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张继的诗

张继的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张继的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继的诗范文第1篇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十几年寒窗苦读只为求得一个功名。然而,当年的那些状元郎们的名声如今还有谁会记得?被后人所流传,流芳百世的诗人们,有些仅仅凭着一首落榜感叹的诗,至今都为人们所赞颂,甚至家喻户晓。这就是张继的《枫桥晚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位文人的哀伤落寞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当年状元郎的名声大噪是无可厚非的,确实,在当时,他们成功了。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张继比他们更加技高一筹,他没有中第,但是他的名字却永远的刻画在了后人的心目中;他的成功,却流传了百世。当时的朝廷慧眼不识明珠,白白的浪费了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张继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的精神却一直顺风顺水地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暂时的失败并不会致使不成功,但是成功却未必是永远的。成功苛刻的条件使多少人望而却步,它背后的荣光富贵,又使多少人为之血拼。

但是,那些人在追求利益上的成功时,有没有想过成功的真正意义?成功,其实是内心的造就。

张继的诗范文第2篇

说落榜者不幸是因为,在古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子,他们为了这一天付出了十几年的艰辛。十年中,他们头悬梁、锥刺股,刻苦读书,只为那一朝金榜提名光宗耀祖。可是,天不随人愿,孙山之外者,只能眼见别人骑马游街、衣锦还乡;自己却只能将眼泪咽下。痛苦不言而喻,遗憾将随终身。

古代的落榜者如此,而今的高考失利者亦如此。同样的十年苦读,同样的去挤独木桥,同样的痛苦与遗憾,甚至有的人不堪折磨自伤自残以至失去生的勇气。

说落榜者幸运是因为,许多榜上无名者能正确对待落榜。另辟溪径,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唐代的张继,尽管榜上无名,尽管他也惆怅,但寒山寺的钟声却将他敲醒,不朽的诗篇由此诞生。那隽永的诗章至今萦绕耳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落榜了,但他的诗章永留人间。蒲松龄七十方中进士,那漫漫几十年他又在做什么,排除干扰创作针砭时弊的《聊斋志异》,发人深省之作,流传到今天。可见,落榜者也是幸运的,榜上无名照样名留千古。

那么,今天——已将高考视为学生的必由之路的今天,尽管国家一再扩召,每年仍有许多人落榜。这其中不乏重读者,更多的是另外选择成才之路。正所谓“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多少农民企业家曾经走过高考的独木桥而彼岸不到;多少专利获得者曾经承受落榜的痛苦而奋发图强,多少……从高考的角度讲,他们是不幸的;从成功的方面看,他们又是幸运的。

张继的诗范文第3篇

许宝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许宝华在美专学习时,苏州的一批著名画家就是他的老师,其中著名花鸟画家张继馨还是他的班主任,30多年来,许宝华的画风一脉相承,深受吴昌硕和张继馨的影响。他的《昌硕遗风》便是他绘画风格的生动写照。画作以书房作为场景,把画家心中理解的吴昌硕的石鼓笔法与绘画结合在一起,红梅、水仙等花卉、树石皆以墨骨写之,错落有致,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该作品入选2006年江苏省新人新作展。

