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雪的诗词

写雪的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雪的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1篇

《立冬》

【唐代】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日作》

【宋代】陆游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二)

【宋】仇远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2篇

一、从意象切入

意象是诗词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被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优秀的诗词中往往蕴含着精彩的意象。比如,月是思乡怀人的象征,菊是清高人格的写照,松是孤直傲岸的代表,尺素是书信的代称,五柳是隐者的代称,杜鹃鸟是乡思的符号,南浦、长亭是送别之所,等等。如果我们在鉴赏诗词时重视文化常识的积累,在考试时就能轻松应对。例如: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

点拨:该题直接考查对词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投入到词人所营造的境界中去,体察词人所展示的意象,体会词人所抒发的真情。《思远人》为闺人伤秋念远之词,从上片中“红叶”“黄花”“飞云”“归鸿”等晚秋意象,可以看出作者抒写的是思念远方行客的离愁。下片则写和泪研墨写信,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的情形,物与情浑然一体,可谓慧心妙语。答题时要联系全词从意象切入,准确把握词人的情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句子的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客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二、从细节切入

细节一般指人物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等。以抒情为主旨的诗词常常择取细节来传情达意。这些细节一旦被作者信手拈来,便会使诗词大放异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诗词中的细节,进而把握诗词的精神内核。例如: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2012年高考安徽卷)

点拨:这道题注重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强调诗歌鉴赏依据的是文本语言,由言体情。考生要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进而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诗人只顾追逐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小立春风夕照间”写诗人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欣赏美景,“只爱东山晴后雪”写对东山雪景充满了喜爱。如果抓住这些细节描写,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三、从注释切入

鉴赏古典诗词,离不开诗词后注释,注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僻难懂的词,甚至还暗示了诗词的内容、意境或风格。因此,诗词后的注释文字对我们理解诗词是至关重要的,是打开诗词鉴赏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例如: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问题: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012年高考重庆卷)

点拨: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词作,上片写词人秋后观景,看到树叶稀疏,大雁赶在霜落之前往南飞,晓云散去后山峰清秀,夜雨之后水面宽阔。下片却说“吾老矣,久忘机” ,根据注释可知,“久忘机”说明词人的巧诈之心早已荡然无存,从中可以看出词人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心机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在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四、从题干切入

古诗词鉴赏题的题干能显示命题人的考查意图,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回答问题的标准。只有与命题意图相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抓住题干的核心词语,理清答题的核心及要点。例如:

落 叶

修 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问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

点拨: 修睦的《落叶》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根据题干的提示,第二联与一、三两联写落叶的角度不同,第一联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重重”言落叶之多,“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第三联写落叶飘零,遭遇无处着落的凄惨处境。第二联则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落叶矛盾的心理状态,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第一、三两联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落叶,而第二联转换角度,用拟人手法写落叶的“思”和“信”,从而拓宽了描写的视野。

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五、从题材切入

不同的古诗词所表现的主旨虽说各异,但同一题材的诗词往往表达出相同或类似的感情,比如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水、厌倦尘俗之情;咏史诗往往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行旅诗往往表现旅途的寂寞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边塞诗一般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杀敌报国的意志或归家无望的哀伤……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更容易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

度破讷沙(其二)

【宋】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2012年高考湖南卷)

点拨: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根据诗中“战初归”“寒光”“铁衣”等词语和诗后注释便可推知。本诗抓住北方战场的特点,描写了唐朝军队在沙漠一带打败入侵者、初战告捷返回时的情景。全诗主要涉及两幅图景:一个是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一个是日出东南、铁衣生寒的图景。经过总结可知,全诗以一种雄健而壮美的意境,抒写了边塞将士慷慨悲壮的情怀。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又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蕴含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六、从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切入

古诗词中常含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如“怨”“愤”“哀”“喜”“别”等。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应该抓住并体会这些关键词,从而准确地领悟诗人的情感,有效地避免泛泛而读、想品味却又无从下手的尴尬。

初见嵩山

张 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问题: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2012年高考辽宁卷)

点拨: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第二句“赖有青山豁我怀”,一个“豁”字,就可以看出作者长途奔走,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才使他的情怀“豁然开朗”,青山未露面便给了人一种亲切感。经过“千呼万唤”的层层铺垫,最后才让数峰露面,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3篇

读古诗词?那么如何拨动孩子诗词的心弦呢?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1.营造氛围激诗心

