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前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前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院合作 入职前 护理学 技能强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2-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往往需要与临床护理接轨。临床护理工作既烦琐又辛苦,工作内容包括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制定护理措施、打针、配药、健康宣教等。如何让入职前的学生跨越学校到临床实践的这道门槛,使她们的护理操作更规范化,更能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接轨,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部分学校的经验,与合作医院签署“护理人才入职前培训协议书”,校院合作对入职前的护士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临床技能强化培训,使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对接。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模拟病房

为使护士生达到入职护士的培养目标,学校可设计改建一些与临床一致的并且符合教学需要的模拟病房,模拟病房设置护士站并配有配药区和污物处理处,模拟病房床头设备带上装总压力表及吸氧器、负压吸引器接口、床头照明灯等。每间模拟病房配备有与病床数相同的不锈钢储物柜、模型架,贮存各项操作用物、护理模型人及褥垫、棉被、枕芯等。储物柜配有钥匙并由入职前护士班班长保管,本班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自由训练,每次实验前用物均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后整理好放回原位,清点无误后登记。

二、结合临床设计培训内容

由于入职前的护士生已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培训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设计常见的临床病例,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将护士生分成多个小组并每组每次给予不同病例,要求护士生以病例为主线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运用护理程序寻找护理问题。先让护士生分组独立查找资料、思考、讨论,寻找出该病例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教师根据护士生汇总出来的问题及方案进行点评,取有效而可行的方案分配给各小组,让各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入相应的模拟病房进行操作技能的强化实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贯穿其中。通过充分发挥“头脑风暴”制定不同模拟疾病的护理措施—场景布置—准备用物—进行操作实践—操作完毕后将用物进行分类处置等系统而连贯的训练,激励学员认真采集、分析患者资料,寻求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操作程序,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灵活应用,充分体现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护理课堂训练教学与临床贴近,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既培训了护士生的专业技能,也进一步增强了护士生对临床病案的理解及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情境式培训方法

由于护士生即将进入临床工作,为了让她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成为称职的“白衣天使”,能够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可在培训中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情境式培训方法,将动态、真实的过程融入每项操作技能训练中。教师安排培训项目内容,让每组护士生根据培训的内容事先分配角色,如病人、护士、家属、医师,并亲自布置模拟练习情景,把护理操作技能融于其中。角色互换能够促使护士生从多个层面体会及理解护士角色,体会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的需要。护士生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反复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应用,对沟通技巧能有更深的理解,记忆也较为深刻,沟通技能得以提高。

四、在培训中强化人性化服务理念

整个培训过程以临床为背景,注重人性化的细节护理,注重沟通语言的表达,注重人文关怀的渗透。首先,要求护士生在整个护理操作中,要灵活处理,贴切实际,语言要通俗易懂,习惯使用礼貌语言。在每项技能强化训练里都要求护士生认真进行评估、核对、解释以及操作中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让护士生认识到只有通过护士和蔼、亲切、礼貌的告知,病人才能够深切体会到护士的爱护与关怀、理解治疗的目的和护理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其次,应耐心指导护士生学习操作中配合的方法,如交谈多使用安慰性语言,多听取病人的主诉,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病人配合解决,耐心解答病人的提问、鼓励病人,使护士生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让病人从中感受到温暖,得到心灵的慰藉。再次,学会运用肢体语言与病人交流,护士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轻柔的动作往往可以温暖每个病人,从而得到病人的信任。因此操作过程中,护士生应学会倾听病人的主诉,当病人感到痛苦时轻握病人的手抚摸病人并给予安慰,让其感到温暖。最后,训练中设置各种管道,如胃管、导尿管、引流管、输液管等,训练护士生学会如何处置各种管道,避免其脱落、扭转、堵塞;进行暴露性操作时要注意保护病人隐私,用屏风遮挡、关门、关窗。对无家属陪伴的病人,把水杯、毛巾、餐巾纸、便器等放于其伸手可及之处,使病人方便取放;操作完毕应询问病人还有什么需求。

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一方面是监考小组成员评分。首先,随机将医院护理部代表及学校护理教师分组,同时在相应的训练场地内进行考核;其次,评分按百分制计算,分为五个项目评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30分、护理操作技能40分、表达能力15分、物品准备是否齐全10分、仪表仪容5分。

另一方面是考核后综合点评。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学校护理教研组长对所有参加培训的护士生及培训的每项操作进行汇总点评。考核后的点评对操作者提高、改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与临床接轨的入职前技能强化训练,在培训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了与医院的联系,发挥了学校与医院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临床技能,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环节的过渡。这种原真性的实践培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入职前护士生的整体素养,更好地实现了护士生与医院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陈伯利.临床护理操作考核中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6(1)

