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语翻译

古语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古语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语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蒙古语 英语 语序 格

一、引言

在进行语言对比研究方面,语言类型学是一个极具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但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对蒙古语和英语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非常少,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次尝试性的研究,期望从新的理论视角探讨并解释蒙英两种语言的语序异同问题,为蒙英语言研究与教学,以及蒙英翻译研究带来些许启示。

蒙古语和英语来自两个不同语系。蒙古语是阿尔泰语系里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英语是印欧语系代表性语言。蒙古语和英语有不少相同之处,例如:都有多样的形态变化,都有主、谓、宾、定、状等句法成分,都具有时态、语态等语法现象,等等。然而,蒙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往往更加突出,比如:不同的语言变化形式、语序等。本文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比较探讨了两种语言的语序问题,在总结出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同时,尝试性地解释了造成这些异同之处的原因。

二、蒙英两种语言的自然语序与灵活性

语序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小句主要成分(主语、宾语、动词),其在语言类型学里是词序类型最重要的参项之一。根据三个小句成分的不同排列方式,一共有六种可能性:SOV, SVO, VSO, VOS, OVS, OSV。自然语序或基本语序又称“典型语序”,金立鑫(2000)指出典型语序是指某一语法结构呈现一种最常见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的情况,这种结构不带任何其他的表示某种特殊的语用意义的形式标记,无特定的语用含义。德力格尔玛、高莲花和其木格(2012)指出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基本语序类型是SOV,即语序呈“主语-宾语-谓语”格式。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的基本语序类型为SVO,即语序呈“主语-谓语-宾语”格式。

蒙古语里小句成分的位置较为灵活(德力格尔玛,高莲花,其木格,2012),很多情况下这些成分的前后语序可以互换。例如:

1. ene xomun-i bi mede-ne.

这 人(宾格) 我(主格) 知道(现在时)。

2. ene xomun-i mede-ne bi.

这 人(宾格) 知道(现在时) 我(主格)。

3. bi ene xomun-i mede-ne.(基本语序)

我(主格) 这 人(宾格) 知道(现在时)。

4. bi mede-ne ene xomun-i.

我(主格)知道(现在时) 这 人(宾格)。

5. mede-ne ene xomun-i bi.

知道(现在时)这 人(宾格) 我(主格)。

6. mede-ne bi ene xomun-i.

知道(现在时)我(主格)这 人(宾格)。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主语、宾语、谓语的语序可以互换,而且互换之后句子仍然成立。然而,对照相应的英语译文我们会发现,如果互换小句成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1. This person I know.

2. *This person know(s) me (进行了格转换).

3. *I this person know.

4. I know this person.(基本语序)

5. *Know this person I.

6. *Know I this person.

上述六个英语句子分别为前面六个蒙古语句子的对应翻译(按照小句成分的顺序),然而,与蒙语例子不同的是,六个句子中除第一个和第四个外,其他四个句子都不能够成立,或者存在语义变化的问题(第二个),或者不符合语法规则(第三、五、六个)。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蒙古语和英语的语序都有其灵活的一面,相比之下,蒙古语的语序比英语更灵活,即便对小句成分的位置进行互换,也都能够在成立的同时不发生语义变化。必须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蒙古语语序也有其严格的一面。在蒙古语书面语中,谓语是整个句子的核心,位置基本固定在句末,是蒙语语序比较典型的特点之一。另外,词汇之间的修饰与被修饰等关系是要借助词的排列顺序实现的。

三、蒙古语语序比英语语序更灵活的原因

蒙古语和英语都属于形态发达的语种,具体表现在两种语言的动词都有丰富的时态、语态变化,人称代词都有主、宾、所有格等多种变化,等等。通常情况下,形态越为发达的语言对于语序的依赖程度越低,语序不会成为其主要的语法手段。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蒙古语语序相比英语语序更灵活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蒙古语里存在的格形态变化相比英语较为多样。下面笔者主要就蒙古语中常见的格种类进行图标说明。

蒙古语常见“格”的种类(顺德日雅,2013)①

陈新义(2011)指出格的形态变化是阿尔泰语系的显著特点之一。格在形式上紧紧依附在名词后面,与名词的关系比较近。因此,上述成分在蒙古语中都以“名词+格标记”的形式出现。正因为这些格标记依附于名词,为其标明了身份,所以当把这些成分在位置上进行互换的时候,这些名词依旧保留原有的身份,较少导致歧义或句子不通顺。英语常见格的种类(主格、宾格、所有格(领格))与八种蒙古语常见格相比要单薄很多,能够发挥的句法功能较少,导致该语言虽然小句成分语序有一定的灵活性,却不如蒙古语那样灵活性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对蒙古语和英语在语序问题上的异同做简单的总结。虽然蒙古语与英语来自不同的语系,但是两者都是形态变化较丰富的语言,在语序上,特别是在小句成分的语序上,存在适当灵活性。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得知,相比英语而言,蒙古语的语序灵活性更强,在某些情况下,对句子成分的位置进行重排依然能够成立的同时不发生语义变化,而对应的英语句子则会发生句法不通顺或语义改变等现象。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在于“格”语法范畴的不同。蒙古语格的种类比英语更为丰富,格附加成分通过紧紧依附于名词之后,为其分配了确定的身份,使其即便在句子不同位置出现,也依旧能够保持原有身份,不发生语义变化或导致歧义。鉴于篇幅及个人精力等原因,本文内容只是对蒙英两种语言语序对比研究的初步探索,并没有做到穷尽性的挖掘与解释,因此笔者希望日后能够有更多、更系统的研究来弥补这类研究的不足。

注释:

① 这里所用的表格借鉴的是顺德日雅在其学位论文中所总结的蒙古语“格”功能表,但笔者根据需要进行了部分改变的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错误也进行了矫正(原表中作者混淆了第五和第六种格,把两种格的内容错误地互换了)。

参考文献:

[1]陈新义.阿尔泰语系的语序类型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

[2]德力格尔玛,高莲花,其木格. 蒙古语与汉语句法结构对比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古语翻译范文第2篇

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得到重视。“比较文学”是指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最初是为反对孤立地研究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而出现的,因此研究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自然就成为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类型,继影响研究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的研究类型是“平行研究”。它克服了影响研究的局限,打破了“二元”关系的限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季羡林指出:“少数民族文学不仅要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还要与中国国内各民族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中国境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是翻译。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跨国文学的比较,而是不同民族和族群文学之间的跨语言比较,也就是跨文化对话。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语义转换,更多是一种持续不断、代代接力的解读和翻译实践活动。比较文学离不开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同样也离不开比较文学研究。因此,离开比较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无法深入开展本民族文学个性价值和社会意义探索。民族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基础,比较文学打破民族文学狭隘的范畴,使民族文学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学之中。“比较文学”研究主要是史学研究,而非是纯粹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末,而译介学的产生则晚得多,大约起始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而真正取得重要的地位,则已经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了。比较文学意识始终深藏于文学翻译和跨民族文学借鉴活动中,深藏于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跨民族的文学比较和批评中。我们更多地注意蒙古文学所接受的汉族文学影响的考证和研究,而很少去探讨游牧民族文学传统对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很少讨论蒙古文学在接受外来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特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的这一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比较文学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东西(包括中西)比较文学的崛起。

