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1篇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1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么我会告诉你:《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现在,我给大家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很快就到,十天必定会误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认为,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这样,一下子收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刺杀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既机智为自己摆脱困难又顾全大局的优点。这本书里,每一张都非常精彩,无论是刘、关、张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你又看过什么好书呢?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2三国,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一个扑朔迷离、疑问重重的年代;三国,一个令人神往、轰动几世的年代。三国,它是一段言不尽,说不明的奇幻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说能看懂许多字,但却不知其意。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我再次观赏了这本名着。从前笼罩在心间的浓雾变稀了,文章大意也悟出了许多。如今,我又翻开了这本陈旧的书,打开尘封的记忆,畅谈今之感言。

每每回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段诗句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国。或许,这正是三国的一个写照吧。说到《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佩服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感动关云长的忠心耿耿,感慨桃园三结义的情切。而我却对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雄”的曹操情有独衷。也许有人不解,认为曹操不过是个_雄、枭雄。而你们却忽视了曹操的不凡才能。曹操门客众多,这无不是表明了他任人为贤、知人善任么?曹操的军队如此之雄大,这难道也不是表明了曹操超人的领导能力么?曹操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三国时期,“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大多旋起旋灭,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实力,据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终一统的基础由此而奠定。这怎么不说明曹操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超乎寻常呢?曹操上任济南相后,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种稻,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正是体现了曹操的治世本领么?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正是曹操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气势恢宏,君临天下,是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内在决定力量。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纵然是稀世伟才,但他也有不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其“_”。他曾狂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恶”。

有道是,大丈夫侠肝义胆,应擒日月,斩星斗,做一番轰轰烈烈、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只有这种人才是真的英雄,才会有号召力,才会席卷英豪天下来。这般,曹操不正是英雄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是凌云壮志的政客,他是用兵如神的宰相。他是个善恶共存的奇幻伟才。

品淡茶,依坐窗前,手捧一名着,笑谈风云人物,纵观三国之变幻。悠哉!悠哉!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3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早就久仰大名。放假这几天,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这本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人物,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三位:诸葛亮、曹操和关羽。先说说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对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再说说曹操。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既凶残_诈,又有雄才伟略。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全家、逼迫汉献帝、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等情节表现了曹操复杂的性格。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他忠于蜀汉、知恩图报、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我最崇拜的还是鼎鼎大名的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总能找到打败敌人的方法,这些都归功于他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他的空城计就曾经帮我智退小偷。一天,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只剩我一人在家里看书。

这时传来几下敲门声,我连忙跑过去,用门上的猫眼观察了一下,发现是一个长的贼头贼脑的陌生人。心想:“难道是小偷?”这时,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把他吓跑。我就大声叫道:“爸爸快起床,有个不认识的人来敲门,是不是来找你的呀?”接着我模仿大人的脚步声走向大门。这时门外的楼梯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在猫眼里往外看,原来小偷已经溜走了。看来空城计还真是挺管用的!我还要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个爱学习,勤思考的好孩子,和学习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懂得了不光学习和生活需要知识和智慧,连军事和政治都要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4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地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_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得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增长了我不少知识,我相信,我时刻都会记着,“食”书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5每天阅读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看了三遍《三国演义》,记得有人说,儿童不适合看《三国演义》,太暴力,太血腥。我想,这要看读者,我看到的就不是这些。

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书中描写了很多有名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讲的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军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从这次战役中我明白了,敌人不一定是绝对的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就像我们平常学习,小组之间的成员虽然存在着竞争,但我们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的状态,打造小组团队,一起合作打败其他小组成为优胜小组。

书中人物众多,但各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有“智绝”——诸葛亮,“_绝”——曹操,“义绝”——关羽。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神机妙算……优点多得数不清。