[2]黄文杰,李定梅,季怀平.情景剧表演在护理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17)

职前培训范文第2篇

聆听了领导的教导和指点,经过了这几天的培训。收益颇多,感触颇多,深刻体会到医务工作是圣神、伟大而又平凡、琐碎的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工作始终围绕着“以病人为中心,促进病人的健康”护理理念。真正践行这一护理理念,必须具备责任心、细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护理技能,还得具备爱心、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奉献精神。

生命相托,责任心是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没有责任心无以做任何事情。病人生死攸关。因此我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我马虎,日常工作中我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每项护理操作程序,时刻具备“慎独”精神。

尤其是危重病人,细心在护理工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被称为“白衣天使”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我比别人多了一点细心。病情的变化。需要我时刻在观察中找到生命的火烛,让它越燃越旺。所以在工作中我一定要严格三查八对,多留意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完成各项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班工作,严防差错意外的发生。

虽然我读书期间,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是赖以工作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了临床基本的操作技能,但医学知识是不断发展更新的这就需要我多学习,多了解临床护理新进展。要善于总结归纳,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对待每一位患者,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都要有爱心,一视同仁,每一位来院的患者都或多或少具有担心、害怕的心理,工作中病人或其家属难免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我护理工作者诸多挑剔,言语冲突,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必须接受工作带给我委屈和无奈,放平心态,做好各项护理措施的同时还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多宽慰病人,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另外,要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为他康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职前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标准 体育教师 师范技能 职前培训 有效性

[作者简介]关北光(1963- ),男,河南郑州人,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童文学(1964- ),男,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科教学论;毛加宁(1960- ),男,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生物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科教学论。(四川 乐山 614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四川省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体育教师职前培养‘三、三整合模式’建构”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er2009-02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76-02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职前培训更多地重视体育课组织方法与形式,而对教学规律、教学研究等重视不够。随着教师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标准》对未来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在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在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方面的提高,致力于培养教育教学理念、能力和技术水平过硬并举的方针,以造就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名师”。

一、高师体育师范生职前培训的现状

1.强调教育实习环节,忽略教育见习过程。高师院校把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历来都很重视,并以固定的时间、内容加以强化。但是对教育见习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对的内容和内容安排,导致实习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持续性、辛劳程度等方面的认识,出现青年教师入职后过早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2.关注教师技能实训,忽视教师素养体悟。多年来高校把教师的教学技能作为评价师范生的显性指标加以强化,而忽视了对师范生内在素养的培训。表现为教学基本功较好,但学科知识、问题探究意识不强、知识结构不全面的现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

3.关注课堂教学体验,轻视德育工作感悟。看课、听课以及评课是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同样上课、说课也是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十分关注的是师范生如何教好的问题。而对如何进行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与中小学生沟通、教育学生等方面却缺乏培训与指导,以至于师范生在实习中暴露出与中小学生交流能力较差,在面对学困生,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上显得束手无策。

二、职前培训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

由于体育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培养、培训工作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实现教师专业化要求,职前培养、培训是教师入职前的重要过程。虽然说是初级阶段,但是它一方面承担着转变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专业道德、专业的服务精神等作用,是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加强职前培养、培训工作的改革。

1.重视体育教师职业属性的体验。通过“三年不间断”的教育见习,包括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教研见习、主题报告会、教育演讲等形式。要求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深入中小学感受教师职业属性,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行为,以及课堂教学规范、班级管理、中小学工作机制与过程;大三、大四高年级要求深入学生与教师中间,参与指导学生学习与各种活动,同时还要参与各种教师活动,体验教育实践全过程。引领师范生体验体育教师职业属性,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性,培养热爱体育教师职业的精神。

2.通过大学第二课堂的形式,不间断的强化体育师范生的各种能力。在入学初期不断通过普通话培训、朗读、讲演等方式,提高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通过才艺训练、音乐基础训练、美术欣赏等,培养学生艺术表达的能力;通过教学口语、教育口语以及教师的礼仪训练,提

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通过大学四年不间断的钢笔字、粉笔字的训练以及板书设计训练,实现课堂板书的逻辑性、有序性和美观化要求,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和课堂感染力。以此提高体育师范生从教的基本技能。

三、创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是以大学为基础的专业化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维度,从“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二十五项有关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为了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准、职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大学应该在教师教育课程目标设计中体现,从以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心;在内容结构方面构建“知识探究课程+能力训练课程+教育研究课程” 的新型课程体系;达成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智慧、专业情意)的目标。

