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质跨膜运输;新课导入;设计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促进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将《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导课设计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 创设情境导入法

导入新课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情境。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有利于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1.1 新旧知识联系。“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通过复习旧知识,教师:细胞的边界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出设问:(1)细胞物质的进出会不会受到这个边界的限制?(2)不同的物质进出的方式一样吗? (3)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学生:“水”。由此质疑: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谈水分是如何出入细胞。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启发思维,产生质疑,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

1.2 生活实际导入。利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事物虽然熟悉,但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用这样的现象作为情境,学生必然有要探个究竟的心理,这样既能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教师:首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生活中的例子(1)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和唇的细胞失去水分”。(2)用盐腌萝卜、青菜一段时间后,坛子的水会变多,多出的水从哪里来?学生很快会答出:“水是从萝卜、青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再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起了手:“用糖拌番茄,盘子里的水也会多起来。”教师接着问:“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学生答:“细胞内的水分可以从细胞内往外渗”。(3)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的“烧苗”现象?学生思考,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求知欲倍增。教师因势利导,当我们学过“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后,大家就会明白了,导入课题。这样,把课本知识和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要探究的东西。因为问题情景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 实验演示观察导入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让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1 学生实验。教师课前设计三组渗透作用装置实验,让学生分组做(第一组有半透膜和浓度差,第二组纱布和浓度差,第三组半透膜和两侧的同浓度溶液,每组学生只完成一组实验), 课前5分钟教师板书三组实验装置示意图,三组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叙述实验的完成经过,展示实验结果,其他学生倾听、观察。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提问:1、2、3号装置的结果为什么不同?1号装置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渗透现象,出现1号的渗透现象需要什么条件呢?学生:“渗透的条件:(1)半透膜;(2)浓度差”。通过理解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通过观察渗透现象自然引问题――水分是怎样出入细胞的这节课,学生实验可作为探究性教学的载体之一,以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的并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2 教师演示实验。课前老师准备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取三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一块置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一块置于盛有盐水的烧杯中,一块用培养皿盛放以作对照。利用萝卜条的吸水与失水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物细胞能失水吗? (2)植物细胞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水怎样进出细胞的了呢?引出课题。或改用葱做实验材料,教师剪出数条葱段,用剪刀沿葱段壁垂直剪开,但不要剪至底部;把葱段泡在水中约1~2分钟;剪开的葱段部分在清水里逐渐向外弯曲,形成漂亮的“葱花”;稍后把“葱花”再放入饱和盐水中约1分钟,葱段向外弯曲的剪开部分逐渐恢复过来,并且能发现葱段明显发软。此实验不但效果明显、操作简单,而且其动态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借此引出课题。如此亲自的体验,切身的感受,使学生获得了准确的感性材料,为理性的推断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记忆深刻,满足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应用多媒体课件导入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恰当设置疑问,产生悬念,使学生产生急于解惑的心理,撑起学生思维。

3.1 教师演示渗透作用装置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过程,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问题:

(1)如何通过改变渗透装置的一个条件,使漏斗和烧杯中的液面存在高度差?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小组讨论发言,学生通过分析现象认识半透膜的作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渗透作用条件:第一有半透膜;第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教师顺势引出课题。这样由于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并且提高了理解能力。

3.2 教师课前收集学生在上一节实验课──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所提出的问题,摘编后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

(1)为什么选择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能否用无色的洋葱鳞片叶做实验材料?

(2)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3)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4)植物细胞如何吸水和失水?吸水与失水的主要部位在哪里?

