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舞台。

关键词 学生 主体 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营造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使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呢?以下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就教而教的观念,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学习,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而学生的主体意识经常会处于不稳定阶段,有些学生由于缺少学习体育的良策及刻苦精神,往往屡遭挫折,使自己的情绪低落,进取心减弱,甚至自暴自弃,不想学习,这时教师应努力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增强学生“学”的意识,使学生由潜在的发展主体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主体,教师应总结教学经验,让学生知晓体育学习的目标,并制定适于学生各种特点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觉克服困难、主动参与锻炼,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产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使自己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

二、以学生为主体,要全方位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一)教学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各不相同,学习方法千差万别,如果教师仍把学生规定在某个统一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年龄和心理特征,针对他们不同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特点,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能强求一致,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习水平得到提高,教学目标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便利之门,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要注意分层施教,分类指导;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针对每一层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并行之有效的手段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练习时都有成功感,继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由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转变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必然会被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像,将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又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确立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体育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学生消除压抑因素,树立学好体育课的自信心,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角色,变知识技能的传播者为积极的参与者,总之,教师不再是整堂课的绝对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服务员与前进路上的加油者、鼓励者,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真诚地投入,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

(四)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打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走出校外,走向大自然,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造成书本知识与实际脱离,要大力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创造了主体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把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素质教育 主体地位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认为在教学中必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为何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学生培养人才必须坚持素质教育,这早已是共识,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可以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开发自身潜能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

1.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全日制英语教学大纲提出英语课程有四大基本理念,其中的第三条要求英语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且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构建、技能的提高、意志的磨练、心智的发展以及视野的拓展,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的参与,是教师无法替代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到体现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1.3.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种进程和环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而让学生在各种课堂活动中起主体作用、扮演主要角色,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只能负责引导及“裁判”工作,除此之外,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越少越好,否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效率将会大打折扣,本来的学生活动将会由教师唱独角戏,被教师所影响。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展示教师适时的指导、鼓励和表扬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真正融入课堂,在课堂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1.3.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可以让学生更积极有效的参与课堂。有时教师为了所谓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进行独角戏式的灌输法教学,甚至期待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的掌握,但很多时候的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的课堂效率几乎为零。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记住所做过的事、所学过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1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真正的乐于学

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情感态度对一个人所从事事情的重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客观规律性,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通过精心的备课,备课本知识,备学生心里,备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的去引导学生们学习;教师还要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教师也要善于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体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愿意学;另外,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式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用饱满的热情去学习,就一定会获得知识上的成功。正如陈建翔博士说的,当孩子忘我地投入地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她)就是天才。

2.2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提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行为。

在英语课堂上,情境教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境教学法)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有效策略之一。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英语(人教新课标版)上册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的时候,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国内的风景名胜图片和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观看,同学们兴趣盎然。随后我就介绍说我去年暑假去了青岛,看到了大海,观看了海底世界,还在大海里游泳了,看到了大海的美丽景色。同学们跟着我的思路也飞向了大海,这时我问一学生,“Where are you gong to for vacation?”,如果你要去旅行了,“What are you doing for your vacation?”你准备为假期做些什么?同学们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今天的课堂学习。

主体确认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其信息内化的程度。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作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民主的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作风,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在合作式地学习。

教学反思对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自主地位有着重要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新的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思考,提出修正方案,以便于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改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时,学生往往会主观能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或者对于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需要通过认真的反思,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和科学的指导意见,最终使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交流。

2.3对学生充满爱心,用爱去感化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来说,老师的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或者一句赞赏的话语都会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动力。爱可以使学生找回自信,树立自尊,自强不息。爱是教师必具的美德,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才会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去追寻知识的源泉,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三、结束语

英语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王一堂. 新课程教学程序[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3篇

我切实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汲取知识方面,得到如下几点

一、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事实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让学生独立使用各种教学材料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会学生“看”书 :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加涅得解决问题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提问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 主体地位 思维能力

物理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来学习,效果肯定不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一、抓住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

首先请看同一节《自感现象》课的两种不同上法。

第一种:教师做书上的两个自感实验,做完后请学生思考如何解释这两种现象,学生解释后,教师再作补充,这样便把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的概念讲清楚了。

第二种:教师展示两个实验仪器,让学生们自己观察仪器上的电路,再由学生上台来做此实验。这时,全体学生或思考,或看书,想自己上台能不能成功地做这两个实验。然后几个学生上台来做实验,有可能不成功,但不气馁,再仔细观察和调整,当他们自己做成功实验时,都为成功感到兴奋,也对实验现象产生疑惑。学生们进而更主动地思考怎样才能解释实验现象。

