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宋史文天祥传

宋史文天祥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宋史文天祥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宋史文天祥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义;尽责;尽忠;成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30-03

序和跋一般是说明性的,宋・王应麟《辞学指南》云:“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早期的序除叙写作的原由外,往往还包括其内容、体例和目次。但有的也具有较强的记述性或议论性,明・徐师曾《文体明辨》云:“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如汉・刘向的《战国策序》、宋・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议论性很强;而宋・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夹叙夹议,兼有浓厚的抒情。

关于《指南录后序》所抒发的情感,我们都非常清楚,就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痛”。但在这“痛”背后的高尚气节,集中体现在“义”字上,作者云:“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最后是却深藏在文天祥随身携带的衣服中,作为他至死不渝的见证。《衣带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一、“义”的内涵

义字繁体作x,《说文解字》释云:“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我”是指自己;“羊”在古代是美与善的象征。义字“从我羊”,即保持自身仪容端庄美好,所以义的最初本义即是仪,义为古仪字。作为道德规范的“义”,古字作“谊”。汉代的郑司农注《周礼・肆师》云:“义读为仪,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说文解字》释“谊”云:“谊,人所宜也,从言宜。”宜的含义是指人的言行正确、合理、合适。由于义字从羊从我,更能真切表达出作为道德规范的“义”的内涵。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遂逐渐取代“谊”字,但却吸收了谊字的本义。因此,《礼记・中庸》释云:“义者,宜也。”义(仪)与谊两字合而为一,表明了人们对义德认识的扩展与深化。义既包含美善的仪表,又包含美善的言行,而在美善仪表、美善言行的背后则是美善的内心。正如陈淳在《北溪字义・仁义礼智信》中释义云:“义就心上论,则是心裁制决断处。……既得是非已明,便须判断:只当如此做,不当如彼做,有可否从违,便是义。”义德所要求的言行美,内心美,其道德准则是“礼”。这种要求主要不是针对他人,而是一种自律。董仲舒说:“义云者,非谓正人,谓正我。”又说:“义者,谓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操之,义之为言我也。”(《春秋繁露・仁义法》)

二、唯其义尽――宜在尽责

那么,什么是正确适宜的道德准则呢?这就是“礼”,是儒家道德修养的要求。孔子把义视为成为君子的根本,他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孟子把义与仁并列,合称“仁义”,视仁义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他在回答“何为尚志”时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文天祥的“痛”是“痛定”之后的反思。“痛”在国家危亡却无救国之策,忠臣谋国却遭小人出卖,分当引决却须隐忍而行,中兴宋室却遇反间之计,臣心指南却是九死一生,昭示之诗却只留给家人。这趟出使留给文天祥的“痛”实在是太深刻了。这“痛”中不仅仅是痛,还有躲避明枪暗箭过程中的怒、恨、怕。这乱世风云中的“痛”让文天祥看穿了世间丑恶,尝遍了人生凶险。这趟出使,让他发现取他性命的,除了逼迫眼前要让他家国具亡的无“信”凶残的北兵,还可以是丧失气节、丧心病狂的逆贼,不辨真伪、不具统帅风范的维扬当道,助纣为虐、趁火打劫的土匪,可谓是敌方己方第三方一起扑来,轮番上阵。自己能逃得性命,除了“赖天之灵、宗庙之福”,别无他因。

虽然“痛”彻心肺,“痛”弱了文天祥支撑赵宋王朝的信心,却也“痛”坚了他“唯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信念。

不是吗?国家危亡而能奉旨纾祸,身在敌营却是慷慨陈词,羁縻北行尚想将以有为,真州得间即想中兴宋室,九死一生却是臣心指南,患难之时尚思赋诗明志。《论语・微子》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在文天祥看来,如果说仁是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的话,那么义就是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因为“义”字从我,是强调我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合理的、适宜的,突出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要求每个人在言行之前,都要按正确适宜的道德准则来制约自己。对文天祥来说,哪怕“及于死者”:“诋”“骂”“争”“自刭”“从鱼腹”“彷徨”“遇哨”“送死”“落贼手”“陵迫”“陷死”“几无所逃”“捕系”“邂逅”“无辜”“无日而非可死”“不纳”“无可奈何”,共有18种,可以有痛、有恨、有怕,但是不能有怨言、有悔意。正像《后汉书・窦融传》也说:“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义者,事之宜也。”(朱熹《四书集注》)

三、所以仁至――宜在尽忠

“义尽”则“仁至”。何谓仁,孔子称“仁者,爱人”,将仁视为人心中最本质的德性,奠定了儒家道德根基。孟子称“仁,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孔孟之后学人皆以爱释仁,唐韩愈作《原道》,开篇即言“博爱之谓仁”。爱人爱物,忠恕以接事,是仁的内涵,是践行“义”德的出发点。

