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静悄悄造句

静悄悄造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静悄悄造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1篇

1、被妈妈批评了一顿之后,她在自己的房间里轻轻啜泣着,那梨花带雨的样子真是惹人怜爱。

2、啜泣声中隐隐透着愤怒。

3、她委屈的只有在一旁啜泣。

4、我含着泪凝视着家门口静静耸立着的那棵白杨,微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低声啜泣着向我告别。

5、我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在啜泣。

6、朱莉娅擤了擤鼻子,不过她还是不停地啜泣。

7、她伏枕啜泣以泄心中的孤寂。

8、听闻噩耗,人群中响起一片令人心碎的啜泣声。

9、最后,啜泣终于止住了,只剩下抽鼻子的声音。

10、看到墙角微微啜泣的孩子,人们都好奇的围观起来,原来,她迷路了。

11、“请不要对我大喊大叫。”她啜泣起来。

12、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她的啜泣声。

13、我看见他在角落里低声啜泣。

14、她啜泣着点了点头。

15、她把脸埋在枕头里,又开始啜泣起来。

16、得知自己患了重病后,阿姨啜泣起来。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2篇

没垫土的教室,青蛙爬进了课堂。

淘气的玉苗偷偷去捉“呱呱”。

课堂里的静悄悄,霎时间被青蛙的叫声打破了。

第二天,老师判造句“假如”判着判着,圆睁睁的眼睛突然弯得像月亮:

班长二羊造:“假如我是支书,我就要关心小学校!”

调皮玉苗造:“假如我是车把式,我就给小学垫土,不叫青蛙进屋来捣乱课堂!”

傍晚,二羊回家要爸爸明天出车拉土,垫学校。

爸爸笑而不答,不慌不忙,

从柜子里掏出香肠:“吃呀,二羊。”

二羊口水直往肚里吞,不吃饭,不喝水,连眼睛都不瞟一下香肠。

爸爸耐着性子劝道:“城里出趟车有收入,不比拉土强?”

妈妈连忙敲边鼓,直到爸爸勉强答应了帮忙。

这下,二羊高兴地跳起来,狼吞虎咽—香肠就进了肚肠。

天刚蒙蒙亮,二羊起了床。

爸爸不见了,他像一头暴怒的小狮子,急得满院子闯。

他伤心地流着眼泪,无目标地往外趟,

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亲爱的学校。

眼前的推土大军惊坏了二羊:

玉苗驾辕着排子车,玉国推着“爬地虎”。有的用盆端,有的用粪箕装……

二羊难过地哭了起来。好朋友玉苗忙叫他加入大军前行:干啊,争先恐后,热火朝天……

汗水打湿了胸膛.

太阳照着了头顶,腿子酸叽叽、木沉沉,肚子咕咕响。

玉苗给了二羊几个豆馅馍馍,二羊大口小口吃了个精光。只听得玉苗一声叫:“继续! 大家抢着干。”你追我赶,汗珠像打秋千似的,参透了衣裳……

太阳落坡了,地上铺满了橘黄霞光。

爸爸看见二羊累倒在车上,决定明天出车拉土,把学校打扮得漂漂亮亮……

武昌水果湖一小四(4)班姜熹平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3篇

冬天依然如期而至。唯一不同的是来了一个新邻居,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奶奶。她拖着看似很有分量的行李箱,额上有细碎的汗珠。她一个人来的。

今天似乎比前几天都更冷些,我坐在房间里搓着手。忽然闻到一阵香气,我循香而去,发现客厅的饭桌上摆起了火锅,冒着热腾腾的蒸汽,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到隔壁邀请下老奶奶,让她来我们家一起吃火锅。”妈妈一边摆放碗筷,一边笑着对我说。

或许是一直没能学会与不太亲近的人交往,我显得有些不情愿。可孩子每个细微的表情都逃不过母亲的眼睛,妈妈抬眼看见了我的神色,便明了我心中所想的一切。

“总得学着这样做啊,快去吧。”妈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接着去准备涮菜了。

从家到隔壁仅仅几米,我却走出了一条又长又曲折的路。敲开了门,从齿缝间挤出短短的一句:“奶奶,来我家吃火锅吧。”老奶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兴高采烈地拉着我走向我家。倏忽间,我竟有种与自家奶奶一同回家的错觉。可我并不喜欢这种感觉。