不难看出,后一种教学方法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书上有的演示实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做给学生看,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就不要亲自动手。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但对教学有帮助的演示实验。正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描述的那样:“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能听到的东西用听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有滋味的东西用味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切都在宽松中,一切都在自然中,一切都在和谐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增长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美好的情操。只有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学生才会更积极地思考。

二、重视物理规律的产生过程

首先请看以下《楞次定律》的两种教法。

第一种:教师用磁铁插入线圈,看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再出示如书上图17-20的挂图,在N、S极分别插入和拔出线圈的挂图上,画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并写出磁通量是变大还是变小,由此学生可以总结规律。最后教师总结出楞次定律。

第二种:学生做分组实验,把N、S极分别插入和拔出线圈,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并写出磁通量是变大还是变小,由此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规律的总结。学生们对比了楞次总结的定律后,发现竟是如此地简明,无不感到佩服万分。

可以看出,后一种教法效果较好。因为前一种教法中全体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看教师的表演,听教师的讲解。而后一种教法中,全体学生都在自己动手,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后一种教法中学生就像楞次当年发现这个定律一样进行问题的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这样学会的定律一定会理解得更清楚,记得更牢。

物理学中的规律、公式很多,该怎样教给学生呢?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一定记忆入脑;还是应该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去推导公式呢?显然后者更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倘若忽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研究,而只强求学生死记结论,实属本末倒置。物理教学中狭义的过程一般是指物理实验过程、概念形成过程,规律演变过程,或某一被研究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只是重结果而轻过程,就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对国内物理教育做了大量考察后指出:中国的物理教学有一个倾向,即使人觉得物理就是逻辑。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中国的教育太注重演绎而忽视归纳的方法。这样,中国的教育,特别是物理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较强的理论推导能力,但往往忽视物理现象,造成直觉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

直觉思维是不通过详尽的逻辑推理,不通过分析演绎步骤而达到似乎是正确的,但却又是试验性的说明、推测性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以知识结构为根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做出的试验性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爱因斯坦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爱因斯坦认为: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首先是以经验为依据的直觉,才得以建立起来的,可见直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物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依靠直觉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产生的。

四、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般地说,人才分三个层次:具有非凡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具有突出智慧、丰富学识和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人才,是第一层次;能够熟练掌握和通晓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专业人才,是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广大公民和普通劳动者,是第三个层次。

前两种人才是社会需要的,第三种层次的人才也是社会必需的,并占很大比重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学物理了,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忘记了很多。但是有人说:“当你把所学的知识都忘记时,还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所以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所学的物理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发挥 教师主导 落实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掌握知识,要养成习惯,要提高能力,必须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只有自己才是内因,其它的一切都是外因,所有的外因,都只能通过自己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同样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主体意义体现在对信息的接收和加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我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建构。

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也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而又根本的标准;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够真正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总的要求是让学生主宰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导入思考的世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必须明确教是为了学,课堂教学不是看老师教得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教要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既要仔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要精心设计学生怎么学,真正做到因学论教,以学定教。教师要诱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成为模式。学生养成了依赖教师的心理,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和教材,根本无法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主体地位也就无从形成。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自己的引路人,在知识的海洋中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时,才能真正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让师爱永驻课堂,让课堂充满情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要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面向学生的实际,包括动力、基础、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实际,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没有效果的。动力的激发、基础的夯实、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是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渗透和培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必须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坚持预习在课堂、练习在课堂,而不是将预习和作业放在课外;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的写、大胆地说,而不是使学生消极地抄笔记、被动地回答问题;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的交流、激烈地辩论,而不是让课堂过度沉闷、使学生一言不发;坚持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思考、积极的表现,而不是使学生思维停滞、整体麻木。一句话,就是要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动手、动眼、动口和动脑,在教师的帮助下全面完成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毋庸质疑的,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用的发挥,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辩证统一的,是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教师的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也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们产生了诸多的困惑,离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模式,不少老师感到很不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有的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执行教学进度;不少老师面对不愿学、不想学甚至厌学的学生无能为力,回天乏术;有的老师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新要求、新做法、新措施以及不断派生出来的新问题弄得眼花缭乱,有招架之心,无招架之力。抓不住主要矛盾,理不清工作头绪;还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潜力,也不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上大多是学生被动智力参与,有的学生甚至是零智力参与;更有甚者,则干脆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要求当形式,让新做法走过场。还是紧紧抱住“注入式”“满堂灌”不放,消极应付,以教师完成讲授任务为目的……面对如此多的困惑,作为教师如果不端正态度、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则很容易被问题所阻拦、被困难所击倒,将会以失败者的心态痛苦地面对着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是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改革才会有进展,效果才会很明显。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必须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理念。其次是课前备课中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设计。这两个方面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必须要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讲”。 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尽量多地把课堂的空间和时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的主人。要做到这点,确实很不容易,没有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精深的功底,没有课前精心的备课,要掌握和控制好这“讲”的时机和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要保证这“讲”的质量则就更难了。精深的功底,精心的准备,一要吃透教材,二要吃透学生,三要认真设计,四要有较好的语言功底,五要有较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模式,但无固定僵化的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教师“讲”的作用。

