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杨善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8月2日,富滇银行召开大会,动员部署向杨善洲学习,行领导、中层领导干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富滇银行党委副书记、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余汝兴同志在会上传达了省委的通知精神,并就富滇银行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提出要求:一是要认真领会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大意义,在全行进一步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二是要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在第一阶段学习教育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学习教育;三是要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杨善洲同志为镜鉴,积极查找整改“”问题,抓好“四服务”;四是要加强督导工作,按照省委和领导小组的要求,在全行组织开展一系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活动并加强检查督导。
富滇银行创新推出“金果贷”
8月9日,富滇银行在宾川县组织召开“金果贷”农户创新融资产品会,正式启动该产品。“金果贷”是富滇银行针对云南省果品种植户推出的专属融资产品,是富滇银行贯彻落实党的十、中央农村工作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助推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金融支持举措。该产品启动后,富滇银行将加大“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推进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力度,通过政府、村委会、银行,建立联合管理、联合推动、联合创新的有效机制,切实破解农户融资难题,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孔垂柱一行到富滇银行调研
8月9日,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孔垂柱率队到富滇银行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富滇银行小企业信贷专营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机房等。孔垂柱副主任对富滇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富滇银行资产突破1000亿元,在全国城商行的排名从80多位上升到前30位,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可喜可贺,希望富滇银行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再创辉煌。随后,调研组一行在富滇银行举行座谈会,听取了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银监局、云南证监局、云南保监局、富滇银行等单位的工作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以前曾在中央新闻上看到过杨善洲的故事,所以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一些他的事情,但由于某些自身原因,竟没太在意,就这样,第一次和他“擦肩而过”了。然而,现在在这次党课上,又重新提起,我感到万分的亲切,心中感情的闸门崩溃,感动、震撼、喜悦……如洪水般倾泻而下……杨善洲——一个***员人的名字,将深深刻在每个人的心中。他是一个普通人,但又不是普通人!他是个老农民,所以普通;但他一个普通人做着不平凡的事业,所以不普通。一个普通人做着伟大的事业所以更不普通,更伟大,他已在我心中占据一席不一般的位置,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单薄的肩膀上撑起对人的责任,一双手干了多少造福人类的事,他的一生是为人民奉献的一生,他从不计较、不在乎个人利益,始终把自己的责任挂在嘴边,这样的活生生的雷锋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再也不只是书本上的雷锋),而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他怎么不会给我们带莫大的感动呢
若说这些成就,别人还可以做到,不必拿出来大加赞扬;那么下面的故事将让你佩服得心服口服!他经常戴一顶草帽,脚穿草鞋,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放着砍刀、锄头……一生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一辈子做着官,他很少管家里的事情,所以家里的重担全由年迈的妻子承担,没有为家里、邻里做任何一件私事。还有一次用了公家车,回来却硬要换公家320元油钱……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就是杨善洲——一个***员的一生的真实写照,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锦涛总书记也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豪言壮语,他做到了!他的光辉事迹将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
汇报人:
“千百次的我问自己,我的人生,我的爱,在哪里。答案总以热血的名义,我真心地告诉你,这就是我守候的唯一。”
一曲《把幸福给你》,唱出了我心中那小小的而又伟大的志向——将幸福传递。
还记得那个头戴一顶棉帽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士兵,他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巧的道德丰碑,成为了我们永远的榜样。
还记得那个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写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士兵,他以其伟大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他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宝库中的一笔精神财富。
“他”,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雷锋叔叔”,而他的那种精神,无疑就是大家都称赞的“雷锋精神”。
如今,雷锋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们。那一个又一个的“当代雷锋”,不正是这种精神传递的强有力的表现吗?