仁爱的“义”德体现在君臣之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之间就是“忠”。“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义者,君臣上下之事,……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义者,谓其宜也。”可见,臣子对君主的忠心不二就是“义”,个人对国家的忠心,也体现了“义”德。

大体经过了国家危亡慷慨赴死,逆贼出卖羁縻而死,驱往北地分当引决,遭遇反间侥幸不死,臣心指南一生九死,但这死还有二类:

首先应该死,不愿死。按照常理,国家危亡慷理应慨赴死。然而文天祥的一颗赤胆忠心不允许他就这样轻易赴死。国土沦陷,黎民受难,这对从小深受“以天下为己任”文化熏染的文天祥来说,自然要比个人生死重要得多,而且在那时的文天祥看来南宋尚有大片国土,复国有望,“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文天祥侥幸脱逃,却碰上元军实施反间计,坚守扬州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听信放出的北兵谣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说降矣”(《宋史文天祥传》),于是向各地了通缉令,甚至命令苗再成杀了文天祥,这在文天祥的心里,这种“自家人”的怀疑和猜忌所带来的痛苦要远甚于敌人的迫害,在当时的情形之下,如果简单地一死了之,那不就等于畏罪自杀,而且永远说不清。基于此,文天祥当然不愿死。

其次,可以死。尽管文天祥一路走来,不辱使命,忠君报国,天地可鉴,但南归之后,朝廷并未就从此完全信任他,南宋王朝的主宰谢太后、全太后为了偏安一隅,不惜称臣纳贡,与元和议。尽管文天祥积极组织义军,全力抗元,但来自内部的重重阻力也实在令人倍感颓丧。好在已经向君主、父母乃至国人表明了自己的忠诚,那么即使早晚间就死在故国的土地上,也了无遗憾了!这是一种国事难为的无奈心曲的曲折表露,也是文天祥的心声,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文天祥为国尽忠的信念,他绝不会弃义苟且,“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汉书・贾谊传》)也就是说,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决定一个人行动的标准是“义”,为了国家体利益他宁愿牺牲个体利益,这是符合“义”德要求的,是公忠精神的表现。

“应该死,不愿死”“可以死”,在死于不死之间,我们看到了文天祥内心的矛盾:死是为了“忠”,不死是为了辨明“忠”,当然这期间还夹杂着“孝”,还有作为状元宰相的“节”“义”与楷模意识,《左传・昭公元年》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越是国家危难,在处理国事上越要树忠心,讲诚信,重操守,国难临头之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就是“义”的表现,尽义而成仁。

四、庶几无愧――宜在成仁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晋书・温峤传》:“夫忠为令德,为仁由己,万里一契,义不在言也。”仁,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文天祥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无愧人生,杀身成仁。

为仁由己,是说一个人要自觉地至心遵守仁的根本的做人原则,树立牢固的德行修养基准,方能在社会中立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为仁由己,就是要孝悌为本,做到克己复礼。“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为政》)文天祥觉得以“义”来衡量自己的“幸生”,早就该死了。作为臣子,“主辱”,他是“死有余J”;作为人子,“以父母的遗体行殆”,也是“死有余责”,忠孝两不全,早就不该活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目的其实是“自文”,向他们表白自己的心志,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说自己是忠臣,是孝子,这是自吹,“请罪”一说,诚惶诚恐,谦卑得体,方可避人嫌疑。

为仁由己,要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些仁德的根本作为家风昭示给“后来者”。在“后来者”面前,文天祥表现得既是谦谦君子,却又大义凛然,使人肃然起敬。特别是在“请罪”于“先人”,与死去的父亲的对话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他诉说着心中的道德情操,告诉父亲作为乱世臣子,随时都和死亡打交道的苦痛,但他自始至终都会坚守做人的原则,坚守气节,不忘大“义”,这是人臣、人子必须坚守的底线。就为了这个“义”,他也应该活。特别是在这个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哪怕是救国无望,也不能丧失做人的大“义”,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谓大义凛然。

