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作文; 文采; 教学体会;

孔子提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我们说的“文采”,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下来。怎样才能写出文采呢?

(一)活用词义。这是指在文章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那形象词语,取代那些抽象的词语。高考佳作《眼泪是什么》写道:“有的眼泪在脸颊上一滑而逝;有的眼泪却躺在深深的皱纹中,润湿着,不肯离去。”句中“躺”的本义是动物仰卧,写出了泪水浸在皱纹中的形象,能使人联想起人们躺着的情态。这要比用“停”字生动形象多了。

(二)活用词性。这是把本属于甲词性的词语,临时活用为乙词性。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高考佳作《春天是多彩多姿的》写道:“一阵东风吹过,红了桃花,绿了小草,季节又春起来了。”句中出现了三个活用词:“红”和“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是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东风)使桃花红了,使小草绿了;“春”本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为(季节)又到春天了。这样活用词性,使语言精炼而且新颖,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

(三)拟声绘色。这是指把客观事物的声音和色彩描写出来。以增强形象性和生动性。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色。高考佳作《春天是多彩多次姿的》写道:“春天是什么,春天是桃花的绯红,是蚕豆花的淡紫,是垂柳的水绿;春天是黄莺的嘤咛,是燕子的呢喃,是蜜蜂的吟哦。”句中分别描写了三种植物的颜色:绯红、淡紫、水绿,三种动物的声音:嘤咛、呢喃、吟哦。真可谓有声有色,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如果去掉这些描写,文章必然苍白无力。

(四)摹形状物。这是指如实地描写客观事物的形状,从而给人具体生动的形象。赵翼如的《味,在酸咸苦辣间》写道:我还尤爱吃粘粘的糕团,如小巧珠子般滚滚溜溜的元宵,甜丝丝,软乎乎,粘在唇上,粘在胸口,仿佛把心也弄柔了。那绵绵软软的糯米粉儿,就此揉进了我的生命中。句中用“滚滚溜溜”、“甜丝丝”、“软乎乎”、“绵绵软软”等词语,描写了元宵的形状、质地,显得生动形象。

(五)增加修饰语。有的句子只有主干,没有枝叶。这样的句子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苍白无力,读来乏味。如果能给中心语恰切地增加修饰语,定能使语言增色不少。高考佳作《世界因多彩而精彩》写道:“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这段话分别在“豪放”、“低沉”、“旷达”、“婉约”前边,增加诗人优美的诗句,作为修饰语,从而使文章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六)引用诗词佳句、名言警句。这样做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显示作者的学养深厚。学生佳作《谈开卷有益》开头写道:“培根有句名言,‘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一言以蔽之,开卷有益。”这段话运用名人名言,给文章增色不少。

(七)句式灵活多样。从语气上来说,可用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从结构上说,可用整句、散句。从字数上说,可用长句、短句。高考佳作《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就给我一双慧眼吧!用它,去领略春华、秋实,夏炎与冬寒;用它,去笑对阴晴圆缺、潮起云落。我相信,只有百花齐放,才是春满人间,那又何必去追求一枝独秀呢?因为世界因多彩而精彩!”这段话有长句、短句,有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运用多种句式,显得行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2篇

一、用心捕捉《春》中的动态美

美文好比天籁,细细品味其用心雕琢的词语,总给人以绕梁三日、余韵袅袅的回味。《春》中传神的动态美描绘了物象的形象,突出了物象的本质特点,从而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春强烈的喜爱赞美情感。

在《春》中,作家这样写道:

“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钻”字,传神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表达作者对春的热爱之情;“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卖弄”一词将鸟儿人格化,“卖弄”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春天来临,群鸟争春的美丽和谐景象,将春天的勃勃生机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中的“静默”一词将房屋人格化,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房屋沐浴春雨、静静守候忙于春耕晚归的农人的温馨情景,让人读来意犹未尽,余味悠长。

《春》中传神的动态,鲜明的节奏,明朗、和谐的旋律,如美妙的天籁之音,带学生畅游其中,凸显“既能悦耳,又可赏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二、细细欣赏《春》中的绘画美

后人评价王维诗歌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朱自清散文《春》既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带学生观赏朱自清的“春”之花园后不难发现,作者为我们勾描了几幅美丽的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而最为精妙、最让人回味咀嚼的是这段文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几笔勾描得诗意盎然。作者着力写春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视角由上而下,描写时按照“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有序写景。不仅桃花、杏花、梨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与百花争艳,与春光争辉。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读这段文字,你读出的是浓浓的诗意,作者通过虚写即想象带领读者走进优美、和谐和生机勃勃、百花斗艳的春天;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在观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画里有留连戏蝶时时舞,有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幅画,虚实相生,声形兼备,文有尽而意无穷。在这幅画里,涂抹的是作者对春天无尽的深情、无尽的爱恋。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作者精心勾描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中中倾泻出来了。

三、反复咀嚼《春》中的感官美

文要有声有色,有形有味。只有充分调动视、听、味、嗅、触五种感官,文字才会意蕴无穷。朱自清在《春》一文中正是巧妙调动多种感官去表现春色,将原本无形的春色写得五光十色、百味杂陈,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结合等,手法灵活多样,多角度地描写出了一个别样的春天。