1.1 诗意校园,诗意教室。我校开展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全校师生一起动手,给校园中的各种花草树木都制作了古诗词卡片,挂在枝叶间。课间,同学们三三两两一起边观赏花卉,边诵读古诗词,忙得不亦乐乎。很多教室也用学生的诗词书画作品装点,班级黑板报开辟了“古诗园地”,教室前面的黑板左上角设立了“诗词角”,作为抄写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日日诵读经典。鲜活的诗词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1.2 诗画结合,诗乐配合。许多诗描绘的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起古诗来。

如我在古诗课堂尝试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这“风景”有些是写意的国画,有的是写实的照片,但却以强烈的画感引起孩子与诗人的共鸣。如几只引颈高歌的白鹅,孩子们快乐地吟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枝探出围墙的红杏,学生迫不及待地背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些画面含意深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如当一幅明月图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单纯活泼的孩子笑着说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感情丰富的内敛的孩子却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对比阅读激诗情。

我们按主题进行资源整合,把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学习,以题材为桥梁,带领学生对比体会。

2.1 四季篇――感受自然风光美。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在季节的交替中我们一起寻找,一起诵读:春天,在“杏花雨”“杨柳风”中欣赏百花的娇艳,领略诗词的美妙;夏天,伴着荷花从“接天莲叶无穷碧”到“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生命的轮回;秋天我们诵读杜牧的《山行》,沉浸在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中;冬天,走进雪的世界,体会“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迈……这样,我们用生活验证经典诗词,唤醒了沉睡中的文字,还原了诗词美妙的意境;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诗意,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他们不自觉中就会随口吟诵出一首首经典诗词来。传统诗词文化和孩子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经典诗词就沉淀在孩子们的心里。

2.2 童年篇――感悟古诗里的童年。学生从《宿新市公店》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无比,从《小儿垂钓》感悟到了童年的富有趣味,从《村居》想象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从《所见》感受到儿童的调皮可爱,从《池上》体会到儿童的天真无邪……此刻古诗里的童年激起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一幅幅儿童嬉戏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忘怀。

2.3 友情篇――品味友谊地久天长。《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四首诗都是写送别内容的,但表达的对离别的态度是不同的。放在一起诵读学习,学生能从字面上的意思比较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惜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忧伤;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爽大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满怀。

此外,我们还可以按古诗中的爱国情怀、节日主题、风花雪月、山水风光等分门别类吟诵。

3.丰富活动激诗趣

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活动: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4篇

一、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江馆》,从题目看,江馆,即市镇上临江的旅馆。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再如《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清代诗人蒋士铨《岁暮到家》,题目暗含了儿子在外奔波求仕,终于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中。

二、知背景

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原由和背景尽在其中。例如看《孔雀东南飞》的诗前小序,就会略知故事内容。二看“注释”,有些诗歌注释中写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例如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看注释就知诗人被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

三、看作者

通过明辨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而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是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例如,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雄奇豪放”,属于浪漫主义;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又如同是宋代词人,“苏辛”(苏轼、辛弃疾)的词属于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柳永的词则属于婉约派的代表。又如,王维的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特点。

四、找诗“眼”

所谓诗“眼”,应指最为精炼、传神的能表现一首诗的意境、主旨的画龙点睛的词或者句子。例如,刘禹锡《秋词》(选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今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的诗“眼”是“胜”字。因为,“悲秋”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个主题,而这首诗却别开生面,赞颂了秋日天高气爽、明净辽阔的碧空,比春天的早晨还要美的境界,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又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全诗的诗“眼”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辨技法

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在赏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如,从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如杜牧的《赤壁》,吊古伤今,情景交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凭吊古迹,遥想当年一干英雄人物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而今国势衰弱,英雄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

六、挖意境

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赏析时要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望月怀远;闻笛思乡;鸿雁:信使,思念亲人;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凄情之音;怀乡之情;东篱:隐居山乡,脱俗之境;竹子:虚心,富有气节;:傲霜高洁,战地芬芳;杨柳:离别怀思,家人盼归之情,等等。如李贺《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折柳”二字,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则此题迎刃而解。