在《空城计》中,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就让士兵大开城门,命令二十个士兵装作百姓在城门口低头洒扫。诸葛亮呢,坐在城楼上悠闲地弹琴,司马懿以为有伏兵便退兵了。读后感·读到这里我明白了:做事情只有自知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司马懿就是吃过诸葛亮的一次亏,他心虚,怀疑诸葛亮使用大计,就不听儿子的劝告害怕地推退兵了。诸葛亮就是算准司马懿的这点,才敢大唱空城计。还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要静心思考,才能想出万全之策。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2篇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学生想读书,但是无书可读;有些学生的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阅读以后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是作为教学任务来完成,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等。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但我认为: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而且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二、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第二,作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五、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③要求学生搞剪贴摘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定期开展展览活动。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3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寒假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寒假读书心得1今天我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阅读了范仲淹的《渔家傲》,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打动着,使我感到十分悲痛:宋代战火纷飞,战士们在荒漠打战,久戍边陲的将士心情沉重,边喝酒解闷,边思念遥远家乡,可是敌人还没打败,不能归去,在夜晚,将士们都不能入睡,将军因战事劳苦而白发满头,战士们因怀念家乡而流泪。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麻烦。无论远古还是现代。远古的秦皇扫六合中,就给人民、军人带来灾难,只要被秦王捉到的人,无论老少,都会被活埋,就这样人死伤无数。到了现代,美伊之战,这是一场刚刚结束不久的战争,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出动了先进武器,把伊拉克整个城市都踏平了,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听到报警声,就马上跑,军人奋战在前线,可武器不够美国先进,军人死的人数不计其数。

虽然现在战争少了,可我听一位老人家说他以前在越南战争中前线,他说我们打战时吃的是压缩饼干,到了晚上听到鸟叫声和水流声他就倍感思念家乡,可是有家也不能归,因为战争还未结束,每当他想到这,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读着,读着,我想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呢?如果没有战争,人民不是就不会这样了吗?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看到了战士们在哭泣,哭喊着“我们要回家”,并告诉我要阻止战争发生,这样人民才会生活的更幸福,祖国的建设才会更好。

《渔家傲》一文,像丰碑,像明灯:告诉我们要阻止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旦爆发,奋战在前线的军人会思念亲人;人民生活会提心吊胆,

祖国建设会遭受到严重破坏。

寒假读书心得2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着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寒假读书心得3寒假里,我把四大名着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着,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寒假读书心得4妈妈出差回来,递给了我一本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名着——《汤姆索亚历险记》,仔细阅读后,使我受益非浅。

书中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干,还主动送他礼物。后来和夏克逃去荒岛,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着乐。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有点不象榜样的样子,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拯救了无辜的“罪犯”—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敬佩的小英雄。整篇文章讲的就是汤姆的童年,惊险又不平凡。看着这本书,汤姆总能给我一种具有正义,勇敢的精神,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和汤姆一样大的孩子,亲眼目睹了整个凶杀案的经过,你是否会恐惧之余,去指证真正的凶手呢?可见,汤姆的勇气可嘉,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孩子。我们的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而汤姆的童年则是充满冒险经历的,其实,在生活中,不难看到同样有这样的孩子:可以在学校的走廊上,看见几个嘻嘻哈哈的男孩打成一团,经常成为老师和家长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但是他们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面对自己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他也忍不住哽咽了。而且,我从汤姆身上获得的最大的就是:我明白了拥有快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笑对生活!这样,生活才有意思!

寒假读书心得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世界名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中一段文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4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天天读书,可却还是缺乏读书的兴趣。读书兴趣不可能在读书活动外产生,但读书活动也未必产生兴趣。所以,如何培养读书活动中的兴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确认读书的目的

只有认定了读书目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明确的目的,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时,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一是根据阅读喜好,选择阅读材料。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有的喜欢词句较优美的;有的喜欢景物描写的;有的喜欢人物描写的;有的喜欢哲理性强的。开始作课外自读时,你喜好什么就选择什么。当然首先必须是有益的书籍。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不能跟随大流、人云亦云。人家喜欢读的,不一定适合于你。如大家都说《三国演义》好看,但你可能对书中的文辞不感兴趣,如果硬着头皮看的话,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丧失兴趣,别人还会笑话你附庸风雅。这时你不如找本白话《三国》来看看,既了解了《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又增添了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一举两得。一时不能读原著,决不能说明你笨。就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成年人,拿起《红楼梦》就睡觉的也是大有人在。

第二:读自己能读懂的书

每次阅读时,事先不一定明白我为什么而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哪方面触动了我,或联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原理,这就是“得”,即此次读书的收获。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文章特点、大意了。

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

而且,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读者读不懂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就会让人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把你的读书心得表现出来

