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诗词

好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好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规定:低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高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由此可知,加强诗词朗读教学,对于学好诗词这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促进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学好诗词,必须重视诗词的朗读教学,声情并茂地读好诗词,对学好诗词可以说是事半功倍。本文就结合的《七律・》来谈一谈。

读好诗词是一种学习境界,是一种学习高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诗词呢?

一、分析诗词本身的形式因素

诗从体裁来分有古体诗、近体诗,五言、七言、绝句等,从内容来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言志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词也有不同的词牌。《七律・》是七言律诗。七律是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押平声韵,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七律・》的四句情况: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气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在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颈联承接“万水”;尾联描述了的最后历程。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押n韵。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朗读时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二、理解诗词的意思和内涵

要理解意思,先要结合注释、查工具书认识字词,读通读顺;再理解字词意思;然后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具体情况,把整个诗词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以此来理解诗词的真意,把握诗词的内涵。理解《七律・》,首先要认识和理解“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词;再结合过程理解“难”“等闲”“细浪”“泥丸”“暖”“寒”“喜”等词;最后串起来理解。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的创作灵感,于1935年9月28日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了诗词的意思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准停顿,表现情感。

三、注意运用多种朗读学习方法

可以结合多媒体学习,本诗就可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或故事片,或展示反映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学生对的了解;也可以通过录音示范以让学生一边感悟一边模仿朗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就更加直接,更易模仿,也更有效;当然还可以采用教师教读、引读,师生合作朗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赛读等朗读形式。

四、选择恰当的展开形式

当学生理解了整个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时,就要选择恰当的展示形式。比如:随堂展示、自由展示、诗歌朗诵会、延伸展示等。最常用的是随堂展示,运用此法时,要注重朗读和吟诵,可以师生合作,可以教师引读、学生跟读,可以师生齐读,师生赛读;而自由展示时,可以加上必要的肢体语言甚至是夸张化的动作,可以摇头晃脑,可以踮脚挥手,再加上抑扬顿挫、满怀激情的语言,必能将感悟到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诗歌朗诵会可以按主题组织,或集中朗诵一次本期诗词;而延伸展示则可以展示同一作者的诗词以增进对作者及其创作风格的理解,也可以是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诗词以增进对同一内容的理解。

总之,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要学好、读好它,需要发挥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而读好、学好它,则可以更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能力、语言能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读好诗词,以此促进学好、传承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好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经典意象;情景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298-01

作为高考的必考题目,诗歌鉴赏是学生应试和学习的难点。怎样才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解答好诗歌鉴赏题目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透彻理解诗歌内容才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目的关键。老师可引导学生在背诵一定数量诗词、积累经典意象、厘清诗人思想状态、掌握常用艺术手法、重视情与景二元素五个向度上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将助推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做好诗歌鉴赏题目。

一、背诵一定数量诗词

学习古代诗歌要重视诵读,学生要能背诵那些著名的诗词,并能知道作者生活的年代、创作背景、抒发的情感等。因为论诗自古就有“知人论世”具体方法。如果能够熟悉作者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经历,把握诗词内容就相对容易。例如,读南宋诗词时,就要注意到时代赋予南宋最大的历史使命就是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学生注意到背景特点,就容易行成自觉联系时代背景的阅读图式,从整体上感知内容。

背诵一定数量的诗词,学生会站在文学史的高度来梳理中国的诗歌发展史,对古代诗歌的起源、流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熟悉诗歌创作艺术方法的变化和诗歌题材的拓展分类,从而更好的把握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二、掌握经典意象含义

理解诗词内容还要突破意象含义。学生要梳理积累中国古代诗歌中具有文化含义的意象,比如梅兰菊竹、梧桐芭蕉、落叶衰草、秋蝉暮雨、归鸦飞鸿、杜鹃猿啼等,并要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这样的意象或景物表达这种既定的感情。这些都要求学生细致入微,有意识地把意象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经常思考意象是怎样渲染烘托人物情感的,并能够对景物描写的达情方式进行归纳总结。

比如诗歌中常见的“芭蕉”意象。芭蕉往往是和雨紧密相连的,“雨打芭蕉”也是唐诗宋词中高频率出现的意境。它一般包含四个元素,即:雨、芭蕉、夜和愁。这个意象往往是以哀景书写作者的哀情,愁上加愁,全力烘托、映衬出作者的大忧愁、大哀思。“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李煜《长相思》)……凡此种种,雨打芭蕉扣击着灯下客的万千愁绪。

