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猫杜威

小猫杜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猫杜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猫杜威范文第1篇

他(或者她)定居在清华大学有100多年历史的图书馆老馆内,人称“馆长”。来老馆上自习的学生,或许不知道真正的图书馆馆长是谁,但这位“馆长”是他们每天到馆后第一个要问候的。

然而,上周五清晨,“馆长”被发现静静地躺在老馆外的草地上,头部湿漉漉的,已经死亡。不管是在校还是已经毕业的学生,惊闻“馆长”的噩耗,曾经“与猫共读”的记忆都被重新唤起。学生们在网上发起了“我们与小猫”的悼念活动,“猫馆长”成为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引起了14万余次的讨论。

“我向来是不喜欢猫猫狗狗的,但‘馆长’是我所尊敬的,是给大家带来正能量的独具精神特色的小猫。”“虽然我早已离开老馆,但是想起深夜突击复习之时,有只小猫安静地伏在身旁,图书馆就不会让人觉得冷冰冰的了。”

自称算不上爱猫人士的孙超从前在老馆自习时,因为猫太多,一直分不清哪只是“馆长”。“只知道到了冬天,我那台因为散热差而显得异常温暖的笔记本,总能吸引它们蜷缩在散热口附近。时间长了,竟也习惯了这些小家伙的存在。”孙超说,“后来常去新的文科图书馆,设施虽好,但显得office(办公室)之气太重。或许是新馆和老馆之间,差了一只‘馆长’的缘故吧。”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第一个“馆长之死”的消息:“猫,是被人烫死的。猫、人,各少了一个;混蛋,多了一个。”猫的非正常死亡,让学生们的伤心与愤怒并存。但学生们是冷静的,没有谩骂和无端猜忌。从最初因为猫的头部湿漉漉而以为是被烫死的,到后来清华大学小动物保护协会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猫并非被烫死,死因不明。为使“烫死说”不再广泛传播,清华大学图书馆又第一时间、于凌晨1时在微博上进行了辟谣。

但“馆长”确属非自然死亡,据称这也不是“馆长”第一次受到伤害,只不过它都挺过去了,这让人联想起之前一些虐待动物的事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在微博上写道:“猫馆长曾经陪着老师们改考卷,陪着同学们看书,他不吵闹不抓挠而且亲人,不算图书馆的灵魂,也算镇馆之宝之一。一个社会里,人对动物的态度,就是对自己和身边人的态度。是我们这些老师没教好。”

和清华园中其它众多的猫一样,“馆长”也曾是一只流浪猫,后来不知怎地看上老馆这块书香之地,就再没有离开过。“安静”,是所有人对它的第一评价。荣升“馆长”之后的它,经常在老馆内外踱着猫步“巡视”,淡定地接受学生们的抚摸和合影,累了就在门口、窗台、书桌,甚至学生身上酣然入睡。它各种优雅或潇洒的形象,出现在每一届学生的毕业照、毕业合影中。知名度上去后,还有人为它写了《老馆猫歌》,歌中唱道:“有猫有猫在老馆,暮去朝来不须招……人世纷纭为物累,无如与尔共逍遥。”

如果说“馆长”的赫赫声名只在清华大学内传播,那另一只为图书馆而生的小猫则成了一个闻名世界的文化符号。在美国伊阿华州斯潘塞镇的一个寒冷冬天,一只出生才几周的小猫被扔进了镇上图书馆的还书箱中。差点被冻死的小猫被图书馆管理员发现后,幸运地活了下来,被取名“杜威”,源于“Do we read more books”(我们读了更多的书吗)这句话的音译。此后的19年,这只生活在图书馆中的黄色小猫杜威,用感激的姿势磨蹭着每一只抚摸它的手,赢得了图书馆和小镇所有人的心。它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书、拍成电影,最终闻名世界,成了从有史以来最大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小镇的骄傲。

《小猫杜威》一书的编辑在推荐词中写道:“我从杜威身上学到了这些东西:找到你的位置。满足于你拥有的东西。善待每一个人。过一种好的生活。不是关于物质,而是关于爱。”

学生们从“馆长”身上学到的,大概也有不少。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说:“很多人问,为什么清华的孩子们会那么在意图书馆的一只猫?因为它安静的陪伴是一种力量。”周庆安转发了此条微博,并说:“这就是校园文化,不用发起与讨论,它就在那里。”