就像郭明义,30年来,他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他善小而为,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了数十条生命。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他就这么一直默默地将幸福传递。
再如杨善洲,61岁的杨善洲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省委领导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大亮山种树。20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歌燕舞……杨善洲走了,走的时候两手空空,而把价值几亿的森林送给了大山里的群众,送给了家乡,送给了国家,他就这么默默地将幸福传递。
“夜深人静时,我放飞思绪,我的辛劳我的梦,常忘了自己。深情总是绵绵的结局,我默默地告诉你,爱就是我一生的给予。”我的耳畔再次响起《把幸福给你》的歌声。
不论是进行着“爱心之旅”的郭明义,还是“草鞋书记”杨善洲,在他们的身上,都体现了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一种默默将幸福传递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也是我心中那小小的志向。
学习雷锋,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给予别人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简短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给别人带来了温暖与温馨,都是学雷锋。我知道,一个人做点好事很容易,可是要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了。所以,要将做好成自己的一种良好习惯。
我要像雷锋、郭明义、杨善洲他们一样,无私奉献,默默地将幸福传递。
我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这条传递幸福的路上,定会出现我的身影。
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初中初三(7)班
点 评:
“麻膜登山队”队长
说起“麻膜”这个业界名气响当当的名字,险峰就不由得一脸的自豪。
2003年10月,攀登哈巴雪山,杨险峰和王秋扬、孙弘分在了一个小组,这个小组共17人(这些人就成为了“麻膜队”的原始会员),大部分没有高山攀登经验,作为总指挥的王勇峰队长委任身高马大的杨险峰作为小队长。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心态都很好。当时全队成功登顶,后来杨险峰才知道,王秋扬那次是第一次登山。大家的成就感就难以言表了。而大家一路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友爱和互助以及对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最令险峰感动。
在这次攀登的过程中,杨险峰透露了自己曾患过严重“脑膜炎”的病史。队员们受此启发,决定成立一个民间登山队,并取名为“麻膜登山队”,“麻膜”是小儿麻痹症和脑膜炎的缩略语,意指身体条件一般,而在精神追求等方面不满足、不断寻求更高更完善的一种精神状态。杨险峰被选为“麻膜登山队”队长。
“登山虽然很艰辛,但也是一种乐趣,当你把一切高山都踩在脚下时,心中有一种征服大自然的愉悦。”怀着这种心情,此后,杨险峰胃口越来越大,将目光也投向了世界各大洲的一座座山峰。
2004年7月,杨险峰登顶了海拔5643米的厄尔布鲁士峰;2006年2月,杨险峰登顶了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2006年6月,登顶了海拔2230米的科修斯科峰……几年的登山运动,让杨险峰有了很多不平凡的“极度体验”。探险永无止境。2006年12月,杨险峰自费60余万,给家人留下遗书,随着中国首支前往南极的民间登山队冲击海拔4897米的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在成功抵达南极点时,他和队员们一起,高高举起带去的5个“奥运福娃”,向全世界发出“北京欢迎您”这一冰雪纯真的邀请。
做企业等于登山
杨险峰称自己属于自由散漫的人,1991年他毕业于武汉城建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城建学院),1992年下半年去海南从事最为热门的建筑、房地产行业。1999年前往深圳做互联网,2002年组建今天的凯瑞投资公司,从事投资行业。
谈及14年来的创业历程,他感叹道,做人等于做企业也等于登山。每次登山都是一个设定目标的实现过程。成功的人永远都是善于坚持的人,必须坚持去做,不断地吃亏、碰壁、坚持、再坚持,这样才能成功。如果半途就下撤,那就无法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