一、文化接受视阈中的蒙古族翻译文学

文学史是作家、著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史,既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艺术接受活动是调节欣赏者整个审美经验对作品的“空白”结构中以想象性补充、充实的过程,是一种融注了欣赏者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一种艺术形象再创造活动。文学接受史其实就是打破以往那种以作品为主要固定视角,从读者接受视角重新解读文学。接受是研究的前提条件,而研究是接受的继续与深化。接受理论是研究接受成果的理论。每个读者的天资、经历和修养的不同,作品就会对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文学的历史就不仅是作家和作品史,而是作品的效果史。

读者既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又是一种历史的能动创造力量,文学活动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维,而是居于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是文学审美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读者艺术接受过程是一个融理入情、情理统一的过程,是在这种情理交融过程中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探究。文学接受离不开当时文化语境,有什么样的文化语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接受。文化语境的变迁影响文学接受活动。文化语境是指表现艺术萌芽发展的特殊时期种种思想活动普遍性的思想审美趣味与艺术活动等。文化环境为文学接受创造了条件,文学接受深化和促进文化环境。历史发展决定着文化形式的变迁,文化变迁成为文化影响的发生及历史发展的内在需求,即接受外在文化中起到决定性因素。

即使翻译文学存在的文化语境与接受主体改变,原著的内容信息也不会改变。读者欣赏蒙古翻译文学的同时也把它当作文学研究对象。因为读者把翻译文学与本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不仅从中提取营养,还能了解认识到民族文明、民俗习惯、审美意识、思维特征、哲学、道德、生活境况等,从而增加民族间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

文学的本质在于它具有审美价值。文学欣赏不仅是审美活动,又是特殊的艺术创造活动。读者的鉴赏活动就是将自己置于艺术家的位置,在心中再造那个表现品,这是一种与艺术家的创造性直觉达成一致的活动。叙述主体与接受者的关系除了表意手段和表意内容的关系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对话关系。鲁迅最先提出创作与读者的关系。文学阅读过程是一个“暗隐的读者”引导下发挥能动作用的过程。这也是说“暗隐的读者”的现实化过程,是一个实际的读者在文本控制下创造性的选择过程。所以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核心的文学观。艺术(包括戏剧)就是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的共同经验和感受,而这依赖于艺术家和接受者之间形成的共同感。“可接受性”是接受者对放送者潜在的接受价值的判断,具有复杂多变的歧义性。

文学接受活动是建立在读者的阅读、阐释与审美再创造的基础上的。译作对他文化的他族而言是跨文化文学接受。他民族读者阅读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作品接受影响是文学交流最重要的关键。因为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所以对各民族间任何文学交流对交流的主体来说,还是对交流关系的接受者来说,不仅都是文化积淀,还是文学交流的必然前提条件。文学鉴赏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文学批评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批评不是感知的情感,而是情感的感知”。译作的影响是从读者所得到的审美接受与其他文学创作活动中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读者读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之后获得的审美接受是指满足接受主体精神所需,给予他们情感震撼与教育娱乐作用。从译作中获得什么样的审美感受源于主体。文学翻译是跨文化交流,所以民族间任何文学交流对交流的主体来说,通过文化积淀文学才能进行文化交流。所以文化积淀是文学交流的必然过程,也是文学交流的必然前提和条件。接受和批判研究翻译文学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表现。通过翻译能够开展民族间文学交流并能产生民族间文学影响,从而文学之间比较研究也能得到发展。跨文化研究,特别是西方、东方、自我与他族不同性质的文化研究是比较文学从危机到转变阶段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接受研究是接受历史语境、现实语境、文化语境研究。接受者接受他族文化接受的本质是译作的接受。接受者接受的是文化通过积淀的译作。解读过程就只能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过程,一个作者去无限接近文本原意的过程。萨特认为:“创作只能在阅读中得到完成”。

在作家完成创作活动后,文学活动就进入到作品的传播、消费和接受阶段。艺术鉴赏就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过程。文学消费则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蒙古族翻译史是蒙古民族认识其他民族文化艺术,吸收其营养并被他影响的历史。蒙古文学对他民族文学的接受和改编,不仅仅是被动地浅薄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学传统来进行文化选择和协调整合的过程。文学接受离不开当时特殊的文化语境。接受史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以各时期接受者对该作品的审美反映、理性思考进行创造性借用为主要研究,探究审美观、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及其深层原因。

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学译介到其他民族中间,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同时,以他人的眼光认识自己,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学交流活动是永远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没有外来影响的单纯文学是不存在的。文学交流不是单向、直接、简单、普通的交流活动,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与倾向。

因为文学交流不单只是为了交流,而是为了提高自我的交流。所以,民族文学交流永远是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中继续存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素,民族文化心理永远是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因此,把他族文学唯独放在本民族文化环境中,以本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来研究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蒙汉文学交流史的跨文化特性,为蒙汉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蒙汉对话范式的建立和区分,实际上包含着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所以比较文学不管研究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影响的文学交流,还是研究各国、各民族间任何能够比较的文学问题,将蒙汉文学置于文化交流进程中,在世界文学语境中进行比较,对认识民族文学本质特征,乃至认识文学本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研究当代蒙汉文学交流,对蒙古族翻译文学史研究、民族文学关系史研究都有重要价值。该领域的研究对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课题,理应成为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将蒙古族翻译文学当成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着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影响,梳理基本脉络,勾勒其发展轨迹,是目前急需着手开展的课题。该研究与蒙古族现当代翻译文学发展规律的探索、比较文学研究、蒙古族文学理论批评都有密切的关系。

蒙汉文学比较研究从主题学、媒介学、形象学、比较诗学到文学思潮和文学活动的比较,已积累十分丰富的资源。比较文学的基本宗旨是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影响研究则是进一步探讨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作品上。

古语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qayirqan; qadirqan 萨满神歌

在外蒙古北部所流行的萨满神歌中常出现一个指代神或神化的自然物的名称:qayirqan,它或者也被转写成qairqan(这后一种写法明确采用了蒙古词语音组中的二合元音的形式,即ai=ayi,参符拉基米尔佐夫原著,陈康等译《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页275以下的举例)。关于该词的词源,迄今尚未得到明晰的解说。笔者这篇文章拟专门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现先将涉及它的民俗资料及以前学者们对此的看法介绍如下。