有人这样说,许宝华的写意画都是“清水货”。其意是说许宝华的花鸟画深深扎根于中国画的传统,无论是画面的气象、氛围、形象、墨色,还是结构、布局、方位等,都显现出传统文人画的厚实功底。这一传统功底既有吴昌硕式的以书入画,又吸收张继馨构图的简洁,章法的千变万化。这一融合是艰难的,长期的,但它使许宝华的花鸟画终于呈现出个性的语言,既沉雄浑润,又雅致灵秀。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俗话说,“书画同源”,同为线条艺术,同为水墨的艺术,中国历代书法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墨色是中国画的美术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人对墨色的喜欢程度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画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许宝华的书法观念和绘画观念有着鲜明的一致性,写意重在写,书法水平的高与低、水墨运用的好与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画艺的高低。因此,他以吴昌硕先生为楷模,钟爱石鼓文,多年来临摹不辍,下过苦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者在许宝华的工作室里看到,在他的那些以紫藤、凌霄、丝瓜等花卉、果蔬为题材的作品中,干涩浓淡、长长短短的线条很好地融入画家的情思和激情,一气呵成,有如龙飞凤舞,无不奔放流畅,有时还有几分霸悍,展现出让人怦然心动的视觉张力。如六尺对开的《紫云》,在画家的笔下,紫藤仿佛从纸外奔腾而来,紫藤花团锦簇,场面十分壮观。灵动的藤枝、顾盼的翠鸟,与尽情怒放的花朵,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比,落款放在藤花茂密处,以在画面形成疏与密的对比,表现出画家对画面有着很好的掌控能力。又如《秋爽》,画面的纵向画丝瓜,横向画叶藤,气路从右上角直达左下角,大块墨色画瓜叶,运笔潇洒,5根秋丝瓜以赭色写之,错落有致,最成功的要数藤枝的描写,干涩浓淡的篆籀之笔,把藤枝的质感表现得富有节奏感,它是画家心灵的对自然界音乐节奏体验的外化。画家用朱砂点花,加重浓浓的秋意,与画面更为协调。画面上一只可爱的小鸟,让画面愈加生动而富有情趣,从画中可以让人亲切地感受到画家心底的愉悦之情。《秋趣》的构图则一反画家作画的常态,采用满构图图式,留白极少,富有新意。画家寥寥几笔,把粉墙、黛瓦、漏窗的秋之江南点缀出来,墙上的海棠花煞是喜人,麻雀的出现又平添了几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从风格到意趣,整幅画透出一股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现代气息。如何把写意传统与现代性结合起来,推动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转化?这是当代画家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许宝华正在努力地探索着。

读许宝华的写意花鸟画,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十分注重笔墨取法,善于博采众长,从大家人手,起点高,经多年的千锤百炼,沉淀积累,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成为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他的笔墨不滑不飘,不薄不平,浑厚而凝重。他用色文雅,色墨结合,既吸收吴昌硕的长处,又有吴门画派的地域特色,艳而不显,浑而不俗,苍勃而灵秀,浑厚而雅致。

写意花鸟画画的是大自然的花鸟,表露的则是画家的心象,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宣泄和独白,从这点来说,它也是感情的诗篇。许宝华理解前辈所说的“作画,不可以无我”的道理,他每次作画都是用心去画,倾注着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在状写自然界花与鸟等形态时,也把自己对自然界的感悟以及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出来。画家留在纸上的笔迹,其实也是他的心迹,心路历程的轨迹。值得一提的是,许宝华好似个比赛型的运动员,场面越是热闹,他即兴挥洒泼墨,会发挥得越好,每当参加笔会时,他都会有超常的发挥,这也可见他绘画功底的扎实。

张继的诗范文第4篇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落榜生,当属唐代诗人张继,他仅仅因一首诗而名声大振。相传,张继落榜后想着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自己却名落孙山,因此心情非常失落郁闷,便前往苏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风凄清寒冷,于是他随口吟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不但使寒山寺出了名,而且让后人记住了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继。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共计落榜八次。他自幼十分聪明,9岁作文,10岁写出千余字的《乞醯论》。归有光虽发奋苦读,却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八次落第之后,便徙居嘉定(今属上海市),开始读书谈道,招徒讲学。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造诣很深,著有《震川文集》四十卷,被后人赞为“明文第一”,是“唐宋派”中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散文平实简朴、感人至深,其《项脊轩志》还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同样难逃落榜厄运。蒲松龄19岁时考童子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考举人、进士却屡试不中。这样的打击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潦倒终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读诗书,深入民间采集素材,写出了鸿篇巨著《聊斋志异》。“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便是蒲松龄的座右铭。