我不太习惯陌生的善意,所以一直将老奶奶夹给我的菜留在碗底。但她的热情丝毫没有减退,我只好离开饭桌,逃往沙发,打开电视看看很热闹的综艺节目。

没过多久,大家都结束了用餐。老奶奶依然亲热地坐在我身边,我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余光依稀看到她慈爱地看了我一会儿,然后起身向我们道别。她要走了我摆在茶几上的玩具,却没征得我的同意。

几天过后,寒风不再那么冰冷刺骨。我与妈妈带上家中闲置的羽绒服,去孤儿院看望那些可爱又令人心疼的孩子。可当我踏进活动室时,却发现了一个熟悉的、矮小瘦弱的背影。

是她,她在与一个小男孩玩着从我家带走的玩具。霎时间,我竟产生了愧疚之感。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像我的奶奶一样与我亲近,我也不知道她为什么会一时忘记了所谓的礼貌。但至少现在在我眼前的,是一位善良、慈爱的老人。

我们都是孤单的鸟,都没有丰满的羽翼,所以只能在这个充满寒意的世界里相拥取暖。学着播撒善意,也要学着用善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

我静悄悄地离开了房间,不忍打扰老奶奶与小男孩的欢乐。而窗外的雪,停了。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4篇

一、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抓住一切机会,促进幼儿的语言锻炼与交往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成人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我们除了与幼儿正常的语言交往外,游戏和上课是主要的。我们还要抓住孩子入园、离园、餐后、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多种机会,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愿意说话。只要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新鲜感,他们在家、在园都能看到、听到各种新鲜事,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早餐后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用普通话自由交谈。

二、一日生活中注重“听”和“说”的训练

学习语言,首先是听,听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面。

1.幼儿利用听来感知新的语言信号,能刺激大脑,提高反应力。对小班孩子来说,老师用普通话对孩子亲切地讲话,可让孩子暂时忘掉对亲人的依恋,转移注意力,并能随教师的言行举止而留下新的记忆。

2.利用常规训练,重复刺激,留下记忆。这应从幼儿常见的生活词汇入手,如“口渴了,请喝水”,“走路要学小花猫,静悄悄”,“滑滑梯,你先我后别着急”等。在每天的常规训练中,不断强化运用,以留下生活常规中的一些普通话语音的印记,再利用语音与动作的统一,进行听的训练,还可以用竞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以又好”,这样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执行听的语言任务,使语言和动作协调起来。

三、在游戏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孩子讲普通话

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用普通话交谈,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引导他们多说话。有的孩子说话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有的孩子喜欢自言自语的单独游戏。对此,老师要加强随机引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帮助孩子学讲普通话。

四、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5篇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情所致,每个班级的人数相对较多。教师在课堂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每个教师都很熟悉这样的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到的学生。怎样才能在提问的时候,让所有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使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都能有所了解呢?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是提升英语教学效益的关键。本人对如何引导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认为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草稿本,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草稿本”在英语课堂上的操作

运用草稿本这种形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用不着把学生都懂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有可能以这种简便的形式取得关于学生知识情况的信息。同时,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工作。这样就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运用,教师有可能注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草稿本,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草稿本上呈现思考的轨迹。

1.巩固单词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内容要点,包括对新单词的识记。学生不仅应该开口跟读单词,还应该动手拼写单词。在草稿本上边写边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掌握单词的音,形,意。每节课的当堂巩固环节的习题也应该先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做答。每一个学生都在工作,就像被叫到黑板前做答一样。

2.操练句型环节。在英语课堂上经常要操练句型,但仅仅是重复或默写并不能让学生记住或学会运用句型。只有让学生编造属于自己的例句,才记忆深刻,不容易遗忘。比如在译林版教材8Bunit6Reading课文中的句子:To Li Hai,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win a gold or a silver, but to take part. 归纳句型:To s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 but to do…… 可以要求学生在草稿本上运用这一句型造句。这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观察,加以指导和纠正。然后请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造出来的句子都很丰富精彩。

To 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get a good result, but to enjoy doing it.

