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刚开始

刚开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刚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开始范文第1篇

10月26日看来是个良辰吉日,很多公司都选择这一天新车。其中就包括7比亚迪和丰田一中一外两家,车还都是新能源车。只不过丰田的新Lexus CT200h是像普锐斯那样的混合动力车型,而比亚迪推出的是它第一个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纯电动车E6先行者。雷克萨斯旗下的这款紧凑型混合动力车型的最低价格定为28万元,而E6只有一款,价格高达37万元。

全中国有25个新能源车试点城市,中央只对六个城市个人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进行补贴,车必须是国产车,进口的新能源车不在其列。2010年6月财政部宣布的有资格得到中央补贴的城市有长春、合肥、上海、杭州和深圳,后来又加上了北京。在这6个城市中,买纯电动车的个人中央财政补贴可以达到6万元,然后地方财政再补贴一部分。其中深圳、杭州和北京的地方补贴力度最大,都达到6万元,其次是长春4.5万元,上海4万元,以及合肥2万元。

这6个城市当中,长春的自然环境最不适合电动车的推广。在零下20度的环境下,电池的表现会大幅缩水,本来在常温下就跑不远的电动车就更显瘸腿。所有城市当中的充电基础设施现在都基本不值一提,那么E6应该向哪里卖?现在主要靠政府机构的公车,或者城市的新能源出租车队。

但比亚迪是个深圳企业,在深圳一定会畅行无阻,在其他城市就很难说。纵观现在所有新能源车试点城市,有一个幕后铁律:凡有新能源车企业的城市,都对示范和补贴比较积极;反之则连个短期规划都不愿出台,有的城市用于“十城千辆”示范项目的车加起来只有几十辆,只完成千辆指标的5%都不到。因为没人愿意拿自家的钱去补贴外来户的孩子,每个城市愿意补贴的都是自己城市生产的电动车。

多数城市在售的电动车都在20万元以下,但37万元的E6在减掉12万元的补贴后自己还要付25万元,它的个人客户群就必然成为非常小众的人群,比如“极度”重视环保的文体明星和巨富。一般有钱有地位的富人如果不在乎环保这件事,不可能花钱买一个自主品牌超过30万元的车型。品牌的美誉度和支撑度不会因为车从传统车型变成了电动车就“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个价格买个宝马3系已经绰绰有余了。

抛开充电基础设施问题不谈。如果注定了个人客户群极其小众,而且在深圳之外的城市甚至很难得到鼎力支持,为什么比亚迪还要推出这么昂贵且号称续航里程达到300公里的电动车?

过去这3年来,业内似乎已经达成7电动车从微型轿车或次紧凑型级别开始,并装备较小的电池,续航只有80―160会里。这样价格可以低些,重量也轻些,免得电池能量都被用来推动沉重的电池自身造成过多浪费。

E6的重量达到2.3吨,而雅阁帕萨特级别的轿车自重只有1.5―1.6吨而已。E6的尺寸级别和雅阁类轿车相当,超出的800多公斤基本都可以归功于电池的重量。事实上,E6比一个全尺寸的SUV都重,丰田霸道也不过2.1吨,奥迪Q7才2.2吨。

从好的角度讲,比亚迪推出E6是想树立高端形象,提升品牌。而从坏的角度看,也许它根本就没想让消费者真的“BringYour DolIars”。卖得少,风险就小,出问题的几率就小很多。如果不是几年前就公开宣布2010年大规模推出量产纯电动车而导致现在时间表上压力太大,估计E6向后推数年都有可能。

诚如张小虞会长讲的那样“有谁现在敢说自己有电动车生产线?比亚迪有吗?”现阶段新能源车大家都在改装厂的水平,改装厂造出来的车,产品一致性有多大保障?电动汽车的电池组都由几十上百个电芯组成,一个电芯不好,整个电池组就废掉了,电池的生产一致性如何保障?其实还是卖给示范运营车队比较保险,有任何问题都及时可控。

刚开始范文第2篇

刚刚开始,开始什么?开始的是一份新的期待?开始的是一段新的奋斗?开始的是一种新的理想?