吴敬梓也是落榜生。他因落榜而怀疑科举制度,最终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创作出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也三次落榜。李时珍14岁考中秀才,之后的九年中,三次考举人都以落榜告终。于是他下决心弃官从医,潜心钻研医药。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并参考了八百多种医书,历经27年的辛劳研究,完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堪称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当然,古代科举不顺、学术成就突出的落榜生,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风流才子唐寅,“唐宋家”之一的苏洵和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等等,都是科举考试中的落榜生。

张继的诗范文第5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流芳千古的诗,就是出自一个落榜的学子—张继之手。若是张继金榜题名,没有这份缺憾的话,诗坛上也就少了一颗夺目的明星。并不仅仅如此,因为李白有怀才之遇之憾,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的感叹;因为杜甫有国破家亡之憾,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这不都是缺憾之美?

缺憾,也是一种美。人生若是没有缺憾,也就少了百分之九十的精彩,会多么地乏味苍白。人生就是因为有缺憾才美丽,就是因为有缺憾才更让人珍惜。

缺憾激励人们奋进。一个人只要有缺憾,就永远不会满足,就会永远向下一个目标进发。缺憾给人们勇气,给人们信心。它永远在后面鞭策着人们,告诉人们前行。不要以为一个人的人生有了缺憾,就不再圆满,缺憾才是一种治病的良药,带着你走向更大的成功。

人生没有缺憾,就只能是一条单调的直线不会有什么起伏,也不会让你尝到奋斗的快乐。有了缺憾,就有了起伏。大起大落的曲线,才是人生真正的写照!有低谷,有,有缺憾的人生,最后肯定会留在最高点,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张继的诗范文第6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流芳千古的诗,就是出自一个落榜的学子—张继之手。若是张继金榜题名,没有这份缺憾的话,诗坛上也就少了一颗夺目的明星。并不仅仅如此,因为李白有怀才之遇之憾,才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的感叹;因为杜甫有国破家亡之憾,才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凄凉。这不都是缺憾之美?

缺憾,也是一种美。人生若是没有缺憾,也就少了百分之九十的精彩,会多么地乏味苍白。人生就是因为有缺憾才美丽,就是因为有缺憾才更让人珍惜。

缺憾激励人们奋进。一个人只要有缺憾,就永远不会满足,就会永远向下一个目标进发。缺憾给人们勇气,给人们信心。它永远在后面鞭策着人们,告诉人们前行。不要以为一个人的人生有了缺憾,就不再圆满,缺憾才是一种治病的良药,带着你走向更大的成功。

人生没有缺憾,就只能是一条单调的直线不会有什么起伏,也不会让你尝到奋斗的快乐。有了缺憾,就有了起伏。大起大落的曲线,才是人生真正的写照!有低谷,有,有缺憾的人生,最后肯定会留在最高点,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张继的诗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二皇甫 润州 文化 影响

二皇甫为唐代大历时期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之并称,二兄弟为秘书少监、集贤院修撰皇甫彬之侄,俱进士及第。冉,字茂政,十岁即能文,十五岁时为张九龄赏识,独孤及认为 “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犹今之声略,涵咏,颜谢”[1]。曾,字孝常,冉之弟也,工诗,天宝十二年杨儇榜进士。善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云:“昔孟阳之与景阳,诗罔惭厥弟,协居上品,载处下流。今侍御之与补阙,文辞亦尔。体制清洁,华不胜文。”[2]

一.文士宴集与诗酒唱和的风气

文人宴集诗酒风流是唐代江南文化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其中中唐时期江南地区文士的诗会活动尤为突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学群体创作活动,江南文士开展诗酒文会直接推动了唐代江南文学的繁荣发展。

