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1篇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个人事迹: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

(来源:文章屋网 )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2篇

吴健雄,出生于江苏苏州太仓市,核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受聘到国立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后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940年获博士学位,1944年参加“曼哈顿计划”,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1975年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南京大学物理系杰出毕业生,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荣誉博士。

中外良师引路

吴健雄由一个普通农村的女孩子,成长为“一颗从‘微观系统’出现的大星”是中外众多师长培育之果。人们爱称吴健雄是东方的居里夫人。尽管她是1936年赴美,而居里夫人1934年已作古,失之交臂;但吴健雄在中央大学作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施士元先生是居里夫人的学生,由此而言倒真有一种嫡亲的师承关系。吴健雄到美后,能以一个外籍女科学家的身份参与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一缘其时她本身已崭露头角,更得力于她的老师美国“原子弹之父”、这项计划的主持人奥本海默对她的赏识和厚爱;吴健雄在柏克莱的导师、195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塞格瑞对她更是喜爱有加。他们共同发现了对铀原子核分裂连锁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惰性气体“氙”。吴健雄就有关研究结果写了篇论文,列在塞格瑞的名字之后准备发表,塞格瑞发现后删去了自己的名字。这篇论文以吴独自署名的方式在美国最有权威的《物理评论》上刊出,奠定了她在物理界的地位,使她顺利地获得了博士学位。此举成为科坛佳话。

吴健雄是吴家出生的第一个女孩。幼时的吴健雄长得眉清目秀,十分讨人喜欢。和其他许多小孩一样,在学习方面,吴健雄也是从诗文背诵、识方块字和算学起步的。在学习过程中,吴健雄已显现出颇不寻常的智力。

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到离家50里的苏州去读书。吴健雄就读的苏州第二女子师范是当时一所相当有名的学校。校长杨诲玉女士是一位很有眼光的教育家,经常邀请知名学者来校演讲。在这些学者中,给吴健雄印象最深的是先生。其实,在来校演讲之前,喜爱看书的吴健雄已在《新青年》等杂志上读过的文章,对非常仰慕。来校演讲前,校长杨诲玉知道吴健雄的文章写得很好,又对很崇拜,便说:“健雄,你一向喜欢胡先生的思想,这一次就由你来把演讲记录写出来好了。”吴健雄还记得,那次演讲的题目是《摩登的妇女》,内容是讲妇女应如何在思想上走出旧的传统。这是她第一次直面先生,这次演讲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9年,吴健雄以优异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并被保送到中央大学(现东南大学)。吴健雄念的是师范,按规定要先教书服务一年,才能继续升学,但由于当时规定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吴健雄在这一年当中,并没有去教书,反倒是进了上海的中国公学再读一年书,因而也有机会成为的得意门生。吴健雄曾说过,在一生中影响她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她父亲,另一个则是先生。

20世纪30年代初,吴健雄开始大学求知生涯之时,物理学在西方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对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物理学进展,18岁的吴健雄虽然并不完全知晓,但她少年时念过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居里夫人是吴健雄崇拜的偶像。不过,她完全没有想到,不到20年后,自己会因为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东方的居里夫人”。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弱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1957年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1956年之前,吴健雄在β衰变方面作过一些出色的实验。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极低温(0.01K)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使自旋几乎都在同一方向),然后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她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就是说,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和它的β衰变的电子出射方向形成左手螺旋,而不形成右手螺旋。如果宇称守恒,两种方向应该机会均等,即必须左右对称。现在左右手螺旋两种情况明显地机会不相等,所以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这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现代物理学发展中的其它一些重要理论问题或争论,通过吴健雄的一系列实验工作,也得到了解决和证明或一定程度上的澄清。1963年她对β衰变的系列实验工作证明了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史上第一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在1959年穆斯堡尔效应发现之后,吴健雄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穆斯堡尔光谱法用于生物学中大分子的结构研究。为了证实轻子数在弱作用中守恒律的有效性,吴健雄等在深达2000余英尺的纯盐矿中安置了测量双β衰变仪器,证明了轻子数守恒到10-3以上。早在1950年以前,她已经做了一个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哲学的实验,结果表明正电子与负电子的宇称相反。1970年她的实验小组对此作了进一步实验,在更高程度上支持了量子力学的正统法则,再次否定隐变量理论。此外,她对粒子或辐射探测器的研制也有不少贡献。

