,诗担负着教化的重要责任,不仅以个体的“立人”为目标,更意在培养个人平和温厚的德性,从而塑造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诗教首先是一种境界教育,培养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衡量个人德性的重要标准,因而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迁,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渐趋多元化,而以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为指向的“诗教”,无疑是进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最细腻也最直接的切入点。因为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诗经、汉乐府到鼎盛的唐诗甚至现代诗歌,无不充满了可读可颂、可学可书的经典,题材也广泛多元,无疑是开展诗教的丰富资源。

南宋陆游的《示儿》一诗满含悲怆情绪,抒发了面对故国沦丧却无力改变的赤子之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一生写作的九千多首诗作中,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至深,传颂千古。许多边塞诗也洋溢着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对边地生活和自然风物的描写中传达出思念故国的强烈情感,王昌龄的《出塞》即是一例。其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更是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保家卫国。此诗气势流畅,雄浑豁达,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再如曹植的《白马篇》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光辉,诗的末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集中展示了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样的诗作,对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容易引起共鸣的。此外,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展示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使命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对诗人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解读诗歌提供充分的语境;讲授时要从诗句字面含义进行延伸和深入,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文学形式展现的民族历史,也包括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格记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无不将自身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的关注与思索融入篇章,“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理想使他们的诗作呈现出磅礴的气魄、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使命感,能给今天的青年人以震撼心灵、启迪智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

二、诗教是人格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林语堂谈到中国诗歌时,认为它“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中国诗歌中对理想世界的歌颂、对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使得身处纷扰世事中的人们内心葆有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其中别有真意,借写朋友间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自身的执着信念。首两句中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落寞心情;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以及坚持操守的信念。早在六朝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人格。在此诗中,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口信,借以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阐释作品的背景,使学生领会诗中深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高尚情操的诗篇比比皆是,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坚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中的执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中的高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悲悯,以及“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淡泊等等。

诗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人格修养具有天然联系,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优秀诗作得以传颂千古,其魅力来自于诗人的高洁情操、奇伟风骨,而诗歌的“性情”反过来也会对读者的人生施以影响,参与其人格的打造、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筑,使读者的生活不断被美和道德的光辉所照亮。诗歌一旦进入人心,将会以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构筑一个人的思维路径与情感体验,以这种方式建构的价值观,一定会比枯燥的说教更富心灵养料,给人以持续的道德教化。

三、诗教是情感教育,养育健全心灵

中国古典诗词是情感教育的绝佳教材,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的诗歌创作理论,意在强调情感于诗歌的基石作用;《毛诗序》亦有云:“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同样指出了情感表达为诗的本质属性。诗说出诗人的情怀、胸襟和旨趣,能够唤醒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实现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的目标。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基石,也是古典诗歌着力表达和颂扬的情感。孟郊在《游子吟》中以白描行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依依惜别、深沉的爱与敬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简洁的语句中所传达出的真挚情感令人动容。此外诸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中的游子望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手足之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中的落叶归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中的静夜思乡等等,也都是吟诵亲情、乡情的名句。教师应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使他们从自身经历出发,结合古诗,充分体味亲情的真挚与和谐。

友情也是常常入诗的题材。举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无一不是歌颂友情的千古名句,其中不单凝结着诗人与友人间的亲密感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教师在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情感,并教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珍视友情,待人以诚。

以诗为材料对人进行情感教育,将为德育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即去除现行德育中的材料理性化、方式工具化、目的功利化的弊端,提升德育的温度和魅力,贴近生活,关怀生命,以诗意的语言、丰沛的情感充溢受教育者的心灵,让他们在充实、温暖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辨明意义、建构精神体系、形成价值观念,促进其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立、自由与完善,养育他们健全的心灵世界、丰富的情感结构,同时推进道德教育的开展。

四、诗教是人性教育,传达普世价值

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诗语言优美、辞采斐然,更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优秀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诗是感性的,容易使人产生共鸣;诗是优美的,容易激发人的想象。以诗育德,正是从学生的体悟和感受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化和滋养,以培养健全人性,体会普世价值。