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触觉感官,将春风比做母亲的手,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则调动嗅觉,写出了春风吹拂、送来清香的动人情态;“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更是通过听觉写出了在春意浓浓、温暖宜人的春日,鸟儿、轻风、流水的悠然与愉悦,突出了春日的幽静与和谐。

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难以捕捉、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挥笔间顿生诗情画意。

四、妙手借鉴生出盎然的诗意美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3篇

什么叫“细腻”?所谓“细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细节刻画真实生动。通过细节能真实地再现作文要记叙的生活场景;第二,语言生动优美。无论是从句式还是语言本身的用词,都非常美而有韵律感。因此,要想让作文“细腻”,便应从细节刻画及语言的生动优美两方面入手训练。

而细节的刻画,即将人物做某件事的各种细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展开详写,写写人物做某件事时衣服什么式样、手指如何动作、身体什么姿势、头发什么颜色……诸如此类的描写,能让作文所记叙的事件变成鲜活的生活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描写得越细腻,便越容易让读者读之如身临其境。

但如果仅将这些细节用大白话描摹出来,自然还是少了点味儿。因此,紧接着便应该对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的语言进行优化。可从三方面来优化:一是优化用词;二是使用文学技巧;三是优化句式。

优化用词。需积累一些较为生僻且比较优美的词语(短语)去代替大白话式(最常用的)词语。如用“莞尔一笑”“笑纹在嘴角慢慢漾开”来代替“笑了”;再如用“睥睨”“凝视”“环顾”“回眸”来代替“看”等等。这需要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积累一些用词。

使用文学技巧。这里说的文学技巧是广义的文学技巧。

首先,使用修辞,这个不用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多用修辞,能让文章变得更美,比如常用的“排比+比喻”这种组合在作文中便非常受青睐。

类似于“春天是笋儿的舞台,在这里笋儿成就了它生命的绿;大海是溪流的舞台,在这里溪流成就了大海的魂;贝是细沙的舞台,在这里细沙成就了珍珠的韵。而生活是我的舞台,在这里我取得了成功,也明白了‘只有坚持,才会成功’的道理。”这样的开头在考场作文经常会让老师眼前一亮。需注意的是,如果当真使用某种修辞,一定要与文章内容和立意密切相关,不要大而空。类似于“唠叨是山中的清泉,唠叨是天上的明月,唠叨是深夜中的一盏灯,唠叨也是一种美”(《这也是一种美》)这种句子就有点空了。

其次,化用古诗词名句。直接用可以,如“你可曾见过那‘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你可曾见过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直接用诗句代替自己想说的意境。或是化用,类似于“于弱水三千中,回首,再回首,我只看见你,如莲的等待,渲染着幸福的微光,在身后永不腐朽”这类句子,其“弱水三千”“如莲的等待”都是有古诗文痕迹所循的;再类似于“当等待成为一种习惯,苍老了容颜,折煞了光年,无关风月,不问前路,只为真心。”这样的句子,其“容颜苍老,光年折煞”等,也是有古诗文痕迹所循的。

再次,在需要抒情的时候,适当使用景物来烘托和渲染心情,也不失为创造意境的好方法。哪怕是只有一句“那一日,阳光是耀眼的金黄”,整篇文章也都被这温暖的意境所笼罩。

优化句式。大部分同学喜欢在作文中使用大白话,整篇文章读起来非常单调。读读下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的句子,大家就会发现为什么自己的作文太单调了。

1. 跑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跑过春暖花开的三月,跑过飞扬的白雪,跑过纷繁的柳絮。双脚仿佛正是摆渡用的双桨,希望则是这条小船上所承载的东西。

2. 摆渡永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离开失败的此岸到到达成功的彼岸不会如同幻想中的那样迅速。但是穿越过时间,穿越过季节,浓雾散尽,前方终有一个幸福的彼岸。失败和悲伤随着小船的起航而如同潮水般退去,随我一同摆渡过河的,一定有坚持的希望和不放弃的勇气。

上面第一个句子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整句,其实就是排比句,不用排比得那么整齐,但是只要有排比的意思在,读起来就会非常顺畅。这样的句式就非常整齐。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4篇

一、重视语法和修辞基础

仿写和句式变换其实很重视对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的考查,各种解题技巧的训练,如果不建立在学生扎实的语法和修辞基本功的基础上,只能是空中楼阁,再怎么强化,不过是隔靴搔痒,功效甚微。为此,我们主张首先应对学生的语法基础和修辞能力进行调查,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这里,主要是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直接从题目训练出发,全然不顾学生的基础状况和能力层次;二是注重了基础,却没有将基础的知识讲解和高考题型的训练结合起来。正确的做法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中,有意识地结合高考题中仿写和句式变换的要求,高考模拟题的训练中,重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讲解。

从高考命题看,变换句式虽然考得较少,但往往直接地涉及到学生对基本句式的掌握,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基础是难以熟练、准确地解题的。如2001年全国卷第25题: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2分)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参考答案一:现在许多国家都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参考答案二: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