教师的“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若教师的“讲”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或是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进行的,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则这种接受性学习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没有效果的。具体来说,以下两大类“讲”比较适合新课堂教学的要求。

(1)激发与鼓励,调控和规范。预习前的“讲”。明目标,重激发。在学生自主预习前,教师可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明确本节教材的教学目标。 对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创设新课学习的教学情境,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预习(练习)中的“讲”。施调控,关差异。在学生自主预习(练习)中,教师一般不宜讲,以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维。如果整体预习(练习)氛围不佳,学生预习(练习)纪律存在问题时,教师可及时实施调控,话语不可多,但要切中要害,切实提高学生整体预习(练习)效果。在预习(练习)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预习(练习)情况,对预习(练习)习惯较差,存在较大预习(练习)障碍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地加以个别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练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练习)的信心和能力。环节转换时的“讲”。提要求,立规范。在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要简要地评价上一教学环节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下一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完成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小组讨论中的“讲”。观动态,勤提示。教师要仔细观察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看小组讨论的程序和规范是否得以落实。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保证小组讨论的实际效果。学生展示中的“讲”。看表现,多鼓励。在学生板演(表演)展示时,教师不仅要看板演(表演)学生的展示,更要看大多数未参与展示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努力营造好学生参与展示的氛围,要对参与展示的学生适时进行鼓励。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体地位;说话;选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互动的合体。学生作为学习的独立个体,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决定他们应该是教师的朋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应该赋予学生必要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我发挥空间,应该尊重学生的内心思维活动,突出其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得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即做到两点,即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实现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允许学生说话

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沟通常常是通过双方“说话”而实现的,即不但教师要说话,而且学生也要说话,才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沟通。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

1.让学生有话想说

要让学生有话想说,教师要创设情景,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欲望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在生物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新奇蕴疑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愤”、“徘”的心理状态,就会引起他们积极思维,进而引起他们有话想说的欲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的交流。例如,在学习“食品安全性问题”时,就可以以“三鹿奶粉事件”为源头引入,学生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出来。如有位学生以“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牛奶?”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还有位学生以广告中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其次,按照学生心理特点和师生相容理论培养发展学生说话的欲望。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和谐,可清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双边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态要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让学生充分接受你;要注意说话的情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很温暖;要有耐心等待学生反应,并善于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说话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要有所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

2.让学生说话,要允许学生插话

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生,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的脱口而出恰恰可能就是学生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而这种迸发是不遵守时间的,这火花像流星一样可能会转瞬即逝,同时它又可能是模糊的,抑或是片面的,当它出现时,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往往是创造性飞跃的前奏。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话,并给予足够的关注,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积极诱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3.让学生说话,要允许学生争论

课堂教学中的争论可能在同学之间,也可能在师生之间。作为高中学生,他们自以为成熟,有见解,但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从众心理,因此,有教师参与、引导的争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主动性,对巩固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4.让学生说话,要允许学生失言

当学生得到表达的充分自由以后,失言也就不可避免。在插话与争论中出现的失言,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为表达和思维发展的不均衡而词不达意,可能是因为一时思路不畅而结结巴巴,可能是因为暂时性的思考目标转移而答非所问等等。对于这些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失言,教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此类失言、失态,此时,教师亲切的目光、倾听的神情、鼓励的言语、精当的点拨,会使学生得到放松,消除胆怯和懊恼,最终豁然开朗而信心倍增,甚至在今后受益于一生。

二、允许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选择”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在此,笔者从读法的选择、学法的选择、学习伙伴的选择三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转贴于

