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乡子苏轼

南乡子苏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南乡子苏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1篇

南乡子·自述》

原文翻译

簟席生凉,碧纱橱帐,白日里闲眠醒来,枕边轻风拂过。躺在床上听闻向晚的衙门里没什么公事,慢慢地,把床头的几卷书给看完了。

抓着脑袋吟诵起归隐的诗句来,自己感到对功名利欲已经没多少兴趣。假如有人问起我的能耐如何,只不过是一个愚字罢了。

解析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2篇



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

步蹇强登游藻井,发稀那更插茱萸。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

更望尊中酒,殷勤能得几回沽。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解琬

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





重阳山居

司空图

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

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

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





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严维

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

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

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

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





踏莎行

辛弃疾



夜月楼台,

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

随分杯盘,

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

重阳节近多风雨。







瑞鹧鸪

葛立方



井梧叶叶秋风晚。

东篱点点金钱满。

开急为重阳。

日烘深院香。



幽姿无众草。

莫恨生非早。

嚼蕊傍池台。

寿公桑落杯。



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苏轼

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梧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九日次韵王巩

苏轼

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



九日黄楼作

苏轼

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校本作“千柄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校本作“雾”}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坐客三十余人,多知名之士。)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

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苏轼 禅宗文化 实用主义

王国维曾有过这样的定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文学小言》)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无论是诗、词、文,还是绘画、书法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与他本人的才学努力是分不开的,更与当时社会中盛行的禅宗文化密不可分。他的思想以儒为主,兼顾释、道,他接受了儒家积极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又吸取了佛门随缘自适的思想,坦然面对一切打击和不公,保持自己宠辱不惊、旷达的人格尊严,并排斥佛教的一些消极方面。尽管他开创了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以俗为雅的审美情趣,并写了很多富于人生哲理和禅趣的诗,但作为一个不断遭受打击的文人,他同样流露出对人生的不解,对命运的无法把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幻。

一、禅宗文化的形成

禅宗兴盛于北宋,宋代以后,一改前人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保护、鼓励的政策,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和净土宗。禅宗由达摩祖师首创,在中国土生土长,又由慧能集大成的一个宗派,它主张“静虑”,讲究“顿悟”。静虑即安静地沉思为禅定,认为佛法只在人的心里,不用外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次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宋代禅宗创造了一个传说,说佛陀一日在灵山会上说法,拈花示众,大弟子尊者迦叶默然神会,微笑会意,从而传授了佛陀法,经过二十八代,代代相传,传至菩提达摩来到东土为初祖,开创了东土禅宗。禅宗不论是由何而来,它与中国文化融合孕育,符合中国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需要,因此在宋代兴盛起来。禅宗文化一度有过离经叛道的倾向,它在思想上对后世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有影响。

禅宗本身具有的旷达通放的精神与苏轼追求自由、旷达豪放的性格不谋而合,因此也对苏轼思想与处世风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些著名文人如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特别是南宋时期“江西诗派”都慕禅论道,出入深山古刹。而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是苏轼与佛印的一番对话,苏轼说:“我看你是一堆牛粪。”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很得意,问他:“为什么?”佛印说:“心中有佛,看谁都是佛……”这下轮到苏轼不好意思了,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禅宗的兴盛。

正是禅宗文化在精神上的陶冶,宋代文人大多有积极的入世观,面对坎坷能坦然面对,不像唐代文人那样愤世嫉俗,也不像东晋文人那样归隐山林,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面对政治迫害大都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人也更加理性,乐天知命。

二、随缘自适的处世哲学

苏轼是宋代最浪漫又最饱受苦难的诗人,他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面对政治仁途的坎坷、人生的苦难,对人生产生了虚幻的想法,他称自己是“谪仙”:“我是玉堂仙,谪来海南村;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在《南华寺》中还写道:“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既然本来就是仙国人,对尘世的恩怨名利又何必太在意,他形成了“随缘自娱”(《答李琮书》)的处世哲学,即在逆境中不失风范,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这种鲜明的无畏的人格魅力令后人敬仰。

佛教认为得失皆有前因后果,前世的因,今世的果,没有任何原因,人生百年只是转眼一瞬。缘起是指“诸法因缘起”,缘起缘灭,都是缘。“无常”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仅仅只是因果相生的刹那生灭,这种看破生死的观点对当时宋代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不幸的思想上的一个支点。