要进行这样的长句和短句的变换,首先了解长句和短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长句词语多、结构复杂;短句词语较少、结构简单。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气势畅达,适宜于政论性的文章和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心理活动的内容;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简洁明快、生动活泼,适宜于叙述性的文章,尤其适宜于表现紧张的气氛、激越的情绪、坚定的语气等。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语法知识,特别是句法知识。如长句之所以长,往往是附加成分多(尤其是定语)。学生不能迅速地提炼出一个句子的主干,准确分析句子成分,便会觉得头晕脑涨,更不用说按要求去变换句式了。

因此,第一轮复习中需要进行语法的复习,进行各种单项的练习,如句子结构分析、单句复句变换等等。在此基础上才能结合历年的高考题进行讲解和模拟训练。

如下面这个句子:“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间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的青年。”记叙文中这样的长句是不妥当的,可以指导学生首先分析句子结构,提炼出主干,找出修饰成分,再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改为如下由短句构成的复句:“在牧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骑着枣红马的青年,他穿着蓝色蒙古袍,腰问系着豆绿腰带,身上背着红十字药箱。”

同样,再进行短句变长句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单句和复句的变换。因为长句变短句就是把原来单句中的修饰成分变成一个或几个句子,这些句子与原来句子的主干部分组合在—起,也就成了一种复句的形式;反过来,短句变长句,也主要是把复句形式的几个句子组成结构复杂的单句。

仿写句式,高考中更是常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02年全国题第25题: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6分)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学生答例:1、流水是大山的眼睛:飞瀑是泪水,深潭是瞳仁,淙淙潺潺的歌声是流水思绪的表白。

2、森林是地球的衣服:高大的乔木是外套,矮小的灌木是内衣,朵朵小花是森林的纽扣。

3、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白,人类是在地的主人翁。

4、春天是大自然的一本画册:轻风细雨是导言,飞禽走兽是线条,花红、草绿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新衣裳。

这样的试题,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考查,学生的修辞基本功不过关,是不能写出这些语句通顺,文质兼美的答案的。所以,有必要在第一轮复习中强化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等修辞手法的掌握和运用。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常做一些带有修辞要求的片断写作练习。

二、注意题目的隐性要求

高考题中,仿写与变换句式的题目一般会在题干上作出明确的要求,如“把下列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用……作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在……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等等。这些题干上明确的要求,学生只要不太粗心,一般都能看出来。但这些题目中,往往在例句或所填语句的上下文中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要求,学生有时只顾注意合乎表面的要求而忽视这些深层次的要求;而这些深层次的要求往往又是准确解题的关键所在。有时,即使题干上有明确的说明,但具体做到什么要求,也带有一些隐性色彩,也需要学生仔细琢磨例句或上下文。训练过程中,通过学生试答和优秀例句的比较,注意引领学生去分析这些隐性要求,可以防止学生做“无用功”。

如2002年全国题第25题(见上),学生可能对运用比喻的要求都比较清楚,但他们对例句中“海”“水”“浪花”“涛声”“鱼虾、海鸥”相互的关系,“字典”“部首”“音序”“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前后两组事物的关系,不甚明了。这样,即使绞尽脑汁,也难以仿写出好的句子。

南京市2004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5题:

仿照句中画线的部分,续写两句话。

例句:只要热爱生活,

一竿傲然的劲竹,也能让你品出铮铮的气节;

一方嶙峋的瘦石,也能让你悟出不阿的风骨;

所续写的句子的上两句中,“劲竹”与“气节”、“瘦石”与“风骨”构成了一实一虚、一具体一抽象、一形象一寓意的关系,同时“气节”、“风骨”紧扣“劲竹”、“瘦石”的特点,仿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句式模仿。

再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25、仿照示例,改写下面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

提示语:(公园里)禁止攀折花木,不许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⑴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改写为:

⑵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改写为:

一般人都认为是仿写题,大部分考生也在改写中运用了“除了……什么也不(别)……”的句式,这可能是受到题干中“仿照”一词的迷惑。实际上,这是一道以考查变换句式和得体表达为主要目的题目,它的考查标准不是对不对,而是好不好,是对语言表达效果的高层追求。解题时不仅需要研究示例中原句和改写的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要注意弄清每则提示语的基本意思,改写出的句子要符合原句意图,体现环境要求,措词得体有度。例答:(1)多一点安静,少一点嬉闹,环境因你而美好。或:轻轻的来,轻轻的走,轻轻的交流,不带走宁静与清幽。(2)带走满腹知识,留下一架好书。或:你只想在这里阅读报刊,不会想拥有这里的报刊,因为它们比邮局贵十倍。这一题兼考变换句式和语言得体,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提高品德素养,关注社会人生,形式有创新,难度有提高,作为2004年的训练材料也很适合。

三、遵守“三不”原则

在平时的训练和模拟考试中,学生经常把句子改得奇形怪状,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究其原因,除了表达能力的不足外,主要与他们对句式变换的目的和要求不了解,只是为了变换而变换有关。在指导备考和解题时,要经常向学生强调三点要求,即“三不”原则。