1.重视体育师范生对体育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改革传统的“老三门”课程内容,注重教育学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教育方法。

2.不断完善大学公共通识课程内容。学校必须提高体育师范生媒体使用技能、心理辅导技能、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从而提高体育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

3.改革学科教学论教学内容,完善学科教学论课程标准。增加微格教学、教育技术的应用、班级管理等课程。教学设计技能、课堂观察技能、班级管理与班会设计、组织教学技能、说课技能等强化培训,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

四、实施体育教师职前有效性培养的方式  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应该以学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关注学生的起点与终点,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此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1.案例式培训。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身临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教学、管理以及沟通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教学机智、沟通技巧或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知识的目的。

2.专题式培训。在专题式培训中,应结合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进行剖析点评,提高学生的学术视野。

3.研讨式培训。培训过程中突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在培训中,应结合基础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讨活动的主题,邀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围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展开,不追求培训内容的系统与全面,而是强调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一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观察、修改、再行动的循环过程。从中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活力,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培训更适合于教育见习,让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学校,学习与中小学生沟通以及与实习学校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培养师范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同时,这种方法也使用于教学设计、主题班会、板书设计、教师礼仪等课程中,师范生通过体验性参与能够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培训效果较显著。

总之,为了提高体育教师职前培训的有效性,我们在不断学习理论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教师专业标准》出发,认真研究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整合了我们相对分散的教师资源,建立了稳定的高质量教师团队。同时,在体育教师职前培训方案、体育教师职前培训课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大大提高了体育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实习学校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傅树京.构建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培训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6).

职前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基层职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0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9

[本刊网址]http://

在中小型企业成长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基层职前培训有特殊的作用。基层职前培训是让新员工在入职前对公司有一个全方位了解、认识并认同公司的事业及文化,坚定自己的选择,理解并接受公司的规范,使新员工明确岗位职责,掌握工作程序和方法,尽快进入角色。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之基层职前培训概述

(一)何谓中小企业基层人力资源。中小企业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广州市本色娇姿皮具有限公司属于小型企业,专注于时尚包包。2013年营业额计划5000万。公司构架:专业视觉部5位,客服团队7位,推广运营部8位,总共有20名员工。基层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得以有效运作的基层工作人员,例如企业的一线员工、行政人员等。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划分为决策管理层(总经理、副总),高级管理层(总监、研发技术中心主任),中层管理层(厂长、部长、副厂长、副部长),基层管理层(科长助理、组长),科员。基层管理层及科员是该企业的基层员工。

(二)什么是基层职前培训。基层职前培训也称为新员工人职培训,是企业录用员工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的过程。培训的内容包括:通过各种教导或体验的方式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改进新员工的行为方式,以达到期望的标准。三星对员工的基层职前培训包括:首先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然后对培训方案个组成要素分析,例如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以及对培训方案的评估与完善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之基层职前培训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者不重视基层职前培训工作。管理者认为新员工会逐渐适应工作环境,把基层职前培训当作一项简单的行政手续,有些将基层职前培训与工作一起进行,新员工心理适应性差就会导致短期内迅速离职。卡斯尔公司是美国加州一家生产厨具和壁炉设备的小型企业,因为操作员工缺乏适当的基层职前培训,使得公司产品不合格失去许多重要的客户。虽然公司有设立基层职前培训这一项岗位,但管理层担心生产进度问题,他们认为培训计划干扰了生产运作,总是以各种方式阻碍员工参加此类培训,最后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培训没有针对性。我国中小企业没有将基层职前培训对象进行划分,无论是一线经理还是基层员工都参加同一培训。不进行分类的培训,对受训者来说无法收集到相关信息:岗位职责,工作如何进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等。深圳嘉姆特科技有限公司在对新进员工进行基层职前培训时采用PPT授课的模式,主要介绍了公司概况、产品介绍、公司文化建设、客户管理意识、规章制度、奖惩条例。但未对新进员工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员工对岗位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工作上频频出错。

(三)培训形式单一、无吸引力。我国中小企业基层职前培训是单向沟通,向受训人员介绍公司历史与概况、日常工作需注意事项和安全消防事项。而且大多采用集中讲授形式,使得员工对工作职责模糊不清。这样的培训对受训者不够吸引力,最终培训只是走过场。东莞傻二哥食品有限公司的新员工基层职前培训分四个阶段:人职制度培训,上岗培训,产品知识培训,岗位公司培训。上岗培训是在车间岗位上进行实操培训,其它三个阶段以授课形式进行。员工觉得培训内容枯燥,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培训效果比计划中低很多。