缘起论对苏轼最直接的影响是他在贬谪生涯中形成了随缘自适的思想,这也是他的处世哲学。生命的无常、仕途的坎坷、贬所生活的困顿,加上报国无门的境遇,使苏轼产生了“吾生如寄”的感慨。他在《和王晋卿》中写道:“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就像暂时寄身于人世间,对旦夕祸福又何必太放在心上,还不如忘记这些事情,把这些当作一场梦吧。既然一切都是前缘和命中注定的,那就要在困苦的生活中发现乐趣,这种鲜明的思想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虽然有些无奈和茫然,但苦中求乐的做法对现代人仍是一种激励。后世流传最广的《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透露出苏轼在困苦的环境中寻求乐趣、随遇而安的状态,他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每个身处困境的人去学习。

三、人生如梦的禅学主题

“梦”的主题在中国文人中是个不变的主题,最早的是唐代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失意的文人都会产生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个人感受。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苏轼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捋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古之情,又有感叹“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更在沉重的历史感悟中透出“人生如梦”。

处于北宋慕禅成为风气的社会氛围中,苏轼从小就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他八岁就拜道士张易简为师,少年时读《庄子》,以后又读《道藏》和佛经,特别是他被贬黄州以后,与僧人来往,游历古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西江月・黄州中秋》),他取号东坡居士,而居士一般是指不出家的佛家弟子,由此可见,他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无涯”(《南乡子》)。就有了一份笑看万事蹉跎的超然。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一个世界也寓于一粒沙中,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中,人如一粒沙般随波逐流,笑看潮起潮落,这份平静的心境正是禅宗最致力达到的。但苏轼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的探索,一方面他对人生充满怀疑和失望,另一方面却又热衷于现实生活,这就使他无法超脱痛苦,在两难境地苦苦追寻。这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他不是一个沉迷于佛教虚幻世界的佛教教徒,他还用实用的手法,掌握好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分寸,他写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平生”(《临江仙・夜归临皋》),他也向往“江海寄平生”的自由生活,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把热情和精力投向了下层人民。

四、富于理趣的禅诗

禅宗的核心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主张对事物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观察事物。苏轼写了富有哲理思辨色彩的禅诗,其中代表作是他游庐山时写下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横、侧、远、近、高、低等各个角度来观察庐山,以期识得“庐山真面目”,这就是禅宗强调的“本心”,这首诗使人们领悟到世间一个事物要多角度的观察,以期达到最真实的效果,已经具有辩证思想的光芒。

还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首诗视角新颖,多用于主体与客体密不可分的原理上,富有哲理色彩。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4篇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 唐·白居易

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 唐·李商隐

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唐·李商隐

7、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狂夫》 唐·杜甫

8、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9、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0、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1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1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子夜吴歌·夏歌》 唐·李白

13、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妾薄命》 唐·李白

1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15、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 宋·秦观

16、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采莲曲》 唐·李白

17、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渌水曲》 唐·李白

19、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折荷有赠》 唐·李白

20、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鄂州南楼书事》 宋·黄庭坚

2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 唐·王维

22、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宋·辛弃疾

23、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 唐·李白

2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2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唐·王昌龄

2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27、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采莲曲》 南北朝·萧纲

2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唐·杜甫

29、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江神子·江景》 宋·苏轼

30、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祝英台近·荷花》 宋·高观国

31、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五代·阎选

32、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浣溪沙·红桥》 清·王士祯

33、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唐·杜甫

34、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菩萨蛮·题画》 清·龚翔麟

35、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36、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五代·尹鹗

37、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38、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燎沉香》 宋·周邦彦

39、晚来妆面胜荷花。《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宋·晏殊

40、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桂枝香·吹箫人去》 宋·刘辰翁

41、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五代·顾敻

42、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踏莎行·晚景》 明·陈霆

43、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过秦楼·黄钟商芙蓉》 宋·

44、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雨中荷花》 宋·杜衍

45、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皇甫松

46、荷花芳草垂杨渡。《踏莎行·闲游》 宋·刘将孙

47、佳人反覆看荷花,自恨鬓边簪不得。《东湖看荷花呈愿父》 宋·宋自逊

48、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鹧鸪天·赏荷》 宋·蔡松年

49、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其一》 唐·白居易

50、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 唐·皇甫松

51、却是池荷跳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52、白莲种山净无尘,千古风流社里人。《东林寺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53、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洞仙歌·荷花》 宋·刘光祖