美学家李泽厚这样解释诗歌对于人性的教育功能:“诗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可见‘成己’、‘成人’、‘为己之学’等等都远非知性理解,而是情意培育即情感性、意向性的塑造成长,此非理性分析或概念认识可以达到,而必直接诉诸体会、体认、体验;溶理于情,情中有理,才能有此人性情感及人生境界。”可见,人性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其建构在人的情感属性之上,也是构成高尚人生境界的重要基石。李泽厚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不谋而合,就是强调诗歌背后的人情和人心,力求物与人的合一,融汇诗人的人生心得和人生旨趣,如此才堪称诗歌的至高境界,并正确传达人性价值。

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感受、体会,自然之物通过情感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参与对人之性情的建构。六朝乐府民歌《江南》描绘了一副清新动人的图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人身处美好的自然环境时,会由内而外生发出一种欢欣与喜悦,这是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相融,它不需要过多思考、辨析,是人性中真与美的自然流露。除了和悦之喜,人性中也包括由景物生发,对痛苦的感知和倾诉。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通过乍暖还寒天气、三杯两盏淡酒、满地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描绘,抒发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心绪,表现了作家在饱尝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颠沛流离等一连串打击之后凝集心头的内心苦痛。对词中无限痛楚抑郁之情的感受和理解,自然也是培养健全的情感结构之必须。人性不仅应该包括对自身感情的体验,也应包括更大意义上的理解和同情。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塑造了这样一位老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通过这首历历如绘的诗作,培养学生的同情之心、惜弱之情,是再好不过的人性教育。

诗歌源自人的性情,又反哺人的性情,所以我们能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感受春景,同时体味诗人内心的寂寥;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里感受万籁俱寂之中诗人对自己灵魂的叩问;在《伐檀》和《硕鼠》中感受民众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慨,在《国殇》中体会追悼阵亡士卒的哀痛……诗歌中饱含的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对弱者的体察、对正义的追求、对死亡的暗叹等等,都启发着青年学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并使性情不断经历真善美的锤炼。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语文教学

中国的古诗词如同一座丰碑,彰显了一个民族浑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选入的几十首古诗词以及新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积累的优秀诗文70篇均为古代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字字珠玑,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但是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

一、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二、在诗境中领会诗意

诗的美,不仅是它的画面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如《江南春》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学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这是一幅唯美的画,这也是对后面要表达的情思的铺垫,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只是通过看到了这样的景物而引发了忧思,也正是这样的景物触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万千感慨。这首诗也是作者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来反衬朝代更替的哀伤。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情感呢?要想把学生真正地拉进作者的诗歌,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创作作品的当时背景以及诗歌所叙事的背景,才能体会这一组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学习诗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诗歌的诗性美,仍然重在体会,重在领会诗的神韵。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析诗题与知诗人。

分析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

2.读诗文与晓诗意。

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

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富有韵律,是最适合朗读的了。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诗词的语句美,感知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意蕴。此外,教师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如分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配乐朗读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蕴,从而陶冶情操。

五、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一点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小学生学习,还是促进其情感、想像、记忆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逐步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这样一个精品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诗歌教学 职业人生 诗意情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34-03

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其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肆意的想象、丰富的情感以及深邃的意境等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高职院校进行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字的优美动人和文学的博大精深,从而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并感悟美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善于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本文试分析高职院校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方案。