海西希(W. Heissig)曾提到在北蒙古西北的大湖和布苏诺尔(Khobso Gol)附近,当地的萨满们崇拜一位山神:Qan Bogda Dayan Degereki Qayirqan。这里的Qayirqan指一座其名受忌讳的神山,本意为“美人﹑爱人”。该山神被视作众人的保护神和萨满们的主宰者。[1]此外我们还能从海西希所遍的《蒙古地名》中发现许多与qayirqan连用的名称,它们都指代其本名受到忌讳的山岭。如:Ulagan qayirqan,Yeke qayirqan,Bayan qayirqan,Möngke qayirqan。[2]同样北蒙古的达尔哈特(Darkhat)人也将qayirqan看作保护神,故其往往可以同时指代山名和神名。[3]而在法国学者所收集刊布的蒙古北部的萨满神歌中更是能够见到该神的名称。在一首关于北蒙古Xalx山的萨满神歌中,萨满在歌唱中也对该神山使用了qairqan的称谓,而qairqan在歌中是“仁慈的,和蔼的”。其中一段唱词作:您以Xüi山为杯,以Xövsgöl海为饮料,以Mundarga山脉中的七座山为通道,您是黑天的强有力的使者,您以Xalx山的森林为自己的领地,以杭爱山为通道,您以Caganqan(白汗)山为通道,以温泉为水源,我的白发汗母,仁慈的(您)!该神歌共有四段类似的唱词组成,每段唱词的末尾都是表赞颂语气的“仁慈的(您)”即qairqan。据向收集者提供歌词的人称,qairqan本是Xalx山的一个独身女萨满,一次当她给人作法事后未得到应得的礼物而陷入绝望,结果她用凿子切开了自己的咽喉。这样她自杀后成为了该山的守护神。[4]在另一首关于Üür河的萨满神歌中,萨满又对该河的保护神使用了qairqan一词,该神歌的每节歌词也是用“我的白发母亲,仁慈的(qairqan)”煞尾。据向收集者提供歌词的人称,qairqan原是一位萨满的妻子,生活在Uur河畔,受教于其夫后,她也成了萨满。她死后,灵魂进入qadirqan山顶的树上。她从前在Uur河的两条支流上游荡,她是Xalx山的保护神(qairqan)的姐姐。[5]但也有的人对收集者说,该河的保护神原是一个女孩,一天她在放羊时发现了一个装了东西的盒子,结果使她马上失去了知觉,成为了该河的保护神(qairqan)。[6]关于qairqan一词在蒙古与河流有关的例子还见于杜尔伯特人(Dörböt)和伯牙吾人(Bayit),他们从不称鄂尔浑河的本名,而用qairqan gol一名代替。[7]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qairqan或qayirqan在北蒙古系指山岭或河流的保护神,同时人们也用它来指代那些忌讳说出真名的具有神性的山或水。这种观念当源于蒙古人对山或河的自然崇拜并将它们神化的思想。对于qairqan的词义,这批民歌的收集者和翻译者埃旺则在两个十分相似的蒙古词语之间犹豫不决:qayir(“砾石”)和qayira(“爱,仁慈,好感”)。一方面他认为歌词中用既然用“仁慈的”表示qairqan,那么其词源当与qayira有关。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qayir的“砾石,粹石”的含义正好可以和qayirqan所常常指代的山岭联系起来。而对于-qan,他倾向于用蒙古语中表“小称”的后缀-qan来解释,而不是考虑成表示“君主,汗王”的专用名词qan。[8]埃旺的解释是否可取,qairqan(或qayirqan)一词的原义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先不急于作出回答。下面再来看qayirqan的另一变体:

在十九世纪由科瓦列夫斯基(J. E. Kowalewski)编成的蒙古语词典中也收了该词,但写作qayiraqan.,在词典中把它编排成qayira的派生词,给出的基本义项是“敬爱的,喜爱的,怜惜的”,并称其还可用作表达强烈遗憾或惋惜的语气中。[9]另外据拉德洛夫(W. Radloff)调查,在阿尔泰突厥人中最为崇拜的神灵是Tengere Kaira Kan, 意为“善良的天神”。[10]显然从词义和读音上可知,阿尔泰突厥人所信仰的Tengere Kaira Kan实际上就是蒙古语中的qayirqan。只不过突厥人把它抬到了最高的地位,远在一般的自然神或保护神之上。那么似乎应该认定qayiraqan是正解,其词源就是蒙古语中的qayira“仁慈,爱,好感”,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仁慈的汗王”。然而,考虑到下列因素,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仍有简单化之嫌:(一)从这个词的词尾不够稳定,不时出现变体来看,其本身有可能是一个蒙古语借自其他语言的借词;(二)一般而言,这种头衔上的专用名称都应有较古老的起源,但所谓“仁慈的汗”的提法却无法在更早的文献里找到历史依据,这是很奇怪的;(三)“仁慈的”之类的义项如何与“山”或“水”联系起来,这一点颇成问题,因为“仁慈的”等通常并不用作山﹑水的修饰语。综上,以qayira(“仁慈”)解释qayirqan或qayiraqan一词很让人感到有俗词源学的意味。可是,那种将qayirqan与“qayir”(砾石)相联系的说法则更显牵强。

不同于上述通过蒙古语的渠道解释该词的来源,笔者拟从突厥语的角度寻找这个词的词源。应该注意到,古突厥卢尼文《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中出现了一个地理名称“qadirqan”,它在碑文中是和突厥语“yis”(山)或其形容词连用。[11]而从突厥碑文内容上看,“yis”一词在指代“山”时,与“tag”不同,后者指具体的,地理范围较小的山,前者则指连绵起伏的地理范围宽广的山脉。[12]故qadirqan作为山名则毫无疑问,而-qan的用法正如在蒙古地名中一样,也是经常用以表示山名。关于qadir与山相联系的情况,在十一世纪喀什噶里编的《突厥语大词典》里也出现过:qadir ye: r在《词典》中的词义是,山上覆盖有积雪和冰层而难以越过的地方。[13]在克劳森古突厥语词典中简要地列举了qadir在古代文献中的基本用法,它们是:严厉的,坚强的,冷酷的,无情的,危险的。它除了修饰山和天气外,更多地是形容人的性格和脾气。[14]奥尔昆(H.N.Orkun)在《古突厥碑铭》中列出的义项有:陡峭的,困难的,坚强的,可怕的,非常的,强烈的。[15]瑞得豪斯(Sir.J.Redhouse)编的《土耳其语英语词典》所给的释义是:强有力的,强大的,坚强的。[16]而在前苏联出版的古突厥语词典中对该词条的释义则是:严酷的,严寒的,残忍的,坚强的,残暴的,凶狠的,非常的,多用于战争,气候,人物的修饰语。它有时也作人名使用,如在回鹘文文书中有叫qadir cigsi的人。[17]看来,用qadirqan来修饰山脉是强调山势险峻,难以逾越。上述词典还注意到,qadirqan在喀喇汗王朝中是汗的名称,据喀什噶里解释,qadir在这里又是“勇猛,果断,果敢”的意思。[18]

然而从11世纪开始,该词就出现了一种词中音-d->-y-的音变形式:即qadir>qayir。在十二世纪编成的Attavassul ila ttarassul(1182-4)一书中就出现了qayirqan的形式。[19]同样的名称又出现在志费尼(Juwaini)作于十三世纪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该书称讹答剌的长官是个伊纳勒术(官名:Inalchuq<突厥语Inal 他是算端之母特勤可敦(Tekin qatun)的族人,曾受封为Ghayir-Khan(=qayirqan)。[20]该书的英译者波义勒指出,此词义为“强大的汗”,相当于东方土库曼语中的qadirqan。[21]这种音变现象在其他场合中也能见到。14世纪的今乌兹别克地区的突厥语中就有:idi(主人)>iyi,edgü(‘好’)>eygü。该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以adaq(‘脚’)为例,它在十九世纪的阿尔泰突厥语和部分帖良古突厥语(Telengut)中变成了ayaq;在新疆的突厥语中变成ayaq的时间基本是在二十世纪之前,但吐鲁番的方言中该词发生音变是在二十世纪;在南西伯利亚的哈卡斯语,托博尔语(Tobol)和吉尔吉斯语中变成ayaq的时间也是在十九至二十世纪。[22]如果以突厥语qadirqan的音变形式qayirqan来解释蒙古萨满神歌中的qayirqan(或qayiraqan),那么上文评价的用蒙古语qayira(“慈祥,爱,好感”)疏通该词时遇到的三个难点就可以全部解决:(一)因为它是个发生了音变形式的突厥语借词,所以在进入蒙古语后易显得不稳定并出现变体;(二)既然这种音变现象在十三世纪之前就已发生,当然可能在以后进入蒙古语中,这样蒙古语中qayirqan词源上的古老性就得到了落实;(三)从上文知道,突厥语的qadir~qayir常常就是用来形容险峻的山脉,这和蒙古萨满神歌中的qayirqan实际上的指代对象完全契合。另外qadir一词还在各突厥语中有丰富的引申义,如在萨盖语(Sagay)和哈萨克语中有“可怕的,坚硬的,湍急的”等义,而在土瓦语中有“河岸陡峭的”之义。[23]这可以解释蒙古萨满神歌及蒙古人日常生活中还出现过的用qayirqan来指代河流的情况。综上,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突厥语qadirqan才是蒙古语qayirqan的真正词源的意见。不过,要最终落实这一点,我们最好还需要在蒙古文献中找到有关qayir~qayira的确切用例,对于这一点,笔者将通过分析三件内容都是关于火起源的蒙古语颂歌来对此作出解答。