54、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昔昔盐》 南北朝·薛道衡

55、今日方教花并蒂,迟迟,终是莲台大士慈。《南乡子·戊申秋隽喜晤故人》 清·高鹗

56、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池上》 唐·白居易

57、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莲叶》 唐·郑谷

58、莫把碧筒弯,恐带荷心苦。《卜算子·赏荷以莲叶劝酒作》 宋·葛立方

59、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湖边》 宋·崔复初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5篇

1、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柳永《定风波·自春来》

2、怕歌愁舞懒逢迎。——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3、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4、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5、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

6、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7、不道愁人不喜听。——万俟咏《长相思·雨》

8、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晏几道《点绛唇·花信来时》

9、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10、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11、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

12、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13、池上凭阑愁无侣。——柳永《甘草子·秋暮》

14、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15、教人怎不伤情。——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6、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17、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

1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9、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0、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姜夔《翠楼吟·淳熙丙午冬》

21、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史达祖《夜合花·柳锁莺魂》

22、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2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4、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25、云山有意,轩裳无计,被西风吹断功名泪。——刘致《山坡羊·燕城述怀》

26、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

27、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楼》

28、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29、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30、拟把伤离情绪,待晓寒重说。——纳兰性德《好事近·帘外五更风》

31、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32、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李璟《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33、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34、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与恭《思母》

35、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韦庄《归国遥·春欲晚》

36、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37、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38、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39、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40、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张籍《蓟北旅思》

41、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42、斜阳只与黄昏近。——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4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4、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5、泪痕早已先书满。——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6、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47、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王昌龄《送柴侍御》

48、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49、湘娥竹上泪痕浓。——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50、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51、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琐窗寒·玉兰》

52、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曹组《蓦山溪·梅》

53、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54、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5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56、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57、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

58、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59、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6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61、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62、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纳兰性德《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

63、黄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悦道心。——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64、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65、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66、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6篇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极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古诗中,领略古诗表达的奇妙意境。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她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愁苦,只有了解与其丈夫“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而又举杯大笑”的甜蜜生活后,方能明白夫妻恩爱早已在金人入侵、国家破碎、丈夫身亡、自身被迫南渡中烟消云散,方能在时代大背景中感受李清照这一闺房小女子正遭遇着天涯孤独人的愁苦。背景资料的外引介入,引领学生走入诗境,并以李清照之生活经历去吟诵、去感受“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孤独、愁苦。 

二、重视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情趣诗意 

朗读教学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在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这阶段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1.吟诵引意趣。 

自《诗经》起,历经唐宋诗词文明的洗礼,中国古诗文颇具音韵、形式、语言、意境等诸多美感。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所以古诗文教学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从朗读中读出节奏的长短、轻重、缓急;读准音调的起伏顿挫;读懂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情趣。如《蒹葭》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我们教授的时候能结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在朗读上采用重章之法,用音乐上的双声和读方式进行,那么,几千年前,在那芦苇畔,有一人在寻寻觅觅、痴痴追寻的情景就如在眼前了,未向学生言诗情诗趣,却引领学生走进诗的境界中。 

2.朗读现诗情。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对学生来讲,词中画面感不如其他诗词强,进入诗境较难,对辛弃疾“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复杂情感,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不妨设计问题: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连年征战,受苦的是百姓,为什么作者如此推崇他呢?你能结合当时政治背景说说原因吗?在教师主问题的引导之下,让学生朗读全词,并要求多次反复朗读最后一句,或你认为反复朗读几次比较恰当就朗读几次。通过反复朗读再现辛弃疾当时的情怀,这里有辛弃疾对千古兴亡、英雄不再的感慨;有对南宋王朝没有一个像孙权一样能保家卫国的英明君主的叹息无奈;有对朝廷主降派不敢与金人对抗的懦弱行径的愤怒鄙视;还有被朝廷重新启用后,能像孙权一样有着盖世武功,带领部下北上抗金、收复河山的壮志雄心……反复吟咏最后一句,从不同角度、不同语气读出诗情。 