他认为从这批热爱登山的朋友中获取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还说登山对于自己事业的开创也有很大启发。从前没想清楚为何去坚持,如今却大彻大悟。每当人和大自然交流的时候就回到了人和动物的临界点,对大自然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人一定要自信,要坚信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他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凭借自己的专业优势正赶上了海南房地产热,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在1996年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较成功”人士。后来随着泡沫的破裂,年轻的他心态开始归零,对此他感受甚为深刻。在1999年,险峰开始从事互联网行业,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他再次成为行业的翘楚,没料到很快又经历了互联网行业的泡沫破裂。这两次的大起大落历练出一个更加冷静、沉稳的杨险峰。他逐渐认识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年代,需要知识加资本,2002年,杨险峰到北京发展,涉足金融投资、广告传媒业,并策划成立了北京极度体验户外探险运动有限公司。如今,他在北京一家大型投资和传媒公司任要职。他坚信每个人都可以经过不懈的努力达到新的颠峰。
示范小学197班学生---赵锐莲
讲述人------赵育强(原县林业局摩苍林管所所长)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还钻山沟沟。二十多年在深山,拼了老命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当我在爷爷面前唱这首歌时,不禁使爷爷对我讲起了老书记不为很多人知的一件事。
老书记1988年退休后,心中就已筹划到大亮山植树造林。为了做好造林前期筹备工作,老书记到实地考察学习。他知道我爷爷的摩仓林管所上有果松树种后,就决定从县林业局出发到摩仓林管所考察果松树种,再到大黑龙考察水系,最后到大亮山。主意已定,就打电话给我爷爷,让他准备早饭。那是9月份的一个早晨,老书记7点半就单身一人从县城出发了。他年轻时走过这些路,他一个人边走边看,看到当年被砍得光秃秃的山,经过1987年1988年人工播种后又长的绿树成荫的山,老书记心中一阵阵惊喜。对自己到大亮山植树造林更有信心了。老书记看山看树高兴之余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到了11点多钟,这才意识到肚子很饿了,渐渐脚不听使唤了。甚至感到头晕眼黑了。这才让他感叹,人老了不如年轻的时候了。想从农户那讨口吃的,但又离人家远。他边走边闲。到了放马场(地名)那儿,他实在无法走动了。正好旁边有一块包谷地,包谷地旁边搭了一个窝棚。他喊人没人应。他实在饿不住了。从玉米地上劈了两包玉米,在窝棚里的火塘上用火烧吃了。
吃完后又休息了一会儿,老书记恢复了体力,顺着路终于在1点多钟到了摩苍林管所,爷爷见到老书记忙迎上来说:“老书记,你怎才到,急死我们了。” 老书记笑着对爷爷说:“育强,人老了,我不如从前了,今天早上我做了一回贼啊!”我爷爷惊奇地问:“你老书记做什么贼”。“我走到半路肚子饿不住了,在放马场(地名)那儿偷了两包玉米烧了吃后才上来的”。我爷爷和所上的人听后,又看看老书记吃饭的样子,每个人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和难受。老书记在爷爷那儿学习考察了两天后,决定去大黑龙,我爷爷让人送他去,他执意不肯,但老书记没拒绝我爷爷给他带的一包米饭和菜做的干粮。
她背包搭乘古老的乡村火车,流浪穿行在法国西部;乘坐俄国破冰船,穿越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南极西风带;随意游走在南美洲大陆,早上在大西洋看日出,晚上赶到太平洋游泳;自驾陆虎车,从北京出发,经青海湖、唐古拉山口、可可西里、阿里、古格王国、罗布泊一路走来,50多天风餐露宿,光车胎就爆了13次;带着两个儿子登顶乞力马扎罗峰;2007年登顶珠峰;2010年完成“7+2”极限探险……
丈夫张宝全偶尔也会戏称她为“四毛”,因为很多时候,她和当年的三毛一样,背上行囊四处游历。
“如果将登山也理解为像都市、行走等生活方式的话,你就不必惊讶登山的一群人。”登山渐成风尚,骨子里不羁奔放的王秋杨将其视为必需的选择。
“7+2”魔咒
王秋杨祖籍山东,生于军人家庭。17岁以前,她生活在福建的山里,那时候她的父亲已经是野战部队的副军长。在他们驻扎的山里,周围全是农田,王秋杨的童年是在青草的香气里度过的。
直到17岁,王秋杨才第一次见到女人骑自行车,第一次见到大海,接触到大山之外的地方。
即使站在你面前,你也绝不会想起王秋杨跟山会有什么联系,温婉的谈吐、修长的身材,让你感觉时光仿佛还停留在她的少女时代。只有那张被阳光微微晒红的脸才让你相信,她,就是那个完成“7+2”极限探险的王秋杨。
2004年之前,王秋杨还只是个开着SUV穿越罗布泊、,爬爬哈巴雪山和四姑娘山的“菜鸟”级户外发烧友。但自打2004年登上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5642米)之后,“7+2”魔咒开始牵引着她。