To 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to climb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but to see the beautiful sights.

To m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not how far I can run, but to challenge myself.

3.开展讨论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讨论环节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各抒己见,锻炼口语的机会。但学生往往凑在一起并没有真正参与讨论,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无所事事,有些学生行为夸张的情况,课堂把控不好会出现“失控状态”。所以,让学生先思考再分组讨论,或先讨论再各自整理思路在草稿本上。这样讨论环节会更加有效。比如在译林版教材8Bunit5复习课上,让学生讨论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How can we help people in need? 学生在草稿本上先写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交流。

We can visit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 sing and dance with them, and read stories to them.

We can bring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 to take care of them.

We can write letters to disabled people, and make friends with them.

We can ask more people to donate money to the people with serious diseases.

学生不仅用正确的句子表达了从书上学到的内容,还分享了很多令人惊喜的想法。

4.训练写作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前要先分析思考,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作文出现要点遗漏,层次混乱等问题。写作前在草稿本上列出框架,写出要点再开始写作,可以让作文更有条理。比如在译林版教材8Bunit3Task部分,要求介绍一个国家。我将写作范围具体到介绍我们中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先在草稿本上列出框架表,理清要点,再结合句型,进行写作。

三、草稿本在英语课堂上运用的效果

实践表明,运用草稿本这种方法能训练学生压缩地,经济地表达思想,防止他们死记硬背,学会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抓住要点。

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草稿本,把检查知识跟加深、扩充和运用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很多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当堂巩固和操练,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思想的轨迹在草稿本上呈现,绽放思维之花。

参考文献: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能力

一、 时代需要强化和应变语言的艺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多,各种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都需要运用文字作为工具来进行极其复杂的人际交往,工作联系或者业务洽谈。我们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优秀的读写能力,市场需要竞争,一切活动都是在竞争中进行。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迅速抓取语言特征并以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各方面的工作。因此,语文教学就应适应于时代的需求,由文字的简单机械的传授,转向语言运用者的素质培养,使其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 时代需要语文教学转轨于语文能力(素质)的培养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任务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决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旧教材以继续、说明、议论为主要组织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注意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应有的梯度。而新教材已以语言教学的顺序作为主要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它既注意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又将其他方面的内容纳入了语言积累的轨道,使所学语言更具思想性。新教材的这种编排,本身就是时展对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例如,初一在小学基础上着重进行系统地基础语文教学,主要学会遣词造句和语言的通顺;初二着重进行初步的文学语言教学,这是语言的提高。所以,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从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学语言的训练过程,这种体系使语言教学正规化、系统化,这种体系注重了学生的语言功底,这种体系也注重了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作为主讲者,就应该时时处处不脱离语言教学这个统领环节,将语文教学并轨于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顺应于时代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 时代要求重视母语学习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advice),所以能偶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习得自己的母语这样一套复杂的行为。这个观点以为很多人所接受。然而,这套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若能调动这套语言习得机制,母语书面语也应和口语一样,可以有效地习得,简言之,儿童母语的口语习得完成之后,随着初步阅读能力的获得,还有一次类似口语习得的书面语习得。

它以获取语言材料的内容为中心(或为手段),通过语言学习自己在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启动语言习得机制,培养语感,从而自然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母语第二次习得从儿童认识足够的汉字、获得初步的阅读能力开始到完全获得正常的读写能力为止,这一过程可与语言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母语第二次习得与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岁岁不相同,但并不对立。一方面在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中也包含有母语第二次习得的因素;另一方面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也可以帮助提高母语第二次习的效率。