一、高职院校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想象能力和提高表达能力。诗歌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简练的语言来描述事物和传情达意,因此,学生在阅读诗歌作品的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自觉在脑海中形成独特的画面。例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能让人切实感受到黄河水的声势浩大和汹涌湍急;王维的“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构建出了在经过一场朝雨的洗礼过后小镇呈现出的别具明朗清新气质的风貌;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并没有对美人的长相进行过多描述,仅通过一颦一笑和一个对比就让读者领悟到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等。这些诗歌作品通过一些欲说还休的简单描述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无穷想象力,并且由于想象力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特质,诗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诗歌作品是作者文学水平高度凝练的体现,优秀的诗歌作品普遍具有表述准确、描写生动、修辞恰当、辞藻华美等特点,因此,通过对诗歌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和模仿,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修辞运用能力、思维表达技巧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升。久而久之,长期受到诗歌作品熏陶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增强人文底蕴和升华审美品位。诗歌作品一般来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千百年来,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通过撰写诗歌的形式,以简洁凝练却又包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万物的关怀、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于美好的憧憬、对于丑恶的反抗、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于真善美的歌颂等。于是,蕴含着崇高气节和高尚品格的诗歌作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铸就了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优良品质。学生通过对这些秀作品进行研读,可以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培养个人高度的人文素养。

诗歌作品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情感的凝结,积淀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是前人生活智慧和审美理想的结晶,在鉴赏诗歌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真、善、美,从而升华自己的审美品位。例如,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将一些原本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合在一起,并通过一些具有萧瑟意味的修饰词“枯”“老”“昏”“瘦”等的运用,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凄清伤感的游子逆旅图,事物本无情,但是,当诗人将这些真实的事物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就能够赋予这些事物以真情实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艺术感染。

(三)激发学生的诗性思维和激活专业教育。高职教育往往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培养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则重视不够,对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感的养成、人格的全面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娴熟技术的同时,他也应是一个人格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又是文学审美活动中的最高级层面,渊源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艺术美、科学美、意象美、情感美和语言美等等。我们通过诗育,展现优秀的诗歌作品,为学生展现美好的生活图景,带动学生去体味这美,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应,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感、情感、文化的积淀中提升个人素质,培养简捷流畅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优雅的气质、修洁的服饰等个人气质,为成为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流芳百世,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忽视了诗歌教学本身的意义,让其流于形式,而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下面,笔者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诗歌教学中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会后期应对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由于受到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影响,诗歌教学一直以来在高职院校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高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频考点上。于是,高职语文教师也没有重视诗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诗歌教学水平的培养,而作为知识传授主体的教师如何欠缺诗歌教学专业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诗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诗歌知识的程度。

(二)教师教学方式落伍。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上存在偏差,导致其诗歌教学方式也相当机械化。教师将诗歌鉴赏当做训诂,把一首完整的诗歌分解成多个部分进行解词断句式的剖析,按部就班地对诗人的生平事迹、思想倾向、艺术手法、思想主题等进行讲解。这种落后机械的讲解方式割断了诗歌的思路和情感并破坏了诗歌的意境和美感,与此同时,还会打击学生对于诗歌的热爱并磨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学生阅读面狭窄。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升学和就业,将更多的时间运用到数理化科目的提升上,很少有时间用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更不用说在课外进行优秀诗歌书籍的阅读。学生诗歌阅读面的狭窄导致知识面的匮乏,因此很难通过广泛的阅读掌握诗歌的内在精髓和鉴赏方式。

三、高职院校诗歌教学的有效措施

在了解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笔者将在这一章节中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建设。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诗歌专业知识的积累程度直接影响到诗歌教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及个人对于诗歌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教师对于诗歌教学的态度,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诗歌文化素养;其二,高职语文教师必须通过阅读钻研、诗友交流、自主创作等各种方式提升自己在诗歌专业知识上的素养;最后,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教授组织培训讲座的形式或者派遣教师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习进修的形式,帮助高职院校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歌教学专业水平。

(二)探寻诗歌创作背景。众所周知,诗歌作品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想要通过诗歌的表象掌握其内在的意义,必须首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做到“知人论世”,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够设身处地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和内涵。“知人”是指充分了解诗人的性格特征、思想倾向和人生经历,“论世”则是指掌握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通过探寻其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在金兵入侵、朝廷主降,自己主张积极抗金却屡遭贬谪的情况下的情怀之作。诗人用梅花自比,暗喻自己在低谷时期依旧坚贞不屈的品质和不畏强权的精神。因此,高职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先对结合诗人的境遇和当时的时代特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剖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挖掘歌作品的内涵。