每一个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但过程却是艰辛的,一波三折。最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经历过的任何不幸的遭遇都过去了,新的生活刚刚开始。

上帝,关上了一扇对你而言很重要的门,你若丧失奋斗下去的能力,那么,对不起,你这一生可能不会有任何业绩;你若坚信上帝给我打开了另一扇充满光明的门,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会有意外的光彩。

今年的残奥会上,多少身残志坚奥运健儿拼搏着,流汗流血,他们不仅仅是为本国争得荣誉,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在展示自己那坚强的信念。他们坚信:自己不是弱者,自己是强者。那么多的人都是你的榜样:张海迪,海伦·凯勒,霍金……他们哪一个不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去战胜身体的破碎。

意识到了,你的生活刚刚开始,开始变得有理想,有激情,有胜利;没有意识到,你的生活也刚刚开始,开始变得堕落,堕落,堕落,靠着别人的施舍,别人的同情。

上帝,给了你与他人可以公平竞争的身体,你会感到庆幸。你努力过吗?如果把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荒废在网吧里算努力的话;如果把自己高傲,不容藐视的自尊心用在互相攀比的金钱、地位上算努力的话,那么我对你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开始吧,开始新的自己吧,开始抽走身体里的懒惰、无知,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前进吧。记住,你的生活刚刚开始,你的未来刚刚开始,你目标的成功与否刚刚开始。

刚开始范文第3篇

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道路上,我们听到许多来自企业的问题:

如何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

怎样的内部控制才是好的内部控制?

怎样建立内部控制的常效管理机制?成本如何?等等……

古希腊剧作家欧晨庇德斯说过:“伴随成功的是智慧的闻名遐尔”(Along with success comes a reputation for wisdom)。我们可以理解成,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对工作方法的有效总结和对工作过程的有效管理。为了解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领域所处的阶段、存在的疑惑以及所需要的支持,我们进行了本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调查。我们衷心期望本次调查可以对您有所启发。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团队基于一些内控建设的最佳实践以及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有关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用以了解目前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方法论,使其能够更符合我们的国情以及广大上市公司的需求。

在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上,76%的企业不了解、不完全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目前可能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风险管理人才;

――企业可能尚未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意识模糊;

――企业可能对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存在疑虑。可能尚未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资产安全,提高营运效率效果及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倒计时或刚开始?这是本次调查报告的标题,也是我们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总结。

对于当前这个时期,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疑问句中:是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呢?中国的上市公司,由于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管理水平的差异化是现阶段的国情。

如何使用内部控制这样一个先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无疑对中国的上市公司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希望尽绵薄之力,借本次调查的结果,在上述问题上提供一些启发。我们希望我们持续的研究,能够继续得出有价值的成果与见解,和各界人士分享。

D、调查结果

第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是否了解和符合监管要求

74%的企业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只有20%的企业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另外55%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其中部分企业不能确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项目;剩余25%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确定是否满足或认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是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上,76%的企业不了解、不完全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通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

74%的企业认为其已经设计了部分或完全的通用计算机控制(比如,系统开发与变更、信息系统安全等),但是69%的企业不能完全确定其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内部控制文档的编写与更新

内部控制文档的编写与更新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把公司整体控制情况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

在收集的问卷中,有25%的企业认同以上的说法,其他企业不能确定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的记录下来。

对于内控文档的更新,大约75%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文档。

第三部分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

识别、整改和汇报内部控制缺陷

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71%的企业认为,会在发现缺陷后立即进行改善。

73%的企业认为自身建立了有效的或较为有效的报告渠道。

第四部分内部控制测试与报告

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以及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74%的企业了解监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可是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上,有73%的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30%的企业认为,自身不能够独立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因此认为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协助他们进行内控有效性评估。

34%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符合证交所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5%的企业认为自己部分具备编写报告的能力,其余企业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编写报告或者不能够编写报告。

第五部分内部控制常效管理机制

建立内部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72%的企业不完全同意企业本身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

20%的企业认为需要利用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估等工作;30%的企业认为需要部分利用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估等工作。

26%的企业认为自身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估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纳入到定期业绩考评中;另外,有27%的企业不关注或不能确定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

E、主要启发

主动型和被动型?