(一)不得改变原意

高考的句式变换题,除了有特殊要求的,一般是不准改变原意的。事实上,允许改变原意,也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变换了。高考试题往往有明确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允许改变原意的变换,实际上是假设了一个前提,即原句的意思表达得不够准确恰当(如角度不好、重点不明等),更改之后才合适。如下面一道题:

不增删、不更改下面一句话的任何一个字,写出意思不同的另一句话。

原句: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护住了红花,自己却化作了污泥。

(参考答案: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原句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它强调的是枯叶化为“污泥”这个结果,对“护住了红花”有所否定,思想倾向比较消极。而变换之后,则强调了“护花”这一行为,突出了人物的奉献精神,思想倾向积极向上。这是必须改变原意才能使表达趋于合理的例子,如果原句意思的表达并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话,变换之后改变原意既是不该,也属多余。

当然,句式的变换不可能不带来句意的细微改变,但这种改变应该是轻微的,多数时候只是表意重点或角度发生了一点变化;如果意思改变很大,那就等于另起炉灶了。所以在句式变换完成之后,应该推敲一下,看看它与原句的意思是否一致,要是相去甚远的话,就要重新考虑如何变换了。

仿写句式也往往要求考生尊重原句意,例句常常就隐藏了这种没有在题干中明确提出的隐性要求,而续写型的仿写题,因为常常和语意的连贯结合起来考查,尊重原意的要求更得遵守。如2001年全国卷26题: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6分)

①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乐观者说,希望是

②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悲观者说,风是

考察续写句的前句,它既是续写时的句式和修辞的例句,也从语意上规定了下句的立意,考生续写时是不能违背这一点的。

参考例句:①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

②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

2003年25题,有考生写“除了安静,什么都别带走”,“除了手印,什么都别带走”,表意不清甚至全然相反。很多人都会写出“除了知识,什么都别带走”的句子,但这个句子明显没有表达出“违者罚款”的意思,也没有体现出原意。

(二)不得改(仿)坏了句子

不得改变原意外,还要求通顺,在通顺的基础上再求意思的准确。要求变换的句子,并非纯粹是为了变换而变换,而是有的句子是表意的角度不好,有的是表意的重点不妥,或者是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欠明白,所以才有了变换的必要,需要重新整理。如1991年的一道经典的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句不好的译文,然后做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把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参考答案: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而警方则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的这一指示的禁令。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条禁令。)

这样的句子,它本来就有毛病——层次不清,所以修改后应该有利于理解,所以首先要讲求通畅、明白。不少同学把句子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病例: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警方。市长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警方严禁执行。

变换句子,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我们要细心地去寻找这个切入点,不可闭着眼睛瞎改一气。

仿写中仿坏句子的也不乏见。多数是不能理解仿写的要求,特别是潜在的、隐性的要求,或者是表达能力较差,属于“赶鸭子上架”的。有一条模拟题是这样的:

请另选一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事物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感情。(字数可略有增减)

小溪/没有瀑布雄浑的气势/没有大海宽广的胸怀/却以日夜不息的流淌/向人们昭示/——什么是坚韧

有同学仿写如下:

大海/没有高山雄伟的气势/没有天空宽阔的胸怀/却以日夜不停的流淌/向人们昭示/——什么是坚韧

且不谈其立意如何,也没有自己更多的发挥,单看用“日夜不停的流淌”来写大海,就属于“七窍通六窍”的做法。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当然不是只靠这类题目来完成的,它应该是集合阅读、写作的一项综合性的、长期性的任务,但我们至少应该从学生解题的习惯入手,逐步纠正学生“拿题就写,写了就扔”的坏习惯。何永康教授等知名人士都谆谆告诫过学生:“做好后一定要念一遍再写到试卷上去。”我们平时应该在正面讲解的同时,经常拿些学生自己的答句,作比较,找差距,教会学生在“思维先行”的前提下答题,在“念一遍”后誊写。

(三)不得“一一对应”剥原句

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仿写的。“一一对应”,直接从原句上剥,也许不少同学认为省事的办法,甚至有许多老师也是这样指导学生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学生过分拘泥于原句,势必不能很好地施展自己的特长,甚至有时机械到“换词”这样简单的操作。前面这个“七窍通六窍”的例子其实也属这种情况。

这种做法,纯粹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且有偷工减料之嫌。这种做法,也与目前加大题目的开放性的趋向背道而驰,与语文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去使用语言的宗旨相违。仿写的题目,其实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句式一致,字数相同”的机械要求。一般来说,句式只要求大体相似,字数更没有要求过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挥,也易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下面的题目:

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意义句子。(6分)

例:彩虹 正面: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这条题目最易掉进“一一对应”剥原句的窠臼里,其实题干中要求的“仿照”并不是对句式和字数的要求,而主要是对从正面和反面立意的要求。

例答: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方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2004年江苏卷24题,就在题干括号中明确注上了“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其仿意性就更明确了:

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4分)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5篇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