三、厘清诗人思想状态

中国古代有两种思想占主体地位。一是以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代表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一是以道家的“无为”为代表的归隐思想。前者引导知识分子参与到社会中来,实现自己管理社会的治平目标,进而实现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后者则引导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寄托失意的政治情怀,维护光明磊落的人格尊严,从而实现“穷则独善其身”的目的。

因此,表现在诗歌中,儒家思想多与一些以讥讽时政、慨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和英雄失路等为题材的诗词相对应;道家思想多与一些以痛恨社会黑暗、厌倦仕途、淡泊名利、渴望归隐和保有名节等为内容的诗词相联系。

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诗词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所抒发的情感来判断诗词素材的类别以及作者的思想状态,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透彻理解诗歌内容。

四、掌握常用艺术手法

古典诗歌中所用艺术手法比较多,但是常用的也就几种。如反衬、反问、比喻、拟人、典故、烘托渲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意境意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比较含蓄,耐人琢磨,需要反复阅读来反复体味,也需要学生运用艺术想像力,读诗词时展示自己的想像、联想能力,领悟诗歌之美。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描写苏轼在赤壁亲眼看到的江水、江岸的景物,是写实;“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则是苏轼站在赤壁遥想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的战斗场景,此景显然不能重现,是苏轼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所描写的景物是虚的。如果学生不能展示出应有的想像、联想能力,不能揣摩出景物的虚实之别,那就很难深入到主观鉴赏的层面了。

学生只有对一些手法举一反三,才可以进入到自由鉴赏的主体性世界,通过自主鉴赏,进而拥有自己的审美的体验。学生有了自己的鉴赏体验,或者说是与诗人产生共鸣,那么就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从而为解答试题提供了条件。

五、重视情与景二元素

好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育 中 不外加

本人从“教”,粗知于“诗”。“教”讲究科学性;“诗”讲究艺术性。“诗教”相融而立足于“教”,须遵“教”的原则。笔者耄年,尚存不止一息,对“诗教”偏又关心。知道一些地方被加了码,似违诗教原则,每生怜惜孩子之心,而有“饶饶孩子”之念。但不在其位,敢谋其政?故只撰文,加“宜”添“?”,商榷表达,庶可谓“宜”!

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礼记・经解第二十六》)“温柔敦厚”早已成为诗教的灵魂。“诗教”实为人格教育,美育的范畴。当代科学家杨叔子先生呼吁诗教,强调“素质的灵魂”。江苏省党委宣传和教育领导对“诗教”指示重在“以诗立德、以诗启智、以诗育美”,强调的也是美育,即人文素质教育(省第三次诗教经验交流大会)。美育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感人心者,莫先乎诗。诗教为人文素质教育,殆无疑义。

“诗教”,包含字、词、句、作品结构、格式、表现特点等等知识性内容,形成智育和美育的重叠。那么,相关的教学原则必应遵循,无须赘述。

“加码”表现,从当前一些诗词协会刊物上所辟“诗教园地”,选登学生做的诗词可以看到。先前还加注“指导教师×××”,近来已直署“×年级×××”,以示诗教硕果。就是这些学生诗词,让我哭笑不得,每生怜惜之心,而有“饶饶”之念的。皆有实例,且取自全国都有名的诗教园地。但为保护学生,讳注出处,反正实名发表,以备责核。

①《清明》:“朦朦胧胧细雨日,凄凄惨惨清明时。烧纸扫墓敬祖先,吃冷饮凉应寒食”。(小六)――“朦胧”形容“月”的,不宜形容“日”。寒食在清明前一天,古时不举火,纪念春秋晋国介子推。此节久已不行,何况如今21世纪?

②《新中华》:“蓄势蛟龙盘山卧,只待时机翱翔天。我登城楼遥望处,一片姹紫嫣红田。”(小四)――新中华随着改革开放几十年,已经腾飞,早不是蓄势“盘山卧”了。上、下截句意也不一致。“登城楼”么?此生所在的市区,压根没城。

③《盼君》:“烽火高飞百尺台,壮士一去十年黯。阖家老小翘首盼,望君归来报平安。”(初一)――“烽火”,古代军情讯号。其意象可代指战争。“高飞百尺台”表明使用的本意,不合新时代军情。凭现代的电讯条件,在非战争状态,壮士一去十年,与家人联系方便,何至于“黯”?“君”究竟与作者何种亲属关系?亦暧昧不明!