在出自《金斡耳朵火灶大祭文》的祭火祈祷词中有两句颂扬火镰(kete)的话:cing temür ecige tu;cinggis cilagu eke tu。意为:以坚强的铁为父,以坚固的石头为母。而民间的祭火文在表述火之生时,也作:cing cilagun eke tu; cinggis temür ecigetu,意义同上。[24]文中的cing训“坚强的,坚固的,不动摇的,真诚的”, [25]cilagu训“石头”,temür训“铁”等都没有疑问。但cinggis训“坚强的”或“坚固的”则需要解释。按关于“成吉思”这个名称的来源,在蒙古学界曾引起了上百年的争论,可谓诸说蜂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兰司铁(G. J. Ramstedt)和伯希和(Paul. Pelliot)的下列结论:cinggis一词是突厥语tengiz(“海”)的蒙古语腭音化形式。[26]这种观点曾被大多数学者接受。但也有对此持异议者,如我国学者亦邻真教授。他的依据就是拉施特《史集》中称“成吉思”是“成”(cing)这个意为“坚强,强大”的词语的复数,并结合上述祝词中“成吉思”的类似用法作为佐证。[27]德福(G. Doerfer)则暗示在有“古代突厥语博物馆”之称的雅库特语中可能保留了该词的原始义。在雅库特语中,“成吉思”训“凶猛的,残忍的”,在雅库特人的宗教里面,“成吉思汗”被视为一个具有“残酷,坚强,毫不仁慈,固执”等特性的神灵。[28]实际上,亦邻真和德福见解的合理性已被罗依果(Igor de Rachewiltz)所证实。他依据的是突厥学家巴赞(L. Bazin)对土瓦地区所出的一通时代在不早于九至十世纪的卢尼文突厥文碑铭的新解读。该碑中有一段话,作:bing :cingiz: qadaslarim,巴赞译作,“我的一千个坚强的亲属”。从这段文句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成吉思”的原始义不可能是“海”,而是“坚强的”等义。[29]由此来看,上述祭火祷词将“成吉思”训作“坚强的”,正是该词原义的表现。这也否定了以前德福所作的该词原意已在蒙古语中消失的论断。[30]

我们注意到,在英国蒙古学家鲍登(C. R. Bawden)所刊布的一件祭火祈祷词中也有类似的描述火神的语句:qatan bolod ecige-tu; qayir cilagun eke-tu。鲍登的翻译是,“(火神)以坚硬的钢为父;以打火石那样的石头为母。”[31]值得关注的是,文中在“cilagun”(石头)之前恰好出现了“qayir”一词,该词的拼写法可以从文后附的图版照片中得到证实,它确实同于书面蒙古语qayir(“砾石”)的写法。显然这里的qayir当是名词“石头”的修饰语。可是鲍登在他的英文译文中却译成了“flint-stone”(火石那样的石头),并未在注释中说明依据何在。但从他将该词翻译为并列结构的词组来看,他应该是把qayir译成了名词“火石”,虽然这种译法无法从词典中“qayir”词条的义项中找到依据。但是,考虑到句式的对称结构,qayir明显应和形容词“qatan”(坚硬的,坚强的)词义相近,[32]词性相同。何况同样格式和内容的话明明就在前引《金斡耳朵火灶大祭文》和表述“火之初生”的蒙古民间祭火文中出现过,那里的cilagun前面的修饰词是“cing”和“cinggis”这两个意为“坚强的,坚固的”等义的近义词。所以鲍登对qayir一词的翻译是不对的,对该词正确的释义应是“坚强的”等义。这样一来,qayir的词义就和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突厥语qadir~qayir的词义相契合,因为后者也有“坚强的,坚硬的”等用法。因此,这段祷文中的qayir可以肯定是个突厥语借词,词源即突厥语qadir。

再来看第三件祭火祈祷词,该文仍然是用这种比喻手法和并列结构来称颂火神的:qatan temür ecige tu ; qayira cilagu eke tu。迪玛(D. Dumas)的译文是:以坚硬的铁为父;以砾石为母。[33]显然,他把qayira和蒙古语qayir(“砾石”)联系起来了,而不考虑这样的翻译有多牵强,也不考虑qayira和qayir的区别。结合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这里的qayira和上面的qayir一样都是突厥语qadir~qayir(“坚强的,坚硬的”等)之义,用作“石头”的修饰语。这种一词存在两种相近形式的情况也符合一种语言的词汇作为借词进入另一种语言后常常不稳定易出现变体的规律。如此来看,出现在蒙古语中的qayiraqan和qayirqan两种形式的基本词干qayira/qayir在祭火文中都得到了印证,而通过对其在这些祭火文里具体语言环境下语义的考察,正好能够明确它们和cinggis,cing以及qatan适构成彼此可以互换的近义词,因此其词义就是“坚强的”等义,这就可以从词源学的角度追溯到突厥语qadir/qayir(“坚强的”)那里,从而证实了我们在前面提出的蒙古语中的qayirqan来自突厥语qadirqan的论断。所以,在埃旺研究的萨满神歌中常见的与蒙古语qayira相联系的“仁慈的”之类的解释只能视为后起的民间俗词源的说法,恰好与其原始义完全相反。而阿尔泰突厥人中信仰中的Kaira Kan通常被视为“善良的天神”也是属于这种情况。实际上该神在阿尔泰突厥系库曼丁人(Kumandin)中流行的名为“Koča-Kan”的萨满祭歌中也曾出现过,作Kayir Solta-Kan。巴赞已经正确地指出Solta即是Sultan(苏丹),而Kayir的意思即为“坚强的,严酷的,极端的,无情的”。[34]

虽然在祷词中qayir﹑qatan﹑cing﹑cinggis这四个词都是用来形容钢铁和石头的“坚”。但是考虑到蒙古诗歌押头韵的习惯,故qayir才总是和qatan连用,而cing则和cinggis相搭配。其实qayir和cinggis这两个都可以作为头衔称号的词语在含义上的相似性早在六十年代就被德福特地点出。[35]而现在,本文可以说又利用反映蒙古民俗的若干材料对它们的近似用法作了进一步的证明。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后来蒙古西北部附近的乌梁海人和吉尔吉斯人中,前者把神话人物成吉思·格斯尔·喀喇汗称作卡迪尔(qadir),后者则把神名成吉思·撒吉尔·腾格里又称作卡迪尔(qadir)。[36]而且这两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点:正如qayirqan已经偏离其本意而常常在萨满神歌中用于歌词中的祝语一样,“成吉思”一词据称也有与之相似的用法。[37]

[1] W. Heissig , The Religious of Mongolia,(trans. G. Samuel) London and Henley, 1980, p 107-108.