吴健雄以其卓越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荣誉。1958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这是该大学首次把这个荣誉学位授予一位女性。她还获得其它15所大学的名誉学位。美国总统授予她1975年国家科学勋章。1978年她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她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炎黄情结

“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这是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评论吴健雄中国情结时说的话。

吴健雄中大毕业时以总分86.3分,冠全校之首的优异成绩毕业。大学时代的吴健雄不止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两耳并听窗外事。大一时值“”发生,中大的莘莘学子们愤怒了,纷纷涌向行头游行示威。物理系同学公推吴健雄作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当仁不让。她极有心计,讲究策略,精心选择游行路线和时间。为要求政府抗战,冒着大雪率同学到总统府大院静坐,直至深夜。

令世人遗憾的是,吴健雄与诺贝尔奖无缘。但她本人不介意于此。众人为她不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打抱不平,为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对东方女性的偏见而呐喊。十多年后,以色列人设立了沃尔芙奖,专为那些应得而未得到的诺贝尔奖落选者而设。吴健雄是该奖第一位得主,奖金甚至超过诺贝尔奖。她此生获得的奖项与荣誉一一列出,不下两页纸。奖誉等身。然而她总认为自己是个平凡的东方女性。

1980年,她退休了。绚烂的生活趋于平淡。但她敬业的精神是退而不休。她的炎黄情结更浓烈。她非常关心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台湾同步辐射加速器等大型物理实验设备关怀备至,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并亲自参与筹建工作。她还在中国物理学会、南京大学等校设立了多种奖学金。

1992年,四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在台北发起成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要给八十华诞的吴健雄一个惊喜。她在会前获知,一再婉拒后竟躲了起来。她说:“我不喜欢出风头。做研究是我的本份,我只是运气好,成果还不错而已,不要以我的名字成立基金会。”最后,朋友们逼着夫婿袁家骝教授吹枕头风,迫使她就范。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3篇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价值

物理学科,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实用性强,物理知识也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角落。高中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对那些生活中有价值、很实用的知识充满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将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热门科技话题,将其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适量的感性知识,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我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观察:当站在磅秤上猛地往下蹲,再迅速站起来这一过程中,磅秤的示数是如何变化的?在此过程中,自己的重力改变了吗?在学习“光的色散”时,让学生思考: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在晴朗的天空中能不能人工创造条件形成彩虹?从力与运动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人不弯腿就不可能跳得很高?“神舟九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运用到哪些物理知识?这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得以拓展,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在这些直观真实的现实问题中得到强化,从而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物理课堂的乐趣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材,内容生动活泼,知识点呈现直观灵活,可谓图文并茂,庄谐并重。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趣味性元素,如给学生讲解趣味现象、有趣故事,或者呈现漫画插图,或者讲解科学家的趣闻轶事,从而让物理课堂一改过去单调枯燥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电磁感应”的内容时,新课之始,我给学生讲述了一则故事以导入新课: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奥斯特实验的结论之后,他敏锐地感觉到既然电和磁不是彼此孤立的现象,电能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一定能够产生电。于是,他在自己日记的扉页上写下了“Yes,磁一定能生电。”但是在接下来十年的时间里,他的日记本却自始至终重复着一个“NO”。直至十年后的某一天,他的日记本上才最终出现了一个真正的“Yes”。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都惊叹于物理学家执著探究,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感叹于物理学发展的艰辛,体会了只有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