(三)创设诗歌教学情境。诗歌作品主要是通过描述事物来表达情感,因此,想要更加准确、快速、深入的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获取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从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创设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锤炼语言,描绘教学情境。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教师必须善于采用“锤炼语言描绘教学情境”这一最为简单实用的情境创设方式,帮助学生走进诗歌中描绘的世界,与诗人进行直接的对话,从而深入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例如,戴望舒的诗歌著作《雨巷》,如果读者不了解其创作背景,就会从其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一首女子闺怨之作。这时高职语文教师就要善于锤炼语言对其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描述:1927年夏天,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我国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军阀混战和革命失败让整个社会陷入黑暗,内心极度苦闷的诗人便创作出《雨巷》来表达自己无助却又不甘、迷惘却又期待的心情。走在狭窄又阴沉雨巷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如同为了独立自由而奋战在政治风云激荡社会中的革命者,都是那样的孤独、迷惘却又充满了不甘和期待。诗歌中大量运用了顶真、代指、象征、排比等手法,构建出一种虚拟的意境,极为含蓄的表达出了诗人的革命情怀,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

2.借助画面,创设教学情境。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画面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具体的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从而达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由于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正值我国群众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形势空前高涨的时期,此时的诗人俯视长沙,内心对革命前途信心满满,可谓是心情舒畅、意气风发,即使是处于寒秋的长沙城在诗人看来也是大气磅礴、美丽壮观的。因此,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一首诗歌时,可以在网络上下载长沙城冬天雪景的美图,让学生结合真实的画面去感受诗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恢弘气势。

3.利用音乐,渲染教学情境。众所周知,音乐可以起到渲染氛围、增强情感的作用。对于一些具有较为浓厚情感的诗歌,如果想要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恰当的音乐来对教学情境进行渲染,从而调动学生的感官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的诗歌著作《囚歌》的教学中,由于这首诗歌的用词比较肆意,情绪比较激昂,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地下的火冲腾,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等,因此,教师可以配上一首感情比较激烈、节奏比较铿锵的背景音乐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诵,让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四)开展多种课外活动。高职院校的诗歌教学活动除在课堂上进行外,还可以转移到课堂外,通过(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35页)一些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中国诗词大会、诗歌正文比赛等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参与这类型活动的同时也能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鼓励学生拓宽阅读面。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想要真正地学好诗歌,首先就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从而为后期诗歌的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在课外多多阅读优秀诗歌作品。例如:教师可以把自己阅读过的优秀诗歌作品列成一个推荐书单让学生有选择性的展开课外阅读。

总之,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除了要对书本中的诗歌课外进行高效的讲解外,还要为学生总结和传授有效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会鉴赏诗歌,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淑琴.高职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董继伟.浅议高职院校古典诗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

[3]姜锦兰.高职院校语文诗歌教学探究[C].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2007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JGB353)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创设激发学生想象力

不少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喜欢在教学开始时就将有关诗人生平、诗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一股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一切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这样不但没有新意,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上课很无聊。因此,我在上这堂课是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请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和同组的同学交流。

在尊重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然后创设激发学生想象力的诵读、鉴赏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一步品读探究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一步步进入诗歌的世界,逐渐融入其中。

二、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外国的学生看起来不用功,但总能提出一些独特地见解。而我们的学生虽然品学兼优,但遇到问题是总是墨守成规,没有创新意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其实这就是我们教育长期以来的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教学,在这种思想压力下,学生思想僵化,毫无创造力可言。所以“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也就是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上课时不要太严肃,不要让学生有距离感,要和蔼可亲,时常和他们沟通、交流。是他们愿意告诉你他们的想法,就像一位贴心的朋友一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辩论、智力竞赛、诗配画、口头作文、班级手抄报等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畅谈对诗歌的理解, 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