注意阅读积累,采摘阅读“花朵”。没有积累的阅读是老熊掰棒子的作法,手中永远只有一个。当然,积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书上作记号,写简短的批语、体会,或是把主要的内容用本子记下来。名人读书都是这样的,现在出版的在阅读过的书籍上所作的记号和批注影印本,就是例证。这样做,就好像我们从百花丛中,把我们认为最爽心悦目的花采摘来插在花瓶里一样,这些“花朵”就成了我们欣赏、观察、比较的对象。这样做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对“采摘”“花朵”有了经验,并进而有所研究,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渐渐提高,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读书心得是一种满足。表现出读书心得将会对读书时寻求心得的兴趣有利。有很多表现读书心得的方式。例如,参与大家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一种方式;与人在信中谈论学问是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提出或回答问题是一种方式;在报刊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是一种方式。

只要能把读书的心得表现出来,你就能从读书中获得以下的两种益处:

其一,为了将心得表现出来,所以在读书时会用心思考,能重新组织书中的资料,把它纳入系统的记忆。

其二,心得表现是一种被社会认可,被人赞许的行为。在团体中的心得表现,会因别人的重视而提高自己的自尊,对以后的读书兴趣也会因之有所提高。

当然,培养读书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的三个阶段。

(1)直观兴趣阶段

(2)自觉兴趣阶段

(3)潜在兴趣阶段

要培养读书兴趣,首先要经过“知之”阶段,也就是说要经过培养直观兴趣的阶段。

直观兴趣阶段对于有读书兴趣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对那些没有或缺乏读书兴趣的人来说,则需要认识一下,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

不但要他们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积累知识,就会在工作中不断碰壁。还要让他们知道:很多知识都被保存在书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要诱导他们结合个人爱好,读那些有益的书,吸取书中的知识,使之尝到“开卷有益”的甜头,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要坚持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成为一个“知之者”,完成读书直观兴趣阶段的培养。

然而,由于直观兴趣的不稳定性,它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鼓励,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

因此,你还应做“好之者”,把读书兴趣由直观兴趣阶段向自觉兴趣阶段过渡和发展。由直观兴趣向自觉兴趣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自觉兴趣是爱好和志向的结合体。

自觉时期的读书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读书爱好,而且,还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思维推进。这时的读书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

譬如说,一个对技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在得到一部有关的技术书时,必然会一睹为快。

他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书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在实际中可行。并且,自觉地、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开掘。

试想,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了自觉兴趣的境界之时,你还会“厌倦”书吗?

进入读书兴趣“好之者”阶段的人,一般都有了自觉读书的兴趣,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

但是,如果把“好之者”与“乐之者”相比,还有很远的差距。

“好之者”,只是对读书有了热情,对读书有了钻研精神和自觉自愿的兴趣。

“乐之者”,却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书来,如醉如痴,达到了读书兴趣的最高阶段——潜在兴趣阶段。

那些步入潜在兴趣境界的“乐之者”,并不仅仅是爱好读书,也并不仅仅是自觉地驱驰,而是在爱好读书与自觉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的快乐。

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痴心”的程度时,就不会感到读书是一种苦役和负担了,而会感到读书是一种享受。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潜在的读书兴趣,就会像饥人吃饭那样读书。

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每个读书者把书读好所必由的三个阶段。只要你完成了这三个阶段,那么,兴趣就会“附在”你的身上,与你携手在进取中前进。

现实生活中,一些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趣的人,在读书时装腔作势,不是嫌凳子太硬,就是嫌光线不好。

读不好书的人,总是有着种种理由,例如春天不是读书的日子,夏天太热容易使人犯困,秋天时冬又将至,不如待明年。其实读书是一项四季咸宜的活动。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5篇

进入我家书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架大书柜,里面琳琅满目的书籍让你应接不暇。故事书、作文书、小说……凡所应有,无所不包。这些都是我这只小书虫的最爱,一有空,我就钻入书海,一本接着一本看得不亦乐乎,几匹马也拉不走。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一阵清脆的闹铃声如军号般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条件反射地从床上蹦起,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洗完脸,偏头一看日历,啊!今天是星期六,现在才六点!我只好再回床上去睡觉,可是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我灵机一动,有了!现在的时间用来看书多好啊。我急匆匆地跑到书房,兴匆匆地拿起一本《水浒传》。我这只小书虫一下钻入了文字的美味中,贪婪地啃食着。四周寂静,我心中却热闹得很。书中的情节、情感在我心中欢快地舞动回转……当我看到第十三回“杨提辖押送金银担,吴学究智取生辰礼”时,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挂在墙上的钟,时针赫然指向11点。理智如一盆凉水猛然将我浇醒,我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到厨房吃“早饭”,这才发现自己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