三、创设直观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验中激活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直观形象是物理实验的魅力所在。大量严谨深奥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如果借助物理实验来演绎,结果就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展开。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时,我首先演示:将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纸片和金属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让其自由下落,让学生观察,看哪个物体先落到桌面上。学生观察的结果是金属片先落到桌面。对此,很多学生会认为:由于金属片质量比纸片大。针对这种观点,我将纸片揉成很小的纸团,然后重复上述实验,却是纸团先落至桌面上。这种前后差异给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也使他们在思维深处产生了疑问:究竟是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学生在这样一种直观具体的情境中自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跟物体的质量有关吗?假如没有空气阻力,物体下落的结果又会如何?在学生有了初步结果之后,教师再拿出一个几乎被抽成真空的玻璃管让一个学生来动手实验,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收到了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超越自己的快乐

初中物理知识点简单,课堂容量也不大,对于教材中某些重难点,教师经过反复强调,不断训练,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但到了高中,知识本身相对比较抽象,教学的内容又较为庞杂,题目难度加大,加之课时相对比较紧张,对很多重难点知识不可能像初中物理中那样反复强调来强化,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实际,给他们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中不断克服疑难,超越自己,从而体会成功的快乐。

五、创设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情境,让物理课堂灵动多彩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4篇

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特征归纳

(一)创新性创新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研究的活力,在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创新是整个战略的灵魂。不同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对学科的建设需求也不一样,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否则只会制约学科建设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科被淘汰,更遑论建设一流学科。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创新性至关重要。

(二)交叉性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综合——分化——交叉的过程,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以及理论突破都是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交叉性主要体现在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我国高等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创造性,有重点的突出学科建设,同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的交叉性。

(三)前沿性纵观世界知名大学的一流学科,都是走在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关注国际学术最前沿的问题,因此我国高等院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应当着眼长远,把握当前学科的动态发展趋势,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金字塔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科“特色与一流”的战略方向。(四)引领性世界一流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具有衍生性和引领性的,其能够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高等院校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也应当坚持引领性,要能够通过学科的引领,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坚持“特色与一流”战略方向的重要条件

(一)高水平学科队伍建设优秀的学科队伍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设的前提条件、技术条件,没有一支著名学者领军的学科队伍是不可能将学科做出水平、做出特色的。加州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只是一所面向社区的技术学院,但著名天文学家乔治•埃勒尼•海尔当选董事会董事后,积极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制定各种鼓励研究的制度,广纳名师,请来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密立根为物理学领域带头人,请来了加州大学地质学家约翰•布瓦尔德、数学家本诺•古墩伯格进行地质学科的研究等等,如今加州理工大学已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一流大学。因此高校在学科队伍的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更要注重学科队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二)充足、多元的资金支持雄厚的资金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持,科研项目的研发需要资金支持,学科队伍的建设需要资金支持,资金能够为科研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是一流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以美国为例,在1970年到2003年之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推动新兴学科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费;2004年,美国政府对“癌症纳米技术计划”这一个项目的投资就达到了1.443亿美元。

三、坚持“特色与一流”战略方向的关键举措

(一)适度开放,扩充学科外延适度的开放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上,这种开放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①向社会开放:大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学科作为大学各种职能的承载者,应当坚持向社会开放,每一个学科都与社会存在着联系,当今世界许多一流大学都在校内设立了与社会产业互相合作的机构,这是学科向社会开放的具体体现,例如剑桥大学科技工业区、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区等;②向其他学科开放: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是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当前世界上一些一流大学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对学科进行了综合设置,例如哈佛大学就以政治学为中心,设置了200多门的课程。

(二)突显特色,打造学科品牌纵观世界上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都是经过长期沉淀逐渐被社会所认可而形成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学科都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标志,形成了一种学科品牌,由此可见,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国高校应当制定长期的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精心打造学科品牌,只有这样在长时间发展中不断沉淀出学科文化,才能够为学科增加生命力,增加表现力,才能够建设出世界一流的学科。

(三)改善机制,优化学科环境学科环境是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优良的学科环境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策环境,学者的生活环境以及高校内部的学术环境,其中高校内部的学术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的福利制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注重业绩的考核,这使得许多教师的功利心较重,高校科研风气比较浮躁,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下,高校的学科队伍是很难做好相关学科的科研的,这就一定程度上滞后了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改善内部学术管理机制,培养学科队伍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优化高校学科环境,才能够稳步推进高校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前进。