(5)如果用质量浓度为0.5g/mL蔗糖溶液或者5%的食盐溶液替代结果怎样……

学生在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带着想知道的问题听课,能做到有所给有所不给,而不是面面俱到。这既能解决新教材课时紧的问题,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再经过教师的引导,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失水和吸水等知识。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2篇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正确形成概念,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这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当前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归纳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教学难题的较好途径之一。

一、“归纳”教学模式的内涵

归纳法是指先抓住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本质的思维模式。“归纳”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进行实物观察、科学想象、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其共同的重要特征以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概括为:情境导入,明确目标——观察实例,启发思考——科学探究,验证假设——呈现实例,分类归纳——概括总结,形成概念——应用概念,巩固理解。

二、“归纳”教学模式案例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包括两部分内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该节文本包括5段文字,5幅图片,1个探究活动,1个资料分析,3个问题探讨和4个思考与讨论。主要传达出五个重要概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而这五个重要概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是隐含在图片、资料分析和问题探讨之中,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应当围绕教材的图片、资料分析、探究实验和问题探讨运用归纳法进行概念教学设计,使知识目标自然达成,能力目标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渐渗透。

三、实施效果评价

(一)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中,学生在获取五个重要概念时,都是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总结概括等途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真正实现了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二)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渗透作用原理、半透膜特性、动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原理等重要概念的建构进行实例观察、科学探究、提取信息、互动交流、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巩固练习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管理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资料的提供者。

(三)注重了重要概念的建构

本节课学习了五个重要概念,而每个概念的学习都不是结论性呈现,也不是静态性的背诵和记忆。而是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观察渗透作用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分析生活实例,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教师点拨概括等动态性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建构而产生的,是一种生成性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四)实现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段七步 教师行为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51-02

新课程要求改变常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的方式学习,注重发现式学习,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方法学习。“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对生物学科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达到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把一堂课分为三段、七步。三段指导入性活动阶段、发展性活动阶段、结课性活动阶段。七步指:吸引注意、明确目标、自主研究、小组合作、展示评价、巩固迁移、归纳总结。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展示基于“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教师行为并对此设计进行评价。

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师行为案例设计

第一,吸引学生注意,引出学习课题(3分钟)。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课本70页问题探讨)展示给学生,留给学生1分钟时间观察并思考问题由此引出课题。

第二,告知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1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并解读三维目标。

第三,激活原有知识或课文框架介绍,做好知识铺垫(2分钟)。通过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学生已知道细胞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帮助一些物质进出细胞,这种特殊的蛋白质与哪些物质进出细胞有关呢?同时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水分子通过渗透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属于哪种跨膜运输的类型?

第四,下达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材料(1分钟)。让学生用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第70~71页。提问:通过阅读课本有哪些收获?你能不能辨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吗?并通过大屏幕展示。

第五,学生个人阅读和选择,小组讨论与选择(15分钟)。独立阅读课本,思考后按原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自由推荐一名学生展示,展示时间为3分钟。

第六,全班展示,交流与评价(12分钟)。随机抽三个小组来展示成果,其他小组有疑惑可直接提出,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并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第七,知识巩固与迁移(8分钟)。让大家看三段简短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视频(每段约30秒),分别是O2、葡萄糖进入细胞、Na+进入细胞和K+出细胞的。之后完成大屏幕上出示的试题(基础题两个选择题,拔高题一个看图填空,技能训练题解读图表)。

第八,归纳总结(2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预留1分钟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师行为案例设计的评价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对生物学科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达到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1.本节课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新课改前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而“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节课时,课本上简单的知识教师不再一一讲解,而是通过“自己独立读一读,自主想一想,同伴协同议一议”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抽象难懂的知识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设置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2.本节课的设计有别于以往的教学形式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①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本的解说员,而是“教材要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过程让学生说,规律要学生找,结论要学生下”。在“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五步学生个人阅读和选择,小组讨论与选择,第六步全班展示,交流与评价,这充分说明在“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学生以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是一个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式学习。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同时可以体验学习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运输方式的异同,学会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正确解读图表数据,学会解读图标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3.本节课的设计在内容处理上有别于以往的课堂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强调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强调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知识是学习者自己建立起来的,是学来的而不是教会的。②“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中的第三步就是激活原有知识或课文框架介绍,做好知识铺垫。

三 结束语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它解构常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小组或团队中利用明确分工的互学习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相互配合与支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自主建构生物学科基本知识;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求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 释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讲巧练;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选择要点;检查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9