我的“光荣事迹”可不止这一件,还记得有个星期日,我中午刚吃完饭就急不可耐地跑去看书。这次我看的是《三国演义》。看着看着,我这个小书虫又着了迷,流连在其中不能自拔。时间这个贼毛孩,趁我不注意,从我身边蹑手蹑脚地跑过,悄悄把时针转到了下午三点。等我反应过来,它早溜之大吉了。这时,离书法班上课时间只剩十分钟了。我这回可不敢再慢一步,连忙跑下楼,骑上我的自行车“快马加鞭”地冲向书法班。此时,书中曹操、张飞、刘备、诸葛亮的身影仍在我脑中盘旋……猛然间,我被一股巨大的重力拉回现实,原来,我以极其标准的“狗吃屎”姿势摔进了路边的水洼里,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我忍着疼痛,继续冲向书法班。真是谢天谢地,还好没迟到!

这就是我,爱看书的我,你喜欢我这只小书虫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所没有书香的学校,不是真正的学校,一个不是浸润在书香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如果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的时候只是读过了12本语文书,或者连带几本教辅书的话,那这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好不到哪去,一辈子的阅读兴趣就没有树立起来。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教学完《黄山奇石》《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写景的文章,可向学生推荐一大批描写景色的优秀文章,同时开展“我做小导游”的口语交际活动,“祖国山河多壮丽”的手抄报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在大量的群文阅读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有乐趣的活动,是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价值。在教学五年级“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同时,让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不同文体的文章,扩展阅读面,同时开展“我心中那份沉沉的爱”的征文活动,并在班级墙报或班报上进行展示,甚至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展示。还可以几个班级共同写征文,年级竞赛,互相读对方的作品,激发学生心底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写完之后,可以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会展示这些作品,让家长谈谈自己的感受,沟通亲子关系。

这些做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群文阅读、撰写感受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阅读习惯就在这一次一次的活动中逐步养成。

二、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引导学生爱读,更要让学生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益。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说的是课内严格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爱好读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要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强化基本阅读方法的训练,如逐字、逐句精研细读,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把教材变为学材。还可以浏览,明确大意,择需而读,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边批注边阅读的习惯,教给学生用不同符号进行标注,在学习课文时如果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我除了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很多时候让他们动手查字典,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大部分孩子遇到难理解的词语都会主动的查阅字词典。

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作阅读笔记,读与思共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有一些学生认为做阅读笔记很麻烦,不愿去做,可以用激励的办法,例如在讲到五年级“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时,笔者将自己阅读积累本和读报剪贴本拿来,把积累到的有关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是那样的认真,有很多同学都说:“看,老师的笔记记了那么厚一本。”此后,教师并没有给他们讲,你们应该由坚持做笔记的习惯,笔者发现有很多原来不爱做笔记的孩子也在认真地积累了。

除了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还应该让家长多多配合。可以召开了专项全体家长会,现在很多家庭没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在家中是不容易看进去书的,更别说很多家庭都没有基本像样的童书了,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告诉家长在家中如何指导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匹配哪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并且让家长与学生进行亲子阅读。从实际效果看来,这样的做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创设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每组有一名同学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晨或下午到校后,可以自由进行课外阅读,每周都应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例如,四年级的寒假笔者布置全体学生利用假期读完《三国演义》,开学后,就假期的读书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总结,并开展了《三国演义知多少》的知识竞赛,通过活动不仅仅检查了假期阅读的效果,同时也对个别没有认真读完的同学是一个促进,甚至还有好多同学都表示要再把《三国演义》读一遍。到了四年级的暑假,又布置学生阅读了《尼尔斯骑鹅历险记》《绿野仙踪》,这一次的阅读效果比起还寒假来更好了。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除了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推荐外,我还把自己的书带到了班里,学生在借阅的时候明白了应该看哪些内容的书,也纷纷去购买类似的书籍。