[2] W. Heissig, Mongolische Ortsnamen, Wiesbaden 1966, S.190,203,220.

[3] M. Tatar, Two Mongol texts concerning the cult of the mountains, in Acta Orientalia HungaricaⅩⅩⅩ, p3 n13.

[4] Marie-Dominique Even, Chants de Chamanes Mongols, in 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 19-20, 1988-89, pp205-207.

[5] Even, op.cit pp208-210.

[6] Even, op.cit pp267-268.

[7] Tatar, op. cit p12.

[8] Even, op. cit p440.

[9] J. E. Kowalewski, Dictionnaire Mongol-Russe-Français Ⅱ, Kasan 1846 ,S.712. 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教研室所编的《蒙汉词典》(1999年增订版)页535也收录了该词,写作xairqan,却收在词条xaira(qayira) “爱,恩爱,爱护”下,但未给出具体释义,仅注明是尊称。

[10] W. Radloff, Aus SibirienⅡ, Leipiz 1893, S. 4.

[11] T. Tekin , 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1968, p 232 .234. 245. 263. 266. 278.

[12]山田信夫《テュルクの圣地ゥトュケン山》,收入氏著《北ァジァ游牧民族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 1989年,第62页。

[13]《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喀什噶里著,校仲彝等译,民族出版社 2001年,第382页。

[14] G. Clauson,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 , Oxford 1972, p603-604.

[15] H.N.Orkun, Eski Türk YazıtlarIV.1941, Istanbul,81.

[16] New Redhouse Turkish-English Dictionary,1968,p577.

[17]ВМНаделяев, 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йСловарь, Наука,1969 C.403.

[18]同上页注7.

[19] G. Doerfer, Türkische und Mongolische Elemente im Neupersischen , Ⅲ Wiesbaden 1967, s 379.

[20] (伊朗)志费尼著,波义勒(J. A. Boyle)英译,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年,第91页。

[21]同上注,第94页。

[22] G. Clauson, The Turkish Y and Related Sounds , in Studia Altaica: Festsrichrift für Nicholas Poppre zum 60 geburstag , Wiesbaden 1957 , pp40-41.

[23] G. Doerfer , op. cit, s378.

[24]额尔登泰等《蒙古秘史词汇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5页。

[25] F. D. Lessing ed. Mongolian-English Dictionary, California University (Berkeley), 1960 p188.

[26] G. J. Ramstedt, Mogholica. Beitrage zur Kenntnis der Moghol-Sprache in Afghanistan, Journal de la Société Finno-ougrienne 23, 4 1905, 25a; Paul. Pelliot, Notes on Marco Polo Ⅰ, pp298-230.

[27]亦邻真《至正二十二年蒙古文追封西宁王忻都碑》,《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92页。参看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商务印书馆 1992年,第208页。

[28] G. Doerfer, Türkische und Mongolische Elemente im Neupersischen ,ⅠWiesbaden 1963, s315.

[29] Igor de Rachewiltz, The Title Cinggis Qan/Qagan Re-examined , in W. Heissig ed. Gedanke und Wirkung , Festschrift zum 90 Geburtstag von N. Poppe, Wiesbaden 1989, p285-288. 笔者承学友党宝海博士惠借此文,特此致谢。

[30] G.Doerfer1963,op.cit,s315.

[31] C. R. Bawden, Mongol Notes , in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Vol. 8 1963, p284, 293.

[32]有关qatan一词的词义参F. D.Lessing , op. cit , p945. 该词在元代文献中译成“合丹”,经常作为蒙古人名出现。

[33] D. Dumas, Die “ Feuergottheiten ” der Mongolen , in W.Heissig und H.-J. Klimkeit, ed. Synkretismus in den Religionen Zentralasiens, Wiesbaden 1987, pp 111-112.

[34] L.Bazin,

Koča-Kan,texts altaiens, 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1977, p112,116.

[35] G. Doerfer 1963, op. cit s315.

古语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商务合同 翻译原则

一、前言

随着国际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和广泛,商务合同在国际交流中所起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由于贸易有关方涉及不同的国家,起草与翻译国际商务合同就成为商务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英语商务合同的语言特征

1.词汇层。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单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的独立运用单位,所以正确理解和选择词汇是保证商务合同英语翻译质量的首要条件。商务合同有很强的法律兼容性。因而要求词汇专业性、正式、严谨、准确且简洁、明了。

(1)专业词汇。商务合同种类繁多,包括货物销售合同、加工装配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涉及贸易、技术、法律、农业等学科。而专业术语是用来确切表达科学概念的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要求单义性,排斥多义性和歧义性,且都是固定的,不得随意更改。例如“collection”、“confirm”、“accept”、“tolerance”和“more or less”在普通英语中通常被译为“收集”、“确认”、“接受”、“承受”和“大约”,而在合同中,这些词则是商务术语,分别是“托收”、“保兑”、“承兑”、“公差”和“溢短装”的意思。

(2)古体词汇。频繁使用古语词是商务合同的又一特征。古语词虽然看起来有些过时,但却增加了合同语言的正式性和严肃性。这些词通常由“here,there,where”等副词和“in,of,under,by,after,with,”等小品词组合而成。如:hereinafter的意思是“在接下来的合同里”,而在汉语合同中,“下列”就是这一意思的最好体现。再如,“hereafter”译为“自此、今后”,“hereby”译为“特此、兹”,“herein”译为“此中,于此”,“ hereof”译为“在本文中、关于这点”,“ hereto”译为“在此、于此”,“thereto”译为“另外、随附”“whereas”译为“鉴于”,“whereof”译为“兹特”等等。

(3)近义词或相关词并列。在商务合同英语中有词汇并列使用的现象,即同(近)义词或相关词往往由and或or连接并列使用。有些词是为了突出彼此的共同义项,其目的是为了限定其惟一词义,排除由于词汇多义可能产生的歧义。

2.语法层

(1)语态的选用。在合同中,汉语多使用主动语态,英文多使用被动语态,这与英汉的思维方式有关。尤其是汉语合同中的一些形式上主动、意义上被动的无形式标识的句子,在英语中常译成被动语态,这能突出商务合同客观、公正、严谨的特征,避免把个人的主观性牵涉进来。

例:买方以发票金额110%投保一切险。

译文:Insurance shall be covered by the buyer against all risks.(被动语态)

(2)否定句的表达。商务合同常用一些否定句子来约束当事人的行为,汉语商务合同中经常会用“任何人不得做某事”、“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双方均未”、“如果不能”等否定的句子,英文要根据句子语气和语言表达效果采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例1: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转让。

译文:Neither party,without prior consent of the other may assign or transfer.(否定词放在句首,表达强烈的禁止性气氛。)

例2:若通过友好协商达不成协议,则…

译文:In case no settlement can be reached,the case in dispute shall…(加强语气,采用否定移项法,把汉语谓语的否定移到英文主语的位置。)

(3)长句中状语的特用。商务合同通常采用长句来明确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常一个条款就用一个长句表达。作为法律文件的商务合同,必须要明确规定当事人各方应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完成和履行其义务和职责,这就需要大量使用时间、地点、条件、方式等状语。例:Where,through securities trade at a stock exchange,an investor comes to hold 5 percent of shares issued by a list of company,the investor shall,within three days from the date on which such share holding becomes a fact,submit a written report to the Securitie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百分之五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做出书面报告。)

三、英语商务合同翻译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商务合同明确规定了合同双方的义务、权力、行为准则等条款,因此译文是否能够完整准确地传递原始合同内容将会影响到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和执行力度,而译文的疏漏往往会引起误解甚至是纠纷。因此,“完整准确”是合同翻译的首要目标。如:

The date of receipt issued by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concerned shall be regarded as the delivery of goods.

