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戏课堂笔记

社戏课堂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戏课堂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有效阅读;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56-02[ZW(N]

[作者简介]陈燕(1976―),女,江苏海门人,本科,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初中阶段正是学生积累语文素材、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关键阶段。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阅读除了增加了阅读量之外,还增加了阅读中的理性思考意识,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效阅读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与能力,而且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都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如今,我们倡导终身学习,所谓的终身学习是以“终身阅读”为出发点的,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对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呼应

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单靠课堂内容的充实是不够的,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基础学科,应当课内、课外两手抓,从而形成‘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良好教育模式。”课堂是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阵地,而课外有效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因此,应当以语文课堂为主轴,形成课外阅读的外延效应,实现课内、课外阅读并举,以“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类目,从而降低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成就,因为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收录较多,作者介绍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外阅读引导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匆匆》等文章,还可以推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此满足阅读能力较强学生的需求。将课堂内容与课外阅读内容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有效阅读的捷径。

二、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作品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尚缺乏客观性和针对性,因此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盲目性。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有益”这一观点是认可的,但是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会被其他因素诱导,例如有些学生会被书籍花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有的学生自己购买的课外读物有大量错别字,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有效课外阅读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对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选择能力”进行强化,减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无用功”。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很多学生都表示在小学阶段就已经了解了这个故事,而且对于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也耳熟能详。那么,在这堂课的课外阅读中,教师就不能单纯以推荐安徒生童话为主,而应深化拓展阅读领域。笔者为学生推荐了《安徒生传》这本书,引导学生认识这位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特点,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心理与创作内涵。同时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皇帝的新装》的多个续写,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阅读发展至练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选择能力得到了强化,而且还能从课外阅读中拓展语文思维,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三、注重推荐优秀课外阅读素材

虽然不少学生都认识到“阅读有益”,但是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却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阅读文本。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优秀的课外读物进行集体推荐,例如《语文报》《读者》等刊物,这些刊物内容积极向上,具有青春正能量,是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外面的世界”的一扇窗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从而促进个性化阅读与人性化阅读相结合。

对于一些个性内向,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等书籍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对于有冒险精神但是个性鲁莽的学生,可以推荐《鲁滨孙漂流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等书籍,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鲁莽,认识到智慧是勇敢的根源;现在的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忍让和合作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都会以个人为中心,很少顾及他人感受,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推荐《森林中的伙伴》《团队的力量》这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合作与团队的价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课外读物推荐,能够在培养学生有效阅读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个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辐射效应,同时还能够使初中课外阅读更具启发性和引导性。

四、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技巧

由于课外阅读较为自由,不受课堂限制,因此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能集中精力,阅读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课外阅读技巧。

首先,使学生了解精读与泛读的区别:精读注重阅读质量与阅读思考,要通过阅读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泛读则是以浏览形式进行了解,无需深究。例如在讲《社戏》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鲁迅不同风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泛读。精读内容与课文关系密切,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泛读的内容则比较广泛,如小说集《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学生掌握了精读与泛读的区别,阅读效率将有所提升。

其次是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往往会疏于思考,只重视阅读量而放松对阅读“质的要求”,而读书笔记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知识构架,从中得到知识积累和人生感悟。读书笔记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效果得到沉淀,同时起到促进长期记忆的效果。例如在《中秋咏月诗三首》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收集了大量的咏月诗词,并做成一个小专栏,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将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结合起来,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应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周密布置,落实检查,将课外有效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在课外有效阅读途径的发掘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引导理念,将学生阅读由封闭式课堂构架转变为开放式有效阅读模式,使学生在更为开放的阅读环境中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养成更为积极健康的阅读习惯。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显著帮助,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有效阅读的意识。

参考文献: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对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自己预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学生预习时利用工具书和现有的知识储备,去提前感悟、理解新的知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新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下面几个良好的习惯。

1.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注解与工具书,力求从字形、字音、字义去理解与识记。

2.结合文中的注脚,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以及课文大意。

3.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尝试归纳各个段落的大概意思,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在初读新课时,要注意学会用一些符号,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优美的句段、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勾画,也可以在文中写下自己感悟的文字,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5.在初读课文后,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先尝试作答,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多读几遍。

当然,对于一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要抓关键,进行适当的引导,列出一定的自学提纲。比如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较长,主要写看戏的前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文章都写了哪些人、哪些景物,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最终目