(四)培训职责不清。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基层职前培训只在人力资源部门开展,人力资源部门对用人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规则等并不是最清楚的,还需要各用人部门的积极参与。三九医药贸易有限公司的基层职前培训是总部、片区新招聘人员的培训,着重公司组织文化、岗位技能、规章流程、法律法规等方面。培训体系主要由人力资源部进行规划和实施,使得培训规划不够完善。在培训方案真正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参与少,人力资源部开展工作很吃力,培训进度缓慢。员工觉得培训中真正学习到有用知识很少,效果不好。

(五)培训缺少调研与评估。我国中小企业基层职前培训前没有进行调研,对培训需求缺乏了解,效果不乐观。培训结束也没有对结果进行评测,凭相关领导直觉将人员分配到需要的岗位。三太子有限公司在基层职前培训结束后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考核,考试合格到所派部门报到。不合格者暂时到所派部门上岗,下期培训时接受补训、补考,考试合格转为正式上岗,不合格予以解聘,不参加者立即解聘。许多员工认为单一的考核不够全面,除培训后笔试考核,在培训中可穿插其他能力方面的考核,更能考核员工全方面的工作能力。

(六)培训有头无尾。我国中小企业培训部门对新员工培训完毕,脱手交给用人部门。员工到岗后,对业务不熟悉,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广东顺德博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员工基层职前培训工作结束后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考核,对培训工作的后期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建立培训档案。人力资源部还应策划组织进行问卷调查及对培训情况进行分析,改善各项培训工作,向领导提交总结报告。对新员工上岗后的适应情况,应跟踪调查后做好记录,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之基层职前培训的措施分析

(一)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许多中小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基层职前培训,培训活动实施困难,所以在制度层面就要加以规范。如安德鲁森有限公司没有将员工的基层职前培训制度化,使得培训活动较为混乱,没有依据可寻。基层职前培训制度规范包括:新员工指导人选拔确定原则、指导的内容、指导人的考核要求、考核项目、考核方式、新员工考核结果的应用与制度相配,还包括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手册和表格。并将培训活动制度化,放在日常工作会议上加以讨论,对于培训工作每一环节按照制度规定一步步的进行,管理层依照制度规范检查自身是否认真进行培训,员工也可按照制度规范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深圳航空公司对新进员工制定了《新员工基层职前培训管理制度》,制度中对培训课程如何开展、培训需要的课程、培训频次、考核时间、教员聘任及资格认定、课堂时间管理等有明确详细的规定。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各部门明确自己职责并积极配合。

(二)确定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培训内容。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认知培训,包括企业的创立、现有的规模建设、未来发展目标、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宣传等。其次是技能培训,包括企业的工作流程、各部门工作职责及工作中的衔接、各自岗位专业技能等。最后是素质培训,包括帮助新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树立更高职业目标等。我国中小企业要更多关注员工培训后技能的实用性和效果性。联想在新员工4天的基层职前培训中,共设5个讲座,清楚明白地介绍联想集团是怎样创立发展、现有的规模建制、未来的发展目标;规定了作为一个联想人应有的姿态与精神风貌。这些讲座内涵丰富,针对性强,提升了培训效果。

(三)提高培训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会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新员工的学习热情,提高培训效率。不同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培训形式,例如公司历史文化、制度规范等内容采取E-leaming的形式,适应新员工报到时间不同而带来的不便。产品服务和工作职责采用参观考察的方式,直观且印象深刻。通用能力和职业培训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利于集中得到知识和训练,能力迅速提高。技能培训和人员信息采用指导人指导方式,针对性较强。海尔集团的新员工基层职前培训采用新颖多样的方式。第一步:端正心态。海尔举行新员工见面会,互相交流使新新员工尽快了解海尔,解决疑问。第二步:说出心里话。海尔给新员工每人发“合理化建议卡”,有什么想法都可提出来。有合理化建议,海尔立即采纳并实行,且对提出人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适用的建议给予积极回应,让员工有被尊重的感觉。第三步:树立职业心。引导员工树立职业心,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海尔对新员工的培训包括导人培训,拆机实习、部门实习、市场实习等。

(四)强化各部门共同参与。基层职前培训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才有更好的效果,人力资源部门善于人员规划,各用人部门熟悉本部门专业技术和工作流程。各级主管尤其是高层领导要广泛参与到新员工的基层职前培训活动中。康佳集团相当重视新员工的基层职前培训,对各部门做了明确规定。第一,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公司劳动用工合同、工资、奖金、福利、休假等方面的制度。第二,由企业文化中心、发展中心负责人讲授康佳发展历史、组织架构、发展规划等介绍。第三,通信及电视的开发管理课程,由通信与家电开发中心负责人带领新员工参观两开发中心,逐项介绍公司新产品在投产前产品开发的主要流程及各个阶段。第四,由营销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的营销战略、市场定位、销售策略及竞争对手分析。第五,安全、健康、纪纲教育课程由安全委员会负责讲授,介绍公司基本的规章制度和违规处罚标准。