④《悲》:“落日入苍茫,炊烟绕故乡。庭深幽静处,孤雁独悲伤。”(初三)――现时居住楼房多,往往幢幢毗连,难得看到落日景象。“炊烟”?如今农村也不用柴灶。房屋阔大兼又深长,才让人有“庭深”之感。现代城乡鲜有。末句“独”字,难道小作者离了亲人,独一个在外地上学,竟无人关顾,如此忧伤而“悲”么?

⑤《忆童年》:“滚滚时光如流水,岁月匆匆往事催。忆思往事知多少,五彩斑斓梦一回。”(小一)――“忆”表明已出童年。而“童年”指3~10岁时段。只7岁孩子!就感到时光如流水,而忆“匆匆往事”吗?且竟然如“梦”!“往事催”亦模糊。

⑥《童年》:“楝花淡紫草青青,蝶舞翩跹不肯停。几度呼儿人不应,凝神屏气捕蜻

蜓。”(小一)――全合格律,且规范地用平水韵“九青”,语言意象不坏。可惜,小一语文主要才是识字教学,能做出这样诗么?果然,W上2014年的某个博客早有了!而此诗刊于2016年的“诗教园地”!

⑦《求学》:“五十学子学同堂,书声琅琅读华章。夜以继日苦中乐,十年寒窗求知忙。”(小一)――如今教师、家长皆不要孩子“夜以继日”。才七岁孩子竟已“十年寒窗”了吗?四句中倒用三个成语凑。

⑧《心愁》:“云遮丽日狂风骤,雨打蔷薇泪眼抛。花下倚枝魂魄荡,梦中愁结旅人焦。朱颜已改人憔悴,白发初生镜怕瞧。楼阁徘徊凝薄雾,凭栏自叹恨无聊。”(高二)――疑问:作者在校?还是行旅?青年么?何以生了白发?竟到“镜怕瞧”的程度?为啥魂魄荡?又那多“心愁”?除了“旅人”二字,全诗看不出心愁的蛛丝马迹。徒然是嗟老叹愁意象的堆砌!

⑨《夜》:“苦苦作诗无处寻,句句凑来难成韵。书到用时方恨少,月落乌啼诗未竣。”(小五)――真切表现出被迫作诗的“苦”!

这九例确典型的。若从“诗教园地”再举些类似的例,比这些还要典型的极易。甚至同一期诗教园地,抄来的就有四五首。有的疑似抄袭,也不想查找了。坦率说,笔者对这些实例反复地引了又删,实在不忍心让被加码诗教伤害了孩子的东西太多露出。因怕被指妄论,例亦不能缺,资证已经足够。“诗教园地”皆按先格律旧体、后自由新体顺序编排;所引之例皆是排前的,故以旧体标准衡量。主席论诗曾提到“不讲平仄,不讲格律,就没有格律诗词”。上例中除一个抄袭的和一个叹老的外,皆不合格律。

“真、善、美”,“真”是诗的基础。借助意象,其含蕴的也应是作者的真切感受。小一的七岁孩子,就“忆思往事知多少”吗?还夜以继日为“乐”么?家长也舍不得。高二的青年,已经“朱颜已改人憔悴,白发初生镜怕瞧”么?纵然由于遗传的DNA,少年生点白发也是有的;但绝无“憔悴”之容。再说,所有例诗中全不见新的时代生活背景。可谓“真”字全无,陈辞拼凑。凡有真知和良心,看了怕只有苦涩,不以为美的。

第一,不合格律的诗当好诗选刊,造成学生误识,无异对大美的诗体亵渎。

第二,不“真”的诗当好诗选刊,无异诱导学生作假。

第三,抄来的诗当好诗选刊,无异对学生欺瞒的鼓励。

第四,拼凑的陈言当好诗选刊,无异导致学生缺失时代性的感知和表现。

第五,做诗苦的诗当好诗选刊,倒真的见出学生做诗内心的为难情绪!

恕直言,如此的诗教硕果,体现不出“以诗立德、以诗启智、以诗育美”的宗旨!

但绝非孩子的错,也不能怪老师!