四、跳出语言的氛围,深入言语的交流,派生出新的语言,成为词语积淀

时至今日,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令人客观,曾有专家指出,学生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语文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理清行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究如何表达和为什么如此表达。长期以来,“传道授业”是课堂成为知识讲座的“殿堂”,形成了纯语言氛围,使学生不能通过对反问的感知和深悟来进行言语的交流,不能培养活生生的言语能力,也就剥夺了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时机。老师常常将美文肢解,使之成为给学生示范的一个个标本,却没有一种强烈的目标意识,将静态和物化了的书面符号语言还原成充满作者脉律、呼吸和汩汩血流的话代替。因此我们将活的语言——课本教“死”了,生动的语言被掩盖,这种语言欣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应跳出语言的这种氛围,深入到活性的言语交流中。从活的字、词、句、章中领悟,派生出新的语言,达成新的已经。这样,学生的内功练得好了,底气足了,外功自然不难过关。于是语言运用者就得以静悄悄地形成自己的语言吸收方式和表达方式,并在自己的大脑中“库存”起来,一旦有了需要,就得心应手地“提取”,达到妙境,长此以往,便成为言语积淀。这个过程,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为表达符号体系的语言与作为这种符号体系的表达过程的言语,其本质是有明显差异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过程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言语则是受个人的支配,它带有个人语文实际特点和实际能力。经过实践检验:语言应其静态共时、平面等特点而属从知领域,具有客观再现性;而言语,则因其静态、历时、立体等因素而属价值领域,它包含表达主题深具个性气质和个性精采的独特选择,更具主观表现性。而且伴随言语过程的深入,将派生出新的语境,而新的语境又不断派生出新的生命。因此,言语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变不止的河,是充满趣味和未知的“语言魔力”。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07-02

摘 要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重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然而其出现频率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拟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英汉互译时常见的重复略作归纳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重复;替代;省略;方法

1 引言

重复是指同一个语言成分的多次出现或相同语言成分的重现。词语重复在汉语语篇中十分常见,是语篇衔接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英语语篇的衔接主要依赖代词、助动词或同义词替换,一般情况下避免重复的出现。汉语喜欢重复;英语崇尚简洁,回避重复。

2 汉英词语重复差异对比

2.1 英语回避重复:

英语行文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即避免重复。当然,出于强调或修辞的需要除外。回避重复的主要原因是,重复会使语言的表达单调、冗余,所以在能够明确表达意义的前提下,英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避免用词的重复。

2.2 替代法: 英语中,代词数量多,使用的频率高,英语中避免词语重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代词。名词性替代,即用代词取代名词或名词短语,是最常见的替代法。例如:

Wrought iron is almost pure iron. It is not frequently found in the school shop because of its high cost. It forges well, can easily be bent hot or cold, and can be welded.

熟铁几乎就是纯铁。熟铁在校办工厂里不太常见,因为熟铁价格很贵。熟铁好锻,很容易热弯和冷弯,还能够焊接。

原文中只出现了一次wrought iron,其它都用it进行了代替。

其次是动词性替代,即用替代词取代谓语动词或词组。例如:

He buried her where she could see the mountains.The book of English poems lay with her and so did the flowers from the woods.(so did替代lay with her)

他将她埋葬在她能看到群山的地方,那本英文诗集和她躺卧在一起,从树林里采来的鲜花也和她躺卧在一起。

2.3 省略法: 省略和替代一样,也是避免重复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有时,它们的功能是一样的,有的语言学家将省略称为“零位替代”。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名词性省略,通常指重复的名词以及名词性短语中的中心词或修饰语的省略。例如:

They are fine actors. Smith is the finest I’ve ever seen.(the finest后省略了actor)

他们是优秀的演员,但史密斯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演员。

(2)动词性省略,通常是指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或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例如:

Bowling is good for the stone and reins; shooting for the lungs and breast; gentle walking for the stomach ; riding for the head.(平行结构中省略了谓语动词is good for)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2.4 变换法: 此外,英语中还常用同义词、近义词等方法来避免重复,也就是所谓的“变换”。变换方法的使用不但避免了单调、枯燥,而且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例如:

The solemn but simple ceremony hel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was attended by Zhou Nan, vice foreign minister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and Sir Richard Evans, British ambassador to China and the head of the British team.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又庄重的仪式。出席仪式的有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代表团团长周南和英国驻华大使、英方代表团团长理查德·伊文思爵士。