职前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前培训;大学生;需求分析

近几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备受关注,认为高校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的大学生和企业群体越来越多,面对这种困境,到底高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目前来看,最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经过对一些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笔者了解到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态度。

一、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

一般定义的职前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员工招聘进来后在上岗前进行的培训或企业内部员工轮换到新工作岗位前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的目的是让受训者通过培训掌握新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一些技能,对于新员工来说,还有助于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而面对大学生和企业的共同需求,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让大学生了解新工作、新环境、新技能,大学生职前培训要弥补高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帮助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

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与一般的新入职员工有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大学生是刚走出校门的群体,与社会接触甚少,相比较于一般的就业群体,他们的就业能力是比较弱的,他们积累的是知识,对于技能和能力的储备还相对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年轻而且充满活力的,学习能力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敢于大胆创新,大学生群体身上的这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使对他们的职前培训应该有别于其他新员工。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职前培训除了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和即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进入职场的心理建设和基本技能(如人际沟通、压力管理、职业化素养、高效时间管理、倾听技巧等)建设。

二、大学生对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的分析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经管类学生就业情况,以问卷调查辅助有座谈采访的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80名有实习经历的同学进行了关于大学毕业生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基于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内涵,结合大学生的特殊性从大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习过程中自身知识技能是否满足实习需求、期望得到的培训内容以及职前培训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几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初入职场后对职场的适应不是很快,由于职场是有别于学校的新环境,他们对于人际沟通、压力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对于职前培训的需求是比较强烈的。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职前培训需求情况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对职场的适应性欠缺

调查数据显示,有87.5%的大学生在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为一个职场人的过程中心理上的适应程度处于勉强可以适应、不适应、很不适应的状态。学校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的生活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又加之学生仍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导致在大学生和就业者之间的角色无法顺利转换。部分大学生在毕业踏入社会时会产生矛盾期,产生怀疑、退缩的倾向,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大学生要从生活的十几年的单纯的学校环境走向陌生的、复杂的、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内心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这种不适应性需要有引导其排解的方式,职前培训作为帮助大学生从学生转换成职场人的关键环节,在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建设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对职前培训的需求比较强烈

所调查的大学生对职前培训的强烈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被调查大学生在实习工作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困难,如表1所示。

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学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的脱节,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像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束缚。在众多高校里,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理论课多,实践教学少,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其知识结构不符合雇主的期望,缺乏适应社会的广博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这种现状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其实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终身学习、职业咨询、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就业指导应该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这样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企业的角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前培训没有从实际出发,培训内容主要基于了解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培训方式单一,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并没有实际解决大学生初入职场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综上,依据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现状,大学生出入职场遇到的各种困难最好最快的解决方式应该从职前培训入手,以学校为起点,让学生从就业指导中学会解决这些即将遇到的困难,以企业为主体,帮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困难,从而让大学生步入职场的道路更加顺畅!

2.在对这些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中,有8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工作中企业的要求。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学生教育还处于传授知识的状态,高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根据被访谈者的描述,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分配的大部分工作都要大学生自己摸索或向前辈请教,因为学校里只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大部分学生储备的是知识即“是什么”,并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即“怎么做”。所以学生具备的技能跟企业要求的技能之间有代沟,这个代沟让学生自己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花费成本高,在目前不能短时间改革高校教育体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职前培训的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

3.到底大学生职前培训对大学生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有没有帮助,据调查显示,67.5%的学生认为是有用的。据访谈了解,很多大学生认为职前培训能帮助大学生搭建从学生变为职场人的桥梁。通过培训,他们可以完成从淳朴人到思考人的转变的第一步,进行了心理预期建设,从而更快、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各类基本技能的培训是比较感兴趣的,如表2所示。

大学生们对这些基本技能感兴趣主要是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训练。在大学,学生们主要钻研专业技能,充实专业知识,而对于人际交往中或者工作中满足基本需求的技能缺乏了解和锻炼。基本技能的培训除了帮助大学生学会企业的一些基本事务之外,还能帮助大学生做一个社会人。脱离了大学的净土,大学生要面对很多事、承担很多责任、有各方面的压力,大学生要慢慢学会适应这些变化,基本技能的培训就是给大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三、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毕业前的临时培训。大部分高校只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在毕业生临近毕业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其实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已经很难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欠缺,只能有一些短期行为,不能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2.就业指导缺乏内容。高校要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等这些只是帮学生打开就业大门,不能帮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站稳脚跟,不能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长远的简单模式。