四、鼓励坚持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总之,课外阅读对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阅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掌握阅读的方法,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带领学生大量地进行阅读、阅读有价值的作品是每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让阅读打开学生的精神之窗,带领学生徜徉于书的海洋,让他们在其中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7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当学生对读书还没有产生兴趣时,这句话的效率一定有限。我们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悦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必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愉快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要求,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途径:

一、重视读本,趁机延展,扩大学生阅读面

中学课本的所有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优秀篇目,语文教师要首先抓住文本,利用好文本,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而且要能够讲出情趣、讲出色彩,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与课本配套的《语文读本》和课本每个单元紧密配合,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合理安排,让学生用心攻读,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譬如,笔者在讲《失街亭》一课时,就结合了读本的《群英会蒋干中计》,又讲了许多《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过程,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产生极大的阅读欲望,然后趁机利用语文自习课的时间集体阅读《三国演义》原著,并且课上交流读书体会和心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阅读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生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课内阅读只是一个阅读方法而已。因此他特别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并且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应打破一切壁垒,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三、师生同步阅读跟踪,关注整个阅读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自己读经典作品,还要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师从我做起,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既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同时别忘了给学生介绍一些省时高效的读书方法,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心得,与学生交流,注意观察学生在读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一定会产生强大的读书“磁场”感染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

四、由浅入深,规划序列,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课外自主阅读要求学生全面涉猎,大量阅读。教师要科学制订阅读的数量,阅读数量既要把握课标又要立足学生实际。对学生自主阅读的书目进行规划,科学制订学生阅读的序列和要求,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引导学生阅读。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基础和现状、阅读的兴趣,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精心选择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名家名作,以及雅俗共赏、浅显易懂的著作,涉及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优秀作品,制订系统的读书序列。

一般情况下,从内容上说,要由浅易到深奥,由当代到古代,由中国到外国等。从过程上说,要先感知、再理解、然后鉴赏。在能力方面来说,内化、外化、深化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让写作始终伴随阅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作品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文采情感、精彩故事、人物命运所打动,会产生写作的冲动,要及时鼓励学生,并为他们搭建写作平台,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如做读书笔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内容,对重要词语和内容的圈点、旁注、批语、评论,摘抄文中精彩的词语和段落,甚至可以对文章进行仿写,如果有感而发就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认为满意的作品进行修改,推荐到报刊发表,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阅读兴趣持久维持、陪伴终身。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第8篇

关键词:赵云;形象流变;原因和意义;探究

赵云,一直以来都是以忠贞义烈、智勇双全的光辉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引来多少仁人志士的爱慕与赞叹。这样一个英雄,不仅十分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时也倍受文化领域的亲睐。从史书到戏曲、小说,再到当今的影视文学作品,赵云这个人物形象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发掘。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提出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乎时序",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的发展,让赵云这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在文学上获得了另一种生命的表达方式,并随着这种变化的延续在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更加丰富、更加不同的人物内涵。本文试以《三国志》、《三国演义》、影视文学《三国志--见龙卸甲》这几部作品为蓝本,展现赵云这一人物形象在史书、小说、影视文学中的流变过程,同时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一、赵云形象之流变

 陈寿的《三国志》可以说是时至今日已经形成的"三国文化"的源头。三国人物故事可以这么完整的被保留下来,《三国志》的影响至深且巨。赵云的事迹被记载在《三国志》《蜀书》第六卷,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合为一传。从文章在整个《蜀书》中的排序和与之合传的人物可以看出赵云在蜀国武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排位上来看是排在了关张马黄四人之后,这也客观地反映了赵云当时在蜀国的地位。作为史传文学,顾名思义是以记录史实为主,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多用简洁、精确的语言。在《三国志》赵云传中仅仅用了四百余字,将这位蜀中名将从初入行伍到寿终正寝的戎马一生作了一个大致的交代,可见其语言是相当精炼的。在文中简述了赵云的姓名、籍贯,易主之事,同时按时间的发展交代了当阳长坂救主、平定汉中以及祁山箕谷失利三大主要战事,最后介绍了其去世时间、谥号以及子嗣的简要状况。纵观整部《三国志》,简略应该它的最大特点,对于三次重要的战斗,书中也仅仅只是简要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主要人物、结果,事件的经过并没有详尽的记叙。

