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学家

现代文学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文学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1篇

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2、《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3、《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4、《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现代文学 生态世界 要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6-01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标志体现。文学作品思想影响着社会和人类的方方面面,生态世界也不例外。后现代文学在理性与科学的发展中产生,是西方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后现代文学对人类发展有着各个层面的影响,人类与生态世界密不可分。

一、后现代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后现代文学的全称。后现代主义文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流派和思潮不同,后现代主义文学没有被大众认同的宣言和纲领,也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作家或批评家群体。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一定的宽容度,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它是一种多元文化,常常是没有中心的,主张持续性发展,也就是所谓的主张持续开发各种差异并为维护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后现代文学各个内部流派很多,尽管有些体系本身都有一定的矛盾之处,它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特征,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首先,后现代文学穿越了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界限,有着明显的向“亚文学”和向大众文学靠近的可能。一些文学作品选择以文化消费的大众形式出现,使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不清晰。

其次,“终极价值”的摆脱。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作家一般认为人类自身与客观世界全都被异化,曾经的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然而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作家们不会对一些大的政治、道德、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推敲,作家们不再想给世界以意义。

再次,后现代主义文学反对现代主义具有深刻问题的“神话”,写作中内容消失了,注重“写作”本身。作家们把语言当做自己的武器,写作转向一种完全的操作、表演。

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学主张反传统。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家的眼中,文学和艺术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上的。作品体裁上,对传统作品形式及叙述本身解放分析。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反文学”。

二、生态世界

生态世界是多元化的。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态世界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生态文学是具有高价值的文学,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生态文学以生态的整体观或生态的整体主义来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对人类和自然的思想、行为和态度的标准是:对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是否有帮助。也就是说,整体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和谐并持续发展同时自然存在。对于生态系统整体利益有帮助的,也会对人类长远或根本利益有帮助。

生态文学是体现人和自然关系的文学。生态文学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表现在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自然对人的影响。生态文学在表现人和自然关系中注重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生态文学把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作为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向。

生态文学是研究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的文字。文明批判是其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生态文学的中心是人类文化、思想、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模式。人类必须花时间和精力分析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同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作品研究结合起来。

三、后现代作品中人类与生态世界要素的关系

随着生态世界的发展,研究和宣传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生态世界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生态世界给人类以新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为人类提供很多机会,从而丰富了人类和世界的关系。

生态活动主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和保护是国家的策略。真正的生态主义文化是属于后现代文化的,全面的生态保护只能在后现代过程中实现,当今的生态主义文化实质上表达了一种要求也是一种呼吁,随着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建构后现代世界。总而言之,生态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同时后现代主义也包括生态主义的维度。人类将把自己当主体,把大自然和他人看做客体,主体去征服、建构世界,是世界的中心,客体是被征服的对象,同时也是实现文体目的的工具。

四、结束语

后现代主义意义深远,未来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后现代主义的来临是现代主义的危机的必然产物,只有后现代主义发展了人类才能不断发展。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都决定于人类的生存方式的后现代性。因此,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人类和生态世界要素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王建明.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

[2]余虹.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3篇

1.1认识生命,珍视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所以它显得弥足珍贵。但是对无比珍贵的生命,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才能,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尤其要对生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正常的生老病死不畏惧、对人生的逆境不逃避,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在被认为是写给他自己的散文诗《野草》中对死亡有一段极端的体验描写,死亡并非苦难的结束,而是苦难的延续,死其实并不是黄金世界和精神避难所。不向困难和痛苦低头,是思想家们留给我们的人生经验。教师在解读此类文本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丰富与可贵,引导学生学会接受生活给予的阴霾,帮助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

1.2尊重生命,善待他人

中国现代文化精神之一就是人道主义,对任何和个体和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中国现代文学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人道主义——这一外来的思想的影响。在二十年代,周作人在文学改革的理论文章《人的文学》中就曾经谈到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它是人的文学区别于非人的文学的核心。在后来作家的创作中,都自觉或不自觉的践行着这一理论主张。在巴金先生的《家》中,鸣凤、瑞珏、梅三个受封建礼教迫害而死的女性向读者昭示着旧社会、旧制度对人、对人性的摧残,她们遭受着的都是非人的待遇:鸣凤是丫头,所以她只是主人手中的礼物,可以随便送给谁;芮珏是媳妇,所以她没有死去的高老太爷重要,所以她即使生产,也要避免冲撞了高老太爷的灵魂而迁出城外去生产,最终难产而死;梅虽是小姐,可自身的婚姻大事须得上辈同意,上辈闹矛盾,断送的是下辈的幸福。在这血淋淋的现实中,我们看不到主人对下人的尊重、父辈和祖辈对子孙的尊重,更谈不上对生命的真诚。《家》是巴金先生早期的作品,是青春型的创作,他无法克制的发出自己的呼喊,废除这吃人的封建礼教。教师教育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其实也包括尊重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主张,无论富贵贫穷、健康残疾、高低贵贱,用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体。帮助学生理清社会正义的内涵,进而发挥人道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1.3欣赏生命,实现价值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不管我们面对的命运是好是坏,我们都要尽最大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探索人生真谛,使生命焕发出夺目光彩。鲁迅先生本来家境尚佳,但祖父因考场作弊案锒铛入狱,周家不但散尽家财,鲁迅的父亲也在打击中撒手人寰,鲁迅先生十几岁的年纪,就经历了家庭的巨变,每天奔跑于药铺与当铺间,体察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些经历的体会鲁迅都写在了后来自己的作品中,所以祥林嫂的周围有那么一群最初想听她讲故事后来又厌弃她的人,孔乙己不断的被别人嘲笑,甚至连小伙计“我”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对中国的现实鲁迅先生有些绝望,但是他又在反抗者绝望。在《过客》中,鲁迅塑造了一个明知道前方是坟,但是又偏向前进的过客形象,其实就是他自身的写照,不管我正在经历着什么,将要经历什么,都不能阻挡前进的步伐。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就是人类应有的前进的步伐与舞姿,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呼吸与歌唱,于不屈中获得尊严,于苦难中品味幸福,于虚无中成就价值,完成自我的“超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追求人生价值,让每一个生命都明白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和独特的价值,建立自尊与自信。生命意识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哪怕是一棵小树,一朵小花,在广阔的大地上,也都是最美丽的绽放,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