(二)企业职前培训中的问题

1.培训形式化。大多数企业对大学生的职前培训跟一般有经验新员工的职前培训没有区别,培训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及组织结构等。其实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的有经验的新员工群体是有较大差别的,比较明显的是大学生是有知识没经验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生代力量。但企业的培训内容并没有依据其群体特征而设计。

2.培训方式单一。虽然目前素质拓展的培训模式日益发展成熟,但大多数企业对新进员工培训还是多采用讲师在台上讲学员在底下听的模式,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虽然这种培训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单一采用这种模式的培训,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会使培训的效果会大大折扣。

四、关于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有17.5%的学生认为应该由企业来为大学生做职前培训,7.5%的学生认为职前培训需要高校来做,而认为职前培训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有75%的学生,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真实的反映了大学生的需求。那么对于怎样满足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培训时间合理规划。高校要把就业培训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根据学生专业实际需要在不同时期进行培训,突破传统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模式。另一方面,企业对大学生进行职前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企业要合理规划培训目的,安排培训时间。

第二,培训内容贴近实际。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进行充分交流,结合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弥补学校教授知识与企业需要技能这种脱节的现状,要使培训内容完善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与实际工作接轨。

第三,培训形式多样科学。尤其是企业在职前培训时要尽量改变类似于学校的单一理论授课的方式,要形成授课、实践、体验多种方式共存的培训体系,例如通过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启发学生思维,让其从集体中学习经验;通过在培训中穿插游戏增强其知识性和趣味性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更真实、印象更深刻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谌新民.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张威.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探究[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1(2).

3.赵放辉,付静.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相关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1).

4.卢敏,朱晓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进展[J].现代经济,2008(7).

职前培训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 职前教育 信息化

一、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工作范畴,教师职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被教育部门所重视。为了主动适应并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适应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无论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教育改革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巨大障碍。《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教体艺厅[2002]1号)中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还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快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能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合格师资。

(二)支持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还停留在“职业定向”层次,造成职前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标准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知识严重不足。由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相对较少,缺乏教育教学实践机会,职前教师存在“观念与行为脱节”的现象。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信念缺失。职前教师普遍将教师作为“职业定向”,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念,长此以往,将成为以教师职业为生的进行简单知识积累与重复利用的人,而难以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三是反思和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受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职前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严重影响其自我能力的发展。四是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专业化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发挥个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求在群体的协作下提升个体发展潜能,但长期以来,职前教师的学习活动普遍处于孤立、封闭的状态,缺少团队的合作意识。

对于以上问题,信息化建设可以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通过创设与中小学实际需要相一致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立良好的网上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建构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共同体等方式,加强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研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职前教师在这种实践感受、交流合作的信息化环境中树立专业发展信念、提升自我发展意识、获得实践性知识、学会反思与交流合作。

二、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就

一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网络传输和应用环境得到充分优化。二是数学化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数字化资源成为学校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数字化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刻。三是课程的内容及实施方式随着信息化发展发生了变化。课程体系中均加入了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内容,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引进和开展了大量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项目。四是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各种面向教师职前教育管理及教学的系统及平台得以开发和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1.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协调。近些年各教师职前教育机构投入了可观的经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等。但是,在信息资源建设及共享、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相对薄弱,与硬件建设水平不协调,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教育信息技术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2.课程体系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者构成,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主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和信息技术公共课。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为教育实践环节远不能满足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3.缺乏优良的教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对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一直按照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理智”取向来进行,即对职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基于这种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中的面对面授课。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和职前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展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即采取混合式培训方式,将集中培训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把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案例研究、参与式培训等方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拓展了时间和空间,增强了职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但也逐渐暴露出了工学矛盾、学生知能不一等弊端,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条件,包括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不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前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开展。因此,高校和培训机构应下力气建设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在通过改组、优化配置实现原有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教学资源的自主开发,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扩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二)优化信息化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构建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体现创新属性。在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上体现创新的基本属性,一是相对优越性。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整合,进一步深入和优化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迁移、信息化教学交往、信息化教学评价、信息化协作教学等知识内容。二是兼容性。立足于原有教师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即保留传统教师教育的优势,又突出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三是可实践性。职前教师能够将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等应用于教学实践,体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同时加大教育实践类课程的比例。