调查结果

74%的企业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只有20%的企业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另外55%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其中部分企业不能确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项目;剩余25%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确定是否满足或认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主要启发

监管机构颁布了监管要求,为何企业仍然未能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呢?

我们就这个问题与一些我们接触过的企业进行了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可能存在如下情况:

――对于主动型的企业,把监管要求作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自行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并已开展工作;

――对于被动型的企业,认为尚无硬性的具体时间表,认为内部无法推动或没有推动的愿望,对内部管理缺乏前瞻性和自我要求,尚处于观望阶段;

――企业的内控建设仍需与监管要求接轨。

通用计算机控制?

调查结果

74%的企业认为其已经设计了部分或完全的通用计算机控制(比如,系统开发与变更、信息系统安全等),但是69%的企业不能完全确定其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主要启发

如上结果带给我们新的启发,企业有可能:

――不十分了解如何设计通用计算机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帮助;

――未掌握如何评估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有效性的方法;

――虽然已经设计了通用计算机控制,但是未定期对通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测试确认。

内控文档的更新:麻烦或是必要?

调查结果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把公司整体控制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在收集的问卷中,有25%的企业认同以上的说法,其他企业不能确定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对于对内控文档的更新,大约75%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文档。

主要启发

对于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企业有可能:

――未了解内控文档体现了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

――未了解内控文档是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基础;

――内控是动态的带有时效性的,过去有效的内控在将来可能不一定有效,所以更新内控非常重要。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

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上,有73%的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30%的企业认为,自身不能够独立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

主要启发

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需要使用专业的方法并应用最佳实践,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或无法独立判断有效性,这有可能是因为:

――企业需要有具备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不具备这样人员的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在评价的专业方法上实现知识转移,如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并通过不断实践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调查结果

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71%的企业认为,会在发现缺陷后立即进行改善。

主要启发

这反映出,只要企业知道他们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一般都会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降低风险。企业不确定如何识别内部控制缺陷,这有可能是因为:

――不具备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

――不了解内控自我评估的科学方法。

可以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调查结果

34%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符合证交所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5%的企业认为自己具备部分编写报告的能力,其余企业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编写报告或者不能够编写报告。也就是说,有79%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或部分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主要启发

根据我们之前谈到的,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此处我们看到同样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可以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这有可能是因为:

――企业未理解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必须是基于管理层的内控自我评估结果变质的;

――对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理解与监管机构的要求不一致,尚未掌握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方法和报告的编制基础、推论依据;

――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脱节。

何为常效管理?

调查结果

72%的企业不完全同意企业本身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

主要启发

大部分的企业尚未建立内控常效管理机制,有可能:

――企业不了解内控常效管理机制,包括如何搭建常效管理机构进行内控评估、汇报机制和日常监控手段等;

――企业不具备进行内控常效管理的资源。

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

26%的企业认为自身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估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纳入到定期业绩考评中;另外,有27%的企业不关注或不能确定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

主要启发

部分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非常重视,但并非所有高级管理层均能意识到这一点。

■观察

内控建设与监管要求接轨任重道远

根据德勤中国有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进一步与监管要求接轨。

近几年来,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先后颁发了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定和相关指引,财政部也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区主管合伙人刘伟杰先生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相关的指引和法规不断出台。我们这次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及评估中国上市公司在内控建设和落实监管要求方面的情况,为公司提供有用和具可比性的数据,加深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的认识,从而透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为监管机构提供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内控建设的有用信息,以协助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控,贯彻有关监管要求。”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74%)的上市公司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但只有20%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华东区合伙人杨莹女士对以上结果的分析是: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是了解的。中国企业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许多公司内控在短期内尚未能完全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可以理解。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来讲,各类美国上市包括一些比较先进的公司也花了2至3年的时间来达到法案的要求。

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约四分之三(76%)的受访上市公司均表示不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公司尚未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公司资产安全和提高运营效率及公司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人才,或者公司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意识模糊,也可能是对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存在疑虑。

杨女士说:“一些主动型的上市公司把监管要求作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自行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并开展工作。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仍然处于观望阶段。中国监管机构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接轨,并带有前瞻性。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契机,公司应在建立内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加强风险管理体系。”