五、留心观察生活,从观察实践中积累素材

我经常告诫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平时在课堂上遇到问题我会让学生结合实例谈自己的体会,留心观察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当然,我们身边不可能每天都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生动感人。所以,我告诉他们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事,要从小处入手,从一滴水要看到太阳的光辉,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多看电视电影。多阅读课外读物,阅读过程中多积累优美的词句或动情点、闪光点。

在诗歌写作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探索。我要用一颗给真挚的心,带领着我的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的开拓创新,为青少年学生的诗歌写作打开一片蔚蓝的天空。让诗歌之花开的更加鲜艳,更加沁人心脾。

参考文献:

[1]王专青.《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方法》.《学科教育》,2010年

[2]王华强.谈语文课中的诗歌教学[J].西江教育论丛,2005(03)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7篇

诗歌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道德的影响是多元化、多方面的、多维的,它可以让你在愉悦中自觉地与道德规范相亲和,而且是诚实的、无说教味儿的,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演绎性,且富于启迪性和感染性,具有强烈的亲和性。就是这种亲和性,让人懂得了人性、人情、爱憎、关怀、感恩……体现出了文学艺术的力量,让读者也变得通情达理,以至对人世间的善恶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大千世界有了自己哲理性的判断。这是文学的责任!这也是现在诗歌创作的社会责任。

从文学的社会责任范围分,诗歌可分为颂歌类、讽喻类、科幻类等等,无论哪一类都非常注意形实俱美。

诗人,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用美丽滋润每一天,用信念幸福每一天,让阳光温暖每一天,让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诗歌,呵护时代的诗歌,改良社会的诗歌,揭示人生真谛的诗歌,标榜人性尊严的诗歌……去感天动地。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将自己的光彩绽放,用诗歌光彩我们的时代。用诗歌将时代的脉动衡量,用诗歌展现时代的辉煌。诗人,写就要写读者喜爱的诗歌,写学者耐读的诗歌,写自己幸福的诗歌,写传承文明科学文化的诗歌,写颂扬真善美的诗歌,写启迪智慧的诗歌,写社会发展进步的诗歌,写浣洗真理和灵魂的歌……读了可以让人享受韵律之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气势之美、气质之美、气息之美,以至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精神追求、理想目标,有了自己效仿的依据。有了这样的借鉴,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才能乐观面对,不至于出现太多的茫然、木然。这充分体现出诗歌对人们心灵的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功能。

从教学方面讲,诗歌教学可以让你在享受构建快乐课堂成功喜悦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知识的快乐武装和能力的快乐成长。

可以从欣赏写景的名句开始,比如:“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都是情景交融的好句子。

在文学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太注意诗歌的主题升华意义挖掘,而淡漠了其本身的真实的积极而健康的塑造价值。

目前,诗歌的形式也真的是“百花齐放”了。但是,创新不是放羊。读者是在用他的眼睛把你的心灵世界衡量。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因而,文学所承担的责任,诗歌也应承担。创作者持谨慎的态度去创作,是对文学、大众、社会、民族的一种负责,不能为追求作品的卓而不群而丢弃创作原则。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责任是反映社会生活、描绘时代巨变”,是审美,“是用对美的张扬来感染人”。“美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文学的责任是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引领人生”。因此,诗歌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对诗歌创作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要关心祖国命运,要关心诗歌发展前景。在这方面,前辈文学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上世纪70年代,诗界出现了所谓的“解放体”,就是除字数与旧体诗词保持一致外,不受格律约束的诗。著名文学家冰心就此发表感慨:“因青年不懂平仄,不押韵,即使他们写了一些‘蝶恋花’、‘清平乐’、‘浪淘沙’一类的‘词’,但只除了每句字数相同之外,与词毫无‘特色’上的相同。”

诗歌属于文学艺术,其创作也需要推陈出新,所以对于创新精神应予鼓励。但是,诗歌应该讲究建筑美、图画美,可以有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更应该是有音律的。诗歌要有声韵之美,才会诗韵盎然。我们不能只是把话分行排列就叫做诗歌。当然,什么叫诗歌要得到创作实践的有力支持,更需要有必要的批评。你不用比兴赋也不是不可以,但总得有个形式,你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思维僵化。