为弥补《三国志》记事过于简略的缺陷,在《三国志》成书130多年后,裴松之在受命为《三国志》做注之时则广征博引,遍查并精选各类佚书野史之史料,极大地丰富了《三国志》的内容。作为《三国志》的补注,裴松之同样是采取写史的态度来补充的,因此真实仍然是整个裴注的基调,在真实的基础上力求完整地还原历史,便是裴松之做注的最终目的。在为赵云作注的时候,裴注主要引用的是《赵云别传》中的内容。由于裴松之的丰富,赵云的事迹在史书中已经不局限于陈寿的区区四百余字,而是有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书写。裴注不仅对《三国志》中的主干事件有了拓展,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原来没有的事件和情节。

真正将赵云这一人物形象发扬光大的,毫无疑问当属小说《三国演义》了。与史书《三国志》和裴注相比,《三国演义》便多了许多艺术加工的地方,不再是以"真"作为人物形象刻画的准则,而是在依据史实的前提下又不耽于史实。它毕竟是一部小说,少不了罗贯中根据小说情节和作家自己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加以创作或曰"杜撰"的成分,①。《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经过漫长历史积累,糅合了《三国志》历史的真实性以及说书人"说三国"的故事而写成的。②在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提及赵云的篇章约有四十回之多,这样的出场频率足可看出罗贯中赵云的重视程度。在小说中赵云可以说是武将形象最完美的一个之一,与关羽的刚傲相比,他谦和;与张飞的粗豪相比,他稳健。他与刘备君臣关系的建立,既不带有关张式的结义的盲目性,也不带有马超黄忠式投降的被迫性,而是对正义事业和"明君"理想的主动追求。③所以在《演义》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多种优秀品质的忠臣形象。

 近些年来以三国为背景的历史题材被越来越频繁地搬到银幕上,所要表现和突出的思想内容各有不同,《见龙卸甲》就是由李仁港根据三国故事为背景自编自导的一部以赵云为主人公的电影大作。在影片中赵云以更为直观的、更为真实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从初出茅庐到最终成为五虎上将,以一种小人物在艰辛中不断成长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模式演绎出来。

比起史书乃至于小说,影片最为成功的就是将赵云这一人物的情感突出地表现了出来,在影片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勇冠三军的英雄,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凡人。无论是与罗平安之间的友情,在家乡邂逅的短暂爱情,还是对蜀国的赤胆忠情,各种美的品质都在赵云的身上得到集中的了体现。

二、形成流变之原因简析

文学形象的变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之所以会产生变化都是有一定原因的,而且在这种变化的背后原因肯定不止一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简要地分析以下造成赵云这一形象流变的原因。

    (一)传播者及媒介的变化

传播者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客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对其潜在的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对其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④传播者的不同,对其文本塑造最终目的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传播者的不同对笔下文学形象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传播者所期望的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种目的就势必会采取一种适合的媒介来承载,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1、史料精准的需要

史书作为历史人物传记的载体,要求所记人物史料在符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做到语言精炼、结构简单。陈寿在西晋担任著作郎一职,专门负责编撰史书,在所记人物材料的取舍上十分严谨,所以在《三国志》中很少能看见夸张离奇的故事情节,更多是一种看似质朴的描绘。清人李慈铭说:"承祚故称良史,然其意务简洁,故裁制有余,文采不足"。由于史书求真的特点,真实性成为陈寿笔下赵云的最大特点,因此赵云形象在陈寿笔下是简单明了的粗线条的,但又是真实的。由于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练,裴松之奉刘裕之命为《三国志》做注 。裴松之作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三国志》过于简略的缺点,于是它在求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整个历史事件的全面性。所以许多陈寿没有提到的细节、轶事是其补充的重点。他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了人物的许多细节和轶事,既扩展了《三国志》的内容,又保存了不同的说法。⑤裴氏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窃维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敢于本质" 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裴注引书必然偏爱那些有文采的史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裴松之除了丰富陈寿的几大事件外,还加入汉水以寡胜多、截江勇夺少主等精彩的史实情节。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可以看到赵云有勇的一面,其有谋的一面也十分突出的体现了出来。