小猫杜威范文第2篇

幽深的三楼书库中,发现了一只猫,不知是否从地下室餐厅晚通风管道溜进来的;反正,图书馆里怎能有猫?于是馆员们急着要围捕它,怕它留下大便的臭味吧?有的馆员更怕在夜间的库房中,突然看到两颗阴森森的绿猫眼,所以非得驱逐出境不可。

然而行动迅速如风的猫,岂是容易抓得到的?但几天的围捕,大概让猫儿也认为这里的人似乎不太欢迎它,这里也没什么吃食的,于是自己离开了。10年前,我在二楼的参考室,也曾奉尖叫的读者之要求,追赶一只私闯入境的猫。和同事几度围捉,亦没办法,书架多,桌子多,它随便一窜就不见身影了,也只好徒呼奈何。

然而,最近两三年来家里养了一只波斯猫,对猫的特质、习性开始有点了解,倒对自己10年前粗暴地追逐猫儿有点赧然起来,猫儿大概也不过是误闯或迷路而己,我何必穷凶极恶地欲驱之而后快呢?

猫儿天生喜欢在纸张、书堆里

上星期看一本《完全图书馆手册》的外文工具书介绍,竟然有一个章节是在讲美国的图书馆有“图书馆猫”的存在,还说根据统计美国有282所图书馆曾经养过猫,把猫当成图书馆的一份子;现在图书馆还有“猫馆员”的则是105。书上也提到“图书馆猫”的工作,除了抓老鼠外,还有帮图书馆作宣传、抚慰心情不好的馆员或读书压力过大的馆员等等;书上还附了一张新罕布什尔州罗契斯特公共图书馆一只名叫“卡内基”的图书馆猫站在半开的卡片目录柜上的照片。

对照家里养的那只叫Kiki的猫,我想,猫的确有点喜欢和纸张磨蹭磨蹭的,这不像图书馆员老是在故纸堆里打滚吗?我每次在茶几上摊开报纸要看,Kiki总是大摇大摆地跑来,大屁股一坐,就不客气地赖在报纸上,挡住了我的视线。夜间写稿,它也要跳上书桌,头顶顶我的笔,身子则要往稿子上躺,非得驱逐它几次它才死心。女儿在电脑前打报告,它也会跳到屏幕上,享受文字在身子底下跳跃的滋味罢。有一次,茶几上堆了两三本书,它竟然效法琦君的“三更有梦书当枕”,头儿靠着书堆就打呼噜了。――猫似乎天生就喜欢跟文字、纸张接触的,怪不得美国图书馆容许得下猫儿!美国有一家著名的图书商叫“贝克・泰勒公司”,也自1983年起,就借用内华达州道格拉斯公共图书馆两只短毛苏格兰猫作为公司的标帜及吉祥物,经常把它们蜷伏在图书旁边的照片做成各种广告海报,而道格拉斯公共图书馆就把这两只猫分别取名叫贝克及泰勒,只可惜这两只猫分别在1994年及1997年逝世了;不过这两只图书馆猫随着“贝克・泰勒公司”在几次国际书展中倒出尽了不少风头。

书上提到的“图书馆猫”引起我好奇之余,循着所指示的网站去看看,竟然发现了美国也有一个叫“图书馆猫学社”的组织,还发行会讯哩!网站上的统计比前面书上提到的更多,说现在美国已有110只现任的“图书馆猫”,还画了一张全国各州的分布图。根据这个分布图,我点了几个进去浏览一番,知道各所图书馆的猫都有一个名字,前面提到的“卡内基”就是其中之一。不少图书馆猫的名字还满具有意义的,像“卡内基”原是美国钢铁大王,生前捐了5000多万美元盖了不少公共图书馆,对图书馆事业贡献卓著,猫儿以他为名,自然别具意味,相信也有纪念他的目的。还有很多猫取名“杜威”,他是100多年前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发明的“杜威十进分类法”是图书分类系统的鼻祖,所有图书馆员在为猫儿命名时,最多想到的就是这个名字了。爱荷华州的史宾塞公共图书馆甚至将他们的图书馆猫取名叫“杜威多读书”哩!也有一些图书馆猫被取名叫“LC”,这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简称;还有图书馆以著名儿童读物作家“苏斯博士”为他们的猫儿命名,总之,图书馆员取名也是三句不离本行的。