1.“读”是我国古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地选择与课本相关的内容和阅读方式,变被

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试读,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使学生与教材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就应当培养他们的这种阅读学习习惯。“读”有助于审题,有助于思考,有助于理解。通过“读”得到启发,从而有了收获,于是读出兴趣,读出激情,如此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读以致用。外语、语文总是要让学生反复地看、读甚至分角色扮演,其实生物也应当如此。现行生物教材,每一节通常包括课题名称、情境引入、活动和指导、思考,课外探究课外阅读,小资料等内容。结论并不急于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如果脱离了教材阅读,还是以教师讲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学生永远离不开教师。所以,教师要尽力促进学生与教材建立起直接联系,要努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2.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而异的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善于预习,他们先进行大预习,再进行小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新授课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不少学生习惯于先听新授课并认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提炼知识点,在复习中加以巩固,还有的学生是在练习中进行学习,他们通常是刻苦认真的学生,他们喜欢做练习,在做题中感受到成功,获得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规定学生采用哪一种学习方法,而应当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他所习惯的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地优化学法,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法,只要行之有效,教师就应当认可。

3.虽说学生是独立的学习个体,但学习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

每时每刻,每一个人都处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正是这种关系赋予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师生群体活动,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可以互为学习伙伴,这些伙伴可以是教师分配指定的,也可以是同学之间自主选择的。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根据平时的交往,自由结对,促使伙伴间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配合,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另一方面要有被学生选作学习伙伴的心理准备,要有充当学生学习伙伴的精神与勇气,在轻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对教师来说,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要做到允许学生说话,允许学生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插话、争论、失言以及被学生选作伙伴,会使教师面临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意外”,会让教师措手不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做专家,有尽可能高深的专业水平,又要做杂家,有尽可能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做心理学家和雄辩家,有尽可能宽广的胸襟气量,有尽可能敏捷的应变能力,还要有尽可能年轻的心态,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有亲近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意外”甚至尴尬面前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宗旨,就是要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动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善于发问,勤于思考,学会学习,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易逢春.生物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学生物教学,2009(9).

Abstract: Extruding students’ subjective role requires teachers renewing concept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namely accomplishing two points: allowing students to speak and allowing students to choose, so that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learning personality and realize initiative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情感;学生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1 加强阅读指导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我能加强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的表现欲,注重情感、美的体验,促使其表现自我,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1.1 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那么怎样使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呢?一是选择“浅”“近”的内容。小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有限,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地选择浅显、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等,让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要阅读形式多样化。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三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教育的多落点,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1.2 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彩。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感情,让文章所描绘的自然美、情节美、人物形象美等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情感。

有鉴于此,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哪些叙事性作品,我要求学生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感受情节、人物的形象美,受到情感的熏陶;对于诗歌、散文,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想象诗歌、散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有感情朗读表现出来,受到美的熏陶,享受阅读乐趣,提高审美情趣。

1.3 突出个性阅读

我们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或感受最深的部分作出反应,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阅读教学中,我能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 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2.1 重应用

随着学生的发展,语文的实际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学生在课内学到的东西已不再是单薄虚拟的,如果到实际生活中马上应用,获得锻炼的机会,这样就能大大地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如在国庆前夕,让学生自己动手,编一份迎国庆的小报,内容主要是反映祖国的建设成就,家乡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反映学校的变化和同学们的进步。稿件要短小活泼,形式多样,尽量自己写。发挥创造性,给小报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并注意书写工整,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充分应用各种能力、大胆想象创造的机会,设计出一幅幅富有个性的小报,再现美,创造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2.2 重过程

关注过程,重在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态度,重在引导学生从过程中体验情感,享受成功,发展个性。

如在学习《荔枝》一文后,学生皆能为作者的母亲对子孙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同时也为作者的孝心所敬佩。为此,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事,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亲手送给她。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妈妈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文章内容的感染下,用自己饱满的感情、真挚的心,去回报妈妈,感受这样一个感人的过程,并创造出一份份美好的东西。

2.3 重体验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8篇

第一步:当“糊涂”法官,让学生在争论中豁然开朗

【案例:什么是近似数】

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后的收获.

组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些数的前面需要带个‘约’字”. 教师疑惑:“为什么要带‘约’字呢?”一生即高喊:“它不是正确的数”.师板书“不正确”,同时摇了摇头. 另一生喊到“不准确.”我又板书了“不准确”,同时嘴里小声嘀咕:“难道是用错数了?”又一生马上起来反驳:“不可能用错数,我们祖国的面积就是约960万平方公里,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过. ”此时,一生小声说:“不精确.”