2、落魄文人的选择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大致生活于元末明初之时。作为那个时代落魄文人的代表,入士这条路对于他们来说是肯定行不通的,因此他不可能像陈寿与裴松之一样,能够纯粹地为了作书立言而进行文学创作。地位低下,生活窘迫的文人身份,加上当时市民阶层兴起对娱乐生活的追求,写小说便成为了罗贯中写作的一个最好选择。

    元末明初--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群雄奋起、逐鹿中原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罗贯中"有志图王"是很自然的事情;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书会才人,罗贯中大写以"乱世"为题材作品,除这一题材受到当时许多民众的喜爱外,其主要原因他身处乱世之中对治世的向往。罗贯中心中,有自己的审美理想,他渴望明君贤臣、国家统一,推崇"忠义",歌颂智慧、尊重人才,赞美武艺高强、勇敢善战的名将。赵云便是作者在文中着力歌颂的一个对象。作为作者理想君臣关系典范的刘备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本中作者极力地对其忠义的品质进行反复渲染,作为体现自己心中的大"义"的一种手段。正因为这种目的,《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将赵云这一人物"忠义"形象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罗贯中在人们熟知喜爱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加入紧张动人的情节冲突、设置悬念,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整部小说是在《三国志》和裴注等史料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三国志》及注中的大量史料情节都被运用在小说之中,且很多事件都被单独作为回目标题在文中详细叙述。如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等章节都是在史书文本中有过记载的内容上拓展而来的。在这些章节中对近乎直白、质朴的史实有了合理的虚构和想象,使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可读性变得更强。

    3、电影人的追求

香港导演李仁港是一位集国画、油画、武术、电影于一身的导演,他的动作美学更是技高一筹。

当代电影是一项与其他传统艺术极不相同的艺术,它同科技,经济以及政治都有着空前密切的关系,它是艺术与技术发生关系后的最大成果。电影的特性要求它需要即时消费、即时收回成本和创造利润,需要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消费市场。正因为电影这样的特性,市场成为电影创作所要考虑的最大因素。⑦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娱乐大众的社会本性便得到了突出。市场需要成为李仁港拍摄《见龙卸甲》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用自己的艺术理念赢得较高的票房和较好的口碑,成为他追求的目标。

对视觉效果一向很有心得的李仁港,十分注重影片的形式美,在内容之外,那种凄美迷离的艺术风格也十分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重彩"是影片《见龙卸甲》在视觉上的最大特点,古欧洲油画一般的画面,怀旧的色彩,使由刘德华扮演的赵云在视觉上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整部影片也笼罩在浓郁的历史沧桑感之中。为了更加吸引观众,影片在情节上只是借鉴了一部分的史实,更多的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进行的艺术虚构和加工。还是以长坂坡单骑救主为例,影片一开始将保护刘备家属的使命落在了罗平安的身上,由于途中遇到大股的魏兵围攻,没有完成使命,情急之下一人逃回刘备处,夫人和阿斗都身陷敌军的包围之中。性子急躁的张飞举刀就来取罗平安的性命,此时赵云挺身而出,"我愿代替罗平安,救回少主"。于是,赵云单枪匹马的深入重围,经过生死搏斗后最终救回了少主。这个细节的安排,使一个义薄云天的硬汉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救回少主不仅是对刘备的"忠",也是对朋友的"义",再加上赵云的扮演者刘德华帅气英俊的外表,那种呼之欲出英雄本色,更是能给人们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美的化身。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以爱情戏往往是电影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满足观众的这一心理需求,导演在这部电影加入了这一元素。青年时期的赵云在家乡邂逅了一段短暂的爱情,结局虽然是无疾而终,但是却给观众却留下一丝清新、美好的感觉。扮演妻子的姜鸿波其温柔可人的外形气质,也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这段短暂爱情的加入除了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这个人们熟知的无欲无求的英雄有一种向人性回归的趋势。他不再只是一个单纯只会为国征战的勇将,而是也有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爱人,这样的赵云更加贴近于一个凡人,将其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的大善的英雄形象推向顶峰之后,再次显现出一种人性的复归。

(二)、传播环境和接受者

1、传播环境的变化

钱惟演曾自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史书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尊为正统文学,所以它传播的主要环境就是书斋,在这种环境下一般阅读的都是带有雅正之风内容,所以史书的作者在创作之时就会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用词和文章的结构,力图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因此在史书中描写的赵云给人一种质朴、尚实的感觉,而没有什么华丽夸张的描述。