三、重视文字品析,推进学生把握古诗文的情趣诗意 

文字构成文章,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所以阅读文章就应该从情感、审美等文学角度去解读、去感受、去体悟,古诗文也不例外。因此,古诗文学习还应注重欣赏,想象文中之景,体悟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文章文学的审美教育。 

1.善抓古诗文中的“眼睛”,细嚼慢咽。 

诗歌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看来平常的、人们都自以为懂的词语。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片断: 

师:“有人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是神来之笔,哪个字写得神?”生:“卷。”生1:“这是上千个人参加,气势很磅礴。” 

师:“改为‘千骑满平岗’好不好?”生:“不好。‘卷’字有不停留的意思,有力量。” 

师:“就像‘龙卷风、风卷残云’,都很磅礴。请大家想象一下‘千骑卷平岗’的场面。”生:沉浸在磅礴的想象幻景中。 

如果让学生自我学习,可能不大会关注到“卷”字的庞大气势,但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换字、想象,让学生随着苏轼策马驰骋,享受平凡文字带来的宏伟场面的壮观。此时,苏轼之潇洒俊逸、苏轼之狂尽在不言中。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7篇

其实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随着一年的霜降即将到来,你们知道为什么霜降叫霜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霜降为什么要叫霜降_霜降三候是什么,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霜降为什么叫霜降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霜”的,因为此时盛开,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傲骨寒霜”从哪里来?

天降寒霜,那么这“寒霜”是从何而来的呢?霜是水汽凝成的,水汽又怎样凝成霜呢?

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

秋天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

因为霜只能在晴天形成,所以有“浓霜猛太阳”的说法。有《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霜降三候是什么一候豺乃祭兽。“豺乃祭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曰:“豺不祭兽,爪牙不良。”意思是说豺狼开始大量捕获猎物,捕多了吃不完的就放在那里,用人类的视角来看,就像是在“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

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催落了叶,吹枯了草。逐渐寒冷的气候,将大自然所有的生命力进行了一次次毁灭性的摧残。翠减红消,雁影无踪。而人的情感,也进入深沉的低谷。离愁别恨,凄风苦雨,尽皆展示深秋的悲苦,触及人心。

三候蜇虫咸俯。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的美。经过了生机勃勃的春,热闹蓬勃的夏,收获喜庆的秋,生命的轮回,又进入休眠的状态。蜂蝶不见踪迹,蜇虫无声,都为经历漫长的冬天而作准备。那是以修行的姿态,期待来年的新生。

霜降习俗有哪些赏菊

霜降时节,正是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会。以表达对的喜爱和崇敬。有一种小范围的会,是富贵人举办的,不必出家门的。在霜降前就采集百盆名品,放置广厦中,前轩后轻,也搭塔。塔前放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秩序,鞠躬作揖拜神,然后喝酒赏菊,赋诗泼墨。而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举行会。

登高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天高云淡,枫叶尽染,登高远眺,赏心悦目。

霜降美食

柿子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在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事实上,由于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此时节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鲜美,且营养丰富,加之吃柿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而且还能补筋骨,因此人们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板栗

霜降吃栗子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板栗具有健脾养胃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开胃,气血调畅之后自然可以治疗气血亏虚。除此之外,板栗有一定的补肾作用,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对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抵御风寒作用。

牛肉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除牛肉外,羊肉与兔肉也与霜降相宜。

白萝卜

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是“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所以山东人霜降期间喜食萝卜。在菜肴比较丰盛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白菜萝卜汤,不但味道鲜美,还可以加速消化,养胃暖身。

鸭子

霜降要喝老鸭汤。鸭是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中医认为鸭肉性偏凉,鸭是为餐桌上的上乘肴馔,也是人们进补的优良食品,也是秋季祛燥、霜降吃啥:润肺的养生食材。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霜降的诗句有哪些1、霜降水自落,春浓花欲迷。

——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

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张衡《定情歌》

5、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白居易《读汉书》

6、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7、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孙蕡《下瞿塘》