刚开始范文第4篇

对此,李东生回应,“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市场变化。但是从目前官方的标准统计数字看,乐视和小米实际是进入不了榜单的,因为份额还很小,传统电视厂家仍占据大多数,拥有90%以上的份额。”

2013年5月7日,乐视联合夏普、高通及富士康在京了四核智能电视X60,售价6999元,同时的还有一款入门级智能电视S40,售价1999元,拉开了互联网电视大战的序幕。

随后,一大批互联网电视在这个时间相继推出,包括争议性极大的小米电视、传统搭上互联网的、创维阿里云电视以及康佳KKTV等。

2013年9月4日,TCL联合爱奇艺的“TV+”以2999元的价格问世,这是TCL面对互联网企业冲击后,在电视领域中所迈出的第一步。

“过去两年我们面临着很大的转型压力。”李东生坦言,“对传统企业来说,我们的压力来自竞争对手的增多。IT互联网企业开始跳进来做终端产品,像联想现在做手机,也做电视;小米也做手机、电视;还有乐视,也在做电视,我们产品的毛利已经越来越低。”

乐视和其它大众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商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不同,但从产品的理念和营销思路上来看,乐视则打破电视行业的传统思维,按照自己的套路出牌,乐视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各产业链协同,打造“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系统,其范畴远远超出了传统电视行业产品和售后两个环节的内容。

与此同时,互联网模式下的超级电视,战略部署不再单纯的围绕硬件产品展开,而更加趋向于内容、平台和终端各个部分的平衡发展,甚至是重推内容和平台,这两方面,正好是传统家电厂商的软肋。

互联网企业不求利润,还“倒贴”的打法,让传统家电企业难以适应。

“如果我们不跟他玩这一套,我们就会很累,所以,过去几年我们在尝试转型。比如向‘智能+互联网’战略转型,在经营好产品的同时,也要把服务能力建立起来。最近发年报时,我们把这几年做的一些思考和准备做了梳理,了我们向智能和互联网转型,以及建立‘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李东生说。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TCL一直在尝试的转型。

2014 年2 月25 日,在2013 年度财报的第二天,TCL 正式启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经营转型战略――“智能+ 互联网”与“产品+ 服务”的“双+”战略,以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新价值观。这意味着TCL 整体公司战略由以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的方向性转变。

现在看来,战略转型是传统家电企业在面对互联网大潮时的必经之路。但李东生认为,不管怎么转型,本分是要把产品做好,这也是TCL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李东生表示,怎么把产品做好,依然是TCL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只是产品要求和原来不一样,原来只是说把一个硬件产品做好,现在不但要把硬件产品做好,产品里面软的东西,比如应用软件、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可能都要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进去,抓住用户需求,让用户认同是关键。

“在互联网当中,用户体验对产品的销售影响很大,说的直白点,按照传统观念来看,最好的产品不一定是最好卖的产品。你说自己的产品做的最漂亮、工艺最精湛、功能最强大、性价比最好,但是不一定卖的好。关键是你能不能抓住用户需求,让用户认同。”

李东生最后感慨:“互联网真的是很热闹,我也认为,像我这种经历和年纪可能已经很难胜任了,我希望在互联网的推广活动当中,让年轻的同志们去干,因为他们对消费者更加了解,效果也会更好。”

在李东生看来,互联网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对赌,只是一种市场宣传的噱头,“实际上大家都没有冲突”。

李东生坦承做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的产品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确实有一个跨界竞争的问题。

“互联网公司这几年开始大力度介入到消费电子中,他们开始看到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这两个终端的互联网用户快速增长,之前入口最大的像PC它的增长反而在放缓,所以大家都在抢这一块市场。”

刚开始范文第5篇

对冲工具的应用,使得基金投资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进入“工业化时代”。正因为如此,对冲基金的出现,也被成为中国基金业的第二次飞跃。有理由相信,2012年的对冲基金会有更靓丽的表现。

市场的不景气,让2011年的公募和私募基金“熊头熊脸”,也陷进投资者的抱怨和质疑声中。黑暗中,谁会是2012年光明的使者?