译文:由有关的运输机构所开具收据的日期即被视为交货日期。该译文的表述不够准确。句中“concerned”按其字面意思翻译成“有关的”显得模糊笼统。根据合同内容做具体分析后,可以看出,运输机构和合同货物之间的关系是“承运”的关系。所以改译成“由承运的运输机构所开具收据的日期即被视为交货日期”更能体现其实质意义。

2.专业性原则。专业性原则是进行合同翻译的基本原则。基于其专业性极强的语言特点,进行外贸合同翻译时,应先保证合同的专业性。因此,翻译人员必须掌握相关项目专业词汇,才能保证译文的专业性。

例如:The lead partner submits a copy of the short term cash flow which covers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1997 to February 1998.Mr.Marchesini highlights the main items of the cash flow,which are the Endowment fund and the advance payment as far as the receipt is concerned,and the down payment for TBMs and plants,purchase of fixed assets and the advance payment to subcontractors for the expenditures.

要译好这段文字,关键就在于要熟练掌握这里面出现的几个财经方面的专业术语,即cash flow(现金流量、现金流转),endowment finch(留本基金),advance payment(预付款),receipt(收据),down payment(分期付款的定金),fixed asset(固定资产),expenditure(支出、费用)。完全理解后可译为:

“责任方递交了一份从1997年9月到时候1998年2月的短期现金流量表。马切西尼先生强调指出:主要的现金流就收入款项而言有集资款和预付款,就支出款项而言有TBM(隧洞掘进机)设备定金、固定资产购置费和分包商预付款。”

3灵活性原则。虽然英语商务合同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并不意味其的灵活性被否定。进行英文商务合同翻译时,应基于翻译准确性、专业性基础上,可以根据自身翻译的特点和合同双方的需求进行灵活性翻译。

例如:“Vendor” shall mean the person to whom the Purchase Order is issued,who shall be deemed as an independent contractor and shall supply the Materials and/or perform the Works at its sole risk and account,and include its legal successors and/or assigns.

在翻译此句之前,首先要分析其句子结构。本句共有两个定语,用于修饰“the person”,在第二个从句中,“who”作为主语拥有三个并列的谓语动词,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切分句子,并适当添加主语。译文:“销售商”系指采购订单的接受人。销售商必须被视作独立的承包商,必须独立承担提供材料和/或实施工程的风险和费用。销售商包括其合法接任者和/或人。

四、结束语

随着中外经济交流的增加,英语商务合同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为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翻译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并根据合同条款中所传达信息进行翻译,保证译文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Leech.G.Semantics, Harmondsworth.Penguin.1974.

[2]胡庚申.王春晖.国际商务合同起草与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3]周燕.廖瑛.英文商务合同长句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4.

古语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法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学生解答疑问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从事英语教学已有数年,接触的学生也是形形。有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发问,所以在课堂上被学生的问题所难住是常有的事。起初会觉得老师对有些问题回答得不肯定、不全面,处境会很尴尬。但随着不断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笔者发现在“解惑”的过程中自己非但“受到挫败”,反而受益匪浅。老师为学生“解惑”不仅能帮助学生,更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真正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在最近的一次英语课堂上,一个学生递来一个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问如何翻译成英语。当时根据多年的经验随口给了他两三个翻译版本,但自己总觉得不太满意。后来的几天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发现翻译这个句子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相应的译文也是多种多样。对此,笔者将分析如下。

(1)词语的选择。

正确选择词语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先决条件,而是否能正确选词又取决于对原文词义的确切理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论语·卫灵公》。这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着眼前的事物,而忘了远景期待。根据《论语注疏》里的注解,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必定会有迫身的(眼前的)忧患”。接下来再对涉及的字词做逐个的分析。

1.“人”这个词在《新汉英辞典》里就有很多解释和翻译。比如,当表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时,可以译为 human being,man, person, people;表示“每人;一般人”,译为代词everybody, each,all; 表示“成年人”,译为adult, grown-up;表示“某种人”,译为a person engaged in a particular activity;表示“别人”,译为other people,people;表示“人手; 人才”,译为manpower等等。而在原文中“人”是泛指社会中的人,所以备选词语可以考虑man,person,people, everybody,each,all 等词。

2.“远虑”中“远”,指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所以英语中词语far,distant较为适合。而“虑”从句子本身来看是一个名词,可译为concern,worry,care,指“担忧; 发愁”。

3.同样,对“近忧”可作如下的分析和翻译:“近”可用near和close表达“空间或时间距离短”;而“忧”做名词讲,与“虑”同义,另外还可用sorrow,anxiety,表示“忧虑”。

因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以从字面上直译为:

A man/people/a person/everybody/each/all without distant/far care/worry/concern must have near/close sorrow/anxiety.

(2)意译法。古语和习语往往语言简练,意义精辟,翻译时可以抓住喻义灵活地传达原意。

比如,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兴冲冲地去做某事,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的灰”,这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可能很难让外国人明白,所以用意译法说“be snubbed”较为贴切。因此,“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可以通过意译法翻译为:

He who does not consider/ponder/think over the future is certain to have immediate worry/sorrow/anxiety

“远虑”其实就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状况和事情,所以这里用“the future”来泛指即可。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句译文还应用到了翻译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即词类转换。汉译英中,比较普遍的是汉语的动词转换为英语的名词。反之亦然。原文在《论语正义》中也曾解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其中,“虑”似乎又可理解为一个动词,这样又可用consider,ponder,think over等词翻译,指“仔细思考”之意。

(3)借用同义习语。

英语中有一些习语正好和汉语里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翻译就可以直接查找能够表达相同喻意的习语。比如,汉语里说“爱屋及乌”,英语里正好也有一句“love me, love my dog”,都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两句只不过由于文化差异用了不同的形象罢了。

所以原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以用英语中的一句习语来表达—— A man without distant care must have near sorrow.

(4)词的增补。汉语讲求从上下文或语境中去领悟,所以很多词语,如代词、连词往往被省略。但在将汉语译为英语时,为了清楚表明指代关系或逻辑关系,就需要进行词语的增补了。比如我们经常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翻译时应该注意到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增补相应的连词,如“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其中,“whereas”就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再来看看原文,从句法结构上可以理解为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所以译文可以添加表示条件的连词,如:

If a man takes no thought for the future,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5)语态的变换。汉语中的习语或古语,很多都是无主句,有的虽然语态上是主动句,但英译时通常都用被动语态。比如原文可表达为“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那么译文就变成了:

It is considered that/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a man without distant care must have near sorrow.

6.正说和反说。这种现象在中英文里都很常见。比如汉语“他是外乡人”,译文既可以正说,也可以反说,如“He is a stranger here”和“He is not a native here”,二者表达的是同一思想。所以原文的译文我们可以按照正说译为:

1.One person should think about the future, or he will have sorrow near at hand.

2.We should think more about the future, or we shall have sorrow near at hand.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时无论正说还是反说,都要合乎各种语言的习惯用法,就像汉语里讲“油漆未干”,而英语里却习惯说“wet paint”,其中“未干”和“wet”(湿)用意相同,表达却各异。

总而言之,通过穷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的各种不同的译法,我们可以学习丰富的表达方法,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从众多的译文找到在特定语境中最恰当、最得体的。正如古人吟诗作对一样,在对字词句的推敲斟酌中体会翻译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中华书局,1990.