《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是一条有效途径。进行课堂自学的指导,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据笔者的思考和在教学中的实践,以下是笔者指导学生课堂自学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精讲巧练,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课本是教学之本,学生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寻找答案,培养其自学能力。但教师的讲授时间也相应缩短,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这导致与学生自学的时间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这一矛盾解决不好,课堂自学的指导也就无法开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首先,教师要真正明确开展课堂自学是为了教会学生怎样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其次,要深入分析大纲和教材,列出章节精讲的内容和必讲的重点与难点,将讲全讲细改为讲准讲精,给学生留下较充裕的自学时间。如“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一课,内容丰富,学生感兴趣,但内涵复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研究一种细胞器,通过阅读,小组讨论研究进行自学,教师只作启发引导,这就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在教学中,不论采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总要先布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一可以指导探索发掘课文内容的方向;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思考得出正确答案;三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驱力,使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境界。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一课中,前人做过很多实验,在学习“恩吉尔曼的水绵实验”时,先投影出示准备好的问题:(1)选用水绵做实验材料有什么好处?(2)为什么选用黑暗没有空气的环境?(3)为什么先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光?(4)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5)该实验中体现了哪些实验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要求能简要回答每个问题,然后用较少的时间提问归纳,这样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三、合理安排,课堂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安排太多的自学时间,所以应该合理安排,选择有利于点拨的内容自学。每节教材的前言和对某些现象或过程的描述由教师讲解较好,并适当增删内容,力求做到生动,富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起到对自学内容的引导作用。而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一般由学生独立阅读,自己得出准确答案。对于重点的知识、难点或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尽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一课,重点知识是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方向、条件以及实例,难点是物质的跨膜运输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否相同。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被动运输中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物质运输方向、条件(是否需能量和载体)、跨膜示意图,有哪些具体的实例,在曲线图中的应用等,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用刚学过的知识解释植物水培法培养植物时,浓溶前后离子浓度的变化差异。这样,经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既解决了重点问题,又突破了前面在学习中的一些疑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选择要点,课堂及时精讲点拨

中学生自学能力较有限,若整章整节自学,易造成学生只记住字面意思,不理解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估计问题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布置自学后要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进行点拨。例如“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一课,先播放或卵胞形成过程中的FLASH动画,动态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同时要列出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了几次?分裂了几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的关系?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如何?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动画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信息点上,通过有点拨的自学和教师的精讲,比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交叉互换发生的时间及对象,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不同点,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等。这样,既易突破自学难点,又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五、检查评价,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5篇

1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导入:我们都了解,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够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物质,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浅析:这种直接导入的方法,教师不需要借助任何的辅助资料,直接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及教学程序。教师用简明的讲述,新课伊始就能激起学生的注意,诱发探求新知的兴趣。

2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导入:同学们,回顾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请问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主要贮能物质又是什么?最终能源物质是什么呢?这些物质能不能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呢?

浅析:这种以复习、提问的教学活动开始,用旧知识导入的方法,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既起到巩固学生旧知识的作用,又为学生提供了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究竟什么物质能直接提供能量呢?这样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3 视觉刺激,直观导入

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这张物质跨膜运输的图片(图1),图中所示的物质是通过哪种方式跨膜运输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浅析:这种方法既有复习旧知识(主动运输)的效果,又有感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原有的知识是主动运输特点为:物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需消耗能量。图中哪种物质表述出能量的消耗,学生的直观感知会带来疑问,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要求。

导入2:在新课讲授之前观看剪切视频——各种精彩体育比赛的片段。观看后,提出问题:看到哪些运动员明星?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从何而来?由什么物质直接提供能量?

浅析:各种比赛视频的播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必需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为学习新教材做好准备。这种导入方式还可以采用展示各种生命活动的图片来引起学生注意。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资料搜集、筛选等充分的准备。

4 生活入手,实例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夏天夜晚,我们总会看见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发光,大家有没有想过,萤火虫为什么要发光,它发光的部位在哪里?萤火虫发光需要什么条件呢?