的在于学生的“学”。初中生喜欢以成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去动手实践。但是初中生仍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加以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锻炼提高自己。

1.注重对关键词的揣摩,使用比较法深刻体会词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对《范进中举》一文中“攥”的理解,为了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胡屠户贪婪市侩的嘴脸,可以让他们模拟拿钱的动作。文章开头写胡屠户“腆”着肚子,范进中举后跟在他后面低着头“扯”衣,可让学生模仿“腆”和“扯”这两个动作,能很好地体会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2.阅读时要注意拣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主题思想。比如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中的全文中心句和各个段落的中心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等。

3.教师多用“我认为……这句话好,好在……”这样的句式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团结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文章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4.对于文章中的关键句段,要进行咬文嚼字般的细细品味,力争能正确理解字义句意,悟出语言运用的奥妙所在。

5.指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勤做笔记,记录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难点和自己的疑点,以便在复习的时候慢慢消化。

三、培养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实践――认知――再实践”中的“再实践”。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做练习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1.重新复习课文和课堂笔记,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该如何去弥补。

2.对教师布置的练习要独立完成,不能不加以思考就去抄答案,杜绝一边抄题一边翻查答案的陋习,同学之间可以探讨完成。

3.除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应该有课外资料,每天都按时按量完成一定的练习题,这样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要想把语文学好,仅仅靠一本语文课本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只有不断扩大阅读面,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东西,才能扩展知识视野。

1.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纸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等优秀的报刊文摘,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就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为主题阅读大课堂,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相互间推荐一些认为有益的书刊。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读写训练 人文素养 提高 具体做法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大量读写是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通过大量读写,可以使一个人的人格得到完善,思想得到提升,人文素养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基于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大量读写方面的训练,具体做法是:

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教学中,凡是优秀的课文,尤其是名家作品中的精美语段,都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在诵读中品味文章或语段的精妙所在,摘抄后写出点评、感悟,然后进行仿写训练。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等这些优美的写景散文,都让学生尽量背过,并自己选择一个季节,以“家乡的(春、夏、秋、冬)天”为题,进行模仿练笔。学习《社戏》后,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背诵、摘抄,(如:月夜乘船、月下归航等优美的景物描写段落)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以《童年趣事》为题练笔。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课外让学生多读一些美文,精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文章,拿到班级朗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几年来,我都坚持课前朗读训练,每节课在学习教材前都拿出5分钟时间,专门进行这个项目的训练,这样,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了很好地展现自我,他们在选文上都动起了脑筋。在老师的建议下,《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情感读本》《新概念作文》以及名人传记、名著片段、优美散文等都相继进入了学生的选文视野。这样,一学期下来,有上百篇经过精选的文章,以不同的文体、内容及语言风格,出现在学生的视野里,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那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学滋养啊!经过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日常的阅读积累外,在寒暑假,我还让学生系统地读一些“课标”中推荐的名著,并交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拿着红笔进行简单的勾画,就像自己在跟作者交流,在与他交换意见,做到文本、读者、作者的三者互动,这种互动对理解作品很有帮助。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还告诉学生,要读中有悟,有所创新。有些文章读后,如果产生了灵感,就应该马上构思,在大脑中粗略地列个提纲,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如果读书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达到了入木三分。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入生活实际――读活书,多写作。我告诉学生,现实生活就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活教材”。只要留心,写作的素材比比皆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在家里,有家庭琐事;在学校,有那么多的同学,那么多的故事;在社会上,一出门就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在大自然中,到处是优美的画卷等。我们要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关注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样事物,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有感就发。为了让学生不再“怵”写作文,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及时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作文课上,文思泉涌,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挤牙膏”了。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4篇

一节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得,而且这种获得是和授课者密不可分的,那种老师不讲学生也会,讲了也不会的,就不能从属于学生所得这一类。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有效性?笔者试仅从两点分析:

一、 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案例一:高二新课程中《看社戏》,老师的问题技巧就很值得揣摩。

老师问:“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中,自己对豫剧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一位学生回答:“情感是同情。”

继续第二位学生回答:“情感是喜爱。”

老师:“很好,自己的情感变化就是由喜爱到同情。”

剖析:其实,学生有没有真正懂得答题技巧和自己的症结所在呢?没有。因为刚开始时,该教师知道学生答得不对,但并没有指出学生失误所在,而是又请后一位回答,第二位又答了另一种情感,老师把这两个答案拼起来复述了一下,学生就认为这是正确答案了。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提问,学生还是答不好,因为根本不知道症结所在。这题解答的关键是在“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事实上是需要分析情感的变化过程,先由甲然后到乙……教师没有及时引导,这样让学生变成了机械地抄笔记,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新的收获。

案例二:同篇课文,另一问

老师问:“第一部分有哪些对比,这样对比的有什么好处?”