“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唐・杜荀鹤《苦吟》)从屈原(屈原其实算骚人)到柳亚子,历16朝代,共2298年,诗、词、曲家1708人,在偌大的神州九域,平均1・345年才出一个,而并非皆名家。确确实实是“能者稀”,难啦!唐白居易五、六岁学诗,九岁“O识声韵”,才算能做。“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如此苦读,有了作诗根基的。应知他只读文史经典,不同于当代教育的多学科制。难道如今的中小学生超得了他?部编九年级《语文》选了《香菱学诗》。林黛玉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可见要学诗须有读书厚积,今天也不算过时。杜甫祖父杜审言是名诗人,故他得以承传,七岁能诗;所存只1447首。他59岁死,死前一年做的《江汉》。斩头去尾,实以51年计,共18615天,平均每12・86天才做成一首。诗圣如此,难道如今的中小W生能轻易作诗?

传统文化在一段时期内曾被视糟粕,遭受批判,重视并要求承继是近三十年来的事。当前青少年的父辈乃至祖辈一代(七十岁左右),极少是“书香之家”。如今又有学前教育,学绘画、学音乐,乃至有学瑜珈之类;而罕有读古籍经典的学前教育。这个实情也正常。那么,七岁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凭两册课本的八首诗,就学会做诗了吗?小一到高三课本诗词统只133首,只相当香菱须读的几分之一。因还另有史、地、数、理、化、生物、体育、艺术等课要上;迥异于古时孩子单打一。实际条件如此,和古代诗人比不得。

诗生于感,必先起于对某特定情事,特定形象,有了直觉的审美感触,而后有不得不写、意不能遏的心理状态,产生“创欲”的诗情,才会有立意、立题、选韵、谋篇的创作活动。何况这感的激发过程里,少不了逻辑思维的理解!也是白居易说得好:“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诗歌矣。”(《策林》)这是规律。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孩子,经历还很少,在其主客观的生活环境里,一般说难有深刻的感受、感悟,况不具备诵读之厚积,音律不能熟O!

实际的情理说明,要求中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会做诗,是决不现实的,违背了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然而,现实中却有诗教加码。于是做出“苦苦作诗无处寻,句句凑来难成韵”的作诗苦的“诗”,自不足怪了,产生出滥凑陈辞、抄袭应付等等皆不足为怪了。“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第三章)宋・朱熹注道“过则失,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诗教加码就是过了,过犹不及,便难免出现上述几个“无异于”。加码宜停,希冀适乎“中”也。

就我所知,“加码”非老师所愿,非学校要求。那么,我这“宜停”的受事者是谁?请先看近些年“诗词进校园”之说。此说不无费解:课本本有诗词,老师本有诗教,校园也就本有诗词;可见“进”的主事者在外。“外”是谁?看一看诗教之先进的表彰或验收之类奖誉者,乃或基层或高层的诗词协会,而非教育部门,可知“进”所从来了。于是出现:“校园有诗词+诗词进校园”的状况。这似乎有点滑稽。要想“诗教”不加码也难矣!

其实,校园接受“诗词进校园”并非得已。这从一些诗词协会刊物的“诗教园地”作者,中学生的少,小学生的多,能够窥视得出。因为小升初不同于初升高、高升大,不存在升学压力,外加点诗教,于学校影响不很大;况对各级诗词协会领导宜尊重不宜拒绝呢。于是,诗词协会通过诗词进校园,使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的任务,则多须在低年级段的少年们身上寄托了。如某刊某期“诗教园地”,共刊33首小学生“诗”,其中小一12首,小二8首,占了大半,包括抄袭的在内。希冀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完成使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的任务,岂非诗教加码?太为难孩子吗?在加码的情势下,有些孩子自己应付了,有些是帮着孩子应付了,“诗教园地”有了成果。大体如上引述之例。设或有的小学生接受引导,真激发起兴趣沉于诵诗、学诗,虽不必阻止,也不必鼓励,以防偏科,妨碍全面发展。再说,过分追求势必影响健康。记得唐代李贺学诗过分,引他母亲焦虑说:“是儿要呕出心乃止耳!”(《新唐书・本传》)果然,可怜李贺死只27岁。量力性教学原则必遵的。

好诗词范文第4篇

对于文学类,尤其是古诗词方面,还是很喜欢的。

所以当屏幕闪过这个节目时,我立即就坐定了身子,放下了手中的遥控器。

我自是知道看这类节目是“找虐”的!

为什么呢?

其实理由很简单!

因为看着主持人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看选手们对答如流的机智,更是衬托了在屏幕还在猜答案的我的知识面之狭隘。

然而我就是这样一“找虐”的人。

我想着通过这样感受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挫败来激励自己多多看书,时刻鞭策自己,书真的是读的太少!要学的东西真的太多太多!