浅析: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方法。在教材的“问题探讨”中就介绍了萤火虫发光的例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问题探讨”导入,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5 实验展示,探究导入

导入:在新课讲授之前,教师先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萤火虫发光器的实验以及实验简图:用小刀将数十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后研磨成粉末,取四等份分别装入A、B、C、D四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水使之混合,置于暗处,可见试管内有淡黄色荧光出现,约过15 min荧光消失。再向A试管注入2 mL ATP注射液、B试管注入2 mL医用葡萄糖溶液,C试管注入2 mL脂肪溶液,D试管注入2 mL蒸馏水,最终发现只有A试管再发出荧光。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浅析:利用探究萤火虫发光器的相关实验,在新课讲授之前布下疑阵,萤火虫发光的需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这样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使学生明确目的,从而引入新课的学习。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的探究领域,实验是向自然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方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为萤火虫发光器直接提供能源物质的是ATP。进而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6 回顾历史,故事导入

导入:相传,晋朝有个青年叫车胤,由于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最后,车胤成为一名知识广博、学问精通的名人。同学们,这个故事有一个成语是什么?能为萤火虫发光直接供能的物质是什么呢?

浅析:青少年都爱听故事,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需要,讲述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具有启发性。

7 矛盾展示,悬念引入

导入:有人研究过人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每30 min需要消耗能量的数据统计。以女性体重56 kg,男性73 kg为标准:当走路时,女性需要消耗能量98 kcal,男性需要消耗128 kcal;当上楼梯时,女性需要消耗能量483 kcal,男性需要消耗565 kcal;站立时,女性需要消耗36 kcal,男性则需消耗78 kcal;坐下写字时,女性需要消耗45 kcal,男性则需消耗55 kcal……将数据呈现给学生之后,引起学生思考。一个人一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如此多的能量,而每个人的体重却仅有几十千克,个体怎么能提供那么多的能量进行生命活动呢?究竟什么物质能够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浅析:在新课讲授之前先把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提出来,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探索未知。人体有限的体重与运动大量消耗能量是否存在矛盾,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这节课的教学创设了好的开始,也为本节学习ATP与ADP之间的转化提供材料。

总之,在生物课的课堂教学中,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导入方法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捉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 邹光成.浅谈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J].凯里学院院报,2009,(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6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其中,问题式教学备受关注.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首先提出问题式教学法.杜威等强调人的经验的主观性,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经验”的过程,是“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过程.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也曾说过:“好的教育,是要系统地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事物的机会.”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也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

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普遍重视的教学理念,近年来在我国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问题式教学”模式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重,许多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及做法,但对于课堂教学这块比较鲜见.本文主要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及实践,谈谈自己对高中生物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思考.

二、高中生物课堂“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独立或合作地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有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提问、勇于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并各有利弊,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问题式教学的基本形式,其结构如下:

问题式教学模式示意图下面,我们以新教材《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作详细的说明:

本课的教学目标: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过程如下:

情境A(教学逐渐展开):

观看渗透作用演示实验,思考:①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②漏斗内的液面是否无限升高?③如果用纱布或牛皮纸代替玻璃纸,液面还会升高吗?④从上分析可知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组织学生对渗透作用装置、液面升降等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发言,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使学生掌握半透膜的作用,渗透作用原理.)

情景B(情景A的推进):

分析教材图片,思考:①根据渗透作用条件,分析水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进出细胞?②红细胞为什么可以吸收水分?③红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半透膜?

情景C(情景B的推进):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发言,通过对情景C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植物细胞质壁为何会具备渗透作用的条件,以及质壁分离发生的原因,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取之于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学习-认知”的核心地位,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而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适时引导与总结.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教材,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必要时可打破教材框架,进行适当的重组.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明了,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其思维得到拓宽,能力得以提高.现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课为例,分别作如下设问:

设问A

1.什么是半透膜?

2.原生质层由什么组成?

3.原生质层能作为半透膜吗?

4.细胞壁的伸缩性怎样?

5.细胞壁具备选择透过性吗?

设问B

1.据实验结果分析,你认为半透膜应该具备什么特性?

2.请你分析,为什么植物细胞能满足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3.从细胞结构的角度看,成熟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

很明显,如果我们利用“设问B”的问题串,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参与感和开放性思维,其课堂教学效果将高于“设问A”.