分小组讨论后,派学生代表回答。

学生,答“唱戏的人平日的农活时的辛苦和唱戏时的兴奋、开心对比。”

老师问:“就这些吗?”

学生很自信地说:“没有了。”

老师说:“大家答对,但没有答全,看我的题目是问了哪些,那至少是两个,而你们只答了一个,另外我又问了有什么好处,你们的答案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是要再想想?”

学生立刻醒悟过来,也迅速补充全了答案。

剖析:熟悉语文主观题的老师都知道,若按4分题评分,学生先前的回答只能得一分。刚开始时这个题目的要点学生根本没能分析清楚,要回答哪些,那至少有两个,有什么好处还要回答出来。经过老师的提醒,学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漏洞,因而能迅速由1分提高为4分。

应该说这两例中,学生刚回答出问题,完全是凭借自己初中的知识技能,在高中老师的课堂上第一例学生没有能力的提升,但第二例中学生审题和语言整合和组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如果都象第一例,那是初中课堂的重现,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知识并未增长,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这些都只能成为无效的教学时间。

二、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案例三:高中语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有一段“丛林漫步”的描写。海伦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这个丛林,让所有耳聪目明之人感觉到世界的美,更让我们汗颜。

教师:以景物描写为写作的重点,按照景物分类,但启发学生所有的景只有触觉和听觉,没有颜色。大家一起来描绘吧。

学生:分小组接龙进行更细腻的描摹,白桦树、松树、蓓蕾、花朵、小鸟、溪流……

第一小组:白桦树――一片白桦林在阳光下泛着白光,有些刺眼,一阵风过,笔直的树干上飘落的几片褐色的树叶,落在我的肩头。

第二小组:蓓蕾――清晨,几朵茉莉蓓蕾头顶晶莹的露珠,在青色的薄雾中含苞待放,空气中似乎都飘散着淡淡的茉莉花香。

……

在学生描绘结束后,老师用课件穿插些丛林景物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去感受语言创造的精彩世界。

剖析:海伦・凯勒笔下无声无色的世界在每个学生的眼里、口里得到重生,多了色彩、多了身形、多了姿态……在启发下,学生还为丛林增添了池塘、蝴蝶、云彩、阳光、清风、天籁之音。

从课本延伸开去,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既了解了作者对世界、对光明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审美享受的同时,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对景物展开描写的技巧,从多角度去观察,它们的外型、色彩、状态,它们的质地、动作、味道……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5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搞好乐中施教和趣味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兴趣;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13-02

1 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是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因此,笔者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如笔者在讲《狼》时,就说:“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狼和小羊》一文,结果是狼吃掉了羊,假设把羊换成了人,结果又会怎样呢?”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又如在讲《十则》一课时,我就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有牛顿、哥白尼等,大家知道是谁排在这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吗?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2 故事引趣法

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我在讲课时,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一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的,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3 角色朗读引趣法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又如《皇帝的新装》、《,我在哪里》、《选场》、《市长》等文章如果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4 直观教具引趣法

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在讲《猫》、《小麻雀》、《斑羚飞渡》等课文时准备一些标本让同学传看,大家兴致很高。有时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5 情绪感染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讲》、《背影》、《乡愁》等课文时,我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6 激将法

俗语说:初中生争强好胜心切,对他们采用激将法更为有效。比如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就可以说:“现在女生已走在前面了,我们男生能甘愿落后吗?”、“巾帼岂能让须眉”、“发言最不积极的一组,下课后全组同学合唱一首歌”这样一激,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7 板书引趣法

板书是一门艺术,优美的板书具有一定的魅力。我在板书时,注意布局合理、书写工整,有时也可以根据板书内容的不同而及时变换字体,特别喜欢用彩色粉笔书写重点内容。板书设计也注意形式多样,或表格式、或网络式、或金字塔式。总之我在板书时力争将文字符号巧妙组合成艺术画面,以此吸引感染学生。