句中的“head”替代了“chairman”,“team”替换了“delegation”。

总的说来,英语比较忌讳重复,因而常用替代、省略、变换等方法来避免重复。

2.5 汉语的重复: 相比而言,汉语则比较习惯于重复。汉语的重复与其语言文字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在组词造句别讲究结构对应和平衡对称。汉语的重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5.1 同词重复(即同一个词或短语的多次出现)。例如:

桌子上面有一个古瓷花瓶,花瓶里面还插着鲜艳的步步高花,花瓶周围则摆着好几瓶好酒……(《子夜》)

An antique porcelain vase, with immortelles in it, stood on a table in the center of the room, surrounded by bottles of choice wines and spirits…

在这句话中,为了语篇的连贯,用了三个“花瓶”,但并不使人觉得累赘。译文中为了避免重复所带来的单调、乏味,将其合并为一,提取了出来。

2.5.2 同义重复(指的是汉语中常连续使用两个同义或近义的部分,尤其是结构类似、含义相同的两个四字词组或单个的四字对偶词组,以强调要表达的意思,提高修辞效果)。在汉英翻译时,往往省译同义词。例如:

(1)感恩戴德———gratitude

(2)长吁短叹———to sigh deeply

(3)筋疲力尽———exhaustion

(4)繁荣昌盛———prosperity

2.5.3 反义重复(同一个意思先以肯定形式出现,然后又以否定形式重复的语言现象)。这种重复,在英译时往往只译出肯定部分,去掉否定部分。例如:

安排财政开支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不分主次。

Financial expenditur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of priority.(而不是Financial expenditures should be arranged in order of priority, rather than be given equal status.)

2.5.4 结构重复(其表现形式是平行结构)。平行结构在汉语中被称为骈偶,汉语中的骈偶音韵可以和谐,字数要求相等,结构可以匀称,辞义可以对应(邵志洪2005:136)。在汉英翻译转换时,必须考虑汉英重复结构的差异做相应的调整。例如: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When false is taken for true, true becomes false;

If non-being turns into being, being becomes non-being(杨宪益、戴乃迭译)

2.5.5 叠词的使用。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且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

(1)静悄悄———perfectly quiet

(2)熙熙攘攘——hustle and bustle

(3)磨磨蹭蹭——tardiness

3 英汉互译中重复现象的处理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汉语崇尚重复,而英语力求简洁,一般用替代、省略和转换等方式避免重复。因而,在汉英互译中,应当采取一些方法来处理重复现象。

3.1 汉译英的常见方法: 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 汉语中对同一个意思的表达一般多用重复,而在翻译成英语时要尽量避免重复表达,选择英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替代。例如: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周敦颐《爱莲说》)

T’ao Yuanming alon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hrysanthemum. Since the opening days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een fashionable to admire the peony; but my favorite is the water-lily.

汉语原文中“爱”重复使用三次,如全部译成“love”会很单调乏味。现将其分别译成“devote oneself to”, “admire”和“favorite”。这样的译文显得通畅、不单调,更有生气。

(2)用代词来避免重复: 汉语中重复的词或结构往往可以用英语的代词进行翻译。例如:

静悄悄造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里达 微博 颠覆定律 文本开放性 表达无限性

2008年,互联网的消费性利用,第一次超过互联网的商业性利用,我们正在步入数字化生活——移动电话、腾讯QQ、新浪微博、微信等等日夜环绕。

文学一头扎进这个陌生海区,正感受着它的巨大冲击、甚至是刺骨的寒意。“由于新世界越来越跑在旧世界的前头,社会体系就不可避免地解体,唯有彻底重建社会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人类已经重新建立的新环境。”[2]

当下社会,文学世界内部,从创作、接受、批评到遴选,崭新的话语、理路和规则仍在与旧制度诘辩;在现实配套中,教育体制、版权制度、文化土壤、法律体系等等,也仍惯性巨大的。德里达认为,文学应当潜在地是更多的潜在。微博时代,文学“潜在”将如何实现呢?