2、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2.1教师起到榜样作用

关注生命状态,培养生命意识,是文学教育的功能之一,也是“以人为本”教育方针的体现。作为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要想培养身心健康、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到心理健康、生命观正确。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生命情感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不能单纯关照学生的状况,要师生全景关照。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打造,一方面将自己对生命的正确理解以互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自身的实践中,让学生感知如何正确对待个体生命、对待社会万物。在教师的教育和示范中,学生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情感世界得以丰富,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2.2在阅读中感悟生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以阅读大量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在阅读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使生命意识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作家风格不同,审美不同,但教师应重点推荐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显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重视阅读,不但是课程本身的需要,更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需要。阅读的终极目的在于探究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点亮生命。阅读,可以使学生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教训,从他人的成功中得到经验,探究人生的意义、价值,与前人坐而论道,和后人促膝谈心,情感世界得以丰富,人文素养得以提高,进而更加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2.3在学术写作中思考生命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4篇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思想解放到文化反思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中期,我国在西方现代哲学,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使得我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种用荒诞扭曲的手法,来以揭示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即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反传统的新型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中表现出‘重写文学史”、“文学的现代性”、“现代文学的转型”和“现当代文学的分期”等方面的问题讨论。新时期,我国社会从思想到现实的巨大变化,从创作、阅读领域都已经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我国社会文学的进退、纯文学的潮涨潮落以及通俗文学的持续走红,使得我国现代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的价值面临冲击和挑战,本文将讨论我国现代文学及后现代文学的价值。

一、我国现代文学的价值

1、文学的人文属性和文化价值。新时期,不论是在创作还是阅读的领域,纯文学的领地都在不断缩小。“纯文学”在“纯”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单色的丝织品;而“文”方面就是我们说的色彩交错、斑驳的器物或者是图案。“纯”与“文”两个字就是一对对立的定义。“纯文学”虽然属于文化方面,但是一方面体现出一个科学主义的口号,另一方面展现出一个很难摆脱其想象性的东西形式。我们已经将一种本属人文领域的东西强行纳入科学的体系,但是结果出现的是很难不陷入一种难以克服的困境。假设我们用这样一种科学主义的观念去寻找文学性,我们能得到的将是对文学语言的极端重视。而如果文学活动一旦脱离生活价值的领域,那么就将变成纯粹的“语言游戏”,这样他的存在意义也就走到了尽头。文化价值其实就是一种关系,也就是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和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在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中,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的对通俗文学的重视,而且对正体现关于文学史的本体性追求的那种,并且采取以形式演化为中心的文学史写作。我们也需要在适度释放了它的写作激情之后,但是最后慢慢的显出了它空洞与苍白的一面。人们在“纯文学”中认识到关于理论、实践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在以后,我们只有不再执着于那种科学的追求,而应该是从充分承认文学活动的人文性和文化价值,才能使得文学活动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那么同时,对于新世纪以来,在文学研究或者是从文学转向文化研究,已经很极具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2、我国文学民族生活价值。在全球化席卷中国之际,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作家队伍急需输入新鲜血液,当前,对于当代的人们已不会很排斥,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类说词,来防御性的口号来为文化的多元存在的理由,更多的意识到世界文学存在。并不是一色的、单极的,同时需要构建全球化时代真正的世界文学,由于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形成的世界观念往往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均衡的,尤其是在各部分之间意义对等的存在,而在以西方文化视域为中心形成的是逐次向外扩展的放射状圆环。对于我国,在文学方面应充分理解,尤其是需要承认各民族文学文化生活自身的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在冲破单一的文学史秩序,并且对于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世界文学,需要在想象之中才能形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更深层的表现出真正文学的价值。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5篇