小说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所以它的阅读环境就没有读经史这样正式,娱乐性成为小说传播的主要目的。作为纸质媒体,阅读中的乐趣作者只能通过文字符号传达给读者,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理所当然地更加重视情节的矛盾和冲突以此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在小说中有许多地方作者都做了虚构和夸张,让这些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使一些正面人物的形象更为光辉,成为在现实中不可能遇上的一种理想。赵云便是在作者这样目的之下,在小说中发展成为一个"大善"形象。

电影的传播有了自己固定的场所即电影院。电影院 里黑暗环境,超大的荧幕,对于影片的视觉效果就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音乐和人物的语言也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向我们传达着整个故事的情感。电影对于导演的要求是更加全方位的,所以"大善"这个词对于影片中的赵云已经不能完全涵盖了,性格的真实完美和视觉形象的英俊豪气,再加上整部影片的取景、音乐、色调已经让这一形象过渡到"美"的境地了。

2、受众对文本的反作用

    传播者在传播时一定会考虑受众的变化,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要针对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同时,受众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对传播者的创作产生影响,只有这样传播者表达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为受众所接受。

在陈寿的那个年代,文化事业还没有得到普及,只有上层社会的士族阶层才能拥有舞文弄墨的机会,庶族寒士是很少能够涉及文化领域的。修史可以说是一个王朝的一项很重要的事情,主要是由朝廷中文化知识相当渊博的学者型人物来进行。尤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作为国之正史,在当时应该说是贵族文学的一种代表,其所针对的受众主要是贵族知识分子。站在贵族知识分子的角度,陈寿用语典雅、谨慎是在情理之中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史书的本身的要求,将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后人的面前,因此"真"就成为了《三国志》的最大追求,也成为其中赵云形象最大的特点。与陈寿一样,裴松之作为宫廷史官奉命修史,其二人作书的阶级立场可谓基本一致,所以最终针对的受众也差异不大。所不同的是最终的目的有所差别,陈寿是记史,而裴松之是要在前者已完成的史书的基础上继续作注来解释补充原著。这就要求裴要广泛搜罗与之相关的书籍资料,让历史事件尽可能完整、全面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在裴松之笔下的赵云是一个性格特征更为丰富的勇将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作为一种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要的通俗文学样式,它所针对的受众已从开始的士大夫阶层转换成为了市民阶层。受众身份的变化使作者必须采取新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的迎合他们的审美期待和娱乐性的要求。娱乐是市民阶层阅读小说最主要的目的,小说文本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是他们最在乎的地方。所以罗贯中在小说中巧妙安排情节,加上一些合理的虚构和大量的人物对话和打斗场景,使整部小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在这种艺术加工之下,赵云的忠义勇猛得到更直观的展现,使得赵云的一些优秀品质放大,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完整丰满。

当代,电影艺术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电影和小说一样都需要考虑到消费市场,甚至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电影要更胜一筹,所以观众的喜好对电影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要得到好的票房就必须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影片为了达到这一点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仅在视觉、听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影片《三国志--见龙卸甲》中导演为了使情节更加精彩,不惜改编历史,让赵云在凤鸣山一役中悲壮的牺牲了。这种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理想中的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情节安排,比历史真实中的寿终正寝能给人更大的感染和震撼。

三、意义

三国的故事依然在流传,赵云这一英雄形象依然在人们心中长存甚至会发生一定变化。但上千年来,在不同时代和作品中赵云忠肝义胆、护主爱民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其流变的意义在于,他的忠君爱国受到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的统治阶层所支持和倡导;他的骁勇善战受到敬仰英雄人物的市民阶层的崇拜和向往;他的义薄云天受到古往今来绿林豪杰的追慕和崇尚;他的廉政爱民则受到历代官民的尊敬和赞美,同时对今天和谐社会以及勤政爱民思想道德建设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① 徐宗文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

② 李芳瑜.《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历史到小说的真实加工.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3月

③ 黄丽.简论赵云形象,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7月

④ 吕杰 等《传播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⑤ 高凯.略论《三国志》裴松之注的史料价值.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