2011年是艰难的一年,对于基金投资人来说更是如此。大盘跌去22%,公募基金几乎全军覆没,私募基金亏损也超过9成。不过,正是在这样的一片肃杀之中,新兴的对冲基金创造的业绩才更为引人注目,就像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公募私募双双落水

简单的一句“熊市来了”,几乎搅乱了整个市场。与持续上涨的投资愿望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深怕通胀的人们,在2011年盼来的是继2008年以来最差的业绩。无论公募与私募,都未能幸免于难。

一份来自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暴露了公募基金的很多问题。一向被寄予厚望的股票型基金,就像个“扶不起的阿斗”,以全年下跌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的成绩在跌幅榜里排名第一,跌破了投资者的眼镜。

而略好于股票型基金的指数型基金,22.35%的跌幅显然也无法向投资者交出满意的答卷。同样的,仓位限制比较灵活的混合型基金也未能在这个时候鹤立鸡群,全年下跌21.95%。QDII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亦如是,分别以跌幅20.81%和16.67%而不被看好。

曾经风光无限的债券基金,2.81%的跌幅改写了连续6年获得正收益的历史,再也难回2008年7%以上正收益的美好时光。

就连保本型基金也不保本,虽然微跌0.71%,但投资者已丧失了对“保本神话”的信任。

货币基金算是公募基金里唯一的“幸运儿”,以3.48%的正收益成为唯一的“风景”。但仔细想来,“这也仅仅相当于一年期的定存。”一位投资者苦笑着说。

和公募基金一样,私募的日子也不好过。从2011年12月31日的不完全数据来看,私募平均跌幅为17.49%,逾九成的私募基金都处于亏损状态。

“无论公募和私募,都面临着投资者的信任危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乐嘉庆表示,基金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对冲元年

突破瓶颈的方向在哪里?答案是对冲基金。这要感谢2010年推出的股指期货,正是这一衍生品的出现,让A股投资人第一次有了对冲风险的工具。借助股指期货这一利器,中国式对冲基金开始显山露水,而且是券商、私募、公募“三剑客”齐齐上阵。

拔得对冲基金头筹的是在股指期货方面涉足很深的国泰君安。2011年3月,他们推出了名为“君享量化”的券商理财产品,该产品号称“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原计划发行3亿元,但发行当天认购就达到5亿元,并停止申购。

公募基金中,易方达是在对冲领域走在最前面的,他们于2011年成立了多只对冲类“一对多”产品,市场传言资金规模在100亿元以上。

试水对冲的主力则是私募基金。据国泰君安期货不完全统计,2011年约有50余家私募基金运用了股指期货、融券等对冲工具。其中,民森投资是推出对冲基金较多的一家,2011年共推出4期对冲产品,合计募资接近10亿元,公司主动停止接受新资金。

众多的对冲基金集中亮相,难怪业界把2011年称为“对冲元年”。“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方向非常值得肯定,是基金行业的第二次飞跃。事实证明通过共同基金实现理财目标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对冲基金的诞生是众望所归。”好买基金乐嘉庆说。

业绩不错

对冲基金的出现,改变了股票投资靠天吃饭的局面,从追求相对收益进入了追求绝对收益的新阶段。而从2011年的情况来看,中国式对冲基金的业绩相当不错,实施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基本上都实现了对冲系统风险(大盘2011年暴跌22%)、获得绝对收益的目标。

有着“中国第一只对冲基金”之称的君享量化采取的就是市场中性策略,其2011年末净值为1.0323元,9个多月实现3.23%的收益率。

所谓市场中性策略,就是在买入股票的同时,建立期指空仓,将大盘风险对冲掉,只博取投资组合的相对收益。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丁远管理的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是一个典型的市场中性基金。该基金以70%的资产买入选中的股票,然后卖空股指期货,对冲大盘风险。

这种稳健的市场中性策略是目前中国式对冲基金采取的主流方式,而其他对冲策略也正在逐步出现。

比如,瀚鑫泰安?量化成长1期就是一款宏观对冲策略,主要是通过应用宏观经济理论,来辨别市场和资产价格的走势、反转和波动,对金融工具的价格走势进行预测,对出现的趋势进行跟踪投资,以做多或做空交易来取得超额收益。该基金2011年3月成立,到年末收益率为6.54%。