2.开发优质教师教育精品课程。首先,通过这些精品课程的开发,在造就优秀教师队伍的同时建设大量的信息化教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优势,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培养信息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其次,可以有效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教育课程条块分割的现状,并且可以通过高校之间共创国家级精品课的形式,使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形成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局面。

3.规范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并且多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如美国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是针对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在职教师。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方面,内容体系并不规范,亟待规范化、标准化。教育部已经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认证,可以将之应用于教师职前教育,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通过考核认证,促使学习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推动职前教师持续不断地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三)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

1.构建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教师能力培养理念中的“生态”取向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不能依靠对少数骨干的精英式培训,而应当构建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和制度,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发展。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趋势,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转向基于生态取向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即从实际的基础教育教学问题入手,以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让职前教师在学习实践中开展合作,培育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理念。

职前培训范文第7篇

论文摘 要: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长期脱节,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之间的良性关系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加快建立起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为在职幼儿教师创造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的机会,促使幼儿教师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 

加大对幼儿师资职前教育课程的改革力度,体现出幼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不仅要拓展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既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方式 

1.以教师主动学习为基点的参与式培训 

参与式培训方式不同于以往的听讲和观摩式培训,它要求培训者和学习者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共同承担责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更加强调培训者的学而不是教;它以小组研讨为主要形式,为每位培训者提供较多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它以每个参与者原有的经验价值为基础,并以这些经验为依托,引导他们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以实践为核心,培训者不仅要听教师说,更要看教师做;不仅要给教师讲道理,更要给教师支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招”。 

2.立足园本培训 

幼儿教师的培训必须立足园本培训,变无效的在职培训为以幼儿教师为主体的有效培训。除正规在职教育外,幼儿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听专家讲座、参加培训班等都是专业成长必要的途径,但这些都是一种短期行为。有时候,一期培训要花费几天时间,容易造成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理解得支离破碎,甚至偏离其原有的轨道。而有的地区在职培训缺乏成效,普遍的问题是目标模糊,采用单向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内容重复,缺乏新意和针对性,不能满足各层次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园本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方式。 

3.合理利用现代化培训技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于幼儿教师专业培养,无论我们是立足园本培训或是采用什么样的培训方式,都必须引入现代化的培训技术。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教师工作中广泛运用的微格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我国上海等地施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技术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者在某时间内教育行为的全部细节,然后由教育专家与受训者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并讨论改进方案,而后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直到符合行为标准为止。这一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技术有效地调动了受训者视觉、听觉与大脑的综合活动,具有直观、贴切、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反馈及时等优点,对于教师教育行为、能力的提高相当有效,应当在师资培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 

需加快建立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育专业成长体系的步伐,着重对幼儿教师职前(下转第53页)(上接第52页)教育与继续教育课程的衔接进行认真研究。我国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脱节,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师范教育具有终结式学历教育特征,是一种职前预备育。与在职教育双轨并行、互不相通。此做法已经被证明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建议有关方面加快改进幼儿师资培训体系,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级各类的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与职后继续教育课程的衔接进行认真研究,使之一体化。即强调师范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师培训课程要与教师日后发展相联系。这样建立起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发展性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为在职幼儿教师创造学历提升和在职培训等接受终生教育服务的机会,促进幼儿教师全面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职前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前实习;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近年来,我校积极组织各学院的学生和老师到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笔者在本年度毕业班参与职前实习的学生中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参与的学生有商务英语班、日语班、导游班、艺术班等一共211人;每个班级随机挑选了8个学生,进行实习交流座谈会;以上班级的实习带队及指导老师15名,举行了校企合作心得交流会。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都很积极热情地投入人力、物力,结果一些学生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实习没什么效果;实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到最后;个别家长以为学生去企业实习是“免费干活”,不太支持学生实习;同时,指导老师还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与实践存在较大距离。这些问题和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职前实习培训的实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发展。

一、职前实习培训的重要性

依据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和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精神,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我们的学生考试都及格了,但是就业后到了岗位上,我们的行业企业并不一定满意”。 “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存”。校企合作教育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依此而看,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两者缺一不可。在理论学习中,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学习和职业基本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为掌握职业基本技能奠定良好基础,开阔视野,促进知识迁移;在实践培训中,学生运用理论学习的知识,“真刀实枪”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素养。一方面,我们周围的企业常常遭遇用工荒的困境;另一方面,我们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通过职前实习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立足市场,面向一线”的办学思路、“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办学目标,以期找到解决目前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职前实习培训遇到的问题

高职学生的职前实习培训是让学生熟悉业务流程、掌握基本技能、积累工作经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今后成功就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理应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通过对我校近年来学生职前实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实习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