8、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吴嘉纪《九日寄徐式家》

9、暴流没马不加减,霜降石出不加增。

——何梦桂《愚石歌》

10、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李复《种菜》

11、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白居易《谪居》

12、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赵熙《秋思耗》

13、雪凝霜降不肯春,花神岂类妇人仁。

——李曾伯《又用韵·雪凝霜降不肯春》

14、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16、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17、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苏轼《梨》

18、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9、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白居易《玩止水》

20、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21、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

22、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高明《商调·二朗神》

2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24、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文天祥《山中感兴三首·山中有流水》

25、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舒岳祥《送达善归玉塘》

26、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王鏊《壬戌九月·季秋甫强半》

27、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28、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9、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30、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31、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苏轼《和子由蚕市》

32、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岑参《送李翥游江外》

33、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34、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晁公溯《巴江》

35、猿啼山寂寂,霜降叶纷纷。

——王恭《秋山行旅》

36、霜降稻实,千箱一轨。

——苏轼《和陶劝农六首·逸谚戏侮》

37、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东方朔《七谏》

38、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39、山色秋分后,月华霜降前。

——曾丰《辛酉中秋前后舟行自英入韶晚与全真侄传杯》

40、霜降黄花酒,山空白日眠。

南乡子苏轼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禅宗 苏轼 文学创作

唐代中叶以后,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禅宗,禅宗是佛教普遍的修持方法,是让修持者通过静虑敛心而达到止息杂虑、弃恶明善的目的。它是外来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结合后的产物,极大地影响了中唐以后的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苏轼深受禅宗的影响,在其文学创作中充分体现这一点。

一、苏轼与禅宗

苏轼在少年时就开始接触佛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纂盘为寿》诗里写道:“君少与我师黄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这说明他从少年时就开始接触佛教,阅读佛经。苏轼家乡附近的成都、乐山、峨眉山,都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唐宋时期的四川,佛教已很发达。北宋971年,太祖遣高品内侍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至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官版《大藏经》,即《开宝藏》(亦称“蜀藏”)。另外,家庭的影响也使苏轼很早就接触佛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父亲苏洵也喜与僧人交往,结交蜀地出身的名僧云门宗圆通居纳和宝月大师惟简。亲友中也多佛教信徒,因此苏轼从小便对佛教耳濡目染,又多与僧人交游,自称“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迫以婚宦,故沽没至今。”[1]P1820不过,苏轼真正了解佛法,喜读佛书,是在凤翔签判任上受王彭启发而开始的。“嘉祐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皆推见至隐以自证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2]P1965在任杭州通判时,他经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百忧冰解,形神俱泰”(《海月辩公真赞》),并和禅僧大量交往,以至“吴越名僧与吾者十九”(《东坡志林》)。

元丰二年(1079)六月,44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致丧命,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能签书公事,这对于政治上满怀抱负的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乌台诗案”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在黄州的五年,他更加用心习禅,“日往安国寺,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3]P391事实上,他是想用禅宗思想作为身处逆境中的精神支柱,解脱被贬的内心痛苦,可见此时,禅宗已对其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1085),苏轼得以回朝,任中书舍人。元祐二年(1087),官至翰林学士。因与旧党意见不一,又和洛党分歧日重,自感无法在京师安身,被迫请求外任,再次通判杭州。绍圣年间,新党再度执政,宋哲宗清除“元祐党人”,苏轼在政治上再度受到打击,屡遭贬谪,最后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后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三年后又由惠州流放到儋州。

晚年一贬又贬的坎坷仕途经历,使他的思想更趋近于禅宗。在惠州时,他在《和庐山圆通慎长老》诗中说:“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诗中表现出的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被贬海南时,禅宗思想仍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禅宗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对其思想主题的影响

苏轼出身寒门,生活接近下层人民。又因其人生经历的曲折,使他对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他诗歌的很大一部分是描写普通农民的贫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但禅宗的苦空观,使他很多作品在描写苦难的同时又带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如元丰二年(1095)在惠州所作的《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另外,禅宗对苏轼作品思想主题的影响,是通过对其人生观的影响来实现的。禅宗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如梦、随缘自适、乐天知命这三个方面。而相应的,他的许多作品中也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主题。如“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吉祥寺僧求阁名》),“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再入都门万事空,闲看清洛漾东风。当年帷幄几人在,回首觚稜一梦中”(《送杜介归扬州》),“旧游空在人何处,二十三年真一梦”(《送陈睦知潭州》),等等。