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

”字充分表现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

,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对

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

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2)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

)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

)尺,疑是银河落(

)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

”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5)读诗句,品经典。王安石《元日》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君看一叶舟,

(4)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好雨知时节,

(6)山下兰芽短浸溪,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8)暖风熏得游人醉,

(9)洛阳亲友如相问,

(10)月出惊山鸟,

三、综合知识积累。

(16分)

1.小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善写这类诗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位诗人称得上是边塞诗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苏轼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人们喻为花中四君子。(

)(2分)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3.下列古诗描述的节日依次是(

)(2分)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B.①元宵节

②中秋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春节

D.①元旦

②七夕

③中秋节

④元宵节

4.与韩愈、柳宗元、“三苏”合称为“唐宋家”的是(

)(2分)

A.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B.曾巩

杨万里

欧阳修

C.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D.曾巩

王安石

杨万里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2分)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

(2)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3)成语“高山流水”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四、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7分)

(一)绝

句(11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3分)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

,表示声音的字是

;表示动景的句子是

,表示静景的句子是

。(4分)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1分)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请将短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请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非然也。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智力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2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参考答案

一、1.板桥

坚韧

顽强

遭遇的挫折与磨炼

坚忍顽强

2.贺知章

春天里柳树美丽的姿态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1)一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3)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青春作伴好还乡

5.(1)白雨跳珠乱入船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出没风波里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当春乃发生

(6)松间沙路净无泥

(7)死去元知万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时鸣春涧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论语

(2)西游记

吴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锺子期

四、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五、(一)1.唐

杜甫

2.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雪船

3.黄、翠、白、青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闻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1)教导

(2)引,拉

(3)智力

(4)这样

5.(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五四”以来最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论记人、叙事、说理、抒情,都如实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广大读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蕴美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最高追求,这种内在美是通过怎样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语言的运用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现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

一、精选口语入文,体现朴素美

关于散文的语言风格_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春》里,他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妍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似的。”

《绿》里,不说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朱自清先生为使口语入文,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今天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中国人的交际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个性化的北京话口语

《春》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话独具特色的简短句式、反问句式

《松堂游记》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来得好。”

论《吃饭》里,“可是法律管不着他们吗?官儿管不着他们吗?干吗要怕任呢?”、“谁怕谁?”,句式简短,充满感情,朴素自然。

风华从朴素中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话,平易自然,堪称朴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叠词、双声叠韵词语、儿化词、整散句,构成音韵美

(一)叠字叠词的巧妙运用,形成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叠字叠词,在我国古典诗词歌赋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它造成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或反复回环的抒情气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叠字叠词随处可见。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来来去去”、“老老实实”、“疏疏落落”等,使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开头就点明题意:“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日”原是时间名词,这里是表示时间的量词,重叠后有浓厚的形容词意味,更显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识的,衬托出“心里颇不宁静”;“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渐渐”,表明夜已深了,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迷迷糊糊”写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门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饰披大衫这个动作的,实际也是写“我”当时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静无声,而多少还带有“忧心忡忡”那种思绪,语意双关,意味深长。

《绿》里,“仿佛一只苍蝇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双声,“晶莹”、“温润”是叠韵,这些词的运用,也使作品构成一种音韵美。

(二)富于变化的长短句、整散句的交错运用、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层次,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

朱自清写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难。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印象,或者说更具体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半架风车”。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语言才呈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旋律”。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谁呢?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哪里呢?”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个字,常常形成排比问而不答,飘忽即过。词语的色调也极婉转,轻盈的燕子,婀娜的杨柳,娇艳的桃花。组成一幅多美的画图。“去——来”、“枯——青”、“谢——开”既有词义上的对比,又有音韵平仄上的变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语气词缀在句尾,从语言的音乐性上,赋予他的艺术语言以“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子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候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

作者围绕“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顺序清楚地将一般家庭“爱花”的方式列举出来,层次清楚。又使文章回还往复,音韵之美,自然天成,美不胜收。

三、运用缤纷修辞,铺展装饰美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咏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论是朴素美的“淡妆”,还是装饰性的‘浓抹’,都使语言生动形象至极,尤其是缤纷的修辞,仿佛优美的旋律萦于耳际,久久绕梁。

(一)善于运用多种常见修辞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段,把语言装饰起 来,以增强语言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写出雾在深夜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摇曳之态。

《绿》里写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写出亭子凌空欲飞的气贯长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太阳有“脚”,能“挪移”。这是拟人;“于是一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一组排比句,用具体的事件,细腻独到的笔触,形象地勾勒出时间的逃去如飞;这些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轻灵美。

(二)善于运用常人难以使用的修辞手段

通感常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清香”飘渺,似有似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进入诗境一般。

《绿》里,“这里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着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冷人想着所曾触到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表现出梅雨潭水绿的波状、情致、柔润、清亮,令人叹为观止!