四、结论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音乐欣赏 作用 创造力 身心健康

音乐欣赏活动日益引起理论界和各级学校的关注,正从以前的边缘地位向遵循音乐听觉艺术感知规律的中心地位迈进。本文详细阐述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论证当今音乐艺术的新观念,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并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的一种艺术活动。无论是哪个时代、哪种风格流派的音乐家,其音乐创作与演奏演唱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需求。如果离开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美国音乐家默赛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实施音乐教育实践的教育家。他认为,音乐是实现“天下归仁”理想的重要途径。《论语・泰伯》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第一个提出音乐修身养性的教育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构成其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将音乐教育视为教育的重要途径,或者说是教育过程的最后完成阶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最基本的概括。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认识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纵观东西音乐发展史,无论教育家、音乐家,无不一一认可音乐教育的作用。音乐以音响为表现手段,触动人的情感,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作用于人的心灵,给人以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促进人的进步与发展。

二、音乐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心灵手巧”即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心灵(大脑思维发达)必然促进手巧,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如钢琴、电子琴一类的键盘乐器的学习,其技巧性主要表现在手指的灵活性、准确性、敏感性、平衡性、分寸感等的严格训练上,随着乐器学习程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性、灵敏性不断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不断提高。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的,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而我国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直是个发烧友,2005年7月30日,总理看望在医院休养的钱学森。在谈到培养有创造性人才的时候,钱学森拉着温总理的手,满眼充满期待,缓慢然而清晰地说:“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知识,还需要艺术和音乐!”钱老作为一名著名科学家,他为什么不是只谈科学技术,而是特别强调艺术和音乐呢?钱老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的担忧之情逸于言表。换言之,他对现在的教育体制很关切和担忧。他实际上还指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方式和手段,那就是:教育我们的学生懂艺术,懂音乐。

科学技术是要不断创新的,只有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强国立身的本钱。创新则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感。想象力和灵感来自哪里呢?正是艺术和音乐。

三、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音乐是一种精神体操,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有助于人们精神和身体放松,消除人们的精神和身体的疲劳,起到一种精神欢娱的作用,达到良好的休息状态。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音乐可以锻炼人体机能、体质。经常练习唱歌如同是在做口腔体操,使面部肌肉经常运动,也能强化呼吸功能,提高肺活量。学习各种乐器时,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准确性、敏锐性,锻炼人的感觉能力。视唱练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视、听觉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更加敏锐、协调地发展。音乐与体操、舞蹈、武术、太极等运动项目配合,可以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达到健与美的结合。

任何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家们总是用音乐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来歌唱伟大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真挚的情感、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精神,而欣赏这些音乐作品则是听众与艺术家们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和强化欣赏者同样的美好的感情。所以说,音乐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多欣赏好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情感。

总而言之,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提醒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要以严肃的态度、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教科书《音乐3》.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

[2]谢建华.浅议大学生音乐欣赏与素质培养.传承,2007,(7).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6篇

一、以审美为核心,着力培养审美能力

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现代民主教育先驱先生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情感,使人的精神日趋高尚纯洁;可以去私忘我,使人的心灵日趋和谐平等;可以发展个性,激发起人的创造精神;可以美化人生,使人忘却忧患;可以代替不良消遣,去掉生活恶习,使人的内心寄托于美的享受;可以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使人增添勇敢活泼的进取精神。大量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教人摆脱低级趣味,审美教育堪当此任;教人无私忘我,审美教育效能独特;教人创新进取,审美教育屡建奇功。音乐教师从思想上明确了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的宗旨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训练大学生音乐审美的基本功——音乐感受力。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应当从培养他们对于音高、音强、音质、时值的感受和分辨力入手,进而扩展至对于音乐的渐强、渐弱、平行、上行、下行旋律的感受理解能力,逐步推进至对于一般乐曲的和声进行、曲式结构、乐器编配、演奏方式等等的审美感知与价值判断。随着音乐教学的逐步深入,以及大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感受、体验范围的不断扩大。应当逐步引导他们体验和感受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美、华美、优美、壮美、谐美、以及千姿百态的美,帮助他们通过音乐审美,进一步提升、丰富自我精神生活。总之,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落实“以审美为核心”就是借助各种教具、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培养大学生欣赏、感知、创造音乐美之“耳”!