1. 学生不是很乐意去企业实习干活。学校根据导游班的课程教学,组织和安排导游班的学生去旅行社实习,学生经过几天的锻炼,感到体力上很辛苦,对于风吹日晒的工作体验,约1/3的学生很快打退堂鼓。只有少数坐办公室做文书工作的,还能很好的坚持到底。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英语班和日语班的学生以女生为主,不愿意实践体力劳动,尤其是一些计件的活,21%的学生认为由于不熟练工作技能,计算下来挣不到几个钱;45%的学生认为每天重复同样的机械动作,感觉这种实践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学不到什么;如果让她去从事稍微有点要求的工作,又诉说自己不能胜任;17%的的学生从心理看不起一线工人,认为自己大专毕业,不能与现在岗位的那些中年的操作工人相提并论、同工同酬。

2. 家长不能充分理解学生职前培训中的体力劳动。有些家长获悉学校组织去企业实习的通知,直接打电话给老师,替孩子请假。理由是孩子在自家都不干活的,所以不愿意去参加职前实习。现在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相继落户长三角地区,带来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学校与企业积极沟通联系,共同协商制定学生职前实习的培训计划。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一方面提供学生培训实习的机会,以期使得有意向就业的学生缩短了毕业以后的岗前培训期。从实践反馈的结果来看,部分家长简单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去企业免费劳动,误以为学校可能从中谋取了一些经济利益。

3. 老师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有很大比例的老师没有企业的亲身实践经历,自身对于企业缺乏了解,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向学生适时、准确地传达职前实习的那种理念。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学期中间去企业实习,扰乱了正常的教学安排。

4. 企业难以乐意接受大批量学生实习。高职学校的学生刚刚踏入企业的大门,对于企业的日常规范缺乏认知,也缺乏自我约束力。当学生一次的实习人数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所以实习人数要跟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很多企业只能一次接受少量的学生实习,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带来不便。

5. 学生在校学习的书本知识与企业实践所需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到设计装潢公司实习,学生在校学到的是电脑制图的技能以及设计方面的总括的理论知识,而设计装潢公司要完成一个设计项目,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比如原材料的认识、与客户的沟通、某类设计的专业知识等等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及的,却是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这种脱节使得企业感觉在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的前提下进入企业实习,给企业增添很多工作量。

三、如何做好高职学生的职前培训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李进说:“我们要走的路,就是职前、职后贯通这么一条路,培养社会所适应、所需求的人才”。李进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放在碗里,是碗的形状;放在杯子里,是杯子的形状,有非常强的适应的能力,这种能力保障我们的学生适应岗位变动的频率,保障我们的学生适应技术能级提升的速率。因此高职教育不是简单的教育,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做好高职学生的职前实习培训工作,我们要把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结合起来考虑。

1. 建立符合实际的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学校针对企业的特点,结合行业的特色,由专门的机构做市场调研。学校课程设置要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查的基础上,听取企业(行业)专家的建议,完善校本课程建设,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职业素养课、专业技能课、职前实习课等等的课时分配比例,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为高职学生职前实习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

2. 加快高职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建设。高职院校的任课老师,是高职学生职前培训指导的主体,应切实承担起做好实习培训工作的职责。由于许多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过,即使工作过,也不可能在各类不同的企业都工作过,而各企业的行业特点有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课程,争取多些机会去企业实践,了解企业;与企业建立沟通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更应鼓励高校教师创办企业,为学校教育注入更强的活力。

3. 强化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工作。学生是实习的主体。目前普遍的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宠爱,学习不刻苦,工作吃不了苦。在职前实习的环节上,认识和观念的构建显得特别重要。学校不仅要承担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也要做好家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争取社会、学校、家庭一致的认识,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职前实习。使学生认识到职前实习对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提前为走上社会做演练准备。社会各方面要鼓励高职学生深入参与职前实习,在岗位实践中初步认识职场,锻炼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最重要明确自己适合什么岗位,为就业岗位的选择提供指导。

4. 加大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从宏观环境出发,要使高职学生的职前实习有效开展,就要使校企合作发展得到保障,政府务必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相关的直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项目,使企业愿意把“工厂”搬入高职院校,让学生在校就能感受体验“企业课堂”。让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最有效办法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单方面向企业寻求合作的现状,增强企业的主动性。目前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整体一般,要促使企业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除了靠企业提高认识外,还应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投资,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的更明确,有法可依,有利可图,从而主动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管理,让高职学生的职前实习更有成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冯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现三赢局面的实践与探索――以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 《中国外资》, 2011年24期.

[3] 李学斌. 如何提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之管见[J]. 《内江科技》, 2010年09期.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施红梅,女,1970年,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