猫是图书馆的亲书大使

回到家里,我用家里的电脑发了几封电子邮件去问有猫的图书馆,问他们为什么会有“图书馆猫”?作用如何?过了两三天,有几所 回信了,大部分的猫倒都是有一段可怜故事――有的小猫是被读者丢在还书箱子 里,有的是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在图书馆门外喵呜低泣,有的是读者说他的孩子对猫过敏了,种种理由,馆员只好留置它们了,而且很多一留就是十几年。

图书馆收留了猫,猫也会尽一些义务吧。大多数的图书馆都说猫安慰了图书馆员的心情,馆员或读者心情 烦的时候,看见圆眼可爱的猫,总会去抚摸它一下,逗弄它一下。据说没有一只猫能逃避人类抚摸的诱惑的,是猫无法克制的毒瘾。有的所图书馆技术服务部门的馆员说,如果他挨了馆长无理的责骂,就只好摸摸猫儿,跟猫儿喃喃谈些话,心情就好些了。猫当然也会为图书馆抓老鼠,有了“图书馆猫”,图书馆鼠辈大概就不敢横行,连蟑螂也会消失无踪了。

有些图书馆会把猫训练成亲善大使,“杜威多读书”在图书馆开门时,会站在门口向进馆的馆员喵呜 喵呜地打招呼,它也就成为读者喜爱的猫明星。当地的报纸、电视及猫的专业杂志都跑来采访它,甚至明信片上也有它的玉照,于是它 就为图书馆做了宣传了。“杜威多读书”在闭馆前的10分钟还必须停止打瞌睡,陪馆员关灯、将书上架,再跟馆员玩一些小游戏,然后 让馆员带着愉悦的心情下班,忘记了一天的疲劳。

小猫杜威范文第3篇

一、正确选材是音乐游戏良好的开端

音乐游戏形式多样,种类很多,有易有难。选择音乐游戏教材时,应从以下三方面挑选。

1.理解的情节。游戏的情节应为幼儿所理解,角色的活动应贴近幼儿生活。这样,玩起来幼儿的想象才能活跃,感情才能逼真。如小班幼儿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藏的时候只要自己看不见别人就以为藏好了,藏好后,不少幼儿还喜欢被别人找到。根据这一年龄班幼儿的特点,选用情节简单的“找小猫”游戏他们就非常喜欢。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基础,挑选适合各年龄层幼儿理解水平的游戏教材,会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合适的动作。音乐游戏多数是音乐与动作配合进行的。因此,在选材时还要考虑本班幼儿随音乐动作能力的发展水平。一般,为小班幼儿选用的音乐游戏的动作应比较简单,最好各自单独活动,相互间没有什么牵。

3.鲜明的形象。音乐在音乐游戏中是幼儿的指挥者,因此在为幼儿选配音乐时应注意选择有歌曲或便于哼唱的乐曲,因为幼儿非常喜欢边唱边活动,如果游戏中有好听有趣的歌曲能让他们边唱边玩,这是他们最高兴的。如果是乐曲,最好便于幼儿哼唱。这样即便没有成人为他们伴奏,他们也能自己边哼边玩。另外选择的音乐要形象,节奏鲜明,对比性强,乐段清楚,这样幼儿才容易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

二、有效指导是音乐游戏展开的关键

1.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幼儿生来就对音乐有特殊的感情。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宽松的氛围中,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表现。同时也为老师培养幼儿主动参加音乐游戏提供了机会。

2、引导幼儿自主游戏。

音乐游戏中,幼儿是主体,老师只是主导作用,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度,让幼儿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如老师可通过语言讲述故事、图片,直观教具,欣赏游戏音乐,充分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编音乐游戏的情节、角色、动作等,对勇于创编、积极投入的幼儿,老师要及时表扬、鼓励。

三、乐于创造是音乐游戏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音乐游戏的目的,可以从以两方面着手:

1.培养幼儿一定的音乐技能。能力强的幼儿玩音乐游戏时得心应手,能创编出丰富的游戏情节、动作。相反,能力差的幼儿虽能玩音乐游戏,但如果让他们参与创编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幼儿一定的音乐技能是幼儿创造的前提。