[3]吕瑞昌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5.

[4]曹顺庆. 中华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

古语翻译范文第6篇

我们的调查队由来自民政、统计、卫生、样本苏木镇的各路精兵强将组成。既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也是一个团结的战斗队。领受了残疾人抽样调查的光荣任务,我们出发了!

4月的正蓝旗春寒料峭,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气温在零下十几度。从4月1日起,调查员、陪调员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开展入户调查。

牧区入户调查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交流。不懂蒙古语的调查员,一刻也离不开陪调员。牧民的名字有的在4个字以上,翻译成汉文之后,不经常接触的人很难一次写准确。为了保证住户调查表的整洁,往往在牧民回答之后,陪调员要翻译给调查员听,有些字还得陪调员在纸上写出来,再经牧民确认,调查员才能小心仔细地填到表上。这样问过去译过来很费时间,调查进度受到影响。晚上议查时,有的小组提出建议,复印住户调查表。每到一个浩特,先由陪调员问明家庭成员的情况,填在复印的表上,在调查员填住户表时,陪调员到下一户逐项询问。调查员填完上一户来到时,陪调员交给调查员一张填好的表格,而且在交表前陪调员要把内容用蒙古语向被调查户复述一遍,得到肯定后再向下一户走。陪调员也献言献策,想出许多符合我们当地特点的工作方法。但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任何一种工作方法都必须符合调查办公室的要求,决不能影响调查质量。

4月13日下午,天气剧变,全旗刮起沙尘暴,八级大风夹着雨雪呼啸而来,道路结了一层薄冰,车辆移动缓慢,不时有骑摩托车、自行车的人滑倒,天空能见度很低。哈毕日嘎其门地调查小区的调查员还在风沙雨雪交加中艰难工作着。抽调办的同志拨通了带队领导的电话,再三叮嘱要注意安全,每个小组要互相帮助,保护好自己,还要保护各种表格不被大风刮跑、撕破。

我们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在伊和海日罕苏木的调查。那里处在沙漠中心,一个沙丘连着一个沙丘,路是绕沙丘而行的,初去的人白天也会迷失方向,就连当地牧民在阴天夜晚、风雪或沙尘暴天气也不敢轻易出门。牧民外出开着拖拉机的车头,都不敢挂拖车,因为一旦陷住车,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我们的车上路了。所谓路就是只能模糊辨认出的拖拉机、摩托车走过的痕迹。车的前驱动始终加挂着,机器发出很大的吼声,坐在车上的人心都紧绷着,都盯着司机的每一个动作。车一会儿冲上沙梁,一会儿又在牧民拉的网围栏中间左摆右扭,车头升起一股股热气,才走了一点路水箱就开锅了。车子颠簸得厉害, 加上汽油味一熏,大家都有点晕车,女同志晕得更厉害,不时要下车呕吐一阵。到了调查户,连站都站不住,只好先躺倒休息。牧民们看到我们一路坐车都累成这样,感到非常惊讶。

5月16日,内蒙古中西部又出现沙尘天气。下午3点天就暗下来了,沙漠中能见度不足50米,狂风卷起沙尘直上云霄,沙粒打在脸上、手上麻酥酥的。迎风喘不过气,背着风说话沙子都往嘴里钻。第四调查小组走的是距苏木政府所在地70公里远的一个嘎查,浩特的间隔都很远。因为风大,原本有一点车辙痕迹的路也被流沙掩盖了。沙尘刮起时,他们正赶往另一个浩特。天渐渐黑了,找不到下一个居民点很可能会迷路,就要在野外过夜,大家的心都到了嗓子眼儿。调查员巴图下车探路,大风把车门猛地掀开,他一把没拉住,抓在了旁边围栏的铁蒺藜上,鲜血顿时流了下来。车门撞在水泥桩上变了形,司机只好找了根绳子拴住拉手,让后座的人用手拽着,车又艰难地前行了。

天黑下来,气温骤降,风沙夹杂着雪花,从车的缝隙钻进来,打在队员的身上、脸上。打开的车灯前茫茫一片, 路已无法辨认。不知走了多久,司机突然一个急刹车, 差点撞到墙上。陪调员下车,借着车灯走了一段,返回来说:“到老乡家了,刚才差点把人家的羊圈墙撞开了!”这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敲开门,牧民点着蜡烛,我们进到屋里顿感轻松了。这时,司机指着巴图哈哈大笑,烛光下互相一看,每个人衣服、脸上挂满了带泥沙的雪花,遇热一化,脸和衣服变花了,大家禁不住开心大笑。

陪调员用蒙古语说明情况 , 牧民就烧来一锅热腾腾的奶茶,端上具有牧区特色的炸果子,拿出白酒,请每个人先喝上三杯,说这是礼节。大家都被牧民的真诚朴实感动了,但酒还是没敢喝。大家说:“要是在每个住户都喝上三杯,我们只能躺倒睡觉了!”

有这样经历的不只这一个小组,而是整个调查队的25名队员。在不到两个月的调查过程之中,我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入户率达到了100%,见面率达到了86%,医生的检查率也达到了100%。在我们这个地广人稀的沙漠腹地,我们为调查的努力也尽到了100%!

古语翻译范文第7篇

一、商务英语的特点

(一)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已经发展成为职场的专用语言之一,不仅形式复杂,其内容也非常广泛。由于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用到商务英语,所以属于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然而商务英语的翻译却有着较高的复杂性与难度。商务英语翻译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英语水平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企业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商务英语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专业性及行业性。商务英语除了具有英语的基本特点之外,在语言上还具有更加专业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并且更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1]

(二)商务英语的词汇特点

商务英语具有词汇派生能力强的特点。商务英语范畴非常广,会涉及各行各业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可以派生出很多新词汇。随着新词汇量的不断增加,翻译人员在翻译时的难度就会随之增加,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商务英语的时候必须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词汇进行更新,能够及时掌握新词汇。此外,缩略词是商务英语中应用非常频繁的,在讲究效率的商务英语中,有时候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会使用大量具有明显行业特点的缩略词。所以,这就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高水平的翻译能力,还应当对各个行业中的基本词汇能够熟练掌握。最后,商务英语词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外来词、重复词以及古语词语使用量非常的大。因此,商务英语的这一特点就要求翻译者能够做到事先熟知各类词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快速有效的翻译,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形势下目的论角度的商务英语翻译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翻译的内容方面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说,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一旦出现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就会对商务活动产生误导,进而导致商务洽谈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洽谈失败。因此基于这一点,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以便确保翻译的简洁明了与准确程度,进而在最大限度上防止错误翻译的发生。[2]从目的论的角度上看,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既是翻译人员进行翻译的指南,又是翻译的最终归宿。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通过目的论从而决定翻译方法及其策略,进而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与针对性。站在目的论角度上,商务英语翻译应当遵循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商务英语翻译应当将某一特定目的视为翻译目标。此处笔者将广告翻译作为案例,站在目的论角度上探讨广告翻译。对广告翻译来说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建立在广告语和广告受众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商务英语翻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达到广告语和广告受众的沟通。所以,对广告的翻译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广告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进而促使消费者更好地认同跨国文化消费,进而提高产品宣传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做广告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在跨国广告的翻译中,只是对原广告词进行表面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深刻理解广告词的内涵,实现高水平的语言交流功能,进而更好地提高广告营销的效果。另外,目的论下的商务英语翻译还应该遵循连贯性的原则,一定要能够实现语篇的连贯性,并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交际性的特点。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翻译者要根据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运用灵活的语言,使得整篇的翻译能够更加连贯,便于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传达的内容准确,还要求翻译人员能够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受众的心理感受,能够以受众的语言特点将翻译内容表达出来,以便受众可以更好、更快地接受翻译内容。