四、慧聚等闲言语,洋溢绮丽美

朱自清亲情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以感情表达的真挚动人取胜,他的每篇亲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艺术品,也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琐事”,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绮丽动人。

《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如话家常般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父子别离,而是父与子,子与父的灵魂交流、人格碰撞、伦理顺逆、代沟差异的重新审视与评估,多角度、多层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绮丽光辉。

《给亡妇》采用书信体样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对亡妻生前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爱的描写和丈夫疏于照顾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责中,重现母爱和妻情。发自内心深处的“你”字一个比一个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他含着的眼泪,夫妻恩爱、琴瑟相和,全从真切如实中来。当摈弃了华丽词藻,应用了一色的白语白话,将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7篇

教师语言的形式美是通过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做到准确、鲜明、生动,从而将具有内容美的语言用优美的包装展示给学生。换言之,准确、鲜明、生动是教师语言形式美的标准。为此就得讲究词语的推敲,选择适当的句式,考虑各种修辞方式的运用。

(一)教师语言形式的标准

1.准确性

教师语言要求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现实、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他使用的一切语言都必须准确,尤其是教学语言。试想,一个物理教师向学生解释电这一概念时,不是说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而是说摸起麻手,甚至要打死人的东西。一个数学教师解释什么是数这一概念时,不是说数学上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表示事物的基本数学概念,而是把1,2,3,4,5,6自然数说成是数。再如文科中望文生义地说,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法律责任的人等,都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解释。如果把这样的知识教给学生将贻害无穷。

2.鲜明性

教师用语言反映社会现实时要明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要明朗,态度鲜明,爱憎分明,是非不能含糊。在不同的学科类中鲜明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中,鲜明就是明朗。如讲社会发展史就是要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地讲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讲自然科学类课时,鲜明就是明白,如生物课讲蛋白质,通过大量的生物现象,再归纳为它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物质之一,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最后点明这是一种由多种氨基酸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见,鲜明就是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明白晓畅,深入浅出地把讲解内容表达出来。

3.生动性

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努力做到绘声绘色,感情丰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要做到生动性,就要注意讲课语速的缓急、音量的高低、音重的强弱和语调的升降,在运用语言表达手段方面,叙述能跌荡起伏,描写能形象传神,抒情能催人泪下,议论能振聋发聩,说明能深入浅出。如小学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不但用了几幅图画把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展现出来,而且还同学生一道模拟小蝌蚪、小乌龟和青蛙说话的声音。更有趣的是在讲完课后,还叫上几个同学戴上头饰,装扮不同的角色,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演一遍。在这堂课中如果老师语言干巴巴的,既不能生动地讲述课文,也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二)怎样使教师语言做到形式美

从狭义语言定义来讲,教师语言基本上是一种口头语,因此要做到像书面语一样尽善尽美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教师的职业又决定了他的语言必须像书面化一样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要做到上述要求,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讲究词语的推敲

这当然不是说教师每说一句都要反复斟酌后才能讲出口,而是说教师的话,特别是一些关键的、重要的话语,用词造句一定要严谨。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格外注意用语的标准和严密。如有的老师讲苏轼的《石钟山记》,对余固笑而不信也、因笑谓迈日、而笑李渤之陋也三句中的笑进行了仔细的分辨,分别得出了不以为然的笑、兴奋得意的笑、嘲讽轻蔑的笑。而不是仅描绘笑的神态,重要的是揭示出笑的含意。又如生物课中同是生命延续的意思,老师则应区分生育、繁殖、繁衍、育种、生产等词的不同用法。

2.选择适当的句式

选择适当的句式关键是对句子的组织和调配。实践证明,有了准确的词语还不一定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而没有完整意义的句子是不能构成语言的形式美的,所以选择恰当的句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语言在组成句子时,首先要层次清楚,上下衔接,前后照应,观点一致;其次,还要注意长句和短句的交互配置,整句和短句的搭配运用,乃至主动句和被动句的恰当使用。如一位教师在讲《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导人语时,是这样讲的∶

同学们到过东北的小兴安岭吗?那可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啊!你看,它春天生机勃勃,夏天草木繁茂,秋天硕果累累,冬天雪景壮丽。你听∶松涛澎湃,泉水叮咚,更有伐木工人的欢歌笑语和林间小火车的汽笛长呜。现在就让我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畅游一番吧!

描写春天的短句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流行歌词;修辞;语言艺术形式;语境

      修辞是每个社会化的人进行言语交际时不得不考虑的。孔子说过:“非文辞不为功,慎赐哉!”【1】这是提醒人们在外交时注意修辞。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2】“知”即“智”,这是从君子道德修养方面谈语言交际时必须注意修辞。《周易》也说过:“君子以慎言语”。【3】刘勰在《刘子新论》中说过:

“故口者,言语之门户;舌者,门户之关钥。关钥动,则门户口,则言语出,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之恶,则千里违之。言失于己,不可遏与人;情发于近,不可止于远,是以君子慎其关钥以密言语。”【4】

刘勰强调了言语交际中修辞的重要。他认为,经过修辞的“出言之善”,“则千里应之”,没有经过修辞的“出言之恶”,“则千里违之”。

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修辞运用的最活跃,最广泛的领域。作为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本文从修辞这一视角去审视流行歌词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色。