七、评语言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值得仔细玩味。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凌”字抒发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看到一切;只要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等义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些诗句看似写景,实则以大海自比,“歌以咏志”:因为大海包蕴星汉,诗人通过自比,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一统天下的思想感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唯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借美好的月光抒发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希望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各自珍重。我们在鉴赏时应记住常用的评价古诗语言的术语: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绚丽多彩,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和奇幻的情思;直接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含蓄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简洁明了,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此外,如语言高度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音乐美。

总之,古代诗歌赏析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去考虑,阅读古代诗歌首先要读懂这首诗(词)所写的“物象”(事物)是什么,然后去分析它的意境,最后再看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诗歌鉴赏只需适当理解含义,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更不要旁及诗词之外太多的东西。所以,复习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古代诗歌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牛刀小试】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留”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面是香禅师、李忱的瀑布联句,请读后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香禅师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情感、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王维《杂诗》,回答问题。

杂诗①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②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②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1)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诗人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时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最关心家乡的一件事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然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韦庄词《菩萨蛮》,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5篇

一、查阅文学常识的策略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了“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的《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

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4.学会划分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乐美。古诗分为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以唐朝出现格律诗来划分。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分为律诗和绝句,它们都是格律诗。而格律诗的声序排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种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诗词的节奏划分为:四言采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为12或21。而现代诗为自由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诗的划分)。再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节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五言诗的划分)。

二、创设情境品味古诗意境美的策略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三、“反创”诗文的策略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6篇

下面我将从直接引用诗句和化用诗句两方面来介绍。

一、直接引用诗句

(一)引诗作题,鲜明醒目。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文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作文章题目,既切合文章的内容,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二)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这则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摆明了观点,又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谓一箭双雕,令人拍案叫绝。

(三)引诗入文,锦上添花。

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引领读者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四时风光中,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四)诗句作结,一箭双雕。

如,“因此你注定要亡国,要成为亡国之君。可是如果你不是丢了江山,你又怎么会是一代诗人,又怎么可能写出如此优美之作?你失去的有很多,但你得到的更多。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就像鲜花一样芳香,我知道那是你生命的延续,流芳百世,难道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但愿有一天你能明白,你的生命里也有芳香。而不是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寂寞吟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005年南通市一考生中考作文《你的生命里也有芳香》)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抒写了对李煜的另一种认识。在文末引用《虞美人》中的诗句,既总结全文,又深化了主题,不着痕迹,流畅自然。

二、化用诗句

化用诗句,比直接引用诗句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已经有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摆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7篇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扩大,诗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更成为中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成为我们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古诗词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神韵。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境界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多读古诗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形象,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1读懂意思,体会其节奏和韵律之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掩饰不住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酣畅淋漓的"喜"让读者也喜笑颜开。再如《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把自己勇于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志向与雄奇苍莽的泰山合为一体。而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大漠风光的壮美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及戍边将士的爱国之情。

1.2抓关键词语。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句中的"碧草"、"春色"、"黄鹂"等,都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这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为"在天涯"而成为"断肠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

1.3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2.品味诗词,体验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炼,可谓字字珠玑。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使春天一下子变得鲜活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敲",刻画出僧人夜归的画面。又如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诗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写得勃勃生机,同时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

古诗词的语言经常是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化为人人尽知的滚滚江水,令人感到这个"愁"是无法承载的。或者动静结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还有雅俗结合的,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3.把握时代,走进作者心中

写雪的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荠菜中日古典诗词

0引言

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范文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中日国古典诗歌中,借荠菜表现了田园情趣、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日本,除了上述以外,还有很多荠菜诗歌抒发了对女子的思慕之情。本文以中日的吟咏荠菜古典诗词为例进行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荠菜

荠菜之名起于唐孙思邈的《千金食治》,在此之前称为荠,明李时珍释其名曰“荠生济济,故谓之荠。”在随后的《尔雅》中又有“其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春秋时代的乐师师旷亦云:”岁欲甘,甘草先生,荠菜是也。”意思是说荠菜的味道鲜美得为菜中的甘草。唐朝时期,人们吃荠菜已成风尚,每到立春,都要吃以荠菜为馅的饼,同时以荠菜与其他佐料配置的菜肴“春盘”,并作为礼品互相遗赠,长安人乘车骑马带着“春盘”到郊外野游,并进野餐,称为“探春之宴”。