文人诗酒宴集在江南有着悠久的传统,其中影响最大,几乎是后代文士高雅脱俗风流宴集榜样的,无疑是东晋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之会。兰亭诗酒宴集的传统在唐代江南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光大,成为唐代江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安史之乱后江南成为两京外的文化中心,大量文士或避乱、或仕职、或漫游而聚集于此,在优美的山水之间,文人墨客追慕江南文化传统的高雅脱俗之风,频繁而广泛地开展诗酒文会,诚如皇甫冉所云“壶觞须就陶彭泽,风俗犹传晋永和”。中唐的文士宴集,较多的是以那些任职江南爱好文学的地方长官或江南本土颇负盛名的文士为中心,周围聚集一批文士进行群体诗歌创作,诗会中诗歌创作形式多样,常见的是同咏、分题、分韵、联句等,其中最能体现诗会社交性、群体性特点的莫过于各种或大或小的诗会联句,联句为多人共作一首诗,注重意脉的关联、对偶的精当及语言的丰赡,形式技巧要求很高,颇能显示作家的学识与才华,同时又带有很强的社交娱乐性质,所以成为文人集团群体创作的最好的形式。大历年间鲍防、严维的浙东越州诗会和颜真卿、皎然浙西湖州诗会都有皇甫曾的作品留存,《会稽掇英总集》卷二一0皇甫曾《题云门一上人》唱和诗1首,皇甫曾大历六年为舒州司马,后卸任闲居丹阳,此时到湖州游历,故参加了诗会宴集。

大历十一年冬皎然在常州和皇甫曾、王遘、李纵、郑说、崔子向、齐翔等人诗会联句。皇甫曾此时居于常州,赵州李纵为李纾之弟,大历间在江南为常州长史。太原祁人王遘大历中为祠部郎中,定州义丰齐翔,大历中官吏部郎中、括州刺史,金陵崔子向,工诗好佛,他们当为到常州游历。皎然到常州遂与诸人诗会宴集,作有《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昼公自吴兴至联句一首》《建安寺夜会对雨怀皇甫侍御曾联句》《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联句》《建元寺西院李员外纵联句》等诗。浙东浙西诗会极大推动了大历时期江南文学的繁荣局面。大历江南诗人的创作风格向较为内敛的细腻纤巧的南朝文风的回归,皎然在《诗式》卷四“齐梁诗”一条中提及大历时期江南诗人诗歌创作与齐梁诗的关系:“大历中,词人多在江外。皇甫冉、严维、张继素、刘长卿、李嘉v、朱放,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何得推过齐梁作者?迄今余波尚寝,后生相效,没溺者多。”皎然此语指出了江南诗人此时以吟咏山水风月为主的创作特点,与南朝齐梁文学风格的类似,可见中晚唐文学的南朝化倾向即在此时发端。

江南诗会使得联句诗歌艺术趋于完善成熟,尤以大历时期浙东、浙西诗会成就最为突出。江南诗会为文士切磋诗歌艺术、提高参与者的诗歌技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对整个社会又有一种倡导与示范作用,引导社会的文化风气,对促进文学的繁荣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皇甫家族家学传承与文化底蕴

江南文学家族的来源主要有传统世家大族、新兴的普通家族两类。家族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曲阿的皇甫家族,即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均进士及第。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张九龄一见,叹以清才,辛文房《唐才子传》赞为:“至其造语玄微,端可平揖沈、谢,雄视潘、张。”[3]皇甫曾亦善诗,出王维之门,其与兄名望相当。

唐代士人家庭往往很早就对子弟进行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除了父教子或子教孙外,还有兄诲弟。皇甫冉、皇甫曾兄弟即是如此,据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云:“母弟殿中侍御史曾字孝常,与君同秉学诗之训,君有诲诱之助焉。既而丽藻竞爽,盛名相亚,同乎生者,方之景阳、孟阳。”皇甫冉不仅与弟弟一起学诗,而且还辅导教诲弟弟,最终二人俱能为诗,时人将他们比作西晋著名兄弟诗人张载、张协。

皇甫冉、皇甫曾两兄弟生活在肃、代宗时期,其活动范围基本在家乡润州及江南地区,他们与当时活跃于江南地区的众多地方官诗人及诗僧、隐士相互酬唱。如大历三年,张继避乱江南,有诗赠皇甫冉表达思念之意,皇甫冉答张继的赠诗云:“怅恨南徐登北固,迢遥西塞恨东关。落日临川问音信,寒潮唯带夕阳还。”(《酬张继》)。皇甫冉于代宗大历初在京城长安任左补阙,大历五年回老家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省亲。这时其好友张继正在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任转运使判官,先写了一首《奉寄皇甫补阙》的六言小诗表示思念之情,皇甫冉就写了这首七言绝句作为酬答。