师兴奋:“这个词用得真好!我们祖国的地形那么的复杂多样,怎么可能量出一个精确的数呢?”于是擦掉了前两个词,并重新板书“不精确”.同时因势利导:“这个数不精确,说明它比原始数据大还是小?”生:“可能大了一点点,也可能少了一点点,但不会相差很远!”师:“那我们把这样的比原始数据相差一点点的数叫做……”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跟我一起说出了“近似数!”

老师片刻的“糊涂”,引出了学生的“追根究底”,关键时刻一针见血地引出“近似数”的概念,使得学生豁然开朗.

第二步:当“铁面”法官,让错误的一方真正有所觉悟

【案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什么意思?】

在孩子们理解了近似数的定义与意义后,紧接着我们便单刀直入地进入了在“练习中辩论,在辩论中探究”的环节. 大屏幕出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下面数的近似数.

师:“这个题目要求,你理解吗?”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什么意思?”生2:“就是万位后面的数,都变成0. ”一生反驳:“不对,如果够5了,要向前面进1.”“对!对!”生1也跟着立马赞同. 师:“你们同意吗?”全班100%的同学都举手同意了.

其实,此时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够5了向前进1”这里的5是指哪位上够5,他们的认知还是模糊的. 但我并没有穷追不舍地接着问下去:“要看哪一位够不够5,向哪一位进1?”而是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去探究,去理解.

师:“好吧,那就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想法求出120840的近似数. ”

片刻,孩子们们便纷纵举起了他们的小手,急着汇报结果. 快速地巡视后,我窃喜:精彩的辩论会马上要开始了. 果然交流答案后,他们便形成了两派,一派认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后,120840的近似数是120000(我把这一派命名为“全舍派”),另一派则认为是121000(命名为“进一派”).

一个优秀的法官善于归纳案件争议的焦点,一个好老师要懂得抓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难点与重点就是“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看哪一位是否满5,进位时要向哪一位进一?”庭审中法官要给当事人充分辩论的机会,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们充分讨论与争论的自由,以不变应万变. 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辩论:

“进一派”认为:“万位后面的尾数是840,已经满5了. 所以要向前进1变成121000. ”“全舍派”马上反驳:“这样以后,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了吗?不是又长了新的尾巴了吗?”“进1派”若有所悟,但又不敢轻易讲话,部分同学还眼巴巴地看着我,想从我的嘴里得到答案. “法官”怎敢轻易下定言呢?全班同学陷入了“沉思状”. 人们总是珍惜难于得到的东西,假如你真的想让对方满意,就得让他努力去争取想得到的每一样东西. 在此之前,你务必学会吊胃口.

“进1派”的一名成员沉不住气了,不服气地说:“进位的1,应该进到万位上,所以120840的近似数是130000.”“法官”边板书130000,边大惊:“咦?万位后面的尾数真的没有了!”“全舍派”哪甘示弱呀:“太夸张了吧,130000离120840太远了,相差9000多,这哪是近似数呀,还是我们的120000离120840近,只差840!”此时的“进一派”彻底崩溃,无助地看着我. 我无奈地摊开双手,同时又有力举起拳头大声喧布:“此次辩论‘全舍派’嬴!”

第三步:当“聪明”法官,使双方“柳暗花明”

【案例: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以上环节中,进一派战败后仍不甘心地发问到“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向前进1呢?”

庭审后法官需制作法律文书,给当事人满意的结果. 辩论后教师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不同的是这个“所以然”最好别由老师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大屏幕上马上出示了下一题: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258100的近似数.

为了检测学生对“四舍五入法”的理解,防止算得快的同学喊出答案,扰乱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我顾做神秘地对他们说:“把你的答案写在本子上,不要告诉任何同学. ”很快便有同学把写有答案的本子递到了我的面前,虽然他们怕泄秘没有出声,但他们的表情,却让我知道他们已懂得了“所以然”.

快速地浏览后,我兴奋地说:“答案是多少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出了“26万.”“那谁能总结一下,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最重要的是看万位后面的千位够不够5,如果够5要向万位进一,万位后面的其他数位上的数都变成零,其他的个位、十位、百位够5了是没有用的;如果千位不够5,就要把万位后面的数全变成零,一定不能留有尾巴. ”生2:“那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不是要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否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