一、文本在开放中行动

美国学者托尼?伍德提出一个创新的标准——“艺术表达的稳定符码被,内容从形式约束中解放出来。”[3]新技术的全面渗透,使内容从形式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脚步大大加快。2010年1月29日,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在新浪微博连载。同年3月,博客只连岳开始在Twitter上连载小说《2020》,它被认为是在Twitter上的第一部中文小说,故事围绕一个名为毛之庸的中年男展开,并将一直连载到2020年。作家余华也不疾不徐地“织”起了微博,一年多辛苦“织”出的200多条“围脖”成就了微博新书《余华@》。

微博承载文字、音频、图像、视频,它的开放、互动和实时伺服等特性,使得千差万别的个体可以从容地对它进行千差万别的运用,写日记、记笔记,播发新闻体,接收信息,组成群组……它既是一个静态的展示窗口,也同时象征着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数字化文本、文本的生成与将成、文本互动与相互触发和实时阐释等等,所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显然与传统模式颇有异趣。比如这样的一则微博文,被大量转发,它的名字叫《孔子是微博体开创者》:

《论语》是最早微博集:1、每条论语都未超过140字;2、言简意赅、寓意深刻;3、较为碎片化,多为孔子晒心情,交流哲理;4、互动性强,经常和子贡、颜回、子路等进行回复,互动;5、孔子拥有3000多粉,其中72人带V。

其中,传统话语与网络语言相融,古典文本与微博体之间的共性发掘,让阅读者有一种新鲜的体验。显然,会心一笑也是一种审美感受。除此之外,文本在网络与手机中的跨界传播大量存在,除了大量的幽默段子外,浸蕴着智慧、哲思的文本比比皆是。这样的文本,成为草根创作的重要一域。近年来,博客诗歌、微诗歌、微小说、微剧本、微影评等层出不穷。

这些年来,围绕时事和热点,一波又一波的造句运动引来了无数草根的参与与围观,“我爸是李刚体”、“忍够体”、“丹丹体”等等。

美国影评家李·内森在《电影评论》中有一段精彩评论:“优秀的艺术让我们注意事物,伟大的艺术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微博首先从文本的角度改变我们看待文学的方式。

与此同时,正在成为主流的电子阅读将我们从围绕文本之外的、干扰性的元素中解放出来,仅仅关注阅读文字本身所带来的快乐,一句话,读者被解放了!

第一、阅读从个体的孤独享受向开放阅读迈进,互动从延时进行到实时发生。BBS、论坛的兴起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微博软件更将这样的模式推进到实时和移动阶段,文学爱好者建立的各种文学“用户”,比如“微文学”、“文学精选”、“经典文学”等等,正将文学世界的大门向每一个草根敞开。点击关注“口袋诗词”,也许是一首唐诗,或是一阙宋词,一次一首、分时的方式将古代诗词推送到你眼前,小口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如果不解其意,打开评论,各种观点、多重角度、相互印证形成的共同教育模式,有助于个体对诗词的消化,这样的审美感受有时往往有远比正规课堂更加立体、深刻,那种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时的畏惧感大大消弭。

技术控们正在开发一种技术,它允许网页包含链接、评论和聚合系统。想象一下,如果世界上的每本书中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都有一个自己的网络地址栏,那么阅读的世界将变得无边无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说过的话——“没有诗,只有诗与诗的联系”——在网络时代得到了真切的演绎。

与此同时,屏幕,正将自己打扮成各种各样的电子书和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甚至数字电视机。读屏正在取代读书——“使数据可视化是一项新的艺术,能阅读图标是一种新的学问,屏幕文化要求熟练掌握各种符号,而不仅仅是字母。”[4]

第二、阅读资源极大敞开,阅读感官多向扩展。“身体力行的跋涉并不是必需的了,弹指之间你就能到达那里,一按键你就能找到你曾耳闻、心仪已久的书和资料。”[5]

文学网站、论坛、博客,大量文学资源轻点鼠标即可悦读,而传统经典文本的数字化也持续进行中,“古腾堡计划”、百度文库等网络图书馆。数字电视点播技术将自由选择权交到人们手中,文学讲座、公开课、影视剧等声视频资源,意味着更开阔的审美空间。