2.重“过程”,莫重“结果”。在音乐游戏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能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使剩余精力得以释放,他们的许多创造活动就表现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如在开展音乐游戏《老虎和小猫》的过程中,幼儿对节奏变化、音色变化、角色神态的表现以及情节的发展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对结果却兴趣不大。

四、加强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策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1.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2.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小猫杜威范文第4篇

关键词:隐喻;儿童观;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48-03

一、引言

“隐喻”一词的西文词源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其字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phor的意思是“传递”。它的基本词义是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1]。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过,语言有两种权利――“逻辑的权利”和“隐喻的权利”。语言是思想的衣服,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根植于语言、思维、文化、行动之中。解读隐喻的过程,同时也是解读社会、文化、人类内心世界的过程。对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下中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儿童观。

二、儿童隐喻性陈述的举例与分析

关于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对当下儿童隐喻性陈述进行收集,将其大致分为“时间之维”与“实物之维”。

1.时间之维。从时间的维度分析儿童的隐喻性陈述,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儿童的隐喻性陈述都是指向儿童的未来而不是儿童的当下。“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父母的希望”。这样的隐喻,把儿童当作寄托着父母期待与社会发展希望的未来之人,并没有真正关注到儿童本身,儿童期更多被当作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时期。儿童当下的生活和体验被遥远的未来散发的光芒所掩盖。指向未来的儿童隐喻性陈述,其本质是指向理性的成人社会。儿童发展的最终目的似乎是为了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理性的成人肩负起社会赋予的角色。这样的隐喻过度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目的性而忽略了儿童发展的过程,过度强调了成人的理性而忽略了儿童的天真。但是,儿童不仅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享用者,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参与者。[2]不要把孩子卖给虚无缥缈的明天,要珍视儿童当下的生活,重视儿童当下的体验。这并不是摒弃未来,如杜威所言: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3]。

2.实物之维。以实物隐喻儿童,让儿童变得可观可感。在此维度下,又分为植物、动物、可塑造的实物、模仿者、看护对象、社会精英六个子维度。①以植物隐喻,此类隐喻将儿童比作幼苗、种子、花朵、小树等。以植物隐喻儿童由来已久,卢梭就曾依据其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将儿童视为一株野生植物,强调儿童的自我生长。植物之维的儿童隐喻一方面突出了儿童发展的自主性,儿童如植物有自己的发展期与成长的可能性。同时也强调了儿童成长的差异性,正如世界上并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儿童,凸显了儿童作为独立存在价值的实体。另外一方面,植物之维的儿童隐喻也将儿童看成需要保护、照料的对象,正如幼苗、种子、花朵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儿童成长也需要来自成人世界的支持与照料。同时,将儿童比作植物,由之而发展的“园艺文化”(garden culture),将儿童更多的看作苗圃内的植物。儿童被“园丁”精心培养,面临理性人的“宏大设计”,面临着被社会规正。②以动物隐喻,此类隐喻将儿童比作小猫、小狗、小麻雀等。以动物隐喻儿童,一方面认为儿童具有积极能动性,承认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儿童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语言,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另一方面正如小猫、小狗、小麻雀的世界与人完全不同,儿童与成人之间的鸿沟被刻意地拉大。事实上,儿童与成人并非是无法沟通的。此外,动物隐喻中的儿童,一旦脱离成人的照顾就很难自立,从本质上讲,这类隐喻将儿童置于成人的从属地位。③以可塑造的实物隐喻,此类隐喻将儿童比作白板、白纸、璞玉、白布等。洛克也曾将儿童比作白板,认为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页白纸[4]。以可塑造的实物隐喻儿童,一方面突出了儿童的“可被教育性”强调了教育对儿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暗含着儿童是未成型的人,需要塑造,只有教育才得以使其更好地加入成人社会,否认了儿童自身的价值与独立的社会属性。④以模仿者隐喻,此类隐喻将儿童比作照相机、镜子等。这类隐喻看到了儿童爱模仿的天性和成人世界所带给儿童的巨大影响,但另一方面却忽视了儿童的主体性与独特性,揭示了当下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弃绝标志自身差异的独特性。在儿童成为照相机、镜子时,丰富多样的儿童不见踪影。这时的儿童舍弃了自己,成为了米德意义上的众多客我之一。⑤以看护对象隐喻,此类隐喻将儿童比作小宝贝、小皇帝、小公主。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喜爱与保护,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儿童地位与儿童教育的扭曲――作为小皇帝小公主的儿童,其父母、教师必然成为小公主、小皇帝的仆从,成人存在的意义就成了满足儿童的愿望,遵循儿童的命令。这样的隐喻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⑥以社会精英隐喻,此类隐喻将儿童比作天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指引成人的灯塔,不仅告知成人目标,且照亮这条通往真理之路[5]。这类隐喻在当下社会尤为流行。此类隐喻认为儿童有着美好的天性与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成人,比成人更接近“大师”的境界。儿童的“社会精英”隐喻性陈述,看到了儿童独一无二的天赋,凸显了儿童的价值。但这样的隐喻也带有儿童崇拜主义的色彩,夸大了儿童的能力。以社会精英隐喻儿童从本质上来讲仍然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期待儿童。那么,当儿童出现与成人期待不一样的表现时,失望也会随之产生。