对诗歌的评说与欣赏,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听音乐一样,有人爱听清唱,有人愿听独奏;有愿听合唱的,也有愿听交响乐的;有愿听打击乐的,也有的爱听弹奏曲……而对诗歌的赏识,有的爱清淡,有的爱浓烈;有的爱高雅(如古格律诗、词),有的爱通俗(民歌、打油诗、新体小诗);有的欣赏清新,有的偏爱浑厚;有喜欢俊逸的,就有喜欢刚健的。或出水芙蓉,或银河流星,近切的,深远的,单薄的,厚重的,柔弱的,强悍的……都是一种意境,都是一分情义,都是一个志向。无论是杯中流光,还是风雨山河;无论是旭日阳光,还是雾露月光、惊涛骇浪;或晶莹的、剔透的,或浪漫,或现实,都是意识的升华。意识的升华,除需要深厚的生活文化底蕴外,还需要敏锐的神经触觉,和执著的理想追求,要有点精神,凭着那份精神的热情(膨胀),去升华激情和理想,阅读时代和潮流,感动生活和灵魂,敬畏生命和自然。凭着敏锐和执著合拍生成的灵感,去寻找和创作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真实的美,借以呈现生活的惹人喜爱和理想的高雅境界,进而感动人感染人,让人感悟美丽、力量,理解,认同,支持拥护作品折射出的哲理理念。

以上是从形式说到内涵,比较侧重说内容重要。其实,诗歌是非常讲究形式美的。建筑美是它的一大标志。新世纪的诗歌创作好像还没有太多的经典可言。现在,从人民日报到乡村板报,都在流行着分行俳句的作品,甚至连著名诗人雷抒雁也加入了这样的创作行列。这是不是经典呢?笔者认为:现在流行的诗,不是意识流,也不是通俗。把一些词句错开,单行排列,那就成诗了?给他起个名字,那叫“诗散”还可以。为什么要这么说?打个比方吧,再怎么发展,它桌子有桌子的用处,凳子有凳子的作用;阳光有阳光的亮丽,雨露有雨露的风采。无论怎样变化,桌面得有桌面的高度和宽度,凳子要有凳子的架势。如有合二为一者,那该叫它联体桌凳。如果用在诗歌创作上,姑且就叫它“诗散”吧。也许将来它会有自己的经典,但现在着实不敢恭维。关于新诗诗歌体形的建立,愿和大家商榷。

至于诗的内涵,与作者的心境有关,与语言的使用有关,与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关。能否情景交融、情事合一、情理互现而熔思想与艺术于一炉,那要看作者的艺术水平。作品所反映的哲理有没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要看你的选材和语言运用有没有较强的独创性和鲜明个性。内容上的大气或达观、悲壮或凄婉……要靠语言上的优势显现。是直白还是含蓄,是形象还是深沉,要根据内容的实质和作者的志向而定。歌颂真善美、歌颂时代,歌颂大写人生,敬畏自然、感恩世界,永远是无限生动的题材。能把诗的意境美写进读者的眼里,心坎里,就不难产生新的经典。当然,经典就是歌诀,应该有它自己的形式。优秀作品是可以自成经典的。

欣赏诗歌,就像吃菜一样,从口味上讲,有喜欢吃荤的,就有愿意吃素的。从口感上说,有乐于吃咸津津的,有偏爱甜忽忽的,有爱吃辣火火霍霍的,就有好吃酸溜溜的,有爱咬脆铮铮的,有愿嚼软绵绵的……诗歌欣赏从品味上说,有的喜欢古朴典雅,有的喜爱清新鲜活,有看中现实意义的,也有琢磨浪漫情思的……从形式上看,有喜欢讲究建筑美的,有偏爱音乐美的,有喜欢图画美的,也有爱好意识流的……从语感上说,有的喜欢铿锵激昂,有的则喜爱娓娓潺潺,有的喜欢抑扬交错……各自喜爱的都是那种劲儿,那股味儿,这也正说明,文艺需要百花齐放。