2004年 7月, 王秋杨跟随王勇峰、次洛、王石、刘建组成的登山队冲击欧洲第一峰,这距离她从南极洲探险回来已经整整6年。6年里,她自驾一万多公里探险和新疆罗布泊无人区;攀登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和6250米的四姑娘山,算是具备登雪山的基础。
厄尔布鲁士因其锥状外形被当地人称为火山之子,海拔3200米就能看到雪线。那次的顺利登顶,让王秋杨萌生了继续完成“7+2”的想法。
2007年,王秋杨准备冲顶珠峰。在此之前,她已经登顶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徒步南北极点,成功登顶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
冲顶珠峰的难度尽管超乎王秋杨的想象,但却是她“7+2”探险中最为顺利的一次。
王秋杨所在的2007中国珠峰业余登山队,一共6名队员,全部队员都有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冲顶日子安排在2007年5月23日。也许是兴奋,那天王秋杨的身体状态出奇地好:从8300米突击营地出发时还排在最后,随着慢慢爬升,5名队友渐渐落在了她身后。途中,那些长眠在这里的山难者遗体更让王秋杨平添对这座圣山的敬畏,脑子里竟闪过“我会不会也躺在这里”的念头。记得从大本营出发时,她给张宝全发了个短信说会活着回来,可自己心里也没底。
顺着陡峭的雪坡来到著名的第二台阶时,王秋杨的双手刚触到那久慕的金属梯,耳中的MP3刚好播放到《青藏高原》,那一刻她的眼泪直往外涌。
5月24日凌晨6点,在高山向导次仁的帮助下,王秋杨第一个登顶,全程用时6小时30分。站在珠峰之巅,和所有登顶这里的人一样,王秋杨失声痛哭。“那是种登顶后的大悲大喜,是一种把你的一切都掏空了又还给你很多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极端付出的人才能体会到!”
为了记住喜马拉雅群山的每一个山峰,记住珠峰顶上这难得一见的日出,王秋杨在珠峰顶逗留了一个多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登山真好
王秋杨曾说自己有三个偶像:司令父亲、三毛和普京,他们分别具有“文武双全、流浪一生、敢作敢为”的特质。人生过了43年,她吸纳了这些优点,探险的经历也快与三毛齐平。
高海拔不但耗费体力,而且损伤大脑。在雪山上,脑子不好使,记不住日期,也记不住太多的事,但只要有空,王秋杨就钻进帐篷里写日记,尽可能把身边发生的事都记录下来。偶尔心情好时甚至还做一回面膜,这也难怪经常会听见队友在帐篷外大叫:“王秋杨,你怎么又钻到帐篷里了?”
登山爱好者有一句招牌式的话:“因为山在那儿”,所以引发了很多人攀登的冲动。王秋杨不愿过分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在山的面前,连同她在内的所有山友都只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人。都市中的任何角色、地位和头衔都将在极限时刻失去效用。在她看来,登山最重要的不仅是登顶,更在于登山过程中山友们互相协助、互相交流的快乐。王秋杨笑着回忆,有一次和张朝阳、陈章良等人挤在一个帐篷里,她痛苦地叫出声来:“天啊,我这一辈子也没有和三个男人睡在一起。”
普通的登山活动入门起点低,但探险性质的登山则对人的体能、毅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王秋杨和山友们都清楚这是一项有生命危险的户外运动:天寒误摘手套会冻伤,雪崩随时可能发生,有的山友出去就没再回来。王秋杨所在的登山队一般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指导,安全相对有保障。“我们尽可能会规避危险,但其实有点危险性正是登山的乐趣所在。”王秋杨补充说。
很多人认为王秋杨是一个幸运的人,她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财富、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而且还可以不断地挑战极限,完成自己的梦想。然而,虽然财富可能更好地为登山之梦助力,但登山前的准备工作却不单是金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闲下来的时候,王秋杨也不会停止训练。每周五她都会到健身房的跑步机上进行相对枯燥的有氧运动。
两极覆有冰面,探险队员几乎需全程滑雪,因此滑野雪成了两极训练的特殊内容,几位山友专门跑到吉林北大湖集训。据王秋杨介绍,滑野雪使用的滑雪板比较薄、窄,技术动作也和一般高山滑雪不同。北极气温一般为零下40多度,有时甚至会达到零下60多度,异常寒冷。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每人还需负重35公斤,包括帐篷和自己全程的饮食、燃料、装备等。
“7+2”的历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2009年元旦。冲顶阿空加瓜的过程可以说是最惊险的一次。王秋杨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与队友冲顶成功,但在下撤时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身体快速失温并失去知觉,几乎已经要与死神相遇,永远与山相伴。但在队友的拼命抢救下,最终安全下山。