二、以审美为核心,着眼“以美导真、以美引善”

音乐艺术与社会科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艺术借助形象的塑造描绘来表达,社会科学通过抽象的逻辑推理来论证。面对社会、对于人民的直接功利,就是向善。向善、求真、尚美是人类生活的终极追求,它们三者之间既相互补充,又相互联系。正如席勒在他的《唐•卡洛斯》中所说:“真属于智者,美则属于一颗感情丰富的心;真和美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据《黑格尔思想发展史资料》记载,黑格尔曾经宣称:“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行动;由此可知,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间才能水融。”由此看来,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履行着一定的认识功能。它要借助音乐审美,培养大学生直接感受音乐形象中所蕴含的庄严之美、豪放之美、优雅之美、清幽之美、流畅之美、活泼之美、含蓄之美、坦荡之美——正是这色彩斑斓、千姿百态之美,让他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丰富与美好,激励着他们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忘我地学习和工作。同时,音乐教育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激励着人们不懈地求真。诚如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所言:“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而向善与尚美则是一对孪生兄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与歌曲培养出来的。”高校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就是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他们顺利地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三、以审美为核心,旨在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期间,学生的身体、情感、知识、能力正处于构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既要注重上述几方面均衡发展,又要尽可能地整体推进。绝不能只顾着学业,而忽视其道德和人格的培养形成。事实上,“就构成人的精神世界来说,科学并不是全圆。正如艺术、哲学不是全圆,而仅仅是全圆的一个弧面。只有科学、艺术和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体,才是一个全圆。这个全圆便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就不能不在培养他的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他的情感、道德的提升。当代中国,正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社会转型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它不仅强烈地冲击着高校的旧有体制,而且呼唤位于社会高端与前导的高校针对新情况,拿出新对策,解决新问题。高校的音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启迪,情感得到慰藉,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思维得到发散,从而激发他们去热爱生活,激励他们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不息。

四、结语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7篇

有人称他为“学术超男”,

有人说他是“中国版的霍金”,

而更多的朋友则喜欢亲切地

叫他“阳光大男孩”!

无论你怎么称呼,

他的目光和笑容都像露珠一样,纯净透明。

在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2”第一季度网络人物评选中,王甦菁得票数位居第二,成为全国网民心中的一位草根英雄。一个说话发音都不太清晰,双腿不能直立,双手不能持物的脑瘫患者,是如何与“最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生”画上等号的呢?

父母的微笑鼓励,是我战胜苦难的力量源泉

王甦菁出生时,因难产引起脑缺氧,成了脑瘫儿。

出院后,父母带着他四处奔波,辗转求医。当时,他们都是乡镇小学教师,为了给孩子治病,家庭债台高筑,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

转眼间,王甦菁已经5岁了,可是他口不能言,腿不能走,手不能拿。寸步难行的小甦菁看着小伙伴们四处奔跑嬉闹满眼羡慕,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有一次看电视,王甦菁和父母被《动物世界》里小动物们的神奇本领吸引了。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重新生长出来,海星就算被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个碎块都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长成完整的新海星……