但是,诗歌这种体裁,它有自己的特征。它是一种文化品格的坚守。

诗抒情,诗言志,诗是语言的精华,诗是语言的艺术。抒情的诗歌可分为赞美、劝谏、讽喻,还有一类是咏物诗歌。

褒扬赞美事物的,这类诗歌多是情真意切、感情真挚充沛的。

劝喻诗,明辨是非,教人为是。讽喻诗,爱憎分明,至情至理。

咏物诗歌也有自己的讲究。古人云“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写咏物诗要有对事物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独特的体验,语言要新巧。

无论哪种诗歌的创作,都与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个人才学、品德修养、生活环境等等有关。都是对其生活底蕴和思想感情体验的深度开掘。

欣赏时,我们既要坚持“纯文学的品格”的审美,又要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的”的包容;即要能唤起读者的美感觉醒与享受,又要能引领精神、纯洁心灵,彰显价值,树立信念;即要看其是否为民生、生活呐喊,又要看其是否用美丽唤起读者感动,送给读者享受;用真情唤醒读者情感共鸣;用善良引领读者精神趋向,纯洁心灵;用哲理彰显作品价值;用文学的品格帮助读者树立信念,追求向往。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民风倾向,关怀广大民众。为民主、生活、阳光呐喊,为发展、和谐、繁荣喝彩,为维护公平、正义担当。

诗,是心境的表述;诗,是心灵的洗礼;诗,是生活哲理的独白;诗,是自然神灵的造化。诗,是万物玄机的含蓄;诗,是宇宙奥妙的泄露。诗是一种独特的乐观的感悟,是一种善良情感的放飞,是一种高雅乐趣的宣扬,是一种思想的激情豪放(火花迸射),是一种理念的豁达展示。它是一种曾经的纪念,是一种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你要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去评价诗歌的文学担当。

如何光大诗歌创作教学的前景?

诗歌这套大餐的“色、香、味、形、意、养”诸方面都是讲究考究的。只注意了那些意境的挖掘还不够。

一、诗歌的创作应以意象美与意境美同重,以易诵读易记忆易弄懂为原则。不抱残守缺,也不能无规无形。虽然诗歌的创作是个性化的,但你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注意到广大群众的审美胃口。相信,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也是有诗味的诗歌。无论如何,诗歌创作要有诗意、有诗象、有诗情、有诗形,才叫诗歌。写作形式既要注意排除标语口号式的浅薄,又要避免泛泛陈述的冗长庸俗,更要舍弃玄妙的猎奇跳荡。

对诗歌的学习也应该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往往更注重主题开掘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室(馆)、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解决文学教育教学途径问题。这样也可以解决文学教育中以人为本问题,真正成全“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充分体现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如传抄唐宋名句;也可以抄写当代名句,形成诗意教学的大课堂。

二、诗歌创作课堂教学与诗歌自主创作自学相结合。但应该明确要求:1、用心追求美,不一定是完整的。用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你能带着诗人的情怀,去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欣赏、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创作中,自觉发挥聪明才智,你就会为历史、为社会留下艺术的记录。能用“真诚”与“可爱”的艺术去抒写胸怀,塑造灵魂,表达对高尚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体现美的品格和力量,就是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就是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厚爱。2、诗歌教材是情感、价值、审美态度的载体,是教学的工具和样板。因此,应当重视、尊重教材本身而不拘泥于样板。3、充分认识现代经典:的《鸽子》;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臧克家的《老马》;贺敬之的《回延安》;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柯岩的《,你在哪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浪漫的,现实的……与唐宋元明清的诗词经典多做比较,有借鉴,创新会容易一点。

三、创作时代经典,丰富文学教育文库。挖掘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作品,注意形实俱美与经典借鉴。比如言志经典诗句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陆游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辛弃疾的“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诗,一股浩然正气,托着家国情怀,会传诵千古,经久不衰。