除了文字和图画外,读屏正在衍化出读音——声音变成重要的文学接受手段。君不见,无数文本正在变成音频文件,走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3D、4D乃至触控技术在文学文本中的织入,今后的阅读调动的是人的听、嗅、触等感官功能,这样的前景并不是无法想象的天方夜谭,想象与真实的媾合并会交织出什么样的前景,令人怦然心动。“在以未来作主题的电影《少数派报告》(2002年)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角色站在卷曲的屏幕前,以乐队指挥的姿势快速翻查大量信息。阅读简直就像是在做运动。正如五百年前看到某人静悄悄阅读会让人啧啧称奇一样,到了未来,阅读时候保持身体不动也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6]

围绕开放性的综合文本,创作的主体、手段、平台,接受的全感官分布,资源的全天候无边界开放与实时深度互动,无数“潜在”正在酝酿。

二、表达的无限可能

仅仅几年前,人们还在为高考作文能不能使用所谓的“网络语言”而激辩,如今它似乎已经不再是问题,“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2011年成为一个典型的“给力”年。

网络撤除了字词的传统解释机制,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外语与中文的互渗,政治经济话语的转喻,古典资源的再生与翻新,使得新生的字词和语体能更快得到普及、蔓延至每一个偏僻角落。以前新生的字词或衍生的语意都必须透过传统报刊的流通、放大,才有可能形成文字共识被纳入正典后得以确认。如今,只要你的字词创造特点突出,就会在微博上迅速传播。几乎每天,网络上都会有新的字词、语体生成并一时风行,各领三五个月。一场暴雨过后,官方新闻通稿中的“北京市民高度肯定”中,“高度”从一个形容词变成了戏谑性的人名,被网民焠炼成指向官方话语的精确制导导弹;甚至有微博网友在第一时间抢注了@北京市民高度 的用户。

与此同时,字词涵义不断地增殖,能指的衍化派生不断进行,而所指甚至被人完全淡忘,比如 “囧” 和“槑”。“互联网民众的日常书写,变得更加嚣张而轻快。它是成为互联网时代‘弱者’的武器”,击打着日益扩张的公权力空间,构成2009年大众文化的热烈景象。”[7]

网络时代的文学,需要网络时代的语言给予强力的支撑。解构主义者眼中,语言被视为差异和延宕的永无止境的游戏。稍一梳理,频繁出现的各种方言变构字,如“偶”、“素”、“酱紫”等;各种句式,“被XX”、“楼XX”等;各种“体”,凡客体、梨花体、咆哮体;各种秽语变造,如“”;各种变造、切换、穿越,语义褒贬翻转、错位,如“和谐”与“河蟹”、“公共知识分子”与“公知”,“油菜”与“有才”……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在戏谑之余,却也共同以陌生化的审美感受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影响着文学。有些是恶搞,以快意为追求;有的则呈现着文学的号召力。2011年年初,电影《非诚勿扰2》让“见与不见”新文体。尽管《见与不见》的真正作者并非仓央嘉措、而是当代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但在微博、论坛、短信的传播中,六世达赖喇嘛的才情、浪漫与执著感染了许多人,这种“被误读的美”,也是一种潜在的滋养,印证了文学的力量。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在现成语言材料有限的情况下,网友对现成语言材料的变通使用不足为奇。“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8]事实上,无论是字词的变造、重新赋意还是语体的造句运动,它们都展现着表达主体的某种创造力。在这种表达的狂欢中,作家的成长路径已经改变。短短十几年间,从屏幕中脱颖而出的一大批年轻作家,正在影响当代的文学世界。塔尖之下,是无以计数的草根组成的基座,正是他们自由的表达正在创造表达的无限。

未来,在这样大众狂欢式的语言与语体实验中,表达的无限性有哪些可能的路径呢?