还有一些对冲基金采用的是股票多空策略,如崔军管理的“创赢2号(宝赢对冲)”获得了高达48.51%的年度收益,高居合伙制私募基金排行榜头名。该基金在看跌大势的时候采用市场中性,但看涨的时候会在期指上的头寸空翻多,增加了基金的杠杆率。

当然,这种策略风险也更大。比如,同样采用股票多空策略的尚道乾坤合伙基金成立于2011年9月,到年末收益率为-3.1%。

限制不小

虽然对冲基金已经开始暂露头角,但面临的限制仍然不少。

首先是能够用于对冲的“武器”太少,目前国内只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一两种对冲工具可以使用。不过,2011年10月28日,《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的出炉,让对冲基金又有了一种有力的武器。

其次,不是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可以自由参与股指期货。根据目前的规定,信托型私募(阳光私募)、券商集合理财、公募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时,只能做套期保值,不能做投机,仓位被限制在20%。

只有基金专户、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不受此规定限制,与此同时,有限合伙企业参与股指期货虽然没有可以遵循的业务指引,但也没有明确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能够真正成为对冲基金的,只有基金专户、券商“小集合”和有限合伙制私募。

“目前对冲基金的市场份额还很小”,乐嘉庆表示,目前买对冲基金赚到钱的投资者还比较少,“加上门槛高,私募专户的门槛要100万元,这对于一般的劳苦大众还比较遥远。”

此外,乐嘉庆强调,“对冲基金有很多种类,它丰富了基金市场。但不能盲目地认为所有的对冲基金都是好的。”而

且目前中国的对冲基金大多刚刚开始操作,过往业绩有限。

不过,“对冲基金毕竟已经开放做了,一些限制今后会慢慢消失的。我仍然认为对冲基金一定是中国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朝阳永续总经理廖冰说。

中国对冲基金的几种策略

1、市场中性策略

该策略在一些股票上做多,而在另一些股票上做空,从而对冲投资组合的系统性风险,以获取绝对收益。在国内,由于股票做空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目前国内一般都是通过在股票上进行做多,同时股指期货上进行做空。

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明确采取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有民森与朱雀。

民森在2011年3月底推出了三只非结构化的市场中性基金:民晟A号、民晟B号和民晟C号,6月底,民森又推出了一只结构化的市场中性基金:民晟G号。这几只市场中性基金选股的范围仅限于沪深300的指标股,选股完全依照模型,并且每只股票的占比都非常低。

朱雀在2011年4月中旬推出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基金,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丁远教授负责投资运作。丁远的策略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的数量化方式来进行,并且对被选股票的财务报表进行甄别来构建股票现货组合。另外,丁远也利用股指期货来对冲股票现货全部组合的市值。

这几只基金基本做到了与股市的低相关性,但赚取的绝对收益也较少,均没有跑赢银行定期存款。但市场中性基金投资运作的时间较短,短期业绩不一定具有代表性,长期或有良好表现。

2、宏观对冲策略

该策略通过对经济体联动和经济周期的分析,把握不同资产类别(包括股票,期指,大宗商品等)的相关性及其与经济周期的互动性,识别金融资产价格的失衡错配现象,进行投资布局与战略对冲。

2011年4月初,梵基成立了国内第一只宏观对冲基金一一梵基一号。该基金投资的品种主要包括股票、商品期货、股指期货、债券、利率及相关产品、融资融券等等,主要投资国内金融市场。另外,泓湖在20n年9月底成立了一只新的宏观对冲基金——泓湖重域,投资范围包括国内各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基金和股指期货等。泓湖重域也是采取有限合伙的架构。