8 教态姿势引趣法

教师的表情、姿态、手势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笔者在上课讲到兴奋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有时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动作、姿势和表情来感染打动学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动作,《社戏》中“开船”动作,《狼》中“御狼、杀狼”动作……我都是边讲边演,学生也上台表演,这样整个课堂情绪盎然。

9 情境作文引趣法

教师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观察体验,然后布置写作文,这就是情景作文法.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作文自然兴趣较浓。如笔者班级有两个学生星期日在附近学校玩耍时打碎了两块玻璃,那所学校的校长给人写了一封信。人就抓住这一契机,上了一堂情境作文公开课。具体教学过程是:有感情朗读来信――当事人叙述事情经过――学生对此事进行讨论――学生自己命题写作。这堂公开课把写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给教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作文《我们的学校》、《校园一角》也可以用此法,带领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学校后。再进行写作,效果很好。

10 作文互改引趣法

学生互改作文,迎合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学生互改作文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指导,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互改作文,教师要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讲评,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

11 表扬鼓励引趣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授课,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要多表扬鼓励,时常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对一些差生,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切忌对学生挖苦讽刺,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学生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时,我就说:“你真棒!”“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理论的主渠道。而高效课堂教师要求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现就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谈点浅见。

一、加强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主席说:“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这崭新的时空,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新课改下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语文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只有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担负起培育全面发展的下一代的职责。作为教师,只有对工作倾注了热爱和真诚,才会产生来自内心的动力搞好教学;作为教师,每当走上讲台看到台下那充满对知识渴求的眼睛时,都会深深地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沉重,必须以一份真心、诚心、爱心去对待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技能,不辜负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因此,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等相关科学知识。试想,课堂讲授时,若能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和兴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师德是指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师德高尚,才能端正教学思想,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无形中感染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形成制约力和榜样。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有去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对你工作的热爱和尊重;我们只有善待每一位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一个愉快的交流。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他的课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二、营造有效的课堂气氛

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有旺盛的学习兴趣。

所以,首先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一种让学生敢于议论的、宽松的、和谐的、平等的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适当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对学生开展一些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谈一谈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做人的道理。这样做既可以调整教学氛围,烘托课堂情趣,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心灵上的感应。

其次,和谐的课堂气氛还与教师的讲课艺术有极大关系。课堂应该是教师进行艺术化教学的场所,是一个优秀教师充分展露自己教育智愚和教学经验的舞台。课堂教学,既是学术活动,又是艺术活动;三尺讲台既是学术论坛,又是艺术舞台;讲课既要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句句推敲,前后呼应;又要言之含情,动之富美,句句扣人心弦,处处引人注目。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教师自然的形象气质、激情饱满的教学态度、丰富的面部表情、得体的言谈举止、精辟幽默的语言以及适当的教学手段等形式演绎出来,产生一种师生间的心灵激荡,感情共鸣,思想交流,文化互动。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所选课文无不体现出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要把教材放在首位。把教材内容灵活地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尝试把各种艺术形式、生活常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相补充、相拓展。在多变的形式和多层结构框架的结合中,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快乐语文课堂。

按不同文体,巧设课型,在寻求艺术性中,再巧妙点击个性,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快乐化。如词语、成语、熟语、俗语等趣味语文课、诗歌朗诵课、读书笔记交流课,剧本文学表演课、漫画赏析课、歌词点评课、广告设计课、想象绘画表述课、聆听故事表达课、社会问题讨论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这句话。

对于课文中用得非常准确和巧妙的词,我常常引导学生用相关的同义词来“篡改”原作“点睛之笔”,从而让学生品析、领悟“一‘词’激起千层浪”的炼词效果。如《散步》中的句子“我的母亲又熬过了冬天”中的“熬”、《社戏》一文中的“就像一条大白鱼在浪花里蹿”中的“蹿”、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朱自清的《背影》中关于父亲买橘时的动作描写中的动词等,都可以让学生在“篡改”的过程中体会出原作的精妙。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社戏课堂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个性差异 差异教学 途径 语文教学 文科 理科