当王秋杨终于醒过来时,第一句话便是:“登山真好。”周围的队友都流下了热泪。
“登山真好”,这应该是王秋杨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在登山之初,“7+2”对于王秋杨只是一个名称,从未想过能够实现。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之后,突然觉得“7+2”或许真的可以实现,如同她的小儿子对她说的话,“妈妈,7+2是你的使命。”王秋杨决定完成这一使命。怀着对山的敬畏和热爱,她一次次出发,与山对话,体验大喜大悲之后最真实的获得感。
不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
历时6年完成“7+2”,王秋杨的个人版本也由此升级为“首位完成7+2的华人女性”。这个12年前带上几件秀水街外贸店买来的厚衣服就敢踏上南极探险的“菜鸟”,终于凭着自己的坚毅,完成了这个登山界的极限探险。
“7+2”征程中,痛苦、恐惧、欢乐、敬佩,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说到山顶的快乐是事业上的任何成功无法比拟的。那种极端的情感会让她觉得如同重生一般。
“事业上的成功是在做加法,快乐是累积出来的,而登山是在做乘法。”当站在山顶,看到喷薄欲出的太阳,就会觉得前面的一切苦难都是值得的,都算不了什么,心中剩下的只有骄傲和自豪。
登山能带给王秋杨无限快意,事业能让王秋杨有成就感,但家庭、丈夫和儿子才是王秋杨生活半径无论怎样延伸都要回归的那个圆心。
登顶麦金利峰后,王秋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阿拉斯加乘坐十几个小时飞机赶往波士顿去看望正在那里夏令营的两个儿子,对山的痴迷转瞬间化作对儿子和丈夫的思念。以前只有王秋杨主动离开他们的份儿,不想这次儿子的远行,让她突然生出许多伤感和思念。是啊,儿子们都长大了!
每一次外出,一家老小总是早早地起来,在楼道里等着送她。临行,一家人又站到家门口,挥着手和她道别,目送她的离去,这个场面常常让王秋杨很不忍心,同时又觉得很幸福。
王秋杨和张宝全之间的感情一直是商界一段佳话。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流传甚广。谈到张宝全对她登山的看法,王秋杨道,不反对就是最大的支持。“我们彼此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对方的人,”也正因为此,张宝全可以理解王秋杨对于山的渴望,可以放手让她一次次地去挑战人生的极限。
王秋杨和张宝全这对夫妻搭档,工作之余一个痴迷山川荒野,一个喜欢研究电影书画。有时,王秋杨也会想出一些办法,尽可能在亲近山的同时又能够享受亲情的存在,比如说全家四口一起去登山。
2010年新年刚过,中国外长杨洁篪就应邀开始了对非洲五国(肯尼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的出访。这已是连续第20年中国外长年初首访非洲了。正如杨洁篪外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说的那样:新年伊始访问非洲国家,是中国外长延续多年的传统,体现了中国对加强同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
提到非洲,人们常常想到的,要么是它的贫困、战乱与疾病,要么是它丰富的资源。除此之外,还应该怎样看待非洲、看待非洲的发展?在非洲安全环境改善、经济恢复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的情况下,中非发展合作的战略空间又有多大,会对世界有何影响?该如何把握中非合作发展新的机遇期?这些是本文的关注点。
如何看待非洲的发展问题
非洲文明是整个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数千年间,非洲有过非常复杂而丰富的经历,某些区域文明形态也达到很高的水平。非洲人的创造在过去一百多年来已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尽管现在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地方。对于当代非洲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人们的理解与认知往往存在很大差异。笔者认为,理解非洲不能离开非洲自身实际而用外部标准与观念来做简单比附。事实上,过去数十年,非洲大陆的进步与发展成就是需要世界给予充分尊重的。今天,非洲国家的发展进程及阶段性推进的特征正在变得明朗,因为一些对现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力量或前提条件,在经过独立以来数十年的艰难探寻后,正在逐渐成长起来,非洲大陆的现代历史进程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把握与体认。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非洲的现实与未来多持悲观的态度,但事实上,我们需要更具历史眼光、更全面地理解评价20世纪以来的非洲大陆现展进程之成效及得失问题。应该认识到,当代非洲的发展进程与现代化都有其自身的特殊之处,有其需要逐渐解决的阶段性发展内容。从非洲文明发展的历史大视野上看,20世纪以来非洲大陆的进步与发展成就是可以说明的,因为这一发展大体上体现在三个大时段的推进与更替上。