这期的节目中,“虐”我有点狠了!不仅是“虐”我狠,估计连博学的主持人和嘉宾都有点受“虐”了。

因为本期有一名挑战的选手才11岁,还是个小学生。

而他对古诗词的喜爱,以及对他的古诗词的储存量真的是让我们这些老大哥大姐都有点汗颜。

我甚至都有点怀疑他是否是过目不忘的神童了。

然而当我看到他那坐在观众席上朴实的父母时,我似乎懂了。有一种天才,叫做“爱好”!

好诗词范文第5篇

一、配乐朗读,感受音乐美

著名的戏剧表演理论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有句名言:“语言即音乐”。古诗的语言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美感。那生动形象的语言,饱含感情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再配上一段或清新明快或低沉哀婉或慷慨激昂的音乐,会使学生不知不觉陶醉其中,音乐的美感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之中,进而能真切地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在课堂上播放配有哀婉低沉。

烟花三月、黄鹤离别的特定环境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既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又很快领略诗歌所蕴含的两位诗人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时,要反复让学生听,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出语音、语调、停顿及重音,为以后的模仿朗读、颂吟、玩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二、电化教学,欣赏景物美

电化教学能把较为抽象的文字化为有声、有光、有形的画面,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接受知识,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杨万里的《小池》一诗时,就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一幅色彩鲜明,组合错落有致的小荷花池美景图。涓涓细流、葱郁的树木、清澈的池水、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一幅设计精巧、组合有致、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描述景物,感受大自然景美。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季节还有哪些优美的景色?对此发散性的回答,既完善了诗歌的整体形象,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大胆想象,领悟意境美

由于诗歌的语言有较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补起来,或者凭借想象加以连缀,从而获得完整形象,进而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美。如教学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就让学生对两个特写镜头“鲈鱼美”“出没风波里”进行大胆丰富的想象。先想象鲈鱼肥美及美味佳肴,如香甜可口的糖醋鱼、金灿灿、黄酥酥的油炸鱼……在想象捕鱼的惊险、狂风、惊涛、骇浪、浪尖颠簸的小船、渔人惊恐的眼神、暴起的青筋及因风吹日晒而苍老的面孔……前后对比,学生很快领悟了这首诗的意境、写作意图及诗歌所饱含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教师再自然而然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反复颂吟,体悟情感美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古人也云:“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歌是有声的画,只分析、揣摩意境之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感情的朗读颂吟,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图景和情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言尽意未尽之美。所以在教学时,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模仿朗读,掌握朗读技巧,包括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通过反复诵读、低吟来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增强诗歌的教育效果。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就指导学生用清新柔和的语调读出细雨压清晨的朦胧美景;用高昂欢快的语调读出初春时节天地万物得到春雨滋润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秀美景象;用舒缓抒情的语调读出两位诗人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送别情韵。在反复诵读低吟中使学生产生审美情趣,从而加深感受诗歌的情真意切之美。

五、引导分析,探索哲理美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袁行霈说:“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时,不能只停留在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上,还应引导学生挖掘和探索诗歌所隐含的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众多的类似现象,再联系诗容、诗情、诗形、诗意,举一反三,悟出诗歌所隐含的哲理。这是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处理得好可以达到“照亮人间”的良好效果(普希金),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探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者依据所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的。首先,引领观察,感知诗意。借网络资源,展示庐山的整体风貌,再展示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俯瞰、仰望的庐山的不同风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其次,启发引导,点拨哲理。先引导学生得出山高、大的特点,作者之所以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到的景象不同,是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由此再悟出对待山一类复杂的事物的态度、方法,是客观、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不然就容易被局部的现象迷惑,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事物。最后,联系故事《盲人摸象》,得出启示:要想对一个事物有全面地了解,不仅要“入乎其内”,而且应“出乎其外”,要摆脱事物各个部分具有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古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部分,尤其在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能力的背景下,古诗词的教学更应灵活、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坚实的文学基础,而且要培养学生合作、创新、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挖掘品味诗歌的美,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如何利用经典诗文的美育因素进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只要教师重视审美教育,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之有法,一定会让诗歌之美在孩子心海中升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好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改进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说起来是很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作为一个启蒙者,其重要程度关乎每个孩子一生,而且现在的孩子们从小接触网络,他们的世界也就变得复杂的多,教师们想要引领他们走向一个健康积极的知识的世界也就需要更多心思了现在就拿小学语文中的诗词为例,来具体分析相关的问题。因为上小学的孩子毕竟还小所以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们的引导,所以许多的问题还需要从教师们的身上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对学生期望值太高,过分的注重他们最终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对诗词的意境或是感情的理解。很纯粹的只是要求他们背诵,教学层面比较肤浅,也是导致孩子们对诗词理解不透彻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们长期枯燥的背诵,使他们忘记了古诗原有的韵味,因而背诵起来难度也就加大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利于激发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反而会有一些厌烦。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诗词作为小学语文必学的一部分,同样在小学的整个阶段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好诗词,或是教好诗词是学生以及相关的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针对前边提到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策略的改进以及完善。