“一林竹子有深浅,一树果子有酸甜”,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天赋、背景、个性、爱好等多方面的差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使不同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一线教师应积极地去探索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差异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敢于教出“差异”来,使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就语文教学而言,文科生相对来说形象思维突出,语言感受能力强,学习语文游刃有余,而有些理科学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语文的料,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传统的语文教学组织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那些个性活泼开朗,头脑聪明灵活,又倍受老师青睐的高层次学生往往唱主角,而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种旁听式的陪衬,甚至有少数学困生成为被老师遗忘的对象,长此以往,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遭到扼杀。因此,文理分科是实现差异教学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在文理班实施差异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的几点心得,仅供探讨。

一、知识技能层面上的教学广度差异

理科生语文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并且不断地巩固已学知识,促使其更牢固地打好基础;而文科生则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还学有余力,可以适当补充课外知识或拓展相关生活常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我心归去》一课,讲到第二、三小节中表现“我”在法国孤独空虚的一系列描写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反复与夸张的描法,我给理科生回顾了鲁迅《社戏》里的一段强调一群农村孩子在等待好戏出场却迟迟未等到的焦急又无聊的心情描写:“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又回顾了鲁迅《秋夜》中强调环境枯燥的一段描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也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韩少功的思乡情结以及细节描写的妙处。

而在文科班教授这一内容时,除了以上的内容,我另外给学生出示了一段材料——契诃夫《变色龙》中对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反复四次的描写,由此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现学的知识,又拓展了知识面,有助于引导其思维的发展,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和学生喜欢网络的特点,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站,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自己的学科网站,通过网站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过程方法层面上的教学难度差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它们,发现它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因此,在作业布置上,对理科班潜能生的作业要难易适中,让他们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而对文科班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以课外阅读为例,对理科生,要求能读完,能做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并且能在读的基础上尝试赏析;而对文科生,要求大量阅读,并能写出读后感或赏析性文章。

当然,差异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没有评价过程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比如,同样的习题讲评课,对于理科班,可以用成果展览的方法鼓励作业优秀的学生,增强其学习兴趣。也可以采取师生互评的方法,在评价学生的想法的同时,将教师的看法传达给学生;而对于求知求新欲更强烈一些的文科班,可以用同伴互评法辅以自我评价法,从中找出不足的加以改进,将自己好的见解推荐给其他同学借鉴。也可以采取个性分析法,有个性地解读问题,鼓励差异阅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深度差异

应试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角度来组织的,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感情来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的。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师生的交流,就难以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从知、技、意、情统一的角度去组织一堂课,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倾向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教育的成功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激发”。有过文理班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该都有类似的感受: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学习语文上的热情简直可以说是天上地下,文科生多数都爱好文学,情感丰富,喜欢阅读,善于思索人生;而理科生,则普遍视诵读为天敌,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不喜思考,尤其苦恼于写作。因此,对于理科生我们应以激发其兴趣为主,逐步培养其学习热情;而对于文科生,我们则应趁热打铁,化热情为思想深度。

鉴于这些差异,我在理科班的教学中,特别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问题情景的设计:精心设计与教学任务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将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再如巧设悬念;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霸王别姬的故事,出示了《垓下歌》,然后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是怎么败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为了帮助文科生提升其思想深度,我引入了批判性教学。比如,在学习《虞美人》时,我让学生评价一下李煜。因为李煜本身就是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所以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会觉得有挑战性,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有学生将李煜和项羽联系在一起比较,同是陌路王侯,同有绝笔之词,一个凄凉,一个悲壮,一番精彩点评引来了其他同学赞许之声,我可以看到他掩饰不住的成就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其它同学的听讲注意力也相应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批判性问题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同是《老王》一课的学习,理科班的情感目标仅定在“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上,因此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唤起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的层面上;而文科班的情感目标则相对高些“领会杨绛对老王的愧怍及愧怍背后的深刻意蕴”,因此,课堂由“同情——感动——愧怍——尊重——敬仰”到最终得出“一个让我们反思的社会”,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我想其思想也将有所升华吧。

教学过程如篮球比赛,值得咀嚼与思考的,不是进球这个结果,而是进球前那姿态各异却同样精彩的上篮三步——难度、广度、深度。我相信,无论手捧什么样的篮球,只要我们直面差异,勇于探索,因材施教,都将完成精彩的三步上篮,看到百样花开的满园春色。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