诗人因思念友人心切而登高远望,“怅”字统领全诗,为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次句点染。“迢遥西塞限东关”,西塞山在鄂州武昌(今湖北大冶)东长江边上,与洪州相邻;东关指秣陵关,在润州上元(今江苏南京)。诗人登高远眺,不见友人,只见长江浩茫,阻隔东西,非但不能减缓思念之情,反而增添惆怅之感。这首诗前三句直接叙写别情,选用五个相互关联的地名,恰到好处地通过空间的辽阔阻隔传达出友情的绵远深沉。后一句融情于景,以寒潮的无知反衬出人的有情,并借助夕阳这一传统意象点染离愁,从而产生怅然不尽,情意悠长的艺术效果。而贯穿全诗的,还有一条渺渺茫茫,潮涨潮落的长江水,予人以时间、空间和友谊的更为深层的体味。

皇甫兄弟生长于吴越水乡,吴人率真尚勇的习性和山水隐逸的风尚在他们身上有着较好的保存,使他们在与朝廷权贵交往时,虽然态度卑恭,心情迫切,还不至于如大历十才子一般摇尾乞怜,虽渴望仕进,但二人的多次辞官之举也表明了他们对于行藏之路的态度还是较为洒脱的。值得注意的是,二皇甫多生活于家乡润州,在他们的笔下,出现了很多关于对润州风土人情的描写,如皇甫冉的《杂言迎神词二首》,此诗作于他及第前由洛阳归润州时期。这两首诗运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详细地描述了其家乡润州的民间祭祀风俗:

启庭户,列芳鲜,

人心望岁祈丰年

露下占衣,月隐壁;

神心降和福远客。

目妙吵,心绵绵,因风托雨降琼筵。纷下拜,屡加篷

---《迎神》

气凄凄,人寂寂,风回雨度虚瑶席。来无声,去无迹

---《送神》

南方普遍都有好鬼祠的风俗,皇甫冉的这首诗运用吴地的方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地方人民祭祀祈福的民俗图。这首诗是运用楚辞体和吴地方言进行创作,展现出润州地区吴头楚尾的地域特色。

在文人的创作实践中,优秀的家学渊源和文化底蕴往往更便于家族诗人在艺文上的研习切磋,其崇宗意识又增强了家族自豪感与凝聚力,促进后辈仰追先贤,且往往于传承中寻求突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兴盛。

三.结语

二皇甫作为大历时期江南家族诗人的杰出代表,其创作主题与风格深受家乡润州一带文化氛围的影响,润州一带盛行的群贤宴集诗酒文会以及皇甫家族兄弟相协的学习氛围和家学底蕴都为二皇甫的创作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

注 释

[1]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全唐文》卷三八八)

[2]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

[3][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四库全书・史部》)卷三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王超.皇甫曾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张继的诗范文第8篇

2、瞧,那枫树叶火红火红,红得发光,红得鲜亮,在秋风吹拂下一个劲儿地飘舞,在夕阳照耀下一个劲地笑,在人们的称赞中一个劲儿地展示自己柔美的身资。望着火红的枫树,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3、十月,最美是枫叶。枫叶红了,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晚风习习,闭上眼,满脑子都是河湖碧透泉瀑流清般的诗情画意。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幕色朦胧漫天霜色,夜泊枫桥的张继对着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独自感叹,辗转反侧。

4、那枫叶红彤彤的,像抹上了一层胭脂,天气越冷它就越红。那红彤彤的枫叶像鸭子的小脚丫。微风吹过,多么像那小鸭子在河里游泳。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一句诗“停车做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我陶醉在这迷人风光之中,在这美丽的枫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