(一)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的思维还处于十分活跃阶段,同时他们的记忆力也处于最佳年龄段。所以在常规的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古诗词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求他们能流畅的背诵古诗词,还需要将古诗传达的意思准确的表达给学生。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良好的话还可以讲授一些诗词常用的表达方法与技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加深记忆无疑是背诵古诗的一个好办法。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无非是一些五言或是七言绝句,其中包括首联、颈联、颔联以及尾联,教师只需要将这几部分抓住,主要教导学生们如何来阅读和理解,接下来的工作相对来说就很容易了。在北宋与理解的基础上还需要学生们掌握诗词中相关的生僻字词,同时学会书写。而且这些绝句一般都比较押韵,一般具有较强的韵律感。教师需要给学生们做一个示范,让大家来领悟。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的规律,小学语文古诗词这一部分就如鱼得水了。

(二)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代诗词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精练,而又生动形象。作者能够运用一些精辟的字词来传达给读者一种意蕴深远的画面。因此在小学语文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将诗词的意境绘神绘色的展现给学生,来加深他们对诗词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为了带动课堂的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诗词中的角色饰演,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对诗词的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举一个含简单的例子,就拿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游园不值》来说,这首诗主要描绘的就是一副春天美景图,只是作者采用了一种别致的手法,从侧面入手,小扣柴扉久不开,为什么呢一直不开门呢,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想想门没有开的原因,然后学生们自然就会想到园中会有什么样的景色,接着诗词的下一句说道“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学生们会想一下为什么只有一只红杏呢,在这一连串的想象中,学生会生出更多的想法。

(三)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大多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某些细节,能够真切的表达诗人的心理活动或是情感的。所以不论是在诗词学习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教师们能够把诗人所要描绘的或是表达的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对古诗词有种亲切的感觉,学习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他讲的是诗人远别故乡多年后,回到家乡看到的一番景象。其中所涉及到的“少小”“老大”“乡音”等学生们不常见到的词语,教师们可以就身的例子来说明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而且其中诗人表达出了强烈的思乡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其中的画面,然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其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想想为什么老了才回来,回来是要做什么,等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不能忘了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加深孩子们的记忆。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孩子们走进语文只是海洋的一个基础,教师们需要格外注意孩子们各个方面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他不仅可以初步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高他们鉴赏诗词的能力。对于古诗词来说,教师们采用一种有趣生动或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能够提高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最终能够快速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好诗词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古诗词教学 诵读 说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观照当下高中古诗词教学重讲解轻诵读涵泳的偏误――古诗词在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中,以解题为重心,诵读涵泳基本淡化,我择取了诵读和说读的可行性教学尝试,正确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积极促进学生涵泳妙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古诗词。

一、诵读:披文入情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用植物来比喻诗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诗之“情”喻为诗之根,并提到首要位置,可见诗词教学不能忽视情感活动,诗词就是诗词人感情的艺术化再现,这是由诗词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正所谓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诗词不读不知其美。沈德潜曾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1]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是一个将诗词的旋律之美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典型示范。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以优美的语言旋律,恰当地表达了凄凉、烦闷、空虚和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上阙前四字“寻寻觅觅”的节奏较为舒缓,接着连用十字叠句,语流略显急促深沉,形成了一种压抑、烦闷、急躁的情势。紧接着是一个六字句“乍暖还寒时候”,一个四字句“最难将息”,情绪的波澜又趋于平稳。后面叙事部分,主要以三字句六字句交替使用,仿佛秋江平水,涟漪微泛,给人以沉静、缓和的感觉。到最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仅节奏突然变换,而且复用四个叠字,好似一字一泪,使人情感波澜又兴,心绪动荡。全词的节奏和双声叠韵的处理,构筑了一种抑扬顿挫、缓急快慢的语言旋律,恰当地表达了词的内容。