2.课堂教学

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应该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学活动的重心,课堂上要大胆放手,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大胆放手”不代表什么都不管,而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动态生成性问题.学生探究问题的激烈程度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师生之间,除了有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外,更要有思想的交流、情感的碰撞,要努力营造一种情感交融的氛围.这种良好的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会显著提高,从而使教与学默契配合.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要简单地判定为“是”或“非”,而是要将错误解答中合理的成份挖掘出来,将正确解答的不同方法与途径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探究出来.甚至在学生提出奇怪的想法后,教师也不应该轻率地予以否定,大家可以开诚布公的讨论.

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茫然无知或回答偏离方向,这与没有进行感性铺垫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问题提出之前,有必要作一些感性的铺垫,如教师事先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启发,或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枝干(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重要?”等),或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7篇

1英国伦敦国王学院PBL教学安排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PBL教学通常为小组上课,每组10~14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讨论时间为1~2小时,教师和学生分别拥有不同的课程资料。以生物和生物化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上课总人数为120人左右,课程教学分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PBL教学),共50学时,其中执行PBL教学的课程占总学时的1/3左右。PBL教学部分包括7章内容,分别是细胞结构与功能、pH值与缓冲液、膜结构与膜运输、糖代谢、脂代谢、信号传导机制、蛋白合成和抗生素。由于课程属于基础医学教育内容,因此所设计的问题偏重于基础理论讨论,并穿插一些较为简单的临床病例,此种设计与目前我国较为流行的案例式(病例式)教学颇为不同。

2PBL教学实例

本文仅以生物和生物化学课程“膜结构与膜运输”为例,说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PBL教学形式。这一章学习前教师和学生拿到各自的教学资料,其中学生的资料共有17个问题,教师的资料除问题以外还备有简要提示答案。学生在开学初就可通过网络课程获得教学资料,提前自学教材并查阅相关文献。在PBL课堂上由教师主导进行问题讨论,并根据学生综合表现予以分数评定,但以学生能够获得正确的知识为终极目的。“膜结构与膜运输”的17个问题为:(1)列举生物膜的四种功能。(2)列举细胞膜三种不同的生物化学组成。(3)图解磷脂分子和甘油三酯的结构组成。(4)上述两种脂类分子的物理特性是什么?磷脂分子的什么物理和化学特点使它们聚集形成膜脂质双分子层或囊泡?(5)绘制典型的浆膜“流动镶嵌模型”并进行标识,确切说明细胞膜内外的特征。(6)说明什么是“横向分子运动”和“翻转运动”。(7)试举三例说明依赖膜流动特性的膜生物学功能。(8)试说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如何影响膜流动性,这些分子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什么?(9)来自亲水性球蛋白的膜相关蛋白表现出不同的折叠方式,试解释多数膜蛋白都包含α-螺旋结构常用序列的意义。(10)试举例说明跨膜蛋白和胞膜内蛋白以及它们的功能。(11)如何用实验区分胞膜外蛋白,跨膜蛋白和胞膜内蛋白?(12)列举可以穿过细胞膜而无需载体蛋白的四种物质。(13)列举四种依赖于特殊的载体蛋白才能穿过细胞膜的重要生物学物质。(14)如何区别“初级主动转运”和“次级主动转运”过程,试给出明确的例子。(15)葡萄糖在不同的组织是由许多不同过程进行跨膜转运的,GLUT-2转运蛋白在肝脏和胰腺的生理学重要性是什么?GLUT-4转运蛋白在肌肉和脂肪组织的生理学重要性是什么?(16)参照转运系统知识,试解释使用葡萄糖/电解质替代治疗霍乱的生化原理。(17)有没有其他现成的和廉价的家用或烹饪产品与上述方法相似,对霍乱的治疗有效?