其一,20世纪初叶到60年代,是非洲大陆由西方殖民地演进到现代独立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时期,非洲大陆发展的成就是获得了民族独立、自由、平等,而这是一切现展的前提。其二,20世纪60―90年代是非洲由传统部族社会演进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时期,其间虽然历经磨难,但其发展成就还是表现为:统一的国家政治共同体逐渐巩固,国民文化认同体系缓慢成长。数十年间非洲的数十个年轻国家虽历经战乱动荡,却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除个别国家几乎无一非洲国家发生过分裂,这方面的成就及它包含的意义,无论如何都应该获得外部世界的重视与尊重。其三,21世纪的头30年,非洲大陆将在上述两个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逐渐进入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为主题的新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近年来在一些非洲国家已经开始明显在加速和提升了。
可以说,非洲发展进程上述三大步的推移,是一个合乎人类文明与国家形态成长的“自然历史过程”,若要透过错综复杂的历史迷雾而真正理解把握非洲的现状与未来,就应该有这样的全球视野与历史尺度。也就是说,应该对非洲大陆的现实与未来多一份历史眼光下的期待与信心。20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都不是非洲完全“失去的十年”,而是非洲艰难的现展史上的一个痛苦却又必经的“过程”,因为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演进的。
如何理解中非发展合作的战略空间
在当代世界体系中,在当代人类追求现展的努力中,非洲大陆面临的问题确实是极复杂而特殊的。非洲国家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与发展,远不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问题,它同时还是一个内容更为复杂、过程亦更加漫长的现代国家及其文化文明建构进程。然而正因为如此,在当代非洲数十个年轻国家与民族现展这一复杂进程中,正深藏着人类现展问题之最终获得解决的希望。可以说,非洲发展问题解决之时,也便是现代人类发展进程历经磨难而终成正果并需合理收敛之时,毕竟,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无限制发展下去,它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限度。但是,就目前来看,要实现非洲发展与现代化这一目标,不能不是对人类之智慧、毅力、良知、合作精神与普世情怀的最大挑战与考验。
当代非洲大陆发展问题的极其复杂性与巨大潜力,当代中非合作关系的特殊实践过程,客观上为中国发挥某种建设性作用提供了特殊的国际发展合作的空间与机遇,为中国实践自己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特殊的国际合作平台。事实上,无论是从理论的层面上还是从现实的角度上说,非洲这块面积比中国、美国、欧洲三部分加起来还要大的大陆,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商品消费市场等发展要素方面的规模与结构,其在未来可供拓展的发展潜力、增长空间,都会是具有全球性冲击与影响力的。这块大陆的50多个有待发展的国家、10亿以上有待解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问题的人民,其现展进程一旦真正启动并走上快车道,其影响与意义必将超出非洲自身,而成为21世纪另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人类发展事件,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某种结构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历史的与现实的原因,中国可能扮演何种角色,中非合作与交往关系可以发挥何种作用,中非战略合作的核心利益与战略目标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无疑应该成为中国在思考自己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时必须给予特别关注的战略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