当然,这里所说的诵读绝不是机械呆板地读,抑或只是停留在“听取‘娃’声一片”上,还应该作出正确的诗歌诵读指导,以便读出诗词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诗词中的情绪、气氛和情感。同时,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诗词中高妙的表达技巧与诗词的重点词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背诵,又便于学生理解诗词。

例如,诵读杜甫的《登高》语气要缓慢、沉重,读出“悲”的基调。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音,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颈联是全诗的,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悲”“常”,描绘漂泊之苦;重读“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这一联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2]这样诵读,学生才能倾注自己的感情,并且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真正做到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二、说读:涵泳妙悟

如果说声情并茂的诵读叩开了学生的心扉,点燃了他们热爱古诗词的激情的话,那么鲜明、生动和富有感召力的说读,则能把学生吸引到由诗人的理想和激情所熔铸的美好意境之中,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涵泳妙悟诗词的意境和意蕴。所谓的说读,具体可以指称“扩展诗意”,“是教学意境的升华,给学生揣摩诗意、探求诗境留下了很大的发挥、创造的空间”。[3]以下是特级教师韩军教学《登高》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4]

这样的说读引领,一方面将学生带入了杜甫客居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山、思念亲人的特殊意境中,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去感受这首诗,感受作者此时的心情,感受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将高度概括、凝练、含蓄、跳跃和极富意蕴的诗歌改写成了现代叙事散文,人物形象得到了细致刻画,故事情节得到了充分展开,对与人物相关的环境也作了具体的描写和充分的渲染,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起来,读出了弦外之音,说出了言外之意,并且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语言的审美感受能力,培养了学生较强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件书法作品笔断意连,疏密相间,那'断'处'疏'处,就是想像的空间;一幅图画,云断之处是空白,水之尽头,烟气莽莽,自然也是空白,期待你去虚拟、想像;一首好诗,或在诗中跳跃之处,或在诗尾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这更是提醒你用自己的感情体验、生活经历去填补”。[5]

欣赏杜甫的《登高》一诗,根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处境进行相似联想。一生颠沛流离、奔波漂泊,年岁已高又百病缠身的杜甫,面对纷纷而下的落叶联想到什么?自然会联想到落叶归根,人老还乡;面对随风飘转不知落向何方,不知坠往何处的落叶,会联想到什么?自然会联想到沦落他乡、漂泊不定的人生;由树木的衰败自然会联想到人的衰老;由滚滚而逝的江水自然会联想到韶华易逝、壮志难酬,诗人的羁旅之愁与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尽在不言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指出:“学生是探究性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中心主义式的滔滔不绝的分析解说阻断了师生双边心智与情感的融通,剥夺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客观感受、体味和领悟,阻断了学生与诗词人的情感交流与对话。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古诗词,彻底走出课堂上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沈德潜.说诗碎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87.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

[3]汪中苏.浅谈余映潮老师教学《律诗二首》[J].语文教学通讯,2002,(21):20.

好诗词范文第8篇

王力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是一个不会写诗的人”,“不是诗人”,这自然是王力先生的谦虚。《龙虫并雕斋诗集》表明,王力先生不是“不会写诗”,而是很会写诗;王力先生哪里“不是诗人”?他乃是一位经常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诗人。当然,他不是一位专业诗人,而是一位业余诗人。如前所说,他的专业是他的语言学,他的翻译、诗歌、散文统统都是“业余”,都在“龙虫并雕斋”中占据从属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力先生不承认自己是“诗人’倒也有几分是“写实”,而不全是谦虚,何况王力先生所写,又几乎全是古诗词呢?

说起古诗词,话就长了。“五四”之后,写古诗词曾一度被讥为“骸骨的迷恋”,被认为是一种复古倒退行为。即使兴起写上几首,也没有地方发表,只能锁在抽屉里,自我欣赏,或者在酒席宴前吟诵给三五知己。在一些新文学家看来,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古诗词已经死亡,不会再有艺术生命了。鲁迅先生就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当然是一种幽默,不乏半开玩笑的性质。因为是写给友人的书信,是不妨开开玩笑的。但玩笑中也有严肃和认真,认为今人写古诗难以企及唐人水准,大概并非不是鲁迅的本意。而这样一种意见,在新文学作家中,恐个白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绝非鲁迅所独有。本文无力也无法全面论述鲁迅上述意见的得失,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今人的古诗创作,无论如何是无法从总体上超越唐诗了。就此而言,鲁迅的上述意见确平具有总体上的科学性。“五四”之后,提倡新诗,应该说也是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白勺历史使然,唐诗宋词发达的黄金时代毕竟已经一去不返了。然而,无法从总体上超越唐诗宋词,不等于说今人不可以再写古诗词,更不等于说今人也写不出一首好的古诗词了。任何诗歌形式都只不过是感情表达的方式,只要感情真挚(最好激情澎湃),才华横溢,又掌握了必要的写作技巧,运用任何的诗歌样式,应该说都是可以写出好诗的。艾青可以写出他的自由体新诗《大堰河,我的保姆》,闻一多可以写出他的“半格律师”《死水》和《红烛》,可以写出古典诗词《七律·》和《沁园春·雪》。即使鲁迅先生自己的古诗写作,又何尝不是佳篇连连呢?这就说明,古诗词并未死亡,尚有艺术生命力,就看您是否善于驾驭它的艺术形式,并具有足够的激情和才情了。对于王力先生的古诗词,也必须作如是观。