如果你能用心聆听生活中的声音;用心阅读社会上的财富;用心感悟和享受学习、创作的快乐。眼中有色彩,心中有世界,加上自己独特的悟性、灵感参与,你才有可能纵情抒写自己的家国情怀,你也有可能创出新的时代经典。

歌颂教师的诗歌范文第8篇

一、注重积累,品味语言,反复诵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大都文质兼美,文短意长,寄兴遥深,且风格各异,题材多样。如中国古典诗歌风格就有空灵、质朴、含蓄、直白等。对于中学的诗歌教学,我倡导多朗读,美读,读出诗味、诗感。反复吟诵涵咏,往往会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甚至能激发创作冲动。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诗的开始在朗读,读出声、色、景情与韵味,尽可能读出美来。反观如今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一哄而起,声光电多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教师习惯于灌输和机械引导学生浅阅读,不知引导学生美读,不知引导学生由读而喜欢诗歌。

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书须成诵。”古人尤其讲究诵读积累。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记忆深刻,精力旺盛,如能颂记几百首诗歌,尤其在以后,随着自身阅历和审美素养的提高,定能逐渐领略诗意之美。现今的中学生,缺少积累,仅限于教科书所列诗歌,局限于应试,文化底蕴肤浅。一代文豪朱自清曾言:“学习文字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还给别人了。”由此可知,要想提高诗歌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就不能不吟诵优秀的诗歌。

二、发挥想象,注重审美,培养鉴赏能力

诗歌的美是复杂的,有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等。就意境而言,古诗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内涵丰富,大多借景抒情,咏史寄兴,即事抒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相见,重章叠唱,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即便相隔千年,我们透过文本,通过想象仍能领悟诗句的深邃的意境。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巴金曾言:“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就没有佳作。”创作诗歌需要想象,欣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欣赏诗歌,只有融入想象,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感知美的意境,才能使诗意自然流淌。如理解唐诗佳作的《宿建德江》,就不能不联系诗人孟浩然当时的情况:他年届四十,满怀希望到长安求仕,却失意而归。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只有放飞想象,放眼广袤的原野。我们还原特定的历史情境,就能想象到诗人漂泊劳顿而移舟泊岸,将船停靠在烟霭朦胧的小沙洲旁,羁旅愁思,正像薄暮的烟霭那样袭上人的心头。日暮黄昏,行船本该停下,让人好好休息一夜,以消除旅途疲劳,谁知众鸟归林的黄昏,又增添漂泊无依的孤寂与惆怅。“低”字堪称题眼,借以抒写客愁之心和仕途失意之情,并借“月”这一思乡意象抚慰自己孤寂的心灵。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特定的景物如舟、渚、天、月等来体会漂泊者的惆怅,仕途失意的落寞,壮志难酬的失望。

三、提高语文素养,掌握解题方法

不可否认,近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的古典诗歌教学,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重视。由于考试的诗歌都选自课外,学生在备考中要广泛的涉猎、品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做好诗歌欣赏题的一般流程。

首先是看题目,分析作者。一般而言,题目是作品的文眼,它能透露诗歌的情感和主旨等一些信息,如羁旅愁思、登高望远、吊古伤今、征人思夫、望月怀人、离情别绪等。如《金陵怀古》,就知道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往往从历史题材入手,借古讽今,感慨兴亡。又如,《赠汪伦》就是送别友人的别诗,歌颂友人情深,表达依依不舍的别情。就语言风格来说,不同的作者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其次是看背景注释,分析感情。知人论世,分析注释或背景,在鉴赏诗歌时更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诗歌内容。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与时代特点都会在诗歌中留下印记。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单从字面上理解,似是一首世俗的生活诗,其实不然。史载,唐朝的科举制度,除了答卷外,还要考虑诸如出身、名气、品行、地位,甚至有无达官贵人推荐也很重要。杜甫也写过希望贵人举荐自己的干谒诗,即应试前献诗歌给朝中权贵,希望被赏识。知道了这一点,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