三、儿童隐喻性陈述的反思

儿童与隐喻的结合是一场很精彩的邂逅。在这场邂逅中,我们将不确定的儿童用确定的实物加以表现,让不可感的儿童变为了实在可感的儿童。事实上,在儿童隐喻性陈述中,也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甚至完全对立的隐喻维度――褒义隐喻(小太阳、小天使)与贬义隐喻(上辈子欠下的债、小冤家、寄生虫),为什么儿童会有各种各样乃至于性质完全对立的隐喻性陈述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不管是何种儿童隐喻,都是成人创造的,是站在成人的视角看待儿童,成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了儿童不同的隐喻性陈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儿童从来是沉默的、无声的,乃至儿童之于儿童也是通过成人的描绘才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一直只是一种话语方式而不是一种存在方式[6]。所以,处于不同的时代、站在不同的立场,也就会有不同的儿童隐喻性陈述。那么,儿童到底是什么?有这样一个少年:他是一条既想浮在水面上的鱼,又想沉在水底的鱼;他是一只既想飞在天空的鸟,又想落在树枝上的鸟;他是一只既想在山中奔跑的梅花鹿,又想在绿草地休眠的梅花鹿;他是一条既想咬人的疯狗,又想为人看家的驯狗……总之,他既想是一个人,又想不是一个人;他既厌恶世俗,他又随俗。他既专心致志地要做隐士,又坚定如风鸟般足不点地向社会款款走来。这个人正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角――Holden Caulfield。Holden让人看到了儿童的复杂性。其实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儿童。但不管人们各自心中的儿童是什么样,儿童永远都是他们自己――有着独有空间和维度的那个“我”。在当下多元的儿童观下,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儿童观,客观理智的看待儿童:儿童既不是“天使”亦不是“恶魔”,既不是一张“白板”也不是“哲学家”。儿童是全面的儿童,是“天使”与“魔鬼”兼具一体的儿童。儿童是本真的,他是超越现实的存在,是梦想的存在,但是这种本真也存在着局限性,儿童也是未完成的、开放性的存在。儿童之为儿童的时期,是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独特而珍贵。而此阶段教育要做的,便是采取最能让儿童接受的手段,使未来的儿童比现阶段的儿童能更好地生活。

对儿童是什么的追问,事实上是对笔者自身儿童观的拷问。追问的结果本身并不是目的,追问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目的。在探寻儿童是什么,不断拷问“儿童之于我”是何种存在的过程中,笔者让自己与儿童尽量做到“视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之于我”的意义被丰富、拓展、理解。而笔者自己也反思了许多并且收获了许多。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67-168.

[2]何媛.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9).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5.

[4]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8.