3、管理期货策略

管理期货基金(CTA)由于主要交易期货和期权等品种,因此与股市的相关性极低,是重要的分散化投资工具。

刚开始范文第6篇

主演:琳娜・海蒂 奇・哈林顿 肖恩・宾首播:2011年4月17日

只要本故事核心创作者乔治・P・R・马丁坚持住,那么本剧绝对不会烂尾,而且大约会在十年内完成大结局。HBO出品的《冰与火之歌》第一季《权力的游戏》,刚刚播出五集,小说粉丝们基本放心了。正统、史诗、奇幻,要素齐全、严肃、一丝不苟,又带着无穷张力。这是因为乔治・马丁亲自担任编剧,对于本剧他一直参与核心创作,要知道他本来就出身于编剧,在感到被脑海中的《冰与火之歌》召唤后,退出编剧江湖,潜力书写鸿篇巨制。目前已经出版四部,根据计划,还有三部即将收尾。

小说《冰与火之歌》是真正的神作,与《哈利・波特》、《时光之轮》 都是20世纪末开始创作的超级幻想小说,欧美作者的原创力给影视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弹药。幻想小说是好莱坞影视的重要创意来源渠道,与《指环王》相比,《冰与火之歌》更接近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想象,较之《哈利・波特》则更凝重、宏大、壮观、伟岸与浩瀚,《纳尼亚传奇》的电影版不能让粉丝满意,《暮光之城》虽能够让粉丝疯狂,但太过青少年亚文化,迎合的态度太显著。乔治・马丁的全力投入HBO制作的《冰与火之歌》,对细节的偏执型追求、严谨考据,在架构起故事背后的逻辑之后,就让其遵照人物、故事内在的张力来前进,写实与奇幻的完美结合,令其在名著影视改编史上印刻下极其罕见的特质。

作为浩淼之作的开篇,《权力的游戏》给观众以沉稳、洗练的印象,这与中国的幻想类电视剧形成泾渭分明的差异感。在那块虚构的大陆上。国王、首相、大臣、贵族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恩怨,彼此亲爱与仇恨、联姻和阴谋无处不在。但是他们要面对共同的敌人:寒冬和异族,这是维系文明共同体的前提和关键。然而绝境长城和海峡,并不难阻挡住敌人,内部的问题更严重,他们的挫败、杀戮、奋进、挣扎,归根结底,就是生存、繁殖、死亡的欲望本能。《冰与火之歌》虽然是神话、传奇的现代书写,却与历史有着积极的同构。与小说一样,电视剧也采取POV 的方式,视角、情节、故事游走在不同的人物之间,构建出彻骨的寒冷即将来临的危机时刻,黑暗与光明同在、贡献与苟且均有,每个英雄或小人都很真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在他们的位置上,在大时代旋涡中有着鲜明的社会角色,观众的情绪很容易就能与之呼应、投射进去。

注解

乔治・P・R・马丁:1948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以感伤怀旧的浪漫笔触,略带歌特气息的荒凉氛围,以及糅合恐怖小说元素的科幻作品,受到读者瞩目。后转向影剧界发展,担任了多部电视剧集的编剧工作。受到《冰与火之歌》故事的感召之后,马丁退出影剧界,投入到这部背景设置严格的奇幻小说创作中。

刚开始范文第7篇

在 2008年出演《舞者》之后,侣皓吉吉收到了父亲海岩发来的箴言,就十六个字,“艺海无边,回头是岸;浅尝辄止,见好就收。”这促使了他决心退出演员的行当,但仍旧钟情于影视艺术的他,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从 2011年的《男人帮》再到 2012年的《北京青年》,在金牌导演赵宝刚的剧组,侣皓吉吉获得了自己新的身份,“执行导演”。在他之前,中国电视剧行业堪称教父级人物的赵宝刚曾先后带出过刘心刚、安战军等多位现今国内知名的导演,侣皓吉吉在同赵宝刚第三次合作时便“上位 ”了。在《老有所依》中,他的名字缀在赵宝刚之后,升格为“联合导演”。