三、结语

商务英语自身因为具有各种的特殊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就决定了商务英语复杂的特点,再加上商务英语的词汇、语言、语句等均有非常强的特殊性、专业性,所以通常情况下,普通的英语翻译都不能够使用。商务英语的特殊性也是商务英语翻译目的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目的论的角度看待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并将目的论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不仅提高了翻译策略,还提供了翻译方向,进而促进了翻译工作效率的提升。

作者:邹春莹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古语翻译范文第8篇

蒙医药典籍“活”起来

从浩如烟海、艰涩难懂的蒙医药古籍文献中寻找一个古方,查阅一本市面上很难看到的经典蒙医药古典医书,获知某一味蒙药有何有效成分……这些以往公众特别是蒙医药研究者、从业者较难实现的愿望,如今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了。内蒙古医科大学蒙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馆长包哈申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将蒙医药典籍与电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相结合,不仅使古老蒙医药典籍在现代社会实现数字化生存,而且通过互联网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现在我们博物馆2800多部蒙医药古籍文献中,已经有280部实现了数字化,并建成了4个蒙医药数据库,分别是文献、医案、方剂和蒙药,可供研究者和使用者进行系统查找和使用。”包哈申说。

在这4个数据库中,蒙医药古文献数据库最早建立,是2011年底的。这一数据库选择了蒙医药博物馆馆藏的55部经典建成。通过它,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们不仅能阅读到原版经典蒙医药著作,而且还能通过索引功能找到某个病种、某位医学大家在古籍中的相关记载。蒙医药古文献数据库的出现,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没有蒙医药文献数据库的空白。

其他3个数据库分别是:蒙医医案知识库,包括名老蒙医的医案和临床经验,主要面对临床,比如一些疑难杂症,可以进入这个数据库去查文献,看名老蒙医是怎么治的;蒙医方剂数据库,记载了蒙医药240种方剂,主要面对教学;蒙药查询系统,包括了200多种蒙药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面对科研。

现代社会,蒙医药研究古籍文献学习、利用难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信息技术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浩如烟海的古文献“浓缩”成可供查询的数据,实现集约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查询、使用文献的效率,同时也使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可能。

“在一些人看来,建立数据库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无非是将古籍进行扫描、多媒体处理、入库,几个步骤而已。但事实上,要使它变成现代人能使用的资源,必须把数据库变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库,而这一过程需要我们突破诸多技术上的难关。”包哈申说。

知识库要具备检索功能。例如,国际上首个蒙医药古籍数字库――蒙医药古文献数据库就实现了语义、关键字、蒙汉两种文字检索等功能。由于是开创性的事物,包哈申团队和合作方一起突破了几大技术瓶颈。

一是研发适合的OCR文字识别软件。包哈申介绍,当时的OCR文字识别软件对法、俄、英、中文都能识别,惟独蒙古语文无法识别。通过与技术合作方联合攻关,最终软件识别率达到了97%,文档编辑工作顺利进行。二是为了让没有蒙古语文软件的电脑也能实现查询索引,技术团队对古籍中的所有名词术语进行了关键词翻译,工作量巨大且专业性很强。

去年,蒙医药古文献数据库系统和蒙医方剂数据库系统双双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这既是对数据库进行了版权保护,也是对团队多年工作在科研技术上的一个肯定。

从蒙医药古籍文献的数字化过程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检索功能,使寻找散落在蒙医药古籍文献定信息和比对相关信息成为可能,此举能够极大提高专业人员的研究效率。

现在,包哈申团队依然在对几个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致力于更多蒙医药数据库的系统研发。她说,如果没有人收集、整理、传承古籍文献,蒙医药就失去了根。而古籍文献要想永久保存,实现传承,就需要将其数字化,并借助互联网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共享蒙医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蒙医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镇馆之宝“用”起来

一部古籍每翻阅一次都会使它“折寿”60年,古籍实现数字化并能得到网上传播,无论是对文献资源的永久保存还是有效利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近年来,内蒙古图书馆积极推动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充分发挥了数字化在存储、使用上的优势。

“古籍频繁使用会造成磨损。我们馆藏的珍品古籍都有专人负责,本馆的人想见也很难见得到,普通读者要接触到这些文献几乎是不可能的。”内蒙古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副主任何砺砻说,“实现古籍数字化,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方法。”古籍数字化最终会实现文献数据在网络或电子阅览室终端上保存、浏览,许多珍贵古文献将在更加科学的保护中实现广泛传播、永世流传。

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藏书。据介绍,藏有汉文古籍50余万册,内蒙古图书馆为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我们馆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古语文古籍2000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00余种、3000余册,藏文古籍500余种、1万余册。其中不乏雷峰塔藏经――《宝箧印陀罗尼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等珍品善本,古籍藏量和珍贵程度位居之首。

“内蒙古图书馆很早就启动数字化工程,但都是在按自己的标准在做。我们馆先后购置了古籍扫描仪、相机、古籍拍摄架等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需要。”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冯丽丽介绍。2007年,国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2013年11月,该中心加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负责《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和硕郡主封册》3种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现已完成对3种古籍的拍摄及相应368帧图片的后期加工。

“现在我们的数字化和标引规范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为蓝本,根据档案典藏级别、采集方式,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规格。”冯丽丽说。

上世纪50年代达理札雅将阿拉善王府藏书捐赠给内蒙古图书馆,其中的鼓词曲本、一批清内府精装古籍、怡府藏书、京报等颇具研究价值。《内蒙古图书馆线装古籍目录》将书库内阿拉善王府藏书进行了统计,总计900余种、2万余册,占全馆古籍藏量的十分之一。2012年,内蒙古图书馆启动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数字化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扫描加工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中的鼓词曲本类古籍30余种、200余册,京报3000余册。

“古籍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物质承载者,迄今已经十不存一了。如何让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经济、科技都大为发展的今天能继续传承下去,并协调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何砺砻说,“信息时代,我们要借助数字化的载体,让古籍数字化成为我们特色服务的亮点。古籍数字化数据库完成后,读者在家里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通过电脑看到古籍影像,完成查询、借阅、下载,使我们的镇馆之宝走向百姓的书桌案头,能最大限度发挥古籍资源的价值。”

沟通交流“畅”起来

现代社会,数字化可以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目前,即使是在边远、广袤的牧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实现了数字化。

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蒙古语文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普及,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步伐也进一步加快。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2013年,财政又投入3000万元专项扶持项目,以促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科学制定实施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加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基础研究工作;优化整合蒙古文网络资源;建成面向广大蒙古族群众,特别是为基层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建设政府主导,具有自主性、学术性、公益性的蒙古语言文字网站,建成蒙古语言文字资源开发、利用共享平台;大力普及、推广、应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加快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步伐等。到2015年,建立健全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规划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开发体系、建设项目体系、监管评价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大力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到2020年,各级人民政府的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蒙古语言文字信息资源得到广泛的开发应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民委、财政厅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着手建设蒙古语言文字多媒体信息推送平台和信息化服务,为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各族干部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在热销智能手机上预装蒙古文应用软件,实现了蒙古文的手机短信发送,并开通24小时蒙古语客户服务专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使用蒙古文智能手机的农牧民已超过6000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