小猫杜威范文第5篇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诗歌、故事教学活动时,我将识字阅读运用在其中来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通过欣赏、跟读、朗读及识字游戏不同重点来进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如:诗歌《眼睛眼睛亮晶晶》,首先,通过和小朋友做“盲人摸鱼”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眼睛的作用、认识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并出示字卡“眼睛”让幼儿认读;然后通过欣赏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边提问边出示生字卡,如: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认字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儿歌。

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在开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故事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诗歌和故事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我还将故事、诗歌内容用电脑打印,并将字放大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诗歌,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我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进行指读练习,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识字阅读内容。

另外,我还结合社会、音乐等各科的教学,特别是与音乐课的结合,因为幼儿在识字阅读中大量接触配乐诗朗诵,使幼儿的语感、乐感同步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相一致,幼儿在识字阅读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各科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识字阅读与各种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在识字阅读活动中,要充分注重游戏的参与性。我常常开展“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我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字卡,把字卡放在箱里,幼儿来摸,每摸出一个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如“黄”幼儿可说“黄发妹妹的黄”、“黄色的黄”答对了给一个红五星当奖励,答错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复一遍,也能得到奖励。幼儿都能参与进来,都很兴奋,每次都争着要来表演。我还开展了“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中请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创设识字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要与识字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教室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环境,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并写上重要的句子,让幼儿在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一课教学中,把几个动物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上面。在教室里,我又布置了识字小火车,将所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方便幼儿巩固复习。我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天天读句”,将“天天读句”的句子写在上面,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每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幼儿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识字阅读兴趣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幼儿识字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识字阅读兴趣。因此,我在开展识字阅读教学活动时特别注重家长的参与,通过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和家长会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向他们介绍一些识字阅读的成果,让家长明确,识字阅读教学不是单纯的认几个字,而是要以兴趣为基础,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此同时,还教给家长一些识字阅读的方法,如:在家里,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念书给幼儿听,重复地听相同的故事,多玩识字游戏,多带孩子外出走走,看看、注意周围环境中的汉字,让孩子多讲讲自己认得的汉字,看到的图书内容,在家指导孩子指读故事、儿歌等。另外,我还定期(每月一次)向家长汇报幼儿识字阅读的情况,并将教学内容用电脑打印放大整理成册,让家长回家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和巩固复习,并为他们安排好读书的要求及读书的方法,如:要求幼儿天天读几篇故事,并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鼓励幼儿读一些低幼读物,进行阅读巩固。

幼儿期是语言思维发展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只要我们从幼儿的身心特点、个性特点出发,在幼儿识字阅读的指导方法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会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幼儿识字阅读教学方法,为现代幼儿教育描绘一片靓丽的风景。

小猫杜威范文第6篇

一 、把识字教学融入到其他各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1.在阅读中识字

经常开展阅读诗歌、讲故事教学活动,以增加幼儿识字学习的兴趣,通过朗读和欣赏以及做识字游戏,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有效地达到识字教学的要求。例如:提问,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问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他们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再通过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了识字。

2.在画画中识字

儿童早期的识字教学要同画画、讲故事等活动结合起来,因为画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通过画画孩子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识字的内在需求。在展出图画《三只蝴蝶》、《萝卜回来了》教学时,将图画中重复出现的重要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图画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用电脑打印录制,将字放大后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附之动作和表演让他们识字,总之,让幼儿手指着字的时候眼看着字,嘴里还念着字,同时脑子记着字,反复的进行指读练习,丰富了幼儿的识字教学。

3.在音乐中识字

孩子们特别喜爱音乐,就利用音乐课来进行识字教学。在幼儿的识字阅读中可以大量的加上配乐诗朗诵,丰富幼儿的语感,使乐感和语感同步发展。课本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是一致的,幼儿在听音乐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了识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游戏中渗透识字教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育心理家杜威说过,幼儿的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各种兴趣,并积极的参加活动,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我们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幼儿对游戏的参与性。例如:我们开展的“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先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卡片,然后把卡放在箱里让幼儿来摸,每摸出一张就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并且说出一句话来,如“黄”字,幼儿就说“黄金的黄”、“黄色的黄” 说对了就奖给一个红五星作为奖励,如果答错了,就请大家帮助重新说一遍,说对了也能得到奖励。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非常兴奋,都争着要来表演。平时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像什么“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总是利用在游戏中让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这样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的识字教学。

三、利用日常生活渗透识字教学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渗透幼儿识字内容,要为幼儿提供与生活经验相关的识字机会,把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要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使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语言和识字方面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和强化,使其积累丰富。教室里要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的良好环境,可以结合书本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让幼儿在入园和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例如:在《金色的房子》一课中,先把几个动物给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画上面。教室里布置识字小火车,把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以方便幼儿的巩固与复习。在教室的一角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将天天需要读的句子写在上面,像“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这样幼儿能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这些字词。到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识字比赛活动等等。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他们的识字越来越多,阅读能力提高了。