(二)对其创作观念的影响

禅宗标榜“不立文字”,并不是说对语言文字排斥,而是说文学创作不能受文字的束缚,“随手拈来,都成妙谛”。苏轼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创作中开阔思路,勇于创新。他的文章大气磅礴,读来使人荡气回肠,他的诗“以议论为诗”,他的词突破了以往“诗庄词媚”的传统,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由专写男女恋情、羁旅愁思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随缘自适,又有“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蝶恋花》的凄凉愁思;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的豪放旷达,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无处话凄凉”(《江城子》)的缠绵婉约。

不仅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苏轼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表现在词体方面的创新。第一,隐括词。隐括词指隐括前人诗文入词,苏轼的隐括词能做到不离原作而又能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又能做到符合词体音律和谐的要求。如改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哨遍·为米折腰》,又以韩愈诗《听颍师弹琴》写成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使其成为隐括词的代表作。第二,回文词。回文词其实只是士大夫的一种文字游戏,但是苏轼所作的回文词,却体现了他很高的文学造诣。如《菩萨蛮》:“火云凝汗挥珠颗,颗珠挥汗凝云火。琼暖碧纱轻,轻纱碧暖琼。晕腮嫌枕印,印枕嫌腮晕。闲照晚妆残,残妆晚照闲。”第三,集句词。集古人诗句成词,除了向人展示自己渊博的知识外,怕也有文字游戏的成分。苏轼词中有《南乡子》三首,是集前人诗句而作。如第二首:“怅望送春怀(杜牧《惜春》),渐老逢春能几回(杜甫《绝句漫兴九首》),花满楚城愁远别(许浑《竹林寺别友人》),何况清丝急管催(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吟忘断乡台(李商隐《晋昌晚归马上赠》),万里归心独上来(许浑《冬日登越王台怀归》),景物登临闲始见(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三)对其艺术风格方面的影响

首先,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苏轼形成了清新自然、平淡朴实、幽深清远的艺术风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在湖州所作。“肩典任所适,遇利机流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前四句“焚香引幽,酌茗开筵”,如实描写了诗人在寺中游览的经过。下面接着又描写湖州五月的景色:细雨蒙蒙,时下时止,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透过寺院的小窗望去,四面围山,如同身处盆中,草木茂盛。忽然登上塔的最高层,眼界突然开阔,包罗大千世界。“眼界穷大千”与“盆山不见日”互相对比,微雨、小窗、盆山、草木,清新自然,深沉可喜。“大千”、“卞峰”、“震泽”,旷荡所便。正因为“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这种顺应机遇的思想影响,所以诗人才能“归来论所历,耿耿清不眠”,才能同“未寝道人”深夜在“孤灯”下谈禅。整首诗清新、自然,质朴。

其次,苏轼以禅入诗,以禅入词,创作出富有禅机理趣的诗词。我们熟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告诉我们一种禅理:人只有处在物外,才能真正看清此事物。这和禅宗提倡“不受理障所蔽”是同一个道理。又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表面上看是说西湖不管晴天雨天,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的。但他要表达的意思是外物呈现给我们的感受是和我们的内心相一致的这样一种情趣,而这种情趣同禅宗的“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物物、时时皆具佛理的境界”如出一辙。

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途经泗洲,浴于雍熙塔下,所作的两首《如梦令》,可以说是以禅入词的代表: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据传说雍熙塔下藏有释迦真身,因此在词中,苏轼就将“心净无垢”的禅理巧妙地借用于词中,抒发自己不受世俗污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感受。

三、结语

信奉佛教的家庭环境,一生与禅僧频繁交往,使苏轼在潜移默化中向佛参禅。而坎坷的仕途经历,人生遭际,以及他独有的文人才子的丰富的情思、秉性,最终使他选择了禅宗理论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他对禅宗的信仰,并不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表现在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刻体察与反省中。也正是由于禅宗理论的影响,才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呈现他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与王庠五首·其一[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60) [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大年哀辞[A].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63)[M].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