动物的本领多么强大啊,王甦菁非常羡慕,却又眼含惆怅。母亲陈晓玲赶紧抓住儿子内心的这点萌动,满怀信心地鼓励儿子,只要不怕吃苦,全家人一起努力,一定可以像小动物们一样,创造奇迹。父母的指引,帮助王甦菁树立了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夫妻俩每天都帮助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扶着儿子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小甦菁摔倒了,陈晓玲总是含着眼泪鼓励他:忍着痛,继续爬,一直向前!为了锻炼王甦菁手指的灵活性,王洪黎找来五颜六色的豆粒、玉米和围棋子儿,趴在床上陪儿子做游戏,逗着儿子一个一个往小碗里捡,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王甦菁可以独自扶墙挪动了,虽然口齿不怎么清楚,但能让人大概听懂他的意思了。1993年5月,美国残疾人基金会的4位康复专家看到王甦菁时啧啧称奇,“在美国很少有脑瘫患者恢复得这样好”。

夫妻俩没有因此满足和懈怠,他们还希望在孩子智力方面进行引导。于是,他们自制了一套汉字卡片,教儿子认、读、拼、写。脑瘫使小甦菁右半身麻痹僵硬,身体很难平衡,坐在那里身子会不由自主地摇晃。父亲王洪黎苦思冥想,做了一个小小的沙袋,系在王甦菁的右腿上,帮他稳住身体。

由于王甦菁右手不受大脑指挥,左手也很僵拙,无法像常人那样用手指握笔,他手中的铅笔用力不匀,不是划破纸张,就是折断笔芯。执着的王甦菁毫不气馁,他日复一日反反复复地练习,终于闯过了握笔写字这道关。

王甦菁的父母心里明白,在康复训练的同时,一定要让儿子阳光起来,让儿子的心灵强大起来。为此,夫妻俩郑重约定,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许退缩,遇到再多的挫折也不在孩子面前叹气!两人一定要齐心协力,给儿子信心和勇气,给儿子前进的动力!

陈晓玲从报纸上剪辑了许多自强不息的故事: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的奋斗史;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传奇经历;日本作家乙武洋匡的成长故事……母亲声情并茂地讲,王甦菁津津有味地听。那一刻,陈晓玲从儿子的眸子里,看到了闪闪烁烁的亮光。

7岁那年,小甦菁看到同龄的小朋友都背着书包上学了,要强的他向父母提出了请求:“我也要去上学!”

小甦菁执拗的目光给了母亲莫大的勇气,她来到灌云县实验小学,流着泪水恳求校长让儿子入学。校长听后很受感动,可是内心又颇有几分担心,就现场出了几道题,考考小甦菁。小甦菁虽然吐字不清,但回答得很准确,虽然动作别别扭扭,可写出的字一点也不比别的孩子差。看着眼前这个不幸却坚强的孩子,校长毅然决定破格录取。

王甦菁如愿以偿。

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为我在用生命奋斗

10岁那年,王甦菁去上海动手术。住院期间,王甦菁在电视里第一次看到了电脑。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机器啊,只需要动动鼠标,就能够画出色彩绚丽的图画。

小甦菁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发现的新大陆告诉了妈妈。陈晓玲当时还不知道电脑是什么,以为顶多就是一种新的学习用具罢了。她到南京路上的商场一打听,吓了一大跳。八十年代中期,两三万元一台的电脑,对于月薪只有一百多元的乡村教师来说,绝对是昂贵的奢侈品,更何况为儿子看病的欠债还没有还清!

“孩子,现在咱们家买不起,等钱攒够了,妈妈一定帮你买!”万般无奈,陈晓玲当时也只能这样许诺了。

懂事的甦菁从此再也不提买电脑的事,而是请妈妈买来一些电脑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但陈晓玲从没有忘记对孩子许下的诺言。

王甦菁读初三那年,父母和外婆倾其所有,为他买了一台286电脑,16000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额。

王甦菁自豪地说:“那是我们灌云县家庭购买的第一台电脑,后来,我们家又是全县第一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电脑,让我的梦想有了翅膀!”