小猫杜威范文第7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全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和社会在给儿童带来了丰富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给家庭美术教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1.民族众多、美术教育资源丰富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及越南。区内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各具特色,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活动繁多,美术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教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间活动和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诸如阳朔漓江渔火节、对山歌等祭祀、祈福活动,民族服饰花纹、绣球、民间扎染、刺绣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审美功能,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民族、民间的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重要条件。

2.广西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差异较大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滞后。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家庭对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注度不高,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尤其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忽视家庭美术教育,认为美育可有可无,是多此一举。不少家长“重技能、轻素质”,过于重视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无视儿童美育培养,这对孩子成长不利。更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教育责任。这种偏见和态度,让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如何像家长一样挣钱发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地区、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文化差异较大

不同家庭之间因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美术认知水平不同,对家庭美术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艺术教育活动与审美教育脱离。家长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往往急于求成,专注于成效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的产生:第一,过分专注学到了什么,单纯为训练而训练,将儿童美育与美术考级培训混为一谈。很多家长把美育等同于技能的训练,以致“升学加分”成为了美术培训的唯一目的。这种所谓的“美育”,使得学生“喜欢美术,但讨厌美术课”,反而成为真正的美育的“绊脚石”。第二,过分强调儿童美术创作的自发性,任其涂鸦。家长不注重对儿童美术教育科学的引导和把握,缺乏有利、合理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学无所成”。第三,在美育过程中总想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以成人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创作,在不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和行为妄加评论,忽略儿童的认知特点,致使“小大人”的儿童认识观的出现。

4.不同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地区师资匮乏

广西众多少数民族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基础差,硬件设施落后,美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不少地区连教学课本都难以人手一本,严重地限制了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除了国家、当地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扶植政策和学校努力地开展素质教育外,以家庭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也是弥补和改善中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利用社区、家庭的独特地位,在区别于学校环境之外进行美术教育,成为了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渠道。

二、开展家庭美术教育的几个方面

1.在自然、劳动中培育儿童对美的体验

利用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儿童融入大自然中,领略自然之美、风土人情,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利用当地的民间、民族资源,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自身文化传统、尊重优秀文化的情操;留意身边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纹样、民间手工艺品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了解民俗文化、传统活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从而启发儿童树立家乡美、劳动美的审美观念。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植物园或自然景区,让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鼓励儿童了解动植物的生活>-j性,关注庄稼的生长状况或者生活中一些易被忽略的点滴。

2.体验创造美、学会欣赏美

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去看画展、雕塑展、文物展,培养孩子从小对人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并根据美术馆里某一幅作品和孩子一起探讨作品之美、画家的意图,一起重新创作一张相同题材的作品,等等。家长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的观察力和创作意识。农村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到附近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手工艺聚集处,让他们了解建筑的结构、成因等,如三江地区的风雨桥、农民画和刺绣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体验生活美,创建和谐共生的环境

美国教育认知学家杜威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善于捕捉模仿,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做人做事的态度往往极大地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家庭式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家长成为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告诉儿童什么是健康的、和谐的、共生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愉悦体验。

三、家庭美术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能够接触的美术环境之一。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创设温馨的、优美的家庭环境。例如,有的家庭在墙壁上悬挂一些装饰品、绘画作品,本民族的头饰、服装、乐器等,在博物架上陈列一些工艺品等,这样能使孩子们在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家长还可以在家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种植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观察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动植物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加以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美术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一些美术要素,如形状、色彩、造型等。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壮锦、刺绣、绣球等具有民族纹样的工艺品,让儿童了解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有规律的造型纹样,和孩子共同设计出新式的纹样并刺绣出来;陪孩子一同欣赏名画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找一找不同画家笔下的线条和色彩有何不同,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家长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儿童感知美、发现美的规律和要素。

3.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的美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欣赏内容时,要着眼于孩子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善于利用居住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例如,在城市,可以带孩子欣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带孩子逛街时,可欣赏各家商场的橱窗布置、物品的摆设;在公园游玩时,可让孩子观察各种树木、花朵。在农村,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近传统老艺人,观看、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听老人讲故事,了解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在田野里散步,观察田里的农作物,欣赏点缀在农田里的乡村住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