1、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自嘲》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写当时作者所处的险恶处境;颔联写他坚持斗争的行动;颈联写他坚持斗争的内在动力,即强烈的爱和憎;尾联写他战斗到底的决心。全诗内在逻辑性强,文字风趣,内容庄肃。

(来源:文章屋网 )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6篇

《呐喊》自序 ,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这篇序文,勾勒出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

作者在描述生活锁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笔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至今,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来源:文章屋网 )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7篇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2、《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现代文学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造社、文学研究会、论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五四时期是中国翻译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著名的文学大家,这些大家也往往是翻译名家,为推进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时期无论是社团和流派还是关于翻译的论争较之以往都大大增加了。本文简述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两个社团关于翻译的论争,探究其对于翻译发展的意义。

1.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长期的帝制。又在思想领域沉重地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为做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则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面,在世界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域,包括翻译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个时期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进一步促进了翻译的发展。五四时期作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发端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的,即为当时的政治和新文学服务,从翻译队伍上来看文学社团不断涌现,想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在蜂起的纯文学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它们的两个中心,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和艺术倾向。

2.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简介

创造社是“五四”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6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成员的译介活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译作方面,主要是译介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译风上,具有一种激情和创造性。创造社译介活动中的这一特点也可以说是创造社所标示的‘创造精神’在译介活动上的反映。”(方梦之,2004:365)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的著名学术团体,1921年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蒋万里、郭绍虞、许地山、耿继之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熙等发起,倡导“为人生”的艺术.(温儒敏,2007::15)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在发展过程中均吸收了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为翻译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郭沫若早期将翻译和创作比作“媒婆”和“处女”曾备受争议,然而其后期主张“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强调的“译者主观感情的投入”、译诗应讲求“风韵译”(即兼顾诗歌的字面、意义、风韵)这对于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郁达夫提出的“学、思、得” 三条翻译标准是对翻译生者的要求,可以视作是对严复三字理论的一个补充。矛盾提倡现实主义文学,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样重要,对于翻译本身的艺术要求,认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郑振铎则首次向国内翻译工作者介绍了英国翻译学家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及其的三原则。他不仅介绍了泰特勒的翻译理论,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3.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关于翻译的论争

从两个社团代表译家和译学观点不难看出,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如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都是早期留学海外,受到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而文学研究会的成员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等较早受到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提倡现实主义,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重视重译和对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这些差异促成了两个社团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这次论争。

3.1.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翻译论争的经过

“翻译的文学价值、功用问题,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特别是文学翻译对作家创作所起的作用问题,是中国翻译文学的理论探讨的重要论题之一。”(王向远,2006:143)

针对文学与创作的关系,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论争缘起于1921年1月上旬,郭沫若给《时事新报》主编李石岑的一封信,郭沫若在信中谈到“翻译事业与我国青黄不接的现代颇有急切之必要,虽身居海外,亦略能审识。不过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事业,总不宜时期凌越创造,研究之上,而狂振其暴威”。论及翻译的价值郭沫若写到“翻译底价值,就专就文艺方面而言,只不过报告读者说:‘世界底花园中已经有了这朵花,或又开了一朵花,受用罢!’……所以翻译事业只在能满足人占有冲动,或诱发人创造冲动为能事,其自身别无若何积极的价值,而我国内对于翻译事业未免太看重了” 在信的末尾,郭沫若指出“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黄淳浩,1992:187-188)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郭老首先是肯定了翻译在特定时期的价值,但继而将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翻译的作用远低于写作,翻译附属与写作,翻译和创作分别比作“媒婆”和“处女”,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显然是不正确的,因而引发了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批评。

1921年6月10日,郑振铎在《文学旬刊》上发表《处女与媒婆》一文,质疑郭沫若‘翻译是媒婆’的说法,认为他‘未免有些观察错误了’。随后矛盾也与1921年12月10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译文,认为郭沫若将翻译比作盆花不妥,认为翻译和创作一样重要。(参见咸立强,2008:50-52)郑振铎在1923年7月2日《文学旬刊》上发表的《翻译与创作》中,更把翻译比作是“奶娘”。

3.2.对于论争的反思

双方的争论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但是论争的双方无法心平气和地探讨、抒发各自的见解,而是以各自的刊物为阵地,采取笔伐的态势,相互攻击,后期更是为论争而论争,这与论争的初衷探讨翻译问题相背离。如果两大社团可以心平气和地探讨当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这样对于文学翻译理论建设的作用也会更大一些。

在今天看来,翻译和创作是同等重要,各自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当然,郭沫若后期的文学思想和翻译思想都发生重大的转变,并提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陈福康,2000:263)这充分肯定了翻译的价值和意义,修正了自己先前的看法。

4.结语

五四新文学作为西学翻译之后的又一次,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翻译。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批优秀的文学家、翻译家,各类文学社团的兴起也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和翻译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大量的文学翻译和文学译作对于这一时期文化启蒙和唤醒国民的救亡意识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黄淳浩编.郭沫若书信集(上).[Z].‘致李石岑’ [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

[4] 王向远等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之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