一、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

(一)语音手段

歌曲能否“先声夺人”,除了配上美妙悠扬的曲子外,歌词是否“动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以下修辞手段便能增强语言的音乐性。

1.押韵,就是有规则地交替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音节,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声音的有规则地回环往复,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作品和谐统一。它能渲染气氛,增加感染力。“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譬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四代时序,这便是时令上的节奏;又比如高而为山陵,低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宇宙内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是生命)在里面流贯着的。”【5】文艺家的任务就在于表现事物的节奏,在一切死的东西里看出生命,在一切平板的东西里看出节奏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生命正在于其运动变化的节奏。

歌词作为一种韵文体,其区别于散文体的特点是,追求语音的音乐美,体现在有意识的在歌词中运用同韵的字。如:

①“一个人躲在屋里,我等你说对不起,忘了等了几个星期,忘了等了几个星期,爱情最近跌谷底,又加上天气诡异。”(《In love---命中注定》)

②“差一点骗了自己骗了你,爱与被爱不一定成正比,我知道被疼是一种运气,但我无法完全交出我自己”(《可惜不是你》)

例①中“里,起,期,底,异”韵母都是ī;例②中,“你,比,气,己”韵母都是ī,这些韵母相同的音节,就叫做韵脚,就叫做押韵。使歌词音节匀称,节拍有致,节奏感很强,听起来分外和谐悦耳,利于记忆。借此,我们可以咀嚼出丰富的感情内含。

2.双声,叠韵,叠音词的大量运用

如车行作词,戚建波作曲,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已进入亿万人民的心田,个中原因,除了平实的旋律,亲切的演唱以外,还有歌词的声韵律节奏分不开。

歌词仅168字,双声,叠韵,叠音词就有29对58个字,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词。可以使整首歌词充满了回环往复的声韵律节奏规律。便昭然若揭了,双声是声同韵异,叠韵是声异韵同,叠音是声韵皆同。这些词都可产生声韵律音步节奏,外加又套叠着声韵律节奏群,就更加动听了。

(二)词语手段

1.语气词

在当代流行歌曲中,很多作曲家在运用口语形式的歌词中出现了语气词。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

①“爱你,不是说说而已”(《第一夫人》),演唱这首歌的是张杰,是在和谢娜的结婚典礼上唱给谢娜的歌曲。一个“已”字便把张杰对谢娜的爱抒发的淋漓尽致。

2.中英文混合搭用

在乐坛,许多歌词英汉相杂,而且英文部分往往还作为整首歌的部分。如

①  “今天嫁给我好吗?Jolin  in   the  house……”(《今天你要嫁给我》)

中国歌曲中偶尔夹杂着一两句英文,这是中国人追求个性解放,赶时髦的表现。但对于这一现象,我不提倡。因为就现在的情况,很多青年人太过热衷,沉迷,似乎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当然,我不反对外国的优秀文化进入中国。

3.重感受的超常搭配

流行歌曲所面对的群体当中,最多的是年轻人。年轻人追求时尚,思想观念超前,他们乐意,喜欢去接受这种重感受的超常搭配,并且也有接受这些的能力。在流行歌曲中,重感受的超常搭配是很普遍的。这一现象从歌曲名中就能表现出来。如《分手快乐》、《最熟悉的陌生人》、《玫瑰花的葬礼》、《一眼万年》……,这样的搭配,足以让年长者大跌眼镜,可是却让年轻人爱不释手。

(三)句式

1.整句与散句

整句是把结构相似或相同的句子一组一组整齐匀称地排列在一起,或两个对偶的句子去陈述一件事,或两件事,唱起来显得分外有气势,这是句子的“整”所起的修辞作用;反之把各种格式间杂起来使用,不追求整齐,匀称的形式,唱起来错综变化,活泼,不呆板,这是句子的“散”所起的修辞作用。

“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内容随形式的整齐而能表达得集中鲜明。”【6】如:①“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真心英雄》

散句结构不同,所用的句式也多种多样,因此它所表达的内容不像整句那么整齐,但散而不乱,也比较活泼,不呆板,不拘束。如:

① “都可以随便的,你说的,我都愿意去,小火车,摆动的旋律,都可以是真的……”(《暖暖》)

2 长句和短句

从句子的形体上看,句子有长的,也有短的,一般人习惯地称为长句和短句。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周密,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表意简洁,明快,灵活,有力。如:

①“找一个最爱的深爱的心爱的人来告别单身,一个多情的痴情的绝情的人来给我伤痕”(《单身情歌》)

(四)丰富的辞格

1.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

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加深对所描写的的事物或阐明的道理的解释。在歌词中使用比喻,能够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 感更形象的呈现出来,增强感染力。

例如用比喻的:①“缘分不停留,像春风来又走,女人如花花似梦。”(《女人花》)

②“想要给你的思想就想风筝断了线,飞不进你的世界也温暖不了你的视线。”(《吻别》)

例①连用三个比喻,把女人那种青春易逝,缘分难寻,希望遇到“惜花人”。女人的顽强,勤奋和不屈的感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例②则把抽象的思念写的历历在目,有些哀怨,把心中的无奈与哀伤的情感表达出来。