从上述问题的设置可以看出,英国伦敦国王学院PBL教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以学生自学为主,全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该特点与国外人才培养的一贯理念和方式一致。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掌握一定知识才能回答上述问题,因此极好地锻炼了其文献检索、归纳总结能力。(2)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设置相应问题。该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在国王学院进行医学学习的一年级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高中阶段)知识,同时在学的大学课程还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数学、医用统计学等。因此,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水平,同时又有一定延展性,使其在知识获取中有所突破。(3)问题设计以理论为核心,突出知识的融合性。由于国内外医学课程设置不同,国王学院生物和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融合课程,内容涵盖我国的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因此在PBL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理论知识掌握为主,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有较好的理解和记忆。(4)问题突出了基础医学的特点,即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功能”为目的,为学生今后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5)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此种问题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学习实验技术以及基本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了解临床治疗原理,同时联系日常

生活,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从上述“膜结构与膜运输”的17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对任何一门课程,实践PBL教学法必须以课程特点为基础,知识掌握为核心,提升学生能力为目的,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英国伦敦国王学院PBL教学法对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的借鉴作用

3.1课程体系改革

国外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与我国颇有不同,目前我们面临着改革现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困境。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沿用苏联课程体系,该体系存在一些弊端。如果能将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变为“以器官为中心”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强调课程融合,剔除各学科之间重复与陈旧内容,缩减学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将大幅度提升我国医学生综合素质[3]。

3.2思想体系建设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敛”“中庸”等特征对整个教育体系影响颇深,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都呈现被动式吸收特点,同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批判性学习精神,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因此,在医学院校推行PBL教学法的同时要注重对教师和学生思想的引领,使其主动融入教学改革。

3.3教学条件建设

PBL教学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比如需要配备PBL教室、一定的网络环境、动态更新网络课程等,特别是以大班授课为主的基础医学教学,开展PBL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必须在教师、教材、辅导材料、课程设计、网络设备、教室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4]。

3.4教学法服务于教学目标

PBL教学法自创建以来已历经近60年,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各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往往与案例式教学或病例式教学相混,特别是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常采用病例式教学方式,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事实上,从英国国王学院的教学案例可知,PBL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既适用于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也适用于临床学习阶段的学生,关键在于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只要问题设置合理,体现教学大纲中应掌握的知识,适当增加问题的融合性、延展性和趣味性,基础医学教育阶段的PBL教学也会为学生接受。>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直观教具;使用原则

新教学媒体的出现,丰富了直观教具的类型,我们如何协调各教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在使用时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选择的最佳性原则

恰当使用直观教具进行生物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研究对象,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生物学课堂上如何选择教具,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选最直观、最有代表性、最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具,做到教具“少而精,少而实用”。例如,在学习《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时,最好选用实验,让学生可以自己体验反光镜、转换器的作用,能通过调焦知道粗细准焦螺旋及调节方向与镜物距离的关系,体会使用高倍镜的步骤和要点。而在学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最好选择生物膜的结构模型,通过学生的反复拆装让学生掌握生物膜的组成、结构,更重要的是了解模型建构思想。

其实学习生物学的魅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要把握一切能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动手的乐趣。了解学生,把握目标,使教具能发挥出最佳的组合效果,这就是选择的最佳性。

二、安排的有序性原则

有时一节课教师会精选出多个教具,这就要对这些教具做合理有序的安排。例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时,渗透现象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先选择实验让学生能够自己观察液面的变化,思考液面变化的原因,探讨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而要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选择挂图将局部放大,观察单位面积内膜两侧水分子及葡萄糖分子的个数,分析单位时间内进出膜的水分子个数,最终明确液面变化的原因及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教具是为学生服务的,在安排教具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教具的可接受性,分析不同教具的优劣合理安排,使各种教具都能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的目的,这就是安排的有序性。

三、展示的适时性原则

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好各种教具的展示时机,像上例中实验和挂图解决的是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实验是先宏观把握,观察到液面变化,引导学生思考,而挂图则在学生要释疑时针对微观的分子层面进行放大突破教学难点。选择了多个教具在使用时,要做到其他教具不会妨碍正在展示的教具的演示。每种教具只能在讲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时才能展示,我们有的教师习惯上课铃一响就把本节要用的模型放在讲台上,或进教室先把要用的挂图挂在黑板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对直观的教具感兴趣,一开始就展示,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教具吸引而对教师所讲内容则注意很少,等到需要展示时强调观察教具学生对其已经失去兴趣。

参考文献:

[1]顾咏梅.生物教学中的直观教具[J].生物学通报,1995(7).

[2]谢亦驰,谢锦培.也谈直观教学[J].中学生物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