拥有了梦寐以求的电脑,王甦菁琢磨起来如痴如醉。陈晓玲说,记不清有多少个清晨,推开门,看到的是儿子和衣躺在床上,手里的书掉在床边,有时候甚至是手里握着鼠标趴在电脑桌上就睡着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甦菁用短短一年时间,自学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课程。1994年,连云港市第一次举办微机编程大赛,200多名参赛选手中多数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王甦菁这位重度残疾的“业余选手”却脱颖而出,成为名列三甲的黑马。在1997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中,王甦菁是唯一一位以优异成绩闯入决赛的残疾选手。22岁的王甦菁就已通过国家高级程序员资格考试,成为国内年轻的电脑专家。他设计制作的“CASL汇编语言编译器”软件,受到我国第一代计算机软件教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钱士钧的高度评价。2008年,王甦菁获得江苏省人事厅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

2011年10月,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论坛在全球范围内邀请了10位该领域最具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参会,王甦菁作为中国唯一的受邀者,参加了这次令人瞩目的盛会。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第8篇

【关键词】自动化;信息;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众多领域和行业均加快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但是,纵观我国众多行业的发展形势,一些自动化技术仍然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这就给自动化学科带来了极大挑战。怎样在现代化发展当中正确审视自动化学科的本质?作为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者该如何充分认识自动化学科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对待和深入探究。

一、明晰自动化学科与自动控制信息的内涵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工程控制是一门新型学科,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各种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准确的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技术人员没有必要去考虑能量、热量和效率等一些因素,而是要发挥设备的正常运行。但是,有的学科却是十分重视这些因素。而实际上控制论所探究的是一个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定性性质以及整个系统的总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说,信息与控制是控制论研究的重点,诸如能量和物质等因素的作用则讨论意义并不是很大。因此我们有必要清晰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自动控制是自动化学科的内涵;第二是自动控制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则是控制论的着眼点是信息与控制,我们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是信息的控制。

二、自动化学科的应用范围应从信息控制角度去认识

在传统的认识上,我们往往会去从设备的控制去看到看自动化学科,其应用的范畴多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这种认识显然没有什么大的偏差,但其深度和广度仍旧不符合自动化应用的概念。原因是信息的控制取决于设备的的控制性能,加入我们是从信息的控制观点出发来看待自动化这个学科,就会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其一是自动化搭建起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桥梁;其二是自动化构建了社会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的桥梁;其三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内涵之一就是自动化,其能够优化对信息的管理、优化信息系统的集成,此外对信息的控制、处理也是一个优化。

从以上观点来认识,我们就可以得出:自动化让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拓展这个认知点,就像工业现代化到各个领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等等,在我们现代社会领域中的能源、军事、金融、家居、社会管理等方面,其信息化与智能化是必须发展的应用。同时,现代信息化无法脱离自动化学科,同样需要自动化学科来加以推进,如:网络与信息的安全;网络的集成、建模与调控;网络服务的质量控制等等,所有这些均与自动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三、做好自动化学科在网络互通环境下的技术控制

在NII发展和网络化已经日渐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去解决好作用于系统中不同部分相互作用以及这些部分对整个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影响的问题,比如网络的建模;基因与蛋白质的功能分析;网络管理与资源的检索;怎样去提高网络计算效能以及交通的预测与优化等等。全球化、集成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等自动化要件,始终关系到让系统发挥最大优势的问题,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同时也要面临由于局部障碍而导致全网崩溃的巨大风险,就像我国南方遭受严重雪灾而导致电力网崩溃,因此在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一样。在当今网络十分发达的环境下,诸如网络病毒、网络黑客日益盛行的当今时代,我们该怎样去规避网络崩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显然就是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关于这个问题的存在又与现代社会有密切联系,比如金融风险预测与防范;现代企业的改革与重组;蛋白质与基因的功能研究;神经科学与脑功能的研究;复杂疾病的基因诊断与治疗;网络计算与网络安全;城市交通的规划与优化;生物异化与人类基因研究,生物芯片的检测与分析;文化资源信息的检索与服务;现代信息战的攻击与防御等等。从以上各个领域的研究来看,现代技术的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已经对自动化学科发起了巨大的挑战,要有所突破,也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要正确看待现代社会发展的形势,要从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发展自动化的现实机遇。

四、自动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