6世纪的《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西晋的文学家夏侯湛也有诗赞曰“见芳荠之时生,披畦畴而独繁,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唐宋诗词中,也有不少写到荠菜花的作品,如白居易“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李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春风》)。还有“冰消见水多于地,雪荠看山尽入梅”(《早春》),“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的诗句。陆游对荠菜很有感情,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雨后初得荠,晨庖有珍烹。”“残雪初消荠满园”。一日,他思念故乡,于是写到“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在《雨霁出游书事》中,他写到“荠花如雪又烂熳,百草红紫那知名。”辛弃疾也对荠菜情有独钟,试看他的《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这首词表现了春天的美好,它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交织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山水画之美,一是人间田园之美。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春天的美好通常和桃花、李华、杨柳联系在一起。比如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东流。”杨万里的“春暖何缘雪压山,香来初认李华繁。”李白的名句“寒雪梅中尽,春从柳上归。”而辛弃疾却选择了很不起眼的荠菜花,“春在溪头荠菜花”似乎说除了荠菜花就没有春天的景象似的。在诗人看来,桃李虽然鲜艳而且备受瞩目,但生命力很脆弱,荠菜花从色彩到形态都不如桃李,但是生命力顽强。再看他的《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平原的荠菜花、雨后落下的群鸦,一副多么清新的乡村美景!

2日本古典诗词中的荠菜花

荠菜在日语中叫做“ナズナ”或者“ぺんぺん草”,还有别名“三味草”等,这是由它果实形状得名的。荠菜生长在路边,开白色小花,属于“春七草”之一,所谓“春七草”,是指代表春天的七种植物,它是芹菜、荠菜 繁、鼠曲菜、佛座、芜菁、萝卜这七种植物。日本人在“人日”(正月初七)有喝“七草粥的习俗,据说这个习俗来源于中国,中国汉代开始就有“人日节”它在魏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这一天,把这七种菜剁碎后放入粥里叫做“七草粥”,当时认为吃了可治百病。在《源氏物语》的第十九回“浮云”中,有提到吃“七草粥”这个习俗。小林一茶有俳句吟道“不干净的指甲,在荠菜前也感到羞惭呀!”荠菜在人日是吉祥物,指甲沾着荠汁切荠菜,被认为不干净,故对荠菜有羞惭之意。

在《古今和歌集》春上第18、19、20、21、22这五首和歌中都有提到“若菜(新菜)”,这里的若菜指的是“春七菜”,其中包括荠菜,第19首「み山には松の雪だに消えなくに都は野の若菜みけり(春日.上19)这首和歌是无名氏的无题歌,它的意思是:山上的雪还没有融化,城里人就争相去采新菜。第20首「梓弓 押してはるさめ 今日降りぬ 明日さへ降らば 若菜つみてむ(春日.上20)这也是无人氏的无题歌,它的意思是:打开天门看,今天在下雨,明天如果还下雨,一定可以采新菜了吧!我们仿佛看见一位迫切等待采新菜的人。第21首「君がため 春の野にいでて 若菜つむ 我が衣手に 雪は降りつつ(春日.上21/仁和帝)这首仁和帝写的和歌很有名,被收录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大意是:为了你,我去郊外采新菜,雪纷纷落在我衣袖上。这首和歌将冬天的白雪和春天嫩绿的野菜美妙地组合在一起,而雪落在袖子上的情趣和第22首纪之写的「春日野の 若菜つみにや 白妙の 袖ふりはへて 人のゆくらむ(春日.上22/纪之)有点相似,第22首和歌写:在下雪的春日里,人们挥着袖子相邀去田野采新菜,雪从袖上飘落,雪白雪白。很美丽、清新的画面。

在松尾芭蕉の『虚栗(1687)中,有「よくれは花く根かな的俳句,季语是荠菜花,汉译“细看墙根下,竟开白色的荠菜花,幽然似奇葩。”俳句体现了作者对荠菜花的喜爱,在墙角跟也能开出惹人喜爱的小百花!这首俳句与白居易的《东墙夜合树去秋为风雨所摧今年花时怅然有感》中的“惆怅去年墙下地,今春唯有荠花开”有相似之处。

3结语

在中日两国,咏花、咏草的诗词成了古典诗歌的一大品类,形成富有民族风味的一大特色。人们对植物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传统的相邻性使中日两国古代诗人在吟咏荠菜这一共同题材时拥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森夫,陆坚.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3]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铁军,潘小多,等.日本古典和歌审美新视点――以《小仓百人一首》为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 纪贯之,等.古今和歌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