为仁由己,仁者爱人,仁者也惜己。在文天祥的身上,我们还应看到作为个体之“予”的文天祥的隐痛,他必须保全自己的名节,这也是他作为状元宰相个人这辈子必须要坚守的道德高地。这一番出使的经历,已经让文天祥明白,这样的朝廷、将帅、百姓,面对这样强悍的敌人,覆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尽人事还得听天命,所以南归“请罪”之后,心就释然,觉得“无往而不得死所”了。一句话,自己死了也可以瞑目了。因为从个人出发,他万幸是活着找到机会“自文”于“君”和“亲”。至于“君”是不是信任,朝廷是不是信任那由不得他。但是保全了名节,保全了家族的名声,这是他最值得庆幸的地方。否则,若死在南归的路上,此时的他已经是那个北兵派来劝降的大宋丞相;至于死于路上,那是遭了天谴,罪有应得。死了还被人骂为乱臣贼子,那太不值了。不仅辱没自己的名节,也辱没了家族的名声,并让他们永世背着这样的骂名,抬不起头来,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但是,这一切都侥幸过去了,目前所做的,就是要尽人事,至于结果,听天由命吧。完全可以做到的,就是等着死亡的到来。而他是必须要死的,否则,所有的“自文”都是谎话。已经能死在故乡故国,还有什么遗憾的呢?

宋史文天祥传范文第2篇

今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题型与2009年相同。第一题仍然是考查文言词汇,且以实词为考查的重点。两个单音节词“归”“著”和两个双音节词“容止”“庶几”,主要考查了实词当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考生能否熟练掌握一词多义,并且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运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第二题相对简单一些,考生只要抓住题目中“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关键词,再结合做选择题常用的排除法,就能很快的锁定答案。第三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原文这句“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的理解。抓住了“西兵未解”“盗贼暴起”题目中的错误就比较明显了。第四题文言翻译,第一小题重点考查了文言特殊句式倒装,前半句考查了介词结构后置,后半句考查了主谓倒装。尤其是“甚矣”在句中的翻译比较难于把握。第二小题着重考查了两个实词“累”“抑”和一个虚词“以”。第三小题考查了“贤隽”一词。从总体上来看,文言文题目的难度不大。

二、经验总结

(一)从今年高考来看,文言文选材上仍然属于人物传记类的,在今后教学中,我们仍然要坚持抓好传记类文言文的学习,千方百计的多让学生接触一些传记类文言文材料,特别是名家名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熟悉和掌握传记类文言文的一般特征,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多读多看,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和晚读课的时间,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二)充分利用好必修课本中的经典古文篇目,以及《唐宋家散文选读》中的名篇。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应以词汇教学为主,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和积累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独立翻译文言的习惯。

(三)继续加强文言文基础题目的训练,通过不断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的种类和特征。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方面,通过练习强化一词多义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代入法,疏通句意,确立多义词的语境义。在用法上,通过练习强化,掌握各种实词和虚词的活用用法。另外,在古今词义的差别方面,更需要在练习中把握和区分。文言特殊句式上,虽然不作直接要求,但是文言翻译却离不开,因而在日常训练中仍不可或缺。

(四)通过练习,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如第一题可以用“代入法”或“排除法”来解。第二题可先判断两到三句,再用“排除法”。第三题则把每一句的意思落实到原文中去,与原文的句意进行比对,从而判断出正确与否。第四题翻译时,应注重步骤,首先,判断给出的句子是否属于文言特殊句式,如果是判断句或被动句,一定要把“是”或“被”翻译出来;如果是省略句,则应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如果是倒装句,就把倒装的语序调整过来。其次,找出句子中考查的词汇点,如一词多义中的具体语境义,词类活用中的类别意义,固定结构的意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差别。最后,运用“直译法”翻译出全句,疏通一下,以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当然这些都应该在草稿纸上完成。

总之,对学生而言,学好文言文要多读、多练、多积累,辅以必要的解题指导,相信一定会学有所成。

三、相关材料

【考查词汇】

容止

(1)仪容举止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却要》:“湖南 观察使 李庾 之女奴,曰 却要。美容止,善辞令。”有时偏指举止。

《礼记・月令》:“先雷三日,奋木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郑玄 注:“容止,犹动静。”有时亦偏指仪容。

(2)允许栖止;收留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孤逐女》:“妾三逐於乡,五逐於里,孤无父母,摈弃於野,无所容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1)归字的本义女子出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2)返回,回来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3)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4)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5)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6)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庶几

(1)差不多;近似。

《易・系辞下》:“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高亨 注:“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

(2)希望;但愿。

《诗・小雅・车》:“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袁梅 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

(3)或许,也许。

《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有幸。

《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

(5)指贤人。

《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后因以“庶几”借指贤人。

(6)连词。“才能,以便”的意思

创口久溃不收,只有割去腐肉,庶几生新。

(1)显现;显扬。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

(2)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3)画图

尧、 舜所以昌,桀、 纣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

(4)明了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庄子》

(5)登记,记载。

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

(6)标出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周礼》

(7)建立;引申为成就。

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