和不少“星二代 ”张扬甚至张狂的行事风格不同,侣皓吉吉给人的印象颇为低调羞赧。在刚刚落幕的“第 8届 BQ红人榜颁奖典礼 ”上,侣皓吉吉代替仍在上海拍戏的赵宝刚登台领取“年度电视剧奖”,获奖感言只字未提自己,谦逊之情可见一斑。赵宝刚告诉笔者,这部戏侣皓吉吉拍了大概有五分之一,“戏里边的一些华彩乐段,他拍得挺多的,拍得都不错。凡是镜头比较酷的,都是他拍的”。这其中就有大结局一集里江木兰与吕西破镜重圆的戏份。“原剧本中,江父直接把吕西从门后拉出来了,可是我希望气氛更温情一些,就改成大家为木兰过生日,江父要变个‘魔术’,通过这个魔术让吕西再次出现在木兰眼前。在我看来,他们之前存在极大的误解所以才离了婚,即便之后误解消除了,要让妻子能回心转意,大家也要给她一个惊喜。”侣皓吉吉回忆说。

《老有所依》播出后,不少情节已然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这其中就有涉及“生前遗嘱”以及“尊严死”这样尚存有争议的命题:吕西从母亲的病床前跑开,在院中奔跑以及少年时代跟父母一起滑冰的戏份是侣皓吉吉拍摄的,“那是场外景戏,我们选在丽都饭店附近比较接近上世纪 80年代工厂院落的环境里拍。身患重病的母亲遭受了巨大的折磨,她要求儿子让自己有尊严地死去。儿子怎么面对?他恍惚了,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母亲最后的要求,而选择了暂时的逃避。这种心情的传释完全要靠演员的动作来表现,我就告诉张铎一定要奔跑,不是狂奔,而是要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要跑出失魂落魄的感觉,跑出崩溃感。” 侣皓吉吉回忆说,演员的细节处理还好,毕竟那只是艺术感觉的把握问题,有时候更要同演员一道克服真正的恐惧,“那场江木兰来到医院太平间同吕西母亲遗体告别的戏是北京一家医院的太平间实拍的。观众只能看到护工从停尸房墙壁上的一个隔间中把遗体拉出来,但他们其实不知道内部这些隔间之间其实并不相互封闭,也就是说当演员躺在停尸床上被推进去,她上下左右其实都是有‘人 ’的?!这对男演员来讲也够的,更何况是女演员,但没有办法,我只能说大家别怕,我先来做个示范……”

“他最大的优点是认真,很敬业。缺乏的可能就是一种霸气和管理能力。从他的基本素质来讲,未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导演。家庭条件的关系,他见多识广,欣赏水平还是在水准之上的。 ”赵宝刚如此评价侣皓吉吉。在合作完《老有所依》之后,侣皓吉吉又参与了赵宝刚电影处女作《触不可及》的拍摄。眼下这部年代戏刚刚在上海车墩影视城拍完,侣皓吉吉已经开始筹划自己的电影脚本《舞者》了,这似乎可以让人联想到他自己早年芭蕾舞演员的身份。从台前到幕后,侣皓吉吉说自己的导演之路,才刚刚开始。

刚开始范文第8篇

“献给青春的致意是流浪”,这话从里到外透着年轻的恣意;骨灰级的人物,比如“老王哥”会这么说:“青春不只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永葆青春,就是永葆一份旺盛的进取心。”

我真心敬佩他们,但他们可能也在羡慕我们,他们早生了几十年,而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传奇人物们对出行的必备条件所需各异:想象力和充分的准备、跑鞋和GPS 手表、很多朋友的帮助、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最能引起我共鸣的倒是“我们的心、出去的心……没有一颗想要出去的心,就只会待在原地。能否出去旅行就在于内心的驱动力是否足够。”

同时,本期两个重量级人物的观点也强烈地震撼了我。张志坚博士从宏观上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户外产业的现状,其中对户外运动的分类尤其让人茅塞顿开:“户外运动按其性质可分为休闲(健身)类、挑战类、竞赛类和探险类四大类。”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在户外产业中所占比例也让人大受启发,并且明确指出:“户外运动不同于旅游,它不是靠‘新、奇、特’吸引人,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它是由兴趣爱好或生活习惯驱动,因此环境、服务质量就成为户外服务业的根本。”

被称为“中国横渡第一人”的张健则提出了体育赛事的“四轮驱动论”,指出“产业融合、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是体育赛事的拓展方向,而突出地域特色的赛事“唯一性”则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