技术进步推动书写材料的融合,并促使文学接受向全感官的渗透,在写作、接受与互动的全面开放下,文学愈加成为分布式存在。最早,人们用嘴巴讲故事;文字发明后,刻刀代替嘴巴在兽骨和竹简上传递着文字的奥义;接着,毛笔和纸张为文学构筑了心灵的家园。如今,手指的点击,幻化成键盘与屏幕合奏的文学故事;触屏技术则进一步解放了双手,文字在手指的轻轻划动下轻灵闪现。屏幕化的线性文学在中国蔚为风行,而屏幕超文本文学的创作也开始了。

能够感知视、听、嗅、味、触的五感传感器技术日新月异。技术正在融合,解放人的身体、最大程度地解除创作对现实物质材料的依赖。语言的生理学基础,从声音到视觉的线性进化阶段,发展到全感官的发散渗透。分布式的技术可能导致的是分布式的动态创作。

日渐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扩展了人类声音世界的疆域。正在研发的硅麦克风作为新型听觉传感器方面,已经开始嵌入到手机外壳内。未来,当作家以声音而不是文字进行创作,而语音文本同时织入其他音响素材,这种新的文本形式将对文学接受和互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而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则又将如何被改写呢?

另一方面,行动识别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已经有手机可以识别人的动作,将它与相关的功能相关联。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全身瘫痪,只剩下眼睛能动,但他还是能够写作——用右眼睛将信号传给敏感器,在电脑中选字组句,然后由声音合成器发出。

如今,电影3D、4D技术引领风潮,嵌入触摸传感器的不光是显示屏,还包括设备的外壳;嗅觉方面,目前正在研发的传感器甚至可以检测人无法感觉到的气体,而且也在进行小型化的研究,将来准备集成到手机终端上。此外,目前正在进行研究的还包括可直接再现人类嗅觉、味觉的技术,以及将所收集的气味、香味进行数字化的技术。遥想未来,如果将这些技术元素渗透到文学创作中,很可能将会使文学的建构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听觉、视觉走向触觉、嗅觉和味觉的融合体验,网络超文本文学很有可能变成网络超文本全感官文学,这一切并非不可能。二十年前,我们哪能想象今天的网络世界?!

朱大可认为,传统文学是一种个体作坊式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作坊式写作的最后一代,文学的唯一希望是放弃二维模式,进入多媒体空间。以电影《魔戒》为例,“你会发现,《魔戒》再现了荷马史诗和圣经时代的文学特征——集体创作,广泛流传,并在宏大叙事时空里建立起精神象征体系,追问人类的核心价值,但它比荷马史诗更具强烈的体验性力量。文学奖应当改变其授奖对象,把这些新媒体文学纳入它的权力范围。否则,它的道路将越走越窄。”[9]

相对于“纸面文学”的线性流程——写作、发表、阅读、反馈,数字屏幕提供的是几近实时的动态过程——创作、阅读与反馈、修正同步。文学创作正从个体经验的燃烧演变成群体智慧的集纳和聚变。知识绝非专属,在编入的声、画、视频等不同元素中,读者还将体验到不同艺术领域的视角融合,凝聚的是融合了不同主体、不同艺术种类的智慧。现代工业领域大分工大协作的模式在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中得到了新的演绎,这并非时代的笑料。

回忆往事很容易令人忍俊不禁,仅仅十几年前,传统文学对于网络上的涂涂抹抹根本不屑一顾;如今,数字屏幕演绎的文学生命正在裂变。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在其微博上如此写道——“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即便从文学的角度,假以时日,依然可能产生传世作品。唐诗的绝句,五言20字,七言28字,依然产生了许多传世之作,何况140字的微博。”

我们总是以线性方式在思考问题、以身处其间的世界去想象未来,却忘记了技术革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估计,因此梦想的速度有必要快马加鞭、想象也不妨再放肆一些。尼采的话言犹在耳:行动就是一切。它昭示着这样呼吁:鼓励更多的文学行动,并且毫不犹疑地接受它的全部代价!(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拉里道斯(Larry Downes) .颠覆定律的启示——驾驭数字化时代掌控经济与生活的新力量[EB/OL] . ?c=y&page=1

[5] 郝明义.郝明义谈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东方早报[J] 2009-4-27

[6]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 Reading in a Whole New Way [EB/OL] .?c=y&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