2.反复,就是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这种可以强调和突出自己的意思,加强语气和情感,加深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无论在哪首歌曲中,反复的运用都很常见。这是歌词这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的要求。歌词的一咏三叹能更好的表达出歌者的情感,也能打动听众的心灵,给听众以听觉的愉悦,增添音乐的美感。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加强节奏感。如:

①“小河弯弯向东流……月儿弯弯的海港……沧海茫茫……”(《东方之珠》),”弯弯”反复使用,非常传神的写出了小河,月儿的形状,同时也表达了曲者对香港的热爱眷恋之情;

3.对偶,昰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近,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意思。即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韵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有特有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例如:

①“月圆月缺,一代梦想;潮起潮落,百年沧桑”(《春天的故事》)

4.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古人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说的就是排比的作用,流行歌曲中使用排比这种修辞很是司空见惯,他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如:

①“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同桌的你》)

以上排比句结构相同,语气一致,不但强化了歌词节奏感,而且使歌曲的感情得到加深,语势得到加强,把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借代,就是借此代彼,舍去事物的本来名称来称呼它。运用借代式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歌词重复呆板,也可以把话说的精炼含蓄,如:

①“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红旗飘飘》)“五星红旗”指代的是中国。

②“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永永远远的擦亮眼”(《龙的传人》)

在例①例②中,就有两个指代中国的,“五星红旗”“巨龙”,这样可以使歌词更含蓄,更富于活力,避免了歌词的重复呆板。

二、语境与修辞的切合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说话总有听众对象;也总有一定的的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说话者也总有一定的身份,思维,修养,性格,职业,心境;所说的话,自然也有一定的题旨和情趣。所有这些,都是言语环境即语境。语境包括了大至社会环境小至上下文等一系列因素。完全脱离语境的语言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适应语境的言语活动固然普遍存在,不适应语境的言语活动也并不罕见,它妨碍着人们的正常的交际活动。因此,要正常地发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职能,一定要适应语境。

而修辞,作为一种运用语言的艺术,对语言运用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不但要说的对,而且要说得好。而要说得好,就要高度适应语境。因为修辞的妙处,往往是由于高度适应语境而产生的。因此,语境是我们观察修辞现象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运用修辞手段的依据。总之“修辞是为了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感情,适应特定的语境而采取的运用语言和语言风格的方法,技巧或规律。”【7】

(一)因量词的异常搭配切境而更显蕴意浑厚凝重

“量词的异常搭配是人们运用量词时,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有意冲破搭配规则造成语义变异。在听读者心中唤起联想,使词产生不同凡响和新鲜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量词的异常搭配常常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性,具体生动的形象性和出人意料的新异性。”【8】

歌词中量词的异常搭配的情况实属常见,如“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东风破》),在这里,与“一壶”搭配的是“漂泊”,而在一般情况下,与之搭配的应该是酒,水之类的液体。“一壶漂泊”,“漂泊”本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然而在这里用“一壶”来修饰它,将“漂泊”比作一壶酒,使无形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了,游子的漂泊情感,思乡之情仿佛“一壶酒”难以下肚,让人不觉沧桑。听着这首歌,不禁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一壶漂泊”这样的异常搭配,不仅切境而且还造成了一种不落俗套的新奇美,达到了怡情悦性的境界,引发了听着的审美想象,使其审美感受处于愉悦与惊奇的状态。总之,这首歌曲因“一壶”的切境而更显蕴意浑厚凝重。

(二)巧用双关切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 ,使歌词造成曲笔

如韩红演唱的《天亮了》,那是一首凄美绝望的歌曲,讲述了一个真实凄惨的故事。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哭了。首先是因为这首歌的曲调凄凉,把母爱的伟大演唱的淋漓尽致,也表现了歌词中的主人公在幼年痛失双亲的苦楚;其次是从这首歌中我学会坚强,并祝愿主人公早日走出阴霾。

这首歌曲名叫“天亮了”,在歌词中也曾多次出现“天亮了”,“天亮了”在歌词中一语双关,整首歌,“天亮了”用得很妙,使整首歌的主题得到深化。在灾难面前,人们会努力克服困难,战胜灾难,目的是看到希望,而这里的“天亮了”,不仅指真正的天亮,而且还有灾难已过,阴霾退去后的希望。  

总之,歌词因“天亮了”的切境而凄美婉转,揭示了曲外之意,使歌词造成曲笔。

三.结语

流行歌曲随着曲风及歌词的不断创新,是修辞运用的最活跃,最广泛的领域。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语境与修辞也得到了切合。给人以听觉,性情的愉悦,使人身心都处于愉悦状态,充分的引发听众的审美想象。这篇文章从修辞这一视角去审视流行歌词这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色。使人们能够更深地解,认识歌词。

注释:

刘利、纪凌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3:1021

张燕婴.论语·子张.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9:19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上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2007-4-1,:4

刘勰.刘子新论,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11:45

韩礼德.语言学与教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56

叶苍岑. 修辞基本知识.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