在《龙虫并雕斋诗集》的《自序》中,王力先生追述了自己从小热爱古诗词的家学渊源,也介绍了青年时代习作古诗的经过。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古诗词的根底是相当深厚的。收入集中的两首早年习作《中秋望月》和《十月刈禾》,已经表现了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熟稔。之后的六十多年中,除了留学法国的五年外,王先生一直未曾中断古诗词的写作。特别在粉碎“”和改革开放之后,王先生的古诗写作更进入鼎盛期。《龙虫并雕斋诗集>共收入古诗91题104首,1974年之前的仅有16题18首,仅占约1/5。国家形势的好转,个人心情的舒畅,激发了作者的诗情,单单1982年,他就写了32首。王力先生说,自己遵循的是“诗言志”的古训。他的诗的确是言之有物、耐人寻味的“言志”之作,不空洞无物,也不无病。

如果容许我们稍稍分类,王先生的一百多首诗大致可分这样几类:一是个人抒情诗(赠人、怀人、怀古等),共约45首,几占全部诗作之半。它们是诗情最浓郁、感情最真挚的心灵的歌唱,最能代表王力先生的诗歌特点和水平,也最具感人力量。

比如写于1927年的七言古风诗《悼静安师》,便对自己投昆明湖自杀的导师王国维先生发表了由衷的哀悼。诗歌结尾云:“似此良师何处求?山颓梁坏恨悠悠。一自童时哭王父,十年忍泪为公流!”诗中也委婉批评了王国维甘当遗老,为清朝殉葬,但他还是忘不了恩师的教诲,忍不住“十年忍泪为公流”了。

这样的王氏“悼亡诗”,王力先生还写了《哭元任师》《哭莘田》《怀一多》《忆佩弦》《挽》《五哀诗》(哀老舍、、吴哈、周予同、刘明遂)等,皆情真意切,还原了这些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其中,最感人的是《怀一多》与《忆佩弦》:

《怀一多》

旷世奇才有令名,诗人烈士两蜚声,

心思聪敏天生就,肝胆刚强铁铸成

注屈笺唐精髓得,横眉拍案鬼神惊

玉溪妙笔常山舌,激发群伦万古情、

《忆佩弦》

促膝论文在北院,鸡呜风西滞南疆

同心惠我金兰谊,知己蒙君琬琰章

子厚记游清见底,伯荑耻粟永流芳

荷塘月色今犹昔,秋水伊人已渺茫

既是同事,又是朋友,一起度过抗战八年的艰苦岁月,但眼看着闻一多拍案而起却倒在罪恶特务的枪弹下,朱自清坚决不领美国救济粮终至贫病而死。诗人的哀痛与愤怒交进而发,怎能不感人肺腑呢?

除“悼亡友”外,王力先生还写了一些与友人的交往诗(如《叶圣陶先生过访》),为学界泰斗的祝寿诗(如《先生百岁志庆》),为青年学子的劝勉诗(如《送袁行霈赴日讲学》)等,这些抒怀之作亦皆语重心长,诗兴盎然。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剖析。他的写给老伴儿夏蔚霞女士的《赠内》以及几首《赠儿》《赠女》和那首写给小孙子的《幼孙》,因为接受对象是自己的亲人,这些诗的感人程度和角度又“另具别肠”了。这里不妨看一看《赠内》和《幼孙》:

《赠内》

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

七省奔波逃犷狁,一灯如豆伴凄凉,

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

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幼孙》

老幼相差八十年,童颜白发两相怜

出门频把爷爷唤,领路常将奶奶牵

手按鳌头骑石上,掌摩猫背戏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